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論衡

出版社: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9889922726
作者:袁偉時

内容概要

1931年12月生,廣東興寧人,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國近代史,也經常撰文評論文化和社會問題。著有:<<中國現代哲學史稿 >>,<<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第一次增前訂版易名為<<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 >,第二次增訂版定名為<<晚清大變局>>,<<中國現代思想散論>>,<<路標與靈魂的拷問>>,<<中西文化論爭的開端和終結>>等;編有<<大學精神檔案>>(現代卷) <<現代與傳統花叢書>>,<<荒原學術文叢>>,<<牛虻文叢>>等。

作者简介

當年王充生在西漢末年,正逢亂世,憤世嫉俗,撰《論衡》三十卷,八十五篇。

適今袁偉時教授,新作《近來中國論衡》從明代的倭寇說到八年抗戰,在中西文化的框架下,選擇典型人物和重要事件,縱橫剖析,直抒己見,他堅持﹕「從世界看中國,說真話、說自己的話。」作者袁偉時期望這部史論能有助讀者掌握近代中國發展的大勢和挫敗的深層原因,重新品評一眾近代中國歷史人物:俞大猷、利瑪竇、鄭和、哥倫布、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洪秀全、孫中山、張振武、宋教仁、蔣介石、宋美齡……他冷靜地剖析某個歷史人物,不是苛責個人,而是為挫敗轉化為智慧鋪路搭橋。


 近代中國論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香港《凤凰周刊》刊发的此书的书评  试图还原历史之作  □ 文 智效民  《近代中国论衡》  袁伟时 著 RoundTable Publishing  近年来,一种厚古薄今的风气在社会上甚为流行。无论是易中天、于丹的突然走红,还是国学热不断升温、祭祖热粉墨登场,都集中在古代史领域;相比之下,关于近现代史的话题却十分稀少,许多问题甚至被人遗忘。如果说近现代史是我们的昨天,那么古代史就是我们的前天了。欲知中国之今天,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前天,更要了解中国的昨天。前不久,中国总理温加宝访问日本时强调要“以史为鉴”,这就更需要我们全方位研究历史,寻求历史真相,否则我们的历史就可能是一面残缺不全的哈哈镜。基于以上原因,中山大学老教授袁伟时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对于还原历史真相具有开拓性作用。  从形式上看,该书共分16个章节。与那些被称为学术专著的高头讲章不同,这些章节有的是答记者问,有的是与朋友的谈话,有的是在大学里的讲演,有的是为报刊写的文章。读罢全书,会觉得作者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把言而有据、通俗易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给人一种亲切可信、平易近人的感觉。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上及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下至抗日战争和延安文化,不仅涉及的事件繁杂、人物众多,而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在此基础上袁先生发现:“19、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一再蹉跎,估计有将近两亿人‘非正常死亡’;时至21世纪我们还在继续做上一世纪应该做完的功课。”因此,他写这本书是为了“向自己的读者交待:为什么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丧失了那么多时间和生命?”  也许有人会说,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不是早有定论并写入历史教科书了吗?对于这样的说法,袁伟时更相信黄宗羲的那句话:“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基于这一信念,他认为学术研究就是“于不疑处有疑”。当理性引导你的研究有所突破时,是尊重历史事实、尊重自己头脑,还是屈服于环境的压力、拘泥于过去的成见,确实是一种艰难的选择。  袁伟时深知,由于“近代中国研究直接与不同党派利益攸关”,这恐怕是所有研究者面临的最大困难。面对这一难题,年过七旬的袁先生知难而上,以8万多字的篇幅写下了《孙文在辛亥革命后第一个10年的迷误》,并把它编入该书第10章。他认为,孙中山是20世纪被神化的人物,研究这“最后一尊偶像”,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要哗众取宠,而是要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在寻求历史真相的同时,与大家共同增长智慧。  袁伟时指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以后有4大迷误:一是在革命后鼓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纲领;二是在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遇刺后进退失据;三是在对外问题上把小集团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四是以不正当手段进行护法斗争。这还不算后来发动的北伐革命。对于这些观点,也许有人感到突然,甚至不能接受,但是袁伟时认为:“冷静剖析历史人物,不是苛责个人,而是为把挫败转化为智慧铺路搭桥。”  由于是哲学专业出身,袁先生在剖析中国社会转型的同时,对传统思想文化也有深刻的研究。在这本书中,他一方面肯定儒家在引进先进文化、制度创新和反抗强权等方面具有不容抹煞的作用,一方面也批评了以维护传统文化为职志的人们有两个错误:一是企图构筑排斥外来文化的思想堡垒,抱残守缺地反对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二是想以“三纲五常”等传统价值观念来修改现代社会以个人为本位的游戏规则。这些分析对于如何看待如今的国学热和祭祖热很有帮助。他还指出,要走出中世纪,完成现代社会的转型,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严复所说的“身贵自由,国贵自主”,即公民自由和国家独立。但是有些人却混淆了公民自由与个人修养的区别,企图让人们在自由和权利受到侵犯时,用所谓修养的方法寻求解脱。袁先生认为,这种做法即便不是助纣为虐,也是“没有尽到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  
  •     我們從小接觸的歷史,都被人簡單化、道德化了,所有歷史人物非黑即白,舉個例子說,袁世凱是遺臭萬年的賣國賊,孫中山就是萬世景仰的國父。相比於絕對的黑和白,更多人屬於灰,黑中帶白,白中有黑,才是現實。唐德剛的《袁氏當國》和袁偉時的《近代中國論衡》,就是兩大桶歷史的石灰水,把我們幼稚的歷史觀狠狠地洗擦一番。袁世凱的軍服照袁世凱和日本簽了廿一條約,最後竊國稱帝,看來鐵定是一氣呵成、早有預謀無異,但我們真的了解當時實情嗎?唐德剛指出:「這個二十一條要求,中國如果答應了,中國也就演變成日本的印度了(按:印度其時為英國殖民地)。如果中國不答應,日本就要海陸並進,一杆到底,中國絕無能力反抗。」(引自《袁氏當國》,下同)這可是一個凶險至極的兩難局面啊,你簽吧,以後就背負着賣國臭名;不簽嘛,國家情勢卻更形危險。袁世凱怎辦?他也就是用了不是辦法中的辦法──首先把日本無理要求公諸於世,激動國民情緒,刺激外國反應,然後死蛇爛蟮的大耍拖字訣,拖到不能再拖才勉強簽約,部份離譜的要求一概嚴詞拒絕,「中國卻始終沒有變成日本的印度」,單就這點而言,袁是有功勞的。袁世凱簽署的《二十一條文》印象最深刻,就是袁世凱簽約後的沉痛演說:「為權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耻大辱,本卧薪嘗膽之棈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若事過境遷,因循忘耻,則不特今日屈服奇耻無報復之時,恐十年以後,中國之危險更甚於今日,亡國之痛,即在目前。我負國民付托之重,決不為亡國之民。」你認為這些全是虛與委蛇的假話麼?當然,袁氏最後稱帝,這肯定是過失,無論如何他也脫不了關係,但我們在責罵他時,切記要考慮他當時身處的局面,要顧及到他是一個來自舊社會,卻遭遇新衝擊的當權者。唐德剛說得好,袁世凱對稱帝是「又想,又怕;又默認,又否認」。姑勿論歷史功過,至少他不是一個平面的、非黑即白的人,他是立體的。孫中山和妻子宋慶齡《袁氏當權》主要談袁世凱,《近代中國論衡》範圍卻大至整個近代,但在我眼中,兩者性質都是一樣。我抽後者的主菜《孫文在辛亥革命後第一個十年的迷誤》來談談(全書有16章、268頁,單是這章已佔了81頁)。孫中山的形象,自我懂事已來,都是光芒萬丈的。他俊朗的面孔,令人熱血沸騰的事跡,總令人感動得滿臉眼淚,但如果說他扼殺了中國的民主和法治幼苗,或至少,對這兩株幼苗是產生了極壞的影響,你會有何感覺?孫中山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袁偉時把孫中山辛亥革命後的事跡細細分析起來,當中最震撼的,莫過於指袁世凱忙於應付日本的廿一條約時,孫中山為了爭取日本支持,好籌備經費再組「革命」,竟然主動向日本獻媚,而且,開出的條件比廿一條更慷慨(有興趣的,還是直接讀原著吧)。這兩本書的觀點未必就是歷史的真象,可能也充滿爭議,但我想,它們肯定比單純的非黑即白論,更要接近真象得多,而且對看慣普通歷史教科書的人,也未嘗不可當作某種刺激。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果然是铁拳无敌孙中山!
  •     非常有趣的视野,对孙中山的评述尤其出人意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