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困惑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理想主义的困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3
ISBN:9787561754108
作者:彭小莲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内容概要

彭小莲,1953年6月出生,湖南茶陵人,中国电影导演。彭小莲曾在江西插队九年,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导演工作。 彭小莲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她注重于女性在新时期个性的释放的表达,特别是能细腻入微地传达女性的内心情感变化,又能触及到与此相关的社会根源性问题。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一定深度,受到专家和观众的肯定和欢迎。

书籍目录

奉献
寻找小川
走进日本荻漥,小川的工作室
小川的童年
躲避“浊音符”
追随小川的梦想
认识日本人
没有渴望的日子
在山形拍摄的日子里
共产主义的集体
激情年代
还是被理想主义感动
关于纪录片导演土本典昭
“铁三角”中的黑木和雄导演
寂静的日子
重新出发
理想和钱的关系
牧野的冬天
1992年纽约的冬天
小川还是生活在我们中间
小川绅介生平简历

编辑推荐

《理想主义的困惑》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日本著名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践行者,作者对之充满敬意;却也困惑于他的理想主义群体在维持八年后为何突然溃散,这两种情感和思考交流碰撞,于是有了这本《理想主义的困惑》。书中记录了她和小川的交往,她完成小川遗作的经过,以及有关小川的种种,最终要的是——对小川的“热爱和迷惘”。

图书封面


 理想主义的困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高中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理想与现实》的作文,探讨了其中的“辩证”关系。其中的道理并不深,以至于一个高中生都能侃侃而谈;但它又其实很深,仅仅“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所谓理想与现实,直承司马迁著史之旨——“以究天人之际”,是古今中外人类的大难题。这本书买了有一段时间,结缘是由于心理学崔老师的推荐,但一直没有读;今天拿出来翻,却是因为偶然得悉华师大江绪林先生和西安中学林嘉文同学的去世,又因此了解了一些前辈的故事,很受震动。不用多说,请看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碑文。我虽然对电影艺术也能留意和欣赏,但一向也没有研究,因此对本书传主毫无所知,然而小川绅介先生的国籍却使我想起日本也有多位自杀的文学家或艺术家。这纯粹是联想而已,小川绅介为理想奋斗的经历是充满了力量的,但本书作者彭小莲的困惑却也和自杀者的困惑有共通之处,或许也未必是困惑——也可能是大彻大悟。书还没有读完,序言写得实在好,本文正由此而来。作序者钱满素先生是南师大外国语学院的教授,开篇就提到一件曾令她大吃一惊的事实:理想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词的英文词源居然是同一个,都是“idealism”,这使得读者和当时的作者一样仿佛有所顿悟。在接近结尾的地方,作者作了进一步论述。理想高于现实,汇聚了人的意义、追求,是生命自我超越的努力,这是理想主义;但是理想毕竟是凡人所发,缥缈不定,随事迁、随境转,所谓高于现实恰恰也常常脱离现实,因而又是唯心主义。关于理想的这两点意思,我总结为高、超二字。说理想“高”,是因为理想不等同于梦想,理想有“理”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梦”和欲望。但理想或许也不够高,“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理想主义并非最高,也只是钟情之我辈。理想因“高”而“超”,因“超”而愈“高”,这就像艺术家说审美要有距离一样。这样,“超”一方面给人以无穷的感召,另一方面也带来脱离实际的弊病。谈利弊当然是很现实的层面。但理想与现实并非格格不入,尤其当我们说起理想的“实现”,就不得不考虑现实。不过,我现在觉得,理想的实现和理想本身毫无关系。这并不是说我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人的种种努力也是在现实中努力。理想本身,既然由心而生,却是无中生有,镜花水月。然而理想依然是人一个了不起的起点和立足点。如果没有理想,人终究只能在现实中打转;借着理想,人能看清很多东西。所以孔子教人,大抵以“仁”,李泽厚阐发为“情本体”;事实上,孔子本身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而不改其志,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结局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结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过孔子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试看孔门言志,“吾与点也”,再看颜回之贤:“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的孔颜乐处,已经不同于“高超”的理想,因为“高超”是一种“出离”之心。既然已经摆脱了理想的高和超,理想也就不再是理想了,至于名之为何,非我所知也。
  •     还是去年韩老师请了彭小莲来放电影的时候,买了她的书《理想主义的困惑》,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也第一次听说彭小莲这个导演,只知道这本书,是关于日本的一个著名的纪录片导演的,而我对纪录片还有那么些非分之想,于是就买了。后来一直忙,不忙的时候就上网浪费了时间,所以没时间读,直到最近,当我终于意识到,在这个快速度的时代,阅读的时间是得挤出来的,我就开始每天背着这不算薄的一本书去实习。由于我们剪片子有时会去电视台附近的一个制作公司,所以在那里等机器或者看着上载素材的时候,我就一点一点地读完了这本书。时常是这样,在这种等待的时候,那里的技术员们自己聚在一起聊天,我就一个人坐在机器边上,看得有些忘记一切的感觉。看到一些精彩的段落,我总是很想划出来,但是身边没有彩色笔,于是总是等回到家里,再把当天看过的部分重新翻一遍,找到那些段落。实际上,常常我觉得,整本书我都想划出来,因为实在是太有共鸣了。我又这样大的口气,说自己与一个那么厉害的导演有共鸣。事实上,这本书的副标题虽然是“寻找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但书里除了介绍了小川导演的生平、思想,还有作者彭小莲自己的很多感受。她最初跟小川接触,本是打算从他那里搞一些钱的,因为他是日本人,又是著名的导演。后来她看到了小川工作室艰苦的、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为之感动,最终在小川去世8年之后,完成了他的遗作《满山红柿》。她把这个过程中她的心理变化全部都写出来了,从开始接触的想法,到关于自己对日本人的认识,甚至到她在完成小川遗作过程中的几次退缩,当然,还包括小川工作室的成员们最终一个一个离去之后,她自己的困惑。这个理想主义的集体,为什么会散了呢?到底哪里出错了?她对小川非常崇敬,而又感到迷茫,这也就是书名《理想主义的困惑》的由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觉得,文字是多么奇妙。她的语言很平实,没有太多的修饰,就像我们平常写信一样,最简单的句式和最普通的词汇,即便是在说纪录片,也没有那些专业词汇啊、理论啊什么的。当然,实际上纪录片只是她的引子,她在说的是跟深的东西,是理想。她在书中提到小川是“敏感而准确”,说过的话跟她的感觉完全一致,而我读的时候,感觉她自己也是“敏感而准确”的,我本来就成形的想法和还没成形的感觉,她都写出来了,所以我读得简直没有“感想”只有共鸣了,所以我想,还是把我划的句子摘录出来吧……以下摘录的是彭小莲自己的话:“因为我们都是胆怯的,行动会让我们心里感觉到踏实很多,特别是有一个勇敢的人走在前面,我们容易被激励。最后,你感觉到你选择错误的时候,已经晚了,也完了。一生,怎么会是这样结束的?为什么,我们要尾随在别人的身后?你在自责的时候,不免会责备那个勇敢的人。其实,那个人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时我们自己……可是我们又错在哪里?就是因为尾随着别人在走吗?”“在生活中我们失去了一种东西,一种非常简单的东西,用两个字眼就可以表达清楚的东西,那就是生活的意义。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顿时感觉到慌乱,几乎是看见了教科书里的八股文,一种做作,一份落伍!‘意义’这样的字眼,什么时候变得那么难以出口?它一旦出现在纸面上的时候,就像是一种官样文章的措辞,没有诚意,没有内容。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它被人们说烂了,说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人生的道路,很少是‘康庄大道’,大家在泥泞的道路上,在昏暗的光线下面,低着头艰难地往前走去。常常为了站稳脚跟,我们走着走着就偏离了自己的目标。也许,是开始的时候,就被激情搅混了理智,我们还是要多一份冷静来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些色彩绚丽的情感的东西,后来发现都是最不可靠的。”“理想,在任何时代也只是一个符号,什么东西都可以套上‘理想’两个字来加以掩饰,我想单独的是‘理想’后面的代价和结果。”“无衣可穿时,打不补丁,不过是不折不扣的贫困而已。有钱以后,还保持一份朴素,那是一种生活态度,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它包涵了特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只是,只是,对于我们大多数穷人来说,千万不要要求我们朴素了,就像不能要求叫花子朴素一样。在我们这个时代,渴望成名,渴望无知,渴望有钱都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大家刚刚体验到‘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滋味。上帝,宽恕我们吧,就让我们放声地唱出声音来吧。”“在我们的今天,把自己说成一个物质化的人,倒会显得更加正常,也更顺理成章。”“希望,永远是迟到的,永远!只有在你彻底放弃希望的时候,它才会出现,而那个时候,你常常把这份实现的希望,当成一个窝囊的负担,不知道该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实际上,人都害怕改变环境,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你就像重新投胎一次。”“如今的杂志和媒体,喜欢把人描绘得很悠闲超脱,都很‘酷’。任何事情一谈,又全是一些无聊和性有关的东西,或者是个人一些私生活的细节。好像把话题扯到那上面,人就可以甩掉自己身上的苦恼,就可以活得轻松很多。其实,这完全是白费力气,最终是所有的人,都完整无缺地保存着自己身上的痛苦,然后就是故伎重演,再次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甩掉,复而往返,没有区别……”“也许快乐,就是能够‘沉浸’进去;也许这份‘沉浸’,就足以让人体验到幸福。”“为什么就不能从这个状态里走出来?为什么不能去寻找快乐的日子?什么才能让我们真正快乐起来?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我们都不知道。即使今天给我们选择的时候,我们也不会选择小川的追求。但是,还能有别的目标能让我们快乐起来吗?所有的打算都是那么实际,实际得没有了想象力,实际得苍白无力,我们都知道这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没有快乐。我们没有在自己的生活里看见意义。为了有一份稳定的生活,我们失去的是什么?”“当那面引导着大家曾经往前走的大旗,在风中一次一次挣扎以后,旗帜也会被强劲的飓风吹裂的,现实总是比我们的理想和追求严酷得多,如果一个团队是跟着旗帜在行动的话,以后,他们的行动会在残酷的现实里碰壁的;当社会的物质越来越丰富,而他们的理想越来越被质疑的时候,精神境界高度的抵达,可以维持多久?谁都是需要基本的物质做基础的。”“拆迁,土地征收,城市改建,还有就是迎接世界各种大型活动,高架桥、地铁、高速公路的诞生。如果又开始了网络,我们像在追赶着失去的记忆,大家都在那里奔跑着,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谁都顾不上朝四周多张望一眼,大家把自己的生活内容忘记了一大半,就是那么追赶着,唯恐落伍。但是,跟上了队伍又怎么样呢?”“拍纪录片和故事片有很多本质的区别,其中有一条是非常难接受和把握的,就是对你拍摄对象的爱护,而这些你爱护的对象,常常有很多好听的故事,那么是先考虑电影的效果,还是先考虑爱护拍摄对象?这种时候一个导演的取舍,就看出你真实的人文关怀,还是功利的追求。因为,这些不愿意面对公众的故事,又常常是一个导演最想表现,在你的片子里最有说服力的,但是,你必须剪掉。这种有意识地破坏,是故事片里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这不是遗憾,这是纪录片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导演的良心。”“也许,过去我们被穷困压迫得太喘不过气了……回头看去,我们很容易就被欲望和物质重新包裹起来。这是一个灾难。我们的智能似乎越来越低,一切都简单到用金钱就可以来裁决和判断事物。”“阳光在你自己心里,不要随便就让新黯淡下来。”“在困惑的时刻,我们心中的太阳会无缘无故地落下去,我们很容易就依附在一个强者身上,人都是有惰性的……”“在我们推翻自己的精神偶像的时候,我们是要到困苦里面,经受全部的精神煎熬,只有经受得住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独立起来。”以下是书中摘录的小川说过的话:“人的失败和付出,是为了让各种声音啦画面啦以及各种各样的故事,全部浸透到身体里去。”“我们不仅是为了拍电影,而且是为了了解真正的现实,才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想起来不知犯了多少错误,被出卖了多少次,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试验和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声音啦画面啦以及各种各样的故事,全部浸透到我们身体里去了,这就是我们把它称为纪录片的原因。”“说到底,我们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首先是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一个人,我不想为了拍片把这些都忘掉。”“拍纪录片实在没有什么客观成功的可能!我们是自己制造机会,热情地投入,除了继续往下走,几乎别无选择。”“我拍纪录片最注重的一点,就是人跟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是人际关系。”“……之所以能受到很深的感动,并不只是因为电影里的人物有厚度;说他有厚度,是因为人物背后的东西有厚度;说他有厚度,是因为电影把他拍出来了,连空气都拍到电影里去了。这才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课题。”“不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你拍摄对方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拍摄你和对方的关系,这里面有无穷的乐趣。这也是根据自己努力的程度,理解的程度所决定的;对方的态度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是不停地在发生变化,因此你永远不会厌倦。如果总是拍那些伟大而了不起的人物,那么纪录片不会有生命力,你自己就会厌烦的。不仅自己在变化,对方也在变化。真正的纪录片捕捉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变化无穷的关系。”本来还想在每段摘录后面写点什么,但是突然不高兴写了,大家各取所需吧
  •     日本动画产业近20年来对中国文化的入侵.细想从奥特曼,美少女战士,圣斗士,机器猫,灌篮高手…一部部小时候痴迷的动画片。在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葫芦娃这些本土产动画产业经历过一段红色绝对鼎盛时期之后中国动漫产业真的进入了一个瓶颈尴尬时期。如今的喜狼狼灰太阳虽然一定程度上振奋了下,可是总觉得对于一个打小就看芒果台看喜狼狼灰太阳长大的孩子今后会变成啥样呢?不过,时代造人这个概念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特征的人群。你的特征符合这个时代也就没有任何异议也就不足为奇了。忽略特殊性,普遍存在总是一个大趋势。当一群人为一种文化一种现象人物事件而high的时候,不要嘲笑他们,因为这说明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你有问题了。不在一个精神层面的人,确是种尴尬。《理想主义的困惑》的第一页便是小川绅介伏案入痴的黑白照,在小川的共产主义摄制集体中,他们以共同生活的方式生活,减少经费,自给自足,把全部的资金用到电影制作上。一起割稻劳动,一起打年糕,改造牧野的宿舍。“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最终都丧失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太操蛋了就像中午江老板质问我的一样,如果你家有一千万你现在就不会在这里跟我讨论什么23岁之前想干嘛就干嘛的问题。因为你已经在干自己想干的事了。当年小川困顿贫穷,一股热情天真的想到共产主义的方式并且为此坚持了8年。虽然遗作成功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甚至是整个团队人的肯定。离去的离去,出走的出走,批评的批评。一场运动也好一次革命也罢,冲锋陷阵洒热血的永远是大多数的人,而小川的共产主义在团队人看来甚至比一场运动和一次革命还显得荒谬和不可理解。严重的时候这种不可理解都逾越了年轻时的一切想象和初衷。偌大的一个鸿沟在现实中越陷越深,爬出来都伤痕累累。彭小莲有一句话说到“人生的道路,很少是‘康庄大道’,大家在泥泞的道路上,在昏暗的光线下面,低着头艰难地往前走去。常常为了站稳脚跟,我们走着走着就偏离了自己的目标。也许,是开始的时候,就被激情搅混了理智,我们还是要多一份冷静来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些色彩绚丽的情感的东西,后来发现都是最不可靠的。”面对小川的一生经历,连深受其作品和情谊影响的彭小莲最终还是阻挡不了洪潮说出如此客观的真心话可想而知在多少世人眼里,小川是个多么执着又可爱的傻子啊!钱钟书说过:“年复一年,创作的冲动随年衰减,创作的能力逐渐消失”看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创作者们,可能只为一个砍头镜头做的尽量逼真,一个妆容更加生动而动辄全剧组上上下下彻夜的探讨试验不知疲倦的创作验证。那种在激情年代的寂静日子中都默默的为理想和梦想踏踏实实一如既往的创作。论乐趣时代赶超不上,论情愫时代赶超不上,论激情时代更赶超不上。速食的大批量产出,甚至剧本都有了固定的模式,填鸭式的填充加之几个大牌明星艺人的参与于是一部部作品迅猛诞生用些趣味低俗的情节内容还能大把大把的赚票房。为什么《太阳照常升起》有那么多人的疑惑。为什么《阳光灿烂的日子》有那么多人质疑。因为当今的主旋律太不适宜,不适宜一切七十年代末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敏感度极高的年代。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打出,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同时,组织上永远忘不了江青在世时那个关于舆论导向的绝佳提议。所以势必抓精神的那只手要不争气的软一点。疑惑是没用的。质疑更是多余的。多看看死人写的书死人拍的电影死人唱的歌可能获得的答案远可以减少上帝对人发笑的机会。现实唱红了戏理想叹足了气,一个道理。题外感:课上老师放《four weedings and one funeral》时我和Phoebe都为那一枚棒棒糖的结婚戒指兴奋不已。喜悦之情远胜于几克拉的钻戒。然而当我看重几克拉的美好胜于棒棒糖戒指的时候我想真的是某个阶段要结束了吧!细数大学四年中所遇到过的每一个新人,因为有些时光可能再也不能拥有。这些时光可能就是一大早挤食堂买早饭偶遇穿花裙子的passenger,可能就是趴在6楼阳台偷拍背着双肩包回寝的大叔,可能就是翘了课直接跑火车站,可能就是一切理想主义的坚持盲目和本我的展现。甚至在我看来那年寒假因为R兄的一张照片而喷了一桌子的水也特别弥足珍贵。那瓶过期的雪花依旧摆在我面前,可能在它发霉前我还是舍不得把它丢弃。可是呢,理想主义迟早要泯灭,TK总是说要把青春玩到极致,小黄狗思索热情去了哪里,鼓妮也开始烦情情爱爱。Money说你来天津陪我吧。大叔始终如一的在研究着不靠谱的星座。我永远都记得第一次见每一个人的场景。那个镜头的定格深刻于之后每一次的遇见。Money穿着黑袜子坐在第一组第二排。大叔瘦小的背影靠在阳台看风景。Phoebe在洗漱间盯着我那双白色误以为是tommy的人字拖。小乔大一时的鬼模样。你小姨穿着白外套在篮球场朝我微笑点头。徐才子一见面跟我谈孔子。小薇在楼道里我给她送录音笔。Pink披着皮草出现在SOS门口。鼓妮打着电话等我在吴山广场。TK肌肉在汽车西站对面的网吧口,TK蹲着,肌肉站着。小黄狗坐在我推门进去的MIX门口。Passenger朝钟楼下的我走来的模样。还有王先生还有十三还有死磕还有鬼子还有那个精神分裂。一个阶段要结束了。那么接下来什么样的阶段在静候我呢?anyway……千千静听突然跳到黄舒骏的“永远20岁”也太应景了点吧~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本,可以说是最爱之一。到现在已经看过3遍了~这本书让人有一种温暖的感动和力量!所有热爱纪录片的人,所有热爱小川绅介的人,都买来看一看吧。不会失望的!因为这本书,我喜欢上了两个导演,小川绅介和彭小莲。
  •     和理想有关 支持
  •     读着不轻松
  •     1975年,小川工作室开始成为一个公有制的集体,在日本最贫困的农村一边种地,一边集资,一边拍片,过着十分艰苦的24小时的共同生活。维持八年后崩溃,成员们似乎忍无可忍,一个个托故离去~
  •     这是陪伴我一个难熬黑夜的书。
  •     小川是大师……但这本书,总感觉有点水……
  •     我随手从UL的书架上抽下来的,翻了两页就停不下来了。坐在角落里鼻涕一把泪一把的看完,流鼻涕是因为空调太冷,眼泪是因为太感动。从此不敢自称理想主义者——且,虽说是个大俗人还有电影的门外汉,但真的想看小川那几部写农民历史和文化的片子。
  •     很想看小川的片子
  •     2008-11-28
  •     很有感情 太用力
  •     没力气的书写
  •     导演本身似乎在国内不算知名,不过这本书的思考确实挺深刻,文字也平顺,喜欢
  •     我们对小川的热爱和迷惘
  •     这是本不错的书,与收割电影一起还原了一个大师身上的矛盾,必不可少的困境。作者是一个极端感性的人,就像小川的暴君性格那么极端。从这本书其实还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只能是个平庸的导演。
  •     小川用亲身证明了理想主义是行不通的。
  •     小川是纪录片人心中的高山,作者彭女士是北影早期的导演系毕业生,做过一些片子,被小川所赏识,与小川有过接触,因此有可能被选中完成小川的遗作。但是这些都仅仅是开始,作者在拍摄和剪辑中,遇到资金、人际关系、自我怀疑等压力,对小川本人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最难得的是作者的真诚,她坦率写出了自己的中年困惑,在艺术和生活压力之间辗转撕裂的内心矛盾,写出小川个性的正负两面,这是许多人讳莫如深的,也是只有贴近才能得到的观察和思考。虽然作者并不以思考力见长,但是也许正因为她置身日本电影界之外,能够从不同渠道了解小川不易被看到的部分,特别是有争议的部分,而争议主要来自他的主要追随者,彭女士记录了这一切——就我有限的阅读看,她写出了没有人写出的东西,带着复杂的感情。
  •     觉得某种东西在离我们远去
  •     哈,突然又想起满山红柿,就想起这本书。大学时候无意中看到的,对满山红柿有执念啊,到现在都没法看到
  •     也许是我自己也处在各种困惑时期,改变了我对某些事情的认识,很有启发吧~
  •     跟那些自觉已得其中意的书不同,这本书跟它的名字一样,充满了不通透、不确定和不决断,你不能指望立刻得到,但会感脚到庸常生活里已经很难遇到的冲击。我完全对彭小莲不了解,但至少她在这里是真诚的且无矫饰的(包括她情不自禁引用在文字里的那些日本人对她的作品的也许是客气的溢美之词),这不容易。此书冷门,在我的书柜里也沉淀多年,今始用一个月零碎的蹲坑时间读完。
  •     世界上只有一个小川绅介。
  •     什么是纪录片 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大师 了解纪录片
  •     喜欢作者尊重大师并审视大师的态度。
  •     我常常在这个时候,依然会想到小川,他似乎从来不惧怕黑暗。像是一个点燃的火把,树立在黑暗中,不知道是为了照亮我们而来的,还是为了照亮他自己而存在的。在你还没有走近他的实惠,已经被那火焰的热力所感染,全身都会感觉到热烘烘的,脸会被那火焰烤灼得发烫,刹那间你就被这热气感染了,几乎没有什么思考,也没有其他的理由,自己就会变得勇敢和自信起来,简直就会相信自己从来就没有惧怕过黑暗,于是毫不犹豫地跟着火把往前走,走到哪里已经变得不重要了,而是你开始感觉到自己在穿越黑暗,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     人生问题和纪录片问题。 一半理想一半现实最为悲痛。
  •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小川攝製組的集體生活狀態的描述——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電影創作或者藝術創作領域里,是否必然發生「個人最大化」——也就是一種理想主義?而那種東西,又是怎麼演變成「獨裁」?一個集體,最理想的一起生活的狀態應該是怎樣的?
  •     小川这样的人。他是活在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并且充满人格魅力。不讨厌,反而活力四射!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他那样?能找到像他那样的人的话,已经是奇迹了。
  •     这本书很好,想看小川的纪录片可是没有
  •     集体理想主义很难不演变成个人集权主义。这是出于对精神领袖的需要,也是信仰本身的支持性力量。只是在最后,理想主义的局面破灭后,才会出现一边倒的批评。
  •     我觉得天涯的仇日粪青们应该好好看下这本书 彭导演的电影还可以,文字功底也很不错
  •     第一次见彭小莲是去年在深圳放《满山红柿》的时候,没有中文字幕只得另外拿一台投影仪在画面旁边投字幕,而且是顺着原画面完全手工操作字幕的放映,临近放映了还出各种状况,她在我身后跟我说话我也因为着急回答她得没什么礼貌,后来顺利放映完毕了她在台上非常投入地讲着她和小川的故事,在座都完全被吸引住了,当时觉得她很能讲特别火爆特别有激情,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她的对小川感情逼近崇拜,甚至有种“我要是他就好了,就不会有失落,不会被现实影响,潜心创作“的感觉。即便是这样充满困惑的状态也让我向往,我连困惑都没有啊!困惑让她找到精神的偶像,为什么我不能有”偶像“了,有时候精神世界很空白。书最后提到德国观众”抢“柿子那幕,我真的热泪盈眶了,他们得是对小川和纪录片有多了解和热爱啊!这种放映让我羡慕!
  •     时代造英雄,时代毁英雄。小川的理想主义让人动容,也让人心痛。共产主义不再,小川不再,理想主义渐行渐远。在路上远行的我们,何处才是方向?致敬并不是解决之道,商业化大潮之下,安有完卵?
  •     “当你接触到小川的胶片,反反复复在剪辑台上来回来去地倒片、思考的时候,你会领会到小川的精神的……“这句话大抵概况了本书的核心,以及与小川工作室、与小川精神追随者之间的故事。”他连空气都拍进电影里去了,这是目前最大的课题“。彭导写得很诚恳,如果作为一本杂志的内容,小字刊8-10页,会觉得买这期杂志赚大了。
  •     营养品
  •     表达混乱、观点不清
  •     乌托邦的难以实现,跟人性本身有很大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中,人性逐渐表现、抑制、暴露。
  •     关于这部书说的不只是神一样的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作者也在坦诚的诉说自己的困惑。在时代巨流前不管你是基石,还是塔尖,能忘我的沉浸在理想主义情怀中,这本身就是幸福的。
  •     作者对小川绅介太过崇拜,致使有些文字看起来有点恶心!共产主义等同于理想主义吗?
  •     真好看
  •     有一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絮叨
  •     老实话,读起来挺压抑的,就像作者经历拍片时的心情一样。能够看出作者本人的性格中挣扎、脆弱的成分,这说明她写的很真实、并且细致。在有关上海电影节的一个段落中,因为翻译是个大学生缺乏专业知识的关系,使得她大光其火、恶语评价这个可怜的学生。她不知道应该骂得是组委会吗?总体而言,比较受不了作者抑郁的情绪和敏感。
  •     渐入佳境
  •     一个在日本的共产主义集体分崩离析的个案记录。拍纪录片是次要的。
  •     废话连篇。
  •     抱恙、意郁中不宜阅读书目。沉重,还以为与「满山红柿」有关的一切都那么富足而美好,殊不知个中滋味苦不堪言,以反目及诘责为开篇,彭导做为合作者甚或旁观者,应该可以从见角等人口中觉察出更多文德斯之于安东尼奥尼基于尊敬与憎恨的复杂情感吧
  •     只能說,我讀到的是心靈太弱的人的碎碎唸。有關理想主義的困惑之討論,沒有太多。
  •     小川固执的信念令人倍感尊敬 彭晓莲是幸运的
  •     确实困惑。
  •     读了小川绅介的书,可以再读读这一本
  •     (电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是,要和现在活着的人共同分享勇气,分享活着的乐趣以及活下去的美好。——小川绅介
  •     没有想到新年第一本读完的竟然是这本书,读完之后陷入深深深深的思考,书没解惑,我更困惑了~
  •     彷徨。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共鸣。
  •     谢谢彭小莲。
  •     很有感染力的一本书,无论是小川绅介还是小莲本人,让我不止一次眼眶湿润,感同身受吧~~
  •     很佩服的一位女导演
  •     这本书是彭小莲对小川的回忆录,我回想起在2011年艺穗节期间看的几部小川和彭小莲的电影,更深刻的发现小川的确是身心与拍摄对象交流,那么的吃力不讨好,是忠于自己而又凄迷。此时此刻,我依然像书中描述的德国电影节观众一样,嘴馋想尝那最优纬度上的干柿,记录在胶卷上的味道。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