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西方哲学史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5-07-01
ISBN:9787100007788
作者:(美)梯利
页数:746页

一本有点瑕疵,但是非常学术的书籍

如何读书,如何对待前人,如何研究发展,这本书籍给了我们太多。。。对待中古世纪,中国部分书籍都是反对的,结果我们发现一个非常诡异的东西,天上掉下了一批批天才,西方腾飞了,其实对待西方的中古史,很多问题,都提及了,其实是希腊哲学和信仰的结合体,很多问题都已经探讨了,康德的很多的思想都在中古世纪有写,康德不是偶然的事情,是一个必然的人。。。。读完这本书籍在读康德的书籍,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教会我如何读书,开始读哲学在一年前,读不进去,后来知道重要性,结果慢慢读进去,知道了如何读书,知道了如何思考,知道什么是概念,知道了什么是体系。。。。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学习哲学的一个小结!!!!一本好书,一本公正的书籍总是怀疑自己身边没有诤友,实际上别人说你的话,就是你不在意的地方,多思考,多想想自己的问题,你就应该学会很多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小节没有被翻译

中文的哲学书籍总是被翻译的那么晦涩, 这本算是还可以的了,也就是说单看中文能领会的意思差不太多.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本书每一章都有一部分没有翻译成中文. 第二个问题就是,这本书没有注意原作者的严密推理,即:某哲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推理出来自己的观点的. 如果有怀着对真理之爱(eros)的人,还是强烈建议读英文版.

若有所思

1、关于真理思考或者思维是不是人类的专利?人与禽兽之相去几何?万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上帝选择了人类作为统治者? 按照目前的进化论来看,人类的祖先不是什么亚当,上帝的概念难道只是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时候,因为无知,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无法解答而发明的用以终止刨根问底的工具吗?近代以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后,哲学家们还在讨论上帝,难道我们的“科学”只是人类根据自身的经验而推测的结论?如果经验主义只是代表人类眼中的“事实”,那么人类永远也没有可能达到真理,那么我们追求所谓的实在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有一天我们碰巧发现了,是不是还在怀疑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物理学中的某种粒子?这是不是又掉进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大坑里了?什么是“无”?“无”如何产生“有”?2、道德又是如何产生的?道德是人类共存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关系融洽的基础,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什么是善?人类进化了这么久,兽性依然不绝,人类是动物因此摆脱不了动物本能的束缚,所以有竞争、有打斗有妒忌等非美德。人类之间的矛盾因为资源短缺,如果把这个原因归结于经济因素的话,无疑忽略了人类的精神。因此我也极其不赞同共产主义就是和平的最理想的社会。人类并不会满足于物质,对物质的追求只是暂时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任何一个富豪愿意放弃他现在的工作,要论物质的话,他们好几辈子也无法花光他的钱。人类为什么追求真善美?能解释这个问题也就不难解答我们为什么会有恻隐之心。道德产生的原因也就迎刃而解。显然,我是个康德二元世界的追随者,物质的世界与精神的世界——人类的世界!

上帝死后,我们有了自己的眼睛

“梵高,这是个疯子。他当过牧师、娶过妓女,身无分文,却从事最昂贵的艺术,渴望友谊,却终身孤独。殉道、流浪、割耳、自杀……多少苦难贯注了他的血脉,他却依然向着毫无希望的希望坚定地迈进。追逐太阳,直至融化,至死,他都没有见到成功。”弗里德里希·尼采,又是个疯子,一样当过牧师,一样身无分文的流浪,一样的坚定,却一样的致死都见不到成功。但就是这个疯子,像先知一样,告诉世界,“上帝死了”。上帝已死,不仅是说基督教的上帝信仰是毫无价值的(就这已经足够震撼了),更是宣告逻辑体系的灭亡--这个世界没有真理。所有的传统价值都将失去约束,理想和价值崩溃的必然结果--虚无主义终将到来。“‘上帝已死’带来的冲击力之大,是因为尼采以前,哲学家们一直认为历史和世界是有意义的、合理的和正义的。生存是有一个目标、一种意义的。它不是盲目的和偶然的,存在着一个由上帝确立的世界秩序。世界不是混沌,而是一个秩序化的宇宙,人在其中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位置。随着尼采的出现而崩溃的,就是对人类和生存的这种观念。对于他来说,这种观念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图景:哲学和宗教的世界观只是表达了人类对逃避混沌的需要。没有一种对世界持续的‘伪造’,人类无法生存。”尼采是真的勇士,他是第一个敢于直面这个真实世界的人。他之前的哲学家们并不比他笨,只是比他懦弱,所以总是用各种理论去维护那个虚弱的“上帝”。经院哲学家甚至某几位自然科学哲学家用了n种办法想“实验性”的证明,这个世界真有上帝。还从本体论、宇宙论、设计论等不同维度企图去维护那个上帝。有些证明荒谬得不敢让人相信,比如说:因为自然设计的精密程度大大超过了人类的能力,所以一定有一个上帝!再比如说,因为感官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某些东西是被推动的,而一切被推动的东西一定由其他东西推动,所以一定存在着一个“第一推动者”,而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如此荒谬的证明居然横行了几个世纪。认识论者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个荒谬,他们认为宗教上三位一体的上帝确实不存在了。但是,他们又走到了另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企图构架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每个人都有一个肉身的我,和一个精神的我。物质世界通过感官作用到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的终极就是真理。而这个“真理”在认识论人士的眼中,就是“上帝”,他们自己的上帝。各种怀疑论者,迅猛做出了攻击,“感官并不提供给我们确定的知识”、“归纳不是一个有效的推理”、“演绎并不能产生新的知识”、“演绎不能证明它们的前提”。唯理论者认为二元论解释不了这个世界,他们要建立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这这套逻辑体系,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上帝”。数学家笛卡尔企图找到一些确定的公理,就像他在数学中找到坐标系一样,公理就如同亚当和夏娃,他们自然诞生整个世界。斯宾诺莎比笛卡尔更注重演绎本身,他从几个假设的公理开始,把推论作为重点,演绎出若干形而上学-伦理学的结论。他的《伦理学--按几何顺序证明的理论》是第一本代表了一个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但是他们灰心的发现,在逻辑上,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帝也无法找到这套自洽的逻辑体系。当然,还有一些伪哲学家,比如克里希那穆提之类的,偷用柏拉图“善”的概念,大谈特谈“爱、性、道”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也就是说“上帝”就是人性中那个终极的“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洪志和张德芬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想明白这些的人,极大可能会走入悲观主义的迷途。事实上尼采,以及他的老师叔本华,确实都是悲观主义大师。因为在悲观者眼中,没有那个“上帝",无论这个上帝是宗教、理性、真理、爱、轮回、“共相”,都没有!整个世界将进入所谓的“永世轮回”的虚无。直到另一个疯子的理论被重新发现,我们才觉得世界又有了希望和光明。康德也是一个疯子,这个疯子把自己最古板的生活方式和最大胆前卫的哲学创造融合在了一起。康德不仅终身没有离开葛底斯堡小镇,而且终生未娶。他的生活方式刻板守时,几近迂腐。小镇上的人甚至以康德散布的时刻来对表,每当康德绕着镇子走完三圈,就一定是六点正。可就是这个迂腐的人告诉我们一个近乎大白话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带着“不同颜色的眼镜”。这套理论在哲学界就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根据康德的理论,我们所认识的客体是由主体的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的,这个主体的”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就是眼镜;而给我们的经验以秩序和结构的东西本身无法来自经验,就是说每个人的”眼镜“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要把颜色这种”先验信息“去除掉,就能还原出这个”真实的世界“。康德把这种先验形式的眼镜,归成了时间、空间、因果律等12种形式,帮助大家从逻辑上更好的还原这个世界。所以,世界上没有上帝,只有眼镜。所以,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这本书相比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来说,确实要显得客观很多。作者的观点只在短短的序言里面提到,即哲学史中应尽量避免作者的评价,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对各个哲学流派最好的评价。当然,主观有主观的好处,罗素的书激情澎湃,让人对哲学兴趣盎然,而且,批评也有助于锻炼人的思维。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就欠缺了,包括结构都显得过于单调。不过,罗素的西哲史容易让人钻入他的批评之中,例如他批评浪漫主义者不顾伦理,和用喝咖啡的例子嘲讽实用主义者,而忽略了吸收哲学家的精华观点。不过,我觉得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还不在于这里。梯利的这本书强调的是各种哲学流派的共性,即强调主义的划分。书里经常提到某个哲学流派是唯灵论的,或者唯心主义的,或者泛神论的(看了罗素的书以后我一直认为唯心唯物的划分只是恩格斯这么划,看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确实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样整个哲学史的脉络,哲学发展中哲学家们所主要想回答的问题都跃然纸上了。他们的矛盾心理(例如追求真理和人的理解能力的确实限制的矛盾),他们的建设和被推翻,就在这个意义上灿然生辉。如果哲学的发展历程是像科学那样主要是堆砌的历程的话,它就少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成分。正是我们必须要在能力的限制中追求无限的真理,在追求中少不了犯错误、少不了被推翻、少不了颠覆性的革命,才使得哲学这么富有魅力。

近代哲学部分(至第八篇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为止)

弗兰西斯·培根 1561.1.22~1626 水瓶全面否定过去的思路,驱散“幻象”,推崇数学和物理学托马斯·霍布斯 1588.4.5~1679 金牛很科学的思想,政治上的契约论调奈勒·笛卡尔 1596。3.31~1650 白羊他不是在讲哲学,而是在讲数学马勒伯朗士 1638.8.6-1715 狮子精神,唯心主义泛神论(与斯宾诺沙相对)拉·美特利 1709.12.25 摩羯物质斯宾诺莎 1632.11.24 射手精神物质同属上帝的泛神论阿尔诺尔·格林克斯暧昧的平行论巴莱斯·巴斯嘎 1623.6.19 双子神秘,人心的道理理想不能理解比埃尔·培尔 1647.11.18 天蝎运用笛卡尔方法的怀疑主义批判约翰·洛克 1632.8.29 处女通篇诡辩,既有创新的联系,又带来更多的混乱柔斯夫·巴特勒 1692.5.18 金牛把良心讲得很好孟德维尔和爱尔维修开明的自私亚当·斯密 1723.6.5 双子放任主义,自由竞争贝克莱 1685.3.12~1753似乎有某种脑功能的缺陷大卫·休谟 1711.4.26-1776 金牛非常精彩的怀疑思路,但本体论部分的类比和举例除外。大体上所有过去的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都与现在的科学相去甚远,不知假如他们活在现在重审自己的理论会如何修正。托马斯·雷德(黎德) 1710·1796苏格兰常识派,反对贝克勒的唯心主义和休谟的怀疑主义,影响德国的启蒙哲学家莱布尼兹 1646.7.1 巨蟹奇怪的单子,一切都蕴含在最小单元里,全体单子又精密地共舞。这不是调和机械论和目的论,而是是它们相安无事和分道扬镳,就像中世纪哲学表现出的另哲学与信仰分离一样。克里斯钦(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1679-1754莱布尼兹的后继者,将前者的学说系统化直觉哲学J·G·哈曼 J·G·赫德尔 属利用莱布尼兹-沃尔夫理论的神秘主义虔敬主义运动反对对基督教的哲思行为让·雅克·卢梭 1712.6.28~1778 巨蟹自由平等,重道德和情感,反对科学和艺术,主张回到自然的纯朴天真状态康德 1724.4.22~1804 金牛我忍着前所未有的不耐烦读完了康德部分,竟然有36页之多。一方面限制休谟的怀疑论,另一方面限制古老的独断论;反驳和摧毁唯物论、宿命论、无神论已经唯情论和迷信。他对认识的分析,实际是划定了一种有限,这是极其科学的,这实际上又是再给科学和信仰解套。但是他又不甘于有限。他一方面承认“我们所需要的,作为事物的终极支柱的,无条件的必然性,是人类理智的真正的深渊”,另一方面又带头往里跳。于是康德的哲学体系应该倒过来看,道德和伦理是其真正目的。道德是绝对的命令。他的“目的王国”很好,但也对其成员的智商要求很高。“我们所需要的,作为事物的终极支柱的,无条件的必然性,是人类理智的真正的深渊”,这是发挥到极致的儿童心理,是对确定性的执念,是对安全感的寻求,是不成熟的、非成人的心智表现,是西方理性现象的核心。康德终身处男。F·H·雅科比 1743~1819反对康德,方法是扩大经验这个概念的范畴,使之包括洞见实在费希特 1762.5.19~1814 金牛一上来完全读不懂,坚持下去发现开始领会他的意思,见识了什么叫唯心主义,也赞叹他靠机智圆满了唯心主义者的可怕的封闭和孤独,这解决的提案可以参考电影《移魂都市》,然后发觉煽动性的说辞,感觉他要建立一个灵教,并发现其他蛊惑人心的要素,比如换汤不换药的基督教的赎罪思想,然后就看到他在演讲里宣扬德国统一的理想,建立真正正义的王国,实现人类大统一。就是一巧言辞令的混蛋多说两句:其实我小时候(忘了小学还是初中)第一次偶然听说有唯心论这个东西,据说是怎样怎样,我就心生一种可怕:这一切都是我的想象?!现在回忆起来,咱不能赖老师,因为基本没什么好老师,只能赖自己没有慧根。但今天终于抓到源头,估计那个吓我小时候一身冷汗的就是费希特。可费希特明明给了解药:超越个体的自我。现在我就得赖老师了,为什么不继续讲解药呢?可我这样还是难为他了,这么奇妙的理论给小孩子讲怎能成功?那么就得赖老师,你干嘛给我讲他妈的唯心主义!不是存心吓唬小孩儿嘛肏!瞧我们双鱼座的贝克莱,我讲唯心主义也讲的简简单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不是骗你,我就是这么梦幻!了不起的新发现:也许当男人被女人烦恼时,费希特的文字就不是那么不能接受了。从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从对理解他们理论的障碍的突破过程中,并经过某人指点,我意识到哲学的又一种“非高超”,它是马后炮式的对现状的总结归纳,所以它是社会最末端的最后的产物,而不是“尖端”,尖端是前沿,是可能性,是未来进行时;哲学是火生土的土。谢林 1775.1.24~1854 水瓶从费希特打的基础上触发,俨然成为神棍,这样的理论将大本营和战场安置在艺术里,也就毫无根源可寻了,也许当时的德国很需要神话或童话来慰藉心灵吧,而且还还看到了“潜意识”这个词汇的雏形。读到现在,见识了无论谁的理论都可以推演出某些歪打正着的猜想,也就见怪不怪了。施累尔马哈尔(施莱尔马赫)1768.11.21~1834 天蝎天枰深刻,真深刻,简直是心理学家黑格尔 1770.8.27~1831 处女强调费希特和谢林理论的理性化要素,扬弃,辩证,思辨,辩证的思维,矛盾,演化,太宽泛,我不知所云竟然出现种族的评价,支持战争赫尔巴特 1776.5.4~1841 金牛实在论,反对黑格尔,但他的着眼点是人类语言的模糊性,要对概念及语言本身进行重审,比如他认为康德对表现一词的理解,实则是对表现的妖魔化。还是老问题,每一个提出哲学系统的人,都在本体论上捉襟见肘,赫尔巴特的本体论有分子原子物质结构的气氛,但又相去甚远,而且人们都习惯于对自然之物进行拟人化的推想,这是应该警惕的。赫尔巴特对价值论、美学的理解是很有助益的。叔本华 1788.2.22~1860 双鱼作为表象的世界部分几乎完全承袭康德,而作为意志的世界的部分又与费希特和谢林无彻底的区别,只是不那么滩涂宏伟罢了,而其悲观的论调则纯属个人性情了。也许叔本华最吸引我的是他文字的气质,他最应谨记的一句话,是“说不清楚只是因为他没想明白”,我喜欢他反对费希特、黑格尔,因为那些人实在有些含糊、混乱得令人发指,而叔本华、贝克莱,虽然他们的说法我也有不喜欢的地方,但他们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很明白。E·v·哈特曼 1842.6.5~1906 双子他所谓的无意识是一种奇怪的折中的产物,与荣格及现在心理学里的无意识完全不是一回事新康德主义1840年之后科学像风吹散迷雾一般对待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这种狭隘的理解康德的人,所以时代才呼吁“回到康德那里去”。叔本华哲学里作为表象的世界的一半,是康德精神的白话文版翻译和提纯,(但他的另一半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这是叔本华好的地方。内在哲学限定哲学为对意识状态的分析新唯心主义“凡是不能理解和真正认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方法和结果的人,不可能希望重新确定哲学受人尊敬的地位。”这是一句含义很复杂的很有深意的话。赫尔曼·洛采 1817.5.21~1881 金牛双子非常平庸的论述,表现了对生命一词的乱用,对自我试图进行描述,对真的渴求,对人类认知能力正确性的渴求,他对物质结构用“冷酷”一词评价,反映了非常关键的心理需求,也许那个时候的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还不够深,物质结构、宇宙图景、生物机理还不够复杂,所以他们觉得那玩意冷酷吧。费希纳 1801.4.19~1887 白羊金牛整个宇宙富有生机,泛心灵论冯特 1832.8.16~1873 狮子近代实验心理学鼻祖,定义哲学为智能在于结合结合得自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的一般科学,很好。“但是,我们不能把外界解释成缺乏内在生活的世界:宇宙的机制是外壳,在它后面隐藏着精神创造,隐藏着一种类似我们与内心中所经验的奋进而有感觉的实在。”这句话所表达的心理需求,让我想到《傅科摆》结尾艾柯抛出的谜底:这难道还不能满足你们吗?为什么就一定要这么想呢?为什么呢,西方人?确定艾柯是唯物论者,发现了《傅科摆》的更大的价值。“如果我们把实在看作是紊乱的一团,那会伤害人类关于秩序与和谐的爱好、人类完善的理想或者人对于美的渴望。”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紊乱、那会伤害、关于智慧与和谐的爱好。奥依肯 1846~1926“精神世界要不是物质的自然界的附带现象,就是自我存在的整体、一个宇宙整体、一切存在的泉源。”,“我们不能在内心灭绝对真理和爱的渴望,对过真正的精神生活、不逐现象之波而漂流的的希望。”,这些话好像是内心的呼唤,抵制某种丧失或解体的发生。而好像也能对比,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科技好久没怎么进步。这几个人阐述的越来越像荣格,他们也都是一个时代的。接下来,当我开始第九篇英国和法国时,发现读不下去了。三天前的一个梦好像预示了我的心理能量阶段性地停滞或回撤了。现实地分析,德国人的这些可能是我愿意去理解的最后的部分了,再往下的哲学讲解似乎充满了有气无力的挣扎,困兽犹斗,苟延残喘,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文件游戏。科学的影响在这部分的哲学里非常明显,而我也愈加无法忍受这些哲人对科学的半吊子理解了,今天我的耐心似乎已经到了极点。(理智地讲,这个极点是个暂时的极点)高人说,读哲学,不如去读历史。很棒的指点。我也发现,哲学是一个时代所得最后的产出。我不想用精炼这个词,因为我怀疑它究竟炼出了什么。假如科学知识能以某种形式“精炼”,那还需要接受科学教育吗?

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为入门级作品中的最佳推荐

对于西方哲学史类的著作,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强烈推荐。对于希望对西方哲学史有初步了解的读者来说,比较常见的(汉译)资源均系商务印书馆“汉译学术名著系列”:(1)罗素著《西方哲学史》,文学性比较强,且对哲学史的品评糅入罗素本人较强的个人好恶感,得之于文笔流畅生动,失之于稍显偏颇。(2)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不必赘言,只是过于艰深,不适于做入门级读物;(3)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作者是新康德主义者,这本教程很不错,但与黑格尔之书同样的缺点在于难度太高,不适于做入门级阅读;(4)梯利《西方哲学史》,作者力图公正评价哲学史上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作者有较高的哲学造诣和声望,且深入浅出写作本书。强烈推荐。

第九篇第十篇部分

法国和英国法国,反思政治革命所得圣西门 1760.10.17~1825 天枰爱,解放,改造社会,有组织的社会,就像中世纪,希望建立一门实证哲学,以经验和科学为基础的体系孔德 1789.1.19~1857 魔羯水瓶从圣西门而来,却显得庸俗和野心巨大雷诺维叶 1815.1.1~1903宇宙是有限的事物的有限的总和,现象中没有无限的过渡,需要有突变性的观念富耶 1838~1912精神和物质是唯一的全部实在的两种抽象,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方式唯心主义反对实证主义C·雷诺维叶 1815.1.1~1903 魔羯宇宙是有限事物有限的总和A·库尔诺 1807~1877机遇和偶然性,自然规律只是近似真是A·富耶 1838~1912精神和物质是全部实在的两种抽象,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方式让·居依约 1854~1888趋向统一的宇宙的生命冲动,利他主义,团结,社会苏格兰的唯理主义哲学威廉·惠威尔 1795.5.24~1866 双子科学史家哈密尔顿他的逻辑思路我没有看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1806.5.20~1873 金牛双子这本书里截至目前最理解科学精神的哲学家斯宾塞 1820.4.27~1903 金牛斯宾塞所谓的“力”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产生“力”的概念?斯宾塞认为知识的理想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思想体系。科学给我们提供了部分统一的知识,而这些却是完全统一的知识,是一个有机的体系。看他这样说,我感觉一定会完蛋的。从他的理想看出哲学此时已经成为一个提出自己需求的“活物”,就像职业军人是战争与和平之关系产生的赘生物一样。穆勒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宣布哲学应该让位于科学,对穆勒的反对,就是对历史的反动。但斯宾塞的“力”的提法确实值得深究,为何人会有“力”这个概念?这是认知上的大事。斯宾塞注意到知识的相对性。而我觉得人类掌握的一切概念,以及人类语言的一起字意,都是相对的。没有两件一模一样的物体。存在两颗一模一样的原子吗?或者基本粒子?有待得到现代物理的解答。一切都是相对的。从这一点开始,知识是可以掌握的。绝对也是一个抽象,是可知的,即按照它的描述是可被人脑想象的,比如数学中的无穷大和无穷小的定义。斯宾塞提出的生命的理解是有意思的:生命是内部(生理)关系对外部(环境)关系持续的适应。这是一个很别致的对生命的定义。斯宾塞认为分析意识的现象方面,解释出终极的单位,即“和我们称之为神经震惊(那时候的术语)的术语同一级序的某种东西”,即和神经震惊在心理上相等的东西,这表现了对量化心理学研究的愿望。变形的实在论,符号,应该继续研究英美的新唯心主义托马斯·希尔·格林 1836.4.8~1882 白羊强烈的信仰气氛,强烈赞美信仰,简直是对基督教的重新诠释F·H·布拉德雷 1846.1.30~1924 水瓶有点玄,像是再说一种直觉,一瞬间的状态,东方的精神气息。是非常美丽的思想,我被吸引住了。柔西亚·罗伊斯 1855.11.20~1916 天蝎射手精神才能了解精神,一切可知的都是观念,即某一心灵的内容,如果为一心灵所认识,那么这种本质在本质上已经具有观念和精神性质,实在世界一定是一精神或一组精神。关于他的道德原理——关于忠诚的忠诚,我有点晕。有意思的是他本体论部分的论述,对一个人的精神如何与世界在本质上同一的论证,其实推得的结果和过去的说法没什么不一样,但为什么他的陈述与古人如此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呢?气氛上差别在哪里呢?只是他想用一种新句型吗?我觉得差别在于古人是谦卑的,人在天下面,在天后面,而罗伊斯的陈述里人在先,世界像蛋里跳出小鸡一样从人里引出来的,这会不会反应了时代精神?反应了美国人开疆拓土人定胜天的激情?现代对唯理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倾向挽救人的自由,挽救人的价值艾伦斯特(恩斯特)·马赫 1838.2.18~1916 水瓶双鱼“我们需要一种是自己同环境发生某种联系的世界观:为了以一种经济的方式取得这种世界观,我们创造了科学。思想和观察的一致是适应和选择的手段。”这些我很同意“物体和自我的概念不过是在世界上知道世界的权宜手段,必须放弃;原子、力和规律的概念也是如此。”这样我就不同意了,似乎和他前面那就有点自相矛盾,或者跳跃得反而不切实际了。“只要我们的思想能够再现感觉到的事实,实际和理智上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如果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把握到那结合在一切的感觉材料的整体,以致这种思想几乎要取而代之,我们就满足了。”这样似乎让我感觉到,他就是这么一种性情或什么,多少有点对自我敷衍了事的做法。很奇怪的一个人。阿芬那留斯 1843.11.19~1896 天蝎射手“纯粹经验是一切可能的个人经验所共有的经验,知识的任务是消除不合理的个人因素。我们逐渐接近关于宇宙的的这样一个纯粹经验的概念。原来一切人都有同样的世界概念,但是,由于在经验中“摄取”了思想、感情和意志,经验分裂成外在的经验和内在的经验、主体和客体,实在就被弄得黑白颠倒了。消除“摄取”,我们可以恢复原来对世界的自然看法:纯粹经验。”我很想知道他所谓“原来”是怎么个原来,是什么时候?是什么阶段?也很想知道“黑白颠倒”是精确的表达还只是一种渲染。他这么说的确比马赫走得远多了。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 1842.1.11~1910 摩羯“关于一种理论、信仰和学说的检验,必须是它对我们的影响、它的实际结果。”这是多么熟悉的美国人的那股子劲儿啊。“拥有真理不是目的本身,知识对其他极关重要的满足的初步手段。知识是工具,为生活而用知识,不是为知识而生活。”这是多么熟悉的美国人的那股子劲儿啊。杜威 1859.10.20~1952 天枰天蝎“世界正在形成,我们必须帮助它形成。”这是多么熟悉的美国人的那股子劲儿啊。不知道为什么,我对美国人的这几个哲学家就是不耐烦,觉得他们说的话虽然实际但是浅薄,虽然科学但是野蛮,可又虽然厌恶但是熟悉。不得不反思,也许他们的影响真的蛮大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美国人没文化的厌恶和对他们发达的羡慕。尼采 1844.10.15~1900 天枰我应该多说点吗?我想多说点,但此时不想说太多。他好像只盯着历史里不好的地方,盯得诗意、夸张、偏激。谋权,我却忍不住揣摩他在性上失败了。超人,可为什么马上扯到了种族上?这个人太拧巴太粗暴了,“咆哮”的文字,不喜欢。罗素说的对,“他是不相信一个人做好事可能是出于本就是想做好事。”柏格森 1859.10.18~1941 天枰说他是当时反唯理主义运动中最引人注意最有威望的人物,我马上意识到西方人是有多么的唯心,多么的需要一门信仰。他的哲学里出现最多最眨眼的词汇好像就是“死寂”,是多么的惧怕机械论。他说“直觉”,我反而发问他到底有没有良好的“直觉”。感觉他搞混了很多东西。而他最严重一个混淆,就是完全没误会了穆勒阐述的决定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遗憾。实在论对唯心主义的反动新实在论者代表人物罗素等。写得很少,我极不理解。反正必然是受了现代物理发现的启发和支持的,什么量子理论、广义相对论之类的。唯理主义及其反对者这终于是作者梯利本人的想法了。我还是很喜欢他的文字的。总结起来大概是说了两件事,第一,哲学本身争论来争论去是有活力的表现;第二,决定论致人怠惰。我的反思:科学的决定论真的会致人怠惰吗?或者它还会产生其他的害处吗?它的好处又是什么呢?是什么导致人怠惰?会是当下的哲学吗?哲学对于人群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作者所担心的那种唯理主义所致的僵化表现,我倒认为只是哲学院里的书呆子罢了,不可能有普遍性。我也开始好奇,理性之于西方人到底清晰得、演变成怎样的程度。我总结作者的某些闪光的想法如下:一 理由的背后,是你的心理;物质的背后,是科学规律;结合起两者,才构成你完整的目标。二 作者说得哪儿都好,但还是误会了以穆勒为代表的决定论是什么含义;假如穆勒拿出一数学上的说明或证明(想必作者要求证明而不仅是基于‘类比’的说明)的话,他可能就理解或信服。当然,存在着这样的数学证明也只是我的假设:即,在一个函数里,“自由”对应于什么呢?三 哲学,必然、毕竟是理想的作用;表达自己,供您听悉,两情相悦。正文部分完

人类意识的精华

《西方哲学史》自希腊哲学开始,开启了人类意识自由的方向。无论是希腊本身的,还是基督教经院哲学的,还是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西方哲学史无疑是人类意识最深入的思考。一本西方哲学史,其厚度不足一本完整的字典,可是它所蕴涵的,却是人类意识的精华。读这样的一本书,是在与人类最有意识的人谈话,读者也因此而具有意识的自由。尽管哲学是隐晦艰涩的,但却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思想,它值得人类去理解。就象关注人类自身的意识一样,我们应该了解那些先哲的思想。先哲所开启的意识之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书所具有的,还是意识的思想所具有的。作为有意识的人,需要了解自己,那先从了解人类意识的精华开始。读《西方哲学史》吧……

读书时想到的,关于希腊哲学和中古哲学两部分

希腊哲学部分=============================================冷眼看去,古希腊人的想法真的很糙。巴门尼德的思辨里是不是充满了词语的歧义和概念偷换?一上来就是一段似乎很有名的巴门尼德的思辨,王小波在《三十而立》里也用到了。读王小波的时候我对此一头雾水,现在感觉好多了。这段话里是不是充满了诡辩?在我看来诡辩无外乎两种:偷换概念和偷换概念。其实我是想说,要么词汇在第一次出现时是这个意思,而第二次出现时又成了另一个意思,很隐蔽的诡辩;要么几个着眼于不同层次的、无可比性的词汇被比较着。我不信。智者学派:先长草,再生树总要有人做零散的工作,将工作面铺开,制造零碎的信息。就像一片无植被的土地,要先长草,才会逐渐演化到有树(植被群落的演化规律)。苏格拉底的态度,假如到了如今?“当探索上天运转的人发现是什么力量使各种现象出现时,能够希望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和创造丰收的季节吗?他们能够操纵这些和诸如此类的东西以适应他们的需要吗?”苏格拉底如是表达对自然科学的知识的不看重。假如他到了如今会怎么想呢?也许他只是看不起当时那完全算不上科学的自然知识而已,或者“技术”。柏拉图:从“知识是思想同实在或存在的一致性”到“理念”前一句我觉得靠谱,完全没有超出可接受范围;但这个想法飞跃到理念我就不舒服了。我一直都不喜欢理念这个想法,就好像罗素指出的从“相互作用”到“力”的飞跃。伊壁鸠鲁,为什么原子论会引向对快乐的追求?这是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引向快乐的伦理学唯独建立在原子论的基础之上?也许是因为原子论是机械论的,是宿命论的,是要宣布虚无主义的,大多数西方人是不能承受的;但伊壁鸠鲁消化的了,也找到了解药:快乐。鲁迅体验过“绝望中之希望”,孔子与老子的配对,伊壁鸠鲁用快乐应对虚无,这些是一样的。斯多葛学派:处女座的气味细碎、复杂的说辞,没有透明度,没有大局观,好话不好说,沉重的认真,狭隘,这难道不是处女座发明的哲学吗?怀疑主义的绝对正确之处和绝对消极倾向再也没有比怀疑主义者提出的某些批判更能展现科学的态度了:“聪明人根据或然性的程度接受一种观念,但是他永远铭记,最大程度的或然性并不保证是真理。”我们不能总是强调怀疑主义的负面,谈其色变。它宣布什么都不可相信当然是绝对的,但我怀疑如此总结它也是偏颇的。怀疑主义就像一次大规模的审查活动,一次强力的集体反思。再者说,那时候的哲学有哪个能令一个现代人真的赞同呢?“我们崇敬古人有时只是喜欢小孩子”,难道驳斥他们的说法就不对吗?不能以如今的眼光看待两千年前的留下的句子,这些说法的含义对于我们和他们极不一样。罗马人的奇葩之处为什么我看过的书都说罗马人没有创造?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奇葩的人吗?为什么宗教与古希腊哲学成果似乎很契合?也许是因为人的心理都有此基本现象,只是有的人无需他的追求目标特化为宗教,比如我。普罗提诺:又一个诠释上帝的版本我几乎烦闷于已经看了一千个人对上帝的诠释,每一个都没什么不同,可又读起来那么不同。上帝是一个你可以随意划定的范畴,简直毫无技术含量,这就是不科学!我也要给出一个自己的定义:表象与上帝对立;进而排除上帝。从普罗提诺的比喻,试想物理学事实对神学想象的影响。他描绘的景象可以简单的抽象为“光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但如果他学习了现代物理的成果“场”,得知太阳的辐射并不是不受被辐射物体的作用,会怎么想?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历程:为什么最后注意力转向了伦理学和神学?放弃了本体论的重要地位,逐渐转移到伦理学和神学部分,这个现象可以作何解释?假设一:那个年代的哲学本体论和自然科学不可区分,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导致其无法进一步发展,所以人们很快就穷尽了能力所及的知识,失去了价值。假设二:假如他们能坚持对本体论的更大的兴趣,会不会立即促使自然科学早起步一两千年呢?中世纪哲学=================================几乎可以简而言之地一概而论。他们都被一件事情套住了,从一开始就套住了,那就是宗教第一。但他们也会提出问题,可问题不能指向宗教,而要反弹会哲思本身,即哲思要么对宗教有益要么无益。这就有意思了,他们对整个宗教与哲学的组织编排有各种各样的样式,甚至有人表现出脑残粉或高级黑的气味。而最后,他们还是走到了一个相对的尽头:宗教和哲学分开了。唯实论与唯名论头一次搞明白这些专业词汇。竟然有人会认为自己脑子里想到的一个词汇就一定在某个地方存在着它的实体,这简直太无法想象了,也无怪乎我一直没明白。难道柏拉图的理念果真是这样表达的吗?理念的世界、上帝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果真就说它们是与你我的肉体和衣服无异的实体吗?只读柏拉图我可真不会这么去理解,到底是我不够聪明还是他们太较真了……原来,总听人说的“证明上帝存在”是这么令人发指的推理:第一条:你想到的那个就存在,无论什么。于是各种各样的混淆发生了,每一颗橘子作为实体存在,而“橘子”这个概念同样作为实体存在,有人说它存在于别处,有人说存在于每一颗橘子里……这种想法难道不是白日梦吗?既然你说“理念”不是物质的,那我也没必要认为它们是实体;现在才搞清楚,他们说精神同样是实体;合着我一直以为的实体在他们看来只是“物体”罢了;这个误会太大了。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信息论”那种伪科学了,什么“蕴含于宇宙中无处不在的信息子”,这还是在继续着“精神实体”的思路罢了。“上帝存在”,随便你怎么说,关键是“在哪里存在”我不能听你糊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简直就是一场地震。这一点很值得思考,破旧立新,首先出现的新往往是更旧的。为什么?因为有能力这样倡导的人士都是最认真的。你们都说A是A,只有认真的人才去求证A到底是不是A,于是找来找去就回到了源头,发现千百年的时间产生了太多谎言,山一样高。荣格说真正的当代人实际上活在过去,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艰苦的旅程总有可贵的收获虽然只有一百页,但这一段中世纪的哲学也是读起来很费劲的。百分之七十的,我坚持了下来,读到收尾的部分方觉茅塞顿开。我不是在理解着高深,而是在理解着幼稚。萧杭的顺口一说萧杭三十岁时(大概我这个年纪儿)在书里写到整个中世纪的文件就是一堆没用的废话。还有一句是中世纪才是深沉的。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两句?你把人关起来,他会因为被囚禁而思考;你把人放出来,他会因为无依靠而思考。区别在于被囚禁的思考渗着血,自由的思考像清风一样。

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由名宿何兆武译出,不过不少读者称译文粗劣不堪,加之罗素本人在书中的主观态度和洋洋得意的口吻也颇受恶评,因之梯利《西方哲学史》则成为不少人了解西方哲学发展脉络的首选。鄙人选择这个版本作为第一部西方哲学史读物来读,则完全是因为网络书店特价的缘故。而本书的译文貌似流畅,但仔细读来,语法错误极多,表达差强人意,专有译名和现在学术通行的差异很大,会造成阅读和引述的双重不便。与何兆武的蹩脚相比,乃五十步与百步之别耳!梯利在描述西方哲学整体脉络的态度是极为中立的,仅是纯然转述历代哲学家们的观点主张而已,几乎看不到他对某一个或某一时期的哲学家作出主观的、评价性的论断。这种论述方法,一方面有助于读者自行判断各人学说高下,另一方面长篇累牍的引文则显得层次不明,令人甚感枯燥。本书对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史虽然注重有加,但零碎地复述哲学家们的观点反而使叙述脉络漫漶不清,对于哲学爱好者而言,价值并不高。对于从启蒙时代到黑格尔时代的哲学着重介绍,也不出意料。本书对于近代以来的哲学表述愈加趋于简化,这大概可以这么理解:一方面黑格尔时代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发展已然纯熟,后世的哲学家们几乎没有机会再立论创制新的学说;另一方面,出于经济和阶级因素的限制,近代以来的哲学家们进行深入思辨,而驻留于伦理和政治学层面。二十世纪以来的哲学几乎无法再称之为哲学,而是对黑格尔及前黑格尔理论体系依己意取舍改装堆砌成的生活或者政治主张。就连小资们常用来故作高深装逼用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梯利看来,其价值亦无非“在于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当前文化的普遍困境”(P366),徒有华丽外表、甚至只是皇帝新装。因读本书激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一, 毕达哥拉斯社团“似乎是一个世纪公民训练学校”(P16),按梯利所述,其情形极似我国春秋时代的墨子学派:纪律严明,组织严密,信仰一致,既追求知识真理,又是“显学”,并有干涉世俗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倾向。不知是否有相关的专题研究?二, 埃里亚学派(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论:宇宙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又坚决主张事物的基质必然永恒、不动,永不变化(P24),这和《礼记》中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记述以及后人对《周易》“易简,变易,不变”的说解多少有异曲同工之处。三, (罗马人)在哲学中追求和发现的,无非是行为的准则和治国的方法而已。(P128,德尼论罗马时代的哲学)。此论极易令人想到中国哲学似乎也有此特性。但如果把中国哲学和罗马时代的哲学特性等同起来,显然是对中国哲学的无知。梯利本人正是犯了这种错误。下面略论——四, 东方民族如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的理论,主要是神话和伦理学说,而不是纯粹的思想体系,这种理论同诗和信仰交织在一起。(P3)梯利此论大概可以代表多数西方人以及数典忘祖的中国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源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知之甚少,并没有深入探究过各个思想之间的联系。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很重要而且很纠结的一个问题是:上帝(即神)是否存在?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基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儒家向来主张“不语怪力乱神”,而且即便是祭祀,也是“敬鬼神而远之”,这种超然的态度是西方人不容易理解的。另外,中国的神话产生的虽然早,但消亡得也早(后起的神异小说并不是神话,需要区分清楚)。总之说东方人没有哲学体系似乎欠考虑,此乃作者西方中心思维的所致。有关中国是否有系统化的哲学思想,也是一个大课题。一猛不才,不知哲学界是否有专题研究?五,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期间的哲学发展大大超越了科学的发展步伐。哲学家们企图抛却一些历史包袱来重建理论体系。从洛克的知识起源论中或可令人隐约感到,本时期的哲学譬如新生婴儿,固然想努力辨明周围的客观事物,但条件所限,注定不能如愿。六, 读近代的唯理主义(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分歧,都可以用数学工具加以弥合,换言之,本时期的哲学发展突破,应从数学开始,历史证明确乎如此。“读史使人明智”。读哲学史固然不能令人成为智者,但确乎能激起我们与古人辩论的欲望,激起联系周围世界加以思辨的欲望。在审视了灿若星汉的哲学长河之后,或确立,或巩固,或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也算是一大收获。展翅高飞信心满,晶空对我非遮拦。戳破晶空入无限,穿过一天又一天。以太万里真无进,茫茫银河遗人间。——布鲁诺以布鲁诺的诗歌,来展示一下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吧。【附:几处疑误】1、……晚年在弗兰西斯•马沙姆家渡过(P344)按:“渡”应作“度”。2、法国生物学家毕丰著有《自然史》(P426)按:“毕丰”疑为“布丰”。3、争论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某种东西,有什么好外呢?(P379)按:“好外”应作“好处”。4、孟德斯鸠在《法意》中研究人类法律制度……(P427)按:今通译为《论法的精神》。5、他(黑格尔)的著作有《精神现象学》(1867年)、《大逻辑》(1812-1826年)……按:黑格尔有《小逻辑》,此《大逻辑》是否即今《逻辑学》?求解。

如此清晰流畅的哲学史书,力荐!

非常完整的哲学史。有对大的时代背景的评述,对哲学家思想的概述也非常深入浅出。大概是因为是美国人写的缘故,没那么晦涩。大概就像白居易在水井旁对老妇人读诗一样吧,妇孺皆懂。而且作者对大时代的掌握也非常准确,虽然只有每章开始一个小小的篇幅。但这不熟悉西方历史的中国读者非常有用,能帮助理解哲学史的发展。比如第二章中古哲学,讲早期的基督教哲学。历史的内容几乎和哲学的内容一样多。早期基督教各个教派之间的斗争,各种争奇斗艳的思想,非常有趣。有个教派认为现世的人生活在黑暗王国,要通过净化自己的灵魂回到灵魂诞生的光明王国。故事情节好像一部日漫。总之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世界观,各种稀奇古怪的自然法则。比现代的基督教有趣多了。人类的想象力曾经很丰富的。

哲学与哲学史

没有严格的哲学史,而只有作为哲学的哲学史。体力的哲学史,严谨详实,论述清晰恰当,可以称得上一部优秀的哲学史著作。但本书的缺点在于在哲学家的选择上,有一些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未能选入如马克思,现代以来的伟大哲学家如尼采、海德格尔都没能有详细正当的评论,这是令人遗憾的。现代的重要思想家对哲学历史的看法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而在这部哲学史中显然对于现代性的批判的部分缺少,而且对于很多现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家如韦伯都未能写入,这显示出作者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虽然不可强求,但过于学院化的哲学理解显得保守,这对于自由的思想而言,显然是不够的。

还没读完

还没读完,但已感觉这本书很适宜我这样的入门级读者。其实这本书当初便是老师推荐的,他觉得很适合我这样的懒人培养起读哲学的兴趣。

不适合用做哲学入门

按:这篇主要是针对本书排名第一的评论而发。看了书评后我买了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哲学书,结果就像下面说的,难以入门。后来再仔细看那篇评论,说的似乎是“哲学史入门”而不是“哲学入门”,不过即使是这样也太有误导性了。特别是对希望建立起自己独立思辨的初学者来说。如果你只是想学习一下西方哲学主要流派的观点,那就另当别论。对于还没有一定独立思辨能力的初学者来说,这种纯粹的理论堆砌并不会有多大助益。我硬着头皮把古希腊哲学看完,回想一下,几乎没有对我自己的思辨产生任何帮助。。而罗素的那本太主观,个人觉得也不适合做入门。好的入门书应该一要避免误导,二要引导思考。所以我推荐这两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豆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1227/以关乎人生的大问题编排,引导思考。思想的力量:哲学导论(第6版) (豆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74395/哲学史式的导论。几乎无所不包,有三分一左右的内容是现当代哲学,这是梯利的这本所没有的。在阐述哲学观点的过程中注重引导读者思考。补充:梯利这一本应该是现在有译介的所有哲学史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但如前所述,并不全面。)比如《思想的力量》虽然字数要多得多,但大概有四分之三的内容是在解说,通过这四分之三为的是理解剩下四分之一的哲学思想。”导论“也就体现在这里了。读完《思》以后,大概只相当于拿下(指的是转化为自己思辨的一部分)梯利哲学史20%的内容。不过对于入门者来说,直接阅读梯利哲学史要拿下这20%也是相当困难的吧。

正确的研究态度

诚如梯利在书中所说,任何一个哲学家在写作哲学史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不渗入自己的哲学思想的。但作为一个哲学史家,梯利以一个相对客观的态度去讲解哲学史,从后世的思想去发现前世思想的不足,以哲学的历史发展去评价哲学本身,而不是依靠个人的成见。这种历史的分析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的。

比较平实的版本

在读这本之前已经度过罗素那声名赫赫的版本,相比之下,这本显得平实了许多。但我觉得如果当作一本哲学史教材的话,这本要优与罗素德版本,因为书中的叙述比较平实和客观,不像罗素那样加入了大量自己的评论,而且内容的组织结构也很清晰,对哲学观点的概括也比较精炼明晰。当然,如果是从欣赏的角度,罗素版本的英语原版依然是不二的选择。

什么叫枯燥,那是客观好不

不枯燥看罗素啊,一看到苏格拉底可能患有精神病我就想到罗素老头估计也病了;哲学史讲演录的话是黑老大阐述自己的理念用的。入门还是看这个,不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虽说偏见是不可避免的。

十只猪

从前在一个猪圈里,有十头猪。过年了,猪的销量很好,每天都有人来买猪。于是,每天吃喝不赖住房不愁的猪们,第一次遭遇了生存危机。一只倒霉的猪,连临终遗言都没来得及留就被拉出猪圈去了。众猪之中有一只最为强壮有力的猪,乃是大家的领袖。他认为这猪离开了大家,是被人拉去杀死了,于是排定大家被拉出去的次序,把自己放在最后。领袖猪要大家称自己为猪始皇,凡是不听话的猪都要遭到猪始皇的毒打,并且一天都得不到食物吃,所以大家虽然有不满,却敢怒不敢言,因为那发号施令的猪实在太壮太强大了。猪圈里有一只瘦小的猪,吃食拱不上去,睡觉被挤到一边,又被众猪排挤,是众猪茶余饭后榻边床前的欺压对象。瘦小猪见倒霉猪被人拉了出去,很是憧憬,于是便对众猪说,我主一定是伸出仁慈的双手接纳那猪去了天堂过好日子去了,这是何等的荣耀啊!其他的猪皆不信这猪的胡言乱语,但他为了证实自己所言确凿,硬是把自己的一只脚砍下来宣称这是诚实的象征,唬得猪始皇半信半疑。毕竟,谁都没有见过从猪圈出去的猪到底去了哪里,下场如何,但看着那只瘦小的猪脸上狂热的表情,领袖猪决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封此猪为猪脚猪,令他领着大家祭拜,并把自己排在出圈名单的第一位,焚香沐浴,祈求神灵的眷顾。第二天,他的愿望得到满足,如愿以偿的被人从猪圈里拉出去了。猪始皇的儿子猪二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继续对猪们实行毒打和禁食的统治。猪二世的老师猪里士多德是一只喜欢仰望星空的猪。在思考了前两只猪的命运之后,他面对猪栏,在篱笆桩上偷偷为猪二世写下了著作《猪而上学》。猪里士多德认为,倒霉猪和领袖猪离开了猪圈,他们并没有过好日子去,而是被人宰杀成为食物了。在经验性的猪实体之上还存在着永恒的猪各吃,猪各吃的任务就是喂养猪,在猪足够肥的时候将其吃掉。他那大包小裹的三段式论证令猪二世对猪脚猪的论断起了几分疑惑,他下令将猪脚猪排在出圈名单的第一位,以验证其肥猪上天堂的狂热言论。第三天,人们把猪脚猪带出了猪圈,却又因为他太过瘦小把猪脚猪放了回来,给予更好更多的饲料并且分给他一个单间。猪脚猪声称自己复活了,并且要在遥远的将来对这些对主不忠之徒加以审判。猪脚猪返回猪圈的事实令猪二世对他的预言深信不疑,他再也不相信猪里士多德的话,下令焚毁刻有《猪而上学》的树桩并将猪里士多德处死。人们发现了死去的猪里士多德,把死猪捡走但也带走了养胖了的猪脚猪。猪脚猪兴奋的离去了,期望着N年后的再次复活和最终审判。猪脚猪的“复活”令猪二世进入了一种虔信的癫狂状态,他虔诚祈祷了一整夜以求解脱和救赎。清晨,人们带走了猪二世,由他的弟弟猪三顺统治剩下的五头猪,但这时在猪之间已经流传有一个传闻:据说猪里士多德临死之前偷偷和他的朋友猪利略说,如果他死了,人们一定会带着他的尸体路过猪圈后的一条马路,因为那条马路常常会在黑天时运送非正常死亡,例如遭瘟而死的动物的尸体,所以如果猪里士多德不仰望星空,他是不会发现这个秘密的。于是猪利略在大家都睡着的时候偷偷睁眼,发现真的有人把猪里士多德放在蛇皮袋里扛在肩上,猪尾巴还露在外面。猪利略偷偷向大家宣布了这个秘密,猪们大惊失色并认为猪始皇家族的统治是残酷且错误的,这令猪三顺大为光火。猪三顺毒打了猪利略,并迫使他改口宣称自己是错误的,但这已经不解决问题——一只名叫猪大林的猪带领群猪推翻了猪三顺的残酷统治,并把猪三顺推向出圈名单的第一位。他们建立了猪联,推选猪大林为猪意的代表。第六天,人们带走了猪三顺。猪三顺被带走后,剩下的四头猪开始讨论他们的未来。猪利略认为,四头猪应该抽签决定谁先出圈谁后出圈,这令猪大林感到不爽。于是他像猪始皇、猪二世、猪三顺一样毒打了猪利略并把他排在名单第一位。剩下的两头猪,猪柯和猪德格尔对猪大林的行为感到愤慨和畏惧,纷纷表示应该由猪大林最后出圈。猪柯对于谁先死谁后死不是很在乎,他说猪利略已经证明猪脚猪信奉的上帝死了,对于他来说猪体性的猪也死了。猪德格尔也竭力表现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但其实他想在猪柯之后死,于是宣布对猪大林效忠,打算在烦、畏、恶心之中度过此后几天,可没想到,第七天是星期天,大买家一下买走了四头猪。猪德格尔发现自己卑躬屈膝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换到,非常气恼,就伙同猪利略和猪柯把猪大林殴打致死,可这依然不能改变他们被运到屠宰场的命运。就在他们为自己可怜的猪生连哭带嚎时,一个名叫猪里达的鬼猪从猪大林的身上抬起头,幽幽地哼唧道:“这是一个颠倒错乱的时代!”那只名叫猪格拉底的倒霉猪(现在已经成了养猪场的种猪)看到猪们的窘相就笑了:你们这帮猪,全是对我的猪脚啊!!!

刚开始读,忍不住抄下绪论里的一段话,给自己尤其给某些人进而所有人提个醒

“……研究哲学史的价值应当很明显。有识之士都对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人类力求在文明的各个不同阶段所作的解答感兴趣。此外,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通过解释各种思想所以就的根本原理,会使我们弄清过去和当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同时,这种研究对哲学思辨也是一种有益的准备。它评述民族的哲学经验,从比较简单的推向更复杂艰深的思想结构,并训练人们作抽象思维。这样,我们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就会得到助益。如果有人试图建立一种哲学体系而绝对不依赖前人的工作,其结果必然同人类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差无几,会有什么提高。……”如果有人试图建立一种哲学体系而绝对不依赖前人的工作,其结果必然同人类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差无几,会有什么提高。如果有人试图建立一种哲学体系而绝对不依赖前人的工作,其结果必然同人类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差无几,会有什么提高。如果有人试图建立一种哲学体系而绝对不依赖前人的工作,其结果必然同人类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差无几,会有什么提高。我想补充的是,很多很多人,即使以为自己不是“绝对不依赖前人的工作”因而幸免于此的话,在我看来也是极其经不起怀疑的。有时间跑跑步做做蹲起多好?或者把转移了的性能量释放到它本该经由的地方去。

比较枯燥

说实在话,实在不知道怎莫评,因为看了正文不到两页,就还掉了,实在太枯燥了,看不下去,所以只能评还行,不说好也不说坏

作者自己的观点少

作者的观点只在短短的序言里面提到,即哲学史中应尽量避免作者的评价,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对各个哲学流派最好的评价。当然,主观有主观的好处,罗素的书激情澎湃,让人对哲学兴趣盎然,而且,批评也有助于锻炼人的思维。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就欠缺了,包括结构都显得过于单调。


 西方哲学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