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艺术哲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9787200054019
作者:H·丹纳
页数:194页

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

在家附近的书店买的,很久不在实体书店买书,感觉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随意翻阅浏览,遇到感兴趣的当场拿下,回家躺在沙发上就可以开始阅读,这份感觉是卓越无法给你的。不过要想省钱,还是可以记下名字,再往卓越上搜索~有时候俺是一个败家子,俺承认。本人没有艺术才华,从小画画课就没得过表扬,所以对一切艺术形式,尤其绘画、雕塑艺术,带有盲目崇拜的心态。可见无知容易造成迷信,迷信产生崇拜,此乃真理。这本书据说是100多年前一个艺术理论学家写的,探讨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能够诞生了那么多艺术天才。这个问题刚好契合了前段时间我跟老公对达芬奇这个人物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的好奇,所以买来看看,不知能否顺带提高一下自己的艺术修养,别什么世界名画都没见过,让别人笑话。断断续续的看,总能碰到一些有趣的描写,也长了知识。比如同时代的英国人都在干嘛?巴黎人是一种什么生活状态?德国的音乐表达出来的性格与意大利的有什么不同?呵呵,尤其是看到当时的巴黎,感觉跟现在的北京有点儿像呢~比如巴黎当时已经有了1600万人口(不知道是不是我看错了,这可是老多人了,晚上回家再确认一下~),居住空间拥挤,社会下层的人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事业成功,从而跻身上流社会。因为人人都有升官发财的野心,所以那时的巴黎人人都在忙着奋斗,希望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所以竞争也就非常激烈,生活状态远谈不到悠闲。而彼时的意大利,人们大都住在10万~20万人口的小城镇中,交通不会堵塞,房价不会高涨。要想跻身上流社会,那可是要得到国王的特别垂青,或者有给贵族拍马的高超本领,抑或是以极小的几率成为暴发户,总而言之,相当难……于是大家也不想了,也不争了,好好享受生活了,静静体验美了,所以才有了意大利艺术的土壤。好比一块土地,没有经过文明的耕耘显然不行,但被文明耕耘过度了也不行。意大利就是有了这个社会条件,才有了产生伟大艺术的可能。听起来,有点儿像之前听过的“地理决定民族性格”的理论,比如说日本是一个岛国,所以容易产生狭隘、没有安全感、由过度自卑而引发的盲目自大的性格;英国多阴雨,所以英国人性格比较沉静、阴郁,没有意大利人的阳光等等,有点儿牵强。但是,生活状态跟艺术状态也还是脱不了干系的,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当时的英国人忙着挣钱养家糊口,吃都吃不饱,肯定没法谈艺术,同时“饱暖思淫欲”,大家都有机会成为暴发户,估计也没人有工夫搞什么艺术了~这个社会机会看起来挺多的,因为白瑞德早就说过,你可以在一个文明在建设的时候很快的积累财富,但是在一个文明崩溃的时候去攫取财富,要快得多,也多得多。所以那么多的人都忙忙慌慌的想要更多物质的东西,谁有时间谈艺术呢~

很经典的论文集

看了之后,给人开阔的眼界,不由让人会改变艺术在自己的内心的定义。书中可考证的人物、事件,地名非常之多,使人信服,文采飞扬,让人遥想当年盛况。

通俗易懂的《艺术哲学》

读了第二辑的《艺术哲学》,里面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相比较以前看过的外国翻译过来的艺术书籍,这本算是非常通俗又易懂。作者从地域,人文,时代出发,将当时艺术产生的缘由娓娓道来,更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创作的背景,把同时期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做一个大致的串联。相比较以前孤立的只看画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像我读完就对整个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艺术有了大的概念。艺术作品产生必然与条件完全符合,艺术作品是人创作的,人总要受其成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也是十分赞同的。作者的语言不卖弄,没有晦涩的文字,读起来轻松愉快,很长知识,是本好书。

从历史、风俗、种族看艺术

原本以为是一本比较理论化的哲学书,看了之后才发现更像是一本介绍意大利、尼德兰、希腊的书,关于他们的历史、风俗、种族与艺术。作者视角确实独特,若不是书名叫“艺术哲学”,恐怕一般人不会知道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尤其是我辈不懂艺术者。由于对欧洲艺术史不熟,内容感觉蛮枯燥的,但读起来却异常顺畅,作者行文流水,译者工笔亦不错。作为讲义内容,确实相当精彩,惜自己不懂艺术,未能领会其中精妙之处。

原来艺术是这样的

自从人类第一次通过石头与石头的撞击而留下自己的印迹以后,广义来讲,审美就开始了。对美的向往热爱沿着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不断地延伸,扩展到世界各地,充斥着过去和现在。客观地讲,不懂审美的人并不能称为完整,而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必定是伟大的。随着人类对美的欣赏和研究的深入,艺术萌生了,其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石器时代的岩洞壁画,到古希腊的石柱、神庙,再到哥特式的美术,艺术的脚印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无数艺术家们共同缔造了人类美学的发展史。艺术作为一种存在,必然要接受社会的人文关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作品在人们的视觉世界里似乎越发成为最为“挑剔”的东西了,这当然是哲学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于是,艺术家的思维显得沉重起来,创作氛围显得多样起来,这就要求艺术家应该不断寻求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平衡,寻求艺术哲学领域里的一个完善自我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演化成了艺术流派,它被其周围的环境所围绕,同时也辐射着围绕它的环境。在一个个辉煌的时期,一个个独特的领域,创生了许许多多杰出的艺术流派,它们独一无二,就像中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却光芒永久。文艺复兴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造诣卓绝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弗拉•巴尔托洛梅奥、乔尔乔内、提香等等。在这之前是尚未成熟的艺术,往后看艺术已然衰落,他们的作品轻视和忽视风景,至于树木、田野和建筑物等只是附属品,多以自然的人体为中心,表现健康、活力、旺盛的人体,让人体具有运动的能量。而就在相距不远的日耳曼民族和拉丁民族中,作为杰出代表的佛兰德斯人和荷兰人也以另一种方式演绎着艺术的美,像杨•凡•艾克、彼德•保罗•鲁本斯、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彼德•勃鲁盖尔、伦勃朗等等。透明平静的河水、明亮的草原、红花白花、青葱茂盛的树木、满照阳光的远景、美丽的田野,还有面部夸张的棱角,高大的身材,无不突出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雕刻家罗伯特•斯密森曾说过:“任何艺术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着的时间。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荒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艺术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它会在外部的影响下一次又一次地展开,即使是时过百年,重新翻开历史,那些曾经的辉煌依然会拨动人的心弦。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深具传奇性的天才人物H•丹纳将艺术的哲学引入了巴黎美术学校美术史的课堂,指导着所有崇尚艺术的人领略着欧洲艺术的魅力。又过百年,当《艺术哲学》捧在我们手中,阻碍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迷雾渐渐散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艺术的本源是这样的。

艺术是什么?哲学是什么?

因为读书会的原因,开始读丹纳的《艺术哲学》,最终却是书没读完,读书会也终没有去参加。据说书的这个版本是不完整的,丢失了丹纳《艺术哲学》中最重要的一头一尾。即使如此,我还只看完此书的意大利哲学部分和尼德兰艺术哲学的大部分而已。说实话,文艺复兴时代一直是吸引着我的,因为那些人,那些杰出的人,那些画,那些无与伦比的画一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似乎那是一个专出天才,专出奇画的时代。但《艺术哲学》依然没能让我读得酣畅淋漓,只是觉得这个作家的研究角度有些不一样。一般人研究艺术,无非是把艺术与个人的经历或者个人的才气联系起来而已,此书却是把它与一个民族的才气,一个民族的气质联系在一起。书中的意大利人优雅却又暴戾。整个民族原本在艺术上就是高其他民族一筹的,所以才能产生那样震憾人心的艺术。但读下来总觉得差了些什么,好像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大画面,却看不到艺术家们本人。虽然画是他们画出来的,心血是他们的心血,却把艺术家本人给淹没了,好像他们之所以有那样的才能,不过是因为他们处于在一个好国度,拥有一种天生的艺术天赋一般。当然,妞去听完读书会回来告诉我,丹纳为写这本书花了十余年时间,到每个地方进行了实地考查,这样一来,却又觉得这本书着实难得。事实上,如果我们考查一个时期的艺术能够真真正正的还原到那样一个时期的历史语境中去,确实可以更好的看清艺术的由来。只是为什么取名哲学,依然不太能够明白,也许等多年以后重读我能有更深的体悟吧。

《艺术哲学》读书笔记

版本不一样【读书报告】 一、书本简介1、书名《艺术哲学》2、作者:丹纳 著 傅雷 译3、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4、页数:6235、本书构架《艺术哲学》这本书共分为五编:第一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由艺术品的本质、艺术品的产生两章构成)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由意大利绘画的特征、基本形势、次要形势及三章次要形势续等六章构成) 第三编:尼德兰的绘画(由永久原因、历史时期两章构成)第四编:希腊的雕塑(由种族、时代、制度三章构成)第五编:艺术中的理想(由理想的种类与等级、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效果集中的程度四章构成)6、作者简介丹纳(1828——1893),法国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实证主义的杰出代表。自幼博闻强记,二十岁时入国立高等师范,专攻哲学。曾任巴黎美术学校美术史和美学教授。 著有《英国文学史》、《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意大利游记》、《艺术哲学》等。二、书中包含的主要哲学思想在《艺术哲学》中,丹纳认为“一切事物无论物质方面或是精神方面,都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循。”他的治学方法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换句话说,他研究学问的目的是解释事物。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丹纳在《艺术哲学》这本书中主要继承并且发展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观点,下面我们对他们的哲学思想做个简单介绍:1、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体系的建立者,他的哲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的精神本身。那么,黑格尔的哲学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2、孔德: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的实证主义,主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性材料,认为通过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的定律。他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三、作者的观点、研究方法以及《艺术哲学》产生的影响 1、作者的观点《艺术哲学》这本书是由作者在高校授课使得手稿编撰而成的,在这本书的第一编第一章的开头,作者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本书要为我们展示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简单的以下面一个脉络去深入解读:例如我们从看到一幅画开始,我们可以找到这幅画的作者,进而可以找到这位画家的所有作品,再进一步我们可以从这个画家为线索找到与同处与这个时代的画家,我们便可以看到处在这个画家集体周围与他们趣味相一致的社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幅画——画家——画家群体——社会。这是一个完整的范围一个全面的系统,由此便可论证上面作者提出的观点艺术品不是孤立的,是有所从属的。作者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历史出发、从事实出发,我们是要探寻规律,我们研究学问的目的是解释事物。作者的这些观点在他的《艺术哲学》的各个章节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运用。在第一编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中明确的表达了他的这些观点,叙述了艺术品与画家及社会(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且在接下来的几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尼德兰的绘画、希腊的雕塑)中做了详实的论证。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面出现了很多人体,为什么画面中会出现这些东西而在尼德兰绘画中却没有这么大量的出现,这时作者就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画家他们所处在的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环境,讲完了这些我们便能很清楚的理解这些画面为什么会出现在画布上,为什么能画的那么好,能引领一个画派的产生。让我们知道只有在当时那种社会背景下才能产生出那样的作品,与此同时,也用同样强有力的例证为我们阐述了作品与种族、时代、环境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的下面几编作者也给我们做了详尽的解释。2、研究方法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以及以上的分析,在丹纳的《艺术哲学》中,丹纳主要是运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对本文进行构架,用总——分的叙述方式来完成这本书的写作的,在书中,第一编作者使用了许多定义和自己的观点对艺术品及其产生进行了定义和叙述,在接下来的几编中作者则是从不同的种族、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分别用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尼德兰绘画以及希腊的雕塑等方面对他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强有力的论证和解释。3、《艺术哲学》读后感读完《艺术哲学》后,我们会感觉通过丹纳这种对艺术品与种族、时代、环境以及风俗习惯所作的系统的、详实的叙述,向我们力证了艺术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时代的关系,找到了他们之间的联络点。在他的论述中艺术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只有浮在大众生活之上的属于小部分的艺术家所能欣赏和了解的,而是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环境以及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符合大众审美的且能反映民族性格及其特征的艺术品。通过对《艺术哲学》的阅读,可能对我以后在艺术与时代的关系方面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包括丹纳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论述过程都会对我以后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帮助。

苏大教授

当年苏大某教授推荐的书目中的一本,确实不错。可惜我离文艺青年之路和某人的距离一样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去了

难得的好翻译

这位译者的名字太普通,对不上是哪一位。不过翻译出来的文字非常优美,流畅。难得。这样的将艺术的书真不错。付雷可能也有一个译本,没有比较过。


 艺术哲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