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一味章节试读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807093343
作者:[美] 肯·威尔伯(Ken Wilber)
页数:361页

《一味》的笔记-第244页 - 10月5日,星期日,丹佛

处于纯然的目睹与失去个人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处于纯然的目睹,你是不执着的;但是失去个人性的状态中,你却有一种远远抽离的感觉。目睹像是一种平等的背景场域,你在这场域热情地关注每一样在其中升起的事物;然而当你处在后面一种情况时,你却是麻木不仁的,对任何事物都感受不到热情。处于纯然的目睹时,你观看每样事物都带着强烈的清晰与明透之感;但是处在后面一种情况时,你就像是把望远镜倒过来看世界似的。不过还好,我仍然有一剂来自后者的良药。
那就是进入空寂以及发现空寂。

《一味》的笔记-第16页 - 1月27日,星期一

肯·威尔伯说:“我不相信任何一个人的心智有可能是百分之百错的。所以与其询问哪个途径是对的,哪个途径是错的,我们不如先假设每个途径都说出了真理,但并不完整,然后试着把这些不完整的真理整合起来——而不是只选择其中之一,却把其他的排除掉。”

《一味》的笔记-第1页 - 1

舞会的氛围像是公社、无性或雌雄同体,显得温柔而又强烈。没什么更好的形容词,只能说那种气氛是属灵的。
她为每一个结识她的人带来独特的见地、优雅的品位和治疗的能量。对她而言,美是知的一种方式,开放则是一份特殊的力量。
她为这个世界带来的是智慧,而不是逃避世俗,想别人求取智见。她教人活出自己的独特性,也教人进行更广大深刻的交流:与他人、身体、灵性及更高的自我沟通,这”更高的自我“指的就是在关系中示现的神性。
从佛兰西丝和另外几位人士试图创造的疗法,我们看到一个重要的现象正在浮出:其中有属灵和超个人的意味,也有奥秘之意。那源头超越了孤立的自我,它埋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它使我们从烦恼和琐碎中提升,将我们交托给永恒与神圣之手,并优雅地帮助我们解脱自我。于是开放融解了防御,关系建立于清醒的神智之上,慈悲凌驾了坚硬的心,关怀则令沮丧黯然失色。
接下来的二十年,我一丝不苟地坚守着这项决定。
主要原因是成长比较困难,而退化比较容易。
亚历克斯在信中提起某回在我家探讨过纯正艺术的本质:”真正具有转化力的艺术要表达的是你将达到而尚未达到的状态。“
每一种眼睛见到的世界都不一样——物质世界、观念世界以及心灵的实相。每一种眼睛都能描绘出它的所见。视界愈高,艺术愈深刻。
沉湎于特朗普豪华奢侈的世界,托尼很快便认清,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无法碰触到人生最重要的议题。于是他带着特朗普传的版税,花了五年的时间走遍美国寻找智慧传承。他与两百位以上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宗教上师、心理治疗师和各种老师面谈。
整合学。
早在1941年,克里斯托佛就在日记里写了下面这段话:”熄灭自我,让真我进驻你的身体,运用你的双腿、双手、你的脑子和你的嗓子,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但除此之外,人生还有其他目的吗?”
任何一个在时间之内具有目的的活动,永远会导致暴力。
克里斯托佛高度精神化的思维脉络,仍带着一点辛辣的幽默感,他坚持要活在“热情、诚挚的关系和真心的敌意中”。
评论家大肆批评伊舍伍德太过于抽离,缺少关怀,等等,其实他们误解了那种境界的本质,如同伊舍伍德本人所指陈的:“他们认为我脱离了周遭发生的一切,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无拣择地“目睹”就是允许所有升起的自然升起,不论是热情、平静、介入、抽离,还是真心的敌意。如果认为这样便是脱离了生活,那就有点愚蠢了。
德国——西方世界继希腊之后哲学之光最灿烂的地方——竟然落得如此田地。
总之,1933年,上帝和魔鬼都在柏林,当时伊舍伍德也在那里。
我一直很喜欢赫胥黎对这一点的诠释:“我对自己几乎完全没有概念,而且也不想有,甚至把避免有这样的想法奉为一项准则。只有像你这样的人问起时,我才会随兴作答……”通常他只撰写有关思想的小说,虽然它深知其中的危机。”你必须描写一些想表达某种理念的人,即使他们只占了人类的0.01%。天生的小说家不写这类的书,而我并不想伪装成天生的小说家。“
因此我这一代的人通过那些关怀时代问题的小说家、诗人或评论家而找到了自己。
赫胥黎的散文正因为接通了先验的领域,才具有解放的力道。如果你想解放任何人,你必须知道确实有先于经验的事物存在——假设没有超越已知的事物存在,也就不可能从已知之事解脱了。
耶胡迪·梅纽因曾如此描述赫胥黎:”他集科学家与艺术家于一身。在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只拿到一块扭曲的宇宙圆镜碎片。像他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因为把这些碎片加以修复就是他替自己定下的任务,至少在他面前,人类又变得完整了。
那未创生的一切万有的源头,为整个法界描出轮廓的宁静海,是不需要礼物的,也没有歌曲可以赞颂超越生死的无限自由。

《一味》的笔记-第101页

印度教也有区分这两种认识形式,如奥义书(Mundaka Upanishad 1.1.4.)所说:「认识大梵的智者说:世上有高、低两种认识模式。」这个低等模式称为下智(aparavidya),相应于象征-地图知识:它是演绎的、概念的和比较的知识,建立在能知(pramatr)和所知(visaya)的基础之上。高等模式则称为上智(paravidya),它「不是经由低等知识秩序的渐进运动所获得的最终结果,而是当下直觉的涌现。(注三十三)」这相应于我们第二种非二元的认识模式,因为它是「对于不二性的特有直觉见地,可以自我确认。(注三十四)」

《一味》的笔记-第19页 - 1月30日,星期四

每一个苍生都可以说:真正的我是永恒的,真正的我是一切。我脸上的线条是法界巨蛋的裂痕,超级新星在我心中运转,银河在我的血管中脉动,繁星照亮了我夜晚的神经元……谁能为这一切唱颂?

《一味》的笔记-第85页 - 4月27日 星期日

看了这段感觉就好像躯体要消失了一样。
--------------------------------------------------------------------------------
我曾经谈过贯穿清醒、梦境与深睡的目睹,然而目睹在每一种情境中都可能存在,包括当下你所处的觉知状态。现在我要运用“直指”的方法,试着引导你进入这样的状态。我并不是要将你导入一种不同的觉知或是某种不凡的境界,我只是要指出那个早已存在的、属于你当下的自然觉知状态。
让我们从周遭的一切开始觉察。请你看着外面的天空,然后放松你的心,让你的心融入天空中。注意天空飘浮的云朵,并且体会到这么做并不需要费力。你看着飘浮的云朵的这份觉知是非常单纯、非常自在同时又是自发的。你只需要注意有一份毫不费力的觉知正在觉察着云朵,同样的觉知也正在觉察着那些树、那些鸟、那些岩石。你单纯而不费力地目睹着它们。
现在回过来看着自己身上的各种感觉。你可以觉察此刻身上的任何感觉-------------也许此刻你坐在椅子上的那个部位有压力感也许腹部有一股暖暖的感觉,也许颈部感到有些发紧----------即便这些感觉是紧张的,你仍然能轻易地觉知到它们。这些感觉出现在你此刻的觉知中,这份觉知是非常单纯、自在而又自发的,你单纯而毫不费力地目睹着它们。
现在看着你心中升起的各种念头,你可能会发现各种不同的 意象、象征、欲望、希望与恐惧,它们都自发地从你的觉知升起。它们升起之后,驻留一会儿,很快就消失了。这些念头 和感觉从 你此刻的觉知中升起,那份觉知是非常单纯、毫不费力而又自发的。你单纯而又毫不费力地目睹着它们。
现在请你注意:你能看到云朵飘过,因为你不是那些云朵,你只是那目睹者;你可以感觉到身体的觉受,因为你不是那些感觉,你只是那目睹者;你能看到念头的生灭,因为你不是那些念头,你只是那目睹者;这一切事物从你此刻毫不费力的觉知中自发而自然地升起。
因此你到底是谁?你不是那生灭的东西,你不是那些感觉,你也不是那些念头-------你既然能毫不费力地觉知到这一切,可见你并不是这些东西,那么你到底是谁?
现在请你对自己说出以下这些话:我有感觉,当我不是那些感觉,那么我是谁?我有思想,当我不是那些思想,那么我是谁?我有欲望,当我不是那些欲望,那么我是谁?
你就如此这般地推演到你觉知的源头。你推回到目睹本身,然后安住于目睹中,接着告诉自己:我不是那些感觉,我不是那些欲望,我不是那些念头。
这时人们通常会犯一个大错,他们以为 安住于目睹中,就能看到或感受到某种特别的境界。其实你什么也不会看到,如果你看到了某些东西,那也只是一种客体罢了---------也就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念头、另一种觉受或另一种意象。这一切都只是客体罢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你。
当你安住于目睹的状态时,你必须领会你 并不是那些客体、感觉或念头-----------你所觉知的只有自由、解脱和解放的感受----------从认同这些渺小而有限的客体所产生的恐怖束缚中解脱。你渺小的肉体、心智和自我,都是可以被见到的客体,所以它们都不是你的真我或纯然的目睹。
因此你并不会看到特别的东西。云朵从空中飘过,感觉从身边掠过,念头从心中闪过,你能毫不费力地目睹它们---------它们都自发地从你当下那毫不费力的觉知中升起。这种能目睹的觉知并不是什么独特的东西,它只是 一种浩瀚无边的自由感或纯然的空寂,那纯然的空寂就是你,而整个现象世界都是从其中产生的。你就是那自由、开放与空寂,而不是从其中产生的小东西。
安住于那 空寂、自由与毫不费力地目睹中,你注意到从自己那浩瀚无边的觉知中升起了一些云朵,那些云朵是从你之中升起的,你可以品尝它们,你和它们是一体的,它们似乎就在你的肌肤里,它们与你是紧密相连的。天空和你的觉知以及你变成了一体,天空中所有的东西毫不费力地穿过你的觉知。你可以亲吻太阳,吞下山脉,感觉上和它们是如此的亲密。禅宗有一句话:“一口吞下太平洋。”(译注:禅宗原典为“一口吸尽西江水”)这其实是世上最容易办到的事,只要主体与客体不再二元对立,内在和外在不再划分为二,而观者及所观之物成为一味时,就办到了。你明白吗?

《一味》的笔记-第127页 - 6月17日,星期二

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发展出自己的整合途径,重点是你能不能兼顾人类身心——肉体、情绪、心智、社会、文化和灵性——的所有层面和次元。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四大象限的每一个次元具有代表性的联系方法。
右上角象限(个人的,客观的,外在行为的):
肉体的层面
食疗 :宾迪肯食疗法,奥尼希素食疗法,伊德斯食疗法,阿特金斯节食法、维他命、荷尔蒙。
强化组织:举重,有氧舞蹈,罗孚深度按摩,等等。
神经学层面:
药理:各类药物,必须是适当的。
心脑仪器:促进意识进入西塔波和德尔塔波。

左上角象限(个人的、主观的、内在意象的):
情绪的层面
呼吸:太极,瑜伽,气功,生物能,气的运行或情绪能量。
性:谭催双修、自我转化全身的性能量。
心智的层面
治疗:心理治疗、认知治疗、阴影面的处理。
视见:建立清醒的人生哲学,观想,正向思考。
灵性的层面
通灵阶段(萨满或瑜伽士的境界):萨满训练、大自然神秘主义、初阶谭催。
精微光明阶段(圣人的境界):本尊观想、本尊瑜伽、默祷、进阶谭催。
自性阶段(智者或贤者的境界):内观、自我探究、目睹、直接的觉察。
不二阶段(无上瑜伽行者):大圆满、大手印、喀什米尔识知派哲学、禅,等等。

右下角的象限(社会的,客观的交互性):
方式:对盖娅、大自然、生物圈和地缘政治下部组织的每一个层面负责。
制度:向家庭、城市、州、国家和全世界推广对大自然的责任,并落实到教育层面,政治层面和全民之中。
左下角的象限(文化的、主观的交互性):
关系:与家人、朋友和众生的关系,使关系变成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通过关系来削弱自我中心的倾向。
社区服务:义工的工作、建立流浪者庇护所、临终关怀,等等。
道德:学习主观的善,以慈悲对待众生。

整合灵修训练其实很简单:从每一个类别里选出基本的修炼方法,或者从许多类别中选出兼顾所有阶层和所有象限的方法。其实你能兼顾的层面越多,它们所发挥的效果就越大,因为这些方法与你的生命的每一个层面息息相关。你要勤勉地修炼,集中全力让身心的潜能展露——直到身心的各个层面从空寂中彻底显现为止。这整个旅程到达终点时,感觉像一团模糊的记忆,因为它从未发生过。

《一味》的笔记-第27页 - 2月11日,星期二

我们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说明宗教的两种重要的作用。第一种作用——替自我制造意义——是一种横向的活动,第二种作用——转化自我——是一种纵向的活动(更高或更深,随你比喻)。第一种作用我称之为“转译”,第二种作用我称之为“转化”。“转译”可以使小我以新的方式思考或感觉现实,小我被赋予一种新的信仰……这个崭新而迷人的诠释活动,可以暂时减轻自我心中的恐惧。“转化”却是对转译本身进行挑战、目睹、挖掘,最后进行分解……激进的转化却是要探索自我,深入观察自我,掐紧自我的脖子,直到它窒息而死。

《一味》的笔记-第10页 - 1月23日,星期四

将灭绝营归因于德国的先验传统,这样的观点絮絮叨叨地出现在美国后现代的论述中,我认为它不但错误,而且是低级庸俗的。如同其他上百万种的肇因一样,德国当时的现象其实是典型的前、超谬误,它制造了黑格尔,也制造了希特勒。德国的思想传统一直致力于神与神性的追寻,因此极容易将前理性期身体情绪的狂热与超理性的洞见觉察相互混淆。血融于土、重返自然、高尚野人之类的论调,在浪漫主义提倡回归灵性、重新体验失落本体、重返隐微之神的大势下日渐盛行,以鲜血写下的启示录烙印在那些阻碍纯种主义者的身上,而煤气室就像具有裁决权的大地母神寂静的子宫,默默迎接着那些败坏纯正的生灵。令德国城堡倒塌的,并非理性或超理性,而是死灰复燃的前理性期冲动。

《一味》的笔记-第101页

在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中都有一种头尾相连的蛇的形象,例如沃洛波罗斯(Ouroboros),"Ouroboros"的意思就是"咬着自己尾巴的蛇",它头尾相衔,雌雄同体,盘绕着整个世界,象征"一切"、"完美"、"轮回"和"阴阳",代表着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现象,既是开始,也是结束,因此也有人把它视为罗马神话里的双面神坚那斯的标志,因为坚那斯掌管着事情的始末。丹尼斯·哈洛威曾经把沃洛波罗斯同冥身布鲁托的手下提穆厄斯相提并论:"它没有眼睛,也不需要眼睛,因为它的面前空无一物。在它的四周没有物体也没有声音,时间对它来说是停止的。它不需要消化系统,因为它既不生产也不消耗,所有行动都因它而起,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影响到它。"有趣的是,19世纪的德国化学家克库勒就是因为在梦中梦见首尾相衔的蛇才发现了苯环。

《一味》的笔记-第97页 - 五月 MAY

真是神奇,在五月,读五月,别人说我很慈很悲,但是我认为是软弱。看了下面的文字,我更加觉得慈悲也应该是智慧的慈悲。伪善与真正的慈悲毫无关系,那只是一种愚蠢的慈悲。愚蠢的慈悲以为自己是在行善,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如果你有一位酗酒的朋友,你知道再多喝一杯酒会令他丧命,而这时他却向你讨酒喝,那么真正的慈悲是否意味着你该把酒拿给他?毕竟,给别人想要的东西是一种善行,不是吗?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那你算是老几啊?所以把酒拿给他就是彰显慈悲,对不对?不对!
真正的慈悲是包含着智慧的,而批判的出发点是关怀与关切。你应该说某些事是好的,某些事是不好的,我的行动是从智慧和关怀出发的。选一箱威士忌给严重的酗酒者,只因为他需要,而你也想行善,这样的行为根本就不是善行。那是一种愚蠢的慈悲,并非真正的慈悲。

《一味》的笔记-第69页 - 3月24日,星期一

无拣择的觉察并不意味着你停止了感受,而是意味着你的感觉更丰富、更深刻,你感受的是无限本身,于是你欢笑,你哭泣,你爱,直到心痛为止。体验无限,聚焦整体你的感受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强,因为你玩得起了。你不再惧怕死亡,所以也就不再害怕活着。你变得激进而狂野,强烈而生动,惊世骇俗而又傻兮兮。因为这全是你的梦,于是你让它从心底涌现。无惧死亡,不怕活着生命于是承担起它真正的强度、活跃的光明和激进的沸腾。痛苦变得更痛苦,快乐变得更快乐,喜悦变得更喜悦,而哀伤也变得更哀伤。在明镜之心的映照下。一切都更有生命力,因此心不再抓去或逃避,而只是目睹这一场戏,所以它就玩得起了。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庄子》

《一味》的笔记-第3页 - 译者序

他认为任何一位思想家或评论家都不可能愚蠢到全错,每一个人都可能观察到一些不完整的真相,而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在纯抽象的层次上,其实是互相融通的。譬如所谓的“神”,如果“神”的抽象定义指的是无限的神性,那么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空性”和犹太教的“神之奥义”便能相互融通。这种处理知识的方法,威尔伯称之为“定位归纳”或“驳不倒的推论”。

《一味》的笔记-第58页

人生开始像一场电影,你如如不动地观看着这场演出。快乐升起,你目睹它;喜悦升起,你目睹它;痛苦升起,你目睹它;哀伤升起,你也目睹它。在这所有的情境中,你都是那目睹本身,而不是那表面的惊涛骇浪。处在台风眼之中,你是安全的。一份深刻的祥和感开始萦绕着你,你无法再坚信不移地制造痛苦了。
  但这并不意味你再也感受不到欲望、伤害、痛苦、喜悦、快乐、灾难或哀伤。你仍然能感受到这一切,它们只是无法再说服你罢了。就像在看一场电影一般,有时你深深陷入了影片的剧情中,你忘了那只是一场电影罢了。譬如你看一部惊悚片,你可能变得非常恐惧;如果你看的是一部浪漫爱情片,你可能会感动得流泪。这时你的朋友靠过来说:“嘿!放轻松点,这只是一部电影,这不是真的。”于是你就跳脱了出来。
  解脱就是,从人生这出戏中跳脱出来,觉醒,将它抖落。你就是,而且一直都是这出戏的目睹者。然而你一旦把人生当真——如果你认为这出戏是真的——你就忘了自己其实是那纯粹与自由的目睹,而开始认同小我或自我,好像你确实是你观赏的那出戏的一部分。你认同银幕上的某人,因此你害怕,你哭泣,你和他一起受苦。

《一味》的笔记-第6页

伍迪艾伦说:“上帝给了男人一根阴茎和一个脑袋,但是他的血同一时刻只够启动一样。”

《一味》的笔记-第5页 - 1月14日,星期二

其中的概念很简单:因为前理性与后理性阶段都是非理性的,所以很容易混淆。于是有两种不愉快的事可能会发生:你可能把超个人的心灵实相公约为前个人期的婴儿状态,或者你可能把前理性期的情感抬举为超个人的光辉。前面一种情况意味着你否定了所有的心灵实相,因为你认为它们都是幼稚而毫无意义的;后者则意味着你美化了幼稚的神话和前语言期的冲动。你是那么专注于转化理性,因此,任何一件事只要是非理性的,即使是退化或属于前理性期的,你也照样拥护。

《一味》的笔记-第68页 - 3月23日,星期日

你一旦发现自己无相的佛心、真我、纯粹的神性或神的源头,你就可以带着这份持续不断的不二觉知进入次等的境界,包括精微的心智状态和粗钝的肉体状态,并且以光明恢复它们的生机。这时你并不固着于无相和空寂,你会把那空寂也空掉,你将自己投入心智的世界与粗钝的世界,以平等之心进入它们,并且赋予它们创造力。这个独特的心智和肉体就是所谓的“你”(以我为例,这个“你”就是所谓的肯·威尔伯)。这次等的你,就是你神性的工具。

《一味》的笔记-第6页

上帝给了男人一个阴茎和一个脑袋,
但是他的血同一时刻只能够启动一样。
女人需要一个做爱的理由,
而男人只需要一个场所。

《一味》的笔记-第209页 - 八月

But the idea is simple enough: practicing on only one level of your being will not enlighten all of you. If you just meditate, your psychodynamic “junk” will not automatically go away. If you just meditate, your job or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spouse will not automatically get better. On the other hand, if you only do psychotherapy, do not think that you will be relieved from the burden of death and terror. Render unto Freud what is Freud’s, and render unto Buddha what is Buddha’s. And best of all, render unto the Divine all of yourself, by engaging all that you are.
弗洛伊德的活,归弗洛伊德解决。
佛陀的活儿,归佛陀管。
莫错用。

《一味》的笔记-第90页

统观逻辑阶段 :整合多元非透视观
  
   如果心灵一直持续成长,人就可能发展出高度整合的人格。此乃心智在粗钝次元最高等的运作形式;一种统筹和整合的认知力。处于统观逻辑的阶段,心智不再忽略事物的差别性,开始以有容乃大的胸怀达到统合──亦即整合多元非透视观──它发现了宇宙的多元性以及异中之同。奥罗宾多称之为「高等心智」,佛家称之为「末那识」,威尔伯称之为「人马座」,象征身心的统合。此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存在问题,譬如人生的意义、存在的真实性、人的有限性和必毁性、主客及生死的对立性等等。此阶段的治疗方法采取的是人本心理学、意义疗法、完型治疗、存在主义心理学、生物能医学、哈达瑜伽等等。

《一味》的笔记-第127页

四个象限的练习方法

《一味》的笔记-第66页 - 3月23日,星期日

坐在走廊上看太阳西沉,然而观者并不存在,只有太阳持续地沉没、沉没。从全然的空寂中放射出灿烂夺目的澄澈。远方传来鸟儿的鸣叫,天上有几缕云彩,但是心中没有“上”“下”或“彼”“此”之分——因为我并不存在,因此方向也就失去了意义。存在的只有那单纯的、明澈的、毫不费力的、永远都在当下的“如是”。

《一味》的笔记-第2页 - 1997年1月2日,星期四

工作了一上午。看着阳光在飘零的雪花中穿梭嬉戏,一边作研究和阅读。今天的阳光不是金黄而是白的,像雪一般,所以我被雪白之上的雪白,孤寂之上的孤寂环绕。纯然的空寂,犹如温柔而明透的光,径自在抑郁的低语中闪烁着。我释入那空寂中,这个清朗的日子,一切都显得光华璀璨。这段描述太美了,直接的体验充溢其中。第三次读这本书,之前居然忽略了这段。

《一味》的笔记-第98页 - 5月25日, 星期日, 博尔德

真正的慈悲作风可能是替你的屁股,辱骂你,令你十分不悦。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火炼,那么你就去新时代的圈子里找一位轻松而又和蔼、永远面带微笑、总是轻言细语的老师,然后学着运用充满灵性的辞藻,替自己的自我加上新的标签。
这段是作为目录里五月那一章所有札记的介绍,刚拿到书,随手翻开就看到这段话,瞬间沦为脑残粉。爱死这段了!!!
学生:有一回我和其他同学讨论整合学的观点,他们认为我是在批评,一点都不慈悲,我却不认为如此。
威尔伯:在灵修的圈子里,这大概是最令人困惑的议题了。基本上,大部分问题都源自人们混淆了慈悲和愚蠢的慈悲,创巴仁波切曾在这两个名相上做了重要的区分。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尤其是新时代的圈子,流行着一种温吞的平等主义与圆滑的自以为是。他们声称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他的观点更好,因此所有的观点都应该平等视之,这样才能显现丰富的多元性。如果我们不做任何好坏的论断,我们就能彰显真正的慈悲。换句话说,一般人都以为慈悲和批判是二元对立的。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观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从某一方面来看,这个观点声称所有的观点都是丰富的,多元化的展现,因此每一个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他的观点更好;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强烈地暗示自己的观点是超越其他选择的,因此这个“慈悲”的观点虽然声称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他的观点更好,其实它是在暗示,这个世界不该有任何观点超越其他的观点,除了他自己之外。此乃以某种阶层来否定所有阶层,以某种批判来否定所有批判,因此它的意图虽然良善,但还是一种伪善,因为它强烈地谴责了其他所有的人。
伪善与真正的慈悲毫无关系,那只是一种愚蠢的慈悲。愚蠢的慈悲以为自己是在行善,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如果你有一位酗酒的朋友,你知道再多喝一杯酒会令他丧命,而这时他却向你讨酒喝,那么真正的慈悲是否意味着你该把酒拿给他?毕竟,给别人想要的东西是一种善行,不是吗?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你算是老几啊?所以把酒给他喝就是彰显慈悲,对不对?不对!
真正的慈悲是包含着只会的,而批判的出发点是关怀与关切。你应该说某些事是好的,某些事是不好的,我的行动是从智慧和关怀出发的。送一箱威士忌给严重的酗酒者,只因为他需要,而你也想行善,这样的行为根本就不是善行。那是一种愚蠢的慈悲,并非真正的慈悲。
禅把这两者区分为“祖母禅”与“正宗禅”(译注:即禅宗传统所称的“老婆禅”和“祖师禅”)。为了从轮回之梦中醒来,自我必须被好好修理一番,否则,你将继续玩你最拿手的把戏。然而“祖母禅”绝不会带给你挑战,为了行善,“祖母禅”会如你所愿地,让你晚一点起床或允许你早一点结束静坐,任由你沉溺于自我之中。“正宗禅”则会拿出一条常常的香板,对着你大声吼叫,你的骨头可能会被打断,你的自我可能被粉碎。真正的慈悲作风可能是替你的屁股,辱骂你,令你十分不悦。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火炼,那么你就去新时代的圈子里找一位轻松而又和蔼、永远面带微笑,总是轻言细语的老师,然后学着运用充满灵性的辞藻,替自己的自我加上新的标签。我的朋友,你千万别靠近那些真正慈悲的人,因为他们会让你尝到油炸屁股的滋味。大部分人所说的“慈悲”其实是:请对我的自我好一点。然而你的自我就是你最大的敌人,善待你的自我其实是不慈悲的。
目前你和我都不是彻悟的大师,我们不可能永远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什么不是。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学习给予真正的慈悲,而不是愚蠢的慈悲。我们必须学会做定性区分,这是一种涉及不同层次价值观的等级判断。如果你不喜欢阶层等级,没问题,这就是“你的”阶层等级——你对于无阶层的评价,超过你对于阶层的评价。对我而言,只要你能诚实地替自己的行为冠上正确的标签,一切都没什么问题。如果你不喜欢把价值观分成各种层次,没问题,这就是你的分层次的价值观——你认为无层次之分比有层次之分更高——这也是一种阶层区分。其实阶层区分在价值观上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你至少该清醒地、诚实地、光明正大地坐这件事、二不要以为山的态度声称自己是“毫无批判性的”,毫无批判性其实就是最大的批判。感觉这一段其实是在阐述悖论,评判本身的论断都可以成为悖论

《一味》的笔记-第191页 - 八月

但是如果在这些阶段形成了心理上的病态——弗洛伊德在这方面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心智就无法转化与含摄肉体;相反,它会压抑肉体,否定肉体,与肉体解离。说得更精确一点,某些头脑中的概念、观念或超我将压抑或否定身体上的感觉、冲动或本能(性欲或攻击性),但某些时候压抑的只是身体的活力。头脑的活动压抑了肉体的感觉之后,就会造成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情绪上的疾病、身体上的异化与麻木无感。

《一味》的笔记-第41页 - 三月

我们平时的清醒意识只是意识的一种特殊的类别,它的四周被最朦胧的薄幕所区隔,其外潜藏着截然不同形式的意识。我们终生可能都无法觉察它们的存在,如果施以必要的刺激,也许能稍微瞥见它们的完整形态……我们的自我造了一堵意外的围墙,用来阻挡这个宇宙意识的连续流,不过我们当中某些人的心智已投入到了这个母海或识库。
如果把这些其他形式的意识置之度外,我们就不可能完整地阐述整体宇宙了。

《一味》的笔记-第15页 - 1月27日,星期一

在杰克·克里特登(Jack Crittenden)给威尔伯《超越个人主义》的序言中,对威尔伯“整合”的门径作了极佳的诠释。处理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威尔伯都退回到纯抽象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各种看似矛盾的途径其实是相互融通的。
在此基础上,威尔伯的第一步是集合所有的推论,并假设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很重要的真理想告诉我们,也就是一种把人类知识以“定位归纳”来处理的现象学,集合每一个知识领域想提供给人类的真理。暂时假设它们都是真实不虚的。
接着第二步是将以下的问题加在他所归纳的真理之上:有没有一个连贯的系统,可以统合最多的真理?他的观点相当直接。他并不想讨论哪个理论家对了或错了,他认为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对的,而且他想证明这一点。他说:“我不相信任何一个人的心智有可能是百分之百错的。所以与其询问哪个途径是对的,哪个途径是错的,我们不如先假设每个途径都说出了真理,但并不完整,然后再试着把这些不完整的真理整合起来——而不是只选择其中之一,却把其他的排除掉。”
第三步就是发展出一种新的判定理论。他一旦整合出涵盖最多真理的纲要,便运用这些纲要去判定那些比较狭窄的途径有哪些地方是不完整的,即使他已经含摄了这些途径中的基本真理。他批评的并不是这些途径的真理主张,而是它们不完整的本质。

《一味》的笔记-第74页

帕坦加利提醒我们:无明就是观者认同了能观的工具。
止念三摩地 本尊观想 持咒自由主义最大的长处就是强调个人的人权,最大的短处则是恐惧灵性与精神层面的事物。的确如此,如果我算是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始终对于精神统治类的宗教持怀疑态度。

《一味》的笔记-第189页 - 八月

所以你只要一听到有人告诉你灵修是一种体悟,而不是心智的活动,你几乎就可以判定他们犯了上述两种严重的错误。他们明明正在经验着身、心、灵三个层面,却声称只有肉体的经验才是真实的——最低层次的体悟!接着他们又把灵性的体悟化约成肉体的经验。这两种错误都是非常不幸的。
但是还有比这更糟糕的错误。因为即使我们能很正确地诉说肉体、心智与灵性的经验,真相却是:最高的灵性境界根本不是一种经验。因为经验的本质是一闪即逝的:它们发生了,等一下又消失了。然而“目睹”本身却不是一种经验。它能觉察到经验,却又完全和经验无关。“目睹”是浩瀚的空间与自由,经验从其中产生,亦消失于其中。目睹本身从不进入时间之流,它能觉知到时间,所以它从未进入时间之流。
如果把神性说成是一种经验(VS心智),那就是彻底扭曲了神性,因为神性并不是一种一闪而逝的经验,而是目睹所有经验的“见证”。陷入在经验中,等于是对神性一无所知。

《一味》的笔记-第244页 - 10月3日,星期五 成长与退化

辩证是一种老练而正直的手段,心灵导师们特别善于此道,为的是泄一泄自大者的气,替他们松一松绑。

《一味》的笔记-第1页

没想到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马克一下!

《一味》的笔记-第8页

记住了Isherwood,Huxley,我从没听过的两个名字,Mann是就如雷贯耳的作家了。
从这篇1月23日的记录中,知道了引领wilber走上灵修之旅的人们,如今wilber成了我的导师。我愿加入传承他的队伍中,因为我本能地觉察到这个体系应该能带我找到真理并与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
大概有了这种功利性的想法就与“大存有链”越发远了。我知道自己的路道阻险长。wilber也是在25年的冥想之后才开启了默观之眼。但不管结果如何,当下的我愿意上下求索,也许某一刻会叛变,毕竟中国人没有信仰的传统,叛变层出不穷地出现。我只想浑身放松地去感受体会,毕竟在灵魂这种事情上,自己与世界的应和才是主导。

《一味》的笔记-第6页 - 一月

【January 17】
: “The purpose of truly transcendent art is to express something you are not yet, but that you can become.”
* 关于纯正艺术的本质:真正具有转化力的艺术要表现的是你将要达到而尚未达到的状态。
Each of these eyes sees a different world—the world of material objects, of mental ideas, of spiritual realities. And each eye can paint what it sees. The higher the eye, the deeper the art.
* 以何种眼睛看世界?——肉眼,心眼,还是灵眼?物质世界,观念世界,还是心灵的实相?

《一味》的笔记-第69页 - 3月24日,星期一

事实上,你不再害怕自己的感觉,所以你能够更强烈地参与其中。人生的这场戏变得更加活泼与生动,你不再执著于它或逃避它,所以你也就不再强化它或淡化它。你不再把音量调低。你可能会哭得更凶,笑得更狂,跳得更高。无拣择的觉察并不意味着你停止了感受,而意味着你的感觉更丰富、更深刻,你感受的是无垠本身,于是你欢笑,你哭泣,你爱,直到心痛为止。因为你不再退缩,人生就从银幕上跳脱出来,而你和它完全合一了。

《一味》的笔记-第1页

你不是那些感觉,你只是那目睹者。 (5月30日 16:08)
当你安住于目睹状态时,你必须领会你并不是那些客体, (5月30日 16:10)

《一味》的笔记-第188页 - 8月12日,星期二

针对灵修和反文化组织中经常见到的“反智主义”,威尔伯认为:你可以有肉体的、心智的和灵性的体悟,这都是体悟。如果将体悟化约为肉体的层次,这是不幸的化约主义,它否定了属于心智和灵性的体悟,否定了理智与菩提、高层的心像与梦境、高层的理性辨识与透视、道德的深意,还有高层的无相及默观境界。在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感官运作的肉体属于前成规期和自我中心阶段,心智活动出现后,意识便开始从“我”转成“我们”。心智能转化与含摄身体。但如果这些阶段形成了心理上的病态(弗洛伊德的贡献),那么心智无法转化与含摄身体;相反会压抑和否定肉体,就会造成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情绪上的疾病、身体上的异化与麻木无感。因此治疗的第一件事就是揭露、释放那些造成压抑的障碍,允许自己去感受你的身体、你的感觉与你的情绪。接着你必须和这些失散的感觉重新建立起友善的关系,然后以你的头脑将它们整合成一个较为完整而正确的自我形象。接下来,更高的成长结果就是身心统合。也就是从粗钝的肉体或感官运作的世界进入心智或精微的世界。只有觉察心念活动中细微的紧缩倾向——尤其是自我界分的感觉——你的统合感才能从身心扩大到神性。换句话说,你对这副有机体的认同才能转化为对一切万有的认同。

《一味》的笔记-第1页

刚开始读这本书,一如当当的评价,纸张很差。让我有点失望。相对价格来说是有些不合适的。更何况一本好书,是要来收藏的。手感、纸张、印刷,都会影响收藏人的心情。有机会的话,还是希望能买到一本更好的版本。
开始喜欢上胡因梦的翻译,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很兴奋也很幸福。

《一味》的笔记-第1页

我听到拉玛那.马哈希尊者(Ramana Maharish)所说的一句话之后,便开始非常认真地练习冥想,那句话是这么说的:"在深睡的梦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这是一句很惊人的话,因为基本上,无梦深睡中是什么也不存在的。然而拉玛那曾经说过,终极实相不可能一会儿出现在意识申,一会儿又不见了。它一定是持续不断,不受时间限制,永远存在于每个当下的。因此终极实相也必定存在于无梦的深睡中,那么在无梦的深睡中不存在的东西,一定不是终极实相。
--------------------------------------------------
在唯识宗的概念中,深睡眠时掌控呼吸与心率的是阿赖耶识,最根本识,藏识。被第七识末那识执取为自我。而事实上我们无法控制呼吸心率以及一系列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的运作,也不能自主操控潜意识。
遗忘即是死亡。这并不是一句譬喻,而是目前我对死亡的理解。生死相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亡仅仅是肉体层面的陨灭,而真实的死亡源自于识的流变,即你认为是【自我】的那部分进入藏识的过程,即是真实的自我的精神性的死亡。所以在深沉的睡眠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能作为真实,那一刻不存在的,也不能与之一同轮回。

《一味》的笔记-第181页

人们总觉得自己受到生活和这个世界的拖累,因为他们真以为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像虫子一样被这世界压扁了。这并非事实,你并不在这个世界上,这世界其实在你里面。

《一味》的笔记-第12页 - 1月23日,星期四

今日的后现代作家们总是紧紧抓住既定的一切,他们执着于具体而明显的事实。紧抱着人性的阴影不放,为表面的事物颂赞不休。

《一味》的笔记-第74页 - 4月2日,星期三

某位诗人传达了佛陀的讯息:
你为自己而苦,没有任何人在逼你,
没有人在掌控你的生死。
这生死之轮的轴心是空无一物的,它的轮子却是由眼泪所构成。
你随着轮子呼呼地转动,还拥抱亲吻着它所带来的痛苦。

《一味》的笔记-第94页

宇宙就是因为这种「世界一分为二」的二元主义,才变得要划分和隔离彼此,最后就陷入布朗(G. Spencer Brown)所说的「愚弄自己」的结局。这个把「世界一分为二」的基础就是主客可彼此脱离的二元化幻觉。我们现在知道这正是这些物理学家偶然间发现的洞见,不过这背后可是有长达三百年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在支撑。最重要的是这些物理学家之所以能知道二元知识不妥当,是因为他们掌握到另一种认识实在的模式,这种认识模式的运作不需要隔开能知所知或主体客体。爱丁顿解释过第二种认识模式: 我们有两种知识,一是象征(symbolic)知识,一是亲证(intimate)。知识------我们所习惯的推理方式只是为了象征知识而发展出来。亲证知识无法接受编码整理和分析;或是说,每当我们要分析它时,这个亲身体验性就会消散,而被象征知识取代。--------------------------------------------------------------------------
色法名法空性
前七识空性
亲证知识是智慧

《一味》的笔记-第61页 - 3月15日,星期六,旧金山

解释整合学有很多方式,最常见的解释是:这是一种统合物质、肉体、心智、灵魂和灵性的研究途径,也就是涵盖整个“大存有链”的研究途径。
譬如物理学涉及物质的层面,生物学涉及肉体的层面,心理学涉及心智的层面,神学涉及灵魂的层面,神秘主义涉及灵性的层面,因此,整合途径对于相对和绝对境界的研究包括了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神学与神秘主义等各门学科(请参阅图表)
<图片1>
每一个阶层又可以细分为四个重要的向度或次元。
以第一人称的“我”来经验事物()

《一味》的笔记-第201页

既无创生亦无毁灭,既无命运亦无自由意志,既无解脱道亦无成就,这就是终极实相。--拉玛那

《一味》的笔记-第11页 - 1月23日,星期四

今日所谓的“心灵著作”不外乎:
一、死而复生的基本教义,
二、新时代的自恋主义,
三、有退化倾向的神话,
四、生命之网理论的细微化约主义,
五、平板世界的整体主义。
很喜欢这个犀利的批判,非常精彩!

《一味》的笔记-第2页

一个人所说的话不可能愚蠢到全部都是错的,所以从那些看似愚不可及的对话中,找出生命的真谛也变成了开悟的一部分。

《一味》的笔记-第11页 - 1月23日,星期四

今日所谓的“心灵著作”不外乎:一、死而复生的基本教义,二、新时代的自恋主义,三、有退化倾向的神话,四、生命之网理论的细微化约主义,五、平板世界的整体主义。

《一味》的笔记-第234页 - 九月

  夜读《一味》,一段共鸣的话(P234):
  一个人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理,主要取决于他的内心境界,而不是他说了什么。
  不同次元的话语,表达的是不同的内涵。
  首先,学会判断属于哪个层次,明了话语所指;其次,能如是判断之后,会升出多些理解与包容。

《一味》的笔记-第23页 - 2月4日,星期二

自从崔雅死后,我总试着告诉人们我对他们的感觉,趁着他们尚未离开人世之前。崔雅和我还好,有机会把这些话交待清楚,我曾目睹没有把话说清楚的人的后果。

《一味》的笔记-第69页

生命于是承担起它真正的强度、活跃的光明和激进的沸腾。


 一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