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死亡和时间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上帝·死亡和时间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7-11
ISBN:9787108009890
作者:[法]勒维纳斯
页数:299页

内容概要

勒维纳斯(E.lev inas1905-1995):法国
著名哲学家。

书籍目录

目 录
告读者
死亡与时间
最初的疑问
1975年11月7日
对死亡,我们知道些什么?
1975年11月14日
他人之死与我之死
1975年11月21日
一个不得已的过渡:海德格尔
1975年11月28日
此在之分析
1975年12月5日
此在与死亡
1975年12月12日
死亡与此在的整体性
1975年12月19日
作为时间之起源的向死而生
1976年1月9日
死亡、忧虑与恐惧
1976年1月16日
从死亡出发所设想的时间
1976年1月23日
在海德格尔之内:柏格森
1976年1月30日
根本性的问题,在海德格尔对立面上的康德
1976年2月6日
康德之阅读(续)
1976年2月13日
如何设想虚无
1976年2月20日
黑格尔的回答:《逻辑学》
1976年2月27日
《逻辑学》的阅读(续)
1976年3月5日
从《逻辑学》到《现象学》
1976年3月12日
《现象学》的阅读(续)
1976年3月19日
死亡的轰动,从黑格尔到芬克
1976年4月9日
关于死亡的另一思想:从布洛赫出发
1976年4月23日
对布洛赫的阅读(续)
1976年4月30日
对布洛赫的阅读(续完)走向总结
1976年5月7日
从时间出发设想死亡
1976年5月14日
作为结论:依然提问
1976年5月21日
上帝与本体论神学
从海德格尔开始
1975年11月7日
存在与意义
1975年11月14日
存在与世界
1975年11月21日
从伦理学出发想到上帝
1975年12月5日
同一个与另一个
1975年12月12日
主体―客体之相应关系
1975年12月19日
主观性的问题
1976年1月9日
康德和超验理想
1976年1月16日
作为言说的涵义
1976年1月23日
伦理学上的主观性
1976年1月30日
超验性,偶像崇拜与世俗化
1976年2月6日
堂吉诃德,中魔与饥饿
1976年2月13日
如同无序的主观性
1976年2月20日
自由与责任
1976年2月27日
作为本体论之出路的伦理关系
1976年3月5日
责任心的不寻常
1976年3月12日
言说的真诚性
1976年3月19日
无限之荣耀与见证
1976年4月9日
见证与伦理学
1976年4月23日
从意识到先知先觉
1976年4月30日
失眠之礼赞
1976年5月7日
经验之外:笛卡儿的无限之概念
1976年5月14日
一个“超群到不在场”的上帝
1976年5月21日
后 记

作者简介

勒维纳斯在与两位同代智者海德格尔、布洛赫以及传统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特别是康德有关死亡与时间的对话中,发展,深化了连接死亡与时间关系的思考:从死亡出发考虑时间,而不是在时间的网面上铭刻死亡。随后,他反用海德格尔的判断:如果哲学一开始就混淆了上帝与存在,那不是因为后者被遗忘,而首先是因为前者被遮蔽了,因此,思想的任务就是要把上帝从本体神学的影响下解放出来。

图书封面


 上帝·死亡和时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在海德格尔那里,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神学特征的主题是与某种时代的特征相辅而行的。时代,这并不意味着一段时间上的延展,而是对于存在物来说显示自身的某种方式。正是依照这“某种方式”,时间被分割,历史在流动。海德格尔看到了,存在于存在者之间的差别,而整个的西方思想就是对这一差别的遗忘。在,与在者的根本区别,是著名的本体论上的差别,它是“在”一词的动词音响和它的名词音响之间的一种根本性的差别。忘却是存在的一种时代。西方思想坚持只把存在作为“存在物之基础”来理解。于是这个“存在”的动词义被包含在了对诸在者的普遍基础,诸在者的创立中去了。于是有了一个最高的在者,一个创造者,一个上帝。于是关于存在的欧洲哲学变成了对上帝的知和领会,变成了一种神学。那么黑格尔把哲学当作了一种进步来读,而海德格尔却读出了一种后退。以本体论神学来代替对某种存在之思的领会,在经过一系列遗忘之后,达到了科学。科学是西方思想在追求上帝的途中的一个隐喻。科学的注意力在存在物上,它寻求加之于它们之上的一种强权。由此通向了技术。形而上学的终结,技术世界的危机,导致了上帝之死,但实际上这是本体论神学的一种延续。这里有一个新时代,以上帝之死和本体论神学的终结为标志。读到这里,终于知道了海德格尔在说些什么了。
  •     噫。青死矣!——若果真如是,那么何谓死亡?——余/无,仿佛不曾存在。某个引起我们期待的个体的即使是暂时的离去,都使我们经验到空虚。而死亡竟是绝对的离开。空虚之空虚化。再没有什么可供期待。——你对此表示遗憾,悲伤,和深深的哀悼吗?——那不是我所能采取的态度。事件未能避免。作品却已完成。前者在海裔,卢凇,芬雷的叙述中,一致地被要求予以理解;而后者还有待于,并仅仅有待于重新地阅读。 理解其死亡吗?其旨趣何在?——有多少种理解,就有多少种解释。“我猜想他的离去是非常坦然的,无痛苦的,他已经做了要做的事情。”(海裔语)“我相信,卓青正是在对“深刻”的过度追求中陷入疯狂的,如果他当初迷恋的是自然科学或英美的分析哲学,那该多好!”(卢凇语)“死亡是一个需要被提前感知的事件,并不需要在事后多做谈论。”(芬雷语)“就我对死亡的定义和体会来说,死亡...必是可以在某种外在性中找到其本质所在的。”(卓青语)——所以Lévinas才会说“他人之死比我本人之死更甚”;而伽罗瓦,图灵,乃至帕斯卡尔,都将会被我们渐渐遗忘了罢。——是的,是的:谈论他人之死,永远有这个必要;但可供谈论的内容,却只应当限于他的思想和文字,即那种既外在,又内在于他的本质性的东西。 他写过什么?——我所知道的,不过是:1《关系三部曲大纲》,为篇幅较巨之著作;2《未来百年农民政策建议》短论,亦曾寓目;3《反日常文本的阅读理解的诸问题以及其写作中请注意的几点事项——以法国晚近哲学为例》、《共产主义……还没有来?<解构的共通体>与共产主义的萌芽的解构》等,同上,均参见http://9.douban.com/subject/9094144/;4《重回死亡——纯粹个人主义与其世界的可能》,这一篇只知其名而已。此外他的blog上,载有和北风的对话逾万言,算得上是集中概括了其思想要点的论述。——你作何评价?——彖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阅《西方现当代哲学思潮杂感》,岂不信然。他谈空间取径福柯和鲍德里亚,时间观则追随德勒兹和拉康,此数子又非吾所敢轻议者也。至于群人之学,乃其长技,略而言之,《关系论纲》规模宏远,气象森严,乾坤八术,张皇幽眇,莫测其涯涘;吾则独爱《未来百年农民政策建议》之叙事稳惬,横议风发,大率此题若由我作,势不免又落昔Swift主教论荒政之窠臼也。 铭曰:群分之命,不知所起。天既丧予,焉尔已矣。呜呼哀哉!尚飨。 相关链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607846/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03135/ http://foucaultzqgodel.spaces.live.com/
  •     非常明了,他人-死亡-时间-存在,很自然的连在一起了不过转述海德格尔太罗嗦了,仿佛大家都没看过一样,呵呵——虽然可能确实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为何译Levinas都是搞文学的?翻译得着实不通……《从存在到存在者》还多亏了有个校者,听说校前的译文尽管优美,却不堪卒读,因为译者自己也不懂得什么存在存在者……
  •     我老实交待,读不懂。。。。。。
  •     交差。
  •     老第三极买的
  •     当年看得很装逼
  •       在海德格尔那里,
      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神学特征的主题是与某种时代的特征相辅而行的。
      时代,这并不意味着一段时间上的延展,而是对于存在物来说显示自身的某种方式。
      正是依照这“某种方式”,时间被分割,历史在流动。
      
      海德格尔看到了,存在于存在者之间的差别,而整个的西方思想就是对这一差别的遗忘。
      在,与在者的根本区别,是著名的本体论上的差别,它是“在”一词的动词音响和它的名词音响之间的一种根本性的差别。
      忘却是存在的一种时代。
      西方思想坚持只把存在作为“存在物之基础”来理解。
      于是这个“存在”的动词义被包含在了对诸在者的普遍基础,诸在者的创立中去了。
      于是有了一个最高的在者,一个创造者,一个上帝。
      于是关于存在的欧洲哲学变成了对上帝的知和领会,变成了一种神学。
      
      那么黑格尔把哲学当作了一种进步来读,而海德格尔却读出了一种后退。
      
      以本体论神学来代替对某种存在之思的领会,在经过一系列遗忘之后,达到了科学。
      科学是西方思想在追求上帝的途中的一个隐喻。
      科学的注意力在存在物上,它寻求加之于它们之上的一种强权。
      由此通向了技术。
      形而上学的终结,技术世界的危机,导致了上帝之死,但实际上这是本体论神学的一种延续。
      
      这里有一个新时代,以上帝之死和本体论神学的终结为标志。
      
      读到这里,终于知道了海德格尔在说些什么了。
  •     译本太差了。
  •     勒维纳斯
  •     : B086/4522
  •     不知道是不是我把海德格尔庸俗化了,感觉这本书写得一般。
  •     我在寻找不死的出口……
  •     存在主义的自娱自乐式的课堂笔记,随便看看即可,貌似深刻,实则没说出什么来,同时也没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
  •     没看完,看不完,觉得可以打发时间
  •     一句话一句话地啃完了这本其实不厚的小册子,耗时大半个月,只是第一遍。还要读第二遍、第三遍。触摸到,或者说加深了一些更切近的理解。共同体其实是个虚晃一枪的概念,他人也是。论说到了核心处,还是自我,不可替代的自我。列维纳斯的东西都不厚,甚至很薄,但是艰涩。不过读得仔细,还是能抓出他真正关心的东西:每一条路都异常艰难。
  •     阅读过程太久,日后梳理
  •     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语言和思想都呈现一种支离破碎的样子?太多引用的缘故?翻译的问题?我的理解力不行?三者兼而有之?
  •     已经不能分辨谁对谁错,也许本来就没有对与错之分
  •     死亡和哲学,挺复杂的
  •     全方位的差
  •     当认识死亡,我们才更有资格说拥有了时间。
  •     #读过了 系列
  •     我爪会写《没有他人的世界》估计也是被烦的。
  •     今天读了第一部分《死亡和时间》,纯属自虐。前面都是叙述别人的思想,其中海德格尔最烦,黑格尔和布洛赫有点意思,到最后小两节才正面阐述勒维纳斯的观点,虽然看不太懂,但感觉还是有内容,如果能讲得再清晰点就好了。第二部分不想看了。
  •     !
  •     从Heidegger、Blanchot、Derrida等人处感染到的一堆乱码、语言癌症。
  •     前半本很好,后半本的思想很好但是感觉有些地方在绕圈。
  •     四星献给列维纳斯打破同一性的努力与勇气。中译本错误太多令人发指。
  •     高中读的,半懂不懂
  •     强书
  •     别样的存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