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与冥想》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觉醒与冥想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1
ISBN:9787807479208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页数:256页页

蛮喜欢这个罗嗦老头的

算是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的时间。能找出来好多从逻辑上来说自相矛盾和无法推理的地方。但是呢,内心深处某个地方觉得这老头儿说的是对的,是真的有共鸣的。哪怕是只对我来说成立的一两句实话,也是令人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醒与不醒间游移

网络看书的一大弊端在于突然发现想看的书,抑制不住地看下去,结果拦腰截断,使得半途而废了。阅读了一半半,无法继续,没了下文,沮丧。 对终极真理的各面向的着魔探寻已然成为生活常态了,尽因无明的难以突破,不停地兜圈打转,心惶惶然无法安定。即便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但深邃的真理内涵总无法够及,就像意象上的美女图,如真似幻的。 我们受制于情绪、周遭环境、各种观念及社会潮流时尚。我们深陷在无法明了真相的生活漩涡中,急欲摆脱又无力地沉陷着。我们的觉慧之能始终无法开启,因为我们对真理置若罔闻,因为那扇大门的打开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益处来改变现实面貌,或因悟性不够耳。假如突有这执迷不悔的特殊偏好,也就任性保有持续着。 如实观照存有强大的量能,而我们却置之不理,宁可被情绪所牵绊,被先见所设障,被传承所框定,被表象所迷惑。所有充满功利色彩的追逐全因人类的虚妄幻象,进而形成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架构,人像是在爬格子似的希望朝向顶峰攀爬的路径中来确知生命的意义,即使庸庸碌碌的常人也四受围困无法安适。 求知万不可设限,才能去了解那无边的空寂,充满着宇宙大能的浩瀚无边。这则在我们被种种界定的眼光中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空洞。 思考运作的机制,在于全面的观察,无界限无止境的求知,而不陷于极端唯心的思想中。 人总需要依傍着什么而生存,然而生即意味着死亡,这令我们着实回避不已。孤独、苦难、绝望都是我们无法容忍的存在,避而不谈,并竭诚用其他各种方法来掩盖。于是生命的整体性被无形割裂,而我们并不以为然,或是习惯了这种分裂式的生活,来适应现实的种种考验甚而残酷。 人间有无远弗届的美、爱和真理,灿若星辰,却也遥不可及的。因我们蔽障所限,自我的不可舍弃,怎能融入浩渺的空无中呢。 生活的艺术来自于倾听的艺术、观察的艺术、学习的艺术。而表达却成为了我们的嗜好,推销自己是这个社会倡导的,人才能与各种机会发生不可预期的碰撞,来改善眼前的生存条件。生活浸泡在艺术中,还是机械式地反应来应付这个急匆匆的社会呢。 冥想在于驱散无序,在乱如麻的世界里我们能否得以静心冥想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及秩序的美呢。 专注意味着全神贯注的,树非树,花非花,如此学习则永无止境的。自我无存即能与人与景与我们相专注的融合。 。。。。。。

觉醒与冥想

网络看书的一大弊端在于突然发现想看的书,抑制不住地看下去,结果拦腰截断,使得半途而废了。阅读了一半半,无法继续,没了下文,沮丧。对终极真理的各面向的着魔探寻已然成为生活常态了,尽因无明的难以突破,不停地兜圈打转,心惶惶然无法安定。即便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但深邃的真理内涵总无法够及,就像意象上的美女图,如真似幻的。我们受制于情绪、周遭环境、各种观念及社会潮流时尚。我们深陷在无法明了真相的生活漩涡中,急欲摆脱又无力地沉陷着。我们的觉慧之能始终无法开启,因为我们对真理置若罔闻,因为那扇大门的打开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益处来改变现实面貌,或因悟性不够耳。假如突有这执迷不悔的特殊偏好,也就任性保有着。如实观照存有强大的量能,而我们却置之不理,宁可被情绪所牵绊,被先见所设障,被传承所框定,被表象所迷惑。所有充满功利色彩的追逐全因人类的虚妄幻象,却形成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架构,人像是在爬格子似的希望朝向顶峰攀爬的路径中来确知生命的意义,即使庸庸碌碌的常人也四受围困无法安适。求知万不可设限,才能去了解那无边的空寂,充满着宇宙大能的浩瀚无边。这则在我们被种种界定的眼光中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空洞。思考运作的机制,在于全面的观察,无界限无止境的求知,而不陷于唯心的思想中。人总需要依傍着什么而生存,然而生即意味着死亡,这令我们着实回避不已。孤独、苦难、绝望都是我们无法容忍的存在,避而不谈。于是生命的整体性被无形割裂,而我们并不以为然,或是习惯了这种分裂式的生活,来适应现实的种种考验甚而残酷。人间有无远弗届的美、爱和真理,灿若星辰,却也遥不可及的。因我们蔽障所限,自我的不可舍弃,怎能融入空无中呢。生活的艺术来自于倾听的艺术、观察的艺术、学习的艺术。而表达却成为了我们的嗜好,推销自己是这个社会倡导的,人才能与各种机会发生不可预期的碰撞,来改善眼前的生存条件。生活浸泡在艺术中,还是机械式地反应来应付这个急匆匆的社会呢。冥想在于驱散无序,在乱如麻的世界里我们能否得以静心冥想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及秩序的美呢。专注意味着全神贯注的,树非树,花非花,如此学习则永无止境的。我无存却与人与景与我们相专注的融合。。。。。。。

觉醒与冥想

网络看书的一大弊端在于突然发现想看的书,抑制不住地看下去,结果拦腰截断,使得半途而废了。阅读了一半半,无法继续,没了下文,沮丧。 对终极真理的各面向的着魔探寻已然成为生活常态了,尽因无明的难以突破,不停地兜圈打转,心惶惶然无法安定。即便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但深邃的真理内涵总无法够及,就像意象上的美女图,如真似幻的。 我们受制于情绪、周遭环境、各种观念及社会潮流时尚。我们深陷在无法明了真相的生活漩涡中,急欲摆脱又无力地沉陷着。我们的觉慧之能始终无法开启,因为我们对真理置若罔闻,因为那扇大门的打开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益处来改变现实面貌,或因悟性不够耳。假如突有这执迷不悔的特殊偏好,也就任性保有着。 如实观照存有强大的量能,而我们却置之不理,宁可被情绪所牵绊,被先见所设障,被传承所框定,被表象所迷惑。所有充满功利色彩的追逐全因人类的虚妄幻象,却形成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架构,人像是在爬格子似的希望朝向顶峰攀爬的路径中来确知生命的意义,即使庸庸碌碌的常人也四受围困无法安适。 求知万不可设限,才能去了解那无边的空寂,充满着宇宙大能的浩瀚无边。这则在我们被种种界定的眼光中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空洞。 思考运作的机制,在于全面的观察,无界限无止境的求知,而不陷于唯心的思想中。 人总需要依傍着什么而生存,然而生即意味着死亡,这令我们着实回避不已。孤独、苦难、绝望都是我们无法容忍的存在,避而不谈。于是生命的整体性被无形割裂,而我们并不以为然,或是习惯了这种分裂式的生活,来适应现实的种种考验甚而残酷。 人间有无远弗届的美、爱和真理,灿若星辰,却也遥不可及的。因我们蔽障所限,自我的不可舍弃,怎能融入空无中呢。 生活的艺术来自于倾听的艺术、观察的艺术、学习的艺术。而表达却成为了我们的嗜好,推销自己是这个社会倡导的,人才能与各种机会发生不可预期的碰撞,来改善眼前的生存条件。生活浸泡在艺术中,还是机械式地反应来应付这个急匆匆的社会呢。 冥想在于驱散无序,在乱如麻的世界里我们能否得以静心冥想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及秩序的美呢。 专注意味着全神贯注的,树非树,花非花,如此学习则永无止境的。我无存却与人与景与我们相专注的融合。 。。。。。。

佛的别种表现

这是一本演讲集,行文难免有许多拖沓之处。但冲着神秘的书名还是看完了。如何摆脱痛苦的心理体验,大概是自人类进化出智慧以来一个永恒的纠缠不休的话题。两千年前的哲学家、宗教领袖、科学先驱都十分严肃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时至今日,许多所谓心灵导师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有许多人是严肃认真的,比如克氏,并告诉人们他们思考的结果。其实问题的答案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先贤们悟到了。而且答案十分一致,那就是:忘记小我,摆脱欲望。无论是信仰一个神,信仰多个神,还是教人看透凡尘俗世到内心深处去寻找安宁,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无我则无欲,无欲则刚,这千年古训,如今仍被心灵导师们反复提及。不同的只是论证和论据加入了现代元素,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却仍然停留在古希腊水平。“认识你自己。”直到今天,我们对自己仍然一无所知。痛苦不能避免,战争仍然继续,欲望作为人类的自然属性,试图摆脱或戒除是反自然规律的。欲望带来痛苦、恐惧、嫉妒、恨等负面情绪,带给人不幸福的心理体验,人类极力避免之;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完全是因为负面情绪的侵袭。没有欲望的人很少有痛苦,但也很少能得到快乐。没有欲望使人变得慵懒(人本性就是懒的),科学便无从发展。当然,没有人规定人类必须进入科技时代。停留在原始社会,天地和谐,人们也是可以生存的。但任何时代都有它自己的问题。科学发展到今天,起码我们知道了一些极大尺度与极小尺度的宇宙结构,这样就比原始人活得值。再者,进化是自然的法则(可以作为一种信念)。人类不进化,其它生物也会进化,那么现在思考如何摆脱痛苦的就不是我们。以上跑题了。许多作者讲现在世风日下,我对这种说法有些怀疑。人类的道德水平比几千年前的确没什么进步,但大抵也没什么退化。孔夫子在春秋末年大呼“礼坏乐崩”,提倡“复周礼”“兴礼乐”,可是历史上的周武王也并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仁慈之君,周初建国不是一样有末路文人大呼“道之不存”么?每个时代都有无数人讲“人心不古”。那么人类道德想必在持续退化。这样子现代社会还能存在吗?不同的社会形态需要不同的行为约束。道德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多半只是一种寄托。真让他们回到过去,也一样会有许多怨言。于是人们一直受益于也受制于自己的自我意识和各种欲望。群居动物必须压抑许多欲望,以获得群体的和谐。于是我们感到不自由。但世界上没有什么动物是绝对自由的。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约束变无所谓自由。一个完全自由的个体,它一定感到很无聊。以上全都跑题了。基本上克氏这本书还是很赞的。他没有站在神学、玄学的立场让人们立地成佛,而是劝说大家试着不从个人得失的小我角度看一看这个世界。你可以只坚持一小时,一天,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你要学着不带任何感情地、无我地倾听和观察。放空自己,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在无我无界无目的的情况下,你将进入冥想。冥想不是强制的,而是随时随地的。在公车上,在家里凝视妻子/丈夫时,在观看一座山时。只要你一个局外人的心情自我审视,自我放空,就可以进入静谧的状态。你就在冥想。他还特别强调忘记过去、自我放空不适合科学研究等学术领域,那个世界是需要传承和学习的。知识在那里是有用的。不知道将不同的方法论运用于生活的不同方面是否妥当。我们的大脑自己是很难控制的。做到收放自如的人,便成了圣人。作者还强调所有宗教、所有主义都是虚伪的,都是狭隘和战争的孽因。这点很同意。世界各大宗教遁世理论明显有许多共同点,差异仅在于表现形式。使人们紧抓表现形式不放的,是各种利益。作者还有一种观点非常好:爱即自由。无我才有真正的爱和怜悯。爱与恨是相生相伴的,不再关注自我,便消除了恨的情绪,那么原始狭隘的爱的情绪也不复存在了。那么还能剩下什么呢?便是相对的自由。因自由而生的悲悯情怀,作者称为爱。这样看来,这实际是从现代的观点告诉人们如何立地成佛的。不是吗?悲悯,无我,若再能普度众生,便成了佛。都是需要修行的。只是不用去寺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觉醒与冥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