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尊严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生命的尊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1
ISBN:9787301151020
作者:[美]菲利普·布儒瓦
页数:313页

章节摘录

绪论伙计, 我不怪现在的处境,要怪也只能怪我自己。——普莱姆我是悖于心愿走近可卡因的。1985年春季,我新婚不久,第一次搬进哈莱姆东区(也叫El Barrio1 )时,想在纽约城找一个便宜点儿的公寓,打算在这个世界上最奢华的城市之一的中心地带住下来,写一本有关贫困和种族隔离制度的书。从理论上讲,我其实是对市中心街道文化的政治经济感兴趣;而从个人的、政治的角度来说,我主要想通过论证种族隔离和经济边缘化给拉丁美洲人和黑人所造成的影响,探究这一世界上最富足的工业国家的阿喀琉斯脚踵。毒品问题只是我要探究的诸多主题之一。我原本是想写有关整个地下(免税)经济,诸如路边的汽车修理、家政服务业、无照的场外赌场、毒品买卖等等。刚到那里时,我还从未听说过快克,事实上也没有人了解这一特殊的物质,因为这种由可卡因和发酵粉(碳酸氢钠)合制加工成的见效快、易吸用的易碎的小球在市场上还没见大量销售。2 然而当年年底,我的朋友、邻居和熟人中的大多数人,却都已被卷入这场涉及数亿美元的风暴之中:或买卖、或吸食、或为此伤神。我跟踪他们,眼看着我租住的破旧公寓对面的住宅区的凶杀案发案率,一路飙升到曼哈顿几个最高的地区之一。3一场大火后被废弃的建筑物前的人行道和我租住的屋子两边堆满垃圾的空地上,随处都可听见脚下踩着空瓶时发出的“嘎吱嘎吱”声。几乎是十年后,当本书付梓之时,尽管“毒品专家们”关于美国是否面临严重的“毒品问题”的讨论还在继续,但在这条人行道上,唯一的不同是,除了随处可见的用过的可卡因瓶子之外,又多了些皮下注射用的针管。90年代中期,海洛因的国际供应商降低了价格,提高了质量,在贫民窟内重新找回了市场,因而海洛因、快克和可卡因作为主要毒品种类,在市中心唾手可得。4地下经济本书不是有关可卡因或毒品本身的书。市中心贫民区长期以来的毒品滥用仅仅是个症候——一个深层次的、动态的社会边缘化和异化形象的符号。当然,从最明显的个人层面来看,毒瘾和药品滥用只是街道上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最直接、最冷酷的要素之一。不过,更重要的是,24位如今已经成为我的朋友的街道毒贩和他们的家人,一点也不愿去谈论毒品问题。相反,他们想要让我理解他们是如何在贫困线上为了生存和尊严而斗争的。官方资料显示,我的这些邻居们本应无家可归、食不裹腹、衣衫褴褛才对。从曼哈顿的消费水准来看,他们中大部分人应该连房租和最低的食品消费都负担不起,更不用说水、电和煤气费用了。1990年的人口普查情况表明,哈莱姆东区有39.8%的当地居民生活在联邦贫困线以下(全纽约市民的比例是16.3%),62.1%的人的收入大约为贫困线指数的两倍。我周围的这些街区尤其贫困,有半数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5。考虑到纽约城基本的商品价格及服务价格,这意味着按照官方公布的经济标准,生活在哈莱姆东区半数以上的居民根本无法维持生计。事实上,这里挨饿的人并不占多数。尽管仍会有许多老人和孩子忍饥受冻,但大部分居民都是穿着讲究,身体康健。巨大的、没有被普查到的、未征税的地下经济,让成千上万像哈莱姆东区的纽约人一样依靠最低福利生存,而这些福利在美国人眼里属于最基本的必需品。我决心对这些另类的挣钱策略进行探究,考察它们何以使这些坐在门廊外、把车停放在我的公寓前的年轻男女们如此劳神费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区大约三分之一的家庭多多少少得到过公众资助。6贫困家庭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生存,不得不想办法补给他们肌瘦的脸颊。许多母亲靠给人带孩子或当清洁工挣点给养,有的可能会在周围六个夜总会和营业时间外的舞场找点活儿干,有的则偷偷在自家客厅里为服装承包商做点裁缝活儿,另外还有许多人被迫和有钱的男人建立一种色情关系以补家用。地下经济中男人们的挣钱方法则较为公开。有的在路边修理汽车,有的坐在门廊外等着那些没有执照的(未经许可的)包工头来雇他们做一些夜间拆除或修理窗户的活。许多人则在卖“数字”——街上卖彩票的行话。最多的是那些三五成群叫卖着“五分或一角钱”的非法毒品的营生,他们属于繁荣的地下经济中最坚实的、涉及数亿美元的部分。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可卡因和快克以及90年代中期的海洛因,为哈莱姆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平等而最快捷的——如果不是唯一的——就业机遇。毒品轻而易举地敌过了其他合法或非法的挣钱门道。

前言

从1995年秋本书第一版发行到现在的七年里,在哈莱姆东区的街道上,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四个深刻影响本书中的毒贩及其家庭生活的变化。第一,美国经济进入了历史上最长的持续增长时期。第二,纽约市,尤其是哈莱姆东区的墨西哥新移民数量明显增多。第三,随着反毒战争的逐步升级,政府颁布实施了针对穷人及社会边缘者的半官方的量罪和监禁政策。第四,市中心贫民区的年轻人对毒品兴趣发生转移,大麻开始盛行,快克和海洛因在拉美人和非裔美国人(以下简称黑人——译注)中失宠。2002年,在我所住的街区,快克、可卡因和海洛因交易仍然存在,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人在偷偷叫卖,但在整个哈莱姆东区,还是很容易就能买到麻醉类毒品的,只不过多数交易都避开了警察视线,撤回到室内进行。在街角竞相喊着毒品品牌、流动叫卖的毒贩少多了。更重要的是,那些从小就从父辈身上看到毒品危害的年轻的拉美人和黑人,对海洛因和快克继续持漠视态度。纽约城戒掉快克瘾的人甚至摇身一变,成了自传文学的作家(Stringer,1998;s.and Bolnick,2000)。然而在美国各市中心贫民区,人们依然能够看到从前那些顽固的瘾君子。尽管由政府资助、以对话形式所做的毒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值得怀疑,但始于1994年的全国性年度家庭滥用毒品调查结果表明,90年代“经常吸快克”的人数并未明显降低(Substance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2000)。但医院的急诊室和拘留所的资料却戏剧性地显示出,90年代末到2000年对男性血样的可卡因检测呈阳性的人数降低了(CESARFAX,2001)。在很多大城市,快克主要隐匿在黑人居住的最贫困的社区,其交易点往往位于或靠近公建住宅楼区的空闲地段和废弃的楼房里。在纽约市,波多黎各人对快克的兴趣尽管比起以前有所收敛,但仍然是消费的主流。

后记

菲利普·布儒瓦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医学系的知名教授,是首位深入哈莱姆东区贫民窟毒品贩子内部,进行长达数年的社会调查研究,并与那些“亡命之徒”成为朋友的人类学家。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广博的爱心,凭借自己的胆略雄才,依据翔实、鲜活的实地考察事例,给世人展现了美国地下经济这一隐形的世界,以及隐藏其后的强大的社会机制原因。本书的翻译过程持续在中国人同悲同喜的2008年。在冰雪灾难和汶川大地震举国泣血锥心之时,在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世界华人同庆之日,译者都没敢过多地迷恋于电视与网络讯息。合上这本厚重的书,好像结束了一次喧闹久长的谈话。轻松得意之余,也有一些淡淡的失落和不情愿。书中大段大段的对话记录,让译者时时把翻译的过程幻化成超越时空的谈话,渐渐觉得自己也像本书作者一样,和这些为了尊严而挣扎在哈莱姆东区市中心贫民区的波多黎各毒贩,交上了朋友,成了知己。在一次次透着坦诚和仁爱的谈话中,书中人物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文化习俗、生活经历、社区邻居、家人朋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晒曝出来,让译者迅便地了解到他们的苦与痛,喜与悲,他们的无奈、希冀和梦想,他们身处社会边缘和生活夹缝中的坚韧和奋斗,以及造成其当下生活、生存、生命态势的美国社会机制缘由。如果说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揭示的是纽约市哈莱姆区“隐形”的美国黑人的生活片断的话,那么,本书则让我们看到一个被遮掩在浮华、躁动的大世界里的隐形的小世界。如果说道格拉斯、马丁·路德·金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在为“他们的人民”求声音、求权利、求自尊、求自由的话,白人社会学家布儒瓦,则是站在人类学的高度,通过对美国制度化的种族隔离现象的透析,张扬了对人、对人类、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内容概要

菲利普·布儒瓦(Philippe Bourgois,1956-),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1985年),1985--1986年在法国巴黎读博士后,1986--1988年为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1988 1998年为圣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学副教授,1998 2003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历史及社会医学系主任,2003 2004年为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被特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人类学系及医学院家庭与群体医疗系Richard Perry大学教授。他是著名人类学家沃尔夫教授(Eric Wolf)的学生,深受法国社会理论家布迪厄及福柯的影响,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批判医学人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其研究领域包括医学人类学、文化生产、政治经济、都市人类学、物质滥用、HIV预防、暴力、民族志、种族和移民及内城社会痛苦,其著作重在考察宏观权力机制怎样形塑个体的行为及亲密关系。

书籍目录

2003年第二版前言
绪论
第一章 直击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
第二章 哈莱姆东区街道的历史
第三章 快克买卖点的管理——癖好、规矩和尊严
第四章 “走向合法”——工作中的失礼和反抗
第五章 在校的日子——学会做个好罪犯
第六章 重画街道上的性别线
第七章 家庭及其痛苦中的孩子
第八章 脆弱的父亲们
第九章 结论
后记
2003年版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版后记
失业虐待的机制性恶化
致谢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生命的尊严》: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本书首版于1995年,相继获得1996年社会学界大奖米尔斯奖和1997年人类学界大奖米德奖,受到社会学大家布迪厄等人的好评,并被香港中文大学列为大学生必读书。

作者简介

《生命的尊严》通过作者自身与其研究对象长达五年近距离互动的亲身经历,描述了纽约市中心卖快克的这一底层世界中人们追求尊严的生活与情感,剖析了造成其这一艰难生存以及将这一苦难代代相传的教育、社会机制原因,直面生活现实,呼吁疗治社会的伤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与人道精神,将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关注社会现实的每个人阅读。

图书封面


 生命的尊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记得有次做论文,我把写好的论文交给了老师,老师瞟了一眼,问我:“你怎么引用的书都是北大出版社的,你知道这个出版社好吗?"我正想接着话时,他又说到:“北大出版社是年轻的学者出书的地方。”不过现在拿着这本《生命的尊严—透析哈莱姆东区的快克买卖(第二版)》,真是觉得北大出版社还是不错的。特别是09年,给我印象比较深是出了日常生活批判系列和社会思想译丛。首先说一下本书的翻译,对于翻译过来的书籍,没有经过阅读而发表对翻译的意见是不妥当的行为,尤其是对于青年读者而言。在我身边的许多人因为翻译的问题对一些书籍望而却步,其实有些东西必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本书的译者总体上翻译的不错,对于一本非纯理论的人类学调查来说,最大的翻译难题就是俚语,不过至少本书的译者很严谨,这么多的翻译量也就发现有一处略有瑕疵,属于正常范围。另外对于删去的六句话,虽然觉得有点突兀,但不得不考虑审查制度,也是无奈之举。本书的书套上着重说明的是布迪厄的推荐,我想,布迪厄对于本书的推崇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本书所做到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虽然这是一个老命题,但是在研究中真正的做到这点,很难。布迪厄很反对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从他反对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那种惟数字化的方式和强调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上就可以看出;此外,作者在本书中对于街头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分析充分运用了文化资本理论以及文化再生产,而这些正是布迪厄借以分析社会分化的途径。作者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事以哈莱姆为代表的街头文化和波多黎各移民文化的双重作用将本书的研究对象陷于深渊之中,而围墙之外的主流社会仅仅是以自身文化的角度出发采取一些基本无效的措施,在文末的结尾中,作者也认同现行政府对哈莱姆东区的无能,虽然这是一个最富强的国家。而民间社会工作者、居民等群体则对于波多黎各移民的后代失去起码的耐心与尊重。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在亚文化群体中父权的强化,讽刺的是原本指望促进妇女独立的措施反而加强了父权制的巩固。虽然是一本写毒品买卖的书籍,但是作者并没有把毒品看做是一个大问题,仅仅将其看做是各种现象的载体,书末,作者提出了毒品的合法化,这是基于毒品非法化促生的地下经济的暴力和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也许有的事情无法消除,但你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对于本书作者的的调查过程,我很吃惊,因为没有任何的政府机构进行阻挠,让我不可思议。在我们这个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社会,要是我去任何一个郊区进行调查,过不了多久就会有穿便衣的人来盘问。哈莱姆东区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国一些城市城郊结合部也会产生亚文化的问题,另外农民工后代与城市中产阶级后代的文化资本的差异,重要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写的仓促,但是哈莱姆东区并不遥远。
  •     1、并不太明白民族志的各种研究方法的争论,我理解的大致意思是后现代研究方法试图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白人中产阶级的视角,这是对文化人类学早期视角的一种反思与批评,另一方面作者又不满足于后现代研究范式中脱离底层生活的偏向。因此,作者关注底层,但反对高高在上,又或者是窥阴癖式的好奇。为了诸如毒品、暴力这些敏感的问题,走进他们,获得信任,成为朋友,远比抽象的统计数据或者一般访谈要来的真切。2、否定了现存的各种社会政策。比如著名的破窗理论,作者冠之以“臭名昭著”。修补破窗的结果并没有降低犯罪率,相反产生了监狱的饱和。底层少数民族生活悲惨的加剧。3、这套丛书叫日常生活批评。作者极大地发挥了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否定目前短浅而充满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政策之后,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一个常识的结论:吸食毒品只是个人绝望的一种堕落。而贩卖毒品则需要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才能理解。波多黎各自美国占领薇遏制古巴的战略要后,小农也随工业化脱离土地,成为工人。大量失业工业后移居美国,成为美国社会中廉价劳动力。随着美国社会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波多黎各移民也从工人转入服务人员。这阶段历史转变形成在美国的一、二代移民。作者研究的年轻人是三四代移民。处于从服务业转向地下经济的进程中。4、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是提供合法的就业机会。这一条的实现必须要和种族隔离、是你自己的错这类事实或观点做斗争才能实现。而目前的现实逻辑不容乐观。不在更广阔的社会脉络下改变种族隔离的社会制度,或者改变对贫困少数民族个人不努力的归因分析。是很难提供有效地就业政策。相反,零容忍度的犯罪政策、白人 警察对少数族群的歧视和暴力执法手段,只会加剧城市中心贫困地区的恶化,并且长此以往的继续下去。5、花了两小时翻阅的一点体会。在诸如上海这些一线城市中,大量来自安徽、河南的移民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ps 翻译质量不尽人意。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     在看这本书之前,先看到一篇《凤凰周刊》上写山西运煤司机吸毒的报道,毫无顾忌的就买了此书,酣畅淋漓的看完,先挑毛病吧,翻译的比较差,专有名词经常混搭,断句不合理,注释有几个还错了,而且最懊恼的是还有删节——说是为了照顾中国读者,怕中国读者不习惯性描写,如果缺了这个,那么在暴力、性这一章,如何能理解波多黎各贫民的极端世界?!具体的,等过几天一一添上,希望北大出版社别这么省事,认真出点好书吧!别占着资源浪费了!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听介绍买的书 应该很好
  •     书不错,但当当送过来的好像旧书,退换货又麻烦,只好收了
  •     有很多无法理解或体会的文化背景,做研究还是只能扎根于自己的那些土壤,所谓生为中国人从这儿有一个无法否认的体现。
  •     这个系列不错
  •     人类学的好书
  •     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大段大段的对话,很真切!其实类似的问题国内又何尝没有呢!
  •     很真實.!
  •     还没有读完,蔡康永这么有神的眼睛搜索到的读物,应该试读一下。
  •     听见一群人在讲轮奸,是件很可怕的事吧。但却是他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
  •     个人认为是读过的少数基本社会学书籍里做的比较不好的一本……跟翻译无关,和思考路线有关,如果是作为文化研究的样本,叙述方式太奇怪了,如果是很严谨的论文式的记述,又不够专业。与其说直面了生活现实而展现了作者的人道精神,不如说他干脆承认自己无力分析深层的无奈于是只是把放大镜拿过来让你自己来看看伤口而已。
  •     本来想买《酒吧工厂》的,可是缺货了,这本书很不错,评价还挺高的,真心好。
  •     通过本书的阅读,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透析着个体生命在某些强大外部环境面前,表现出的无奈和极限疯狂非正常的状态,对于生命的尊严,我们会开始从环境的影响下考虑其表现方式。
  •     社会学人类学的都看看
  •     翻译有些令作者分析的尖锐性减色了
  •     有趣的研究议题,研究难度也很大,作者深入社区进行研究,和毒贩成为了朋友,向我们展示了地下经济的一个面相,只是部分内容有待细化,翻译也有待提高。
  •     人是社会的产物,这本书讲了一群人,由于环境的导向而不得不从事一个堕落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但他们还是人,和我们一样正常。毒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小白领们羡慕的暴力、性、刺激,但看了这本书之后,发觉他们是一群无处可去的可怜人。
  •     05年的哈莱姆东区仍是这样,那13年的东区是否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被各种毒品熏染的公建群,里面的住户们不再过着和主流社会中产阶级背道而驰的苦难生活。是吗?还是,即使到了15年那里依然是混乱无望没尊严可言充满虐待犯罪的瘾君子巢穴?佩服作者实地深入研究的精神。
  •     毒贩的世界。其实我对philippe后面半段的理论不是很感冒,但是单单走进这个世界做了五年的研究,我对他表示敬意。
  •     没什么感觉
  •     啥子叫下层,观念的颠覆
  •     这也是那个“人人生而平等”的世界。
  •     这本书刚买还没看,就书本身而言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想在包装这块提点建议,目前只在卓越购书两次共两本,为什么每本书连个塑封都没有。还有上次买的一本《曼陀罗的舞蹈》封面居然有些发旧还有点脏,而且内容里有好些错别字,因为怕麻烦就没有退换,但让人禁不住怀疑卓越所售图书的品质,进而怀疑卓越的品质,在当当购书数量和次数都比在卓越多,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些都希望卓越网能认真对待,尽快改善,从而对得起卓越这个名字!
  •     好书,沉浸在畅销书中的人们需要看看这类书
  •     作者主要是通过民族志方法,研究哈莱姆东区的快克交易。书中大部分是引用作者研究过程中收集来的录音资料。以几个主人公的故事为线索,也揭示了种族制度,父权制等等各种深层的社会根源。描写非常生动,其中也涉及了作者作为一个学者纠结于自身伦理价值与所见的社会现实相背离的挣扎等等。很值得一看。
  •     意义深重 值得一看
  •     在危险的波多黎各毒贩子里,还敢拿出个录音机来,使得这些毒贩子的世界看起来那么敏感、忧郁。也许在人类学家眼里,所有人都是外强中干的,中间包着的也许是尊严,也许是信仰,也许是别的什么,但永远不要被外壳所迷惑。可惜的是,尽管在书里只看到了满地的布迪厄还有一点马克思,却没有看到福柯。
  •     翻译的太差了,严重影响阅读质量,非常吃力。“它只关心社会悲苦中的个人症状,诸如没有自尊、人格残暴或学术技能欠缺,而对导致经济脆弱家庭中孩子被遗弃、受虐待或挨饿的物质和政治力量却置之不理。”
  •     扎根现实,透析生活真相!
  •     有点小枯燥
  •     80年代末的美国有一个被边缘化的区域————叫哈莱姆东区,毒品,暴力,种族冲突冲斥着这里的每个角落,每个人的视线。
  •     自由派中产阶级惯有的将个体失败完全归结为个体堕落的道德批判,在左派社会学家亲历亲为的调查研究下显得破绽百出
  •     白人终究不是尼格
  •     喜欢,超级棒
  •     沉重的社會側影
  •     无论研究方法还是理论和民族志的结合,本书都是一本经典
  •     有英美学者辞藻用尽一贯华丽的行文风格,还能让人对美国的底层生活有了某种共鸣,是很好的学术小品,学术佳品!
  •     需要点耐心才能读完。
  •     主要是分析因为贫富差距过大和阶层准入门槛变高而使得底层人民一代一代地处于一个自我堕落以及被迫堕落的恶性循环。过多的细节聊天谈话容易让人失去兴趣,而且精辟深入的分析也实在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     无暇读原版,不知是翻译不佳还是书本身有些问题,部分论点的阐述比较模糊。撇开这些缺点,作为一本民族志,这本书还是非常精彩的。
  •     书质量很好!能了解社会学
  •     想要了解,所以购买了这本书,
    刚翻看几页,还不错,写得很真实,不像是为了出一本书而写出来的一本书。
    期待后面的内容,,
    有时间可以看看。
  •     移民,街道文化,毒贩。一群被排斥在“合法世界”之外的人们的生活和人生,比电影更有画面感,而且通过人类学家诚实的眼睛呈现出来
  •     很不严肃的翻译,让本书阅读体验大打折扣
  •     帮比尔呢买的,包装不错,重要的是他觉得还行
  •     有好几个地方把普利姆和凯瑟搞反了吧
  •     翻译不太好。因为本身社会学素养不够专业上没什么好说的,但是作为女性,从第六章开始看得我尤其难过,太痛苦了。
  •     是看了蔡康永的blog才选的书。书的质地很好,内容也挺深刻的,除了作者本人评论之外,还有大段的对白,很有深度的一本书,怪不得是香港大学社会学的必修书籍呢。
  •     既然屡禁不止,那就放开政策来保护吧。震惊美国街头的毒品这么普遍,提倡毒品买卖合法化,当它不再是暴利行业了,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走上正路呢?
  •     不愧是港大的推荐书,不错,值得一读,尤其是关注人类学或都市人类学的人
  •     寻找人类学意义的那根稻草。 章节安排:历史;买卖点;街道;家庭;父亲。
  •     触目惊心的美帝底层街头
  •     ANP201 课本之一
  •     哦,太深奥了
  •     中规中矩的一部民族志,不过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田野的勇气值得赞赏
  •     越来越喜欢人类学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