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木椅》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鉴赏收藏 > 一章木椅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108028419
作者:赵广超,马健聪,陈汉威
页数:142页

排排坐 赤果果

坐 座 被 坐 座 。。。做 作 制 做 作炕、塌、凳、席 小马扎、、、、海黄越黄小叶檀、、、红木柴木沉香木 、拉簧弹簧大双簧、、、其实看屁股凉屁股晒屁股屁股大赛很方便啊每晚19:00那半小时 。。。 其实 前三分钟就够了 大家都懂D。。。

值得一试

赵广超的名字,在我翻看一系列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时出现了好几次,评价不错,于是这成为我看的第一本他的书。文字没有什么特别,透着一股香港人特有的轻松诙谐,却又不失考究与谦逊的态度。书中屡次提到的王老,是国内研究明式硬木家具的第一人,当他的相关研究著作在二十世纪末再版的时候,人们才逐渐开始关注眀式家具,使其艺术价值提升到全新的高度。纵观全书,以明式紫檀扇面南官帽椅为代表的明式家具以其朴实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奢华的用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中国家居提高到无法超越的水平。中国家具的演变一直都是渐进式发展,每个朝代也没有被特定的风格所代表,唯独明式家具除外,它是中国历史中唯一有文人参与设计的家具,在历代家具文化的沉淀下多了几分文人特质。其实再多的词藻也无法表现明代家具的魅力,有兴趣的还是推荐一看吧。建议入香港原版。

鄙视三联,敬佩赵广超……

读书人不应该鄙视三联,不少人甚至比较神化这个出版社,但是三联出了《不只是中国木建筑》和《一章木椅》之后,令人鄙视。《不只是中国木建筑》从香港三联引进,改为简体,这没有办法;改了横排的版式,做得也不差。但是,用纸极差,铜版纸根本无法阅读,完全应该用好的胶版纸。最差的是正文字体,基本没经过大脑就定了下来,极其庸俗。看了一下书籍设计,居然是作者赵广超及其团队,这说明,一、香港人做横排版的书没有经验,适应不了内地规则;二,三联出版社对此没有发言权——它表现得像个二道贩子,别人给什么我卖什么而已。到了《一章木椅》,三联学聪明了,从香港引进时,仅仅把文字换成简体,其余都没有变,于是两本书对比,可以发现《一章木椅》比《不只是中国木建筑》高明无数倍。这映证了三联只会拿来这个判断。但是这本书让人不能忍受的是,150页左右的黑白印刷的书,定价68,为了看上去值这个钱,用了至少200克的纸。纸是好纸,也适合这本书,但是,价格依然太高,说三联自信于自己的品牌也行,说三联比较无耻也行。总之,在《不只是中国木建筑》和《一章木椅》两本的形态和外在元素上,三联错误不断。暴露了三联基本沦为一家有道德高度的二道贩子及流水加工厂,和沿海加工企业没有多大区别。赵广超让人敬佩,我的理解是他在设计及文化领域学贯中西,有了自己的看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开始玩了。他的书都可以收,哪怕被出版社“做”得很烂

一张木椅也是一章木椅

小学学语文的时候经常要看图说话:给一张椅子,能写出什么来呢?恩,这是一把椅子。它是木头做的。它的功能是坐的...三句话之后我可能就要开始咬笔头了。去过很多江南古镇,看着某某故居,往往都是厅堂里的椅子和屏风、古色的雕花大床、窗子里刻着精细的镂空雕花,感动于阳光穿过镂空在地面形成的奇异图案,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看着《一章木椅》的时候,是何等的震惊和感动。一张椅子一本书,一章木椅一个历史。很喜欢封底的话:"中国人算很幸福,连搭配琴棋的家具,都带着书画的情调。国家艺术,实无处不在。第一张先坐下来,慢慢看,看它如何造出来。"或许关于“搭脑”、“榫卯”的故事我很快就会忘记,不会忘的是,在文字间再次看见旅游时的感动,凝固的历史和此刻宁静的心情。最近有个新闻,在2012米兰国际家具展中有一个中国的当代设计展,名字就叫“坐下来”。多名中国设计师集体参展,内容就是椅子。细细看展品会发现:外国人喜欢沙发,喜欢软靠,喜欢躺下来就很舒服柔软的坐具;而中国人的传统是用木头做椅子,硬且窄。坐在这样的椅子上,人的身体要绷得特别直。外国人享受片刻的舒服,而我们的祖先却在椅子上有大智慧。一时的舒服比不上一世的舒服,传统的坐具能调整人的坐姿,对腰椎颈椎都有好处。这是我以前不可能也不会产生的思考,在此刻,一章木椅,给我的思维开启了新的一个角落。

你知道椅子吗

有知识的人很多,但有常识的人极少,我曾想,若有人能写一本身边的事物,比如关于椅子这样的日常事物的知识与历史的书,那就很了不起了。我们天天坐在椅子上,可并不了解它的起源、发展和具体知识,可见人类是多少的无知。我推崇的是知道日常事物知识与历史,而不是那些在某尖端学问方面的行家,一个连基本事物的知识也不知道的人,能研究得好高深的事物吗?我深表怀疑。今年,果真出现了一本专讲木椅的书,我先是在杂志上看到此事介绍,然后辗转好几个书店,方于唐宁书店买到了这本香港人赵广超、马健聪、陈汉威所著的《一章木椅》。这真是一本介绍椅子的基本知识的书,先告诉我们中国古人是怎么坐的,“踞”(岔开双腿坐在地上)、“跪”(双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踵上)、“跽”(双膝站地,但上身紧绷,重量并不落在脚踵上)……因为坐姿的需要,于是坐具为筵(结实地铺于下)席(柔软地铺于上)。到了战国末期,出现床,当时的床不是指现在睡觉的床,或者说它的功能包括了睡觉,现在谁家与客人坐在床上聊天,那就显得太暧昧了,但在年,床等同于今天的沙发与茶几的合一,主人起坐于床上,客人也起坐于床上,“上床”就象北方在暖气出现之前的“上炕”。再接下来,出现比床低小的榻,今天日本人还保存着一点点榻的遣风:榻榻米。佛教传进来之后,五胡乱华之后,高足坐具方慢慢地进入中国,千万别以为中国老祖先发是了椅子啊,并不是这样,这是人家“胡人”传进来的。就象今天所吃的许多蔬菜,白菜、辣椒等都是外国传进来的,中国古人所吃的蔬菜,今天已经是野菜了,同样,中国古人所从地的坐具席、床、棍,今天已退化成睡具了。约到隋朝左右,马扎、躺椅方普及起来,一点点向椅子转变,到了宋代,方出现比较象样的高足坐具凳子、简洁的椅子,到了明代,椅子方致于完善:宝座、太师椅、官帽椅、玫瑰椅、挂灯椅等等,在设计上也方达到高峰。当然,这与明代是一个注重植树的朝代,且开放海禁让硬木料进来有关系,海外的硬木檀木、花梨等,让制作高精密度的明式家具成为可能。到了清代,家具已经“巴洛克”“洛可可”,趋于庸烦了。中国人在地上“席地而坐”了几千年后,慢慢地坐到了床上、又过了一千多年,才坐到椅子上,这个从低到高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椅子上的坐姿,决定了人不同的心态。坐得越笔真,越认真严肃,越往后坐,越放松,当坐变成躺时,就彻底地放松了。椅子的出现就是一个将中国人从躺站的状态扶正到端坐着的状态的过程。为何中国古人那么浪漫,就因为他们或躺或盘踞,思维漫无目的,于是才会百家争鸣,创造了许多文化价值,才会有那么些浪漫的诗歌,一旦椅子完成之后,自宋以后,中国文化就严肃起来不好玩了,趋于理性,程朱理学在椅子成形的宋朝出现,保不准与坐姿有关系。但是我们说过,椅子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团集在一起,商谈、交流,经济尤其是贸易的发展与这不无关系。所以说中国坐具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文化到经济、从感性到理性、从纯某种文化到多种文化交杂的过程。《一章木椅》在设计上颇为漂亮,图文并茂,而其中这个图不是照片插图,而是椅子的解剖图、示意图,是以读起来毫不费劲,很有看连环画的快感。

对中国文化的细节解读

通过王世襄,我们已经知道明式木椅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代表。但为什么是它,它又如何代表,这本书仿佛庖丁解牛,给了生动有趣的讲解。它从中国人“坐”的历史一路写来,从席地而坐,胡椅传进,写到这张明式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很多时候,愚蠢只是因为无知。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误读,仅仅是因为根本不了解。知道了一种文化的来龙去脉和因为所以,很多想象式的误读造成的问题,比如狭隘的民族主义,比如民族自卑感,比如拿来主义,这些一一都会迎刃而解。 这本书从椅子的角度,对中西文化还做了一些对比。

面那块片

做图书生意,每天过手大量的书,必须瞬时反应,迅速通过个体认知判断书之价值,渐渐养成“读封面”之心得。主题之蛊惑,书名之品识,设计之匠心,用材之考究,出版之声名,手感之愉悦,从常识储备到人性天生,视觉触觉收集之信息经大脑皮层神经元放射性感知并决断,这本书,爬!此所谓片面。不过我喜欢研究面那块片。这本书,唯有“木椅”二字会让我喜欢,的确是有点片面。翻开书,慢慢看,精彩片片,内容生动细腻,绘图赏心悦目,作者赵广超,原来还写有《不只中国木建筑》和《王者的轴线》。片面行事而不遗珍,真本事也!

一本很美的入门书

虽然喜欢读书,但我总是把自己归类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随意型。一来自己的兴趣跳跃得很频繁,二来,我觉得也跟有没有读对书,有很大关系吧。也曾想过,既然花了时间去看书,为何不做点小学问?每样感兴趣的东西,多了解一点,了解得透彻一点,也不至于读书读到了最后,还是流于表面啊。实际上,入门是比精进更难的一个事情。中国做学问的人,一般都趋向往高、精、深来做。惠及大众的入门书籍,很多大家是不屑于做的。所以,想入门的人往往苦于没有领路的人,没有合适的自学材料,因为寸步难行,泄气并最终放弃。这本书就把尺寸拿捏得很好。娓娓道来,结合着引用与自己的闪着智慧灵光的见解,让终日在门外徘徊的人,也终于一尝见识大观园的滋味。中国其实真有很多值得骄傲的东西,可惜能把它们传承下来的人,日渐稀少了。

奢侈的朴实

一章明式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在古代,从宗法礼仪、生活空间、器物到时款衣着都是环绕席地而坐的生活模式发展起来的。最恭谨的坐是跪,这种坐姿,在物理上最省空间,在精神上是最大的自我约束,在形式上表示最高的敬意,是名副其实的臣服。古人在地上设坐,可以是很隆重、很严肃的事情,与今人说“席地”意思不大相同。高足坐具(椅子)不迟于东汉,经由宗教(佛教)和军事(五胡乱华)两个比通商、杂处更为有效及迅速的途径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后才普及于民间。从筵席到座椅,升高了约四十五厘米,使案牍书写、家具大小、饮食习惯、建筑举架高低、装饰字画的摆设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的生活习惯亦改为“随家具陈列”而活动。明代分析:1、政治相对稳定2、国家服役制度导致手工业大幅度改良3、海禁开放4、新消费阶层涌现引申:1、广泛应用煤,冶炼金属技术明显进步,工具发展完备,利金克木2、乡镇急速城市化3、生产制度乃至科举都标准化4、设置书斋成为不分阶层的家居形式5、艺术量化(从造园到器物)要点:1、人口要素,明代万历后期人口已经达到一亿五千万2、技术3、资讯,明代的印刷技术比以前更蓬勃元入主中原时,对文人的大清洗,迫使读书人飘零江湖,使得匠人行列的知识水平大大提升,为明代手工艺艺术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人参与设计园林,摆设书斋,与工匠一起研究,终于出现了一种以这个时代命名的家具。两千年前,筵席几案在周代被赋予宗教礼仪的物质意义,汉代又添上了道德的含意,到了明代,家具再添上读书人的美学观念。-----------------------------------------建筑之变,在配合人的行动;家具之变,在配合人的姿势。移动最多的家具是椅子,上面每个榫卯时刻都要承受各种拉力和压力,其他木器未必容易看到的结构缺陷,在椅子上都会变得明显,甚至难以忍受。官帽椅无论在用料、结构、造型乃至功能上都是为用功而设,绝无半点虚饰。官帽椅分为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在结构上说,前者的技术更讲究,非质料特别细密坚韧的木材不能应付。而后者在明代流行于苏州一带,适合于南方气候。四十二个组件P79——》组装P80——》成型P81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819765/优质硬木材+优质的工具(锯、刨、锛、斧、锉、凿)+成就精致的榫卯工艺+技艺高超的匠人中国人已经将一件家具彻底的道德化,如: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比廉方。雍阏风雅,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 ——后汉 李尤《屏风铭》对南官帽椅的评价是:舒展而凝重。凝重归功于特别宽大的比例,和源于建筑的大木梁架技术。建筑上较为含蓄的侧脚和收分技术应用在椅子上,四条椅腿就明显地往外挓出一个梯形。重心内倾使的官帽椅从结构到视觉都特别安全可靠,并带有一种“独立自足”的个性。官帽椅大都使用闷榫,但在椅腿脚处暗露明榫,除了结构上的功能外,更可以为产品提供合适的细节,使整件产品有更长久的阅读趣味,非常耐看。官帽椅坐盘以上组件,几无直线,且都似在进行着一种截然相反,然又相互配合的运动。看似每个组件都在扭动,每个弧度都有相对的平衡,令“凝重"的椅子开始奇异地带着相反的"舒展"的情调。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821539/自然调整的椅背使坐上去的人保持一定程度的闲适,而不流于慵懒。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821589/南官帽椅唯一的装饰是从椅子靠背上最重要的位置,小圆窗内长出来的牡丹浮雕,不经意流露出富贵本色。最能反映出一个文化富裕的并非是多,而是少。一种满有信心地将一切可能扇动情感的视觉元素都慎藏在“淡雅”里,偶尔露出一点点的的细腻的游戏。

酣畅淋漓了解“坐”与“被坐”

我本年度上半年度过的最好的一本书,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一页页厚厚的纸张,把中国文化的“坐”与“被坐”通俗易懂且清楚详实地讲述了出来。不仅简单地引章论据,而且通过图片和略带诙谐的小幽默把有趣地典故和作者的分析娓娓道来。书中很智慧地把中国的家具文化与生活习惯、时代精神做了链接,从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的“坐(权威与神圣的宗教象征)”发展到家具、生活、建筑、习俗等一系列变化,从中看到无处不在的中国文化痕迹。也通过很简单的比喻“流动的家具”,形象地表达了传统文化中人与家具的关系,和当下流行的中式家具风潮、明式家具的热度相呼应。一把南官帽椅,并不能代表中国家具的全貌,却依然让我肃然起敬,一把小小的椅子,通过榫卯工艺囊括了42个基本组件,中国人取材用料的精道和劳作精髓都体现出来。非常喜欢书中有趣的小画,连同解构,任何小事物都可能有大道理,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做学问的快感。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不够学术,但是,确实是我觉得读过酣畅淋漓的一本好书。

小到木工选材,大到民族艺术

一张木椅竟然有如此学问,小到木工选材,大到民族艺术,尽藏于此。其诞生过程宛如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精妙至极。PS 国人写书往往范围很广,牵扯的东西太多,一本小说涉及人物就可达百人。而这本书,寥寥140页,谈的就是一把明式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仅此而已。

一把椅子就可见寰宇

书字不多读起来很轻松,只是介绍了一把椅子而已。但往往这种研究有点一针见血的味道,当你的精力全放在一个很小的点上的时候,就像针把你的力气全聚集在针尖,这样才能刺的深。我对中式家具有点偏好,而中式家具的巅峰恰恰是明代,本书的这把椅子又恰是明代官帽椅。之前对中式家具只是平时的兴趣去了解,看完这本书才算是对中式家具的入门。书中从中国坐式用具的演变讲起,讲到椅子的做工、材料、工具、工艺、设计等等。。。虽然都是点到而止,读起来却尤为轻松,无丝毫拖沓之言,这也是本书极其对我口味的原因吧。看完这本书,才明白一把椅子可以从这么多的角度去考虑,去研究。而这种角度似乎适用于其他的任何家具甚至是建筑。思考的余地似乎多了起来。而从这把椅子你也可以窥见前人通过千百年积累的智慧,自是感叹不已,唏嘘不已。一把椅子就可见寰宇似乎有夸大之嫌,但我这样说也不无道理。

凝重的官帽椅

这书本非常精致、非常认真,作者赵广超也许就是他描述的那一章凝重的官帽椅,至少他写这本书的态度应该和当年木匠做这张官帽椅时的态度一样:“官帽椅无论在用料、结构、造型乃至功能上都为用工而设,绝无半点虚饰...明代...一套讲究的木家具,竟然动辄需十年八载。”由于那极度用心的态度,自然就有卓尔不群的观点“但我们相信就是一张木椅,多少也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木作(工艺)水平,一点当时的审美方式,照理还可以看到一点点文化内涵。当时的椅子可以,现在的椅子也可以。”也有一点缺憾,如果是繁体字的就更完美了

椅子、瓶盖

我们天天坐在椅子上,可也许我们并不了解它的起源、发展和具体知识,就像我们一般不太会关注啤酒瓶盖都有21个锯齿以及为什么是21个。而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藏着悠远的故事,椅子也是这样。《一章木椅》就是一本专讲木椅的书,但是不止讲木椅。作者先从坐谈起,谈传统中国国人的坐有踞、跪、跽等。继而谈传统中国人的坐具,从席(柔软的草)、筵(结实的竹),进而出现了床(不同与现在睡觉的床)、榻(比床还要低矮的坐具)、独坐(仅供一个人翩然独坐的坐具),然后经过漫长的过渡,最后才坐到椅子上。坐具在三千年里攀升了不过四十几厘米,但从低到高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书中还写到宋明方桌一般在100至120厘米之间,桌高约80至90厘米,比现代高5至10厘米,鼓励进食时腰板挺直,一把明代的南官帽椅通过榫卯工艺连接了42个基本组件,这都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画和椅子的结构图,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一章木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