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原像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唯物史观的原像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ISBN:9787305063756
作者:(日)广松涉
页数:278页

章节摘录

  当社会学的省察历史地登场的时候,政治学的省察和经济学的省察作为体系而登场的场合亦然,这就是所谓“综合的”社会学一社会哲学——一种历史哲学的省察。关于这一点,只要回想一下被称作社会学鼻祖的康德、斯宾塞、施坦因就很容易理解。与这种所谓综合社会学大致同时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唯物史观,在这一点上也与之具有某种共同性。  当然,关于“社会”的省察在综合社会学登场之前就存在。作为我们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在出现法源论、政体论、道德论等的十七、十八世纪的社会现象中,反而更能读出典型的“近代的”社会观。但无论如何,在十九世纪中叶社会学作为社会学而形成的背景中,通过促使其对以前的社会观进行反省的历史现实所显露的这一事情的中介,可以看到社会学的鼻祖们的社会观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特质。  这里所指的特质,当前可看作为“社会有机体说”。在这种情况下,这是否就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作类比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问题。承认社会这种东西在作为其“各个部分”的各个个人的集合中,具有其不可还原为个人的固有存在性,乃是问题要点之所在。确实,十七、十八世纪的社会理论也不全是社会契约论,国家权力亦从各个个人那里,将“独立化”这一事态纳入自身范围。社会契约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权力的独立化”的说明,甚至可谓赋予权力的尝试。但是,承认作为社会的社会固有存在性,承认在各个个人的行为中不可还原固有规律,这在十七八世纪的社会理解上尚不构成问题。然而,十九世纪的综合社会学,是通过“社会有机体”的形式,将社会这种东西作为独自成类的存在来把握,由此开始形成以这个“社会”作为对象的社会学。
  若不厌重复再说一遍的话,十九世纪的历史的现实是,社会这种东西,第一次被作为与各个个人的意志行为俨然相似的、独立的、固有的、实在的现象来把握。它已经不再可能通过过去的社会契约论这个形式所表现的社会现象,即社会这种东西是作为各个个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的透明复合来理解。在这里,始得形成以被意识为固有实在的“社会”为对象的学问=社会学,它的鼻祖们是通过将这个实体化了的社会运动规律与生物有机体加以类比进行讨论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现象物象化已显著化的历史层面,与社会学鼻祖们共有这一条件。背负着这一事实,唯物史观和综合社会学存在分有共同的主题的一面。可是,即使撇开针对条件的意识形态不同态度这一点,在自为地拒斥综合社会学所陷人的“社会”“历史”的拜物教化,并且探究这个“拜物教的秘密”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也确实已然超越综合社会学的地平。  社会这种东西,的确表现为似乎是独立于各个个人的行为的固有实在。但是,社会并非完全脱离各个个人的行为的独立实体。这是无论任何一个社会实在论者都知道的。不过他们未能探明社会现象与各个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学理的把握。社会这种东西之所以表现为似乎是独立于各个个人的行为的固有实在,与“资产阶级社会学”未能探明这是因为各个个人的协动行为被物象化和被形象化,以及其具有怎样的机制相对,唯物史观的确将之作了自为化的探明。  唯物史观,确实在对社会现象的物象化及其机制的自为化中’,开拓了对社会的存在结构和历史规律性作学理把握的地平。作为对这个地平的宣告,唯物史观是“作为学问而出现的面向未来的一切社会学的普遍性”。但我们必须一并铭记的是,唯物史观不单是“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基础”,既然是以对象的知识体系为志向——即便实际上还停留于备忘录式的素描——就应该具有作为真正的综合社会学的性质,也不单是“哲学的”史观。

前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至今为止追踪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形成的过程,并对他们的哲学、思想的一个个具体课题进行了主题论述和考察,但是一直没有进行体系性的重新建构。  在这一次的“我的著作”中,我对我自己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的轮廓进行了勾我也在反省是不是操之过急,但我想,需要尽快地打破俄国马克思主义的畸性化“体系”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狂想曲”两相互补的现状。为此,我通过这一著作,用我的蛮勇做一次投石问路。

书籍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代译序前言第一章 唯物史观的确立过程 第一节 从哲学人本学到社会存在论 第二节 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哲学”的分析 第三节 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的地平第二章 唯物史观的根本构想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基本构想和基础范畴   第二节   阶级斗争史观的基础与历史规律 第三节 社会的生产协动关系态与阶级国家    [补遗]列宁国家论的范围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革命思想 第一节 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节 革命主体的形成与群众运动的物象化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革命的人=存在论的范围后记附录 早期马克思像的批判的再构成 异化概念小史    马克思主义与自我异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地平与物象化论 黑格尔与“关系主义”的潜流译后

作者简介

《唯物史观的原像》内容简介:论述唯物史观的书,好像有很多,然而一旦我们去稍作列举说明,却会发现出乎意外的少。即便这些较为少数的书,当其与近年来马克思研究的急速发展相对照时,最终也只有作为“经典”的意义存在。我想,要真正实现唯物史观原像的体系再建构,还需要相当长的年月。虽说如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关心愈发广泛高涨的今天,至少,大家都希望能够出现基于近年马克思研究的成果的哪怕是概述也好。
虽然笔者并没有写作概说式论著的能力,只是在外界的不断怂恿下才不顾才疏学浅,对时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显露的唯物史观的原像加以素描,依照其粗线的轮廓作了如下描述。
在阐发前人学说的时候,与其摘录各个基本的命题,莫如致力于凸显支撑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和范畴的构想。为此,虽然这不能不是纯粹介绍性的记述,可是,我打算将自己大胆的解释性的个人见解以定言的形式推出。还有,虽然也注意尽可能做到平易的叙述,但由于存在篇幅上的制约,也可能随处留有论说不周之处,恐怕反而散落着一些难解的地方。
回头来看,《唯物史观的原像》的执笔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也有两三次转用《唯物史观的原像》部分原稿作为独立论文的过程。由此使得出现《唯物史观的原像》的若干地方与已发表的论文的一部分相重复,读者若对上述成书经过予以体谅,笔者则深感荣幸。

图书封面


 唯物史观的原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向国内读者译介了一批西方当代学术论著,在读书界、学术界、出版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有相当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共同意识到,将西方著作译介到中国来不但有利于开阔眼界,交流文化,而且对建立自身的民族文化也会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于是便产生了第一次翻译热潮。介绍过来的作品当然主要以文学著作为主,但其中也不乏《天演论》这样的启蒙思想著作。梁启超、鲁迅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了多年的沉寂,改革开放激活了被十年文化浩劫摧残了的文化界。在极度的饥饿之后,人们充满了对新知的渴望。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我国又出现了一次翻译西方著作的潮流。不过,那次翻译热潮不过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封闭后,一种带有“补课”性质的引进罢了。   90年代以来,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我们又迎来了第三次翻译大潮,而且这次要比上两次成熟不少。这不但是因为在一个文化多元性的世界中,开放性和宽容性使得我们可选择的对象更多了,而且中国学界经过了这么多年自己的思考,学术思想更加成熟,对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等各学科有了更多的认识。直观上看,这次翻译大潮基本上跟着西方学术前沿滚动,但它关注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学术主流,一部分边缘化的激进话语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我认为,出版界在译介国外当代学术著作方面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跟西方学界同步,即西方热什么,我们就跟着介绍什么;二是逐步走向规整,也就是说,各个出版社经过调整后开始向自身的学术建构复归。这第二个阶段就真正是得益于我们自己的思考了。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就是在第二个时段中产生的。   作为主编以加强学术本土化来选编。旨在译介域外理论研究动态,折射他人学术之光,进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为了给中国当代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照系和丰富的理论资源,我们按照类型来进行选编,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界最新最重要的学术动态和热点问题;二是拾遗补缺,汇编名家经典,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这套译丛包括哪些系列?   我们选择以低姿态进入学术翻译市场,从选择介于通俗和学术之间的著作入手,因此开辟了“媒介文化”、“通俗文化”、“消费文化”、“新学科”等系列,出版了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大师麦克卢汉的精选集、英国著名学者阿伯克罗比的《电视与社会》、法国后现代大师让·鲍德里亚的名著《消费社会》、美国学者阿瑟·阿萨·伯杰《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英国学者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的《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和约翰·斯道雷的《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等书。在这些书中,既有概览性的著作,也有介绍性的导论,还有经典性的名篇。   长久以来,中国的学术翻译传统深受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大家关注的焦点往往是西方社会的中心区域及当代资本主义主流的状况。为了克服这种偏向,我们即将开设“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书系”、“现代日本学术书系”和“广松哲学书系”。其中广松是日本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重量级人物,他在日本民族文化之上,对科学精神、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做了较好的整合工作,并以一位日本哲学家的身份出版了不少有分量的著作。这位学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消化了西方的学术思想基础之上,结合民族性的特质,再重新生成具有新质的作品。应该说,他是开始了自己思考和实践的东方思想家的代表。中国今天的学术界状况与广松所面对的语境极为相似。广松的代表作《物象化论的构图》、《事的世界观的前哨》、《存在与意义》(第1—2卷)的中译本近期内都将出版发行。   此外,在各个学术领域都散落着一些重要而又深奥的经典性文献尚未被译介过来,因此经典补遗仍是我们的重头戏。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出版了理斯曼的《孤独的人群》,即将出版《权力精英》和《白领阶级》等著作。另外,不少大师级的学者不仅撰写了宏篇巨著,还发表了许多经典性的中短篇论述。为此,我们专门开设了“大师精粹系列”,为读者提供一部分必须阅读的经典文本,如《卡尔·曼海姆精粹》、《沃伦斯坦精粹》等。  定位  大学出版社要生存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但优秀的大学出版社的立足点都是学术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大学出版社的首要任务是为学术建设和教学服务。  目前我们的学术发展还处于重要的积淀过程,因此翻译国外最优秀的学术著作同样也是大学出版社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在译介国外学术专著方面,大学出版社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而言,我们会以这套《译丛》向国内学界推荐有建设性的学术导向标,其中既包括学界的最新动态,也包括某些属于前沿但又未成定论的东西。例如关于科学与后现代的讨论,我们即将推出《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世纪论争系列)一书,并以此为基点,导引出西方在此方面的一系列论争。   译介学术本身是一件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出版宗旨,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做出贡献。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       作为主编以加强学术本土化来选编。旨在译介域外理论研究动态,折射他人学术之光,进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为了给中国当代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照系和丰富的理论资源,我们按照类型来进行选编,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界最新最重要的学术动态和热点问题;二是拾遗补缺,汇编名家经典,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     讲唯物史观,没看到有谁能讲得好的。我觉得广松还行,他有好几个地方契入得比较到位,使得相信他是真研究而不是假研究。
  •     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旅途中看完本书的pdf版正文,有时间还会再看一遍正文和遗漏的附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