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1
ISBN:9787509711514
作者:金以林
页数:46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蒋、汪、胡分合回顾  一 孙中山逝世后的继承权之争  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三人间的分合之争,始自孙中山逝世后。首先爆发的是汪、胡二人对国民党领导权的争夺。  自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起,汪精卫、胡汉民二人即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深得孙中山器重。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中,汪、胡二人分别以精卫、汉民为笔名,在《民报》上撰文宣传革命,推动革命高潮的掀起,由此声名大著,被孙中山视为左右手。而蒋介石直到清王朝灭亡前的1910年,才在陈其美的帮助下得以谒见孙中山。  在早期的反清革命生涯中,汪、胡二人情同手足,胡汉民曾说:“入同盟会以来,余与精卫共事至多,相亲逾于骨肉。”尽管两人性格不同,互有长短,但彼此合作无间。正如汪氏致函胡氏所云:“弟知人之明,素不如兄,故同志间谓兄精明,而弟长厚。”胡氏得函后则谦虚地表示:“精卫察言观人,或不如我,而处事条理周密,我不如也。我露锋芒,而精卫蕴藉,故时人有精明、长厚之评。”  1910年,汪精卫赴北京刺杀清廷摄政王未遂被逮入狱。胡汉民获悉后立即全力营救,甚至在睡梦中亦不忘汪之安危。某夜,胡恍忽梦见汪被清廷宣判死刑而大哭,哭声惊醒邻室。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后,在狱中的汪精卫从报纸上看到胡汉民的死讯,当即哭至晕倒,醒后曾写下“却怜两人血,不作一时流”这样发自肺腑的诗句。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汪精卫、胡汉民二人都积极予以支持。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24名中央执行委员中,按得票多少宣布当选名单时,胡汉民第一,汪精卫第二。而此时包括共产党人毛泽东在内的17名候补委员名单中,并没有蒋介石的名字。可见直到国民党“一大”时,蒋介石在党内地位仍属后进,并未深得孙中山的信任。  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着手创办黄埔军校,自兼总理,任命廖仲恺为党代表,蒋介石为校长,以此显示党权高于军权。此举一度引起蒋介石的不满,并拒绝就任校长之职,离粤赴沪。从1924年3月2日蒋介石致孙中山的长函中,可以看出蒋自认为权力受到限制,有不被信任的感觉。他以陈其美过去对他“信之专,爱之切,而知之深”来作比较,认为孙中山对他的信任不及陈,甚至向孙表示:“先生不尝以英士之事先生者期诸中正乎,今敢还望先生以英士之信中正者而信之也。”他更质问孙:“其果深信乎?抑未之深信乎?中正实不敢臆断。”  好在孙中山气量恢宏,不以为意,并招蒋赴粤,接任新职。蒋也没有固执己见,终将黄埔军校办得有声有色,并由此开始了他在国民党内新的政治生涯,逐步成为不可代替的军事领袖。  1924年10月,汪精卫随孙中山北上,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当时汪精卫以中山先生去世时随侍在侧,得为遗嘱起草人,在心态上不免以中山继承人自居。6月,国民党中央决定将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依常例判断,似乎国府主席应属胡先生居多。在国民党,汪、胡都有一样深长的历史,但胡先生目前还是代理大元帅,由代理大元帅一跃而为国府主席,那也是很顺理成章。不过熟悉政治内幕的人,已经明白汪先生会当第一任的国府主席,只是当日空气中充满汪先生再三辞谢的消息。”  当时,国民党还执行着孙中山提出的联俄政策,苏联的态度是决定孙中山继承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孙中山病危期间,苏俄驻华公使加拉罕(Lev Karakhan)和孙中山的政治顾问鲍罗廷(Mikhail Markovich Borodin)即开始物色国民党的未来领袖。他们最初拟定的人选有三人:胡汉民、汪精卫、戴季陶,最后确定为汪精卫。胡汉民对此曾回忆说:  他们详加考虑之后,便各下一个考语,以定取舍。对兄弟的考语是“难相与”,对戴季陶的考语是“拿不定”,对汪精卫的考语是“有野心,可利用”。经过一番评定之后,汪精卫便中选了。  5月初,汪精卫办完孙中山丧事后立即返回广东。但他没有直接回广州,而是先到潮汕会晤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和参谋长蒋介石。此时蒋率领黄埔学生军已完成第一次东征,手握军权,在党内地位今非昔比;许崇智同胡汉民长期不和,汪此行目的显然是为了争取许、蒋的支持。  除上述因素外,廖仲恺对汪精卫的支持也是相当重要的。廖当时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汪、胡,三人“同是国民党元老,有总理左右的三杰之称”。汪精卫到潮汕后数日,廖仲恺也赶到潮汕,同汪、许、蒋等人会商。廖此行是为了转达已由北京回到广州的鲍罗廷的意见。随后,汪同廖一起返回广州。  此后,在讨论国民政府主席人选时,许崇智首先提议汪精卫,并得到廖仲恺、蒋介石的积极支持,汪氏顺利当选。  此外,胡汉民的家庭关系和性格因素,对其政治上的影响颇大。据同胡私交较好的傅秉常回忆:  展堂(胡汉民)一生之事业,受其兄弟牵累不少。长兄清瑞,嗜赌。展堂宿广州北关清瑞家中,凡欲拜见展堂者,必须能陪清瑞豪赌,否则不得其门而入……清瑞不愿做高官,但以财厅一科长身份,常与包商勾结。虽廖仲恺任财政厅长,亦对清瑞无可奈何。  展堂之结识中山先生,乃在日本经其弟毅生所介绍者也。毅生个性顽强之至,亦常与包商勾结,唯不如其长兄跋扈。中山先生曾有两句笑话:“欲令展堂革命,必先杀其兄弟;要使精卫革命,须使先同太太离婚”

媒体关注与评论

派系政治可谓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共始终。是国民党大陆统治政时期的顽症。蒋介石依靠对派系的掌控与运用而登台,并因此而成为国民党内说一不二的威权领袖。然亦因其对派系纷争的失控,而致国民党内矛盾激化。终至倾覆。可谓成亦派系,败亦派系。金以林的力作《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为读者细致勾勒出国民党派系政治的由来、演变及相关人物的活动与作用,史料丰富、叙事详实。论证有据。颇见功力,诚为研究者与读者不可不读之佳作。 ——汪朝光 历史学者  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20余年,最后所以会败给共产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内部始终派系林立,稍有风吹草动,难免会四分五裂,土崩瓦解。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多多,但蒋介石特有的统治手法毫无疑问是造成这一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本书很好地勾勒出了蒋在南京政府建政之初的几年里,用派系政治的手法对付派系政治的种种做法和情况。通过此书。读者当不难了解蒋的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起来,又是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的。  ——杨奎松 历史学者

内容概要

金以林,1967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本科)、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系(博士);199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任副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著有《近代中国大学研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蒋、汪、胡分合回顾
一 孙中山逝世后的继承权之争
二 “廖案”结果:胡汉民逐出广州
三 中山舰事件:蒋介石的冒险行动
四 宁汉对峙:元老们迎汪抗蒋
五 蒋汪联手反对特委会
第二章 蒋胡由合作到分裂
一 蒋介石为什么选择了胡汉民
二 蒋胡合作的基础
三 党权和军权的较量
第三章 约法之争和胡汉民被扣
一 约法问题之由来
二 胡适挑战“党治”,鼓吹约法
三 《太原约法》的真实意图
四 国民党四中全会上的交锋
五 汤山事件
第四章 国民会议的本质
一 国民会议的召集
二 历次修订《国民政府组织法》之比较
三 国民党内外对《约法》的反应
第五章 “非常会议”和广州开府
一 扣胡引起的风波
二 胡汉民为什么选择在广东发难
三 党内各派联合反蒋局面的形成
四 四监委弹劾通电的反响
五 广州开府
六 陈铭枢态度的转变
第六章 北方反蒋的再次兴起
一 石友三率先反叛
二 阎锡山返晋风波
三 甘肃雷马事变
四 宁粤大战一触即发
第七章 上海和谈
一 蒋为何始终坚持政治解决
二 国难当头,被迫和解
三 宁粤广州会议
四 初步统一的上海和谈
第八章 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 南京,蒋介石主持下的四全大会
二 粤方内部的矛盾和分化
三 广州,胡汉民调停下的四全大会
四 上海,汪精卫另起炉灶
第九章 蒋氏下野和国府改组
一 蒋介石被迫下野
二 北方秘密联合倒张
三 四届一中全会的纠纷
第十章 蒋汪合作
一 内外交困的孙科内阁
二 特委会的成立与金融风潮
三 蒋介石复出前的布置
四 蒋汪合流,重掌中枢
第十一章 地域观念与蒋介石的起伏
一 孙中山粤籍观念在国民党中的运用
二 江浙派对粤籍“党统”的首次挑战
三 党内粤籍领袖正统意识的总爆发
四 地域观念淡出党内权力斗争
结语 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
征引参考资料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

蒋介石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党内元老和地方实力的普遍不满和不服,从1931年2月28日到1932年3月1日,这是蒋介石确立“最高领袖”地位过程中最危机重重的一年零一天……

作者简介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群龙无首,派系林立,谁能胜出?
相比于胡汉民、汪精卫等,蒋介石只是“党内后进”,“一大”时连中执委候补委员都不是;相比于其他军事将领和地方实力派,到中原大战时,蒋介石也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在他向“党国领袖迈进的过程中,不仅党内元老们大大地不满和不服,就是军事将领们也时不时地要挑衅一下。既要紧抓“军权”,又要争取“党权”,这就是蒋介石要做的事情。围绕着“军权”与“党权”,蒋、胡、汪三方不断演绎出分分合合、上台下台的复杂故事、一旁的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地方实力派,也伺机而动……
本书选取了从1931年2月28日夜胡汉民被扣,到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年零一天的历史截面作为考察重点,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国民党高层内的派系政治斗争,以及卷入其中的地方实力派与中央之间、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的种种利益较量。对处于斗争核心的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孙科等各人心理,和派系斗争中的地城色彩,都有很精彩的论述。

图书封面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此书之所以值得一读,是因为作者凭借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期间,以及作为访问学者至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进行研究访问时候,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在此书中予以引用。这些资料都是大陆其他书籍中难得觅见的。此书而对于国内出版物很少引用。因此,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视角上,都让读者耳目一新。这些征引参考资料包括有:一 参考文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盹档案陈友仁个人档案冯玉祥个人档案孙科个人档案《国民党胡蒋内斗材料》《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65次常务会议记录》,油印件《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油印件《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6次-137次)常务会议记录》,油印件《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乡次会议速记录》,油印件(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档案程天放主编《国民会议实录》,国民会议实录编辑委员会印《中国国民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记录》《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记录》(三)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图书馆、档案馆藏档案《黄郛日记》,原稿影印件《谭延闾日记》,原件电子扫描件(四)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馆藏档案《本党应恢复总理制案》,毛笔原件《笫三届中央常会速记录》(笫111ˉ140次),铅笔笔原件《各方与胡汉民函件函电等》,毛笔原件《胡汉民与各方往来信件微卷》,见“胡评议委员木兰捐赠屮央党史委员会资料”《胡委员汉民临时提议常务委员任务繁重以后各部部长不必由带务委员兼任案》,油印件《廿年十二月卅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联席会议讨论事项(广州)》,毛笔原件《廿年十二月卅一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联席会议讨论事项(广州)》,毛笔原件《请推举蒋同志为本党领袖案》,毛笔原件《孙科等致邓泽如萧佛成电》,毛笔原件汪精卫:《九一八前后态度之说明》(1932年5月3日),钢笔原件吴稚晖档案张群:《应否采纳蒋同志江电之提议及采纳后应有之进行办法案》,油印件《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第三日速记录》,铅笔原件《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常务委员会速记录》(第1-15次),毛笔原件《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速记录》,毛笔原件《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会议速记录》(第四1-310次),毛笔原件《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临时会议速记录》(第21、23、25、26次),毛笔原件(五)台北“国史馆”藏档案(1)蒋中正档案《筹笔》第55-63册,1931年2月一1932年2月,毛笔原件《革命文献·统一时期》 “蒋主席下野与再起”卷,1931年10月-1932年3月,手稿影印件《革命文献·统一时期》“两广政潮”卷,1931年3月一9月,手稿影印件《困勉记》(“文物图书”类),卷16— 21,193O— 1932年,毛笔原件《省克记》(“文物图书”类),卷4、5,1930— 1932年,毛笔原件《事略稿本》(“文物图书”类),1930-1932年卷,毛笔原件《特交档案·粤桂政潮》“政治类第35卷”,1931年11月,钢笔抄件《特交文电·日本侵略之部》“贰、沈阳事变”第l、2卷,电报抄件;“参、淞沪事变”第1卷,电报抄件(2)阎锡山档案《各方民国二十年往来电文录存》,微缩胶卷《各方民国二十年往来电文原案》,微缩胶卷《蒋方民国二十年往来电文录存》,微缩胶卷《蒋方民国十九年往来电文录存》,微缩胶卷《宁粤合作案》,阎伯川先生电录存《石友三部民国二十所往来电文录存》,微缩胶卷《宋哲元部民国二十所往来电文录存》,微缩胶卷《阎锡山日记》《杂派民国二十年往来电文录存》,微缩胶卷(六)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档案《蒋介石日记》,毛笔原件,影印件二 文献资料汇编查建瑜编《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广州平社编《广州事变与上海会议》(沈云龙主编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公司,无出版时间《国民会议丛刊》之一,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1931《国民会议关系法规汇编》,国民会议选举总事务所编印,1931《国民会议宣言决议案宣传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1931《国民政府公报》,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印行,1928-1931《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8-13册,台北“国史馆”,2003-2004京师警察厅编《苏联阴谋文证汇编(广东事项类)》,编者印行,1928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9、16、22、23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委员会,1955— 1978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笫l册,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为什么讨伐蒋中正?》,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宜传部编印,1931《粤变资料汇编》,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市党务特派员办事处编印,19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S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13— 1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O0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994三 回忆录、口述历史卞稚珊;《蒋介石软禁胡汉民和召开国民会议内幕》,《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蔡廷锴自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蔡呈祥:《“雷马事迹”亲历记》,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铺《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陈诚先生回忆录——北伐平乱》,台北,“国史馆”,20O5《陈布雷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陈公博:《寒风集》甲篇,地方行政社,1945陈立夫:《成败之鉴》9台北,正中书局,1994《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陈铭枢:《“宁粤合作”亲历记》,《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中华书局,1960程思远:《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程天固《程天固回忆录》,台北,龙文出版社,1993杜伟: 《我所知道的陈诚》, 《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中华书局,1961范予遂:《我所知道的改组派》,《文史资料选辑》第钙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方鼎英: 《略谈中山舰事件》, 《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中华书局,1961龚德柏《龚德柏田忆录》,台北,龙文出版社,1989顾祝同:《墨三九十自述》,台北,“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1桂崇基:《立法院长时期之胡汉民先生》,《传记文学》第28卷第6期,1976年6月桂崇基:《中国现代史料拾遗》,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9郭廷以、王聿均、刘凤翰:《马超俊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何汉文: 《改组派回忆录》, 《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中华书局,1961胡木兰:《有关先父生平的几点补充》,《传记文学》第28卷第6期,1976年6月黄广源:《反复无常的石友三》,《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黄绍竑:《我与蒋介石和桂系的关系》,《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中华书局,19GO黄旭初:《记民十八年的武汉事变》,《春秋》第183期,1965年2月16日简又文:《宦海飘流二十年》,《传记文学》第23卷第7期,1973年7月金雄白:《记者生涯五十年》,台北,跃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BB阚宗骅:《陈济棠统治广东时期与新桂系的关系》,《广州文史资料》第15辑,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65李品仙《李品仙回忆录》,台北,中外图书出版社,无出版时间李世军《冯玉祥与“雷马事迹”》,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gB李毓澍、陈存恭:《戢翼翘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5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香港,南粤出版社,1987年第2版刘叔模:《一九三一年宁粤合作时期我的内幕活动》,《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中华书局,1961罗冀群:《西南反蒋的回忆》,《南天岁月——陈济棠在粤时期见闻实录》(《广州文史资料》第37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孟曦:《关于“非常会议”和“宁粤合作”》,《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中华书局,196O庞镜塘:《“中央俱乐部”——C.C.的组织及其罪恶活动》,《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中华书局,1961沈云龙、林泉、林忠胜:《齐世英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O沈云龙、谢文孙:《傅秉常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历斤, 1993沈云龙、张朋园、刘凤翰:《刘航琛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O唐邦植:《回忆石友三倒张之战》,《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陈公博著《苦笑录》,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吴铁城回忆录》,台北,三民书局,19Gg武和轩:《我对改组派的一知半解》,《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5《徐永昌将军求己斋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9许锡清:《福建人民政府》,《广州文史资料》第15辑,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65于学忠:《东北军讨伐石友三的战争》,《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中华书局,1960张令澳:《我在蒋介石侍从室的日子》,台北,周知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995张朋园、林泉、张俊宏:《于达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周佛海、陈公博回忆录合编》,香港,春秋出版社,1971年再版周一志: 《“非常会议”前后》, 《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中华书厅寻, 1960周一志:《关于西山会议派的一鳞半爪》,《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中华书局,1961周一志:《关于再造派》,《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中华书局,1960邹鲁:《回顾录》,台北,三民书局,1976四 报纸、期刊《大公报》1930年7月-1932年1月《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2月-19四年1月《国闻周报》1928年9月-1932年2月《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一吐月《华字日报》(香港)1931年2-5月《民国日报》(上海)1927年5月-1932年1月《申报》1927年11月-1932年1月《时事新报》1931年11-12月《新闻报》1930年7月《中央日报》19zS年9月、19SO年7月-193z年1月《春秋》(香港)第183期1965年2月《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1期《东方杂志》19zs年12月-1932年2月《历史档案》1982-1984《民国档案》1996-1999年《民友》1931年4—7月《三民主义月刊》1933年6月-1936年6月《生活周刊》第6卷,1931年《新月》1929年4-6月《中央半月刊》1927年9月《中央党务月刊》19⒛ 年9月一1932年3月《中央导报》1931年7月-1931年11月《中央周报》1929年9月《传记文学》(台北)第28卷,1976年6月五 文集、日记程沧波:《沧波文存》,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冯玉祥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廖仲恺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2版国立中山大学校友会编《邹鲁全集》,台北,三民书局,1976《胡汉民先生手书自传稿》,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胡汉民先生遗稿》,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8《胡汉民先生文集》,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78《胡汉民先生政论选编》,先导社编印,1934胡汉民:《革命理论与革命工作》第2-5辑,民智书局,1932《胡适的日记》,台北,远流出版公司手稿影印本,1990《蒋介石日记类抄》,《民国档案》1998— 1999年蒋中正:《苏俄在中国》,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92年再版《蒋作宾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孙中山全集》第1、3、9、11卷,中华书局,1981-1986《万耀煌将军日记》,台北,湖北文献社,1978《汪精卫集》,光明书局,1930汪兆铭:《双照楼诗词稿》,民信公司,193O汪兆铭:《双照楼诗词稿》,香港,国粹学社,无出版日期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O王养冲主编《论所谓法西斯蒂——胡汉民先生政论选辑》,中兴学会编印, 1935王养冲主编《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胡汉民先生政论选辑》,中兴学会编印, 1935《王子壮日记》,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Ol《徐永昌日记》,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O《张溥泉先生回忆录·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无出版时间中共安顺地委、中共安顺市委、贵州人民出版社编《王若飞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六 研究论著艾恺:《西方史学论著中的蒋中正先生》,《蒋中正先生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第l册,台北,蒋中正先生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编印, 1986蔡德金:《汪精卫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陈红民:《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介绍》,《民国档案》1997年第4期陈之迈:《中国政府》第1册,商务印书馆,1946董显光:《蒋总统传》,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何应钦将军九五记事长编编辑委员会:《何应钦将军九五记事长编》,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4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94简又文:《冯玉祥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0蒋永敬:《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3蒋永敬:《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教育部主编、胡春惠等著《中华民国建国史》,台北, “国立编译馆”,1989金以林:《胡汉民与“非常会议”》,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雷鸣:《汪精卫先生传》,政治月刊社,1944李时友:《中国国民党训政的经过与检讨》,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八集“十年建国”,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2李新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后陆续出版李新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1980-1981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sO年代后陆续出版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 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李云汉: 《中国国民党史述》,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 1994梁敬镎:《九一八事变史述》,台北,世界书局,1995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刘维开:《蒋中正的东北经验与九一八事变的应变作为——兼论所谓“铣电”及“蒋张会面观”》,《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9期,2O02年5月毛思诚编《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香港,龙门书局影印,1965秦孝仪总编纂《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台北,1978沈云龙:《广川非常会议的分裂与宁粤四全代会的合作》,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八集“十年建国”,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2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6孙哲生学术出版基金编《孙哲生先生年谱》,台北,正中书局,1990田宏懋:《1gz8— 1937年国民党派系政治阐释》,朱华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37吴相湘:《民国百人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吴振汉: 《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派系意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2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 1937)》,杨希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谢幼田:《联俄容共与西山会议——中国反左防左运动的历史根源》,香港,集成图书公司,2001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正中书局,1948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 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严如平、郑则民:《蒋介石传稿》,中华书局,1992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民国阎伯川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阎伯川先生感想录》,台北,编者印行,1997杨天石:《北伐时期左派力量同蒋介石斗争的几个重要回合》,《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1期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版)杨天石:《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读蒋介石(日记类抄)》,中国近代史学会、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编《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6杨天石:《论蒋胡约法之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杨天石:《中山讧事仵之谜》,《历史研究》19Sg年第2期杨天石:(中山J事件之后》,《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张天任:《宁粤分裂之研究——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一年》,中坜,宏泰出版社,1992张玉法:《地方史料与民国史研究——山东文史资料的个案分析》,《中国现代史专题报告》第13辑,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9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八集“十年建国”,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中国青年军人社编《反蒋运动史》,台北,李敖出版社,1991周聿峨、陈红民:《胡汉民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七 日文资料币原喜重郎:《外交五十年》,东京,读卖新闻社,1951外务省编纂《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东京,原书房,1985八 西文资料陈友仁个人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部分内容为英文手稿或打印稿孙科个人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部分内容为英文手稿或打印稿
  •     作为民国政治的重要符号,胡汪蒋三派间以意识形态为名的党统之争,实乃争夺党权之实。虽然胡的去世和汪的遇刺让蒋意外地登上权力顶峰,但其派别下各系之间的政治倾轧依旧纷扰不休,伴随着他终老台湾。
  •     金以林的最新力作《国民党高层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给人启发良多。我们的习惯认知中,蒋介石就是国民党的最高领袖,集党政军权于一身,无人与之匹敌。我向同学推荐此书,他们一看到书中目录有胡汉民对抗蒋介石就觉得很好笑。但如果读过此书,我们就会知道,蒋介石的地位并非一日建立起来的,从一开始蒋介石就受到孙中山的冷落,在党内地位低下,与很早就跟随孙中山参加革命的胡汉民与汪精卫相比,蒋介石只能算后进。若蒋没有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掌握军权,参加北伐,蒋介石根本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蒋介石借助手中的军权不断蚕食党权、政权,造成宁汉分裂,并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为条件结束宁汉对峙,建立党内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蒋的重新上台同样也是因为二次北伐的军事需要,而且通过与地方军阀的战争,提高蒋在党内的威信。但是此时的蒋介石并没有达到在党内说一无二的地位,他不可能同时不要汪精卫和胡汉民,必有一人支持才可能号召国民党。蒋与胡汉民围绕国民政府主席权力范围问题闹僵,胡汉民坚持党高于一切、主席只有象征性的权力,蒋说服不过,将胡汉民软禁于汤山,是为汤上事件。这时候其他反蒋派系皆起来反对蒋,在广州组织非常会议,对抗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冯玉祥、阎锡山军阀也开始积极筹划反蒋事宜。面对党内外的压力,蒋不得不让步,第二次下野。蒋介石的独裁地位实际上抗战中才真正确立的。由此观之,蒋介石的权力来之不易,蒋一直注重军事,并由军权逐步向党政权力延伸。通过此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日本为什么在1931一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因为恰好这一年国民党党内发生了重大分裂。南京国民政府从建立之初内部就不统一,期间军阀战争,党内蒋派与非蒋派斗争,蒋派次系的斗争,使得南京国民政府受到极大削弱。这让我们能更好理解日本侵华的背景和中共在国民党统治下能生存下来的条件。另外,值得说的是,此书对事情发展的细节描述得很生动,很细致,对各方心里分析均极精彩,如此深入的研究实为我第一次所见,值得向各位书友强力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时隔七十年,这样的轮回是否仍将继续?我不得而知。
    早就听说蒋政治手腕十分了得,不幸的是无从得知。幸赖《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通过其详实的描述,恰到好处的例证,有理有据的评论,使得国民党高层政治人物的众生相跃然纸上,仿佛是重新活在了当代——蒋熟练的手腕,辅之以同时代风云人物的旁证,此时的你,似乎就似一个幽灵,躲在蒋的身后,看他在历史的关头怎么做,怎么想。总之,作为还未了解这领域的人也许只有佩服。
    读史知兴替,读史通古今是因读者的关注点不同而不同的。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是场政治”。有感于XXX“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谆谆教诲”,不难发现,为什么七十年前,在东方世界里,意图崛起称雄的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是何等的相似呢?1934年12月1日傍晚,在列宁格勒州委机关所在地斯莫尔尼宫内的走廊里,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被一位潜入宫内的凶手厄古拉也夫枪杀。这一事件遂成为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开端。而同一时代作为《》展开论述的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也正是蒋汪胡三人长达8年政治斗争的序幕。不错,政治斗争是这两个民族政治生活的主旋律。
    七十年过了,苏联不复存在,曾经为国民党极权统治下的台湾也早已迈进了现代意义的民主社会。然而,东方世界里的两个民族,他们七十年前的历史是否还继续上演着?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些许知道一些答案。
    毕竟过了那么久了,也许他们国家的政治已经在民主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许多步,也许还在原地打转绕不出历史的弯弯。但我更愿相信,“权力”二字永远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     比起百家讲坛的快餐来说,还是此类书有深度。
  •     近代史太乱,每次看都脑袋疼,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孙科这几个人争来争去,每每必称为了党国利益,其实不过是为了争取个人利益。胡汉民要集党权,蒋介石要集军权,汪精卫为了反蒋可以和对头西山会议派结盟,胡汉民为了反蒋也可以不讲集权,他在广西的时候不就主张均权吗?孙科也别指责蒋介石独裁了,这个独裁的政党还不是你老子创的?
  •     最直观感受--国共都是黑社会
  •     本书封面可以概括本书内容: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的三国演义。总结三点: 1.权争与政争;枪杆子与笔杆子 2.每一个成功的蒋介石背后,都要有一个贤惠的蔡元培 3.广东人真***的讨厌
  •     各怀鬼胎四个字演绎的淋漓尽致。。中间引述各种电报来往什么的略枯燥。汪精卫好见风使舵啊,《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里留给我的印象略崩。
  •     这部书俨然就是一部国民党的三国演义,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以正统的国民党元老自居的汪精卫、胡汉民和粤籍势力,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后进力量和江浙势力之间的合众连横,斗争得十分精彩,唯本书的考证之细致,论述之严谨,绝非小说可比拟。
  •     其实写的很好,但太专业了,除了总体的一个趋势外真的忘得差不多了,主要就是写了宁汉对峙与宁粤对峙两段,个中细节真的眼花缭乱,不过最后一章地域政治分析派系斗争真的读着很爽。
  •     十分不流畅
  •     精读一年有余,为看明白这本书,又多看最少五本书。蒋公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选择了他,更上他创造了一段新历史
  •     有点啰嗦和枯燥
  •     3.5星强
  •     噱头读物
  •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群龙无首,派系林立,谁能胜出?
      相比于胡汉民、汪精卫等,蒋介石只是“党内后进”,“一大”时连中执委候补委员都不是;相比于其他军事将领和地方实力派,到中原大战时,蒋介石也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在他向“党国领袖迈进的过程中,不仅党内元老们大大地不满和不服,就是军事将领们也时不时地要挑衅一下。既要紧抓“军权”,又要争取“党权”,这就是蒋介石要做的事情。围绕着“军权”与“党权”,蒋、胡、汪三方不断演绎出分分合合、上台下台的复杂故事、一旁的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地方实力派,也伺机而动……
      本书选取了从1931年2月28日夜胡汉民被扣,到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年零一天的历史截面作为考察重点,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国民党高层内的派系政治斗争,以及卷入其中的地方实力派与中央之间、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的种种利益较量。对处于斗争核心的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孙科等各人心理,和派系斗争中的地城色彩,都有很精彩的论述。
  •     详实 孙哲生不愧民国阿斗
  •     15/03/13
  •     一本不可多得的书,值得一读。
  •     学术上有意义但讲的太枯燥了,不会讲故事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通病。另外,不讲和宋美龄的婚姻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国民党派系政治的产物吗?
  •     书名狗血一点,但不影响本书的出色内容;老金在社科院、新加坡、台湾、美国各地搜集的资料搜集了几百斤的资料;切入点虽说无创新,但似乎这一年零一天的时间确实很出彩;登场人物众多,老金处理得很好,方便了我们继续阅读这段历史。如果读过此书,我们就会知道,蒋介石的地位并非一日建立起来的,从一开始蒋介石就受到孙中山的冷落,在党内地位低下,与很早就跟随孙中山参加革命的胡汉民与汪精卫相比,蒋介石只能算后进。若蒋没有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掌握军权,参加北伐,蒋介石根本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蒋介石借助手中的军权不断蚕食党权、政权,造成宁汉分裂,并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为条件结束宁汉对峙,建立党内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蒋的重新上台同样也是因为二次北伐的军事需要,而且通过与地方军阀的战争,提高蒋在党内的威信。但是此时的蒋介石并没有达到在党内说一无二的地位,他不可能同时不要汪精卫和胡汉民,必有一人支持才可能号召国民党。蒋与胡汉民围绕国民政府主席权力范围问题闹僵,胡汉民坚持党高于一切、主席只有象征性的权力,蒋说服不过,将胡汉民软禁于汤山,是为汤上事件。这时候其他反蒋派系皆起来反对蒋,在广州组织非常会议,对抗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冯玉祥、阎锡山军阀也开始积极筹划反蒋事宜。面对党内外的压力,蒋不得不让步,第二次下野。蒋介石的独裁地位实际上抗战中才真正确立的。由此观之,蒋介石的权力来之不易,蒋一直注重军事,并由军权逐步向党政权力延伸。通过此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日本为什么在1931一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因为恰好这一年国民党党内发生了重大分裂。南京国民政府从建立之初内部就不统一,期间军阀战争,党内蒋派与非蒋派斗争,蒋派次系的斗争,使得南京国民政府受到极大削弱。这让我们能更好理解日本侵华的背景和中共在国民党统治下能生存下来的条件。另外,值得说的是,此书对事情发展的细节描述得很生动,很细致,对各方心里分析均极精彩,如此深入的研究实为我第一次所见,值得向各位书友强力推荐。
  •     书都无法重印了 值得很狠地读
  •     书很不错的,三位学者的合集
  •     蒋公是如何上位的
  •     大哥,稳!
  •     没看完
  •     换一个角度看国民党;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值得汲取
  •     史料详实,全面细致的介绍了这一段历史。长见识!
  •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国民党成立初期,也需要依靠苏联的帮助,可以说对苏联是唯命是从。蒋介石搞宁汉分立的时候,宋子文不给他军费,他也只能屈服。蒋介石在逐步确立自己统治地位的过程中,也需要平衡各方势力,他的权力不是无限制的权力。他在两次下野之后,吸取教训,不再贪图过多虚名,把国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诸多高位让与他人,自己暂时只抓住最核心的军权,一步一步巩固地位,最终走向权力巅峰。追逐虚妄的东西最害人。
  •     对国民党历史感兴趣的都可以看看
  •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群龙无首,派系林立,谁能胜出?
      相比于胡汉民、汪精卫等,蒋介石只是“党内后进”,“一大”时连中执委候补委员都不是;相比于其他军事将领和地方实力派,到中原大战时,蒋介石也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在他向“党国领袖迈进的过程中,不仅党内元老们大大地不满和不服,就是军事将领们也时不时地要挑衅一下。既要紧抓“军权”,又要争取“党权”,这就是蒋介石要做的事情。围绕着“军权”与“党权”,蒋、胡、汪三方不断演绎出分分合合、上台下台的复杂故事、一旁的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地方实力派,也伺机而动……
  •     介公受制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同样也受益于此。从国民党的兴衰成败历程看,把党寄予一人,不靠谱,指望一党永远意志统一,也不靠谱。用毛主席的话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这是让人不得不承认的真理,虽然在很多层面上、很多时候我们公开言明而已。派系之间谁能占得上风,可是很有讲究的,蒋介石能够拥军以号天下,这就是他的“金权柄”,毛泽东在张国焘分裂之际因先与共产国际派来的人接上了头,这便手握了“尚方宝剑”,从而他们都在党内斗争中有了先机。派,让党有了竞争,系,让党强了实力,虽有内耗,却也互进,这便有了蒋在捭阖之中统一了全国,毛在夹缝中树立了权威。派系之别,也为掌权者用权提供了分而制之的必然选择,派系也以争宠而多干事,所以他们喜欢有派别。所以,消除派系,是不自信、不会用权的表现。历代帝王将相,成于此也败于此。
  •     书内容真不错,蒋介石成为国民党一哥的过程,讲的很详细----总之一句话,枪杆子出政权
  •     近代史的书很少给五星,留下最深印象的倒不是作者精妙的梳理,而是后记里说他在台北两次租房住了半年,把国史馆党史馆中研院台大档案统统读遍。心往及之。
  •     群雄并起十八路,三分党国蒋汪胡
  •     好看,就是有点啰嗦。金以林和王奇生齐名,不过王的学究气要重一些。金的文笔比较接地气。
  •     书是好书,只可惜配送过来的这本太脏了。
  •     党史也是国史,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不细细体察
  •     看过之后,就一句话:写的非常好,值得收藏!!
  •     作者通过客观中立的角度反映那段历史,让读者重新了解了政治背后的点点滴滴。
  •     不错,了解那段历史的好书
  •     这本书很贵,但比较值。首先,纸质和排版很好。其次,字体和叙事方式很好。强烈推荐。5分。
  •     权力政治,政治权利,历史
  •     作者在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都呆过,没想到书里就差没写上“国民党反动派”这样的词了。在作者看来政治斗争全是为了争权夺利,这里头涉及到的人物没有一个有一丁点的政治理想。果其然乎?作者对三民主义却没有解读,无法解释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很想问问作者如果只是注释中宣部,何必呆在学校。
  •     群雄逐鹿,胜者为王,蒋介石以北伐之节节胜利,脱颖而出,挣得了雄厚的政治资本,进而平灭各个山头,大致统一中国,也是蒋介石为国为民的第一大功绩。整个过程也展示了蒋介石的政治才能和纵横捭阖的高超手腕。蒋介石的另一伟大功绩是领导全民抗战。此书最精彩部分即其出道至中原大战,独具匠心,翻云覆雨,挥洒自如,天助其道,人莫予毒。作者在采撷资料,钩沉史实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即有阅读的愉悦,也有史料搜藏价值。
  •     书的内容没什么好说的,很不错,虽然着力在1年中,但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繁杂,关系错综,千丝万缕,前因后果也交代的比较清楚,可以比较真实系统的了解过往的一段史实。这本书更象是论文,很严谨,旁征博引,内容很丰富,资料很详实,行文很规范,更好的是附带了很多照片,可以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也让理解立体化,人物感更鲜活。
    书的印刷很好,纸质好,耐看。
    推荐喜欢这类内容的朋友购买。
  •     太罗嗦了,大量不必要的引用原始文献导致结构过于臃肿
  •     内容不错,严谨。文字功底不赖
  •     对民国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     乱世不乱,呼风唤雨
  •     从广东派手里抢下最后的实际控制权,娘希匹的手腕和劲道可谓是拿捏正好~
  •     蒋汪胡,浙江人 浙籍广东生人 广东人之间的斗争史
  •     比较清晰。几个小考证,如中山舰事件,国民党分共会议等,都不错。于右任没有选上主席,“气得哭了一场”,哈哈哈
  •     世事皆是历史,纷争都是利益,牛逼的人自己去写历史。
  •     此书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材料真实、详实、充分,不少材料国内还不多见,分析严谨,结论有说服力。是研究民国派系政治的力作,值得研读。要说不足,就是某些事件头绪太多,一种情况下给人一种散开了合不拢的感觉,另一种情况下却又是只抓住几条线其他则放弃不究的感觉。
  •     很好的书。关于国民党的,很好,主要是感兴趣。
  •     蒋阿拉的的教主之路
  •     研究民国政治史、国民党派系斗争者必读之书
  •     4/5,事实梳理的非常清晰,以宁粤对峙为重点论述,结尾从地域观念的视角回溯全书,指出高层派系斗争下“党统”由广东派向江浙派的迁移,线索还是相当明了的。作者在整合史料上确实下了死力气,乃至用力过猛,材料堆积得都快溢出来了,电报整段整段的征引实在让人怀疑其必要性,全书也因此累赘许多。当然本书还是以厘清事实为目的,也很难说这是缺点,从学术的角度而言大量一手资料的填充是其价值所在,不过除此之外确乎无甚创见。
  •     汪精卫和潘汉年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然而玩不过蒋公。
  •     蒋公如何打败所有竞争对手?曰一手钱袋子一手枪杆子,时不时下个野,看人家狗咬狗就好了!另外,本书以宁粤之争为切入点,指出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实际上就是江浙系与广东系之间的斗争,堪称毒辣。
  •     该书引用大量电报、日记,可见许多不常见的论据。
    虽然行文极其细致,但毫无令人乏味之感。
  •     研究国民党高层派系的一本好书
  •     梳理很详细
  •     该书立意较好,有自己的观点,分析的比较透彻,观点新颖。不足之处个人认为:学术气太浓,语言枯燥无色,读来略显沉闷乏味,且个别地方有繁琐之嫌!当然,总体来讲,值得一读,因为它的立意确实新颖,且有独到见解,可以为读者开辟一个独特的解读国民党历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奇径!
  •     该买就买,这是近代真实的政党政治。
  •     好书,值得仔细研读
  •     “先完此局,看谁胜谁负,再解倒悬。”在共匪未靖、长江水灾、日寇凭凌的1931年,党国要人还乐此不疲地玩着争权夺利的游戏,上演着连番的政治大戏。朱学勤说,最好的政治是最枯燥的政治,最有故事的政治是最糟糕的政治。看金以林先生巨笔勾勒的这段历史,感到有趣,更感沉郁。另,若百年后的历史学家写我们当下的政治,不知是否会更为精彩?
  •     如果你喜欢国共历史,这书可以买
  •     这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也是以其博士论文继续研究写成,功底之扎实让人敬佩。几乎每一个论点,每一个判断都有第一手资料作为应证。
  •     算是一个对相关主题的梳理
  •     想了解国民党为什么最后只能退守一隅,就必须得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能同心协力!这本书能让我们了解一二!
  •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披露了许多民国时期国民党高层权力斗争的细节对我们现在政党权力的演变也有很高借鉴意义。历史不需要粉饰,真实的历史才是吸引力的。我们中国引入政党这一制度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从此中国才算不只脚迈入现代化,不过政党这一制度在中国的种种演变无疑是打上中国传统的烙印。
  •     国民党版的红太阳是怎么升起的。江浙帮打击广东帮后奠定了委员长的地位。
  •     闷声发大财才是最好的2333事缓则有布置的空间,谭延闿的不得了之说。
  •     空下来看看
  •     但发来的却像是地摊上淘来似的,封面封底脏乎乎的
  •     写得枯燥乏味,也就是蒋介石的崛起之路,非得扯上派系斗争,对于派系斗争又写得不翔不实。而且行文中几个所谓有趣的现象也没有看出有趣在哪里。
  •     写论文,需要它。还没看,既然没条件查到一手史料,就查它吧!其实是本很出名的书,可能大多数人觉得很无聊,但我觉得很有用。
  •     填补空白
  •     蒋的当权也不容易,各种联合、拆台,内忧外患
  •     金以林是这个领域的优秀年轻学者,希望内容不令人失望。金与王奇生、汪朝光等人所著的《天下得失》也不错,用严实的考证,还原一个真实的蒋公。
  •     很好好好啊
  •     细细品味,对于个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民国史很精彩,作者生动严谨的记录了蒋公介石成为国民党领袖的历程,是本好书
  •     历史的细节处才最动人。每个人都存在着自私的一面,也同样存在着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一面。但是最终却还是由胜败决定了历史的评价。正如人们常说,历史永远都是由胜利者撰写的。不过说实话,蒋介石和毛在战略水平上确实不能比。
  •     了解民国史,了解蒋公,对研究党史很有益处
  •     看完后算是大致弄明白31年前后到底咋回事
  •     可与党员、党权与党争参看
  •     书中大量人物事件并不详细,借助其他书才能还原真实···
  •     让读者了解到孙中山去世后到胡汉民被释放这段时间的历史,史料充实,论述详备,不错。
  •     写的很好啦,但我真的不太感兴趣。
  •     引用电文很多 可信度高 对很多历史细节进行了陈述
  •     蒋介石是弱势的领袖,连独裁者都不算。不过题目太大,书只取一小部分,不好。
  •     把国民党高层派系的斗争写的很通透,值得一看
  •     谍战剧很多,想了解国民党内部的斗争,看一看这本书
  •     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口是心非的时代
  •     细作。
  •     一部国民党的三国演义
  •     梳理的比较清晰
  •     太牛了,这本书必买
  •     党国1.0为何会失败,本书从政治,组织形态,群众运动,军事,国外援助,国际大环境和领导力量等方面开展论述,较为清晰的阐述了国民党为何败退大陆的一本好书
  •     史料丰富见解不凡关注点有价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