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10年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香港电影10年

出版社:张建勇、张文燕、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中国电影资料馆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12出版)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106029036
页数:360页

章节摘录

产业文化与发展策略香港电影向内地发展的策略和反思倪震提要:回归的十年是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开始深度合作的十年。为了探寻电影文化与内地观众的深度融合,香港电影在创作题材、风格样式、合作方式、艺术话语等方面作了多样的尝试。而内地电影通过与香港电影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规模、更新了电影生产力、创立了新体制。在取得经验和成效的同时,双方也体味了失败和挫折的苦涩。在未来的发展中,香港电影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融入内地的进程中保持香港的主体性、创作自由和文化特点,恢复并强化香港作为亚洲电影重镇的独立地位。关键词:一国两制主体性文化特点多类型多元化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人们盛赞她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感慨她十年来走过的曲折道路。亚洲金融风暴、SARS的突袭、全香港适应新体制、确立新身份的心理困惑,都是这十年来变革中的香港历经的艰难。但是,香港终于以繁荣的面貌和重新凝聚的民心展示于世,连曾经预言过她必将陷入灾难性后果的论者也完全改变了看法:“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的一部分,几乎保证香港会继续繁荣”。香港回归的十年,是一个具有国际特色的资本主义城市和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开始融合而迈出最初步伐的时期。第二个、第三个十年,将是对“一国两制”新制度深度实施的进程,也是全球化环境下迅速发展的中国内地和进一步成长的香港如何更快融合、又如何保持和加强香港的国际特色和地位的关键时期。在回顾和展望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

书籍目录

产业文化与发展策略香港电影向内地发展的策略和反思中国全球:1997年后的香港电影世纪际遇——全球化电影格局中的新香港电影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共荣共生问题香港电影淡出,“中国电影”崛起——从电影市场看香港电影的现状与前景“九七”后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策略香港电影的商业美学嬗变——以合拍片为例文化读解香港电影的传统优势:创意.娱乐文明.都市感香港电影回归十年由早期香港与内地电影互动看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香港电影文化的三种进入“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无地域空间”与怀旧政治:“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想象香港电影“北佬”形象的文化读解双重他者与黑色浪漫——从一个视角论“九七”回归前后香港电影文化的嬗变回归前后的“银都”电影研究类型研究“九七”后香港武侠电影札记沧桑中的感悟与成熟——“九七”后香港文艺片研究全球化语境下的类型突围——论香港青年电影导演的类型片创作从动作片看十年间香港电影形态变化“九七”后香港电影类型片的文艺化和文艺片的类型化黑色镜像中的众生相:如是因如是果——香港“黑社会”电影的一种新表达导演与作品研究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论陈果的电影创作香港导演的中国想象——以《玉观音》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为例从《女人四十》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看一个人文作者的电影十年浮光掠影中追忆似水年华——王家卫前后期电影作品影像比较分析鬼才双生儿——彭氏兄弟的电影十年尔冬升电影:温暖人性里的灰色记忆叶伟信与香港电影这十年陈木胜:转型中寻求发展重识“父亲” 重书“我城”——解读2006年的五部港片编后记

编辑推荐

《香港电影10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香港电影10年》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深入透析香港电影发展的新态势所著的,书中收录了“融合与发展——香港回归十周年电影研讨会”上的多篇优秀论文,它们以“融合与发展”为中心命题,围绕“香港回归”这个关键词,从产业、文化、创作等三个方面探讨香港回归以来电影的发展变化,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相互影响,香港电影如何逐步与内地电影融合、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电影新局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及香港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议题。该文集集中反映了近年来电影学术界对香港电影发展的思考与研究,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香港电影10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今天我逛图书馆看新书架上放一本《香港电影10年》,就借来看看,一看看上了火。这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影资料馆合编的会议论文集,从发表者们的身份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大陆学院里的。第一篇就是北影老教授倪震(他写过一本回忆中国第五代导演北影经历的书,后来被英译,由杜克大学出版社),一股“正气”凌人地点评香港电影近年来的衰势。接下来好几篇路数依旧,皆以香港电影产业“势衰”这个基点上“高屋建瓴”,然后我惊奇地发现所有的瓴都是一样的,充满了一种大陆的“正统味”。他们无一例外地强调是大陆与香港电影从业人的多方面合作,有助于香港电影转型和发展。细看他们的文章,除了以上的正统自负味,然后几乎所有文章充斥着“后殖民焦虑”阿(偶尔伴生“后现代”),他者论述阿,再然后是全球化冲击。多少年的电影研究做掉了,搞来搞去还是这些范式模型,全然无创新之意义。其可怕之处还在于这些个研究框架范式海外研究中国文学和电影的无论华人还是老外学者,都论述的不知到什么深度了,中国大陆的学院派学者们还在套“理论+应用”这样的路数,而且全然对海外已有研究视而不见;相反他们从西方原初的或其他非此领域的学者观点中引来,搞得自己很有创新意义似的(比如有个人引“他者论述”,去引王明珂的书,可是海外中国文学电影研究不知多少年都把这个框架用滥了)。我对大陆上作此类用的西方理论和方法论做中国文学电影甚为蔑视,即使我完全不是学这个的,因为真的看不出有哪些是他们自己搞出来的东西。趴趴同学说要读文化研究,我就觉得很恐惧。即使你在香港读,也是一样:中国的文化研究,目前为止仍不过是在拾人牙慧,可他们还在沾沾自喜,乐此不疲。这又岂止是文化研究,中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不都基本是这样的么?顺带要说一句,我有朋友(在中国)做西方思想家的各种理论思想,当面我不讲,可是看到他们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的时候,毛孔都竖起来了。然而在香港在海外做中国研究的同学们,也当扪心自问,我中国人在做中国研究的时候,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也在做,而我们是不是就只能做“中国研究”,还用着他们搞出来的理论?而从目前的某种氛围上看,还未必比他们做的好。该书里也有华人学者如傅葆石,算是知名的,但他的论文也不过是回顾式的。再有几篇香港影评人的,都不是学院派出身,写来又是一个调子。当大陆学者都在强调香港电影产业的衰落,要两地合作才有出路的时候,这些香港影评人出奇搞笑的以一种婉转的方式开始为自己辩护,他们说香港电影还是具有传统优势的,比如创意,城市娱乐文明等等词汇被创造出来。或者再次将此“衰落”阶段看作转型阵痛期,他们相信现在不过是后殖民焦虑的结果,香港电影产业未来还是极为美好的。有人甚至引出英国某调查机构的结果为证明香港人是全球平均智商最高的人群。这样的说辞,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有几篇还不错
  •     这个论文集子做得不深亦不全,但好iashiyou一些参考价值滴
  •     关于97后香港电影发展的各个方面此书都有涉及 且分析得都很不错 喜欢这本书 ~
  •     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但不知道内容如何。
  •     我为什么要用啊啊啊啊啊啊!当标签……
  •     虽然香港电影大不如前了,但也不必这样贬低吧?
  •     集成内地研究者、讲师、研究生和香港影评人的论文杂选,读完感觉好像周伯通在玩左右互搏。
  •     资料价值
  •     怎么这么枯燥
  •     气死我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