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806577158
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
页数:198页

内容概要

彼得·阿克罗伊德,1949年生于伦敦,先后就读于剑桥和耶鲁。他曾为《旁观者》担任多年文学编辑,现为《泰晤士报》首席书评家。《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奥斯卡·王尔德别传》获1984年毛姆奖。作者的重要作品还包括《伦敦大火》、《霍克斯默》(获1985年的韦特布里德奖和《卫报》小说奖)、一部艾略特传记(获1984年韦特布里德奖和海曼因奖)、一部狄更斯传(入围1991年NCR图书奖)。

作者简介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出生于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童话家和诗人,英国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之一。他写出了维多利亚时期最好的英国舞台剧,如《温德密尔夫人的扇子》、《无足轻重的女人》、《理想的丈夫》等。他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则是一部探讨美与心灵之间关系的重要作品。他创作的童话虽然数量不多,却使他跻身于世界最优秀童话家之列。他的诗充满了隐喻,形象丰富,音律优美,堪称最美的英语作品之一。王尔德的作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让更多的人为之叹服,为之沉醉。
王尔德的私生活同样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他以放荡不羁、奇装异服闻名,而他的性取向更为人所津津乐道。他蔑视伦理道德、艺术至上的主张不可避免地激怒了正统的上流社会,终于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与同性密友道格拉斯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对簿公堂,尽管他为自己所做的辩护感动了许多人,但他还是没能逃脱被审判的命运,锒铛入狱。两年监狱生活之后,他避人耳目,悄悄来到巴黎,在贫病交加中度过自己最后的岁月,辞世时年仅46岁。《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奥斯卡·王尔德别传》正是用王尔德一生最后三个月的日记的方式,再现了他人生最后的不为人知的阶段。
本书拟为王尔德自1900年8月9日到1900年11月30日之间的日记,以王尔德自己的口吻,描绘了王尔德最后的生活,回顾他的跌宕起伏、毁誉参半的一生。在这三个月的“伪日记”中,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以罕见的精巧方式,串起了王尔德的一生——少年时代、全盛时期、巨大成就和道德的深渊,仿佛他成为奥斯卡·王尔德,与之一起挥洒天才,享受荣耀,涉足险恶和遭世人唾弃,然后在贫病中冷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又时而跳出那个时代,站在后人的角度评价这个才子。
无疑,这是一个绝妙的构思。每一个喜欢王尔德的人,恐怕都想知道他在最后的岁月里到底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都希望能够亲身体验他唯美的危险的生活,用某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机智、对他的才华的敬仰。然而这个题材不仅需要传记作家的严谨,还需要有王尔德式的渊博和机智。仿作如果没有自己的灵魂,就只能成为空洞的回音。
英国《暂停》杂志评论道:“王尔德若是在天有灵,肯定希望这本书是他自己写的。”有些赞美过度,但是在追随王尔德的道路上,彼得·阿克罗伊德确实比其他人走得更远,也许也更加成功。
“这些英国人要是没话可说,就摆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要是没什么可想,就会装出若有所思的神态。”(对英国“正人君子”的嘲讽)
“他有‘直抒胸臆’的习惯,却浑然不知根本无胸臆可抒。”(对昆斯伯里侯爵的评价)
“圣方济各那样的艺术作风对我毫无吸引力:他们的童贞是太监的童贞,他们的孤独是完全被人看穿的孤独。”(对所谓正统文学的嘲弄)
在书中,这种王尔德式的妙语随处可见,令人惊讶。但作者并不是停留在模仿层面,而是将自己的评价融入其中,如他借王尔德之口总评王尔德的艺术成就:
“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我对此毫不怀疑,正如我的悲剧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在欧洲和美国,我都享有很高的艺术声誉。在英国,我的作品总是巨大的商业成功——我对此并不感到羞耻。……我掌握了各种文学体裁。我把喜剧带回英国舞台,我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开创了象征戏剧,我为现代读者创造了散文诗。我把批评从实践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我还写出了惟一一部现代意义的英语小说。还有,尽管我把自己的戏剧作为一种本质上属于私人化表达的形式,但我的理想是把戏剧变成生活和艺术交汇的地方,我一直锲而不舍地追寻着这一理想。”
在国内以前出版的关于王尔德的书中,王尔德的私生活遭到了某种刻意的回避,他的审判被说成虚伪的上流社会对天才的嫉妒和攻击。而彼得·阿克罗伊德还他以真实面目,把一个走钢丝的王尔德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个王尔德更加真实、丰满,也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要想了解一个天才,最好的办法恐怕是跟他到世上走一遭。但愿这本书能带给我们愉快的阅读,感受到一个天才的激情洋溢的人生。

图书封面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懒……不想另外再写了,一下午写出来的,先放上来吧dedicated to Prof. Wang=================作业的分割线===================在奥斯卡•王尔德辞世八十多年后,英国小说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诗人,彼得•阿克罗依德在日记体小说《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王尔德别传》中,重新塑造了这一维多利时代亚的传奇文人的一生。作者假托王尔德的身份,在1900年8月9日到11月30日的日记的日记中,记录了这位文学奇才生命中最后三个月的时光,回顾了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历程。与传统的人物传记小说相比较,《王尔德别传》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别出心裁。这本小说是一本日记,也是一本传记,是一篇回忆录,也一本对王尔德文学造诣的研究评论。1900年8月9日到11月30日这段时间,是王尔德遭遇两年牢狱之难后度过的最后的时光。每天的日记,记录了落难巴黎的三个月中,王尔德饱尝的人情冷暖、事态炎凉。王尔德在英国遭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后,尽管流落在巴黎,依然躲避不了英国人的白眼和鄙夷,只有莫里斯等少数朋友的关心,以及对他真正身份一无所知的旅店老板一家的悉心照料。日记中除了对他自己孤独忧郁的生活的记录外,还有另外一条叙事主线,即在王尔德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叙述。在开篇几篇日记大致交代了他在巴黎的境况后,王尔德决定开始在日记中撰写自白录,甚至取了一个自嘲的书名《奥斯卡•王尔德的现代妇女指南版——传奇小说》,并且为了突出自嘲的性质,特别说明“只印一册,用日本上等牛皮纸印刷,然后放入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1900年8月11日起的日记,断断续续地开始回溯王尔德的一生。而且这本小说最显著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例如拼贴、解构、隐喻,就是集中体现在这一叙述过程中。阿克罗依德采取了拼贴的手法,构建王尔德的一生。回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事件、小片段的组合,以“莫里斯、阿尔弗瑞德•道格拉斯、母亲、弗兰克•哈里斯等各色人物构成不同的故事情节,纵横交错‘拼凑’在一起,”构成其一生的悲欢离合。日记中还巧妙地插入信件和剪报,对历史和生活,进行了亦真亦幻地描述。在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的同时,阿克罗依德解构旧有的历史,脱离正史的框架,虚构一些细节(例如王尔德本人的心理活动轨迹),重新构建王尔德的生活,使小说合情合理而又不落窠臼。此外,这本小说另外一个值得瞩目的特点,是巧妙地将王尔德的美学理念、文学作品以及文学评论糅合到一起。例如9月21日的日记集中就王尔德的几部作品进行的评论;《W•H先生的肖像》是他向希腊式爱情致敬的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完整贯穿了作者的个性的小说,在《莎乐美》中,王尔德试图完整展现自己性格中的阴暗面,而他的最后一部喜剧《认真的重要性》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冷嘲热讽。而这些作品的诞生,与王尔德的生活经历也是不无关系的。例如身为同性恋的王尔德,在创作《认真的重要性》的期间频频受到讹诈与恐吓,面临着丑闻的泄露和正常生活的分崩离析。于此同时,阿克罗依德还假借王尔德之口,描写了一个王尔德式的故事:贫穷的年轻人在湖边发现一箱金币,执意抛弃心爱的姑娘也要去证明金币的价值,却到了迟暮也一无所获,最后发现金币上神情不祥的国王的脸同自己一摸一样,随即拔剑自刎。这个故事无疑是对王尔德一生艺术追求和命运的隐喻。王尔德的身份,同样是贯穿这本小说的一个问题。阿克罗依德在本书中对王尔德身份的探讨跳出了以往的传统定义。除了人们熟知的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编辑、同性恋这几个身份,王尔德同样还是一个私生子、爱尔兰人、唯美主义者、身败名裂的罪犯C33,以及化名为美墨斯的旅馆房客。他的多重身份赋予他复杂而深刻、矛盾而又微妙的气质。他的爱尔兰身份赋予他清高与骄傲,唯美主义者使他不惜代价追求美的真谛,而在社会给予他文坛奇才和臭名昭著的罪犯的称号后,他创作出了《自深深处》和《雷丁监狱之歌》。小说中大量的希腊神话和圣经典故,一方面契合了王尔德精于希腊文化研究的史实,另一方面“把希腊众神融入到作品中,更好地体现了王尔德的悲剧性”。例如“我就像塞默勒,一心要看到神,结果却被烧死”“…既是倍极荣华的人中翘楚所罗门,又是饱尝辛酸的苦命人约伯。”他在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化名塞巴斯汀•美墨斯,成为自己爱尔兰祖先笔下的人物,暗示了他颠沛流离、声名败落的生活。多种身份的重合与拼贴,使王尔德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征更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同时补足了在传记作品、文学史教材中的大量缺失,是一种对传统的人物塑造方式的挑战。阿克罗依德在这本小说中对王尔德的扮演,非但没有给予读者一个权威的答案,反而将对王尔德的身份的解读作为谜题,留给了读者。这种“扮演”反映出“他的主题缺失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理念。”阿克罗依德在《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王尔德别传》假借王尔德之口,在迸发出许多王尔德式的妙语警句同时,也重新对历史进行了构建,机智地借他人之口写自己的艺术理念。正如杂志《暂停》所评论那样,“王尔德若是在天有灵,肯定希望这本书是他自己写的。”
  •     以现在的话来说,王尔德是一个很会作秀的人。他奇装异服,奇谈怪论,惊才绝艳。全盛时期,伦敦最好的剧院同时上演他的三部戏,而他坐在伦敦最风雅的沙龙里,被高贵的女子包围着,神情忧郁,眼神睥睨,懒洋洋地发表高论;他穿着美丽的天鹅绒礼服和用彩线抽出精美花边的丝绸衬衣、系着金色丝线精心刺绣的宽大腰带,戴着与众不同的鲜艳领带,抽着金头的香烟,手里拿着一朵象征美的向日葵或者百合花。他奢侈到好像没有明天。他骄傲地宣称:“我生来就是一个道德废弃论者。我不是为定则而造的,我是那些为例外而造的中间的一个。” 王尔德无疑是个例外,天才都是例外。他以轻而易举的姿态,理解、玩弄和颠覆一切19世纪后期的正统观念。他慧黠而犀利,才情出众,仿佛荷马史诗里女妖塞壬的有魔力的歌声,能不知不觉把你引入胜境或者说迷途。有人说王尔德代表了英语的优美,这不能算言过其实。“我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伟大到了想以自己的形象改造世界的地步。”彼得•阿克罗伊德笔下的王尔德,就是这样骄傲地宣称。假如他一味恃才傲物缺乏真诚,他的作品就不过是堆砌的七层宝塔,而不会被抬到唯美主义代言人的至高位置了。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像《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类的爱,对痛苦和苦难的怜悯;连唯美主义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也是以心灵战胜外表而收场。据说有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己编的童话《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他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泪。王尔德总是讲着寓言和哲理,娓娓道来,欢笑而又哭泣,美丽得令人心碎。有人说王尔德超越了他的时代,所以在他的时代里无法被理解。其实确切地说,他是超出了那个时代的容忍度。如今,丑闻缠身,对人来说也许恰是得名得利的天赐良机,可是在那个一本正经的维多利亚时代,为同性恋锒铛入狱的王尔德,注定要背负命运的十字架。王尔德的性格悲剧在于,他喜欢把真诚掩藏在机智的悖论后面,他喜欢让真理走走钢丝。他爱炫耀、爱挖苦、远远不够世故,认识不到世人悄悄酝酿的报复的狂潮。《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抓住了这一点:作者笔下的王尔德总是说自己在沙龙里扮小丑。看过《纸牌的秘密》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小丑。在纸牌里,小丑是一个尴尬的例外,他不属于红桃、黑桃、红方或者黑方。在这个井然有序的纸牌世界里,他是一个异数,一个破坏者。他没有明确的定位,也没有成规的思考。他总是跳来跳去,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却在世俗的眼光里被打上可笑和危险的烙印。对每一个时代来说,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总是像小丑。就在王尔德以小丑的姿态跳来跳去的时候,危险在他身后等着享用他。他走钢丝走得太久,激怒了道德俨然的上流社会。更何况,走钢丝的不光是真理,还有王尔德他自己。巨大的荣耀后面是无法启齿的秘密,荣耀越大,秘密揭开后的耻辱就越深。——当我们仰望走钢丝的人的时候,我们总要为他捏一把汗,可是潜意识底,是不是也希望看他摔下来的惨状?昆斯伯里侯爵与他的儿阿尔弗瑞德•道格拉斯——也就是王尔德最重要的同性密友——脱离关系,并公然指责王尔德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同性恋。被激怒的王尔德状告侯爵败坏他的名誉。他本该知道,侯爵正等着和他对簿公堂,好把他彻底整垮呢。没有任何悬念地,他被判“有伤风化罪”服苦役两年并被剥夺财产,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王尔德,曾经那么才高八斗,风流自赏。可是世人折断了他洁白的羽翼,把他缚在高高的刑台上,欣赏他嘴角流下的鲜血。这个骄傲的天才可以惊世骇俗,喜欢欣赏世人的瞠目结舌,但他无法忍受他们的唾弃。从雷丁监狱出来的王尔德,收敛起他的浮华嚣张,拖着被折断的灰色翅膀,离开可爱的老英国,来到巴黎安身立命。穷困,病痛,青春不再,亲人离去,额头上刻着“耻辱”二字。他在岑寂中度过这一生最后的两年。对于世人来说,这最后的两年是个迷。也许他用语言无法来表达的,只有用沉默来表达了吧。在这沉默之下,是天才的倨傲,是道德败坏者的反省,是看透人世的淡漠,还是不愿再表达的伤痛呢?这个名为“例外”的王尔德,留给后人一百年的谈资,留给我们太多的的惊叹、惋惜和想像空间。每一个爱他的人,都会为快乐王子的蓝宝石眼睛哭泣,为莎乐美死亡之舞喝彩,为亨利伯爵的妙论发笑,也会为他生命的黯淡结尾低回不已。
  •     “丑陋的建筑物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时更丑陋的建筑,对浪漫派运动唯一作过贡献的贫民区也被拆迁,为的是修几条纯属多余的马路。据说有位老人被埋到了新牛津街的地基下——真希望那就是设计师!”以上这段话是王尔德刚刚离开牛津来到伦敦时发出的感叹。普普通通的心境描写,却是整本书里面我相当喜欢的一句话。虽然没有“他们的童话是太监的童话,他们的孤独是完全被人看穿的孤独。”那么经典,可是那个味儿--王尔德的味儿--相当的浓。类似的王尔德式的的妙语警句时常可见,当然如果你硬要把它和《道连格雷的画像》相比,那你肯定会失望的。不过说来说去,用王尔德的口吻拟其日记归根到底也只是个形式,很重要,但绝非全部。关键,我们看到了这个唯美主义者最后的内心世界--姑且把这个“别传”看成是他本人的独白吧。王尔德是个很单纯的人,这个单纯单指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记得当初看《道连格雷的画像》时,关于“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点我始终是一头雾水。现在想想,如果把作者“唯美主义者”的身份标签作为注释来看的话,似乎一切都解释的通了。王尔德的诗充满隐喻,形象丰富,音律优美,堪称最美的英语作品之一。王尔德的个性华丽,放荡不羁,奇装异服。王尔德的最大爱好就是贪嗜美酒和美少年,而按照他本人的话讲,显然后者的味道更纯美。说到底,王尔德是个不折不扣彻彻底底的“唯美主义者”记得在监狱里,看守托马斯好奇的问王尔德对这些男孩“做了什么”。“我吻遍他们全身”“为什么?”“对一个迷人的年轻人,你除了吻还能干什么?”在他看来,和“美”相比,“爱”和“道德”不值一提。他的被人津津乐道的性取向,何尝不是在为这个“唯美主义者”身份作脚注呢?这样的王尔德,藐视的不仅是英国“上流”社会,更是“主流”社会,所以被世人嘲笑,唾弃,不容。。。本来就是注定的。不要说是十九世纪,就是放在今天,也必定是个争议人物。至于王尔德本人,也不可能不为此痛苦。但他的痛苦多数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身的迷惑,矛盾,顿悟。。。王尔德的监狱生活让他改变了很多。可以说,在坐牢以前,他不知道什么叫“生活”,他只知道“艺术”――他的生活是由诗和美少年组成的。直到有一天他不得不直面以下东西――带着箭头的囚服,乏味的工作,“惩罚室”,他才发现以前那些美丽的句子,世人的追捧和有着光滑皮肤的美少年原来是那么的苍白和虚幻。“在回来的路上,我能听见这男孩的哭泣,现在我也能和他同哭了――这是我第一次为其他人流泪,这泪水带着我向前,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生活”“我意识到,原来我是通过自己的智力和它所滋生的骄傲来安代生活,而不是通过现在这种让我感到震撼,并让我第一次甘心承受的感情来看待它。”“悲痛叫我理解。爱叫我宽恕。”监狱生活对王尔德的改变是具有毁灭性的,不仅就他的身体来讲,更是他的性格上。我固执的认为,监狱中的王尔德完成了自身从“美”到“爱”的转折,出狱后的他已经不是一个颠倒众生的王尔德,而“进步”成一个凡人了――会哭,会爱,会怜悯。这对于一个“唯美主义者”无疑是最大的悲剧。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还是要看一下原文,语言一定很棒。 想象的貌似有点过头了,什么王尔德是私生子一刚!什么王尔德enjoy看另外两个男人搞一刚!
  •     居然不喜欢珍珠般的女人,好吧,我也不喜欢
  •     他是不世出的艺术家,魔魅的天才。PS,A·D真不是一个好的爱人。P·A倒可以说是Wilde的小知音。
  •     这书,这书是同人小说来的
  •     看得好難過啊……
  •     大夏书店尚蜗居在七舍楼下时买的
  •     译的极好
  •     嗯。在图书馆读过的唯一一本。。。
  •     王尔德一定希望这书是他自己写的
  •     一本不错的日记体YY同人小说。
  •     这本真是超级好书,精彩也许不亚于王尔德的作品本身。(因为首先,王尔德的生活就不亚于他的作品。)如果你有一个那么喜爱的作家,但他已经去世,他的创作生命也不很长,巅峰作品也不很多的话……有这样一本“仿照”他的口吻写的书又不亚于他本人,真是少有的幸运。续貂未用狗尾,何其幸运。
  •     “从未颠倒黑白(inverted),只是尽情享受(diverted)”,“既是倍极荣华的人中翘楚所罗门,又是饱尝辛酸的苦命人约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自媒体,更是卡拉瓦乔笔下的施洗者约翰,糅合天真的需求和困惑的餍足,以致罪愆。
  •     这本书和电影有点不同,我觉得书里的内容应该比电影真实一些。书本的注释有点多看了挺累的= =
  •     很有性格的自白日记体。该怎么说,少时,青年,壮年,和年迈时期的王尔德总的来说风格还是十分统一的。对其老年时期的潦倒很唏嘘。那段有些幼稚有些投入又有些自私的感情。直到生命的终点,陪在病床前的人代笔记录下他即将离开人世舍不下却带不走的东西。
  •     口吻很王爾德,文字很刻薄……
  •     补分
  •     “我只记得那些悲伤而灰暗的日子,我躺在床上哭泣。”——P22
  •     语言很直接,类似王尔德,但没他那么狠和赤裸裸,感觉好克制。王尔德到死都是在追求美的路上,他没错,只是出身的时代错了。还是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王尔德的矛盾和扭曲展现,哎,别说1900,现在同性恋都不接受好嘛!!!
  •     世界读书日,终于读完了当年@胡蓉萍 同学送我的这本珍贵的毕业礼物。作者以第一人称的笔触,摹写出王尔德的天才与情爱,又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看清他狷狂背后的纠结、恐惧和孤独。究竟是要有多少深沉的爱,才能写出如此一本书。
  •     写得非常不错。
  •     YY产物
  •     认识并相信自己的天分,所以一路狂奔。这唯美的一生都是奥斯卡的自嘲。诗歌是美的一种形式,散文也 不例外,当然喜剧把所有的
  •     我看到粉红色的朱鹭嘴里含着星星;我看见巨大的蜥蜴死去,变成青铜;年轻的涅瑞伊得斯从沙中升起,我去拥抱,她就变成海浪
  •     有几分神似
  •     一个自负的王尔德。。。。
  •     ~~~~~~~~~~~~~~~~~~~~~~~~~~~~~~~~~~~~~~~~~~~~~~~~~~
  •     王尔德 唯美主义者
  •     很王尔德
  •     只有亲手点燃的,才能叫火焰
  •     虽然不是本人写的,但其中很有简短的话都有着王尔德式的睿智。
  •     噢 我亲爱的王尔德
  •     第二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才读下去并真正看到了有趣之处。王尔德式的妙语不是没有,但我始终觉得和本尊想必还是差的太远。当然,拟用日记说到底还是形式,最关键的还是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王尔德,复杂,立体,骄傲而痛苦的王尔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