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施塔姆勒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批判施塔姆勒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208100428
作者:马克斯·韦伯
页数:154页

前言

前言在马克斯•韦伯的同事与朋友中,有一些气质独特、心气高傲的人,比如恩斯特•特洛尔奇(Ernst Troeltsch)、海因里希•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以及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特洛尔奇是海德堡大学的历史学家和神学家,在宗教史与宗教社会学方面与韦伯兴趣相投,甚至在位于Ziegelhauser街、俯瞰内卡河的韦伯家中借住多年。李凯尔特是新康德主义学院派哲学家,与韦伯在孩提时代相识于柏林,后又在弗莱堡大学成为同事。李凯尔特是哲学编外讲师,韦伯则在那里获得了第一份正教授教席。后来,李凯尔特在韦伯之后去了海德堡,在那里他仔细研究了韦伯方法论著作的发展。西美尔是社会文化科学大师,社会学家、认识论专家、美学家及思想史家。但在其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只是柏林大学一位没有稳定职位的教师。他是韦伯海德堡家中的常客,两人通信频繁。为帮助西美尔在海德堡大学谋取一个教授职位,韦伯到处游说,但没能成功。韦伯这三位朋友,在评价同代同行时,从不虚言客套,故作谦虚,也不随意吹捧。但在威廉德国的思想文化[氛围]中,这样的美德显然既不受到倡导,也没什么回报。但这三位都把韦伯视为天才。李凯尔特与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在许多问题上似乎并无共识,就连在雅斯贝尔斯是否应该被指派承担海德堡哲学教席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但他们都认为韦伯是那个时代德国最伟大的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就明晰性、原创性与历史重要性而言,韦伯的方法论可以与伽利略论自然科学基础的著作媲美。李凯尔特也拿韦伯的方法论著作与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哲学家们有关科学的哲学著述相比较。为澄清研究自然现象的新方法,培根、伽利略与笛卡尔研究了有关科学的哲学。他们的著作对后来的自然科学家至关重要,并且已被奉为经典。在李凯尔特看来,韦伯方法论著作背后的意图,也是去发展一种“新工具”,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研究逻辑,一种可以定义社会文化科学主题、问题、方法与理论宗旨的新范式或问题意识。74年前,韦伯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方法论文章。 55年前,他的所有方法论著作都被结集出版。韦伯的方法论与我们有何关联?韦伯认为,任何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在50年内必然会过时。这是科学进步内在辩证的结果,也是科学分工日趋精细的结果。韦伯方法论的重要性有没有得到理解与充分挖掘?其局限与缺点有没有得到揭示与分析?社会文化科学是否已经把握、检验、批判、穷尽并超越了韦伯方法论的可能性?是否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比韦伯看得更远?或者,用沙特尔的贝尔纳(Bernard of Chartres)在论述 12世纪学者与古代哲学家之间关系时所用的比喻来说:我们都像坐在巨人肩上的矮子?要把握这些问题的修辞含义,无需借助有关社会文化科学史的高深著作。我们对待韦伯方法论著作的姿态远为谦逊。遥远的巨像巍然耸立,我们用侏儒的眼光来窥视它神秘莫测的面孔。贝尔纳明白其同时代人的著作无法与古人的成就相比。但他也清楚,自己已经仔细地、批判地研读过他们的著作。然而,韦伯很多重要的方法论著作,以及那些影响过他的人的著作,尤其是狄尔泰(Dilthey)、西美尔以及李凯尔特的著作,都还没有翻译成英文,英美的社会文化科学研究者至今仍无缘得见。经自由出版社与主编查尔斯•E.史密斯(Charles E. Smith)的努力,作为“解释性”社会科学之基础的[韦伯]方法论,得以更为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1975年,自由出版社出版了韦伯的第一部也是最具雄心的一部方法论著作:《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随后又出版了西美尔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科学哲学著作,也即《历史哲学问题》(The Problems of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的英译本,这本书常常被韦伯当作重要参引来源。眼前这部《批判施塔姆勒》英译本揭示了许多关键联系:罗雪尔—克尼斯专著与《经济与社会》的问题意识之间的联系;韦伯的方法论与当代许多方法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包括彼此交叠的常人方法学、现象学社会学、诠释社会学(hermeneutical sociology)以及日常生活社会学等学说。自由出版社的艾琳 •菲茨杰拉德 •德瓦尔德( Eileen Fitzgerald DeWald)负责这些手稿,她的修订使译稿更为明晰,文字更为顺畅,使这些译著增色不少。这些译著得到了蒙莫斯学院( Monmouth College)三笔基金资助。导论盖伊•奥克斯韦伯的文本以下译文是马克斯•韦伯对鲁道夫•施塔姆勒(Rudolf Stammler)《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观念与法律观念:一项社会哲学研究》(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Economy and Law: A Socio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1906)一书第二版所作的细致评述。韦伯写作这些评论时,施塔姆勒(1856—1938)还是哈勒大学教授。随后他被召至威廉德国最高学府柏林大学,并获得一个在德国大学体制中声望崇高的教席,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几部法学著作(Stammler,1902,1911,1922)奠定了施塔姆勒的学术声望。《经济与法律》(Economy and Law)初版于 1896年。施塔姆勒把这本书视为对社会科学基础的认识论研究。他告诉我们,社会科学正处于摇摆混沌状态。其不确定地位引出了如下问题:在社会生活中能否确立法则般   的规律,堪比于构成自然科学基础的自然法则?抑或在社会生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如果在自然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确存在根本差异,那么在何种程度上有理由把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概念工具应用到社会科学问题上去?施塔姆勒声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哲学研究是必要的,它可以解决如下问题: “人类社会生活基于哪些基本的形式法则条件?”(Stammler,1921,pp. 6—7)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哪些概念和原则是社会科学得以可能的逻辑条件。根据施塔姆勒的看法,这种哲学研究必须分析“社会生活”这个概念,因为它是社会科学的“构成性概念 ”,也即“基本概念 ”(Grundbegriff)(Stammler, 1921,p. 10)。因此,一切为社会科学确立认识论基础的尝试,都必须从分析这个概念开始。什么是社会生活?其构成属性是什么?在哪些条件下,一个既定事项可被视为社会现象?在该书“导论”部分,施塔姆勒提出了这些问题。该导论题为 “Socialphilosophie”,或可译为“有关社会科学的哲学”。在该书第二卷,即“社会科学的对象”中,施塔姆勒回答了这些问题。在第二卷第一章(“人类社会生活”)第16节(“社会概念”)中,施塔姆勒论述说:首先,人的社会共存这一概念,显然“不同于”人的既定的、经验的时空存在这个概念。相比后者而言,前者的“内涵更丰富”。社会生活这个概念指的是某种共存模式,不同于个别的人——被视为自然世界中的对象——在相同时空框架中的共存。后面这种共存——“纯粹的物理共存”——与“集体社会生活”“在概念上”有何差别?“这里,我们寻找的关键因素是某种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社会生活被界定为知识的某种特殊对象。”(Stammler,1921,p. 81)这种标准是什么?社会生活的界定性特征是什么?“这种标准就是:人类根据自己制定的规则,来调控(regulation)相互交往与集体生活。”(Stammler,1921,p. 81)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就明晰性、原创性与历史重要性而言,韦伯的方法论可以与伽利略论自然科学基础的著作媲美。——卡尔•雅斯贝尔斯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的主题是什么?何谓社会文化现象或社会文化事实?如何辨别这些事实?……正是在对施塔姆勒的批判中,韦伯最广泛深入地分析了这些问题在社会文化科学逻辑中的重要性与地位。——盖伊•奥克斯

内容概要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导论 盖伊•奥克斯
——韦伯的文本
——韦伯的方法论问题意识
——理解主题与对施塔姆勒的批判
施塔姆勒对唯物史观的“驳斥”
——绪论
——施塔姆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施塔姆勒的“知识论”
——对规则(rule)概念的分析:规律(regularity)概念、规范(norm)概念与准则(maxim)概念
——对规则概念的分析:“游戏规则”概念
——对规则概念的分析:法律规则概念
——对规则概念的分析:法律概念与经验概念
“施塔姆勒对唯物史观的‘驳斥’”补论
——施塔姆勒著作中的“因果关系与目的论”
——施塔姆勒的“社会生活”概念
注释
——施塔姆勒对唯物史观的“驳斥”
——“施塔姆勒对唯物史观的‘驳斥’”补论
索引

编辑推荐

《批判施塔姆勒》是马克斯•韦伯最重要的方法论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本书是马克斯•韦伯对鲁道夫•施塔姆勒(Rudolf Stammler)《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观念与法律观念:一项社会哲学研究》一书第二版所作的细致评述与批判,也是韦伯继《罗雪尔与克尼斯》之后又一重要的方法论(元理论)著作。
在对施塔姆勒的批判中,韦伯意在通过考察社会文化科学领域之一的法社会学的逻辑特征,来维护自己有关解释性社会文化科学、也即秉持理解论题的社会文化科学的观念。本书揭示了许多关键联系:《罗雪尔—克尼斯》专著与《经济与社会》的问题意识之间的联系;韦伯的方法论与当代诸多方法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包括彼此交叠的常人方法学、现象学社会学、诠释社会学以及日常生活社会学等学说。
韦伯认为,任何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在五十年内必然会过时。这是科学进步内在辩证的结果,也是科学分工日趋精细的结果。但韦伯方法论(元理论)著作背后的意图,是要去发展一种“新工具”,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研究逻辑,一种可以定义社会文化科学主题、问题、方法与理论宗旨的新范式或问题意识。
本书译自由重要韦伯研究专家盖伊•奥克斯翻译,自由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权威英译本,是不可多得的韦伯研究译著。

图书封面


 批判施塔姆勒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其实这也是韦伯的自我训练;看韦伯怎么读书~
  •     读书有益,闷闷度
  •     估计看不懂,不过可以以后再慢慢看
  •     冲着马克斯韦伯的名头去买的。书内容还不错,是纯方法论的,很重要。研究韦伯的必读。书较薄,因此显得价格有点贵。
  •     我的论文需要用到这本书,当当网上出现这本书后我第一时间想买,却发现缺货,显然是买的人太多脱销了
  •     这种书得静心读,像我心浮气躁,是决计不行的。
  •     区分1纯粹经验研究和独断论研究2作为观念和经验事实的外在规则3规则的有效性和规则的经验存在4蕴含意义的人类行为与单纯自然5目的论体系和因果研究对象。奥克斯的前言有大用,但最后一段的解释中感觉与原意有些小出入。
  •     : C91-02/5022
  •     韦伯批评起人来,文风实在是太泼辣了。笑死!伟大的心灵们,马克思和马克斯这骂人风格太相似了,不过也都是生病期间写作,难免脾气火爆一点。 这本书对于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何为,社会学的范式和范畴的思考很有帮助。
  •     这是韦伯难得的一本书。通过对另一位不知名德国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的批判进行评述,韦伯阐述了自己所开拓的解释性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韦伯的学问与马克思主义的差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