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南京保卫战

出版社:中国文史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503426254
作者:唐生智,刘斐
页数:362页

章节摘录

  但我仍主张只用十二至十八个团的兵力,作象征性的防守,并把当时敌我形势又谈了一通。实际当时主力部队已下令向广德、安吉、宁国一带退却,连陈诚、顾祝同都已到皖南一带去部署部队的整补工作去了。蒋在这次会上既没有作肯定的决定,也没有改变以前的部署,只说:“孟潇(唐生智的号)的意见很对,值得考虑,我们再研究研究罢!”  又过了一天的晚上,接着开第三次幕僚会议。唐生智仍坚持固守南京,蒋介石明确地同意他的意见。蒋问:“谁负责固守南京为好?”这时没有一个人做声。最后唐生智打破了一时的沉寂,坚决地说:“委员长,若没有别人负责,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城共存亡!”蒋说:“很好,就由孟潇负责。”蒋并望着何应钦说:“就这么办,有什么要准备的,马上办,可让孟潇先行视事,命令随即发表。”  蒋在决定固守南京的方针后,就决定迁都重庆。那时日本空军已对南京进行过三次空袭,中央机关各部门都已纷纷迁往武汉,只有很少数的人还在南京。蒋为避免敌机轰炸,住在中山门外树林荫蔽的四方城旁边的一幢极小的房屋里,全部只有两间小房。蒋吃饭、会客、办公,都在一幢小房里。汪精卫却住在中山陵园他自己的别墅里,当他得悉前线部队已撤离乍(浦)嘉(善)吴福线,日军已沿太湖南岸西进向南浔压迫等情况后,就乘船去汉口了。  蒋介石决定了南京防守方针后,唐生智在十一月二十日先行到职(命令二十四日才发表),组织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首先把第七十八军宋希濂部由第三战区预备序列调归卫戍军序列,并准备调第六一十六军叶肇部也参加防守南京。此外参加防守的还有原在南京的教导总队、宪兵团等。防守计划大体分作两线配备。即一部占领自京芜路上的大胜关起,至淳化镇、汤水镇(汤山)、龙潭这一弧形线的前进阵地。

前言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军民浴血战斗,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本书是丛书中之一部。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犯,妄图以武力优势彻底摧毁我军战斗意志,迫使我以最屈辱的条件讲和,早日“解决事变”。十二月一日,日本大本营下达第八号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守卫南京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在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展开了一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民族自卫战——南京保卫战。  十一月八日,日军兵分两路直逼南京:一路以上海派遣军之第九、十三、十六师团主力尾随我军左翼部队沿沪宁线西进,一路以第十军之第六、十八、一一四师团和国崎支队全部沿太湖南岸向湖州集结,企图切断我军退路。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综 述
卫戍南京之经过
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
南京卫戍战
南京保卫战片断
南京复廓阵地的构筑及守城战斗
南京保卫战中的军话专线台
警卫蒋介石飞离南京
第二章 江阴阻击战
江阴封江战役纪实
江阴封锁线上的战斗
封锁江阴航道及海军炮队登陆参战概况
鱼雷快艇在南京保卫战中
一次难忘的对空战斗
构筑江阴封锁线的经过
抗战中的江阴要塞
江阴突围和南京撤退
第一〇三师江阴抗战及撤退概述
守备江阴要塞战斗纪实
第一一二师守备江阴战况点滴
江阴守城战及撤退之经过
江阴抗战的后援活动
第三章 广(德)泗(安)战役
金村南山阻击战
记太湖、泗安、广德之战
简记广德、泗安战役
第四章 南京外围与复廓城垣战
坚守镇江要塞记
圃山关三炮退敌舰
第二军团驰援南京述要
第七十四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经过
淳化阻击战
第八十七师在南京保卫战中
护卫团旗退出南京
第八十八师扼守雨花台中华门片断
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中
紫金山战斗
从坚守阵地到北撤长江
南京抗战纪要
九九高地阻击战
血战白骨坟
难忘的战斗
伤亡殆尽的宪兵教导第二团
增援光华门侧记
守卫光华门外机场的战斗
坚守乌龙山炮台
南京保卫战中的战车部队
战车第一连在下关
战车三连卫戍南京纪实
高炮连参加南京保卫战简记
第五章 南京失守和日军的暴行
南京守城战
南京撤退追忆
守备南京简记
血染挹江门
第八十三军南京突围记
南京突围及广东队伍收容经过
陷京三月记
难民区历劫记
我所经历的日军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目击记
幸存者的控诉
筹组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经过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事件之经过
附录
南京保卫战大事记

编辑推荐

  (南京保卫战前)我记得有一个陆军大学的老同学对我开玩笑说:“你真是个湖南骡子”我说:“骡子也是人所需要的”于是一笑而散。

作者简介

《南京保卫战》内容简介: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日军继续西犯,妄图以武力优势彻底摧毁我军战斗意志。迫使我以最屈辱的条件讲和,早日“解决事变”。十二月一日。日本大本营下达第八号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守卫南京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在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展开了一场短暂而又壮烈的民族自卫战——南京保卫战。

图书封面


 南京保卫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来一直就比较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一开始是小时候崇拜英雄主义,特别喜欢有血有肉的男人。后来,更多的是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着看着,就有一种去了解历史真相的冲动。于是,自己学会了去开始看一些战争方面的小说,这部分的小说大部分是基于历史事实发挥的,带上了作者很大的主观色彩,作品的好坏与作者的发挥有很大关系。依旧是怀着去看一本战争题材小说的题材去图书馆的文学作品区,意外地看到了这个系列的书籍,有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等。我先借了本南京保卫战看了,意外地发现这个系列的书其实就是一个资料整理,内容都是当时直接参与战争的领导者写的战后报告类的文章。这个系列的书基本是以时间为线索还原整个战争的经过,重点其中的重要战争和事件,对这些内容描述都是直接使用参与战争的领导者写的报告。这样关于同一件事情,有好几个人的描述,这样便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由于这些内容的作者都是当时战争的领导者,所以对战争经过的描述更有真实感。关于中国的近代战争,我觉得无论是国min党和共chang党在这中间都起到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后者,我觉得现有的渠道已经给我提供了足够的认识,而前者,都是一些负面因素较多的东西。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你越说什么好,总有一股叛逆之气跟你唱唱反调。身边的一些同学,在跟我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总是说其实历史的真相其实不是主流舆论所说的那样,有一种当下社会在抹黑以前国军形象的味道。看看这些书,大家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国军在抗战的真实表现。关于现在主流舆论说国军负面的东西和一些人的坚持的正面东西,大家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从已出版的回忆录中翻录的
  •     南京,永远是国人心中的创伤。回忆过去,警示现在,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警惕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侵略企图,永远都不能放松。国家第一,民族第一。忘记过去就是背叛!!!!
  •     原以为是唐生智写的长篇,后发现是多人的短文,由于均为亲历者,还好。
  •     基本上是当事人回忆的史实,比较客观。
  •     书中配有地图就更好了
  •     想了解一下历史,还好。
  •     惨烈的保卫战
  •     很好的,我会好好看。
  •     一个个小故事而已。
  •     教科书上的内容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经过,向更细致的了解这段历史。
  •     书中描写的是一段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历史。先辈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好书。
  •     主要是亲历者的回忆,不错的第一手资料,不足之处在于章节之间互相独立。
  •     好,。热血沸腾
  •     近来类似出版物
  •     全书没整体思路,只见树木,难见森林!
  •     共军在山里
  •     meiyou dsitu
  •     國民黨人寫的回憶,可以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
  •     可歌可泣的一部历史。
  •     感人至深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人不是没有抵抗,而是各自为战;中国军队不是没有力量,而是瞬间失去了方向;个人的果敢和坚持不能掩盖军事策略的缺失。总之,这一群忠勇之士是被某些腐败的高层给牺牲了!南京的丢失不完全是守没守住的问题,而是指挥是否得力的问题!
  •     书很不错 绝对正版!
  •     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
  •     1937,南京
  •     2013.8.25 都是经历者的记述,想根据以前了解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思维导图的。 感觉有点困难,主要是自己思路没想好,不讲具体,希望能主次分明的全部带到
  •     史海苍茫 令人扼腕
  •     全是一些官兵的回忆文集,没有宏观一点的叙述,一般
  •     这套书的通病是没有配以一张地图(战役发展、敌我态势),哪怕一站地名图也好啊,这是编辑的问题。希望再版时能弥补上
  •     民强国兴,国兴民强
  •     这套书一共多少本啊??
  •     封面介绍、作者有吸引眼球的嫌疑。
  •     读了国军将领的亲历记,才明白南京保卫战的惨烈,烈士不朽!
  •     不错 很喜欢 了解了更多国军抗战史
  •     基本上是当事人回忆的史实,比较客观,当然缺点是比较凌乱。
    关于这段历史,发现网上有篇文章总结的很好,特引用一下,和大家参考:

      声势浩大的南京保卫战只打了短短的九天就结束了。尽管中国军队的官兵们显示出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可是终因国民党统帅部,尤其是蒋介石、唐生智早已犯下的战略性错误而前功尽弃遗恨千古了。
      今天反思起来,蒋介石和唐生智不仅在南京保卫战未打响之前就犯下了战略性的失误,而且在战役打响之后的具体的战术指挥方面也犯下了重大性的错误。
      首先,南京外围阵地的防御工事大部份不符合实战要求,许多永久性火力点建在高处,口子开得大,以致于许多碉堡被敌人的炮火轻易地摧毁了,损失了许多的重机枪和士兵。而且许多的永久性工事不是按照纵深配备和侧射、斜射的火网要求构筑的。诺大的外围工事和复廊的工事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在战前只有几名作战参谋在张罗和监督检查,以至许多工事都显得残次不合格。而整个的防御工事做不好,固守南京也就失去了一个扎实稳固的物质基础,尤其是敌人拥有大量的重火器,这一点,难道国民党统帅部和蒋介石、唐生智不了解吗?
      固守和死守?依靠什么来完成固守和死守呢?难道只依靠高昂的抗战热情和成千上万官兵的热血胸膛吗?面对敌人的大炮和坦克,光依靠热情和热血就能达对固守的目地吗?
      其次,在战役开始前,唐生智就下令将所有的船只撤到长江上游和江北去,以防止守城部队存有撤退心理。可是,战斗进行九天,成千上万的官兵流血负伤,只是因为缺少船只而流落在南京的各个角落,最后被日寇野蛮地枪杀了。
      还有,参战各个部队之间协调不力,联络不畅。常常发生这样危险的情况,某部队打着打着,忽然发现友邻部队后撤了或是不见了,为了避免被包围,这个部队只得匆忙地后撤,以致让敌人钻了空隙而中间突破。
      最后一个错误,就是关于突围和撤退的错误。
      在当初制定防守计划时,国民党统帅部,尤其是蒋介石和唐生智是以固守和死守为前提的。何为固守?就是要打到弹尽粮绝、打到一兵一卒,或是消灭敌人,或是被敌人所消灭,最后人亡城破为止。这样,方能达到拖住敌人,以使后方调动优势兵力,聚歼敌人之目地。如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战勒战役就是固守战役的杰出典范。
      固守和死守必须具备几个有利条件,如有利的地形地物,较为强大的兵力和火器、充足的粮弹储备、外线的有力策应及全军上下的顽强意志等等。如果不具备这几个条件,那任何形式的固守只能打到最后的一兵一卒,直到人打光为止。这样,起码也能消耗一定的敌人的兵力。
      而在南京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缺乏必要的固守条件的情况下竟然以十余万大军置于绝境之地来固守南京城,而在发现固守不住的时候,又突然命令大军突围和撤退,其结果当然是既没能固守住南京城,也没能撤退出去,又没能大量地杀伤敌人,反而被敌人象杀个鸡一样轻易地解决了全部的部队。
      另外,从整个战役过程来看,蒋介石和唐生智并没有一个长期而周密的打算,而是走一步看一步。开始时,蒋介石的确打算固守,好打出个样子给国际看看。可是后来发现守不住了(尤其是十二月十日之后)部队有被全部消灭的危险,就急忙授意唐生智立刻突围和撤退,可是真不知蒋介石想到没有,重兵在前如何突围?长江在后又如何撤退?(既然后期要撤退,为何当初把船只都调走呢?既然当初下决心断绝了后路,为何不打到最后一兵一卒呢?)在重兵在前、长江在后的情况下,十余万大军岂能说撤就撤吗?
      而唐生智呢,接到撤退的电报后,也是匆忙的布置了突围撤退事宜,并没有派出有力的军官监督和执行突围方案的实施,以至于导致部队大都盲目地挤于下关一带望着滚滚长江于瞪眼。
      其实,今天来看,当初既使大部队从正面突围,其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城外日军早已预伏好了层层的火力封锁网,专等中国军队钻进来。一个人心惶惶,既无斗志的部队又能突围出去多少人呢?66军和83军共约几万人,只突围出去不到四千人,日军封锁之严密可想而知了。
      总之,正面突围也好,后面撤退也好,结果都好不到哪去。
      最后,即使蒋介石中途改变战役计划时,也应该在十二月八日左右,既是外围阵地被日军攻占之后进行,最迟也应该在十二月十一日进行和实行,这样,还能有几天的时间让部队从下关带北渡撤退,同时,也有时间调集大批船只。(看看二战时的英国的敦克尔克大撤退吧!)
      当时的国民党第36师师长宋希濂回忆说:
      下关浦口间原有两艘渡轮,每次可栽七八百人,往返一次约需四十五分钟。那时下午五时就天黑了,早晨要到七时才天亮,即夜间有整整十四个小时可以航行(因白天敌机活动频繁,不敢开行)如果卫戍司令长官部的运输机关能确实掌握这两艘渡轮,则至少可以运送三万人过江,但是他们却让这两艘渡轮开往汉口去了。留存在下关江边的,只是几艘小火轮(最大的只有100多匹马力)和约二三百只民船,这样多的人要过江去,而船只却这样少,因而就发生许多悲惨事件。长官部召集会议散了后,唐生智等立即开始渡江,但各部队均不遵令突围。教导总队,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南京警察等,均沿中山路拥向下关,争先抢过挹江门,互不相让,并曾一度与守挹江门之第36师第212团部队发生冲突,秩序混乱达于极点。随之下关亦乱,船只既少,人人争渡,任意鸣枪。因载重过多,船至江中沉没者有之。许多官兵拆取店户门板,制造木筏,行至江中,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驶,惨遭灭顶者数以千计。哀于呼救之声,南北两岸闻之者,莫不叹伤感泣,真可谓极人世之至惨。

      从以上的分析和回忆中可以看出,正是蒋介石、唐生智犯下的一个接一个的错误才导致中国军队在下关一带出现的大混乱并在一夜之间导致十余万中国官兵陷入欲战不得,欲退不能的绝境之中。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就好比蒋介石和唐生智一不留神将十余万官兵碰掉进一个深坑之中,而凶残的日本鬼子只是做一下往坑里填土的工作而已。
      南京保卫战的失败对于尔后的整个抗战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刘斐事后总结的那样:
      ……如果只用少数部队作象征性的防守,把大部份兵力控置在南京外围,利用外线有利态势,实行机动作战,亦可以争取较多的时间,确保自己的主动地位。因为上海会战后,南京和徐州已成为互为犄角的形势,如果保持主力在南京外围,日军就不可能从南京抽调兵力去攻徐州。徐州也不会在南京失守后不到半年就过早失守,保卫大武汉的会战也决不会很快发生。这样,我就可保有平汉、粤汉、陇海、津浦各铁路和长江等交通大动脉,来维持和补充战斗力,增补第一线的打击力量,继续赢得时间。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和战局的演变,也会和后来的情况有所不同。
      
     几十年来,我们总是一味地强调日本人当年是如何地凶残和野蛮,却很少反思本民族在那场战争中存在的严重的“长官意志”和“权大于科学决策”等等专制式的决策机制以及这种机制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100多年以来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正是这种封建般的社会文化基础才导致了中国的衰败和贫弱,这种衰败和贫弱又为外国列强侵略和压迫中国提供了条件和时机。因此,时至今日,当务之急,我
  •     想了解一下历史
  •     抗战历史,买回来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