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发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政府网络发言

出版社:江苏人民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214075529
作者:曹劲松
页数:225页

章节摘录

  一、信息支持团队--提供网上舆情信息  信息支持团队主要由网络信息监测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搜集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为网络发言人发布政务信息、回应网络热点、答复网帖诉求等提供舆情背景、社会关注等基础性分析资料,使政府网络发言能够有的放矢、科学高效。在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一些政府部门和区县常常出现工作目标不明、定位不高、视野不宽的自我认识偏差,造成网络发言人仅仅把自己当作是网帖回复的操作人员,局限于具体的网帖答复,拘泥于微观的个案处置,而不能有效地担当所在单位的网络代言人的角色,对网上舆论引导和网络形象塑造缺乏总体分析、全面策划和深度考虑。因而,网络发言人工作需要信息支持团队提供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舆情分析和趋势判断,使政府网络发言保持权威性的同时,提高信息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  信息支持团队的组成既可以由网络发言人助手来兼任,也可由本单位本地区的相关职能部门来承担,还可委托网站、科研院所、媒介调研机构等中介组织来提供相关服务。信息支持团队的工作不仅要向网络发言人提供经常性、常态化、周期性的网络舆情信息资讯,使网络发言人准确掌握本单位的网上舆情;而且要结合网络热点问题.不定期、即时性地向网络发言人提供专题网络舆情分析资料,以便网络发言人及时作出相应的网络发布和网上回应,形成政府主动传播的效果优势。  信息支持团队所提供的网络舆情监测资料,不应当仅仅局限在零散、具体的网络信息,还要根据散乱、琐碎的网络信息加以提炼和分析,客观反映网民中不同群体的诉求与意见,判断网民总体的态度与动向,并对政府网络发言工作提出建议和安排。  ……

内容概要

曹劲松,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研究员,现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曾任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中共南京市委和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著有《交往·功利·和谐——信息伦理引论》、《政府新闻发布》和《政府网络传播》等书。

书籍目录

序导论  网络时代与网络发言人  第一节  网络发言人的时代背景    一、网络成为公众监督政府的有效平台    二、网络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通道    三、网络成为公共舆论传播的强劲载体  第二节  网络发言人的主体特征    一、政府的网络代言者    二、网络问政的承接者    三、网络形象的塑造者  第三节  网络发言人机制的提出    一、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网络发言人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网络发言人与新闻发言人的关系第一章  网络发言人的功能定位  第一节  网络发言人与新闻发言人制度    一、直面公众个体的发言人    二、媒体议程的“源”与“库”    三、网络“共景”监督  第二节  网络发言人与信访投诉制度    一、访源扩大,通防结合    二、访本降低,便捷高效    三、访程公开,监督有力    四、访处整合,多方参与  第三节  网络发言人与办事公开制度    一、责任公开    二、决策公开    三、任务公开    四、过程公开    五、结果公开    六、监督公开  第四节  网络发言人与咨询服务体系    一、处理好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的关系    二、处理好公共服务与专业服务的关系    三、处理好政府服务与中介服务的关系    四、处理好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的关系第二章  网络发言人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信息的主动发布与被动回复    一、如何满足双向互动需要    二、如何强化主动发布效果    三、如何提高被动回复质量  第二节  信息沟通的时效与渠道    一、如何实现实时沟通    二、如何畅通沟通渠道    三、如何保障交流效果第三节  信息授权与发布的责任主体  一、如何获得发布授权  二、如何明确责任主体  三、如何落实交流责任  第四节  信息互动中的组织保障与平台支撑    一、如何建立工作团队    二、如何优化交流平台    三、如何监管运行效果第三章  网络发言人的组织架构  第一节  网络发言人的岗位位置    一、复合性要求    二、操作性要求    三、专业性要求    四、管理性要求  第二节  网络发言人的团队构成    一、信息支持团队一一提供网上舆情信息    二、网帖处置团队一一答复网民问政诉求    三、意见互动团队一一交流热点问题看法    四、协同行动团队一一实现条块工作对接  第三节  网络发言人的授权安排    一、网络发言人授权安排体现了政府发布的新要求    二、网络发言人授权运用体现了政府发布的新机制    三、网络发言人授权责任体现了政府发布的新考验第四章  网络发言人的效能保障  第一节  信息组织与网络发布    一、解决好信息组织问题    二、解决好发布授权问题    三、解决好网络发言问题  第二节  信息互动与工作互动    一、处理好一般面上信息概述与个案矛盾信息详实的关系    二、处理好正面个案信息支撑与负面个案信息解构的关系    三、处理好信息即时生成披露与事实进展信息变化的关系    四、处理好公众意见建议汇集与取舍平衡最终采纳的关系  第三节  信息答复与问责对象    一、网格化责任体系的划分    二、答复与履行责任的贯通    三、从监督公开到问责公开    四、危机情形下的责任切割  第四节  观点阐释和意见交流    一、摆正政府观点与自身观点的位置    二、摆正政府观点与公众观点的位置    三、摆正公众观点与自身观点的位置    四、摆正公众內部不同观点间的位置第五章  网络问政中的发言策略  第一节  网络问政与社会管理实践创新    一、网络普及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二、网络传播为群众路线赋予了新內涵    三、网络问政对群众权益增加了新维护  第二节  网络论坛的民意沟通与疏导    一、网络论坛的民意特点    二、网络论坛在民意诉求中的作用    三、政府网络发言人在网络论坛的角色定位    四、网络论坛疏导民意的条件    五、维护网络论坛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政府机构微博与官民交流创新    一、网络微博传播与交流的特点    二、政府机构微博运用的现状分析    三、政府微博的效用评价    四、如何发挥微博在政府与民众交流中的作用  第四节  网络发言人如何成为意见领袖    一、意见领袖在引导网上舆论中的作用    二、网上意见领袖的形成条件    三、官员成为意见领袖的原則    四、网络发言人成为意见领袖的路径第六章  网络社会中的谣言应对  第一节  网络社会中不确定信息的传播    一、信息量的无序膨胀导致信息质的衰减    二、不确定信息对于个体认知的答案效应    三、传言中的“逻辑”如何影响人的判断    四、谣言背后的利益实现与传播责任担当  第二节  网络社会中谣言传播路径分析    一、借助现代通讯工具的人际传播    二、借助网络社区互动的组织传播    三、借助网络公共平台的大众传播    四、借助现实社会事件的新闻传播  第三节  网络社会应对谣言的基本法则    一、及时发布准确、可靠的信息    二、及时面向公众澄清谣言信息    三、及时提供科学、正确的知识    四、积极疏导所诱发的心理危机    五、积极化解所诱导的现实矛盾    六、积极完善所涉及的公信机制第七章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第一节  网上舆论生态的主要特点    一、意见参与原子化    二、舆论涨落随机化    三、舆论共鸣圈层化    四、舆论延展持续化    五、舆论主张行动化  第二节  网上舆论引导的基本任务    一、引领网上舆论发展方向    二、回应网上舆论关注热点    三、维护网上舆论客观真实    四、形成网上舆论自净功能    五、促进网上舆论文明传播  第三节  网上舆论引导的原则与方法    一、把握舆论参与的出发点:坦诚、平等的交流态度    二、把握舆论引领的着力点:真实、可靠的信息內容    三、把握舆论平稳的落脚点:客观、明确的责任担当    四、把握舆论发展的生长点:现实、有效的实践互动    五、把握舆论和谐的共鸣点:公正、友爱的社会基础  第四节  积极培育网络文明使者    一、做“陆军”,不做“水军”    二、有骨干,不唯骨干    三、当旗手,不当推手    四、出领袖,不争领袖    五、践文明,不发空论附录  关于网络发言人和网络论坛的媒体访谈    一、人民网: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二、现代快报:网络发言人要学会倒“苦水”    三、现代快报:删帖赶不上发帖转帖速度    四、人民网:建立畅通的网上民意表达渠道后记

作者简介

《政府网络发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传播工具的普遍应用,在为人们提供越来越便捷的信息交往条件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传播秩序和公共信息环境。在以网络为共享平台的媒介融合的时代,政府如何掌握传播主动权,加强民意沟通和疏导,密切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更好地服务公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课题。地方政府对于网络问政的积极探索,推动了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使政府主动在网络发言、积极回应民意诉求,逐步成为~种社会常态,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政府应该怎样做好网络发言?既是一个在政治传播、行政管理、

图书封面


 政府网络发言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对讲课有启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