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电影音乐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807139836
作者:〔挪威〕彼得•拉森 著
页数:237页

电影音乐:看得见的电影,听不到的音乐

无论如何,剧院中的音乐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对任何碰巧真的把它视作一个问题的那些人来说确乎如此。——贝拉·巴拉兹《看得见的人》“看电影”是人们对于观赏电影的第一表达,之所以这样表达是有其潜在道理的,相对于声音画面更具冲击力,人类更多通过眼睛获取信息远远多于耳朵。相对于这本书的宏大主题,这本著作的字数有点太少了,二百多页的书真的很难表达出电影音乐这一个宽大的视域,所以,虽然“历史、分析和原理这三个词可以十分精确地概括我想要在书中阐释内容的关键所在”。但是,作者的这个写作观是建立在学术意义上的。学术不要求面面俱到,要求的是观点与阐释。在历史方面,虽然是从学术视角,进行了表达,但是读完此书基本可以把握电影音乐的历史脉络,从无声电影的场内配乐,在有声电影初期的简单音乐,再到今日音乐成为电影内涵的核心表达方式之一。音乐在电影意义上的份量越来越大。在分析方面,作者的观点是很有用的,把音乐之于电影的方方面面都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有许多个案的分析,好好读懂这一部分对于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原理部分是非常有用的。原理部分自然成为本书的核心,但是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这个原理是学术意义上的,不是手册意义上的,即读过这些原理,不具有现实的操作意义上的, 而是学术意义上的。对于研究这个领域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书。对于一般了解的读者,这本书可以泛读一下。对于想读过这本书,就想知道如何给画面配音乐之类的技术人员来说,会失望的。

从《电影音乐》一书看大陆的原声书籍出版

上个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电影音乐》的中文译本,原著出自于2005年由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皮特·拉森(Peter Larsen)所著的《电影音乐 Film Music》一书的英译版。本书是对电影音乐的一个全面概括,包括了其历史,艺术价值,扩展应用等方面,值得电影音乐爱好者们研读。不过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么多更好的英文电影音乐初级读物放着不管,出版社却对这本经过二次翻译的英文书籍感兴趣(该书原文为挪威语)。但是不管如何,该书是我觉得到目前为止非常具有可看性的中文电影音乐入门书籍。译者王文斌是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过一些关于语言,传播,传媒等方面的英文出版物。不过就本书而言,由于是两人翻译,译者在默契程度上有待提高:一个简单的例子,Main Title一词在书中有的地方被译成“母题”,有的地方则被译成我们常用的“主题”;阿尔弗雷德纽曼著名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号角”被翻译成“二十世纪福克斯喇叭”,虽然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问题,但是在整体给人的观感上总有一些难受。另外,该书去掉了原著在最后末尾列出整本书的索引目录,给读者在相关问题的查找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显然这本译作相比于05年的那本“著名”的《电影音乐赏析》要流畅的许多,这本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读物基本能被誉为翻译史上头号失败作品。书中存在了大量语句失常,前后不通,甚至连基本译名都无法保证正确。很佩服出版商的勇气,这样惨不忍睹的作品还能被堂而皇之的摆上书架贩卖:徐克翻译成苏·哈克,约翰威廉姆斯翻译成琼·威廉姆斯,连章节小标题都能让人摸不着头脑:怎样进入大屏幕音乐,在时间中延续的乐典,对电影结局的担忧孕育了延绵不绝的音乐旋律,电影音乐变质的时间等等很多稀奇古怪地方。如果中国的学者跟译者如此这般对待一门新兴艺术的中国化,那么其出头之日是何等的困难。皮特·拉森的这本《电影音乐》所涉及的内容非常有限,历史方面虽然作者在前言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是在写世界电影音乐史,但是书中对世界上一些比较重要的电影音乐人物及贡献完全没有提及,而更多的是作者对整个电影音乐史过程的概述以及某些细节上的探究,因此显得说服力不足,部分章节显得虚胖。但是在电影音乐的分析上,作者采用了大量谱例从不同角度对音乐进行论述,尤其是书中采用了两个章节分别对影片《大都会》,《西北偏北》进行了详细的音乐分析,是值得很多国内很多研究学者借鉴的。去年,上海大学狄其安教授的一本《电影中的音乐》就是一本典型的空洞不实的骗钱读本,全书没有一处谱例,大量采用盗版DVD的影片截图,而整本书的内容就是作者一个人的泛泛而谈,通篇就像是长篇电影小说,而失去了电影音乐分析的根本意义。书前的理论部分也是空泛无味,甚至存在“参考借鉴”的影子,理论部分的六个章节拿到手上不过才14面,仅占全书内容的5%。这样比较看来,这本《电影音乐》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上乘之作了。我国对电影音乐的研究显然远远不及西方学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的一手资料稀缺,即使研究也是从西方学者那里获得二手资料以后再进行讨论,但这也存在两个方面的效果,一个是我们学者很难从这些资料中获得新信息,但是,只要一旦获得新的研究成果,那么将必定是一个大步的跨越。中国第一任电影音乐学会会长王云阶先生生前就一直致力于电影音乐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如《电影音乐与管弦乐配器法》,《论电影音乐》等书,撇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谈,但从王老先生本人的创作思路和角度来说就是目前电影音乐的研究学者所少有的,他从一名创作者的角度剖析了电影音乐在某部影片中的美学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理论,再从影片导演等多方面的角度诠释了音乐对电影的作用及其特点,有着非常的可读性。直到现在都有很深刻的研究价值,是中国电影音乐书籍中屈指可数的精品。另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06年再版的一本《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也是目前大陆出版物里非常靠谱的专业教材。这本书在第一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田力老师03年的《影视剧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加入了其研究生雷伟(第二作者)的论文成果,丰富了之前对欧美电影音乐的指导和论述的不足。如今,很多音乐学院都开设了电影音乐作曲的专业,但是头疼于对应的教材的稀缺,缺少专业的教育研究体系也是目前电影音乐人才稀缺的重要原因,很多研究人士都还仅仅是因为兴趣才投入这个项目,其本身并非电影音乐的专业出身,毕竟对这个的研究必须具备电影和音乐双重技能,而很多人所具备的仅仅是丰富的音乐知识缺少对整个电影工业的认识,这就直接导致了人才专业素质的下降,某些知识需要重新补课才能获得,耽误了更多的宝贵时间。不要认为中国出了一个拿了奖的谭盾就可以站在世界电影音乐的前列,那只是顶尖的人才,而下面的金字塔底还有很多人在慢慢上爬,前一阵子得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黎光教授(《天下无贼》,《集结号》等影片的作曲)联合其他学者在编写中国电影音乐史,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只是希望这本书能起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旗帜作用,促进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少出版一些为了自己的职称头衔而东拼西凑最后还被人耻笑的行业垃圾,这是我本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http://www.harrybocai.com.cn/main/?p=820

电影音乐的魅力

2009年5月23日晚,享誉世界的世界电影音乐之父,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为《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西部往事》、《美国往事》等500部电影创作音乐,20世纪最高产也最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之一,意大利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埃尼奥•莫里康内电影往事交响音乐会”,指挥匈牙利杰尔爱乐乐团演奏他的经典电影音乐。著名导演吴宇森和著名音乐人刘元等也去现场“追星”。九成的上座率显示了大师旺盛的人气和超强的票房号召力,也显示了电影音乐在电影界和观众心目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电影中的润滑油

2009-07-24 作者:矞鹰 ■矞鹰《电影音乐》 [挪威]彼得·拉森著 聂新兰 王文斌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电影音乐是电影的一部分,它或为电影体验的一部分,或为构成电影文化背景的一部分。这看似简单,然而,如果我们开始仔细思考电影音乐为何物,它在电影情节的发展中如何起作用,以及电影中为何会有音乐时,很快就会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这些问题就是挪威著名电影理论研究学者彼得·拉森的著作《电影音乐》一书中所要讨论的。该书对西方电影音乐如何从最初的无声电影发展到有声时代,一直到现今时代,进行了历史性的陈述,并通过一些精彩的电影剧照和配乐乐谱,详细地分析了各个不同时代音乐在电影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功用。为了探究电影和音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重点深入地分析了几部经典电影,如霍华德·霍克斯的电影《夜长梦多》(1946)、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西北偏北》(1959),以及后来风靡一时、影响极大的几部影片,如《星球大战》(1977)和《银翼杀手》(1982)等。我们知道,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的,只是一群人默不作声地盯着同样默不作声的屏幕,场面真是有点尴尬。于是,电影院里出现了为电影配音乐的钢琴手,有人说,这些音乐的出现,是为了要遮掩放映器材的杂音和换拷贝时的空当,但是,德国电影音乐学家汉斯·艾斯勒却认为:“音乐正足以当作影像的解药,因为观者目睹近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应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只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电影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所以我们不能不感叹音乐的魅力:在我们瞪大了眼睛唯恐错过任何一个画面的时候,无形的音乐已经把我们的心紧紧抓住了,我们灵魂深处对剧情的认同感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而不断增强。埃尼奥·莫里康内认为:“真正成功的电影可以让音乐获得一个极好的机会,被大众聆听。”看看《电影音乐》一书中着墨最多的对“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电影《西北偏北》及其音乐的描述,就可领会这句话的内涵和深意。希区柯克是公认的“悬疑大师”,令人肃然起敬的不仅仅是他制造电影情节悬念的功力,其在电影音乐方面的造诣也颇受推崇。担任《西北偏北》和希区柯克另一部代表作《精神病人》的音乐创作者、著名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坦言,很少有导演能像希区柯克那样“如此了解乐谱,并且真正意识到电影和音乐的关系”。而《希区柯克的音乐》一书的作者杰克·苏里范教授更是认为,希区柯克不是让音乐配合画面,而是让画面服务于音乐。《西北偏北》中的两段配乐值得一提。其一是一段节奏急促、跌宕起伏的乐曲。第一次响起是在主人公桑希尔被灌醉后在梵丹手下灭口未遂的情况下驾车逃跑的场景。汽车追逐本身就是很多电影中渲染惊险的桥段,而这里配上的音乐更是把桑希尔命悬一线的紧张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次这段音乐在桑希尔被误认为是杀死唐森的凶手并逃离现场时响起。音乐的响起,让观众感受到了问题的严峻,同时也推动了电影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悬念。第三次音乐的出现是在火车站这个场景。警探发现桑希尔乔装成了一个行李搬运的工人,于是大批警探开始在车站寻找桑希尔。适时的音乐不由让观众为这位散发迷人魅力的主人公捏了一把汗。另一段音乐则是一首充满温情的弦乐曲,而它的出现是专门为男女主人公桑希尔和伊夫·肯德尔烘托恋爱气氛的。在火车的车厢里,男女主人公相拥而吻,绵绵情语伴随着这动人的温馨乐曲,整个场面温情得使观众为之动容。在树林里短暂的幽会,两人打开心扉,这段乐曲又一次回荡耳边。影片最后一段总统山上的追逐无疑是影片的高潮。如果细心聆听,可以惊喜地发现这一段场景把这两段音乐巧妙地连接到了一起。当镜头瞄准梵丹的爪牙追逐桑希尔和伊夫时,跌宕的音乐将气氛渲染得令人窒息;而当男女主人公在悬崖上互诉衷肠,桑希尔甚至向伊夫求婚的时候,乐曲瞬间舒缓,温馨再一次浮现。观众的心情也随着音乐的变换而不断交替。希区柯克和赫尔曼如此注重音乐的表现力,真正让“画面服务了音乐”,让作为观众的我们陶醉其中。电影音乐可谓是电影中的灵魂元素,克劳迪娅·高伯嫚在其著作《听不到的旋律》中对电影音乐的功用所作的论述非常贴切:音乐的首要任务是,让观众与电影虚构融为一体。有些情况下,电影中的音乐“给故事世界的事件增添了史诗性质”,此时,音乐不是把我们卷入叙事之中,而是使我们注意到它的存在,从而强调了电影作为一种场面的性质。音乐“通过使观众易于进入主观性,而润滑了电影娱乐机器的车轮”,音乐“充当着催眠声,邀请观众去相信、专心、注视、识别、消费”。见于《文汇读书周报》

主食?开胃菜?

电影音乐,一直是作曲家们最为头疼的一个项目。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身被忽略,围绕着电影叙事的边缘进行渗透,而丝毫不能改变电影本身的动机。由于视觉的首要地位掩盖了听觉上的刺激,导致其总是被观众忽视。而彼得•拉森通过这本《电影音乐》向世人提出这一现象,并试图改变电影音乐的不公正“待遇”。说起来,电影音乐的创作也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拉森把复杂的电影音乐历史概念分为一个个单独的章节分别加以解说,并详细说明它们相互之间如何过渡,每一个阶段的配乐是如何为屏幕服务。我们在拉森的引导下参观了电影音乐的发展进程,从默片到有声电影时代,再逐渐升华到高潮时期——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最后才是这个一直被延续至今的电影与流行音乐密切联系的时期。今天的电影音乐总是与电影录制同步,但是在电影发展初期,音乐完全由剧院的现场乐队伴奏决定,观众会看到同样电影在不同剧院产生不同的音轨。直到1909年,爱迪生公司采纳了一些音乐人的意见,同意发行统一的曲目表。这一举措稳定了配乐的地位,使配乐步入正规。1920年,配乐的表达能力到了一个顶峰,随之而来的是,管弦乐时代已初见端倪。当然,只有电影工业健全的年代,配乐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拉森提出他的新观点:好莱坞对于华丽弦乐打底和显性旋律线的选择是基于19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但为什么当时的作曲家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呢?拉森指出,第一,当年的作曲家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第二,他们调查发现,后期浪漫主义音乐对于提高观众的注意力,帮助观众全方面理解电影有着很有效的作用。不管什么原因,19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对好莱坞古典配乐系统乃至今日仍有重大影响。马克斯•斯坦纳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不过,拉森认为他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比如他开创的“米老鼠式”配乐(音乐保持与电影高度同步性),太过保守,其实电影与音乐可以相互补充,以提高影片的心理与情感的多层次性。随着好莱坞的高速发展,另一批创新的配乐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以伯纳德•赫尔曼的先锋配乐人采用激进的方式动摇了经典好莱坞体系的基础。伯纳德•赫尔曼雄心勃勃地来到好莱坞,与马克斯•斯坦纳一争高下,并成为希区柯克长达十年的合作者。伯纳德•赫尔曼的创新在于并非采用美妙的旋律去吸引人,而是通过音乐中的复杂调性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体会电影。拉森最后阐述了与流行音乐界高度结合的当代电影配乐。这一趋势可以说从电影《毕业生》的《寂静之声》开始的,拉森不禁质疑,歌曲从不给观众具体的想法,会不会给观众造成一定的疏离感。但歌词毕竟有隐喻功能,加上它的高频点击率,是好莱坞屡试不爽的商业手段。除了讲述他的电影历史观,拉森还专门开设了几章来讨论电影音乐在美学、叙事学、心理学等上的功用。从这几个角度具体分析电影与音乐是如何达到感知上的一致性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电影音乐爱好者们研读。彼得•拉森是挪威卑尔根大学信息科学和媒体研究系教授,常年研究电影理论,著作颇丰。只是要想从这本书里一览电影音乐的全貌恐怕不行,这毕竟只是一份见好就收的开胃菜。书中涉及的内容十分有限,不够系统,更多的是凭作者自身的喜好与理解对于电影音乐史进行概述并加以某些细节上方面的深究。今年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的这一中文译本,该书去掉了原著在最后末尾列出整本书的索引目录,给读者在相关问题的查找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译者的词句也缺乏一定的音乐专业性。不过,对于电影音乐书籍完全荒漠化、电影音乐普及度低的国内环境,此书的出版确实是一个好兆头,相信未来将会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领域中,为国内电影音乐的推广纷纷出力。


 电影音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