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 红色的天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舞台艺术戏曲 > 暗恋桃花源 红色的天空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506028615
作者:赖声川
页数:235页

伪文艺女青的朝圣之举

《暗恋桃花源》是一个话剧,而且是比较有名气的话剧,在这个小众文艺抬不得头的今天,赚得一些名气实属不易。因为小众,也就成了文艺青年的心爱。袁泉一直标榜因为爱所以选择话剧而使得她似乎在文艺圈内有了点与众不同的意味,仿佛如“云之凡”这个名字一样沾了点仙气。我对文艺心里面有点向往,而且长这么大还没有看过话剧,对于学中文的来说似乎有点不上道(大学里有的同学已经排起了话剧)。于是这么个大好的机会,正是我缩小距离的选择。何况是《暗恋桃花源》,何况有黄磊(虽然已不是我高中时候迷恋的那个长发飘飘的唱“我想我是海”的温润男子),何况有一望四十年的爱情。守望的爱情,特别是带点悲凉,特别容易打动我心。云之凡,之凡,听这个名字,就知道那是一个轻盈洁净的女子。“今天晚上好安静呀”随着幕布的拉开,秋千架上那个编着两个大辫子的姑娘变成了具象个体。时空转换,观看的人确是欲跌未跌,只是摇摆着飘在边缘。轻盈的梦,总觉得那么不可以把握,何况这是一个近千人的剧场,私密性不够,情感就不容易沦陷。何况还有张扬着俗世笑意精灵的谢娜和何炅,他们夸张的肢体语言、鲜艳的衣裳、搞笑的剧情正如他们的台词“放轻松——放轻松——放轻松”一样松弛人们疲倦劳累绷紧的神经。谢娜、何炅他们的光芒把黄磊的书生气,把袁泉的文艺气统统掩盖了。何况是在长沙,这是一个浮华的都市,他们媒体文化就是《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超级女生》、《快乐男生》,切合着他们追求的定位“快乐文化”。在快乐至上的地方,所有的都要笑,而且是要爆笑、狂笑,不能是嫣然一笑,更不说什么小家碧玉的抿嘴一笑,就更别提什么悲剧文化了。快乐本就太小,悲剧何苦还来张扬。但是我一向觉得快乐的力量太过于轻巧,只有悲剧来的直抵人心。所以,虽然我觉得不错,但是仍觉得不过瘾,《暗恋》的成分太少,《桃花源》的戏份太多,且场景美轮美奂,让人觉得缤纷,不像暗恋就是以一个秋千架开始,以病房结尾。黄磊和袁泉中规中矩,却是无闪光之处,塑造的力度不够,一个相望四十年的恋情,因为时代而离失40年,再见面确是各自成家,辞世前想见应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却显得轻飘没有力度,人世的沧桑悲凉意味没有显露。出来后,碰到那个小眼睛的杜海涛,没有电视上那么胖,显得可爱之极,想跑去合影留念,却被老乡拖走,哎——。因为我也是小眼睛。有时间再写《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型。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在剧场短暂的那一刹那,演员和观众同时知道,他们彼此历经共同的经验是唯一的,灯暗、幕落、即使是同一个剧团,同一个剧本,同一个演员阵容,这一场演出永远再也不会重现。——赖声川《暗恋桃花源》是我生平演过的唯一的一出舞台剧。我非常庆幸,因为“暗恋”,我的演艺事业进入了“桃花源”,因为“暗恋”,我的舞台生命没有了遗憾。——林青霞看《暗恋桃花源》剧本的时候,我一边以第一次欣赏的角度去慢慢体味赖声川的风趣幽默与他自设的那个“桃花源”,一边又想方设法地使这样一出戏剧渐渐地在我脑中形成多样的画面,我试着按我自己的理解去给诸如春花、袁老板、云之凡等配上我认为的应有的声音与腔调,并让他们根据着剧本的布景一一呈现出我所想要的结果,如此一来一部剧本看下来,所完成的却是两项独立而又彼此吸引的艺术欣赏,这样的一种看书体验,不是很愉快的经历么?或许不管是剧本抑或是诗歌、小说,如若遇到自己喜欢的章节片段或是那些吸引眼球的文字,都能将他们耐心地按照我的理解一一在脑海中映射出那么多的画面,那么多的透露着我个人声音的台词,想来竟是如此美妙的一项工作。

暗恋你的桃花源

那么,让我说说关于暗恋,以及桃花源的故事吧。或者我的神经已经在终日浑浑噩噩中磨砺的越来越大条,这样简单的一个关于离散的爱情故事已经无法让我落下泪来。无非是缘分太浅,想要得到却只能擦肩。感动我的,也不过是已垂垂老矣的江滨柳那几声痛彻心扉的哽咽。令我不自主的神游的,是老去的云之凡说的那句,“我哥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我就老了”。一下子想到若是有天也与你这样失散,我会等么?再也寻你不到,见不到你的笑脸,听不见你的声音,所有呼喊都石沉大海,若是这样的日子,我坚持得了多久呢。若只能那样生活在回忆里,短暂美好的回忆里,我想我会疯掉的吧,像我见到的任何一个精分的病人那样,活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于是就可以体验不到任何你离开我的痛苦。唯有你,是重新开启我心灵的那一枚钥匙,那么等到10年,20年,甚至40年后,当你再度敲开我的房门,是不是我就能够像没有失去过你那样,对你绽放出微笑了呢。总是这样,将剧里人生套在自己的爱情里才能感受到莫大苦楚。就像我并没有办法真实的写出我最想念你的时候,是多么多么的难过和想要哭泣。我无法描绘出,恍惚中接听你的电话,感觉一偏头就能靠在你的肩上,但突然惊醒时的那种巨大的失落。我宁愿想象自己活在别人的故事里,让别人的痛苦来刺痛自己,以此来忘记我真正的痛苦。回到暗恋。如此看来,暗恋似乎不同于我脑海中的印象,长达40年的思念,也只能算做暗恋么?是不是太浅了呢。10年隐约的纠缠都已经像无意间播下的种子,枝枝蔓蔓磅礴生长到缠绕满了整个心脏。那么四倍于此的时光呢?要说他还是暗恋,会不会,有些辱没了这样的深情呢。桃花源又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一点点荒诞,super级的搞笑。我大条的神经也并没有看出再无法进入桃花源的那种失落,更无法体会偷情的两人终于变成夫妻而要承担的柴米油盐的琐碎和郁闷。若让我选择,我永远也不要去桃花源。永恒且完美的幸福太虚幻。轻易的就会流于平淡。我想我宁愿选择可以偶尔撅嘴不高兴,心里悄悄的等待别人来安哄,这样不算完美的。

迷恋放轻松

昨天的主题———《暗恋桃花源》赖声川的台湾版Video前后看过6遍86年的剧矫情得说一句,与我出生年份相同21年后第一次走进首都剧院对我而言意义很不一样可以背诵部分经典台词的我50元的学生座位很不好的视角依然相当沉醉沉默、笑、鼓掌一步步,如其他所有话剧不同的是我不得不承认赖导的功力是他在驱赶我去进入台上的氛围更妙的是演员不重要了导演不重要了视角不重要了只要有剧足够了相当满足唯一,我要抬杠的是我更愿意叫她《迷恋放轻松》暗恋并非暗恋江滨柳、云之凡他们之间绵亘40年的绝对是迷恋恋得只有了感觉剥离掉真实擦肩,偶遇,战乱,失散,守望逃不掉思念迷恋的思念一个世界就两个人大时代里的小人小时代里的更小人微不足道改变不了命运但他们确实改变了至少是一些浅浅淡淡有关一个字眼的一些——爱两个人渺小的爱这个世界上被所有人提及、歌颂却只有那么极少数真正经历过的爱那也可能变成一声唉……桃花源呢实际是放轻松嬉笑怒骂讲得无非是放轻松老陶,春花,袁老板不争气的小男人偷人的小女人从凯子到瘪三的市井男人他们就是现实他们就是生活讲了N年的有性无爱有爱无性婚姻以及爱情的辨证就这样被一片我赛,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划清了界限放轻松放轻松感谢水感谢石头放过蚂蚁小强用纱的白网兜拯救受伤的蝴蝶时间就这样愉悦得过去!!!现实,幻境人变了事变了感情本来已经是鸡窝里变质的臭鸡蛋老陶的一袭白衣放轻松的出世心态挣扎回到那个都不知道是谁的家灵位、误解、还有一倒霉孩子……放轻松大家放轻松生活淡了感情,连那善意的挽救也无力到鸡毛蒜皮放轻松大家放轻松不要强求谁,特别是至爱一方,守护不了就离开,我们是社会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其实是小人放轻松大家放轻松懦弱、蛮横、无能、滥情……混来混去,混没了自己跟桃源一起放轻松像那棵逃出来的桃树当然,不得不提的红衣女子找刘子骥的红衣女子即使会遭众人鄙视我也要说刘子骥是整部剧的灵魂他没有出现但即使评他为最佳演员应当也无二话可说赖导给了这个角色一个载体红衣女子寻找的红衣女子疯疯癫癫的红衣女子模糊了对方长相的红衣女子记得那碗酸辣面的红衣女子承诺是什么???太容易说出口让它一文不值,太难说出口让它无地自容~~~最后剩下两个字“寻觅”再两个字“做梦”再三个字“不可能”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对于我一个没有承诺不要承诺忘不了承诺的人只好感叹一切都是命只是我们的命里所有的美好总是最终聚焦在那个她(他)而且当我们再三极尽全力想更爱她(他)一点时总有这样那样的牵绊在一起或者暂时在一起比从未相识更加愁苦我珍惜生命里所有哪怕卑微渺小的感动昨天亦然上个寒假就要看的剧推迟推迟我恨一个人去看这样的让我会失控的话剧其实我是不敢所以昨天,我满足了M&M一种甜得浅淡淡得苦涩涩得让人上瘾的巧克力豆至少在这个不断给我嘴巴子,我却依然极力去爱的世界上有另一个人比我更明白这一点

这部戏真的很好看吗?

上周日我去上海大剧院看了今年在上海演出的最后一场话剧,两个小时一刻钟不间断的表演,有些冗长,而且无论《暗恋》,还是《桃花源》的故事情节都比较一般,创意主要是一个舞台或轮流或同台演两部戏,仅此而已。演员黄磊、孙莉、何炅、喻恩泰表演还是不错,驾熟就轻,有些表演的功底。但我更想看看谢娜对春花这个角色的表演是否比雷小姐演的更好,更疯呢。看来我还是有些余念的。

捧腹笑出辛酸的泪——看《暗恋桃花源》

大约是五六前,在一个文艺青年的推荐之下,我看了《暗恋桃花源》的电影版,只记住了林青霞俊美的脸和李立群令人惊诧的演技——那时对李立群的印象仅有几部电视剧,没想到他竟然是位才华横溢的严肃表演艺术家。去年夏天回国,正值赖声川带领大陆版演员们上演《暗恋桃花源》,而待我从报上知道时,演出已经结束。现在想来,错过现场版《暗恋桃花源》真是遗憾——看过1999年台湾话剧版的DVD,才知道这出戏是如此好看!《暗恋桃花源》整体是喜剧,虽然戏中戏《暗恋》是悲剧,但无论是开场还是中段将观众情绪调动到戚戚艾艾的时候,《桃花源》的角们就跳出来,让你笑得忘了白发老导演的悲伤。《暗恋》是老导演寻找记忆的一出戏——几十年前因为内战失去音讯的恋人成为记忆中那朵模糊的“白色山茶花”,留下隔世的遗憾和忧伤。大时代的人很小,江滨柳和云之凡阻隔于战火纷飞,只因命运无奈;小时代的人更小,江滨柳和云之凡同在台北生活多年却擦肩无缘,原来造化弄人。老导演给剧中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安排了暮年的最后相见,但是戏外戏的演员们无不劝他走出记忆面对现实——他等不到的恋人已经寻不回来。《桃花源》是有趣的闹剧,戏中的人物在吵吵闹闹各自寻找想要的生活却终不能得。老陶为了逃离春花的背叛和袁老板嘲笑,瞎逮误撞进入桃花源,然而桃花源安逸无忧的生活却不能使老陶放下春花。生活在武陵的春花如愿以偿的嫁给了袁老板并有了孩子,却被窘迫的生活和抚养孩子的疲劳琐碎折磨成了歇斯底里的怨妇;袁老板如愿以偿的娶了春花,却因为猜忌和嫉妒陷入游手好闲乌烟瘴气的日子——她不再是那个温柔美丽的女人,他也不再是那个体贴多金的男人;莫非偷情热恋时憧憬的美满幸福只存在于虚无缥缈的桃花源?老陶一厢情愿的想要带春花去那梦境般的世外桃源,却被视为疯子;老陶失望而去,竟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在这虚虚实实当中,桃花源真的存在过吗?无厘头的诙谐背负了深厚敏锐的主题,敲击你心中暗藏的困惑和落寞,令你捧腹笑出辛酸的泪。戏外戏里还有一个始终在寻找名叫刘子骥的男人的年轻女孩,游走穿梭在两出戏之间;这是没有来历的第三出戏,逼得你好奇追问——她是谁?她从哪里来?她要去哪里?她为什么找刘子骥?刘子骥是谁?他又在哪里?他又是她怎样的期待和记忆?这些一连串的问题没有答案,只给你一个痴痴迷迷疯疯傻傻不停寻找的神秘女孩。台上一悲一喜一痴,台下一哭一笑一蹙;仿佛人生的悲喜交错,追寻不可得的理想,回落无可避的现实,挣扎游走于两端。最妙的是,每次当你跟着戏中戏直奔高潮心绪澎湃时,戏外戏的老导演突然叫停,顺子跑出来献宝逗乐,恍然之间你又突然清醒明白这只是一出戏。你的情绪被赖声川捏拿得一点脾气都没有,让你投入,却不许你沉迷,除了对赖导演景仰别无他法;而我最终还是被金士杰的悲恸表演搞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原来话剧还可以这样演,不愧为经典。http://jingliumm.spaces.live.com/

兩種世俗,一種悲哀!

《暗恋》和《桃花源》实际上是世俗爱情的两种状态。《暗恋》是近乎文艺化的纯美悲情剧。偶尔在上海邂逅的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本来相约一生相守,却因为战争、时局的种种缘故而失去联系。多年以后,在江滨柳即将离开人世之前,他与云之凡在台北的一家医院相见。相见时,两人已经“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过去的海誓山盟还在耳边,眼前的两个老人却只能沉默相对。在云之凡将要离开病房的时候,江滨柳终于认不出问出那句被岁月打磨过却依然锥心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我?”可是云之凡该如何回答呢,是不是一句“当然想过”就能抚平一生的伤痕和遗憾?是不是肯定了自己等待的价值就能够释然?即使答案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这个结局的悲剧性质依然无法改变。《桃花源》像是一个带着诗意的闹剧。一位武陵人发现自己的老婆和“袁老板”有一腿,进而在被一系列欺骗愚弄的逼迫下走上绝路。然后这条“绝路”却让他的人生有了“柳暗花明”的转机。在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地方,他发现有一对和妻子春花以及情敌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情侣。他留在了那个桃花源,发现世上还有这么一个与丑恶和庸俗隔绝的地方。然而即使到了天堂边缘,他放不下的仍然是凡间的那一束炊烟。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家里,而妻子和袁老板已经成了名正言顺的一对。不同风格的两个剧目同时在一个舞台上演出,于是就有了《暗恋桃花源》。无论是《暗恋》也好,《桃花源》也好,谈论的都是人生的缺憾。若说有缘是件好事,那么有缘却无法相守就就比陌路更加残酷;若说有一天,人们真的能够找到理想中的乌托邦,但是心中仍然放不下从前的种种,那么,这个乌托邦也永远只是一个临时避风港,他的心依然会因为漂泊而沧桑。赖声川似乎是想告诉观众,有时候,悲剧和喜剧几乎就是一体的。你在笑的同时,也是在加深反面痛苦的深度;你在哭的时候,也是在劝导对待人生的淡然。

穿越时空的爱恋

昨晚看了《暗恋桃花源》一悲一喜,一负一正,交替反侧。其实都在讲爱情之于时空----无论是《暗恋》40年的台海之思还是《桃花源》几年间的颠沛情愫。爱情之于时空,即爱情的长久。是得不到的永恒思念还是占有的厌倦与嫌弃,时间总会给你答案。江滨柳不一定就是个长情的人。春华也不是忘恩的女子。只是在错综的时间前,我们时而显得高大,时而又过于渺小。时代赋予的角色,谁都必须场场出演。雷鸣掌声也好,鸦雀无声也罢,到点的出场,谢幕。期间,哪怕是换句台词也不行,谁叫这是时间导演的一出戏,你只能做一朵“白色的山茶花”,听走命运。相信每个人都不愿意像是滨柳和之凡,只有一个交点的相遇,确是无数转角的错过。总有那么些时刻,如此肯定,仿佛预见的未来执手可摘。于是,一分心,一放手,时空变迁,再也握不起了。即使那场景在思念里还常常出现,常常的执手相看泪眼,却是如此飘渺的虚无。手心的温暖是再没体会过了。也不愿意做春花,老陶和袁老板。典型的三角恋。把谁都伤害,却得不到爱。不是有句话说,男人和女人是拆成两半的天使。倘若是多加一人,升天的过程似乎显得沉重。弄不好,断了翅根,还得一辈子裹着瘸腿,在尘世留恋。整出戏的结尾,那句动人的告白---“之凡,这些年,你想过我吗?”苍老的声音划破时空,热泪盈眶。是时代造就了这跨世之恋。你可以骂它无情,撇下一对相爱的恋人。它却有义,抒写了如此漫长而缠绵的爱恋。要不然,滨柳和之凡,结局也许只是换了名字的春花和老陶。就像一开始说的,悲剧也罢,喜剧也好,时间负责定夺。渺小的你我只需化妆上场,不用多做准备,因为,连台词都是临时给的。

暗恋桃花,还是暗恋桃花源

“表演工作坊”的2部剧本本身毋庸置疑是不错的。本书入选》暗恋桃花源》和《红色的天空》2幕剧。但东方出版的这本书缺点有3:1,价格偏贵了。(抛开什么宣传介绍评论)2个剧本加起来不足10万字。要30块。去除《暗恋》和《红色》两剧本,中间那些历代演员表,摆明了是凑页数。很多剧评感觉像是网路下载,没头没尾的。虽然本书貌似制作精良。2,文内有很多错别字。不下4处。缺乏严谨校对。但不影响阅读。《暗恋》这一版本的剧本用的是北京话剧版。里面竟然穿插“超女”、“好男”等针砭时弊的即兴搞笑。个人感觉选用91年的经典台版应该更好。3,纸张那么大,剧本字体偏小,而且行距太密。眼睛读起来不那么痛快。

暗恋桃花源之未完成的哭泣

很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放声大哭了。那样歇斯底里的宣泄需要有外界因素来支持,一个没有人会听见的房间,一张能掩盖住哭声的范吉利斯的唱片。一个能诱发眼泪喷涌而出的极端原因。太多的制约让我失望,原来一场哭泣竟也如此难得。《暗恋》开始的第一幕,黄磊饰演的江滨柳与孙丽饰演的云之凡在外滩公园夜谈。疏影横斜的夜上海,映照出秋千上两个即将离别的年轻恋人。云之凡说,你当年竟然也在联大读书,离我家那么近,我们竟都没有遇见。在这么大的上海,我们却在一起了。江滨柳就说,即使不在上海遇见,哪怕在十年后的汉口,或者在二十,三十年后的国外,我们也一定会遇见,一定会在一起。他握着云之凡的手,声音坚定而激昂,像是在许下一个一生的诺言,又像是在定下一个不散约会。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的眼眶,忽然迅速的湿了。他说的那么有信心,就像他们是前世相约,就像一切都可以遥遥望见。我的眼眶湿了,可我并没有让眼泪掉下来,我终于明白,在命运的棋盘里,我们只是被操纵的棋子,无知而茫然。人那么渺小,那么卑微,如何能知道命运那只大手下一步会将棋子摆向哪里?云之凡说,你看看,我们身边哪一个人不是千疮百孔的呢?这句话真实的让人黯淡。再坚硬的石头经过世事的侵蚀打磨,也早已面目全非,伤痕累累。外壳就越强大,内心也就越脆弱。那些难以言状的孤单与痛楚,在某一时刻会发起强大的进攻,将我们打的灰飞烟灭,只剩下一声空空的叹息。昨天,老杨对我说,下午睡起的时候,坐在空荡荡的大床上,忽然感觉无比孤单。说这话的时候,老杨看起来很悲伤。眼神里是浓浓的无能为力的失落。云之凡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忽然就想到他,那个临近三十,已有妻室的男人。看似美满的生活下,也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桃花源〉被何炅,喻恩泰与谢娜三个活宝耍的风生水起。黑暗中,我笑的肆无忌惮。可我并不觉得桃花源是喜剧,那只是用喜剧来表现的一种悲剧,比〈暗恋〉更深沉,也更真实,满地的桃花与纸钱,老陶凄凉的号子,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助与失望。待到心灰意冷的返回桃花源时,却发现再也找不到归途。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江滨柳和云之凡,又有多少个那样待他们如珍宝,却注定得不到他们爱的人,如果婚姻寻找的只是归宿而不是爱,那么漫漫岁月,是不是一定会有大段大段的孤单与失落?他的妻子守候着他,兀自说着他有多好,他有多爱自己,他的灵魂却早已回到了暗香浮动的夜上海,回到了自己思念了一辈子的人的身边。只是,再也回不去了。可回不去了,他又爱过自己的妻子么?他魂牵梦绕的,还是那朵白色的山茶花。当云之凡转身要离去的时刻,江滨柳终于还是问了: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云之凡缓慢的转身,说:我往上海写了好多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我眼睁睁看着云之凡走到昔日恋人身边,蹲下,和他握手泪别。我还是没哭,嫌孙丽走的太端正,一别四十栽,故人重逢,那该踉踉跄跄才对啊,她的辫子早已剪了,早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了,再洁白美丽的山茶花在岁月的雨打风吹下,也要残了脏了,怎么还能走的那么端正,就像四十年前一样啊。他们的告别更像一个仪式,一个关于爱情,关于时代的告别仪式。而江滨柳和妻子的那个拥抱,看着,更加让人悲凉而心酸。他们相守了一生,却不相爱。那个神秘的女子一直在找刘子骥,刘子骥是谁?桃花源记里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人问津。难道,他和老陶一样,被春花所逼,要逃往那个桃花源?可是,那个女子是爱他的啊。我一直都不知道错过到底是什么意义,只是在等公交车的时候才会想到这个词,一直到现在,我才终于明白,错过就意味着一错再错。错过一班车可以再等,可错过一个人呢?也许就要错上一生的时光。我还是没能痛快的哭一场,也许是我已经不想,也许是我还不够条件,也许是那个能让我像个孩子一样把头扎她怀里哭的人还没出现。许多人都不懂,自悲和自负其实是捆绑的,自负只是自悲到了一定程度的无奈结果。

暗恋桃花源

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我对戏剧了解得很少,看过的剧本也就是老舍的和曹禺的,他们的作品我很喜欢,外国的就看过莎翁的戏剧和俄过几个著名作家的作品,对当代戏剧,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了解得很少,去年品特得了诺贝尔奖,但他的作品到现在我也还无缘得见。今天看了《暗恋桃花源》,并不是去剧场里看的,而是放的DVD,看完之后才知道原来戏剧是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试的,背景,人物,台词,冲突,这些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都还要,只是讲故事的方试变了。这台戏以两个故事组成,一个是关于“暗恋”的故事,一个是关于“桃花源”的故事,两个剧组同时在一个场地排这两场戏,上演了不少的闹剧,也让观众形成看戏中戏的感觉。“暗恋”讲的是一个挺老套的故事,无非是一段夸越了几十年的恋情,这样的故事不知道被今天的电影电视重复讲了多少次了,看多了也就麻木了,“桃花源”一开始就像是一出闹剧,有点像香港的那种烂片,情节低俗,经常用肚脐以下三寸的地方制造笑料,两个故事都没演完,就是两个剧组人员之间因为场地发生的冲突,剧中的许多笑料都出自这里,看戏的时候我也像好多人一样都笑了,真的好久没有这样笑得开怀了,上一次笑还是的《疯狂的石头》的时候,看来获得笑料不一定非得去看周星星的电影。同样的是在舞台上表演,我觉得这比让人皮笑肉不笑的中国小品强多了。两部风格和内容都不相同的戏剧轮流在舞台上上演,然后是两个剧组不断的插科打挥,到最后两个剧组终于达成妥协,而两出剧的内涵也越来越深刻。也许导演换一个形式将自已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是出于今天社会现状的要求,现在的人看戏剧的人已经少了,像以前的那种表演方式已经是没有出路了,导演苦心积虑地搞这么东西也是为了不让观众感到单调。两个故事片的骨子里还是讲的很严肃的事情。“桃花源”里花的丈夫经过在桃花源的经历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回来后怀着一片好心却不能被接受,包括一直处在内疚中的花,一个享乐主义者,更不用说那个物质主义者袁老板了,当一个人处于一种心态下太久是不会相信有另一种心态的人的,人与人的无法理解,无法沟通是现代主义,后现在主义经常表达的一个主题。“暗恋”的主题倒是很常见到,心中等待了几十年的初恋,到最后换来了只是一包水果和简单的问候,还有满头白发的一脸皱纹的老太婆。人最美好的东西,永远只存在心中,在他处。今天写小说,写散文,发现想说的话已经被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文人都说过了,现在能做的,要么就引经据典,只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再不会有多少人看了,要么就换一个形式来表达,今天从事创作可能想的更多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怎么能被这个处于物质社会的人所接受。

想要看经典版本啊!!!

我是今天刚拿到书,还没有看呢,因为手头还有几本在手没看,打算放着往后看。随便翻了翻,如千树所说的,貌似制作精良的。真的有这么多的缺点?我是因为无法看到话剧,才想要买书来看的。但如果不是经典的话,就有点失望了。我想要经典的啊,但查过台湾没有出过书。只能先揍和着吧。

此情可待成追忆

看的是99版话剧。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那是一个别人不可进入的私密领地,在那里只有美好,引起人的翩翩梦想,仿佛在某一瞬脱离了现实。去过了桃花源再返回人世,却又仿佛觉得,不必那么执着,一切放轻松,放轻松。得到了又怎么样呢?从前那两个人,一个对着自己的丈夫,一个对着别人的老公,眉来眼去,偷偷摸摸。终于在一起了,孩子也生出来了,房子依旧是那个房子,吵闹声依旧是那么响亮,烦恼依旧是无穷无尽,只不过从那一对转换到了这一对而已。桃花源的人回家,即便他是在桃花源是那么一个档次的,回到家中面对张牙舞爪的女人和烂醉如泥的男人又是那么一个档次的。他不再那么抓狂,不再那么急躁,不再那么急于遮掩什么又急于争辩什么,那两个人把他当鬼魂、当疯子,他摆摆手,去寻找他的桃花源了。凡夫俗子比那些文化人更洒脱、更开窍吗?江滨柳的太太很是温柔贤淑,照顾他也是无微不至,两人纵然相敬如宾,和和睦睦地过了一辈子,却总隔了一杯绿茶的障碍。他不让她泡茶,她不敢进他的书房。民国三十七年的一个夏天,徘徊在他接下来的整段人生里。云之凡到底是来了,两鬓苍苍,在脑海中萦绕了一辈子的那两根麻花辫终于消失了。他已时日不多,她却说她儿子在下面等着,匆匆离去。他问她想不想他,她说她现在的丈夫很好。等到他泣不成声,她已经义无反顾地离开,这次,麻花辫走了,一朵美丽的白色山茶花也带走了。独留他一人黯然神伤。那个刘子骥到底去哪儿了呢?舞台的地面上一半是桃花源的缤纷落英,一半是白花花的纸钱,洒在了一块儿。最后,神秘女子扬起一片片的纸钱,纸钱飘起、落下,像所有逝去的往昔一样,平静地躺在地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人生背负不起很多的回忆。在曾经沧海难为水和不如怜取眼前人的矛盾中,各人自有取舍。导演说,你不懂,你没有经历过民国三十七年,你怎么懂呢?哎,权当我是那小护士吧!

仿佛若有光

剧本每次演出或许都会有一点点即兴的改动。比如在台湾演,就会出现台湾、高雄等地名,在大陆演,就是北京、天津。昨天买了盗版的91台北版《暗恋桃花源》的现场dvd。对比剧本,除去上述缺陷,没有什么改动。呵呵。   这个碟目前没有正版,如有兴趣,可以尝试。感觉蛮经典的,台湾人的普通话,那个时候,还是字正腔圆呢!

悲喜人生

凡是知道话剧的,一定会知道赖声川;凡是知道赖声川的,一定会知道《暗恋桃花源》。 这出话剧,最初在台湾演的时候,用的是以下演员:林青霞(云之凡)丁乃筝(春花)顾宝明(袁老板)金士杰(江滨柳)李立群(老陶) 最初在大陆上演的时候,用的是以下演员:袁泉(云之凡)谢娜(春花)何炅(袁老板)黄磊(江滨柳)喻恩泰(老陶) 我看完出来,第一时间打给Joan,跟她讨论。 她大批了我看的孙莉版本,大力推荐袁泉版本。 袁泉的表演应该是很道地的,她凭借此话剧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成为14个人力最年轻的,并从此被昵称为“话剧公主”。但是,袁小姐两轮演出之后就弃演了,如今更是怀孕闭关,所以,我们只能将就。没了袁泉做比较,孙莉的版本,也还看得下去。OK, 撇开这些可以百度谷歌到的内容,关于《暗恋》《桃花源》这2个故事,有着开放的结局,见仁见智,无关距离,只关角度。《暗恋》仿佛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战乱,一对璧人分隔天涯,却又阴差阳错的咫尺。40年时间,把一切的“缘分”都带走,直到他临死前登了那则寻人启事,他们再次重逢,却怎奈一切都回不去了。她有了孙子,他的儿子也要拿到学位了。 她有默默等待在楼下的儿子,他有悄悄抹泪离开的台湾老婆。 但,未尝不是一个喜剧。 他们努力寻找过彼此,直到大哥对她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直到他终于灰心滴去相亲,并接受了那个跟他距离相差很大的女子。“当一个男人不爱的时候,他跟任何的女子都可以相处的很愉快”, 所以,他们放下的那一刻,未尝不是心死。 心死了,日子还得过下去。所以他们的放弃,才那么勇敢。 “在一起”永远比“我爱你”来的动听,所以,江滨柳牵着即将离开的云之凡不愿意放手,但抱头痛哭的却只能是他安静的妻子。《暗恋》是一次跨越了时空的梦圆,告诉彼此心底的最爱: 我过的很好,不要担心。其实,应该庆幸他们没有走到一起,只有在《桃花源》里,才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相敬如宾的完美爱情,现实的《暗恋》,其实充满了战乱,国破,家亡,“哪一个人不是千疮百孔?”《暗恋》里的春花,几乎综合了所有可以集合了世间大部分不幸福家庭的原罪。性生活不和谐,懒夫恶妻,朝三暮四.......所以,遇到春花这样的女人,不管换了哪个,都会惨淡收场。这样看来,逆流而上“去死”的老陶其实是幸福的,他遇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并在和2个酷似春花和袁老板的夫妻的相处中,成全了自己的“轻松”, 继而心底安宁,并对桃花源滋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从此他的世界里,爱,或者说博爱成了主导,他想带着背叛了自己的妻子,甚至是妻子的情人,一起到桃花源过幸福的日子。

我忽然想起你

云之凡到底是来了。 云之凡到底是走了。我坐在几乎是剧场中心的位置,很是失落。又不甘心不情愿,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有时候明知眼泪应景的很,却固执的湿不了眼眶,泪水在心里反复发酵,渐渐觉得胸腔里弥漫了一种腐烂的霉臭味道。这味道从昨晚一直纠缠我到现在,开始有种幻觉,好像整个人会就这么一直腐烂成一个巨大的黑红色结痂。云之凡说,我写了很多,很多信到上海。后来,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紧紧攥着一个承诺,说出来的时候坚定的似乎是三生三世的誓言,然后就那么去等。你能体会这种心情吗?不知道是否应该心疼自己,眼睁睁看着时间把坚定不移的相信一点一点腐蚀,自己就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该为自己着想吗,该把他放到脑后吗,该让日子过去的容易一点吗。那个过程,那个从漫长而惯性十足的等待中停下来的过程,你坐过跳楼机吗?你能体会心脏在风中被悬起来的感觉吗?张开嘴大喊也发不出来声音,撕心裂肺也落不下来眼泪。就是这样的感觉。别怪我当你是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实在是承担不起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生活本来就如此艰难。小护士问江滨柳,那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找她?是,江滨柳,多少理由也说不过去的。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找她?你为什么到了现在,还要找她?人世间所有形式的错过,无非是对彼此缺乏确确实实的信任。我不信你能为我倾其所有竭尽全力,因为以己度人扪心自问我也做不到为你飞蛾扑火忘记自己。我们都给自己留好退路,我们都着急心疼自己,我们都计较自己反复折损的自尊和伤心,我们都太过聪明。宿命这个东西,的确是用来推诿脱罪的良好借口。江滨柳长长叹口气说,小小一个台北,就把我们难倒了。真的如此吗?难倒彼此的真的是台北吗?所有可以做出的努力,都已经不遗巨细的做过了吗?真的已经到了粉骨碎身也无能为力的地步了吗?江滨柳这个男人,是自私的很。你选择了江夫人做留在身边的人,又何必端着一副忘不了的臭架子,伤了人一辈子。叫人觉得自己处处无能,做不出你爱吃的便当,听不懂你感兴趣的话题,交的朋友也入不了你的眼,临死了还要折腾一出寻一生挚爱的把戏,再把那个云之凡找了出来,在四十年前的伤疤上重补一刀。比错过更难过的,是如果。如果当年没有搬家,如果当年能邂逅,如果早点得到你的消息,甚至说,如果能彼此等到了如今。江滨柳,你何苦这样为难彼此,就让我当你死了,为你哭过死过,也总算可以过去。可这样一照面,发酵了四十年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心肠如同折成寸寸段段,再拿了透明的尼龙绳绞起来。忍不住埋怨你也埋怨自己,又着实讨厌这般不果断不决绝的怨妇面貌,最后只好默默起身,静静离去。江滨柳,你是孩子气的自私鬼。你以为身边这个女人无知俗气,你想念那朵洁白无瑕的山茶花,你可知那些等待所消耗的心力,以及这四十年,厨房里的油烟,洗衣盆里的泡沫,孩子的饭兜尿布痰盂,“老了依然很美”,不过是你念念了四十年的幻梦。而我只有赶紧离去,在你发现之前 ,在幻梦破碎之前,否则,那对你太残忍。女人的情爱总比男人的深。而你不懂。以上。

活在当下,不追求过去,不期望未来,这也是桃花源,其实这就是桃花源

读完这本书之后,在书评里看到了一句话——活在当下,不追求过去,不期望未来,这也是桃花源,个人认为总结的相当的到位,只是觉得在当代的社会中,桃花源并不多,我们每天孜孜追求的都逃不过时间的巨口,吞没后化为过眼烟云,能够活在当下,珍惜当下,不追求过去,只是追忆过去,不期望未来,只是展望未来,这样的心境就是在这个浮华、腐烂的社会中寻找到的一片精神桃花源。有些遗憾很难去弥补,正如今年一月初在大连演出的大陆版《暗恋桃花源》因各种愿意——主要是价钱与不了解的原因——没有去观看,现在后悔的拍大腿,摔键盘也于事无补,只恨自己当时囊中羞涩,怨自己没有找点读到这本书,想想下一次的《暗恋桃花源》的排演估计要等到35周年啦,还有四年多呐,人生有几个四年,人生又会看到多少如这样优秀的本子,但也只能期盼,再看看赖声川的其他剧本来弥补此番遗憾。与很多人一样,我没有机会到现场观看这部话剧,不过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又在网上看了戏剧的视频,然后看了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在书中没有体会到的感情,不了解的东西,在剧场中经过演员的语言动作表现,便多多少少开了窍,有了一点感悟与心得,读《红色的天空》剧本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没看懂书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搜戏剧视频来看,与小说不一样,小说改编的电影不能完全涵盖小说的全部内容,很多细节只有书中才能看到,很多感情只有看过书才会深刻,戏剧作品,剧场中的演出会带来更丰富的表现力,带有更强的冲击力,本子一般不长,需要通过演员的精湛演技将整个故事演给观众,将要表达的感情传递给观众,是非常的考验演技的,这样,还是要去现场才会体现到戏剧的魅力的。《暗恋桃花源》是戏剧经典中的经典,是赖声川等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赖声川推崇的集体即兴创作方式成功的最好的例证。《暗恋桃花源》以两个剧团——一个将演出悲剧《暗恋》,一个将演出戏剧《桃花源》——阴差阳错的在同一个舞台同时排练的故事为主线,演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桃花源。在台湾那个风雨欲来的大环境中,赖声川排演了一个与大陆相关的故事,与混乱有关的戏剧,不可为不大胆。《暗恋》演出了一位从大陆到台湾的男人虽然结婚但心中仍暗恋着上海的旧情人,直到垂垂老矣才得重逢,重逢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挥手道别是心中无限的伤痛与悔恨,只能化为眼泪,躲在亲人的怀里需找慰藉;《桃花源》根据陶渊明著名的《桃花源记》所改编,前戏我觉得有点《金瓶梅》的意思,讲一个遭遇妻子出轨的男人出海打渔误入桃花源中的故事。两个剧团在一个舞台上,争舞台,互相干扰,互相融合,一片混乱当中,状况百出,笑料不断,却井然有序,很完整,很完美的表现了两个剧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活在当下,才能进入桃花源地,正如老陶留在桃花源,欣然而自得;不追求过去,才能珍惜眼前,珍惜身边人,《暗恋》的悲剧其实是江滨柳的悲剧,一个好人,如果不走出往日的阴影如何感受得到幸福,学会放下才会得到自己的桃花源,正如云之凡;不期望未来,感受身边的快乐,享受可以碰触的幸福,不苛求不强求,正如那对狗男女,想要的多了最后适得其反,欲入桃花深入,不料跨进深深泥潭,可怜可恨,不如顺其自然,努力争取,享受生活。桃花源深处,放轻松,放轻松,神仙眷侣,却清静无为。《红色的天空》中有很多隐喻,关于生命的隐喻,也许经历过风雨,历经沧桑,对生命有所感悟的人更有感触。赖声川说《红色的天空》的结构比较像音乐或诗的原理,音乐和诗是那种心灵相通的人有心灵共振的人才喜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红色的天空》中琐碎的情节,生活化的片段,简单又质朴的语音都显得剧作的平凡,但是在平凡中默默流淌着深厚的感情,如一道水坝拦住了水,水越积越多,一旦到了一个点,水漫过大坝,推倒大坝,便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这个点就是倒计时为零点的时候。导演巧妙的设计了很多细节,比如计时器,比如输送带,比如演员不同的口音,比如演员不花老妆,只用肢体和语言表演年龄,这些细节很大程度上带给这部喜剧活的灵魂,使戏剧鲜活饱满,画面出现在观众面前,萦绕在观众脑海中。看过赖声川的剧作,才发现开心麻花剧作的浅薄,赖声川剧作的内涵,那种直抵内心的情感是开心麻花剧作所缺少,也看过廖一梅的《柔软》,感觉到了男女剧作家的不同,赖声川是辽阔草原上奔驰的骏马,感情悠扬而辽阔,廖一梅是潺潺溪流中游动的鱼,清新而甜蜜;赖声川是乌骓悲壮赴死的决绝和痛心,廖一梅鲤鱼出水面对死亡的无奈与疼痛。在戏剧中,有电影和电视剧所缺乏的太多东西,所以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没有出现可代替的其他艺术形式之前,还会红红火火很长一段时间的,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去观看更多的戏剧,尤其是这些经典。

世界没有桃花源。

看《暗恋桃花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人类生存的困境。我深深感到的是一种无可逃离的人生困境,仿佛人生注定要是坎坷的,不完满的。而我们却是无可逃离的。这部话剧的新颖之处在于不像一般话剧那样在流畅的讲一个故事,而是莫名地又加入了另外一个话剧。两个话剧的交织冲突,由此带出了非同一般的丰富意蕴。本来《暗恋》话剧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彩排,却被《桃花源》剧组莫名其妙地突然打断了。正如平静安宁的生活不会永远平静安宁下去,人生注定会有波浪,生活中总会突然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坎坷曲折。《桃花源》打断《暗恋》,让我想到的是,人生随时都会受到惘惘的威胁。人生的底子不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彩色的丝锦会突然被莫名的外力撕裂,花儿会随时被莫名的手指折走。人生的理想,从来就不是那么一马平川的。爱情与婚姻的悲剧《暗恋》无疑是一桩爱情的悲剧。江滨柳没有能够和云之凡在一起,相爱的两个人并不是两厢情愿就能够地老天荒。理想的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常常要遭受挫折。爱情破灭了,可是婚姻却总要有,江滨柳结婚了,江太太深深地爱着江滨柳,可是江滨柳的心又在哪呢?婚姻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婚姻并非一定要彼此深爱才会缔结。江太太的所有爱都倾注到了这个男人身上,可是这个男人至死心心念念的却还是云之凡。我为江太太感到悲哀。——爱情、婚姻,处处显露出了悲怆的神色。《桃花源》中老陶被妻子春花抛弃,春花厌倦了自己的丈夫,与情人袁老板生活在了一起,可是他们得逞之后,就真的幸福了吗?没有。春花与袁老板结为夫妻后,过的却是比原来更不堪的日子。原来相亲相爱的两个人一样会厌倦,爱情会变质,婚姻也会。原来理想实现以后,并不一定会像自己心理所期盼的那样令人欢乐、喜悦。爱情理想没有实现的江滨柳、云之凡是痛苦的,爱情理想实现了的春花、袁老板还是痛苦的,生活到底怎么了?生活的困境老陶伤心地离开了家,误入了桃花源,可是到了传说中的桃花源,就能抛离人生的诸多烦恼,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不是。桃花源里竟然同样有着和春花、袁老板一模一样的人,我相信,此时桃花源里的春花、袁老板仅仅是一个符号,代表了人类个体无法摆脱的人生困境。人类只要生活于世,就不会摆脱掉人生的烦恼与悲怆。即使躲到了桃花源,也一样无法躲掉。这点和《刘心武续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有些类似,贾宝玉想出家到五台山过安静的生活,路途遇见甄宝玉,甄宝玉告诉他五台山的和尚和别处的和尚一样庸俗荒淫。人生的困境,我们此生无法逃离,无处逃离。人与人的隔膜话剧中那个不停地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格外惹人注目。可是刘子骥是谁呢?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这个女人在找谁。这是不是在暗示,一个人苦苦寻找孜孜以求的理想,也许别人却并能够懂得和理解。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层隔膜。那个《暗恋》剧组的导演想表达的是他自己的一段伤感的情事,可是这份感情谁又能够深切体会得到呢?演员们认真投入地演了一遍又一遍,可他总是说,不对,不是当年的那种感觉。谁也不会理解他。旁观者只能大致体会,永远无法真正体会。看过话剧,让我背脊发冷,不禁暗问,人与人能够真正的互相理解吗?每个人都在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找到呢?即使找到了,它真的就是你曾经魂牵梦绕的桃花源吗?看过《暗恋桃花源》,只觉世界没有桃花源。

不知道如何评价

呵呵。。。第一次在算是第二故乡的广州看话剧,也是第二次看话剧。之前在北京就想看了,所以这次也就买了票。呵呵呵。。。毕竟有好的口碑,和实力演员加盟,质量还是可靠的,桃花源部分搞笑。暗恋部分,我就喜欢孙莉的扮相,羡慕黄磊同志,取了个好老婆。故事都是老掉牙了。黄花岗剧院的硬件条件太烂了,简直太丢广州的脸了。

无事乱翻书之<赖声川剧场>(第一辑)

此书首版于2007年8月,收入<暗恋桃花源>和<红色天空>的剧本,剧评,以及相关的创作背景资料.因<暗>故,对此书颇为喜欢.<红>是赖声川之表演工作坊在大陆公映的第一部作品,可惜没有看过,因此阅读的重点就放在了<暗>上.收获有一些:首先是赖氏的即兴集体创作法,用他自己的解释是通过即兴,演员个人内在的关怀可以被提炼出来,而经过正确的指导,个人的关怀可以帮助塑造集体的关怀.这是一套很棒的理论跟方法!用演员自身的经历和情感来丰富和发展人物,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闪光点,因为任你怎么好的编剧,也无法超越生活本身的变幻和繁复.这就不得不提到演员金士杰,我看过他的作品有限,除了<暗>还有一个和相声有关的话剧作品,本来在我的印象里是<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但看了赖的作品年表倒糊涂了,他的作品里与相声相关的作品计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他们说相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有一夜,Woman说相声>等,所以我一时也分不清是你们,我们,他们还是Woman了.金士杰在1986,1991,1992,1999四版里扮演<暗恋>里的江滨柳.赖在文章中说到今如何投入地塑造任务和演出,金自己的文字也相当感人,那是一种心灵相通,血肉相连的关系,一个演员和一个角色能相融至此,恐怕是也是一段佳话.2006年<暗恋桃花源>20周年纪念版,本来也是力邀金来演出的,但他刚刚经理了情伤,怕自己失控,拒绝了.但相信每一个看过<暗>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位"永远的江滨柳"书中图片讲述了一个细节,1982年,表演工作坊在台湾阳明山赖声川的家中即兴创作<暗>剧时,赖声川与丁乃竺几岁大的小女儿赖梵耕在一旁的沙发上酣睡,一晃20年,光阴流转,2006年的纪念版中已接演了<暗恋>中的护士一角.20年,五次重演,加各大高校和文艺团体数不尽翻演.对于一部话剧作品来讲,足以说明一切,因为每一次它都让我们哭了,笑了,感动了.伟大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呕心沥血而来,当年少轻狂的赖声川和他的同事们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排演<暗恋桃花源>是不知是否想国他竟成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段不朽的传奇?

我们所处的第三种人生

——观话剧《暗恋×桃花源》有感两个秋千,渐转凉的夜上海。悠悠的歌声如同也这夜色中的秋千一样有些凄凉,之凡穿着一袭清爽的及膝旗袍,坐在秋千上,手偶尔抚过耳边垂下的辫子,沉浸在静得有些萧瑟的黑暗,却有恋人陪伴在旁如点点烛火般的温暖中。然时间终究流向离别,伤感如寒气般漫漫。她要走了,回家,奔向一个叫“团聚”的时刻。他回不去,东北,并不是想回就回的去的地方。当滨柳伸出他的手,牵过之凡,这最后的告别中,我们似乎可以从夜色中看到这场注定长久的离别。又是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命运弄人的故事。“在那个大时代,每个人都那么小。”命运之手会造就那些令人匪夷的巧合,更会造就令人扼腕的错过。我们悲痛于40年后的那一场重逢,当两双饱经风霜的手紧握,当噙着泪的目光无言地诉说着离情,当那只挽留的手掌再次伸起……当之凡转身,两条相交的线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轨道,渐行渐远。“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我?”——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我自己,该不该如此留恋于你。因为我一直 在想着你,40年来一直都是。“我先生人很好。他真的很好。……”——我等过你,也想过你,可那都有什么用呢。一切都变了,我们已不是当年的我们,各自都有了彼岸。“让过去的都成为过去吧。”可那些发生了的刻骨铭心的爱恋又要如何抹去。如同《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金凯、《成为简奥斯汀》中的奥斯汀和勒弗洛伊、《海角七号》的日籍老师和友子爱情一样,我们之所以为之感伤,甚至落泪,是因为起本身的悲剧性。这些让人追思无限的情感,它美就美在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毕竟这世间有太多的桀绊,而那些“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情愫,往往因为少了世俗那些锅碗瓢盆、磕绊不断的“大煞风景”,而显得愈发高洁、纯正、回味无穷。在现世中,你又是否有勇气去锻造这必须夭折才能动人的爱情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暗恋》将现实的无奈经艺术加工放大化,直击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们都向往那份唯美的回忆,却又不想由当事人的痛楚,于是,那份情也变成了一个桃花源。而关于那个有些无厘头的《桃花源》,相较于《暗恋》的深沉和意味深远,显然让人顿觉其内容空泛,无非就是关于寻找世外桃源的的本意。让我有种一笔带过的冲动。然而,当我想起老陶从桃花源中回到武陵这个“现世”,被误认为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时,我竟也感到深深的无奈与悲哀。想起有人说过,“好的哲学家与能读懂他的时代,往往存在一定时间差。”正如被当世人看作“疯子”的尼采,就怀抱着那套令人为之侧目的“超人哲学”在疯癫中终其一生。我们的生活中不乏有被我们认作“老陶”的人——有去西部支教就再也不打算回北京工作的名校高材生,有为捐献骨髓而放弃怀孕念头的大龄女青年,有为灾区倾其所有的拉煤老汉……他们在世俗的眼光中往往被私下贴上“傻”的标签。其实,真正“脑子有问题”的是我们,是这个价值观单一肤浅的社会才对。所以说,看过《桃花源》的你,又是否在笑过之后有些难过,为这个理想和现实终究不能统一的世界。至于那个几乎贯穿全剧的时尚红衣陌生女郎,又是本剧的一大悬案——这女人到底是谁?她要找的刘子骥到底是谁?笔者实在不才,在看过网上的介绍后才幡然醒悟,此刘子骥就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中的刘子骥。于是先前对该女子的剧评看似就完全作废了。刘子骥要寻找桃花源,而她要寻找刘子骥。根据递推的原理,她,又是否也是在寻找属于她的桃花源呢?一个是现代人,一个是数十世纪以前人物,她不停地寻找,有种时光交错、命运轮回之感。追逐于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刘子骥的脸似乎就在人群中,但却怎么也寻不到。当她惊喜地以为找到要找的人时,被一句:“明天早上9:00,到办公室找李小姐。”生生地打了回来。我们惊觉,这才是现实。当红衣女子在众人散去后的剧场,当所有的喜剧悲剧都已收场,她默默地抛洒花瓣,整个舞台中央唯有这一火红的身影在落英中顾影自怜。我们却觉得这场面似曾相识,其中有几分黛玉葬花时的哀婉和孤傲,但,却更像夜深人静时候,当我们一个人面对窗外的黑夜时,内心的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想寻找的东西,只是有些人知道那是什么,有些人只冥冥中觉得缺少了些什么,而又有些人弄错追求了而已。我们的人生,毕竟不会像《暗恋》那般沉重隐忍,也不会像《桃花源》那样夸张搞笑,而是懂得拿捏分寸、取舍有度、理想与现实并存,理性看待感性,感性又贯穿理性的第三种人生。

一喜一伤悲——像赖声川导演致敬

《暗恋》和《桃花源》——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命题。可就如这个人世,悲悲喜喜,喜喜悲悲,也掺和出了五味百态。有如花美眷,有似水流年,有打打闹闹,有花花草草,好不热闹。。。胡闹的、荒诞的,可人生笑着笑着,会落泪……哭着哭着,也不知是喜剧、悲剧、还是闹剧了……人生,参透了,也不过嬉笑怒骂一场……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舞台剧爱好者必看!

暗恋、桃花源,两出完全不同基调的戏剧交叉着同时上演,这本身就极有噱头,也颇有切入点可写。赖声川作为话剧大师,其功力已可与老舍、老曹匹敌。几个煽情和搞笑的桥段都让人记忆深刻。这本《暗恋桃花源》的剧本总体上是不错的,但有个小缺憾,用的是2006年大陆上演的版本,所以其中多了一些诸如“快男”之类的调侃,算是小小倒胃口。其他总体而言,话剧神邃备至。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去找台湾版本的话剧,特别是林青霞那版来欣赏。

消受《暗恋桃花源》点滴

也许是我忘记了,在去年或者更早一点听到的话剧中是有这个熟悉的名字的,叫做《暗恋桃花源》。然后北影表演班今年暑假十周年聚会,把他们在1993年排练的《暗恋桃花源》展示了一个小片段,因为徐静蕾的缘故(她竟然在里面饰演了云之凡的角色),让我记住了这出话剧名。当时在北京小圈子里默默地很快流传。一切都是有因缘的,今天又有机会完全看了电影版的《暗》,由林青霞饰演云之凡,交织的情境和舞台音乐,让我倍感《暗》的冲击。在第一场里,灯光亮起。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对白,云之凡劝慰江滨柳,说“战争已经过去了,能够保得住性命已经不容易了。有些事情不能再想了。你看我们周围的人,哪一个不是千疮百孔的?战争,逃难,死亡。你一定要忘记才能重新开始。滨柳,这些年我们也辛苦够了,一个新的秩序,一个新的中国就要来了。”“暗恋”是一出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而与“暗恋”争台排练的“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于是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成就了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google里搜集到《暗》的一些创作背景。据说剧本灵感来自赖声川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本来,赖声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各自并不完整的悲剧“暗恋”与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了。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干扰的刺激,《暗恋桃花源》这部戏不大可能在那个时候出现;舞台上没有干扰,这出戏就不可能有表演的张力与动力,戏剧根本无法往前走。这里的干扰,各种各样,有悲剧与喜剧的干扰,有演员和演员的干扰,还有导演和演员的干扰、旁观者与演员的干扰等等;可就是这么多种干扰,这么乱,居然从这中间又钻出秩序来。艺术来源于生活,映射生活本身。对于《暗恋桃花源》的演出在当时造成的“盛况”,赖声川觉得并不奇怪,这出戏,统合了台湾观众生活中的许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相。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 小剧场的话剧,总是充斥着情绪的张力和一种背后隐藏的秩序。这种情绪或许只有直观的感官才能捕捉到。在西政念书的时候,学校有一个叫做“人间剧社”的学生社团,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或编或写的小话剧演出。当时的社长是一个从中央戏剧调来的叫庞颖的师姐,她在任的时候,我连看了上下两场《切·格瓦拉》的小剧场话剧。其实2000年这小剧场话剧就已经由张广天担当导演在全国公演了,只是我们后知后觉。从开头到结尾,第一主人公处于彻底的隐身状态,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你看不到格瓦拉本人,他的血肉之躯被完全超越了,升华为一种精神。以致后来我们周围的男生很多都自印了以切·格瓦拉头像为图案的文化衫。如今的传媒话过其实已成风气,开口就说某些话剧的设计如何巧妙,表演如何如何精湛,文风直追莎士比亚,让人气馁。王小波说,大意提及怎么看舞台表演,分为三种层次,最高层次是物理运动,我也不敢苟同。不过能有时间,不妨也去看看戏剧或者话剧,它们可以让我们得有机会观察一个模拟的聚集空间,反观生活,反观社会历史。

暗恋之美

我一直觉得这个故事不该被叫做<暗恋桃花源>.他们曾经那样炙热的相爱过,甚至花去半生的光阴互相思念.怎么可以用温如小溪的'暗恋'来形容.直到最近我才终于明白了赖声川先生的心意.原来对于相隔半个世纪,或者已经分手多年的恋人,也是暗恋的心情.早已不能相见的容颜,只能暗自怀念.早已改变的事事无常,如何再提当年.留在心里的那份执着,甚至不能再倾诉给谁.而关于那年的爱,也似乎梦境般虚幻飘渺起来.或者那狂热如大海的爱,也真的化做这溪里的细水,安安静静的灌溉那片记忆里的桃花源吧!

逃不掉的

江滨柳:当然!我们就算在上海没有认识,在10年之后,我们在【想】……在汉口也会认识!如果10年之后在汉口没有认识,那么20、30、甚至40年后在【想】……在海外也会认识!【笃定地】我们一定会认识的!(P3)《暗恋桃花源》号称是被内地高校剧社排演次数最多的话剧,没有之一。在IPTV上,舞台剧版跟电影版各看过一遍。在学校大礼堂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江畔的《暗恋桃花源》。这次收录的剧本应该是最新的,竟然有加入“超女”跟“好男儿”,让人有些意外。《红色的天空》也在大陆公演过,网上有该剧的视频。还是期待在剧院看表演工作坊的戏,银子啊银子,大剧院一楼的好座位估计得上K,呵呵。100514晚外公家

简评《暗恋桃花源》(戏剧名家创作研究作业)

评价一部话剧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它是否“好看”。这里的“好看”不只是布景服装灯光的华丽唯美,更重要的是剧作本身的情节能否吸引观众。众所周知,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剧作中的矛盾展开的,矛盾设置是否巧妙直接影响了整个剧作的质量。《暗恋桃花源》在话剧矛盾的设置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极大地丰富了该剧的趣味性,衍生出了许多新鲜的情节,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剧作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要去探究《暗恋桃花源》矛盾设置的方法,首先要从它的戏剧形式说起。一般的戏剧形式里,剧中只会出现一组同时期的人物,产生一个系列的矛盾,矛盾的设置就在这些人物的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时代背景之间产生。这种时空的局限性也限制了矛盾的设置。在电影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交叉叙述来完成矛盾的丰富性,戏剧却难以突破这一时空瓶颈。不过,通过“剧中剧”的形式,我们仍然可以给戏剧增添一组另外时空的人物,以方便矛盾的设置。《暗恋桃花源》就采用了这种“剧中剧”的形式,虽然早有前人使用过,但它却为这种形式的展现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就使用过“剧中剧”,它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以下几点:交代前史;激化现有矛盾;为后文蓄势。总的来说,就是为全剧的剧情发展起到了辅助作用,但并不是主要作用。假如删除了这一段,虽然会有所缺失,但不会使全剧无法进行。而在《暗恋桃花源》中,“剧中剧”成为了戏剧的本体,一切矛盾都是建立在“剧中剧”这种形式之上的,假如没有了这种形式,一切矛盾便没有了存在的依据,这就在本质上改变“剧中剧”的影响力。下面我就一起来简要分析一下《暗恋桃花源》是如何利用“剧中剧”来设置矛盾和挖掘矛盾深层意义的。在该剧中,设置的最为奇特的一对矛盾当属“暗恋”与“桃花源”剧组间的矛盾。由于管理者的疏忽,这两个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天晚上租用场地的协议。由于两部戏都是不日即将上演,双方都希望能够抓紧排练,所以各不相让,争执不下。最后,两个剧组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进行排练,形成了混乱而荒诞的一幕。导演赖声川曾说:“暗恋桃花源在我一生中,有相当的意义。她是我在台湾现在这一个混乱的局面之中,找到的一个平衡、一个人们渴望的秩序。”显然,导演希望通过这种舞台上的混乱感来影射社会的集体迷失。他在对这组矛盾的处理上运用了大量的混乱的,甚至荒诞的元素。首先,矛盾的起因是管理剧场的杨小姐,分别与两个剧组签订了当晚的租赁协议。这个事情本身的荒诞性就好比一个姑娘要嫁两个郎。这个看似荒诞的起因背后却是社会对于金钱的盲目追求,不择手段,不负责任。矛盾激化的驱动力来自与两个剧组的剧作都马上要上演,时间不待人,这就使得两个剧组争执不下。究其互不相让的原因,是因为两个剧组都有自己的担负。“暗恋”剧组背后担负的是导演的理想,“桃花源”剧组背后担负的则更多是导演对利益的追求。理想与利益,这就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构成这两个剧组间矛盾的动力所在。这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最后,双方只能同台演出,向现实妥协。导演就是利用“剧中剧”,安排了两组人物,通过他们有些荒诞的矛盾,完成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暗恋”是一个自传意味很强的故事,它讲了一对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因战乱而在上海相遇且相恋,却又因战乱而分开离散;两人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逃到台湾来,各自男婚女嫁,江滨柳一直痴心苦恋,直到四十年后两人才再相逢,时江滨柳已似风中残烛,濒临病终。乍一看,这个故事,人们一般都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缘”字,聚散离合总无常。有点像古典戏剧中人与命运间的矛盾。连云之凡自己也说“有时候我在想,你在昆明呆了三年,又是在联大念的书,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同校三年,我怎么会没见过你呢?或许,我们曾经在路上擦肩而过,可是我们居然在昆明不认识,跑到上海才认识。这么大的上海,要碰到还真不容易呢!如果,我们在上海也不认识的话,那不晓得会怎么样,呵。”但是我们要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其实在这对矛盾下隐藏的其实是一个个人与动荡社会间的矛盾。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其实是战争,是政权的更迭。江滨柳曾说过:“在那个时代里人很小很小!”就是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这是个体与社会对抗后个人无奈的叹息。在“暗恋”中,赖声川导演将矛盾浅浅的埋藏在表象之下,用一个四十年的恋情却以悲剧而终,表现出了人与社会对抗的无力感。“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它讲述了叙述一个武陵人“老陶”无法生育,而妻子春花却又跟袁老板私通,老陶无奈伤心的出走,溯河而上,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进入了桃花源中,度过了一段纯真烂漫到近乎梦幻的时光后,他回到武陵,发现原本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的春花与袁老板已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并没有从此过着想象中幸福美满的快乐生活。在这出戏中,三个主要人物构成了三组矛盾。老陶和春花的夫妻矛盾;老陶和袁老板的“第三者”矛盾;春花和袁老板婚后矛盾,总而言之都是感情生活上的矛盾。但赖声川导演的用意并不只是表面看起来的的那么简单,在这写琐碎矛盾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对于人生的隐忧与无奈。任你有什么样的理想、追求、浪漫都抵不过时间流逝的打磨。当初甜言蜜语的袁老板最终变得邋遢肮脏不堪,夫妻生活仍然是鸡毛蒜皮的继续,桃花源终究只在有无之间,颇有钱钟书先生《围城》的意味。导演将这些被演绎了无数遍的矛盾化腐朽为神奇,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根据以上分析,我看可以看到在《暗恋桃花源》中主要有三组矛盾。剧组间的关于“利”的矛盾;“暗恋”剧中个体与社会与的矛盾;“桃花源”剧中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三个矛盾构成了导演对于社会现状的一个认识:社会的混乱迷失让那些原本还有理想的人受到迎头一击,最终在社会的力量下向现实妥协。赖声川就是通过“剧中剧”的形式来增加了矛盾设置的可能性,让一些本来难以在同一剧中出现的矛盾集中在一起,打破了话剧在时空上的局限性,又从深层次上去挖掘这些矛盾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完成了对于社会的影射。《暗恋桃花源》以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打破了传统戏剧在在时空上的局限性,增加了矛盾设置的可能性,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戏剧体验,当之无愧的是一部近些年来非常成功的作品。

《暗恋桃花源》随笔

《暗恋桃花源》中比较有趣的是那个整场话剧中都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刘子骥。比较巧合的是,《桃花源》那个剧组差不多穿插读完了《桃花源记》的全部文字,唯独以下段落没有读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过,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上次读叶嘉滢也说到刘子骥。文章是这样写的:“.…..南阳有一个名叫刘子骥的人,知道此事后也想去寻找这个地方,但不久就病死了,终于没有去成。写到这里陶渊明说了最悲哀的一句话—‘后遂无问津者’。一个美丽的理想,不管实现起来如何艰难,但只要还有人在努力追寻,就存在着实现的希望。但如果连做这种尝试的人都没有了,那么人类就真的没有希望了。所以你看,‘后遂无问津者’与‘穆王何事不重来’,那种感慨是多么相似!”现在话剧里,透出的感觉正是如此:那个红衣女子,怎么也找不到刘子骥,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你想想看,不要说什么桃花源,连慕名桃花源而汲汲追求的人都找不到了,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如果你心中还有桃花源,那可不就只能是一种无奈的暗恋?红衣女里最后一个退场,撒了两把桃花的花瓣,算是有些为桃花源作诔的味道。绕了这些圈子,但是,其实,我要说,这决不是一部让人看了很吃力的话剧。简单点理解,《暗恋》部分很传统,《桃花源》部分很娱乐。舞台道具、灯光、场景,以及四五个算得上知名演员的演出也相当自然和到位。甚至,主题也不难理解。《桃花源》里老陶跳到圈子外面看自己的生活的领悟,《暗恋》里江滨柳和云之凡颠沛流离在时代纷纭中的无奈,都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要是有些闲工夫,像刘子骥喜欢找寻那样自作烦恼的多问几个问题,会怎么样呢?我会问:《暗恋》里面的桃花源情结在什么地方?难道就只是云之凡提到的小时候为躲避战乱而去的那个桃花源?《暗恋》与《桃花源》互相纠缠,有什么联系吗?两部话剧中的话剧是相互印证,还是互为表里,或者是一体两面?话剧里面说,《暗恋》是悲剧,《桃花源》是喜剧,果真如此吗?那么《暗恋桃花源》究竟是什么剧?这是一部灵魂在什么地方的话剧?找寻?理想?桃花源的本意?还是其他什么?……我看过一篇对赖声川的专访。他说:“《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让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调了。” 这是编者自己对于本话剧的诠释,我当然无话可说。但是,对于这个解释,我显然是不能满意的。如果说,当年在台湾,可以凭此成为经典,那么,如今把它放到全中国这样的大舞台上,它依然反响热烈,这绝对不可以是单一的一个“乱”的背景能够解释的。现代艺术理论中的一支认为,作品一旦成为作品,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在不同的历史和时代中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凡高当年的埋没和今天的伟大,不在于当时人们眼光的短浅和今天人们素质的上升,甚至不是凡高本人的伟大—世易时移而已,是这个承认凡高价值的时代创造了“天才”的凡高。有些说远了,我是想说,就这部话剧而言,编剧创造了它,但可能几十年来的流转已经产生的外延超过了编剧当年萌动的意念。如果从桃花源为全剧的关键词来看—显而易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桃花源”这三个字的出现总是有着不同寻常的隐喻和象征—我愿意这样去理解,这是一个反思现实没有理想世界的故事。刘子骥的事情就不再讲了。老陶苦苦追寻的膝下有子、夫唱妇随的理想生活,居然造化弄人,最后变成了一出由自己的情敌在围城里演给自己看的大不幸--他理想的生活显然并不美好:那既不切合实际,也只存在于“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传说中。另一个故事里,江云二人的爱情感伤不用多说,就连老导演要找到的理想状态也一直在表演中苦苦不得—这可以是一个缘木求鱼的暗喻:既然连当年的悲剧都无法再现,那么那个悲剧里追求的爱情理想,又从何而来呢?至于连接两个故事其间,现实人们打浑插科的忙碌无奈,更让人忘了还有一个叫理想的东西。两个故事互相反衬,然而殊途同归:袁导演排的是古装戏,却浑然用的是现代手法,戏里戏外都一味只顾娱乐观众,自称喜剧,结果却是一语就可道破的理想幻灭的悲剧;几十年前从上海流落台湾的老导演排的是现代戏,却地道的传统手法,精益求精,结果呢?分离是悲,相见是喜,离去是悲,有情人不成眷属终归是悲。然而,虽然老妻文化少,不懂自己,也不能多语,但现实中能够不发一言的怜惜自己纵横的老泪,并且默默相伴落泪,或许,这又可以勉为安慰的算是现实的喜剧吧。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把桃花源只作为全剧中的一个可以被替换的普通元素,那么又会怎样?我想,我会部分从编剧的视角来看这出话剧。因为现在中国整个社会,特别是大城市,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确实就是“乱”。但是,很多人乐在其中,或者妥协的接受,就像两个剧团的争执在最后一幕顺利得到解决,甚至《桃花源》剧组还帮着《暗恋》剧组劝说看门人再给点时间一样。这就是“乱”里面的“中”。外延还可以更大一些。就好像是两代文化的冲突。一种是含蓄的,传统的,沉重的;一种是简单的,搞笑的,无所顾忌的。前者在垂垂老去,除了老导演,连他的剧组人员到了现实生活中也更容易被另一个剧组的话题所吸引。后者年轻活泼,但总是有这样与那样的突发问题,象征的,或者没象征的。你不要看这两个文化激烈的冲突,但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看它们一同登场的时候,能够多么厉害的互相影响,哪有什么泾渭分明的区别!全剧的现场气氛不就这样到了高潮么!外延如果还可以再大点,我是说,你如果能把现场的观众也都作为话剧的一部分,你听那掌声和笑声--你听《桃花源》是不是几乎每次都得到了掌声和笑声,而《暗恋》只在最后才听到掌声。我不是说《暗恋》不如《桃花源》—我自己个人就是更喜欢前者的风格的—我是想说,你能有机会看到,当代人更加容易领悟什么,接受什么,对什么发出会心的赞成,而又有什么是埋藏在心底深处不是那么轻易的唤醒。如果我能在全国不同地方,甚至几十年不同的时间多看几十场,看看不同的观众们不同的反应,或许,《暗恋桃花源》就会像《暗恋》和《桃花源》一样,成为大话剧全景中的小话剧。而这出大话剧将是不同文化在不同地方和年代的差异、碰撞与相处。还可以有很多角度看。更大的看,或者更小的看。其实,话剧就是生活。总是有那么多角度,对于每一件事情。可以固执的只看一点,也可以像好事的刘子骥那样有四处探寻的理想。你看的同时也在演出—是不是够乱的?不过也可以够简单--因为我们是演员,就像台上的那两个剧组一样,管别人在演什么,演好自己的不就是了。何况,出了戏,我们还可以有另一个角色。这不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吗?

谁的暗恋?谁的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就连打出这几个字来都觉得很优美。暗恋+桃花源,情伤,往事,与现实的碰撞,在故事和读故事的人心中幽幽迀迀徊徊的荡悠。你与谁的暗恋?它又属于谁心中的桃花源?如江滨柳的饰演者金士杰说:“我体会到,这个痛是永恒存在的,即使站在天堂门口,身处桃花源的边界,心中悬念的仍是缺憾的人生,自己竟如此难以自持,甚至更加的不堪了。”“我试图淡化人生的什么悲欢离合。我以为我偏离了13年前演出《暗恋桃花源》的激情心态,看来我还是在它庞大的主题中载浮载沉。‘人的何去何从何所何依’。我还是在重复我少年时代就一直担忧害怕的命题。内容变了,题目没改。”我还未曾有机遇看到《暗恋桃花源》的话剧版,刚从书中领略到了它的无穷魅力。我还未见过金士杰的演出,我就已感受到他这个人的一生,整个都在戏里。他所言的每字每句,如同就在我耳边说出,字字灼心。一生入戏,谈何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心中深藏着的,过往岁月的某些残缺,又总让我们,一生如戏。Life is a dream.Life is a play.Life is ……当意识自己无意中已成了戏中人时,我们急匆匆地抽身离去。因为深陷会让我们不知所措,沉沦会让我们终日疯狂。当意识自己无意中又已成了戏外人时,我们终日叹息,又不断地找寻能激起任何可能激发起回忆的各种手段:音乐、电影、文学、艺术。。。噢,这个世界能让我们寂寞心灵找到寄托的,还有很多很多。不经意间辗转回折,半生皆已嗟咜,另一半生仍在模模糊糊的找寻中。饰演袁老板的顾宝明说:“人对未知好奇,太容易忽略当下,不自觉地将当下定义为“武陵”,心中不免形成各式各样的“桃花源”,以待追寻。不满现状是文明进步的动力,也是与自然、自在决裂的开端。武陵本不恶,桃花源也留不住所有的人,空间很没有动,是人的心在动。武陵人若能“心远意自偏”,当下便就是桃花源。将对未知的探索,转化为对现实的再确认,我们或许能将死亡之前的时空处理得不那么虚幻。”也许我们心中都有个自己的桃花源,但若过于执着地去找寻,便已失去的当初的真义。赖声川在后记中说,这是“忘我”。我们因寻觅不获而不快乐,于是得在不快乐中找寻,过程的不快也就延续了结果的不快。哪怕找着了当初曾心心念念中的桃花源,可它在一闪念间,又已恍如隔世。“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心皆动,心中的桃花源也在不同的变化经历中。正如同话剧里的二十年来不断被打破的形式与各种夸张元素的组合,我们永远不是在原处追寻着当初的桃花源。二十年过去,江滨柳和云之凡的饰演者换了一代又一代。他们美丽纯洁的爱情还是如同一朵在夜色月光下静静绽放的白茶花,清新无意地捕捉着我们脆弱易入的心思。白衣胜雪,衣襟飘飘,或是袁泉版那袭浅紫色小外套的淡淡忧郁,都是流逝岁月中无法抓住的伤痕之美。如果没有剧中精心安排的两场话剧的同时上演与穿插的情节,又怎能把我们的思维碰撞得如此出色。生活中的我们就是时时如此,毫无准备地被打断,不知失措地开始另一段旅程。就这样,活在今日里的我们,衰老中或成长着,坐怀着一堆暗恋,默默含笑着,努力去找寻为桃花源入口所设置的某个浮标。

那一朵清雅的山茶

两周前得知《暗恋.桃花源》上演的信息时,票子便基本售磬,勉强买到了一张28日晚的三楼席位的票子,幸甚幸甚!此剧1986年在台湾首演,就曾引发过观演狂潮,而时至今日,依旧场场爆满。剧情在今天看来似乎是有些落于俗套,而由于演员们倾情的演绎,更有那人性最本原的悲悯,这出剧目依然能在多年后,震颤着那同样为爱为情而柔软的性灵之弦。 抽泣着离开剧场时,胸口依然充塞着剧中的人物的悲喜,<暗恋>与<桃花源>看似一悲一喜剧,交杂上演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以及不同的悲欢,个中滋味真难一言以道尽。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暗恋> 38年的痴恋,38载的寒暑,寻人启事中的云之凡依旧清丽淡雅,那是导演心中的一朵山茶花,生于心底最洁净柔软处;江滨柳脖子上那条围了三十多年的比古董还珍惜的线织围巾,那两条乌黑俏丽的小辫儿呵,便是那山茶花醉人的馨香,萦绕于颈,徘徊于心,未曾稍离过;那一次雨后初秋的暂别,那一场劫后余生的分飞,悲莫悲兮生别离;多年按捺于心的眷恋,在江滨柳鬓发斑白躺于临危的病床上时,格外的固执的升腾起来,要找到失散多年的爱,好让一颗苍老却依然深情的心能置放其间。 那朵当年的山茶花终于隔着多年的时光飘过来了,飘进了现实中,飘进了魂牵梦绕的人儿眼中,千言万语无从道,只在云之凡转身欲离去时,那多年纠缠于心的,以生命之液来供奉着的爱恋,终究只化作怯怯的一句: “之凡,这些年,你想过我吗?” ………… 之凡缓缓蹲下握住滨柳伸出的手…这两双已然干枯的手,这两双38年前未能成握的手,此刻的紧握隔着断掉的岁月,相顾无言泪已千行…… 音乐缓缓渗入,有琴声哀怨如泣,于鼻酸处泪已无声滑落;江滨柳将头埋在妻子怀中,苍老的喉中迸出沙哑的泣号;那是一场告别式,告别这爱恨纠结的人间,告别那终不能相伴的爱人,告别陪伴自己多年却并不爱的妻;在这终于爆发的哀号之后,那因着深情的眷恋而鼓荡着的生命的帆是否也能最终释然平和,安然别去?那灵魂儿呵,是否终能与之凡相会于他年,于他方,于另一个极美之界?……

其实看的是话剧

   看剧之前已经得知这一场由黄磊、孙莉夫妻担纲主演,多少有点遗憾,因为很想欣赏袁泉的表演,她空灵的气质想来定能诠释“绽放在夜里的白色山茶花”。对孙莉了解不多,但看完以后,对她印象及其深刻。感觉她的表演,令黄磊黯然失色。少女云之凡一颦一笑清新动人,老年云之凡也拿捏到位,台词无懈可击,尤其嗓音极为悦耳,只听对白便是一种享受。       喻恩泰也被换了,本来也有些失望。但田雨不愧是科班出身,让我这话剧的门外汉也能一眼看出他和《桃花源》另外两位主角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据说话剧演员均受过发声训练,田雨的嗓音确实洪亮有力,而《桃花源》另外两位演至激情处则常常发声基本靠吼。这其中的道理大概与歌唱中的胸腔音和嗓音区别类似。       《桃花源》是喜剧,可也未必不是悲剧。老陶误闯桃花源,进入的本是仙境,谁料其中居民,竟和春花、袁老板一般模样。世人遭遇坎坷总想逃避,怎么逃,逃不出。不如回去直面现实。老陶的出走并不能改变他的境况,妻子已经不属于自己,打不开的酒瓶依然打不开。那边厢春花和袁老板早已成家生子,却不似当初甜蜜。做情侣时,你侬我侬恨不能多颗心来爱,在一起生活便生出许多龃龉。《桃花源》这一场嘻哈闹剧,演绎的却是人间真实。而《暗恋》则更像一场梦。江滨柳躺在病榻上,恍惚间看见云之凡依旧一袭白裙婷婷而立,等着他亲手递上一沓情书。未曾想梦归现实,伊人韶华已逝,早已嫁作他人妇。“你想过我吗?”想或不想,此时说来又有何用?与其哀叹命运弄人,不如去相信过往只是一场梦而已,痛到极限,不能再痛。       说起表演,云之凡和江太太这两位真正表达出了角色的悲戚感。而黄磊饰演的江滨柳,我总觉游离在角色之外,一来台词比起孙莉显得生硬,二来少年江滨柳过于老成,老年江滨柳又缺沧桑感,妆容到位了,表演却未到位。不知道是我欣赏水平不够,还是他当天确实不在状态?就角色而言,江滨柳、云之凡固然伤感,而伤最深的人其实是江太太。她心里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却仍装作毫不知情。登了寻人启事的报纸就摊在眼前,她怔了一怔,旋即又恢复常态。她不了解江滨柳,但他仍是她的夫。他想晒会儿太阳自顾自梳理忧伤,她却坚持推他回房。云之凡终于寻来,她只默默退到屋外。一块石,一个人,始终端坐,不变的凄清的背影。谁会知道她背着人落过多少泪呢。懂得装傻的女人,其实是最聪明的。她的隐忍,维系了整个家庭的完整。       寻找刘子骥的红衣女子,像是无关的路人,又似乎是正在排练的第三部戏。她扮相时尚,言行却归于传统。她看似茫然,却是目的最明确的一个。刘子骥的名字出自《桃花源记》最后两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没有姓名,她可以是刘子骥本人的化身,也可能是你我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人人都在寻找,但凡执意寻找的,总也找不到。有多少人知道,可以不去寻找,珍惜眼前人。江滨柳不知道,春花不知道,观众也未必知道。

彼时,陌上花开缓缓归

它是改变不了什么,但能让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TO ALL 会对这部话剧感兴趣,缘于剧中有我喜欢的女演员。何况它还有个美好得让人欲罢不能的名字。暗恋桃花源。全剧含一个现代悲剧和一个古装喜剧。编剧别出心裁地采用戏里有戏的形式编排,大胆地让这两个子剧目彼此穿插,互为表里。其间还加入不少颇具颠覆效应的插花,意外地使两个看似无甚关联实则心照不宣的故事完满融合。1.你是我心里永远的桃花源 暗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江滨柳和花样年华的云之凡在上海相遇,相知。云之凡第二天将要离开这里,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昆明——大概是为了暗示男女主角注定不得善终的结局,才会如此急于呈现离别之景——天真浪漫的她身处无边黑夜,仍能用勇气长明希望的灯火。正是这温暖的灯驱散了江滨柳心头愁云笼罩的雾,即使东北三省战火连绵让他饱尝望乡之苦,即使有预感两人会承受冥冥之中沉甸甸的离散,他也努力把不安深埋心底,试着相信少女描绘的世外桃源。接下来则不意外看到两人在乱世各自流落天涯,再在和平年代不约而同地定居台北。造化弄人,江滨柳的生命走到残烛年岁,才终于和他魂萦梦牵迟暮佳人重逢,过去种种恍如隔世。 2.我能给你的只有明目张胆的暗恋 表面上《桃花源》打着喜剧的旗号,却成就了一个比暗恋还要虐的故事。 开篇就大剌剌地抖出猛料,大爆武陵渔夫老陶和他妻子春花过着同床异梦的“不叫日子的日子”,再是春花与袁老板眉来眼去到后来明摆着的暗渡陈舱。无力改变妻子已然变心的事实,更不敢面对这个结果的彻底失败者老陶,心如死灰悲愤出走想要诀别过去。不想他误打误撞进入桃源乡,遇到的一对美满的壁人,那模样竟像极了春花与袁老板。初遇的惊骇逐渐被年轮打磨得光滑似漆,老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神仙般的日子,逐渐能坦然面对不堪回首的过去,却发现惟独放不下一个春花。镜头切回那边,春花与袁老板的小日子过得并不靠谱,甚至比老陶当年更糟。被误以为是冤魂也毫不在意的老陶,握住深爱的妻子的手笨拙地表白了心迹,里屋突然传来婴儿的啼哭,春花立刻赶去照料——即使并不如想象中幸福,那也是她与袁老板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落寞的老陶二度黯然退场,一心寻向所志,也没能寻回那片魂萦梦牵的桃花源。3.她只是在很专心地路过 那么,说一下最能体现恶搞精神的插花吧。总有个神秘女子从后台冲出,嚷嚷着要找“曾一起在长安街吃酸辣面”的刘子骥。就为了那个一起吃了碗“那股酸酸辣辣的味道,我至今都忘不了”的面条的男人,她数次不分青红皂白冲断剧情,不找到刘子骥决不罢休。好端端的剧硬是被这么冲撞出大大小小的坑洼,正如剧情发展到了关键时刻,电视里却飘来一句“怎能感冒”一样堵得慌。然而偏偏是她,每次出现必抢尽风头,尽管她不属于任何一个子剧目。同游离戏外的神秘女子一样,刘子骥并非剧中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曾得寥寥数语,称其“高尚士也”,生平事迹是听闻桃花源后“欣然规往,未果”,落得“寻病终”。有一场戏是她指着剧场管理员叫出她朝思暮想的名字,管理员施施然回以莫名一瞥,这是她不知道第几次认错了人——或者,爱错了人。神秘女子与刘子骥之间究竟有段怎样的暧昧香艳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对那女子而言,刘子骥的意义就是江滨柳的云之凡,老陶的春花。刘子骥此刻不是一个人,刘子骥是她心中无可取代的桃花源的另一个名字。也可以说,那管理员就是刘子骥,他还是他,只是不可能是她记忆中的他,再或者说,不是她的她。于他,她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这没有足够的分量成为却步的理由。问题是,找到了又能怎样呢?她也许想过些什么,也许什么也没想。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原点,过去已经过去,终究回不来,那么执著的追逐仅仅成全了一场场华丽又寂寞的暗恋。 戏里戏外,每一个人都不曾停止过这样的追逐。感触深刻的是尾声,神秘女子独自蹲在空旷的舞台上安静地捡飘落满地的纸钱。随后,从容起身,坚定地松开手,霎时漫天雪片洋洋洒洒。没有了先前神经质的痴狂,仿佛在完成某种决绝的祭奠。是的,当你终于能鼓起勇气地跨出这第一步时,你便抓住了获得新生的契机。4.这片刻念想如此漫长风烛残年的江滨柳目送着同样垂垂老矣的云之凡,一时之间百感交集,倒在相濡以沫的发妻怀里失声痛哭,仿佛要将一生的眼泪流尽。 脱胎换骨的老陶在听到婴儿的号啕大哭才猛然惊觉,愣愣的,明白了一些东西,最终决定不再去打扰前妻的生活,选择独自离开。 之凡,这些年我写了好多信给你。梦里,他颤巍巍地呼唤,泛黄的信笺铺了满路,怎么也触及不了那朵盈盈暮色里,白色山茶花一样的女子。春花,我在时间的光阴里想着你,我回来,就是为了带你离开。他坚定地望向她惊惶的眸,原谅了她曾经的背叛,释怀了往日的所有不快乐。 桃花源,是那个民国43年的上海凉如水的夜晚,是那首他们三个都熟悉不过的不知所谓的歌,唱得百转千回。“滨柳,等我回去昆明以后,你会做些什么呢?” “等你回来。” “还有呢?” “等你回来。” “然后呢?” “等你回来。”……我的心里一大块,左分右分分也分不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彼时,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花样年华的云之凡对着汤汤江水张开双手,脸上笑靥如花。落魄至连酒壶盖儿也拧不动的老陶仰望着那片人间仙境,只觉春风拂面。 那时的他们都说了同样一句话。他们说,空气里好像有种说不出来的味道。那时的他们忘却了烦恼,并且都单纯地相信,一切会好起来。 也许,得不到的才是最好。也许,失去的才最重要。 也许,也只是也许而已。为什么那么多的也许,统统指向了穷尽一生的盲目追寻。世事无常。物是人非。不如归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想到了奏鸣曲

看书的时候,说实话很累。尤其当两个剧组的台词开始穿插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的是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在同一个舞台上对话,奏鸣曲当然是经过缜密写作的。这两个剧目本身并不相关,但是赖声川的话剧故意把他们放在一起,就是要可以表现一种碰撞或者对话。那些你走我走,人来人去的场景不论哪里都有,看似随意接上的台词都可以和另外一个剧对接。根据创作背景介绍,他想借此说的是台湾当时的混乱局势。其实,无论《暗恋》还是《桃花源》,就本身来说不是一个好的本子,情节属于老套的。本来以为剧场中莫名其妙寻找刘子骥是一个什么悬念,结果什么都不是。这样的作品,是一种尝试,当然作为话剧,演员很重要,所以我不能最终给《暗恋·桃花源》一个评价。就好像我看了两遍的《秀才与刽子手》的情节也不花哨,但是演员那投入的表演足以感动观众,可以理解为什么《秀》可以在全国拿奖。好比奏鸣曲,有的时候光听绝对不如现场看,可以看到演奏家之间那一个个默契的眼神。

衰老,让生命更鲜活

从省图借来的赖声川话剧图书,尤其喜欢《红色的天空》。刚从家过年回来,就开始怀疑人生,寻思着要多挣钱的门路,追求体面的生活,可当我逐步深入的时候,发现这个路途远比我想象的艰难,我本身是带着一种渴望却极其不安的状态去追寻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如蒙上了猪油般盲目,因此极其渴望摆脱这种状态,但通过与好友的倾诉,却始终无法平静下来,幸好此时遇到了赖声川,这部《红色的天空》。一月份看过《最好的告别》,讲述人怎么面对衰老和死亡,看到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进食障碍、走路摔倒……很多平常的动作都已成为奢求,逐步意识到:这副皮囊原来真的只是短期借用,尽管老年的生活越发节制,但是身体却不断失控,人生每个阶段都会冒出新的自己,不管那是不是你乐意面对的,但你总要学会去接受。从大学教授到印度贫民,每个人面对的衰老进程都不约而同地相似。翻阅《红色的天空》,一下子就被很多情节所吸引。这帮在养老院里生活的老人,一些是因为被子女抛弃,一些是孤单一人进来的,无疑她们都是孤独的。当我年轻躁动的时候,我特别渴望老年人眼中平静智慧的光芒,我非常想知道,在老年阶段他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读红色的天空就是我了解他们的一个窗口。里面几个场景至今依然难忘。①比痛。既然这副皮囊只是借用,在它失控的时候,老年人总是承受着不一样的疼痛。那这种痛苦是可以比较的吗?肾结石和生孩子的疼痛,老金病时用仪器探测进入喉咙的疼痛,以及失去心爱的人的痛苦?到底哪种更痛?比痛之后老人们的沉默,是生命的留白。② 老李儿子探视父母,其实是为了要钱。他对老李的控诉:“我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你啊,我会按照你的样子活下去。”这句话让老李顿时无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之前对父母的抱怨,总觉得父母亏欠了自己,在儿时教育时多加引导的话,我会比现在好很多,总是把自己的一些过错归咎到父母那一代,但是父母的角色也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扮演,这项工程太复杂,他们已经受尽淬炼,熬过太多苦,我一个害怕努力、祈求不劳而获的人怎么能怪罪他们?毕竟他们为了我们,已经选择了一个hard模式。③学生探访老人院,问道,生命是什么?二马讲述的故事特别有意思。我很喜欢它,所以必须敲下来:有一只耗子走在路上,它非常着急,因为它不知道这条路走向哪里。它跑着跑着,发现一只黄鼠狼,就问黄鼠狼:黄鼠狼啊,黄鼠狼啊,请问这一条路到哪里去?黄鼠狼说:没时间没时间,别问我。说着就往前冲了。耗子继续跑,就看到一只乌龟,它问乌龟:乌龟啊乌龟,这一条路到哪里去?乌龟说:把自己管好就好了,别问我。说着就缩回到自己的壳里。耗子走下去,心情更是着急,走着走着碰到一颗大树,挡住了路,树上有一只黑乌鸦,耗子见到黑乌鸦后就问:黑乌鸦啊黑乌鸦,请问这一条路到哪里去?黑乌鸦说:你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耗子说:这么快?它叹了一口气,说:如果我没有那么着急,如果我慢慢地走,就可以欣赏路边的风景,那么或许这一条路就不会那么快走完。多么像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我们那么害怕衰老死亡,不停地赶路,真到了那么一天,是否也会一如既往地后悔自己赶路太快?如同我们不断追忆曾经,反反复复不知疲倦。衰老死亡好像真的很可怕,以至于我们总是歌颂春天生命的萌动,却不会赞美秋天生命的枯萎、凋落和腐烂。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处于不断回望曾经和期待未来的状态中,茫然不安,在近乎当下的真空中,追寻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还以为那就是生活的中心。④同乐会上的个人表演。陈老太太是一个只会扶着椅子走路的老人,她首先站出来说,“活着很好”。看她说出来,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欣喜。老金作为最年迈的人,在那模仿自己、爱人、女儿以及小狗发呆。在他一人发呆的时候,总会有家人兴致勃勃地参与发呆;邓太太拿着形形色色的药罐,说这些是它的朋友,在她身体有难的时候,多方救援;最戏剧的人物当属老麦,同乐会要结束的时候,大家让他唱歌,他说,我现在才不唱,我要留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唱给大家听。接下来,大家都陆续散场,老金突觉呼吸困难,陈老太太抱着他,陪他走完最后的旅程,老金呼吸停止后,陈老太太说:你看啊没什么难的,就是一口气,一口气而已。。看完这个场景我泪奔了,赖声川应该是在承接老麦对人生最后一天的预演,你怎么会知道最后一天会是何时,它那么猝不及防地裹挟了生命,那口气停止后,所有的都成了空白。看完这个剧后,燃起了对话剧的热爱。赖声川介绍,这部剧本的排演起源于《西藏生死书》中的一句话;“我们没有准备好要死,就如同我们从来没有准备好要活。”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取决于我们认为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我试图以全新的角度去重新看待生活,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外界的人和物,站在人生边上回望生活,就能少一些不安,多一点坦然。愿以后能从容地在生命的外延中,丰富自身,而不是一味专注自我,度过暗黑无边的生活。感谢阅读,感谢赖声川,感谢罗素,你们陪我度过,不嫌弃我的粗鄙。期待今后能有机会看到这部话剧,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淋漓尽致

其实我看的是这本书的话剧版,还是别人借的光碟,昨晚差点笑到滚地。好淋漓尽致, 台上,台下,古今,两出不同的戏,而又有关联,“回不去了”。好看又好有意思,喜欢这样的作品。

一半是泪水,一半是欢笑

(写于2007-01-02 00:16:03)终于看了话剧“暗恋桃花源”,哭一阵笑一阵。。。“暗恋”的故事其实蛮老套的,但还是被感动得落了泪。黄磊说:“那么大的上海,都没有阻挡我们认识,在小小的台北却把我们难住了。”听起来实在令人辛酸难抑。当云之凡终于握住江滨柳的手时,我早已泪流满面,也许是因为这段长久的沉默吧,无论多么老套的情节,那沉默中的百感交集却是永恒不变的。“桃花源”很热闹,何炅和谢娜就不多说了,两个大活宝,感觉疯得有点刹不住车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喻恩泰,声音沉稳,很压台,并且能够游离于谢娜和何炅的闹剧之外,甚至生出些悲哀的感觉,演得相当精彩。看到最后老陶被当作疯子,失落离去的时候,心中很是酸楚。不明白春花为什么宁可与袁老板天天对打对骂也不愿和老陶去桃花源和谐美好的世外桃源,却为什么抵不过粗茶淡饭?换作是我,又该怎么选择呢?记住了那个管理员的一句台词:“十分钟、十分钟,人这一辈子,永远在等这十分钟。”真的很佩服赖声川,时光交错,笑泪相织,全部汇聚在这小小的舞台上,两个多小时,让我们心甘情愿的随着演员做了一场悲欢离合的梦。走出剧场,冷风清冽,吸口冷空气,缓缓的吐出一团雾气,一呼一吸间,仿佛已走过几个世纪。

个人的无力与抗争 (随笔,不针对书或剧本)

人们常常会以某个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无力与抗争,来印证个人在现实中有多渺小。至于是什么样的背景,倒不重要,似乎就个体而言,在任何背景下,都是一样的,且放诸四海皆准。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个体对现实的抗争,包括对理想、真爱、纯洁等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爱”应该算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吧。在繁复的现实面前,它往往显得虚无飘渺,但也美好,深刻,是人的希翼所在。赖声川在《暗恋桃花源》里,以三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一个深刻、一个可笑、一个怪诞)似乎是在向人诉说,“爱”在现实面前,多少显得脆弱不堪,抑或是自欺欺人的,不管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时间是最好的诠释者。《暗恋》剧中江滨柳苦等了几十年,在生命的末端,终于盼来了日夜思念的云之凡时,结局是出奇的平静,两人以朋友式的短暂寒暄结束了那次本该是感天动地的重逢;而《桃花源》剧中的老陶,在桃花源仍无法忘记早已背弃他的妻子,回归现实时,终以一个对所有人都残酷、荒诞的结局收场。所以,印证理想在现实中的无力,往往需要时间去诠释。现实往往不像童话般美好,王子不一定能遇上公主,好人也可能被坏人打倒。也因为理想(抑或一切美好事物)的虚无缥缈,所以很多人选择了不相信。不相信有理想,不相信有真爱,不相信有纯洁……可是,有没有真是那么重要吗?我想,相信与否比有没有更为重要,前者是个体的感受,内心有所希翼总是好的;后者是客观的存在,个人无力改变。既然如此,何不给自己以希翼,给内心以美好呢?


 暗恋桃花源 红色的天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