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假设与理想国》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哲学的基本假设与理想国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300077932
作者:陈家琪
页数:342页

转贴《不一样的哲学,不一样的哲学史》

不一样的哲学,不一样的哲学史——评《哲学的基本假设与理想国》李艳辉http://www.crup.com.cn/data/2008/3/5922_33.doc在一次聚会上,一位财经专业出身从事管理工作的熟人在得知我的专业是哲学后,不知是为了寻找话题还是出于真正的兴趣,他问了我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哲学。说实在话,我最怕别人问我这个问题,因为我实在回答不出。要说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似乎不够,而且许多外行人对这个定义耳熟能详。能够使人聪明的也不仅仅是哲学,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定义。实际情况是,不能说哪个定义是得到了公认的。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哲学已经分化得相当厉害,以至能够一起展开讨论的哲学家已经很难相遇了,这也就是一些学术研讨会屡屡出现“鸡同鸭讲”情形的原因了。“哲学在现今西方是一个由诸多主题与方法构成的松散的界限不明的江湖,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当代西方学术前沿·哲学》前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出)中国的情形也大抵如此。话虽如此,从现代西方哲学的视阈来看,哲学按照其旨趣还是大致被划分为两大流派: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采用了这个观点。最近的观察表明,对当代西方哲学的流派仍然可以用这样两个概念进行概括。“20世纪以来主宰西方哲学世界的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对立在现今依然尖锐。前者攻击后者繁琐支离,后者指责前者晦涩玄虚。虽然分析哲学早已不再是一种运动而成为一种追求概念清晰、论证严谨的哲学风格, 虽然有些大陆哲学家已受到很强的关注 ,如尼采 、福柯 、哈贝马斯等,但这两大阵营的对立仍莫名其妙地持续着。”(同上)把这两个流派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它们在哪些问题上相反,在哪些问题上相通,研究者在教科书和论文里有许多论述。我觉得怎样看待哲学,具体说是否认为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关,似乎可以作为一条标准或者一个观察的角度。20世纪分析哲学的最著名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哲学家蒯因认为,哲学并不负有指导现实生活的责任。在《哲学是否已失去与人民的联系》(《蒯因著作集》第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一文中,对于“哲学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经历的深刻的变化”,哲学“不再对普通人讲话,或者不再面对人类的那些具有广泛兴趣的问题”,蒯因持肯定的态度。因为他理解的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以语言和逻辑问题为核心的分析的哲学,不会为人们提供灵感或者精神上的安抚。他甚至认为,哲学家并不特别适合于促进社会平等,尽管他们应当尽其所能这样去做。正因为他屏弃了以旧哲学的方法对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研究,而单纯地追求智慧,他才能建立起令人惊叹的理性的大厦。以蒯因为代表的分析哲学所取得的成就尽管让人不得不对其理性的能力发出赞叹,但是我却不得不说,分析哲学在中国不怎么受欢迎,人们喜欢的是大陆哲学,如存在主义什么的。我策划的“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由当代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著名哲学家票选出来的、在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分析哲学著作构成,目前已经出版近10种,出版后除了得到分析哲学的研究者和学生的欢迎与好评,并没有引起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者的热烈追捧。《蒯因著作集》的情形也是一样。据说,在国内报考分析哲学专业研究生的人都很少。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形的出现呢?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北京大学陈波教授,他的解释是研究分析哲学需要数学和逻辑基础,需要理科头脑,而中国哲学系的学生乃至教授文科出身的居多,他们看到分析哲学的著作会头痛,甚至完全看不懂。既然看不懂,自然没有兴趣。陈波教授的解释很有道理。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分析哲学研究的东西与人的生活方式无关,与人的幸福无关。这恰恰是大陆哲学在中国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存在主义的东西,什么烦、畏、死啊,向死而生啊,好像谁都懂,谁都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海德格尔、福柯在中国的名头比蒯因、戴维斯大得多。假如上面的解释成立的话,那就是说,在中国不仅哲学的爱好者,就是专业做哲学的人大多都倾心于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哲学,可是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对于哲学的这种偏好似乎并没有被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从而并没有对哲学史的研究发生显著影响。我一直没有看到一部把哲学理解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史,直到上海同济大学陈家琪教授出版他的《哲学的基本假设与理想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哲学的基本假设,指的是这样一种假设,即“哲学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而且是在反思中需要不断为之辩护、论证的生活态度”(该书215页)。 如果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则离不了政治,离不了道德,离不了对“理想国”的假设,离不了宗教。哲学史当然也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传统的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是大有问题的。在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中,人们总会讲到本体论、认识论,讲到道德学说、社会政治学说,它们被分为不同的板块,它们有没有关联,以及如何关联在一起,似乎是一个不必花很多心思去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实际上“所谓的本体论问题基本上就是一个道德信念的问题,而在所有的知识论层面,都隐藏着某种形式的道德冲动”(该书204-205页)。基于对哲学的不一样的理解,陈家琪教授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基点,重读西方哲学史上那些他与之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哲学家,为我们贡献出了一部不一样的、与人的生活与幸福密切相关的哲学史。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个是它涉及的哲学家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如培根、笛卡儿、霍布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卢梭、康德、尼采、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等,但他们的形象是不同的,很多以往被遮蔽的东西得以呈现。以培根为例。培根在我们所有的西方哲学史教材中都被视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哲学的真正始祖,这个观点出自马克思的《神圣家族》并被广泛引用。马克思还说在培根那里,“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诗意的感性光辉”到底是什么意思?人们似乎很少深究。陈教授提醒我们只有通过雅各布·波墨这位“有德国气派的哲学家”才能理解马克思的所指。另外,对于培根的《新大西岛》的着力分析也是以往哲学史著作和教材中不常见的。总之,读完关于培根这一节内容,培根的形象就变得更加丰满和招人亲近了。实际上几乎可以说,他对每个哲学家的分析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再一个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参照。前几年讨论十分热烈的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与对哲学的理解有关。假如把哲学理解为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那么不仅根本不会提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且,这种理解还为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点。譬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是为了教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则主要探讨人们的幸福生活如何获得。在中国治西方哲学的人对传统哲学有所涉猎和研究的人不多,据我所知,不少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了解就停留在大学本科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水平,对中国的经典不研读,更谈不上有什么心得。而陈家琪教授显然对中国传统哲学是十分熟悉的,他不时将两者加以对照和比较,给人的感觉是那样自然,如果不是在融会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体悟,是很难做到的。最后,我想告诉读者我读这本书的感觉。这是一本吸引人读下去的书,也是一本不太容易读完的书。它的语言是接近口语的,有点儿像讲稿,与一本正经的、板着面孔的学术著作不同,因而有一种把你拉向它的力量。但是,书里的旁征博引以及在作者看来也许是非常自然的过渡与转折,对读者却构成了挑战,看一段也许要想上半天。我到现在也没有读完。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我有充分的理由说,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和琢磨的书。


 哲学的基本假设与理想国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