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笔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 电影理论笔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7
ISBN:9787563335435
作者:郭小橹
页数:249页

内容概要

郭小橹,女,1973年11月20日出生于浙江。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英国NATIONAL FILM AND TV SCHOOL访问学者。出版有长篇小说《芬芳的三十七度二》,散文集《梦中或不是梦中的飞行》、《电影地图》,电影剧本集《我妈妈的男朋友是谁》等。

书籍目录

序言
被禁忌的电影
电影叙事的革命
电影观念的革命
三种质疑:有关当代电影理论的“语言”体系
电影与亚当的肋骨
失去性别的女性
两个“新女性”
被误读的章子怡与莎朗・斯通或梦露
一个人的越南
密西西比美人鱼
纪念布兰登
在偷窥与欲望之间,我作调解与投射
一份关于王家卫的绝对作业
亚恩・瑞德的激情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东方影像: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电影特征比较
后记

作者简介

在这本《电影理论笔记》中,作者郭小橹表达了她对电影理论的认识:影评、纯粹的学院派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实用理论统统都应该诚实地面对它们的时代。诚实、有效、尖锐应当成为当今电影理论的气质,尤其是中国电影理论的气质。尽管这种气质将遭受反击,并感受疼痛,但只有感受到疼痛,才能感受到我们的理论真实地活着。

图书封面


 电影理论笔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般来说,电影理论类的书,看的人多半很少,而这本书从笔记和书评数量来看,还是不错的了。当然,郭小橹的这本《电影理论笔记》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电影理论集,首先体现在题名上的“笔记”二字。在内容上,前三分之二的部分,是作者关于中国电影现状以及类型电影(特别是独立电影、女性主题电影)的批评。这部分针砭时砧,言辞犀利,思想成熟,论据充分,电影语言的分析亦很到位,个人非常喜欢这类风格的语言与电影批评。单纯的电影理论读来难免枯燥,而郭小橹的语言读来,文采盎然,十分吸引人。同时,她的见解独到,与平常读的一些纯粹评论性的文字相比又增加了深度,感觉受益匪浅。让我对电影、电影元素有了新的认识。在思想认识上也有了不同的感悟。其后收录了一份郭小橹自己主持的社会调查,私以为很能反映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收录的一些问卷也颇为有趣,从现象到内在的分析也耐人寻味。最后,是郭小橹所作的一篇论文,是关于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与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本源分析,私以为像散文一样浪漫,却道出了两位导演电影风格的源头。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书评写得很不像样,但是我想表达的就是,在市面上应该很难看到这种类型的书里有像郭小橹这样文笔优美却笔触犀利的,对中国电影的忧虑无奈背后又充满希冀的,见解独到又恰到好处的。虽然文字不长,但是对我的影响、启发很大。
  •     不知道为什么,非常喜欢这本书。不敢说对我这种菜鸟级的电影入门人物有什么帮助,但就是简单的喜欢。可能是因为作者是女性,拥有非常符合我审美观的笔触,可能因为作者在书中透过电影看到了关于性别,关于国别,关于人性更加深层的问题,不过最重要的是,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籍,就凭这个,我也会义无反顾的给它五分。再来看看这本书本身,插图很多很棒,不过这也导致了我读的很快,搞得我旁边的人以为我就是在看插图。内容涉猎广泛,由于作者是科班出身,对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现状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关于女性在电影中的地位、关于电影理论在现代的不被重视、关于比较个人化的思考:奥利佛斯通、《男孩别哭》、王家卫、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这些都可以独立成文,切入点小,内在却很深厚。再说一次,很喜欢
  •     时下的图书市场上,有一类书籍颇为走红,即“电影随笔”。印象中似乎始作俑者当四川成都的洁尘之电影随笔集《华丽转身》莫属(指流行程度),其后,各出版社纷纷跟进,短短数年时间,涌现出相当数量的同类书籍,一时间,仿佛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消费热潮。粗粗归纳一下此类图书的显著特征,不外乎以下几点:一、装帧精美,定价不菲,印数可观;二、书中涉及的影片多以欧美经典电影为主;三、作者几乎清一色全是女性,且都以“才女”著称;四、文字多感性细腻,华美抒情。文学之外,电影亦为我之所爱,尽管二者都非我的主业,但或许因为当年一段不解的因缘,内心总是难以割舍。年少时热衷过收藏电影杂志,稍长,以阅读电影剧本为乐,自诩为我的“平面电影”,而今,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购买影碟亦成了每月购书之外的一项固定开销。故而,举凡与电影有关的文字也就相应落入了自己关注的范围,这其中,自然包括不断面世的“电影随笔”。翻阅自己数年来的读书笔记,发现竟有不少篇什跟此类书籍有关。不过,其间也有明显的变化。初始的感动和赞许,已经悄悄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独立思考的批评色彩这或许跟自己的年岁渐增,阅历渐长有着不小的关系。《新京报》的某期书评版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将洁尘的新书《黑夜里最黑的花》“誉”为一枝“塑料花”,恐怕并非偶然。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确实觉得这类随笔集越来越有面目相似、一味滥情的倾向和局限。尽管它们的追随者甚众,追捧者无数。在众多由颇具灵气、感性和悟性的才女们一手打造的电影随笔中,越来越多的是轻轻浅浅的抒情、黯夜神伤的悒郁以及喋喋不休的八卦轶事,独独缺乏的是一份理性的评判,锐利的思想。当此类书籍频繁出版,继而被包装成品牌、系列之后,其中的分量越来越轻,多是个人的零星断想,即便间或扯上些“主义”“流派”之类的评论术语或观念,也是蜻蜓点水,凌空虚步,确实有如一枝看上去妖娆多姿实则无根无生命的塑料花。也许有人会因此反诘,电影本来就是娱乐,要的就是轻松愉悦,何必弄得那么累呢?是啊,天下那么多热爱电影的人们,未必人人都能明确说出电影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又从电影中得到了什么。明知银幕上的生生死死、爱欲情仇,离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其实仍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也许沉迷电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目的,无非就是欲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罢了,只是愿意停泊在光怪陆离的声色光影中寻觅片刻的沉醉与忘情而已。不过,我仍然固执地以为,既然有感而发并集成文字,必得提供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方属上乘,过分沉迷于小情小调的抒情和绚丽文字的营造,难免留下无足轻重的诟病。出版商的蜂拥而至,自然看重的是市场与商情,而读者受众的追捧,究竟是源于对才女们缠绵文字的欣赏,亦或只是对其间若隐若现的著者个人情感生活的窥测?那么,影片本身所折射出的各类文化信息,倒底还剩几许?所以,读过了洁尘(《华丽转身》、《暗地妖娆》、《黑夜里最黑的花》)、毛尖(《非常罪,非常美》)、萧耳(《第二性元素》)、王敏(《黑到深处》)、聂双(《蓝月亮的舞蹈》)、苏三(《我为碟狂》)等等之后,越来越感到不甚满足。反倒是一本毫不张扬并不为人关注的《电影理论笔记》,值得一提。作者郭小橹,北电科班出身,文笔同样优美流畅,清新脱俗,却不曾沉溺于表面的感性理解,而是既有技术层面的分析又有深刻的理性评论。另有戴锦华的《电影批评》,其视野与深度,思想的锋芒与感受的弹性,亦为我所激赏。只可惜这些严肃认真的思考,对于那些被流行时尚蒙蔽的现代小资们而言,未曾得到预期的反馈和共鸣,在被传媒频频简单化、口号化的误读中,电影本身的魅力及理论价值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消解,反而容易被淹没在流行时尚的喧嚣中,不由地只能一声叹息。 2004/9/9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水准高低不齐的严重,除了讲电影制度的第一篇和比较小津与侯孝贤的最后一篇,其他的文章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不是视角或态度陈腐,而是干脆言之无物,哪怕起了个耸人听闻的假大空的题目,看似高屋建瓴。即使郭小橹是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贾樟柯口中那个很努力的女孩儿,其实我不觉着端着知识分子的架子、满口仁义道德责任感有什么不妥,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作为那个圈子里最优秀的理论者,因为优秀,所以跳不出来。
  •     看到了一些新鲜的思想。
  •     在大学的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
  •     比艺术史易读,至少那些电影,导演,演员的名字我都见过听过看过。当成是略微一下梳理经年累月检视过的电影。又想郑重其事地看电影了。
  •     最开始读的电影理论的东西。没想到作者现在真成导演了
  •     我看的电影还是太少。
  •     学到挺多,但也有很多不敢苟同,作者带有太强烈个人感情色彩,此书不能称之为理论,说是笔记倒挺契合。尤其最后大幅篇章的小津和候孝贤比对,实在有些连篇累牍的意思在了
  •     邵牧君的序很有意思,最后一篇侯孝贤小津比较研究是作者的研究生论文麽。。
  •     电影学院派的理论维护,但是没有过分脱离实际,结合了史论,批评,调查,对比,论文等一系列的反思答疑了理论不可忽视的力量构造
  •     非常精彩。
  •     之前读过不少电影方面的书,独觉此书甚异甚好。国内很多有关电影理论方面的书,不是照本宣科,就是捕风捉影,而这本有关电影理论的笔记,不但语言犀利流畅,而且观点亦独到卓绝,惊为天人,甚是痛快~~~~我们的学术圈子里,应该多一点这样的呐喊,多一份这样的真挚关怀,多一些为学术的自由~~~~
  •     只是觉得最后一篇文章对我还算有用。
  •     犀利的言辞,理性的逻辑,绝不是当下随大流的卖弄文字的空洞之作,我喜欢!!!
  •     在图书馆借的,看她是北电的,所以毫不犹豫地借了。
  •     高中时候读的,影响很深。话说当年我想考北影电影文学系来着。
  •     骑士般的女子,悦动的文字。。。
  •     第一次把自己看的理论书放到这里,是因为这本实在特别。艰涩的理论谁都不喜欢,但把它表述成文学作品似的语言,足见作者功力。
  •     因为女观众的审美经验基本已经被男性社会所长期驯化,并获得了主动的男权投靠和认同,因此女性观众已经失去了她们自觉的女性意识从而雄变为男性观众。 选择是不可选择的。 开始关注中国非主流电影。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问题是个永远探讨不尽的话题。
  •     里面的采访很有意思
  •     很好!正版,清晰.可看!
  •     女权主义充斥字里行间。这是她的论文集?对女导演表示关注。。很喜欢她对当今电影中女性地位呃评述。。
  •     影响研究生论文写作,论文的另一种写法,比较喜欢。
  •     虽然是女性,但是说实话我有点烦别人谈女权o(╯□╰)o,这本书其实更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份笔记。当然当中也有很出彩的地方。
  •     关于麦茨符号学的那一篇感觉不错。
  •     這書的插圖真是不忍入目.02年寫的一些影評,現在看來還是有些過時.紀念布蘭登那一章寫的挺好的,其他很多就是廢話很多,同樣意思的話講好幾遍,有湊字數的嫌疑,算不上好書,讀不讀無所謂
  •     在图书馆看完的。比较喜欢她对女性电影的看法
  •     耗了一下午,闲的翻阅
  •     中国电影现状、困境及批评。总之就是艰难。
  •     没事翻两页,越到后面越看不了,尤其介绍外国电影人的部分。后面侯孝贤和小津安二郎直接看不懂。
  •     補遺,應該很早前已經又再完整看過。。。大学时一念之差没有买,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了。。。
  •     校图书馆偶尔挺威武
  •     对于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表示有一半的文章看不懂~~作为能看懂的一半,还不错!最让人惊讶的是竟然提到高行健而没有被和谐!
  •     理论的力量来自它以一种尖刻的方式作用于疲软不堪的现实,理论的创造性在于它以一种偏激的姿态进入平庸的日常生活中。任何综合性的、总结性的、模棱两可的、辩证的、庸俗客观主义的理论方式都应唾弃。
  •     这种书根本不能称之为电影理论笔记,因为基本没多少可以称之为理论的东西,只能说是个人的电影随想吧。强烈建议书名给改一下,误导读者啊!
  •     清新又理性,挺好。
  •     文笔很棒。也有真知。娓娓道来,毫不装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继承的态度好,只可惜做了很多调查中国电影该什么样好像还是无解题。。影评人的责任感到位但是总是哭腔太重,不喜欢跟屈原似的文人。。。
  •     對增長電影理論知識還是很有幫助的。
  •     前面关于:电影叙事的革命、电影观念的革命、三种质疑:有关当代电影理论的“语言”体系。写的可以。后面的太琐碎太不理论了。还有很长的篇幅来表现她的女权主义
  •     想显得比较学术然而装逼失败的书,不过有些地方还是有点启发的
  •     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電影》那篇所謂的市場調查,看得我有點火大。。。
  •     "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度,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     散文与学术之间
  •     小橹在书的最后说,“Dogma95宣言是一种有力的理论,DV的发明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戈达尔本人就是一场颠覆性的电影理论,甚至连谢飞呼吁中国电影政策法规化也是一种有效的理论。理论的力量来自它以一种尖刻的方式作用于疲软不堪的现实,理论的创造性在于它以一种偏激的姿态进入平庸的日常生活中。任何综合性的、总结性的、模棱两可的、辩证的、庸俗客观主义的理论方式都应唾弃。影评、纯粹的学院派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实用理论统统都应该诚实面对它们的时代。诚实、有效、尖锐应当成为当今电影理论的气质,尤其是中国电影理论的气质。”无论是非对错,这种姿态在当今中国电影界确实是需要的,我想这也是学院派与其他理论人士的不同所在。
  •     高中时买的书,若干年后现在翻翻,感觉亲切又傻气青涩的过去~
  •     完蛋了,买了就后悔,这什么玩意儿啊,敢卖那么贵!
  •     闲来阅读书之一
  •     感性重于理性分析
  •     又相遇了,我觉得你是个离开了中国的文艺女中年,写的总有些迷离的味道。
  •     影評類的書籍在中國比較小眾,而關注與作者視角的評論更是鳳毛麟角。真的很難評價,只能說觀點獨特,很讓人思考。
  •     作为理论来讲还欠缺清晰的条理
  •     【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