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树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绿化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208106338
作者:张贤亮
页数:182页

章节摘录

  大车艰难地翻过嘎嘎作响的拱形木桥,就到了我们前来就业的农场了。木桥下是一条冬日干涸了的渠道。渠坝两旁挺立着枯黄的冰草,纹丝不 动,有几只被大车惊起的蜥蜴在草丛中簌簌地乱爬。木桥简陋不堪,桥面铺 的黄土,已经被来往的车辆碾成了细细的粉末。黄土下,作为衬底的芦苇把 子,龇出的两端参差不齐,几乎耷拉到结着一层泥皮的渠底,以致看起来桥 面要比实际的宽度宽得多。然而,车把式仍不下车,尽管三匹马呼哧呼哧地 东倒西歪,翻着乞怜的白眼,粗大的鼻孔里喷出一团团混浊的白气,他还是 端端正正地坐在车辕上,用磕膝弯紧夹着车底盘,熟练地、稳稳当当地把车 赶过像陷阱似的桥面。牲口并不比我强壮。我已经瘦得够瞧的了,一米七八的个子,只有四十 四公斤重,可以说是皮包骨头。劳改队的医生在我走下磅秤时咂咂嘴,这样 夸奖我:“不错!你还是活过来了。”他认为我能够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 他有权分享我的骄傲。可是这几匹牲口却没人关心它们。瘦骨嶙峋的大脑袋 安在木棍一般的脖子上,眼睛上面都有深窝。它们使劲时,从咧着的嘴里都 可以看到被磨损得残缺不全的黄色牙齿。有一匹枣红马的嘴唇还被笼头勒出 了裂口,一缕鲜红的血从伤口涔涔流下,滴在车路的沿途,在一片黄色的尘 土上分外显眼。但车把式还是端坐在车辕上,用一种冷漠而略带悒郁的目光望着看不见 尽头的远方。有时,机械地晃动一下手中的鞭子。他每晃动一下,那几匹瘦 马就要紧张地抖动抖动耳朵。尤其是那匹嘴唇破裂了的枣红马更为神经质,尽管车把式并不想抽打它。我理解车把式的冷漠和无动于衷:你饿吗?饿着哩!饿死了没有?嗯,那还没有。没有,好,那你就得干活!饥饿,远远比他手中的鞭子厉害,早 已把怜悯与同情从人们心中驱赶得一干二净。可是,我终于忍不住了,一边瞧着几匹比我还瘦的牲口,一边用饥荒年 代的人能表现出来的最大的和善语气问他:“海师傅,场部还远么?”他分明听见了,却不答理我,甚至脸上连一点轻蔑的表情也没有,而这 又表示了最大的轻蔑。他穿着半新的黑布棉裤褂,衣裳的袢纽很密,大约有 十几个,从上到下齐整的一排,很像十八世纪欧洲贵族服装上的胸饰。虽然 拉着他的不过是三匹可怜的瘦马,但他还是有一种雄豪的、威武的神气。我当然自惭形秽了。轻蔑,我也忍受惯了,已经感觉不到人对我的轻蔑 了。我仍然兴致勃勃。今天,是我出劳改队走上新的生活的第一天,按管教 干部的说法是,我已经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没有什么能使我扫兴 的!确切地说,这只是到了我们前来就业的农场的地界,离有人烟的居民点 还远得很。至少现在极目望去还看不见一幢房子。这个农场和劳改农场仅有 一渠之隔,但马车从早晨九点钟出发,才走到这里。看看南边的太阳,时光 大概已经过中午了吧。这里的田地和渠那边一样,这里的天更和渠那边相同,然而那条渠却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车路两边是稻田。稻茬子留得很高。茬口毛茸茸的,一看就知道是钝口 的镰刀收割的。难道农场的工人也和我们一样懒,连镰刀也不磨利点?不过 我遗憾的不是这个,遗憾的是路两边没有玉米田。如果是玉米田,说不定田 里还能找出几个丢失下来的小玉米。遗憾!这里没有玉米田。太阳暖融融的。西山脚下又像往日好天气时一样,升腾起一片雾霭,把 锯齿形的山峦涂抹上异常柔和的乳白色。天上没有云,蓝色的穹窿覆盖着一 望无际的田野。而天的蓝色又极有层次,从头顶开始,逐渐淡下来,淡下来,到天边与地平线接壤的部分,就成了一片淡淡的青烟。在天底下,裸露的 田野黄得耀眼。这时,我身上酥酥地痒起来了。虱子感觉到了热气,开始从 衣缝里欢快地爬出来。虱子在不咬人的时候,倒不失为一种可爱的动物,它 使我不感到那么孤独与贫穷——还有种活生生的东西在抚摸我!我身上还养 着点什么!大车在丁字路口拐了弯,走上另一条南北向的布满车辙的土路。我这才 发现其他几个人并不像我一样呆呆地跟着大车,都不见了。回头望去,他们 在水稻田后面的一档田里低着头寻找什么,那模样仿佛在苦苦地默记一篇难 懂的古文。糟糕!我的近视眼总使我的行动非常迟缓。他们一定发现了可以 吃的东西。我分开枯败的芦苇,越过一条渠,一条沟,尽我最大的力气急走过去时,“营业部主任”正拿着一个黄萝卜,一面用随身带的小刀刮着泥,一面斜 睨着我,自满自得地哼哼唧唧:“祖宗有灵啊——”“祖宗有灵”是劳改农场里遇到好运道时的惯用语。譬如,打的一份饭 里有一块没有溶化的面疙瘩;领的稗子面馍馍比别人的稍大;分配到一个比 较轻松而又能捞点野食的工作;或是碰着医生的情绪好,开了一张全休或半 休的假条……人们都会摇头晃脑地哼唧:“祖宗有灵啊——”这个“啊”字 必须拖得很长,带有无尽的韵味,类似俄国人的“乌拉”。我瞟了一眼:他手中的黄萝卜不小!这家伙总交好运道。“营业部主任”也是“右派”,但听他诉说自己的案情,我却觉得他不应属于“右派”之 列,似乎应归于“腐化分子”或“蜕化变质分子”一类才恰当。他自己也感 到冤枉,私下里说是百货公司为了完成“反右”任务,把他拿来凑数的。当 在“生活检讨会”上,他知道我的高祖、曾祖、祖父、外祖父都是近代和现 代的稗官野史上挂了名的人,父亲又是开过工厂的资本家时,会后曾悄悄地 带着羡慕的口气对我说:“像你,才是真正的‘资产阶级右派’哩!浪过世面,吃过香的喝过辣 的!像我,从小要饭,后来当了兵,他妈的也成了‘资产阶级右派’!熊!哪怕让我过一天资产阶级的日子,再叫我当‘右派’也不冤哩……”可是,他并没有从此对我态度好一点,相反,还时时刻刻带着一种刻骨 的嫉恨嘲讽我,以示他毕竟有个什么地方比我优越。他年龄比我大得多,比 我更为衰弱,一脸稀疏肮脏的黄胡须,鼻孔常常挂着两条清鼻涕。他不敢跟 我斗力,却把他的外援和好运道在我面前炫耀,以逗引出我的食欲和馋涎。他知道这才是最有效的折磨。我对他也有一种直觉的反感,老想摆脱他却摆 脱不了。因为都是“右派”,分组总分在一起。这次释放出来,他也由于家 在城市,被开除了公职,又和我一同分到这个农场就业。这是一块黄萝卜田。和青萝卜田不一样,黄萝卜田里是没有畦垅的,播 种时就和撒草籽似的撒得满田都是。撒得密的地方黄萝卜长得细小,挖掘的 时候难免有遗漏下的。但这块田已不知被人翻找了多少遍,再加上地冻得邦 邦硬,我蹲在地上用手指头抠了许多有苗苗的地方也没找到一个。“营业部主任”刮完了泥,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和嚼冰糖一样把萝卜 嚼得嘎巴嘎巴响,有意把萝卜的清脆、多汁、香甜用响亮的声音渲染得淋漓 尽致。“这萝卜好!还不糠……”他趁咽下一口时,这样赞扬。这种萝卜只有在田被冻得裂了口的裂缝中才能抠得出来。我是有经验的。我又顺着裂缝细细地寻找了一遍,还是没有找到。那必须是裂缝中恰恰有 个黄萝卜,也就是说恰恰有个遗漏下的萝卜长在裂缝中,可想而知,这样的 概率非常非常之小。“营业部主任”的好运道就表现在这里!然而我今天却毫不气恼。我站直腰,宽怀大度地带着勉强的微笑从他面 前走过去,斜斜地抄条近路去追赶那辆装着我们行李的大车。P1-5

内容概要

张贤亮,江苏盱眙人。五十年代初在北京读中学。高中毕业后自愿去甘肃支边。1957年因诗作《大风歌》被错划为右派,由此开始长达二十二年的被管制、关押、劳改、流浪的生活。1979年平反后陆续出版了《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情感的历程》等中篇小说。另有《张贤亮中篇小说选集》、《张贤亮选集》等小说集多种。

作者简介

《绿化树》的内容简介如下:
这是一段发生在黄土高坡上的奇缘,知识青年章永磷和居家主妇马缨花跌入了火热的爱恋。这爱恋如山坡上刮起的沙尘暴一样来势汹汹,在艰苦的农场工作与严峻的粮食危机的年代,马缨花化成章永磷心中的救赎和理想。同时她又是有血有肉,誓死相随的烈性女子。
张贤亮尤其擅长描写男人和女人复杂而微妙的原欲冲动,其作品大多反映男女之间最原始、最本质的情感关系……
《绿化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绿化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那么聪明的女人在哪都能活的很好
  •       最早是在冯唐的介绍中知道绿化树的,齐邦媛又有过推荐,一个不长的中篇,然而却铺开了国家,民族,命运,爱情,无穷无尽的故事。
      在那样一个年代,作为蝼蚁般的个人是怎样的命运?命运是不可抗拒的,而又不得不使人力图抗争,因为那样美好的期望就似乎在眼前唾手可得。
      
      随着知识分子对自己内心的剖析,越来越害怕看到结尾,因为这个结尾只有必然的结局,不管海喜喜如何大度地放弃,不管队长如何体谅地同情,也不管他如何在内心斗争算计,如同自己所说的,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差距,存在着“亲爱的”与“肉肉,狗狗”的差距。
      而我相信这种思想斗争不只存在于一方,马缨花也在斗争着,很难说对他的感情到底是对读书人的向往,供养起来弥补自己的缺憾还是出于对自己处境的不认同,无法与生活在现实中,我是不大相信这是纯粹的爱情所致。
      然而爱情是什么,我又如何能够定义?
      
      作者对结局的处理是很好的,不算非常荒唐,遗憾的结果到底是因为那大的罪恶所致,而似乎并非是个人的无情,这样的结局真的是很好的,比路遥作的结局要好。而我似乎也不那么感到内疚了,这样的结局是没办法的事情,是吧!?
      
      自从七月绕了青海湖,对任何提到青海的文字,都有了特殊的体会,会想起那片广袤丰饶的土地,和那帮淳朴厚直的牧民,从那以后,这片土地和自己便有了联系,这是否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呢?
  •     张贤亮对女人、爱情、食物、劳动者刻骨铭心的描述,没有一个作家可以与之媲美。
  •     知识分子的伪善
  •       绿化树,一般多见的是平凡的白杨,长在荒郊,长在野外,长在大地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它们生长迅速,一个盛夏就哗啦哗啦地长成一片绿荫,但除了风会来吹动它们的叶子,没有人关注这些沉默的树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可是它们好像从来就不在意,只是默默地努力地向上向上向上。就像习惯了沉默,只是坚韧的如杂草一样生生不息的中国大众。
      《绿化树》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群人。章永璘、马缨花、海喜喜……这些鲜活的人物在我脑海中不停的徘徊,他们的目光穿过重重的历史,沉默的注视着我。
      一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爱尔兰诗人西莫斯 -希尼在获得若贝尔文学奖时说过一段话:“无历史记载、先于性别分判、悬荡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我们就如同立在储藏室一只水桶里的饮用水那样敏感:每当一辆过路的列车使大地震荡,那桶水的表面就会无声无息的泛起柔美的、同心圆状的涟漪。”
      《绿化树》里的主人公们就像这桶水,当中国大地发生震动时,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避免的荡起涟漪。只是这些涟漪并不柔美,而是有些残酷。
      文化大革命爆发,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们从科研室、教室、办公室里走出来,用曾经握笔的手抓起了陌生的锄头。他们的命运裹挟在浩荡的历史中,起起伏伏,在宏大的国家背景下,他们个人的命运显得那么的渺小,个人的挣扎显得那么无力。
      章永璘最初在省干校教书,但由于他“资本主义的”出身,先是被打成右派,关进监狱接受劳改,后来放出来在农场就业,本以为终于有个安稳的生活了,但不久在阶级斗争革命中,又以“书写反动笔记”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社教运动”中,又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劳教;劳教期满,回到农场,正遇上“文化大革命”,他升级成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专起来。一九七○年,他被投进农场私设的监狱。一九七八年,他劳教期满回到农场,但物是人非事事休,马缨花早已不知所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拨乱反正,一片蓬勃,章永璘也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峰。
       反观章永璘跌宕起伏的命运,不难发现国家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这就是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以前在政治课本上看到这句话,不以为然,可是当历史真实的上演这样一幕时,你不得不相信,是的,每个人都身处于国家这个大环境下,个人的成败荣辱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祝福,庆幸,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二 人性救赎:善与恶的激烈碰撞
      个人虽然渺小,个人虽然无力,但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精神——精神的强大是一种无言的力量。在章永璘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来描写刻画他内心的世界。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善与恶共生共存,此消彼长,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在恶劣的现实环境下,他的人性扭曲异化。无论是详细的叙述他美国克林罐头盒比别人多打了半勺稀饭,耍小聪明的买老乡的萝卜,还是用大铁铲烤饼白天,读来都有一股浓重的黑色幽默和讽刺。他完全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他谄媚,他讨好,他妒忌,他耍各式各样的小聪明……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肚子填饱。这些描写让我感到心酸、悲凉,当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的人性就扭曲成一种物欲——只要吃饱,为了这个目的,品格尊严什么的,在所不惜。
      但幸好,他还是清醒的,他并没有完全的沉沦与麻木,他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生活,不断的询问,探索,在黑暗的世界里跌跌撞撞的寻找,企图获得自我的救赎。
      这个时候出现的马缨花如一位女神,圣洁伟大,指引着章永璘走出了困兽之斗的牢笼。她的白面馒头,她女性的温柔关怀,她对读书纯真的鼓励,都像和煦的阳光,驱散了章永璘心中的阴暗,带给了他温暖。
      在内外条件的作用下,章永璘人性中那些被压抑的尊严与高尚逐渐复苏,他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的一面开始回归。
      在这个人性救赎过程中,最使我受触动的是他内心痛苦的挣扎。那些犀利的内心独白,像一把刀子,轻轻一下就割开外物的琐碎,直击灵魂最深处。“在黑夜,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念头却使自己吃惊,就像朵连格莱看到被灵猫施了魔法的画像,看到了我灵魂被蒙上的灰尘;回忆在我的眼前默默地展开它的画卷,我审视这一天的生活,带着对自己深深的厌恶。我颤栗;我诅咒自己。我没有死,那就说明我还活着。而活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活?如果没有比活更高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但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部小说,路遥《平凡的世界》,那里面的每个人跌跌撞撞,历尽坎坷,只为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坚强的美丽的生活,不断地超越平凡,超越渺小,超越人性中那些卑微的尘埃,让自己的思想灵魂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态度。
      就这样活着吧。
      
      
  •     书中很多语言都能引起我的共鸣。
  •     章永麟是不爱她的
  •       一、对作者的“人身攻击”
      看看了作者的生平,这本《绿化树》即便算不上作者的自传,也该算是半部自传式的小说了。
      
      我不知道大家看完后,会不会要问——主人公出狱后为什么不去找马缨花?!文末并没有交代马缨花的下落,不知道是死是活,还是嫁为人妇,更没有提到小章去找她,如果是我,我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为什么?我想答案是——小章是负了她了,这就不好写出来了。
      
      一个人冤狱20年,重见天日后,当然、必然要去联系他的爱人,怎么也不该之后对马缨花的关系只字未提了,就算对方已经嫁作他人妇,你一笔带过,读者也完全可以接受,但作者完全没有提到。多种结局的开放性的结尾好像也不是这么留的。
      
      我根据书中小章的性格分析,觉得是小章辜负了这段情义。
      
      虽然书中的小章,常常进行严格的自我道德批判,这种批判谁都会有,但问题是太多了太密了,有一次甚至是要自杀,这种强烈的反应是和当时的事情也是不匹配的,我只能恶人见恶的理解成这终究是种伪善——我都反省自己、责备自己到这样了,我还能是不善良的吗?!你们还能责怪我什么?!
      
      但我想考察一个人,不是看他怎么说的,而是要看到怎么做的。
      
      二十年前他饥困交加,一无所有,她能给他吃喝,给他温暖,帮他重拾男人的自信、找回家的感觉,用心理学的角度看是解决了人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温饱、安全感问题。
      
      在解决了他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他求婚,她婉拒了——傻狗狗,你咋这么傻□!”她仰着脸跟我说,“啥‘两个人过日子总比一个人好’!你不想想,咱们成了家,你就得砍柴禾,你就得挑水,家里啥活你不得干?有了娃娃,你还得洗尿褯子,一天烟熏火燎的,苦得你头上都长草咧!你十八块钱,连自己都顾不住哩,还能再添半个人的吃穿?你还能像现时这样,来了就吃,吃完嘴一抹就念书?你呀,你这狗狗真傻!”,只为让他专心读《资本论》。
      
      二十年后,她只是一个山野老村妇了,没有文化,更没有了光洁的皮肤,长长的睫毛,爽朗的笑声,而他平反出狱,在城里做起了文化工作者,20年前她与他之间有差距,20年后他们之间是鸿沟。正像狗血的剧情一样,最后终于桥归桥、路归路了。钞票存起来还算利息,无价的情义存到最后却无本更无息。
      
      我一直认为善良其实和受教育没什么关系,老话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最是读书人,良善常被“道德君子”宣之于口,却总在底层的老百姓身上践行传承着。就像率真的,有作风问题没文化的马缨花之于充满道德焦虑的,有文化没有作风问题的小章。
      
      马缨花善良、泼辣、去道德化,小章受过教育,却超我过于强大,缺少男人味。在我看来马缨花、海喜喜、谢队长们不仅比小章要有趣鲜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正反两面的完整的人。
      
      中间有几次写到未谙男女之事的小章在情欲高涨、喷薄待发之时,这位25岁的小伙子想起的却是某首诗歌中的文学形象,面对灿若桃花的马缨花肢体接触几轮后都隐忍了下来。这得要鸡鸡坏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到?这不是泥人是神啊!
      
      可就是这样的神人却不懂得情义无价,甚至不懂得感恩,当你坐在丰田轿车里的时候,那个马缨花在哪里了?你许诺要和她结婚,她对你说过,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
      
      贴一首席慕容的《山路》:
      我好像答应过你
      要和你 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你说 那坡上种满了新茶
      还有细密的相思树
      我好像答应过你
      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
      
      而今夜 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发
      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
      实现的诺言 一些
      无法解释的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
      少年的你 是不是
      还在等我
      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真希望作者现实版的故事里不是那个小章,真希望这篇批判性、发散性思维的文字,只是对作者的“人身攻击“。
      
      
      
      
      
      
      
      二、看过悲剧后总有喜悦
      主人公终于熬了过来,虽然错过了身体的发育,错过了接受好的教育,错过了一个好女人,冤狱20载、半世成蹉跎,但终究熬过了那个荒唐悲催的年代,相比之下,由衷的庆幸自己在这个转型时代还能好好的活着,些许的尊严,些许的自由。
      
      另转一个“建国后全国开展的历次政治运动(到开放前)”,为之咋舌,却不以为奇,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深入人心的等级观念,耳熟能详的充满暴力乱伦的史记故事,教科书式的权力斗争指南资治通鉴,现在铺满荧屏的宫廷戏,还有xxx、xxx就不能说了。反正我每每听到文化底蕴、大爱无疆、内涵、理念、抓手这些字眼心里总是异样的。只希望这些时刻永不再来:
      
      (1)土地改革运动
      (2)镇压反革命运动
      (3)抗美援朝运动
      (4)建国后第一次整风运动
      (5)连队民主运动
      (6)三查运动
      (7)忠诚老实政治自觉运动
      (8)清理“中层”运动
      (9)民主改革运动
      (10)电影《武训传》和宣传武训的批判运动
      (11)三自革新学习与教会民主改革运动
      (12)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
      (13)文化教育战线和各种知识分子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
      (14)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5)文学艺术界整风学习运动
      (16)爱国增产节约运动
      (17)教育、文艺、科学等方面在三反运动中仍进行思想改造学习运动
      (18)中央希望华东、中南、西北三大区在大规模的学校教师思想改造会议上,推动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的思想改造工作
      (19)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20)反对违法乱纪运动(又称新三反)
      (21)整党建党运动
      (22)学习运动
      (23)从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到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
      (24)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运动
      (25)胡适思想批判运动
      (26)整风运动
      (27)反右派运动
      (28)工商界整风运动
      (29)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30)大跃进运动
      (31)人民公社化运动
      (32)农村工具改良运动
      (33)农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
      (34)反对右倾思想运动
      (35)增产节约运动
      (36)养猪运动
      (37)整风运动
      (38)整风整社运动(又名农村三反运动)
      (39)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40)爱国卫生运动
      (41)工业企业学解放军运动
      (42)学习雷锋运动
      (43)干部参加劳动运动
      (44)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名四清运动,在城市叫五反运动)
      (45)群众性设计革命运动
      (46)增产节约运动
      (47)文化大革命运动
      (48)清查“五•一六”运动
      (49)批陈整风运动
      (50)批林批孔运动
      (51)开展对《水浒》评论的运动
      (52)“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三、大大胆的陕北民歌
      
      
      
      书中屡次提到的《资本论》,俄国诗歌等等,统统被我跳过,这些东西,真是无趣。
      印象颇深的倒是再次接触到的那些“哥的肉”的陕北民歌,还记得以前看到过的一首:阿哥我好比龙儿一条,阿妹你好比花儿一朵,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打花花不红,还有比这更大胆直接的嘛,才智总是孕育在民间,难怪搞艺术的隔阵子就要去采风。
      
      
      陕西著名诗人周涛曾这样评价陕北民歌:“你看这里的人憨厚极了,老实巴交极了,但是谁也没有他们浪漫得狠,风流得透彻;这些土著出来的情歌,能把最疯狂的摇滚歌星吓得从台上栽下来。”
      
      摘几段:
      “口唇皮皮想你哩,头发稍稍想你哩,眼睛仁仁想你哩,舌头尖尖想你哩。”
      “要吃砂糖化成水,要吃冰糖嘴对嘴。砂糖冰糖都吃遍,没有干妹妹唾沫甜”
      “妹是哥的命蛋蛋,搂在怀里打颤颤”
      “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
      “一把搂定妹妹腰,好像大羊疼羔羔。羊羔羔吃奶双膝跪,搂上亲人没瞌睡”。
  •     初中语文读本上读到过节选,今天才真正读完。红色历史之所以迷人,恰恰因为它是黑暗的。张贤亮最好的作品
  •     其实是读书人的伪善吧。
  •     同1L问!!
  •       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泪点也特别的底。往往书上的一句话、一个情节,都会轻易的触动我的情绪,有时甚至夸张到不能自持。这本书首先是名字吸引了我——绿化树,什么是绿化树?后来才知道,它就是大江南北随处可见的合欢树,生命力顽强、朴实无华、花朵又香气扑鼻。其次这本书吸引我的还有张贤亮本人。原来就读过他的《牧马人》非常感人。《绿化树》这本书给我的触动特别大,书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读来更加真实可信,章永璘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看来非常压抑,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却透出乐观和幽默。仿佛在无垠的冰原之上有一株稚嫩的绿芽钻出冰层。。。。。。。苦中作乐,笑中有泪。也许你看过后会对自己曾经的所谓坎坷和无病呻吟而感到羞耻吧。
  •     因为读的是电子版,就随便找了本还算满意的封面
  •       顺着冯唐的随笔集里的书单读了这本张贤亮的《绿化树》,要说经典是谈不上的,但是,从一个当年只有25岁被打成右派在农场劳改4年的资本家家庭里长大的年轻的身体里发出的倔强声音,即使再自命清高,迂腐和絮叨,都是值得一看的经历,更何况是在物质和精神同样贫瘠的环境中第一次品尝到了爱的滋味。
  •     摘抄本访星阁17。
  •     融合爱情,哲思,历史于一体
  •       很羡慕他,虽然他没有遇到少女时代的她,却得到了我等俗人难以奢求的爱情。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命运悲惨的他因为遇到了她而格外幸福。
      
      朝遇卿夕死可矣!
      
      只可惜,他们最后还是没能在一起。只可惜,她最后下落不明。我想,如果是我,我一定会抛下一切去找她。
  •     马缨花-绿化树
  •     马缨花真聪明现在觉得 他俩在一块也不会有好下场的
  •     恩恩,很多主人公的自白都走了心
  •     虚伪
  •       
      很喜欢读张贤亮的小说,但是一直没有读这一本,因为上学的时候,我的老铁(女生)就在看这本书,一边看一边给我讲,她特会讲故事,经过她的嘴,绿化树里的故事,都记在我的脑子里了,到现在也没忘,真的很有趣,我也常常讲给别人听,都是黑色幽默。老铁的文笔很好,是我校的才女,经常在抚顺日报上发表文章,甚至还有专门的一版她的专栏呢,可是转眼毕业了,她想凭借她的文笔留城的阴谋没有成功,只好回到了农村,不久同学告诉我,让我看看抚顺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我找来了,是老铁的,题目叫《谢幕》虽然文章里没有名字,但是我还是看出了,写的是我们的故事。很快老铁就来信了,告诉我那是小说,可别误会。过了一年多,她告诉我她看了个对象,让我去审查一下,我去了,他们请我吃饭,也是老师,是我们下届的,人还不错,结婚的时候去在给照的相,然后就没有联系了,她的文章也不见了。转眼十年过去了,当我读过了张贤亮的一本又一本书的时候,最后就剩这本没读了,就想再看看,看看和老铁讲的一样不一样。于是看了起来,不错所有有趣的故事,老铁都给我讲过,不过她并没有告诉我的是,这原来并不是黑色幽默,而是一个爱情故事。
      
      
  •     三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很明显的俄国文学色彩。同出生在那个时代的所有人(如今已为老人)一样,怀着对美好生活单纯的向往,或许也只有他们才没有误读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只有从那一代人口中说出的圣洁、崇高才真的不失本色。正如他们笔下淳朴的诗歌。(难忘的是那个流着异国血液、纯粹如旷野之风的高原女子,以及其他千千万万在伟大时代的阴影里婀娜多姿的女子。)
  •     实际上章自己都怀疑这份感情吧,“不合适”,“不配”“鸿沟”是他多次提起的,这种感情就是属于得不到牵肠挂肚,得到又不甘心。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门都关不严,男女之事还是没这么开放的。
  •     为什么好的作品大多以悲剧结尾
  •        本来似乎不太具备评论《绿化树》的资格,因为我只是不久前囫囵吞枣地翻了它一下。之所以写了,一则是生活太无聊了,无聊得想死,得找个事做;二则听说英国一些很牛逼的评论家不看作家的书也可以写出很棒的书评,虽然没有他们那么牛逼,但我好歹还翻过我要评论的书,于是就有借口写了。
        这本书薄得很,即便要细看,两个小时也足够了,只是由于我对活人的书一向不太感冒的缘故,还是没能逐字逐句地读它。另外,它像我这篇书评一样没有文采,属于粗糙型的艺术,如果时间最终证明它是艺术的话。
       读的时候,我在想,这本书在当时虽然属于“思想解放”一类的,但恐怕不会为现在的公知们所喜,因为它仍然在说gong chan dang(防屏蔽,你懂的)的好话。引一段它的题记:
       “然而,这话对于曾经生吞活剥地接受过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我和我的同辈人来说,应该承认也是有启迪的。于是,我萌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写一部书。这“一部书”将描写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甚至曾经有过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经过“苦难的历程”,最终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者。”
        不过公知们可以辩护说张贤亮这样做是为了逃避审查,就像红学家们说曹雪芹之所以开篇就声明《红楼梦》“毫不干涉时事”是为了躲避文字狱一样。不过这种辩护并不太靠谱,除了这个可能是是障眼法的题记外,充斥书中的是主角对马克思著作的迷恋,以至于可以说救赎主角灵魂的,除了全心爱他的女人(马缨花),就是《资本论》了。想想也知道,在毛爷爷的威权还没有完全扫地的年代,文人怎么可能像现在的南方系公知们这样反gong。
        看了书中对马克思的一些引用,这个德国大胡子的形象在我心中骤然高大起来,而不再是教科书中那个只会唠叨“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真理重复一千遍不会成为谬误,但会成为废话)的傻逼。其实马大胡子本来是很牛逼的,之所以他在今天的中国声誉扫地,以至于文人把对他的谩骂引为时尚,政治教科书的编委要负全责。
        啰啰嗦嗦扯了一大堆不靠谱的,我真正想说的话还没说,也就是关于女人的话。说实话,我很羡慕主角(小说的主角总是令人羡慕的,不管作者怎样作践他,想告诉我们他有多么不幸):我的精神和章永璘一样困顿,为什么没有一个像马缨花那样傻逼的女人来拯救我呢?虽然我清楚地知道所谓的马缨花不过是张贤亮的意淫。
       最后说说让我遗憾的地方吧,第一,马缨花对主角说“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时,是全书的一个高潮,我都差点落泪了--我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爱情”。可是主角平反后竟然与她失去了联系,这让我太不爽了。你说我是“大团圆心理”作怪也好,总之我就是很不爽。结尾不仅仓促,还犯了喊口号的大忌,但作者纯朴得不能再纯朴的语言让我原谅了他,就像现在我们很容易原谅“纯洁的五毛”一样。第二,主角和马缨花自始至终都没有来一场“床笫之欢”,好几次都快成了,但作者就是不写,于是我就等不及了,不停地往后翻啊翻啊,翻到封底也没有。引一段貌似搞笑实则缠绵至极暧昧至顶的文字吧:
       “你刚才叫我啥?”“叫你……叫你‘亲爱的’呀。”
       “不,不好听!”她搂着我的头,嘻嘻地痴笑着。
       “那叫你什么呢?”我诧异地问。
       “你要叫我‘肉肉’!”她用手指戳着我的太阳穴教导我。
       我想起了海喜喜唱的民歌,不禁微笑了。“那你叫我什么呢?”我用戏谑的口吻又问
      道。
       “我叫你‘狗狗’!”
       要想尺度更大的文字可就没有了哦,这不符合我们这些看惯了网络小说的人的口味,不好,很不好。话说最早知道张贤亮的名字,是在一本介绍性爱文学的小册子上看到引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文字,那个尺度够大啊:主角偷看女人洗澡、主角和女人完美的性爱……当时看得我面红耳赤的,为什么那本书可以写,这本书就打死不写呢?张大作家的心思真是搞不懂。
      
      
      
  •        看过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故事背景都在文革大饥荒的那个年代,主人公一个小人物倔强活下去的小小人生。掩卷,除了久久盘在心里的苦闷和悲戚,并无其他。让悲观继续大盛大躁。绿化树是在鲤 与书私奔中齐邦媛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在学校图书馆借书时,偶然发现他的存在,便和王小波的散文一起借回。最初几天没有翻开读,一节下午的经济哲学课带了这本书消磨时间。老实说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小说了,故事内容并不吸引我,只是小章在夜晚独自剖析时的那些字段,一个一个的字走进我血液里沸腾。我每天都有选择不了的“吃什么”,衣服不想穿了可以再买,我没有苦难,可是那些白天的谄媚小聪明却依然在我周围甚至我自己的生活里顽强生长。小章有枕下的资本论带他超越自己,我在浮躁的环境里连肥皂剧都看不完全。
       堕落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堕落的时候清醒着。马缨花在小章单薄凄苦的命运里充当着微弱的光源和出口,这个漂亮的南国女子能干体贴,充满着正能量,她的一句读书去让我不知如何审视自己。我为不知所以的各种情绪迷茫痛苦悲观,不理读书,羞愧难耐。
       (小说结局不是很喜欢。)
  •        绿化树,一般多见的是平凡的白杨,长在荒郊,长在野外,长在大地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它们生长迅速,一个盛夏就哗啦哗啦地长成一片绿荫,但除了风会来吹动它们的叶子,没有人关注这些沉默的树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可是它们好像从来就不在意,只是默默地努力地向上向上向上。就像习惯了沉默,只是坚韧的如杂草一样生生不息的中国大众。
       《绿化树》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群人。章永璘、马缨花、海喜喜……这些鲜活的人物在我脑海中不停的徘徊,他们的目光穿过重重的历史,沉默的注视着我。
       一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爱尔兰诗人西莫斯-希尼在获得若贝尔文学奖时说过一段话:“无历史记载、先于性别分判、悬荡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我们就如同立在储藏室一只水桶里的饮用水那样敏感:每当一辆过路的列车使大地震荡,那桶水的表面就会无声无息的泛起柔美的、同心圆状的涟漪。”
       《绿化树》里的主人公们就像这桶水,当中国大地发生震动时,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避免的荡起涟漪。只是这些涟漪并不柔美,而是有些残酷。
       文化大革命爆发,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们从科研室、教室、办公室里走出来,用曾经握笔的手抓起了陌生的锄头。他们的命运裹挟在浩荡的历史中,起起伏伏,在宏大的国家背景下,他们个人的命运显得那么的渺小,个人的挣扎显得那么无力。
      章永璘最初在省干校教书,但由于他“资本主义的”出身,先是被打成右派,关进监狱接受劳改,后来放出来在农场就业,本以为终于有个安稳的生活了,但不久在阶级斗争革命中,又以“书写反动笔记”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社教运动”中,又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劳教;劳教期满,回到农场,正遇上“文化大革命”,他升级成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专起来。一九七○年,他被投进农场私设的监狱。一九七八年,他劳教期满回到农场,但物是人非事事休,马缨花早已不知所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拨乱反正,一片蓬勃,章永璘也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峰。
       反观章永璘跌宕起伏的命运,不难发现国家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这就是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以前在政治课本上看到这句话,不以为然,可是当历史真实的上演这样一幕时,你不得不相信,是的,每个人都身处于国家这个大环境下,个人的成败荣辱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祝福,庆幸,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二 人性救赎:善与恶的激烈碰撞
       个人虽然渺小,个人虽然无力,但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精神——精神的强大是一种无言的力量。在章永璘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来描写刻画他内心的世界。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善与恶共生共存,此消彼长,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在恶劣的现实环境下,他的人性扭曲异化。无论是详细的叙述他美国克林罐头盒比别人多打了半勺稀饭,耍小聪明的买老乡的萝卜,还是用大铁铲烤饼白天,读来都有一股浓重的黑色幽默和讽刺。他完全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他谄媚,他讨好,他妒忌,他耍各式各样的小聪明……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肚子填饱。这些描写让我感到心酸、悲凉,当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的人性就扭曲成一种物欲——只要吃饱,为了这个目的,品格尊严什么的,在所不惜。
       但幸好,他还是清醒的,他并没有完全的沉沦与麻木,他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生活,不断的询问,探索,在黑暗的世界里跌跌撞撞的寻找,企图获得自我的救赎。
      这个时候出现的马缨花如一位女神,圣洁伟大,指引着章永璘走出了困兽之斗的牢笼。她的白面馒头,她女性的温柔关怀,她对读书纯真的鼓励,都像和煦的阳光,驱散了章永璘心中的阴暗,带给了他温暖。
       在内外条件的作用下,章永璘人性中那些被压抑的尊严与高尚逐渐复苏,他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的一面开始回归。
       在这个人性救赎过程中,最使我受触动的是他内心痛苦的挣扎。那些犀利的内心独白,像一把刀子,轻轻一下就割开外物的琐碎,直击灵魂最深处。“在黑夜,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念头却使自己吃惊,就像朵连格莱看到被灵猫施了魔法的画像,看到了我灵魂被蒙上的灰尘;回忆在我的眼前默默地展开它的画卷,我审视这一天的生活,带着对自己深深的厌恶。我颤栗;我诅咒自己。我没有死,那就说明我还活着。而活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活?如果没有比活更高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但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部小说,路遥《平凡的世界》,那里面的每个人跌跌撞撞,历尽坎坷,只为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坚强的美丽的生活,不断地超越平凡,超越渺小,超越人性中那些卑微的尘埃,让自己的思想灵魂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态度。
       就这样活着吧,
      
      
  •     "这不禁让我想起另一部小说,路遥《平凡的世界》,那里面的每个人跌跌撞撞,历尽坎坷,只为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     我也觉得,两人确实不合适,在贫乏的年代能相守,一旦平反之后他还甘心当个农民吗?或者是接到城里当个只知道做家务的家庭妇女?
  •     马缨花放现在就是绿茶啊。章永麟这个知识分子身上的影子太多了,感觉好多章永麟。就怕当初最喜欢的变成了最厌恶的
  •     饥饿中生存。也是有血有肉的故事。只是买错了版本。
  •     对感情本身的思考 比起“绿化树”我更喜欢“马缨花”
  •       拿百度文库读完了《绿化树》,那一个个大号字还在我脑子里闪。杂七杂八想了很多,但没一点都没有想深。先记下来重点,以备遗忘。至于“苦苦”思索,留到睡觉之前吧。
      
      一:这个落难公子逢美人相救的故事情节好看啊~~才子佳人的模式真的挺符合中国男女的审美情趣的。
      章永麟这个才子,能文能“武”,举手投足之间透露着他的智慧,心地善良,富于逻辑性,善于总结,博古通今,思想丰富,敏感却乐观,这样的男人,哪找啊,哪有的话给我预留一个。。。
      
      马缨花这个佳人,性格爽朗大方,机灵聪明,又花容月貌,这样的女人,哪有啊,哪有的话。。。不用给我留了,我对女人没兴趣。。。。
      
      不过这也出现了问题,我没在章永麟和马缨花身上看到什么弱点啊,这样的人固然完美,是不是也有点可怕啊。。。。弱弱的问一句,主人公身上没有缺点是不是才子佳人故事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张贤亮的文笔实在没的说。读来读去,一些细节写得这么到位,估摸着章永麟身上有张贤亮的影子。我就琢磨着,这个老头怎么给我迷得这么五迷三道啊?百度百科了一下,哦,原来他家世显赫啊,而且后来遭的罪章永麟也遭了一通,果然章永麟是他的影子啊。。。虽然此章非彼章。。。
      这还让我想到了一个人,蔡康永。都是出身显赫啊。其实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挺大的。显性和隐性的表现都有。
      
      三:最后就是,我不明白,在读完马克思“顿悟”(这个词是书中原话)之后的章永麟心中还是反复了几次它对世界和劳动人民(代表是马缨花)的看法的,貌似每次都有定论然而每次又把自己的定论推翻,然而他怎么就安心接受了后面好多年的莫名其妙的批斗的?这一点文章之后一笔带过了,只写了一句“我读懂马克思的书了,我相信无论我走到哪,我都有一种新的力量来对付险恶的环境。。。”这个结论得出的优点突兀啊。。。优点勉强拔高的意思。。。
      
      四:结尾章永麟轻描淡写的叙述自己之后的遭遇那段以及带着沧桑回忆他在农场的生活的片段,很有镜头感,好像有一个画外音在娓娓道来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不知道电视剧《血色浪漫》是不是学了这个,其中很多处很像这个结尾的用法
      
      五:留着第五点赞一下马缨花,喜欢她那句“就是刚到把头砍断,我学身子还陪着你呢!”看到这句话我眼泪滚落~
      
  •     感觉一般,教条的东西太多,倒是对饥饿的描写很有意思
  •     呵呵,我读《绿化树》也和你有同感,“一句话、一个情节,都会轻易的触痛我的情绪。”
    特别是《绿化树》对饥饿的描述,在现当代文学中无人能出其右。每次读这篇文章,我总会觉得饿饿的。
  •     《唯物主义者启示录》
  •     有点虎头蛇尾,心理描写还是很完美的
  •     作者是57反右倒下的那一批,是下放劳改。与文革中的知青下乡不是一拨人,更不是一回事。
  •        在百度上一搜“张贤亮",立马就有无数个关于包养情妇的消息跳出来,禁不住感叹”作家也是人啊“。。不过抛开这些花边不提,个人觉得张老爷子写的东西还是蛮有意思,最开始接触的是两篇短篇,《肖尔布拉克》和《灵与肉》,都曾被翻拍成电影,其中谢晋导演基于《灵与肉》改编拍摄的《牧马人》还荣膺了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男猪脚朱思茂还一度成为了老妈们年轻时的偶像。一直认为中短篇小说因为其字数的局限,可能在叙述故事或者刻画人物方面,不能拥有长篇小说的密度和容量,像莫言也说到过长篇小说可以“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但在张贤亮的作品里,无论是拥有双重性格的许灵均还是司机在肖布尔拉克的传奇经历都让人看到了他短而精地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的能力,《绿化树》这部中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绿化树》的男主人公章永璘同样是个形象鲜活立体的双面人。白天,他是为了活而活的饿兽,竟因为饥饿去欺骗一个同样苦命的老农;晚上,他又做回了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为自己的堕落感到羞愧和痛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不错。但张贤亮塑造的章永璘也是一个发展的个体,这段黑暗迷茫的惭愧堕落期只是暂时性的,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章的命运在一个又一个贵人的出现后发生了改变。
       人这一辈子在什么时间遇见什么人,真的很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为优秀的人能给你积极的暗示,会对你的情绪和生理产生良好的影响。小说中像马缨花、海喜喜、谢队长就都可以算作是章永璘的贵人,他们善良质朴,勤劳真诚。“他”教会他什么才是“真正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用母亲般的爱给予他“家”的温暖,让他重拾生活的美丽。最终帮助他实现了蜕变。虽然我们如今更多地强调凡事“内因才是关键,外因只是条件”,但引路人的作用仍然不容小觑。以前在网上看到过的一句话:”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曾经苦难的章永璘终究是幸运的。
      
      
  •       
       (天啊!这是我当年写的,为什么现在看起来那么陌生????)
      《绿化树》是反思文学“右派”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的女主人公马缨花是当代文学史上最鲜活的女性形象之一。看《绿化树》的时候是初中,那时候总觉得主人公都是正面人物,虽然看着章永璘不是很理解他的很多行为,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也是对的?后来才知道,第一人称的人不一定是第一主角,而主人公也有可能不是完全的“正面形象”。章永璘的正面形象应该是有一个发展起来的过程,他的性格是不断的转变中的,而这个转变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就是马缨花,这个黄土高原的救赎者。
      马缨花的出现是世界上所有女人的靓丽,娇媚,都是失去了光彩,马缨花是女性王国里的一轮明亮的太阳,章永璘是不幸的,他被下放,章永璘又是幸运的,他与见了马缨花。马缨花带给章永璘的是一个世界。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一个"梦中洛神"出现了,美丽善良的女人马缨花对章关爱备至,她的所谓的"美国饭店"是章永麟的温柔之乡。只要看一看那里的欢乐,就可以看到在艰难困苦的年代,这里的情况还不算太坏。一切都因为有马缨花的存在,生活才格外有意义。马缨花有过不幸的经历,也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向往知识,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爱给章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
      马缨花是善良的,她的“杂合饭”令读者我也流口水,作者对于那个年代的饥荒的描写庚辰脱了那一碗杂合饭的重要和感情寄托之重之深。杂合饭喂养了章永璘羸弱的身体,也喂养了章永璘不健全的思想性格,是章永璘身体的补充,也是灵魂的温暖。
      马缨花是崇高的,农场是一个讲究干活的能力的地方,男人当然最大的荣耀是有一身好力气,可是,她偏偏看上的是章永璘。一个文弱书生。马缨花看重文化,她渴望文化,是一种积极,活力的人生观态度。书中有他斥责海喜喜不读书的情节,同时马缨花的爱情并不是类如贾平凹的小说中的陕西女人一样-------肉欲总是占有很大的部分,马缨花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统一,甚至,更注重灵,章永璘的要求总会背马缨花拒绝,“伤身体”,她对章永璘的爱情是上升到精神层次的,这对一个劳动的妇女来讲,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这份爱情也是坚贞的,马缨花甚至有贞女节妇般的勇敢,当章永麟还试图怀疑马缨花的忠贞时,马的执着令人动容:"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这就是朴实的人民,朴实的爱情。Dui 于一个目不识丁的妇女来讲,这样的承诺,等同于“山无棱,天地合,乃干与君绝”的豪壮1
      当然,马缨花的狡猾我们也不得不提及。马缨花不同意和章永璘结婚,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在那个年代,有比结婚更重要的事情就是生存。“结了婚,那帮傻熊谁还往我这里送东西?”,所以不能结婚,既要队长之类的人抱有希望,又可以让自己和爱人一起,可以看出马缨花的狡猾,然而也是她对现实的一种把握,用现在的话说,马缨花情商很高。
      绿化树又名马缨花,马缨花其人如其名,是黄土高原上一株长得结结实实的树,而是是绿化树。绿化的是章永璘心灵的黄土高原。
      
  •     我想知道,他爱过没有。
  •        薄薄的一本小书,描绘了所谓我们这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9 0一代难以捉摸的历史景深。
      
       作为一个自小在美好农村长大的孩子,似乎对那种无关风月、无关政治、无关灵魂的爱情有种天然认同感。他们关心粮食,关心耕种,从来都是隐忍的,土地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最纯粹的希望。
      
       说起来还是看了些许关于知青的文学艺术作品。那一代的知识青年是痛苦的,他们遭遇了自古以来对读书人的最不公平的待遇,他们被整个社会集体剥夺、愚弄、乃至遗弃。社会历史赋予了荒谬的身份,他们苦笑、成熟、面无表情,为一勺稀粥绞尽脑汁并自得,为一块黝黑的馍馍进行着千回百转的心理战争,为在异乡有一个理解自己的人而雀跃。他们终究会老去,不管是在爱人的怀抱还是在异乡的劳教所。
      
       到这里不得不讲的就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了,这是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战火纷飞、革命动荡,还是不济温饱、流离失所。马缨花该是那个年代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了吧。白面馒头、老婆孩子(不是自己的也凑合)热炕头,心灵的慰藉。这样让人血脉贲张的女子无疑就是那冬天里的一把火了,这样的环境下,谁能不去爱呢?毕竟人人都还是爱自己的,人人自危,人心冷淡之下,有这样一红颜、一知己算是祖宗积德了。抛开桃色绯闻和风言风语,也打败了情敌,这样一个美好结局看来就在情理之中了。改变来得太突然,可惜的是长久的爱情伏笔只是只是一个略显潦草的收尾,
      
       匆匆一别,便再也不见。
      
      
      
  •     描绘马缨花的几处,真的可以当之无愧的进入教科书
  •        看到书评里有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性启蒙读物,我起初感觉非常的诧异。诚然这本书中的马缨花是诱人泼辣的单生寡妇,她家在村中是有暧昧想象的美国饭店,但书中没有一点情色的描写,要说性启蒙读物,这本书比不上《茶花女》。后来我明白了这本书的什么特征给了大家这样的感觉,正是这本书的最出彩的,它真实地描述了一个人读书人的欲望与理智,神性和兽性,高尚与卑微。它们彼此冲突,以及主人公试着平衡。
      
  •     虎头蛇尾,夏老师对张评价很高,推荐我们阅读此书。书的末端作者搬出了大段的资本论言论,自身故事反倒成了配角。之后大略看了张的另一本《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发现故事是有衔接性的,待多看几本张的书再做评价吧,绿化树太短,收尾让人无法满意……
  •     三斤土豆(单价2元)换5斤黄萝卜(单价1.6),阿哥的肉呀,马缨花、谢队长、海喜喜、营业部主任
  •     天哪 我又点进来发现ls怎么和我想的一样呢 原来就是我...我是不是太浅薄了
  •       《绿化树》是在读完《我的菩提树》之后才看的。借着前一部作品中作者对悲惨命运那素描式的控诉,使我在看绿化树时能分明体会到一种积极的感情。
      
      饥饿。
      “肚皮给了我最唯物的教育。”听听这对饥饿最直白的控诉。在那个混乱生产的年代,填饱肚子被放在了生活的首位,甚至在经历自然灾害后,一个个劳力相继被饿死,能活命就是万幸了。这自然使章永璘看来,吃东西便是最大的享受,还必须在毫无干扰的、非常宁静的氛围中咀嚼,细细品味每一个事物分子的味道。
      
      自由
      在书的开篇,很容易能体会出来章永璘那种对自由的近乎癫狂的陶醉,那些对自由自由的描绘,从一点点形式上的不受约束,到精神上放大后的阿Q式的感官。只能说,在摆脱了劳改场,来到这民风淳朴的小队,作者的身心确实的到了短暂的拯救。
      
      马缨花
      ”就是拿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身血字还陪着你。“
      章永璘初来小队的小精明给了他们认识的机会。而章吸引马缨花的或许是他那儿文艺范儿,读书人,在她来看是不同于常人的。
      这个女人,牵引着我读完了大部分的文字,从她身上,我总能有发现。对爱的勇敢,让她主动去找章永璘;为了自己和尔舍的生活,让她学会了现实的求生技能;而对于爱,则肯为了爱情,为了爱人做出牺牲。或许她在付出时并不肯定一定会有收获,也没奢求过一定会有结果。但是当得到了答复后,就有了”就是拿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身血字还陪着你。“的誓言!
      最喜欢揣摩她重复章永璘说”你怎——么“时究竟是一种什么调调,正是这句话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也是这个调调,消散了章心中的许多思虑、顾忌与犹豫,让他更真切的看到了这个女子对感情的朴拙与应对生活时的聪明。
      
      结局。
      在没看到最后一章时,我也想尽力猜测章与马缨花是否能在一起。从章的思想剖析中可以看出他的犹豫,那也不无道理,他一直都有他的“另一个世界”,他们之间有有不可能拉齐的差距,章永璘身上的文化气儿自然是不可能摆脱,他的资本主义小投机的品性也与马缨花那纯朴的现实有差距。然而倒数第二章,海喜喜的离去和谢队长劝诫让章鼓足勇气要与马缨花结婚,这时的我确实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我的心中一直有种感觉,他们不会走在一起。结果,在最后一章,事情便发生了,章被陷害调到了条件更艰苦的小队,之后是一年又一年的劳教。。。
      章永璘出狱后为什么没有去找马缨花?其实可以理解,那半年的生活,他更多的是对自身的反省,这个女人给他的爱给养着他,唤醒了他的一些觉悟,但是相比而言,马缨花那淳朴的爱,他或许只是在临走之前那么的顿悟了,然而在之后一年又一年的遭遇中,他又遇到了多少磨难,生活又将什么思想写进了他的躯体?不得而知。。
  •       
       手中这本人民文学出版九元系列丛书中的《绿化树》是我在旧书店淘到的,是张贤亮的代表作。之所以对这个小说充满兴趣,是因为里面提到一个叫马缨花的女人。在2010年的现当代试卷里出现了一个叫“马缨花”的名词解释,很多人对于这个陌生的题目都感到头疼,甚至有人答成是顾城的一首诗。我也答错了,但野马没有跑很远,基本认为她应该是小说里的一个女性形象,当时我写的是反抗形象。这两日读完这本小说,却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绿化树》是当代作家张贤亮描写知识分子曲折历史命运的力作。小说成功塑造了“ 右派分子” 章永瞵这个典型形象, 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在“ 饥饿与艰辛”中不甘心“ 精神堕落”,去追寻“ 人的美好感情”,如何在思想的沮丧与迷惘中, 探寻到正确信仰的人生历程。《绿化树》这部作品,最为明显的道德感召力量体现在知识者自我救赎的精神历程。作者及其笔下的章永璘是共和国历史中极“左”的文化政策影响下的苦难形象的一个缩影。张贤亮因发表《大风歌》1957年被划为“右”派,“1958年5月送入劳教农场劳动改造,1961年释放,押送到另一农场当工人。1963年被划为‘现行反革命’,法院判管制三年。但在‘社教运动’中又押送到劳改农场劳改。1968年释放后,旋即被‘文革’专政,关押到1969年。1970年又遇‘一打三反’运动,抓起来投放在监狱,1973年再次被释放。1979年9月彻底平反”。这种个人与民族混杂在一起的困难经历却被张贤亮所诗化,在这里也许作者并不是要进行简单的控诉而是要对自己的存在进行合理的构设。在《绿化树》中,他借章永璘的思考做出了这样的表述,“我所出身的这个阶级注定迟早要毁灭的。而我呢,不过是最后一个乌兑格人。我这样认识,心里就好受一点,并且还有一种被献在新时代的祭坛上的羔羊的悲壮感:我个人并没有错,但我身负着几代人的罪孽,就像酒精中毒者和梅毒病患者的后代,他要为他前辈人的罪过备受磨难。命运就在这里。我受苦受难的命运是不可摆脱的”,这样就使其将自己的命运之艰与所谓的“罪恶”都归于自己的出身。
      
       小说在描写章永璘与马缨花的爱情时候,设置了一个叫海喜喜的男人角色。海喜喜是一个马车夫,在村上非常能干,在章永璘来到这个村子之前,海喜喜和单身母亲马缨花有着暧昧的情绪。海喜喜给马缨花粮食,海喜喜照收不误,对于愿意给她东西的男人,她从来不拒绝。但马缨花却是一个非常有分寸的女人,没有很男人有过非分的举动。章永璘是一个知识分子,被划成左派,来到这个村子劳动,和劳动人民马缨花好上了。马缨花给章永璘提供白面馍馍和土豆,并听章永璘每晚在她的屋子里讲故事。马缨花有时候就会唱西北的民谣,她的声音动人,给主人公章永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因为章永璘的出现,打破了海喜喜和马缨花的关系,海喜喜和章永璘之间有了冲突。后来,海喜喜逃走了,他希望章永璘和马缨花结婚。但是不幸的,章永璘因为和海喜喜逃跑事件有关,被调往了另一个条件恶劣并且很变态的村子进行劳动,并且不能请假去见马缨花。马缨花后来来找过章永璘,但都被那个村子的村干部给拦住了。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了。章永璘后来坐了牢,在牢里他连《毛泽东选集》都没有看,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阶级敌人“。
       后来,右派平反,章永璘重新回到了北京并且出席了在首都北京召开的一次共和国重要会议。他后来再去原来的村子找谢队长和马缨花,但他们都不在原来的村子了。但马缨花成了章永璘青春时期最美好的回忆。是马缨花给了他美好的爱情和填饱肚子的粮食,是马缨花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如果没有海喜喜在逃跑之前和他聊天,也许章永璘会待在村子里和马缨花结婚,生儿育女,度过他平凡的一生。但命运却并没有按照既定的逻辑发展,它转向了另一条不可预知的迷途。马缨花带着自己的女儿尔舍去了别处,章永璘再也找不到了。但是他的心里却充满了感激,是劳动人民改造了他。有人说,章永璘在马缨花那有恋母情结。我倒真不同意。我认为在那种极其艰难的年代,异性马缨花给了知识分子章永璘精神和物质上的拯救,是马缨花让他在迷途之上重新看到灯火,并咬紧牙走向明天。
      
       但是,在结尾,我对于张贤亮歌颂了一下党,很觉得奇怪。不过想想,也并不奇怪。张贤亮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是一九八三年,那个时候国内政治还是很紧张,敢写个小说已经冒着很大的勇气了。所以,我们应该为张贤亮的《绿化树》热烈鼓掌,这是继我看完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之后第二次激动。我甚至还要站在瑶湖l雷声大作的夜晚里大喊:被打倒的“右派们”终于站起来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