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鉴赏收藏 > 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2月01日
ISBN:9787500082972
作者:胡雁溪 曹俭
页数:387页

章节摘录

插图:金鱼起源于中国,这已为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日本松井教授所著《金鱼大鉴》,记载了17世纪初即日本德川时代中国金鱼传人日本,虽然后来的其他学者查证,第一次金鱼传人日本应是1502年,但中国金鱼首先移植日本,这一点是一致公认的。另一位德国学者赫各莫腊透所著《金鱼饲养法》一书,也肯定了中国是最早饲养金鱼的国家。另一国外学者修德鲁巴所著《世界淡水鱼》一书,也肯定了欧洲的金鱼是从中国传人的,时间是17世纪中叶(1611~1691)。中国金鱼的演变从春秋战国到唐朝(公元前460~公元907)主要是天然水域发现红鲫鱼到开始池中放生的原始发生阶段,在品种上基本依照自然的演化规律,没有人为的选择因素。到宋代(960~1279)是野生红鲫鱼通过人为干预进行家养的早期阶段。由于避免了野生杂交,增加T人工选择性繁殖,因此产生了易于保留原变异和产生新变异的可能性。据学者查考,南宋末年,已新添了白色和红白相间的花斑色新品种,而形体尚无变化。明代(1368~1644)是金鱼品种发展的兴盛时期。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关金鱼的记载:“春末生子于草上,好自吞啖,亦易化生。初出黑色,久而变红,又或变白色,名银鱼。亦有红白黑斑相间无常者”。这说明当时的金鱼品种已日趋繁多。另据史料记载,1568年出现一种深红色金鱼,当时称火鱼,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1596年又改名为朱砂鱼,明末还取名为纹鱼。总之,由于这一阶段开始从池养进入到盆养、缸养(起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前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变异,首先在体形上有了双尾、长鳍和凸眼短身,初步形成了现代金鱼的基本体形,其色彩出现五花彩色和水晶蓝(透明玻璃鱼)等新变异种,在鳞片结构上出现透明鳞和网透明鳞的新变异种。清代(1644~1911)也是金鱼品种的发展阶段。根据薛氏图谱记载:到道光年间,金鱼品种已有54种,均系各种花色变化而来。光绪初年,饲养金鱼技术不断进步,变异品种也相应增加,并开始对金鱼的品种进行了适当分类。金鱼不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很早就移植国外,成为世界各国都喜爱的著名观赏鱼。根据郭志泰的调查和综述,金鱼在我国明代大众盆养后,福建泉州的商人于1502年携带第一批金鱼到达日本,后因日本内战,使这批金鱼损失殆尽,1615~1623年又从中国批量运到日本。如今,日本的“和金”就是这批金鱼的后代。1682年,清朝汪辑等携带大批物品去琉球时,随船运去了中国金鱼,琉球发展金鱼养殖后,从琉球运至日本本土的金鱼至今在日本称为“琉金”。

前言

本书有一个颇具震撼力的名称《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中国清代外销瓷集锦》。著者的意思很明显,这里的“征服”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是用武力和枪炮的征服,而是用“征服”一词来暗喻中国清代外销瓷作为一种中华文化、华夏文明的载体曾经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赞许、追捧和珍视。即便从中国清代出口瓷器对世界市场的广泛占有这个意义上来看,用这个词也不能算是脱离实际的虚妄。瓷器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此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由于瓷器的耐用、便捷、安全和成本低廉,所以它在完成了由陶器到瓷器的转型期——商代至东汉之后,很快就取代了金属、骨头、彩陶等人类早期文明时期的日常用品,成为人类生活中最为适用的饮食器皿以及重要的装饰品。由于瓷器制作术在中国的各种发明中工序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因此尽管自唐代起,中国瓷就源源不断地出口,但直到清代中期,也就是17~18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西方人仿制中国的其他发明早巳成功,却仍然不能在欧洲手工工场中烧制出可以同中国瓷相媲美的同类产品。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佛罗伦萨市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曾试图在16世纪仿制瓷器,却屡遭失败,不了了之。外国人自己造不出来,只好从中国进口,因此中国瓷器一度笑傲欧洲,独步世界,垄断了欧洲的工艺瓷与日用瓷市场,珍贵的中国瓷作品一度被欧洲人视为白金。笔者曾在斯德哥尔摩国家东方博物馆看到大批中国外销瓷,完全按照瑞典商人设计的图案、器形制作,类似于今天的来样加工,比如说按照仍旧巍然矗立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宫外景图烧制的大型彩盘,至今光彩夺目。遥想当年北欧的商人竟能在只有车马舟船的时代,辗转到中国内陆城市景德镇下单订货,中国瓷的影响之广之深可见一斑。难怪在17~18世纪的欧洲,英文中国一词Chilla(出自秦的发音)竟然成了瓷器(porcelain,西班牙、意大利语)的代名词,中国就是瓷器,瓷器就是中国。然而,人类不仅制造文化,而且还传播文化。一种有价值的文化最初由某个地点的某个或某几个人发明出来,其工艺总会外泄,在一定时间里逐渐传布到世界各地凡有人居住的地方,然后再进一步衍变成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被各地的发明家、艺术家所发展,形成纷纭复杂、林林总总的同类文化的各种分支,致使后来的人很难捋出各种文化之间的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陶瓷制作艺术就是这种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复杂性的生动写照。

后记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悠久,根据海外出土文物,早在汉代中国的陶瓷就已经流传到了亚非地区。代,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中国陶瓷除了销售到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等地外,还远销到中东的伊拉克、巴基斯坦和伊朗,甚至非洲的埃及。种类有浙江越窑的青瓷,湖南沙窑的釉下彩绘瓷,广东梅县、三水、新会窑青瓷,河北邢窑、定窑白瓷等。宋代外销瓷数量增加,东南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烧造外销瓷的瓷窑,如在福建的17个县、浙江的9个县发现了烧制花篦划类型青瓷的瓷窑。这类瓷器主要销往日本、菲律宾等地。元代疆域广阔,对外交通发达,更加促进中国瓷器的外销。明代,虽然政府对海外贸易加以控制,但随着西方殖民地的拓展,中国瓷器通过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家开始大规模流入欧洲。据佛尔克编著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瓷器》统计17世纪前期中国销售到荷兰的外销瓷数量逐年增加,1610年为9227件,1612年为38641件,1614年690件,1636年为259380件,1637年高达210000件,并且产生了被称为“克拉克瓷”的瓷器类型,影响了欧洲的某些艺术风格。到明代为止,除了少量销往中东、西亚的瓷器带有一些伊斯兰艺术风格以及拉克瓷的风格外,大部分外销瓷的器物造型、装饰技法和图案艺术风格都与中国本土的内销瓷器没有大的差异。

内容概要

胡雁溪
男,1949年3月7日生于北京,汉族。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后任报社编辑、记者,退休于中国新闻社。
胡雁溪八十年代初开始致力于收藏、学习、研究中国古陶瓷,其间深得前辈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的教诲与指导。曾收藏历代瓷器标本,尤其是明清民窑瓷器标本近两千件,历代陶瓷有代表性的瓷片标本数千片。其中收藏的明代民窑青花瓷器近六百件、国内遗存的明代克拉克瓷器近百件,以及明代官窑瓷砖、宋代金彩黑釉茶盏等,在品种和数量上均为国内前列(胡雁溪的上述藏品已全部传给了他的学生曹俭)。他的收藏事迹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曾被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摄制成专题片播放。
胡雁溪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加入“中国古陶瓷和中国古外销瓷研究会”(即现在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他精于中国古代民窑瓷器,尤其是明清民窑瓷的鉴定、鉴赏与研究,经手鉴定和鉴赏的中国古陶瓷达数十万件之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1993年出版《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团结出版社)、1995年出版《清代民窑青花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清代民窑彩瓷500图》(团结出版社)、2003年出版《明清民窑青花瓷识真》(江西美术出版社),积极推动对明清民窑瓷器的研究。
1992年在景德镇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发表相关论文(后刊载于《景德镇陶瓷》杂志总第65期。部分发表于《收藏家》杂志第2期),以自己的收藏与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国内遗存明末外销瓷盘(克拉克瓷)的史实,并丰富了国内遗存明末外销瓷盘(克拉克瓷)纹饰内容的多样性,其中不乏堪称海内外孤品的标本。
1994年在《收藏家》第8期上发表了《珍稀的宋代金彩黑釉茶盏》一文,在国内外第一个提出并发表了国内存在宋代金彩黑釉茶盏完整器的观点和实物资料,纠正了《中国陶瓷史》一书,“宋代还有黑釉加金彩的,传世品只有三件碗。……这三件碗多年前已流散到海外,国内未见……” 的观点。还在该文中第一个提出了宋代装饰丰富的黑釉茶盏是源于宋代茶百戏的观点。
长期以来不断致力于明代官窑瓷砖的收集与研究:撰文指出明代官窑瓷砖,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质建筑材料,最早的瓷质建筑装饰材料,是中国陶瓷在世界建筑史、世界建筑材料史、世界建筑装饰艺术史上具有辉煌意义的创造发明。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关注中国明清外销瓷,近几年多次赴国外考察、研究,连续发表文章对国内一些人士轻视明清中国外销瓷的观点发表了不同意见,得到不少学者、收藏界朋友的认同,促进了大批明清中国外销瓷的回流,弥补了国内收藏的一个薄弱环节。
他多年来还在《中国文物报》、《景德镇陶瓷》、《收藏家》、《收藏》、香港《中国文物世界》等报刊发表过数十篇相关文章。
胡雁溪致力于中国古陶瓷研究已近三十年,现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陶瓷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为文化部文物保护基金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顾问。曾赴丹麦、挪威、瑞典、印尼、英国、法国、荷兰、香港等地讲学、鉴定、考察。
曹俭
男,1962年生于北京,汉族。北京晶丽达影像图片技术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曹俭身在商海,心爱文化,多年从事影像行业,长期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多次策划、组织、实施大型文化活动,在长期的文化艺术熏陶中,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爱和执着追求。
多年前,曹俭就开始收藏、学习、钻研中国古陶瓷,后师从胡雁溪,学习中国古陶瓷,知识逐渐积累,眼力不断精进,收藏日渐丰富。师生足迹遍及欧洲多国拍卖会和著名古董店,苦心搜求,尽力将流散在国外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购藏回国。
如今曹俭以中国清代外销瓷为专题的收藏已初具规模,自清初至民国初年的各类藏品已颇为丰富,其中有不少国内外罕见的精品,在国内此项专题的收藏中位居前列,已引起海内外专家的关注。英国著名中国古陶瓷专家柯玫瑰、中国著名古陶瓷专家禚振西、王建华、姚安、王春成等曾亲临考察曹俭的藏品,给予好评。
曹俭的清代外销瓷收藏,一开始就选定要服务于中国清代外销瓷的研究课题,因此格外注重藏品的系统性、学术性,不同于常见的那种单纯从投资赢利考量的收藏。他在将藏品作为个人和老师学习、研究资料的同时,也非常希望能与有志于研究、收藏中国外销瓷的各界人士在鉴赏、研究方面共享,共同促进中国清代外销瓷的研究。

书籍目录

致辞(序言)清代外销瓷是自17世纪中叶以来二百年间世界陶瓷艺术的巅峰(代前言)魅力无穷的中国热潮娇娆永驻(清代外销瓷中的传统花卉纹饰)生灵百媚(清代外销瓷中的草虫翎毛走兽纹饰)平安祈福(清代外销瓷中的平安吉祥纹饰)人间仙境(清代外销瓷中的山水楼阁纹饰)佳丽可人(清代外销瓷中的百美图纹饰)母子情深(清代外销瓷中的仕女婴戏纹饰)亲亲和悦(清代外销瓷中的合家欢纹饰)农家乐趣(清代外销瓷中的渔樵耕读等纹饰)盛世华章(清代外销瓷中的“满大人”纹饰)独钟西厢(清代外销瓷中的西厢故事纹饰)经典名著(清代外销瓷中的小说戏剧题材纹饰)美胜天成(清代外销瓷中的单色釉和色釉加彩瓷器)奇纹异饰(清代外销瓷中的特殊题材纹饰)千姿百态的海外时尚一衣带水(清代外销瓷中的伊万里风格)克拉克瓷(清代外销瓷中的克拉克瓷)中西合璧(清代外销瓷中的欧洲后加彩瓷器)西洋花草(清代外销瓷中的欧式花卉纹饰)西方时尚(清代外销瓷中的西方题材纹饰)外国纹章(清代外销瓷中的外国纹章瓷、伊斯兰纹饰)中国清代纪元表本书收录外销瓷索引参考书目中西交流的见证——清代外销瓷(后记)学习收藏研究——写在本书出版之际(跋)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中国清代外销瓷集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瓷器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国瓷器曾经征服了世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每一件中国外销瓷依然光彩夺目。在这浩繁深邃的宝库之中,本书以欣赏为经、研究为纬,不同于一般收藏类展示图册,而是立足于中国外销瓷对世界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发生的深刻影响,从中国外销瓷所承载的“魅力无穷的中国热潮”和“千姿百态的海外时尚”角度出发,断代于中国外销瓷鼎盛时期的清代,用数万字的详实资料和400余件套精美标本,使中国外销瓷荣归故里,为读者展现了曾经的辉煌。
本书画册体例,400页规模,开本尺幅方便阅读并利于欣赏。特色包括:配有百余幅插图的分析文章;按纹饰分类为19个部分、每类瓷器按年代排序的图版;重要器物的赏析;方便实用的图录索引;清晰准确的图片体现等。
本书收录丰富,具有典藏价值,适于喜爱瓷器收藏鉴赏、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亦可作为进行历史、文化、艺术研究,特别是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学者的参考用书。

图书封面


 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听过一句话:瓷器就是中国,中国就是瓷器。在很多年前,一种极富价值的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这本书所展示的各种瓷器都是曾经有所耳闻,或者没有见过,一见就让人心仪的器物感谢收藏者的苦心,也感谢出版者的用心,是一本很好的书
  •     其实这个选题很大,现在系统收集到所有的外销瓷器品种,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其实很多外销的东西也并不是精品。国家地理不好好出地理方面的书,出这个,似乎有些不务正业。看在红色图标的面子上,还是买了。价格感觉很贵。
  •     这本书能配合一些只有文字没有图片的书籍,很不错!
  •     收录丰富并且印刷特别好。。。
  •     那些盘子看得人心里痒痒,可惜都是珍宝,没办法一一收藏,只能饱个眼福了。
  •     这本算最全的了
  •     正版图书,不错。要是有更多的折扣就好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