中国思想史(套装上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思想史(套装上下册)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807627807
作者:韦政通
页数:1031 页页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孔子以前的文化与思想  一 中国文化的黎明  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是指古代中国的核心文化,或简称为“中原文化”。“中”与四方蛮夷或天下相对而言,中原文化在地区域上以河南、陕西、晋南、鲁西、冀南和江苏、安徽的北部为主。所谓黎明期,约在公元前2200~前1400年之间,亦即考古学家所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殷的这一段。  1954年,李济先生发表以《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为题的讲演,内容是针对毕士博(C.Bishop)的一项研究的结论,结论说:“中国早期的文化,不是来自西方,就是来自北方,没有任何成分是中国人自己发明、发展的。”这是个关系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位的重要问题,李。先生根据无可争辩的事实,提出有力的答复,他举出三件在中国本土发明及发展的东西:第一件是骨卜,这是在与殷商同时或比殷商更早的其他文化中,绝对没有的。第二件是丝蚕,据考古学的发现,中国本土,公元前一千多年的代,不但在文字里看得见它的存在,而且还发现过丝制包裹的痕迹。第三件是殷代的装饰艺术,把表现在铜器上的,以及骨器和木雕上的,聚集在一起作整个的观察,完全代表一个太平洋沿岸的背景;在艺术的观念、装饰的方法和匠人的作风上,代表很早的太平洋一个传统,而都没有西方影响在内的。“这三件,外国人讨论东方时,只管可以不提,却不能不承认是远东独立发展的东西。骨卜代表当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蚕丝代表物质生活的一部分,而装饰艺术代表他们的艺术生活。这三件东西,整个来看,代表一种自成一个单位,具有本体的文化。”

前言

  近几年来,我关心如何加速现代中国哲学的成长与发展。一切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都必须落实到当前的工作上来;“当前”是过去与未来的交会点,也是复活过去并决定希望能否变成事实的一个决定性的关键。我从没有也不能把过去仅当做过去来了解,也不空想未来,我能切实把握的是今天;只有一个个充实的今天,才能有充满希望的明天。  19世纪的西方史学家,相信历史家的任务主要在说明事实的真相,无人能怀疑,尤其在针对传统那些说教性的历史,这个观念,实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仅此,却未必能告诉我们历史对我们有何意义。历史工作在了解真相的同时,终必有此一问。考问历史与了解历史,对一个历史家是同等重要的能力,否则你无法把过去与现在关联起来,也不能激起人们对历史的热情关注。历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如果不能了解它对我们的意义,这股力量就发挥不出来。因此,所谓历史,不过是要借过去了解现在,借现在去考问过去;也就是英国史家卡尔所说,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无终止的对话。这个了解深人我的意识,也相当程度地支配着我这部书的写作。我深信,要有具备这样工作经验的人,才比较能知道,我们下一步该怎样走。

内容概要

韦政通  1927年生于江苏镇江中国台湾资深学者,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中国思想史》是其代表作之一著有《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  《中国哲学辞典》、《中国的智慧》、《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  《传统的更新》、《中国哲学思想批判》、《伦理思想的突破》  《先秦七大哲学家》  《孔子》等近三十部著作。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为什么要研读思想史?
二 治中国思想史的方法和难处
三 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四 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五 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限制
第二章 孔子以前的文化与思想
一 中国文化的黎明
二 殷代的社会与宗教
三 周代文化的一般状况
四 周代的宗教与道德
(一)周代的宗教
(二)周代的道德
五 鲁文化的特征——礼
六 人文思想
(一)《诗经》的人文思想
(二)《尚书》的人文思想
(三)《左传》的人文思想
七 人文主义先驱者
(一)管仲
(二)晏婴
(三)郑子产
(四)叔向
甲篇 子学时代——思想的多元发展孔子——淮南子
第三章 孔子
一 怎样了解孔子
二 传统的更新
(一)宗教
(二)经典
(三)历史文化
三 伦理的概念群
(一)礼
(二)仁
(三)孝
(四)礼、仁、孝的关系
四 自我实现
五 道德与政治
六 人道社会的思想
七 历史的地位
第四章 墨子
一 思想的特征
二 对儒家的批评
(一)天鬼之争
(二)非礼
(三)非乐
(四)非命
三 形式主义的爱
四 尚同——一个乌托邦的政治构想
五 社会改造
六 墨学后期的发展
(一)认识论
(二)逻辑思想
第五章 老子
一 老学探源
二 思想的特征
(一)正言若反
(二)返回自然
(三)创造的反叛
三形上的概念群
(一)道
(二)道与自然
(三)有与无
四 反智及其问题
五 无为的政治论
六 和谐的社会论
七 返璞归真的人生
第六章 庄子
一 传承与创造
二 思想的特征
(一)热爱生命
(二)万物平等观
(三)因任自然
三 道——形上学的意义
(一)本体论的意义
(二)宇宙论的意义
(三)道无所不在
四 反智
五 对现实世界的态度
(一)厌恶人间的事
(二)应世是出于不得已
(三)治天下之道
六 死生与物化
七 人生的修养与境界
(一)恬淡寡欲
(二)虚静
(三)坐忘
第七章 惠施与公孙龙
一 古籍中所见的惠施
(一)《庄子》
(二)《荀子》
(三)《韩非子》
(四)《吕氏春秋》
(五)《说苑》
(六)《墨辩注》
(七)《世说新语》
二 惠施思想的特征及其思想史的地位
三 惠施思想十论
四 公孙龙思想渊源问题
五 惠施与公孙龙
(一)言及公孙龙的思想在合(别)同异、离坚白者
……
乙篇 儒学的制度化与玄学的兴起董仲舒——范缜
丙篇 佛学时代初入——慧能
下册

作者简介

本书是台湾地区著名学者韦政通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本中国思想通史,作者不仅详尽阐述了从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而且,作为本书的独特之处,作者以各个时代盛行的学术流派为主线来向读者展现数千年恢弘深刻的思想卷轴  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在中国统治地位的确立  从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到唐朝佛学的鼎盛发展,最后到儒学复兴的过程,让人不至于陷入卷帙浩繁的思想史而不知所向。与此同时作者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来介绍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选取的人物众多,其中的细枝末节比一般的中国思想史介绍得更为具体。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力摈弃学术流派的影响,坚持以客观公平的视角来评价每个思想家  试图给读者展示一个最原始的思想史历程作者的写作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艰深的思想史在他的笔下变得明快,通俗,条理清晰读者读起来会觉得很平实、亲切,因此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人士阅读,对于爱好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图书封面


 中国思想史(套装上下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韦政通,大陆的一般读者可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在高层学界,大家都知道韦先生是台湾知名的哲学教授,思想家。他一部近百万字的《中国思想史》震撼了海峡两岸的哲学界,甚至动摇了近七十年来在哲学界一直视为扛鼎之作《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的地位。韦先生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商人家庭,从小性格不羁,喜欢读书,酷爱思考。父亲希望儿子们都继承祖业经商,但韦先生执意求学。由于一个极戏剧性的原因,在 1949年背着父母,只身来到台湾。在这举目无亲的环境中,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竟然活了下来,而且走上一条相当难走的人生之路。一九五四年春天,韦先生已是一名新闻记者了,但他厌倦了舒适的,并自认为浑浑噩噩的生活,辞去了待遇优厚的新闻工作,远离尘嚣,结庐山境,埋首苦读,过起卖文的生涯。韦先生自称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尽管靠稿费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有时靠吃红薯、木瓜度日,仍免不了饥冻之虞,但他由此慢慢的步入了学术的殿堂,精神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程。这时,韦先生投师于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门下,开始涉足传统的哲学思想领域。最初的几年,在牟师的指导下,韦政通穷治经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柢。韦先生为了打通中国哲学的经络,花了七年的时间苦读《荀子》,勤疏密证,上达老、庄、孔、孟、墨诸家,下及韩非子,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触类旁通,有了深切的理解,确立了自己儒家信念。如果韦政通仅此而已,充其量不过是一名学者,哲学教授,新儒家的又一忠实信徒而已,但独立的的人格,倔强的个性和活跃的思想使韦先生不会停止在这一点上。随着对传统哲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西方哲学的影响,韦政通这时的思想陷入了困顿之中,传统的观念束缚韦政通的思想,难能突破先生的学术界限,但不羁的个性和新思想的刺激又逼迫自己对已有的信仰产生怀疑,促使自己向陌生的世界重新探索。六十年代初期,韦政通开始了对儒家传统的批质疑和批判。韦先生将儒家的传统精神斥之为“泛道德主义”,并将其界定:“就是将道德意识越位扩张,侵犯到其他文化领域(如文学、政治、经济),去做它们的主人,而强迫其他文化领域的本性,降于次要又次要的地位,最终的目的是要把各种文化的表现,统变为服役于道德,和表达道德的工具。”从这一认识出发,就可以解释“文以载道”、“德治主义”,“谋道不谋食”等观念,实为儒家泛道德主义的余绪。当然,今天来看“文以载道”、“德治主义”并非完全是负面影响,但德治并不能完全取代法治,文学应保有其本性与独立的领域。儒家泛道德主义最突出的表现为“泛孝”,将孝扩张到人世间一切事物一切德行,孟子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已有泛孝的倾向。《孝经》提出“以孝事君而忠”“臣事君,犹子事父”的主张,终于产生了忠孝混同的流弊,使孝道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韦先生对自己脱离恩师牟宗三先生之所以感到非常痛苦和彷徨,是因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不许弟子们对师傅有任何怀疑和悖论。任何背离师道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对师道的大不敬。韦政通在艰难地思想探索过程中,也终于在儒家泛道德主义批判中找到了新的答案:他认为东、西方“师道”观念有着质的不同。“在以道德实践为主的儒家传统里,除了少数例外,知识一直处于扈从的地位。师承不是人生的踏脚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弟子最大的愿望,也不在知识的创新,而在承先启后,为往圣继绝学……思想偶有创获,亦须附骥于先圣先贤,才能受到重视。文庙实是中国学术思想传统的一个象征,孔子辟了一片思想园地,建立了一座象征庄严人格的庙堂,在历代师道的引导下,继起者只要在这块园地上勤劳耕耘,必有收获,死后能奉祀孔庙,于庑廊占一席之地”。因此陈陈相因,缺乏基本的变革。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除了先秦时期确立的儒、道、墨、法……等几家之外,再加上后期的释家,很难再有新的突破。“而希腊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师生关系与中国儒家的以道德为主的师生关系在性质上却有不同,这种差异对中西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以追求知识为主,则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想法,势所难免。因追求知识的终极目标在发现新的真理,要发现新的真理,必须不断的推陈出新。在这一目标下,师承是过渡性的。一个大思想家必须独立门户,开辟新天地。我们读西方哲学史,发现学派之多,犹如千门万户,个个傲然独立,壁立万仞。两千年的发展,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其间虽有承续的关系,但如万壑竞流,大都能显其独特的风貌……”解除了思想的重负之后,就开始了“跋涉群山”的思想探险生涯。韦政通首先对传统思想进行了一番审视和质疑,不论外界的任何压力和误解,都不能阻止韦政通“反传统”的思维和研究。韦政通不怕孤独,不怕寂寞,生活上无论受到多大的挫折和痛苦,都从未让他丧失过信心。韦先生在学术研究的十余年间,尽量节制做到不演讲,不座谈,不参加会议,摒绝一切社会活动,潜心问学。每天的工作时间,有时连续十六小时,进入到一种“非我作诗,乃诗作我”的忘我境界。这种生活虽然非常枯燥,刻板,但是心灵世界和思想活动上都是丰富多彩,风云变幻,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兴奋之中。近四十年的治学生涯,韦政通先生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集中在三大板块:一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二是对传统的批判和探索,重要著作有《传统的透视》、《儒家与现代化》、《伦理思想的突破》等;三是人文关怀,主要著作是《中国思想与人文关怀》和《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和转化》。韦先生的文章非常好读,艰深的古典哲学在他的笔下变得如此明快,通俗,条理清晰。行文中时有隽言妙语涌现,处处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思想和超凡的智慧。在这篇文章里不可能将其作品和整个思想体系一一介绍,现只将全美中国研究协会的评价转引至后:“这是一部费了二十年工国夫才完成的重要著作,它内容精博,令人敬重,是一九一九年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以来,真正有分量而又相称的著作。韦教授吸纳过去六十年学者们的成果,因此能体现出比以往许多同类著作都要强,同时也避免了他们的缺点。自五四运动介绍西方思想以来,学者们论及中国思想都感到十分偏见与成见。此不仅外国学者西方训练的中国学者像胡适、冯友兰,他们的著作着重中国思想的逻辑性和理性,远超过中国过去以直觉悟为主的特性,另一方面,缺乏西方训练的中国学者如钱穆和唐君毅,其着重于直觉悟经验又超过抽象的逻辑和理性,韦教授则尝试结合二者之长,而不偏好于任何一方。”
  •       前不久读完了台湾学者韦政通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书分为上下册,看起来十分厚重,加上自己又有学业在身,所以看完它花了不少时间;今日突然想起该来写一篇读后感才行,因为首先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同步做笔记,有时候甚至把读它当做某种消遣来对待,这就是不恰当的态度了,幸好这不是主要的目的,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对中国的整个思想史做个大致的了解的(这也是我不做笔记的主要原因),这与自己所学专业和自己往后研究的方向有一定关系,或者干脆说,找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纯粹的想读它罢了,并无任何的功利想法,对于一个渴望知识的人来说,获得知识就是他所渴望的。所以不需要为读这本书来找一个理由。  当我要写一篇读后感或者书评的时候,我并不是说真正读通了这本书,而且之前,我对中国思想史,包括儒家、儒家学者、先秦诸子或者历史上的有名的思想家并没有系统的、详细的了解过,甚至是,对于佛家,传入中土的佛家,并无丝毫的认识。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讲述佛教的几章全无仔细阅读,心也难入其文之中,现在只能知道佛家的那几派的名称,和对一些基本的教义有所了解;书中对于道家思想,描述的比较少,所以我也能了解的也就不多了。  因此写这篇读后感颇感到无力,但是出于自己记性的不给力和未作笔记之缘故,便要尝试对这趟古人思想之旅抒发一番感想。  读这本书拉开的时间比较长,前面一两章的内容我已经忘了许多,甚至我不能记得韦先生对于先秦诸子的态度了,不过在后面的讨论中,我发现他对荀子的认识论的思想有所推崇,大概是受他的西方哲学学养所影响,当然,我对后世几乎忘了荀子没有发扬他的学说而使得智性有所发展表示遗憾了,荀子与孟子最大的不同,便是,一个在于对经验认知的重视,一个在于对求德性方面的重视,客观来说,孟子的学说,确实有其局限,但他也是真正继承了孔子思想,并把儒家思想发展成为一体系的第一人,韦先生也是如此认为的,他在书中说到关于孟子心性论到王守仁那里就是顶峰了,就像是波浪线一样,到了其波峰,再继续随着时间走下去,必然是呈衰落之趋势了,到清末儒学渐渐到达峰谷,如果现在正在峰谷,我想儒学最终又会再次复兴的,需要借助的东西很多,不过这不是我一个鄙俗之人能弄明白的。  本书我认为无疑是一本好的思想史,不过我并未阅读其他学者所著的思想史,便不能通过对比来得出我这个结论了。略微看来,韦先生所写,脉络清晰,让人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个很好的了解,涉及的人物众多,对于每一思想除客观抒写外,还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思想倾向在里面,这一点只要看这本书的人就能知道,正是他把自己的倾向和感情融入书中,才使得这本思想史变得不那么枯燥和无味。  我本人很推崇西方哲学,对西方哲学的了解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还未形成自己的知识思考体系,但是已经慢慢有了自己的认知倾向,如果它是错的,那我断然会放弃它,我将用笛卡儿的方法,来建造自己的思想大厦。但是,在学习西方哲学的时候,我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民族历史悠久、意义丰富的深厚的哲学思想。    2013年7月1日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还是比较客观的讲述历史
  •     线索条理清晰分明,很多分析的视角颇为独到。跟郭齐勇的那本中哲史一起来看的。
  •     内容还行,不过这套书超贵!
  •     0。史就是“一”,因为知行就是“一”。感觉在中国的思想中,目标、手段、效果总是要在一起考虑的,也许也可以把它称为一种没有深度吧,但这真的有什么不好吗?
    读过评论,印象深刻于:
    1。“今人是否要考虑背了数千年的传统应该换了怎么的背法?”
    “但少了西方式的“求真”的一步,求来的还是善吗?”——我以为道,就是求真,怎么能说缺少呢?
    2。“太朴素了!”——朴素,也是道理和力量。对常识和生活空间的研究也是西方理论的主题,这样说来,就此那么是否中西的差别不过是方法的差别。只要有影响力,毋宁将其看做一种资源,亦是共识的基础,而不是“缺陷”。
    3。 “智性的学者”,中国人更愿意做智者而不是哲人。(似乎和楼上的讨论相关)
  •     书太脏,边没切开,发货就不会找本好点的么,书还真么贵
  •     品读一位大师的作品,能让人成长不少,受益很多,好书,值得一看。
  •     思想史和哲学史是不同的,看兄喜欢读哪个了。
  •     只喜欢心学
  •       
        前不久读完了台湾学者韦政通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书分为上下册,看起来十分厚重,加上自己又有学业在身,所以看完它花了不少时间;今日突然想起该来写一篇读后感才行,因为首先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同步做笔记,有时候甚至把读它当做某种消遣来对待,这就是不恰当的态度了,幸好这不是主要的目的,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对中国的整个思想史做个大致的了解的(这也是我不做笔记的主要原因),这与自己所学专业和自己往后研究的方向有一定关系,或者干脆说,找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纯粹的想读它罢了,并无任何的功利想法,对于一个渴望知识的人来说,获得知识就是他所渴望的。所以不需要为读这本书来找一个理由。
        当我要写一篇读后感或者书评的时候,我并不是说真正读通了这本书,而且之前,我对中国思想史,包括儒家、儒家学者、先秦诸子或者历史上的有名的思想家并没有系统的、详细的了解过,甚至是,对于佛家,传入中土的佛家,并无丝毫的认识。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讲述佛教的几章全无仔细阅读,心也难入其文之中,现在只能知道佛家的那几派的名称,和对一些基本的教义有所了解;书中对于道家思想,描述的比较少,所以我也能了解的也就不多了。
        因此写这篇读后感颇感到无力,但是出于自己记性的不给力和未作笔记之缘故,便要尝试对这趟古人思想之旅抒发一番感想。
        读这本书拉开的时间比较长,前面一两章的内容我已经忘了许多,甚至我不能记得韦先生对于先秦诸子的态度了,不过在后面的讨论中,我发现他对荀子的认识论的思想有所推崇,大概是受他的西方哲学学养所影响,当然,我对后世几乎忘了荀子没有发扬他的学说而使得智性有所发展表示遗憾了,荀子与孟子最大的不同,便是,一个在于对经验认知的重视,一个在于对求德性方面的重视,客观来说,孟子的学说,确实有其局限,但他也是真正继承了孔子思想,并把儒家思想发展成为一体系的第一人,韦先生也是如此认为的,他在书中说到关于孟子心性论到王守仁那里就是顶峰了,就像是波浪线一样,到了其波峰,再继续随着时间走下去,必然是呈衰落之趋势了,到清末儒学渐渐到达峰谷,如果现在正在峰谷,我想儒学最终又会再次复兴的,需要借助的东西很多,不过这不是我一个鄙俗之人能弄明白的。
        本书我认为无疑是一本好的思想史,不过我并未阅读其他学者所著的思想史,便不能通过对比来得出我这个结论了。略微看来,韦先生所写,脉络清晰,让人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个很好的了解,涉及的人物众多,对于每一思想除客观抒写外,还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思想倾向在里面,这一点只要看这本书的人就能知道,正是他把自己的倾向和感情融入书中,才使得这本思想史变得不那么枯燥和无味。
        我本人很推崇西方哲学,对西方哲学的了解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还未形成自己的知识思考体系,但是已经慢慢有了自己的认知倾向,如果它是错的,那我断然会放弃它,我将用笛卡儿的方法,来建造自己的思想大厦。但是,在学习西方哲学的时候,我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民族历史悠久、意义丰富的深厚的哲学思想。
        
        2013年7月1日
  •     这套书超好的!
  •     韦政通先生是台湾非学院派中国文化研究者。作为自由派知识分子,他在八十年代的海峡两岸的文化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书是其力作,力图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挖掘对中国的现代性建设具有意义的资源。
  •     请问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与这一个的差别。现正在看韦政通先生的书,不知葛先生的与之孰优孰劣。希望不吝赐教。
  •     书还没读,早就想买了,就是有点贵,这次还是买了。台湾学者的书一般比大陆学者做得扎实,同类著作中算得上精品
  •     我觉得韦政通先生这部思想史写的挺好的,脉络清晰,当然其中是儒家为主,对道家的描述确实少了些,
  •        上学期初入中国哲学/思想史这一领域,想找一本此类的通史来扩大自己视野。因本人对用解剖式的唯物唯心二分法写的哲学史深感厌恶,遂对刚买来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置之不理,亦不想读北大中哲所推荐的书目。后经一豆友介绍此书,我才开始中国思想之旅。此亦算是与此书的结缘吧。
       说此书朴素,盖因其不按特定的框架来剪裁思想史,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佛学时代、新儒学时代而论,有冯先生早期著作的遗风,此其一。以思想家为中心,用平实的笔法勾勒其思想,再加上自己一些分析性的评论,虽觉深刻性不足(如其对老学的分析就能看出一二),也不纠缠于难解的学术问题(如孔老先后的问题),但能让人较好地理解思想发展的脉络。我想韦先生虽也是有成就的学者,但其哲学素养实不能与哲学大家相比,故此书平实有余,启发不足。不知在下是不是妄评了?韦先生在序言中提到自己是研究荀子的,这就不难理解其对荀子的评价比其他书高一些,如和劳思光先生的相比。盖因先生由荀学而儒学,故此书中儒家思想的分量极重,孔孟荀自不必说,下部的论述基本是就宋明儒家的复兴来讲。这是此著的遗憾,让人对中国思想史的整体认知会产生些偏差,对道、释,尤其是佛家的阐释不够,这或许亦是功力问题吧。然阅读思想史,思考历代思想家所思,可使人开阔思想视域,不为流俗所蔽,读此书亦然。
       此书有价值处也颇多,其绪论和后记给我的启示最力。开篇绪论讲述中国思想史的整体发展面貌,先生谈到“与西方不同,在中国往往有强烈的合模要求使一个思想家宁可压抑他的独立思考,去迁就即成的成就。”有时想想,中国太沉重了。悠久的历史固然展现给后人灿烂的文明,但也给后人留下了沉重的传统的包袱,毅然抛弃传统固属幼稚,但今人是否要考虑背了数千年的传统应该换了怎么的背法?这是一个问题。故此,不仅今人累,古人也累,思想家尤甚,儒生更甚。看看朱熹吧。外来文化的冲击对国人其实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从两汉之际到隋唐长达近千年的时间,那时的士大夫就面临着一个外来宗教——佛教的挑战,此尤似今天西方基督教文明对我们的冲击。但不知今日吸收西方文明,特别是西方哲学会不会像吸收佛学那么漫长了。为重振正统儒学,辟佛是朱熹一生最大的心理负担。此就韦先生的观点来讲,本来作为一个智性的学者却为了合孟子的思想,不得不做德行的研究,而这不仅让他思想前后不一之处不少,有时甚至转向自己的对手象山的论调,而更阻碍了自己更大的成就,在某些意义上可以说他误导了后学阳明。与西方哲学和哲学家相比,中国思想和想家们亦有其难以企及的胜处,他们既哲且圣、既哲且贤,而非西方的知行难一。他们相信人本身的力量,一部中国思想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类人本主义精神高扬的历史。但中国思想的软肋不少,除前提一点,个人认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根基不牢,表达方式亦要改进。如果中国有哲学,那这一种哲学是缺乏彻底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哲学,由此,其表达方式是粗糙的,更多的是只言片语。不少的观点、学说是为了某一目的才建立的,如韩非的论性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太朴素了!至今中哲面对西方哲学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先秦墨家和名家的泯灭及后人对玄奘唯识宗的冷漠。大概自秦汉以后中国人就不擅长于系统的抽象的逻辑的思考和推理了。正统的佛学是进来了,可兴起的却是禅宗,正统的儒家也建立了,可多了不少的假仁义、假道德。非此,则博大的中国文化为什么就不能开出科学呢?“求善”固然是她的本性,但少了西方式的“求真”的一步,求来的还是善吗?由于缺乏客观研究做基础,很多的道德价值只能成为口号,很多的价值判断只能充当教条,那此后的“以理杀人”也就不难理解了。无知则无畏,傲慢则偏见,教条的压抑是个人的心性不得健全,缺乏基本判断,那对他人的意见也就很难再尊重了。非此,则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什么不能开出民主?
       大浪淘沙,终有真金。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的历史都是“思想史”。上述的缺陷至今犹存,近代以来革新国人思想的使命其未全实现。中国的传统思想只有再经过时代浪潮的洗刷后才能重现光芒。当我们基于现实来思考历史时,又有几人发现那顽固而又流动着的思想并愿意革新它呢?
  •     一部客观叙述和评价的思想史书。正因如此,我倒觉得,它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思想史兴趣爱好者,甚至是初涉之人。
  •       韦政通,大陆的一般读者可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在高层学界,大家都知道韦先生是台湾知名的哲学教授,思想家。他一部近百万字的《中国思想史》震撼了海峡两岸的哲学界,甚至动摇了近七十年来在哲学界一直视为扛鼎之作《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的地位。
       韦先生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商人家庭,从小性格不羁,喜欢读书,酷爱思考。父亲希望儿子们都继承祖业经商,但韦先生执意求学。由于一个极戏剧性的原因,在 1949年背着父母,只身来到台湾。在这举目无亲的环境中,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竟然活了下来,而且走上一条相当难走的人生之路。
       一九五四年春天,韦先生已是一名新闻记者了,但他厌倦了舒适的,并自认为浑浑噩噩的生活,辞去了待遇优厚的新闻工作,远离尘嚣,结庐山境,埋首苦读,过起卖文的生涯。韦先生自称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尽管靠稿费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有时靠吃红薯、木瓜度日,仍免不了饥冻之虞,但他由此慢慢的步入了学术的殿堂,精神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程。
       这时,韦先生投师于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门下,开始涉足传统的哲学思想领域。最初的几年,在牟师的指导下,韦政通穷治经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柢。韦先生为了打通中国哲学的经络,花了七年的时间苦读《荀子》,勤疏密证,上达老、庄、孔、孟、墨诸家,下及韩非子,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触类旁通,有了深切的理解,确立了自己儒家信念。如果韦政通仅此而已,充其量不过是一名学者,哲学教授,新儒家的又一忠实信徒而已,但独立的的人格,倔强的个性和活跃的思想使韦先生不会停止在这一点上。
       随着对传统哲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西方哲学的影响,韦政通这时的思想陷入了困顿之中,传统的观念束缚韦政通的思想,难能突破先生的学术界限,但不羁的个性和新思想的刺激又逼迫自己对已有的信仰产生怀疑,促使自己向陌生的世界重新探索。
       六十年代初期,韦政通开始了对儒家传统的批质疑和批判。韦先生将儒家的传统精神斥之为“泛道德主义”,并将其界定:“就是将道德意识越位扩张,侵犯到其他文化领域(如文学、政治、经济),去做它们的主人,而强迫其他文化领域的本性,降于次要又次要的地位,最终的目的是要把各种文化的表现,统变为服役于道德,和表达道德的工具。”从这一认识出发,就可以解释“文以载道”、“德治主义”,“谋道不谋食”等观念,实为儒家泛道德主义的余绪。
       当然,今天来看“文以载道”、“德治主义”并非完全是负面影响,但德治并不能完全取代法治,文学应保有其本性与独立的领域。儒家泛道德主义最突出的表现为“泛孝”,将孝扩张到人世间一切事物一切德行,孟子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已有泛孝的倾向。《孝经》提出“以孝事君而忠”“臣事君,犹子事父”的主张,终于产生了忠孝混同的流弊,使孝道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韦先生对自己脱离恩师牟宗三先生之所以感到非常痛苦和彷徨,是因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不许弟子们对师傅有任何怀疑和悖论。任何背离师道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对师道的大不敬。韦政通在艰难地思想探索过程中,也终于在儒家泛道德主义批判中找到了新的答案:他认为东、西方“师道”观念有着质的不同。“在以道德实践为主的儒家传统里,除了少数例外,知识一直处于扈从的地位。师承不是人生的踏脚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弟子最大的愿望,也不在知识的创新,而在承先启后,为往圣继绝学……思想偶有创获,亦须附骥于先圣先贤,才能受到重视。
       文庙实是中国学术思想传统的一个象征,孔子辟了一片思想园地,建立了一座象征庄严人格的庙堂,在历代师道的引导下,继起者只要在这块园地上勤劳耕耘,必有收获,死后能奉祀孔庙,于庑廊占一席之地”。因此陈陈相因,缺乏基本的变革。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除了先秦时期确立的儒、道、墨、法……等几家之外,再加上后期的释家,很难再有新的突破。
       “而希腊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师生关系与中国儒家的以道德为主的师生关系在性质上却有不同,这种差异对中西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以追求知识为主,则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想法,势所难免。因追求知识的终极目标在发现新的真理,要发现新的真理,必须不断的推陈出新。在这一目标下,师承是过渡性的。一个大思想家必须独立门户,开辟新天地。我们读西方哲学史,发现学派之多,犹如千门万户,个个傲然独立,壁立万仞。两千年的发展,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其间虽有承续的关系,但如万壑竞流,大都能显其独特的风貌……”
       解除了思想的重负之后,就开始了“跋涉群山”的思想探险生涯。韦政通首先对传统思想进行了一番审视和质疑,不论外界的任何压力和误解,都不能阻止韦政通“反传统”的思维和研究。韦政通不怕孤独,不怕寂寞,生活上无论受到多大的挫折和痛苦,都从未让他丧失过信心。韦先生在学术研究的十余年间,尽量节制做到不演讲,不座谈,不参加会议,摒绝一切社会活动,潜心问学。每天的工作时间,有时连续十六小时,进入到一种“非我作诗,乃诗作我”的忘我境界。这种生活虽然非常枯燥,刻板,但是心灵世界和思想活动上都是丰富多彩,风云变幻,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兴奋之中。
       近四十年的治学生涯,韦政通先生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集中在三大板块:
       一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是《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
       二是对传统的批判和探索,重要著作有《传统的透视》、《儒家与现代化》、《伦理思想的突破》等;
       三是人文关怀,主要著作是《中国思想与人文关怀》和《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和转化》。
       韦先生的文章非常好读,艰深的古典哲学在他的笔下变得如此明快,通俗,条理清晰。行文中时有隽言妙语涌现,处处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思想和超凡的智慧。在这篇文章里不可能将其作品和整个思想体系一一介绍,现只将全美中国研究协会的评价转引至后:“这是一部费了二十年工国夫才完成的重要著作,它内容精博,令人敬重,是一九一九年胡适出版《中国哲学史》以来,真正有分量而又相称的著作。韦教授吸纳过去六十年学者们的成果,因此能体现出比以往许多同类著作都要强,同时也避免了他们的缺点。
       自五四运动介绍西方思想以来,学者们论及中国思想都感到十分偏见与成见。此不仅外国学者西方训练的中国学者像胡适、冯友兰,他们的著作着重中国思想的逻辑性和理性,远超过中国过去以直觉悟为主的特性,另一方面,缺乏西方训练的中国学者如钱穆和唐君毅,其着重于直觉悟经验又超过抽象的逻辑和理性,韦教授则尝试结合二者之长,而不偏好于任何一方。”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也不错,喜欢
  •     呵呵 其实有重叠处 我觉得哲学包含在思想中 是思想之思想
  •     哲学性好强,是哲学而非史学的研究方法。。。感觉还是叫中国哲学史比较好
  •     读的很开心,韦先生写的很认真负责,又有深度又不会枯燥乏味!
  •     学术精品,值得一看,图书质量很好。
  •     佛学的话,我觉得有本教科书写得简单好懂的,冯达文郭齐勇的新编中国哲学史
  •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电影的标签……不用说,这属于哲学专业入门必读书目,十分全面,可惜市面上版本不多。
  •     学中国哲学极力推荐的书!内容条理性强,清晰客观,且为台湾著名学者所写,有些地放跳出了大陆哲学史教材的桎梏。有点差的是引古文时说明较少,需要一定的古汉语功底。
  •     牟宗三的徒子徒孙太差劲了,还不如看大陆民儒。
  •     大师之作值得一看!
  •     粗暴一点,思想史是历史,整个历史是“一”,注重记录。哲学史是哲学,每个哲学家都是“一”,注重思辨。
  •     平实有余,启发不足+1
  •       韦政通先生从前接触的很少,到现在我对他也不甚了解。不过他的《中国思想史》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几个很明显的其他书(尤其是教科书)比不上的优点:
      1,承上启下得非常好,每章都会有本章所述之人的观点的源流比较,如朱子那章就有讲朱子与先秦儒学(尤其是孟子),朱子与伊川的继承与对比关系,接着的就是陆象山那章,则有朱子与象山的对比。
      2,行文条理很好,也不怕见笑,我看教科书的时候,看到朱子那章可真是一头雾水内心浮现出强烈的自我怀疑感,但是韦先生这章讲朱子讲得实在是通透,引用了两段朱子语录,再加以条分缕析,一下子就讲得清清楚楚了。
      3.主观意味比较强,我觉得这可以算缺点,也可以算优点。韦先生特别同情朱子,不过也并没有“为难”其他思想家。主观色彩体现得较浓的是他的好幻想,好比方,如会幻想陆象山和佛洛依德面对的情景,幻想朱子对逻辑实证论将会如何的感兴趣,用詹姆斯的柔性与刚性的哲学家气质来区分思想家。虽然有点不适合,不过我看着看着,有时会笑起来,确实挺有趣的。
      缺点就是有些章节实在是简略了点,尤其是叶适那一章,只讲了他思想的一个方面。
      
  •     书有一点点旧 ,不过看着倒是很有感觉
  •     同样的思想史,台湾人与大陆人完全不一样的写法。韦先生属学术里的“困学派”或“苦吟派”,这从文风看得出。
  •     千辛万苦终于买到了,快递真快
  •     韦政通先生写得非常顺畅明白,对非专业者非常合适!只是有不少错字!
  •     是的,我也觉得,有些地方写的少了点,有些人物都没有在他的考虑之列,不过写思想史,难免不会做到面面俱到;
    介绍佛学那几章没怎么懂,对佛学一点不了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