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诉讼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42636805
作者:[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页数:22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被捕 一定有人诬告了约瑟夫•K,因为一天早晨他没干什么坏事就被捕了。每天早晨八点左右给他送早餐的他的房东格鲁巴赫太太的厨娘这一天没露面。这种事还从未发生过。K又等了一会儿,倚在枕头上看见住在他对面的那位老太太正以一种对她来说异乎寻常的好奇打量着他,但是随后他便感到既诧异又饥饿,便拉了拉铃。立刻有人敲门,一个他在这所公寓里从未见过的男人走了进来。他身材修长,却长得结结实实。他穿一身紧贴在身上的黑衣,这身衣服像旅行装那样有一些褶裥、口袋、带扣、纽扣和一条腰带并且因此而显得特别实用,虽然人们弄不清,这种衣服是用来做什么的。“您是谁?”K问道,并立刻在床上半坐直身子。可是来人却没理会这个问题,仿佛人们必须忍受他的到来似的,他只是自顾自地说了句:“您拉铃了?”“安娜该给我送早餐来了。”K说,并试图先缄默不语,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来断定此人究竟是谁。但是此人没容他长时间打量自己,而是转身走到房门口,把门打开一条缝,对某个显然是紧挨着门后站着的人说:“他想让安娜给他送早餐来。”隔壁房间里随即响起一阵短促的笑声,从声音上听不出来,是不是有好几个人在笑。虽然这个陌生人并没从笑声中听出他会不会是早先就已经知道了回答,但是他仍还用一种禀告的口吻对K说:“这不可能。”“真新鲜,”说着,K就跳下床来,并迅速穿上裤子,“我倒要看看,什么人在隔壁房间里,让我受到这样打扰,格鲁巴赫太太将如何承担责任。”虽然他马上意识到,这句话他不该说出口来,他这样做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陌生人有监督权,但是他又觉得现在这已经无关紧要。陌生人至少是这样来理解这件事,因为他说:“您不愿待在这里?”“只要您不向我作自我介绍,我就既不愿意待在这里,也不愿意让您和我搭讪。”“我这是好意。”陌生人边说边自愿打开门。在隔壁房间里——K比自己的本意还更缓慢地走进这间房间——第一眼看上去情况几乎跟前一天晚上完全一样。这是格鲁巴赫太太的起居室,今天在这间摆满家具、覆盖物、瓷器和照片的房间里也许比平时稍多了一点空间。人们不是立刻就能看出这一点来,这主要是因为,房间里的主要变化是有一个男人在这儿,此人坐在打开着的窗户口读一本书,现在他放下手中的书抬起头来。“您本应该待在您的房间里的嘛!难道弗兰茨没告诉过您?”“告诉了,您有什么事呀?”K说道,并把目光从这位新相识移向那个在门口站住了脚,被称为弗兰茨的人,随后又把目光移回来。人们从这扇敞开的窗户又看见这位老妇人,她怀着真正是高龄老人的好奇已经走到现在位于对面的窗户前,以便可以继续观看这一切。“我要格鲁巴赫太太——”K说,并做了一个动作,仿佛他想挣脱这两个男人,而这两个人所站的位置却离他远着呢,他想走开。“不行,”窗口的那个人把书往一张小桌子上一扔,站起身来说,“您不可以走开,您被捕了。”“看来是如此,”K说,“为什么呢?”随后他问。“我们无须把这告诉您。到您的房间里去等着吧。诉讼程序已经开始了,您会在适当的时候了解到全部情况的。我这样和颜悦色地跟您讲话,已经是超越我的职权范围了。

内容概要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出生于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的一个商人家庭,犹太血统。始终接受德意志文化教育,用德语写作。1906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就职于一家工伤事故保险公司,直至1922年病退。1917年罹患肺结核,最终死于喉结核。一生坚持业余写作。生前出版过四部短篇小说集,1912年问世的短篇小说《判决》是他的成名作,除《判决》外,《变形记》、《司炉》、《在流放地》、《乡村医生》以及《饥饿艺术家》均为他本人认可的短篇代表作。还留下三部长篇小说遗稿,即《失踪者》、《诉讼》和《城堡》。此外还写有大量书信、日记和随笔,亦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一生中有过多次恋爱,并曾数次与人订婚,但终身未娶。 晚年曾有毁稿之念。死后多亏其挚友马克斯?勃罗德一一整理并出版了他的遗稿乃至全集。20世纪40年代起受到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兼作家萨特、加缪等的高度赞赏,此后引起世界的巨大反响,有“现代文学之父”的美誉。

书籍目录

被捕
先与格鲁巴赫太太后与比尔斯特纳小姐谈话
初审
在空荡荡的审讯室里 大学生 办公室
鞭笞手
叔叔 莱妮
律师 工厂主 画家
商人布洛克 解聘律师
在大教堂里
结局
比尔斯特纳的女友
检察官
去埃尔莎那儿
同副经理的斗争
房屋
看望母亲途中
德文版说明
马尔科尔姆·帕斯莱伊的补充说明

编辑推荐

《卡夫卡全集2:诉讼》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一场对现实社会的昏暗和荒诞的诉讼,卡夫卡“孤独三部曲”之一,避免解释《诉讼》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去阅读它,而这也正是卡夫卡最为欣赏的办法。《卡夫卡全集2:诉讼》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做之一。名家名作名译。《卡夫卡全集2:诉讼》根据德国最新的《卡夫卡全集》(校勘本)翻译,是目前最新最全最忠实于作者的版本。

作者简介

《诉讼》是卡夫卡最早被人们认识的小说。银行襄理K为人正直,勤奋能干,可在他30岁生日那天突遭逮捕,他觉得此事荒唐而又滑稽,后经多方打听才得知,原来有一个秘密法庭在对他进行调查。他不知身犯何罪,却要定期接受“审讯”;他的自由不受限制,却又感到法院的人无处不在;他想澄清自己,却又无从措手。一切都荒谬绝伦。《审判》展示的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却昭示着某种极端的人类历史命运。
1. 本书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做之一。 2. 名家名作名译。 3. 本书根据德国最新的《卡夫卡全集》(校勘本)翻译,是目前最新最全最忠实于作者的版本。

图书封面


 诉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之前读曹庸译本的《审判》两遍,孙坤荣译本的《诉讼》一遍。 虽然现在觉得《诉讼》这个译名可能更贴切,但是就译本内容而言,最喜欢曹庸的翻译。 《诉讼》是我最喜欢的卡夫卡作品。十年前第一次读他的短篇《变形记》,没有任何感觉,又过了两年,第一次读《城堡》,只是觉得K好烦人,整个氛围好烦人。后来又读了一遍,依然云里雾里。就此搁下卡夫卡,期间只在《法律之门》里面读过那则《在法的门前》。 直到五年前,在图书馆偶然翻到曹庸翻译的《审判》,读之大惊,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候,我已渐渐对卡夫卡描绘的司法体制不再陌生,甚至如此荒诞的描写,我也觉得能够感同身受。读书也许真的也看机缘。 以往我只是注意约瑟夫·K和法院的拉锯,这次我忽然注意K第一次去法院阁楼几乎晕倒的时候扶住他的那个法院女职员。K似乎在和一个体系厮磨,同时也是他自身所属体系的一份子。女职员与法院,正如K与银行的一种投射。甚至可以说,在银行办公室门外苦等K的那些客户里,也许就有另一个约瑟夫·K。
  •     典型的卡夫卡风格,读完之后仍觉得一头雾水。尤其还有许多未完章。这篇文章开写于1914年8月,婚约被解除后不久。文章中的约瑟夫·K是一个孤独的人。首先,他缺乏友情,虽说在他刚开始被逮捕时,曾说检察官是他的朋友,但这个朋友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当然也没有给予K任何帮助;其次是亲情。他的叔叔来看他也仅仅是因为女儿告诉他K陷于一场诉讼中,K的表妹之所以写这封信,仅仅是因为她生日时K没有去看她。而叔叔推荐的律师业没有帮助K很多。至于母亲,刚开始母亲总是在信中叮嘱K回来看她,但自从信教后也不太关心K了;爱情自不必言,他只有一个情人,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去她那里,而缺乏精神交流。可以说,约瑟夫·K是一个极其孤独但不自知的人。他也试图找人谈心,希望人们了解他,但均以失败告终。对于他最后被杀死的结局,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暗示,是这个他想融入的无情社会杀了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1,卡夫卡昨天我刚读完卡夫卡的一本《诉讼》,不长的。读得快的人,一下午说不定就能读完。我在读完后的第一感觉仍旧是,卡夫卡后盘脱力,和《城堡》一样。我又仔细看了《诉讼》的后记,德文的编者也摘了卡夫卡书信中的内容,说卡夫卡抱怨在他的《失踪者》这本长篇小说中,情节在他的四周发散出去。因为卡夫卡是随意地从一个开头开始,然后自然而然地让情节发展,因而确实让人感觉到在长篇小说中无法控制。就我个人,读《城堡》的感觉,如果卡夫卡果真写完的话,这本小说也许要10本,铺了太多的线和太多的情节,无数的伏笔都得不到解说,而新的人物情节关系又纷至沓来。由于卡夫卡的这唯三的三本长篇小说都没有完成,在后盘少些润色,也是正常的。当然,我对《诉讼》的思考还是很多。页边的笔记做的密密麻麻。就它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来说,笔力和功夫是很明显的;尽管卡夫卡并不擅长于大众的常规的烘托与描写,然而套路他也都做得很明晰,很有棱角。我对这本书的笔记和上一本《城堡》做了比较,确实是密麻了很多。对于卡夫卡的行文和小说越发习惯,并且更加了解其整体的为人;再对比最早读的中短篇小说,那笔记是多得更多了。卡夫卡其实是并不擅长长篇小说的;其实读他的阅读体验是不畅快的。然而尽管这个暑假被这位作家受尽了折磨,我仍然对他致以最为崇高的敬意,以及最为亲切的友谊。尽管我不能对他诉说,而只有他对我诉说,然而他对我诉说的话,确实是很亲切。我有几个朋友,这里就举两个好了。就举陈兆宇和黄程,他们也和我常常交流。我们交流的问题,主要有社会,生活的思考;我最近和陈兆宇谈过女权,以前和黄程谈过哲学思想。他们确实是能够和我产生共鸣的。但是人生观念,确实没有很能够理解我的人——而且我确实也并没有能力去表达。这时候,卡夫卡提供给了我他的人生图景——他的人生图景比我更迷人!我又读过王小波的杂文,他也有很强的人生观。他的人生观是坚定的,达观的;很对我产生影响。导致我读他的杂文读了一会就不敢读了,因为我更希望自己的人生观念由自己来形成,而不是别人告诉我。当然王小波并没有灌输,不过我确实比较害怕别人来影响我。我是看重自己思想的纯洁性的,对于任何的作品,我希望和它保持一定距离,或者能完全掌握住它,不至于为它所伤。《圣经》也是一样,最近也不敢读,读着读着,竟然对耶稣的事迹半信半疑起来,这种态度,我个人还是不能接受的。然而卡夫卡的人生图景,如此诗意而怪异,真是美妙至极。我有一个理想,是做一个和别人不同的人。我之所以有这个理想,也许和我的生活有关系吧。卡夫卡在这点上是和我相似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他在繁忙无聊的公务之余进入了一种疯狂的沉醉——这种境界,我是非常羡慕的。我的理性侵蚀了我,这让我难以诗意起来;所以我开始考虑自己的专业,是否要从之前向往的物理和数学,转到文学方面。刚才我又读完了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章,实在很巧,在千千万万的作家中,他竟然写了关于卡夫卡的评论。他的评论是很有价值的——我本来对这本书不太待见,因为其中出现的作者我常常不熟悉,而且作者又掉书包,我不喜欢——但是尽管掉了很多书包和说了很多主义,他对卡夫卡的意见和思索还是和我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如果有一些不同之处,我得承认,他对卡夫卡的想法更连贯,更体系,也许更成熟。然而,我们的观点在最大的地方是联结的。这很让我产生信心。我在另一篇有关文艺评论的文章中也提到一个观点,认为文本的分析应该完全基于文本,并且深深挖入文本。正是这种信念催生了我很多思考,并且对卡夫卡亲近——现在当我看到另一位有声望的评论家和我的观点相似,当然一方面沾沾觉得自己和他的境界差不多——名头还是会对我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更加深了自己的信念,并继续用这种方法分析其他文本。我今年17岁,我的过去的人生,如果回忆起来,有个作家说,像一个曝光过度的照片——这对我还不是很贴切——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形容就是梦幻。它们在很多地方简直不合乎逻辑。比如我在13,4岁的行为,乃至去年的行为,都是愚蠢透顶的——现在想起来,又是害臊又是惊讶,自己曾经竟然是这么一个人!同样,我还对现在的自己感到害臊,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类,实在是一件不幸。无法对自己的意志和身体做出理性的掌控,在思索时无法做出最必要的思力,还常常想睡觉——但是,最让我感到惊讶万分的,是人类的愚蠢。我简直无法说明,自己对于自己的家庭,周边的亲戚,许多同学,电视里的人,网络上的事情,这些事情是多么得愚蠢!更愚蠢的是,我竟然有时还身在其中,乐在其中。我感受到,这不合逻辑嘛!这简直就是一个梦。昨天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车旁似乎用刀捅死一个人,我并记不得自己是捅死了谁——接着,我发现有人在追我,我逻辑补足认为他发现了我做的坏事——我跑到桥边,他追上了我,并且拿刀要捅我,我当然做出了抵抗,并且解释,说我没杀人;然后他说,确实你没杀人,但是,他似乎流泪了,喊道:为什么你让你妈妈杀了龚家辉?我听完后先觉得有点惊讶,紧接着,我就认同了,一定是自己让自己的妈妈杀了龚家辉,或者是自己杀了龚家辉而他搞错了——后一种情况我可以忽略不计嘛,因为它对我不利。我就喊道:他是个流氓!我的脑海中的意思是,“她”指我妈妈,我在生死关头找了替罪羊出来。可是话说出口,却觉得这个“他”却有点像龚家辉。这时他刀抵住我后心——这时却又有点像枪——把我推到旁边的一个房间里,说你自己和你妈说去吧。这时候我害怕极了,并且眼睛转了一下——我在小时候做恶梦,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就会转眼睛。我怀疑,因为做梦是快速眼动的,转眼睛确实能让梦醒——并且我醒过来了。我醒过来后,觉得为什么是龚家辉呢。确实,他和我居然最近闹了一丁点不愉快——这点不愉快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之至,如果真有什么事请,我就不会在这里如此真诚地说这个梦出来了。实际上,这点不愉快是他错怪了,或者错认了我,认为我心胸狭隘,竟然认为他活动安排得让我无聊,并且怪他;我确实是没这个意思,而听到他这么认为,却心胸狭隘起来,后来仍旧有点耿耿于怀——可见我确实心不大。但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而且我也并没有怎么想起它来。因为我已经不太相信弗洛伊德了,我后来就没怎么想它。今天的一整天就从这个梦开始,并且整个的过程都在做一个梦。我醒过来就不知道在干吗,后来又不知道在干吗,然后我记得很清楚,去看A片了;并且在看的同时还玩点小游戏——这两者,我诚然是很久没做了。但是这两件事情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会做的事情嘛——在做这两件事的过程中,我陷入了一种“疯狂的迷醉”的境界;不过其实这两件事,尽管联系起来很自然,却仍含有一种幽默。我看伍迪艾伦的电影里有过一句,这女人和我在沙发上做爱的时候却看电视,让我很没感觉。当时我就笑了。现在我边看A片边打游戏,确实也有这类似的感觉。不过,我打游戏和看A片,确实看出了点门道。这点我会在后面提的。我对过去的回忆就感受到像回忆今天的梦一样,他们的主体仿佛都是我,又仿佛都不是我;他们的背景仿佛就是我眼睛现在所能看到的这整个的世界,但又仿佛不是;他们模模糊糊,不太真切,并带有着一种朦胧的诗意,有时让我心生恐惧,如同心面对着一个洞将要掉下去——比如今天的这个梦。而自己当年喜欢一个女生做出的种种丑事,又让我觉得面红耳赤,害臊无比。这些生理反应都是非常真切的,可是这些事情却都早已过去了。这就是梦幻。卡夫卡的整个生活,实际上,从简历上看,是平淡无奇的;但是他的整个生活又完全充满了梦幻似的,让他的文章充满了这种奇妙的感受。我说过,有一次我在美国听一场音乐会,奏响了西贝柳斯的某一首交响曲;可惜我已经忘记名字了。那首交响曲真让我目瞪口呆,因为我从前听贝多芬也好,勃拉姆斯也好,都是堂而皇之的,正正当当的;但西贝柳斯这首,真是诗意挥洒,如同一个指挥家拿着一根非常长的指挥棒,在那里指指点点,不按章法;但举手投足间竟然让人感受到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让人的眼睛跟着这棒端并且眼花缭乱。这正是我读卡夫卡的感受,在没读多久我就感受到了这点。后来,他的中短篇小说越来越多,而我在感受到这种诗意和梦幻的第一感觉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灵魂——这点尤其和我在同期间读的屠格涅夫相对照,后者的猎人笔记是一个平庸的,正常的,语言优美的;谁愿意读这样的文章呢?这种文章,只是高中同学的范文的进步而已;屠格涅夫的笔力当然要胜过他们,但是仍然索然无味啊。只有卡夫卡,他那干瘪无比的文字,乏味无比的情节,毫无性格的人物,莫名其妙的句子,竟然组成了一副神妙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正和梦境相似么。尽管一切都不合逻辑,但是却那么令人神往——当然,卡夫卡更不容易。梦境千变万化,而卡夫卡带着镣铐跳舞。他写的实际是现实世界,他用的也只是普通的笔,但笔下能生花,纸里能造梦——而这梦折射出了现实,并且在这一重折射中充满了奇妙的,怪异的思想。这些思想尽管没有什么前后因果,不成体系,乱七八糟,我自认为,也没有我的深刻——但是非常有趣,而且都是我没有想到过的。他们不以理性和逻辑为基础,而是以诗意和心灵为基础。这就是诗歌,这种诗歌和中国的古典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不同。他们只是中规中矩地,即便如李白李贺,也只是如钱钟书一般地单纯联结——给人以一种炫技的态势。但卡夫卡不炫技,卡夫卡和这些人的区别,在于他不是以丰厚的知识为基础,以天资的悟性为线来联结;他是用单调的生活为基础,并用玄妙的脑子来加工。这两点,既让人感受到一种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力量,又让人感受到天才的哲思与惊人的诗意。尽管其媒介即语言是不完美的,不过这种不完美之中也带有一种风格,一种怪异的,我的理想的一种偏激和出人意表。我理想的一部分,不平凡,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这也许是米兰昆德拉没有谈到的。他谈到了思想性,但是这种孤独者的灵魂,他并没有涉及。我17岁的生活,即便在我现在的自己看来,都带有着梦的性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封闭自己已经很久了。在我的大一的时间,我就封闭自己;我并不是很用功,我剩余的时间看书,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看黄片,但都是一个人;要不就是一个人散步。现在暑假,这种个人化的生活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并不见朋友亲戚,在家里就面对我的家人,而我又确实不多交流;我关在书房里,偶然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书房里的艺术家,这世界的孤魂野鬼。这梦幻的孤独正是我的追求,因为我的追求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由于我的童年实际上并不是很愉快的,也许是这造就了我孤僻的性格。我和卡夫卡一样,也有一个比较强势的父亲;不过也许没那么强势吧。我的孤僻,也并不久来,仅仅是这两年,我才开始追求这种孤独的。所以卡夫卡也许就是我的将来;我也盼望着有这样的将来。和卡夫卡这种可以说变态的生活比起来,那些在上流社会的所谓“贵族”,这也许是我父亲希望我成为的人,显得无聊透顶之至。卡夫卡对这类人也有很动我心的描写,卡夫卡的小说真是一切!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孤独三部曲,卡夫卡,一句话分三句话来写,可能会让人觉得啰嗦,但是,大师作品,必有大师的内容,收藏
  •     排版、包装、故事都很棒
  •     最后守门人的故事很亮
  •     人可否进入到法的门内,只怕永无可能。
  •     很难不被卡夫卡的腔调迷住。
  •     前面比较枯燥的感觉,很喜欢大教堂的部分
  •     我是听网上的推荐购买的,也许我们只听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但他最伟大的作品却是这部诉讼(也叫审判)。。。。书很精美,封面很硬,纸张也很赞,唯一不清楚的就是不知道和叶廷芳译本相比怎样,推荐购买。。。
  •     人如何进入到法的门内,只怕永无可能。
  •     ……
  •     看得还挺烦的,卡夫卡又在绕开内容了,规避日常到令人发指。
  •     我认为这是卡夫卡最重要的小说,我很佩服自己能够把如此压抑无聊,尊严薄如纸烦恼巨如海敌人怪如梦魇的作品坚持读下去。我觉得卡夫卡是一个猥琐的带有轻微变态的怂比,我无法想象他坚持半夜在桌前怀着小丑般的喜悦写着这些看着让人想抓破桌子的故事时是怎样个射精的快感。。
  •     第二次读,感受和第一次完全不同,略窥门径。
  •     世界是张巨大的网,是天上的繁星连成的网,笼罩你,却还在给你指明方向。
  •     终于也拿到了这本书。先说下整体感觉,这次的配送挺好的,外观上没有受损,挺完美的。外面的塑封膜对于保护书籍的作用很明显,尤其是**这样用牛皮纸包裹,塑封膜就显得很重要了。 《诉讼》是卡夫卡最早被人们认识的小说,是现代派小说里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故事继续延续的是卡夫卡的荒诞效果,说的是一个平凡人的主人公,每天就是过着平凡的生活,直到30岁生日(一想到选择30岁生日这天作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国古语里的“30而立”的意思)。他觉得此事荒唐可笑而且没有任何理由,因此为了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到处打听。最后才得知,原来有一个秘密法庭在对他进行调查。但他也搞不清楚到底是犯了什么罪,只能被动地接受对方的“调查”;他的自由不受限制,却又感到法院的人无处不在;他想澄清自己,却又无从措手。 《审判》展示的是一个梦魇、怪诞不经的世界,昭示着加之于每个人身上的命运。卡夫卡使用了他喜爱的表现主义式的阴暗基调和疏离感,文字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好感,阴阴郁郁的还有点使人讨厌。这个小说一样是一个开放性的小说,可以有多种的理解,有的人认为这是在表现卡夫卡多在表现他对体制和比如司法机器的恐惧。但我觉得卡夫卡在本篇小说里,其实是在强调生活的荒诞性,以及生活中的一切仿佛早已定下,不管你想怎么去逃避、逃脱,不管你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最后的结果你都只能接受你的命运对你的“审判”,根本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什么改变,顶多也就是会像主人公K一样,知道自己此刻正在这样活着,但永远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看卡夫卡的书绝非易事,如果不是对他的文字有特别的喜爱的话,随着阅读的推进,慢慢抛却了初初展卷时的新鲜感与兴奋感之后,就会被这些令人费解、阴郁枯燥的文字还有波澜不惊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了。但如果耐下心来看完第一次,回过头来重新咀嚼书中的文字,思考作者的良苦用心,就会发现无穷无尽的有趣之处;只要发现了它的有趣之处,就会激发起新的兴趣再度翻开卡夫卡的小说,就会开始被他的文字所吸引了,也逐渐意识到他作为一代大师的闪光之处。 评价卡夫卡的书我觉得对于文学的门外汉来说就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能读完全读懂本来就不可能;开放式的结构所得出的结论又是随着个人的理解而各异。但不管怎么说,卡夫卡的文字里的哲学味道太浓了,非得要借助其他文学评论家的专论我才能有所理解,但总的来说,卡夫卡的小说不但不应该错过,还应该多读读,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
  •     只有教堂一章看进去了,这也是卡夫卡本人最满意的一章。看门人的隐喻把整部小说荒诞的诉讼过程赋予文学意义,但是对于人类本身来讲,它们都是无意义(荒诞)的。
  •     好长时间才艰难读完,读到像狗一样的死亡就懵了
  •     这是经典读物
  •     三星半。
  •     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还差一本《美国》,诉讼还没看,不知道张荣昌翻译的怎么样,不便在这里发言。
  •     我带到德国去的唯一一本中文书...然后我还没看完
  •     当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座无处伸冤的监狱
  •     “这种基本的双重意思就是卡夫卡的秘密所在。自然性与非常性之间、个性与普遍性之间、悲剧性与日常性之间、荒诞性与逻辑性之间的这种持续不断的抵消作用,贯穿着他的全部作品,并赋予它以反响和意义。”——加缪
  •     无缘无故被逮捕,无缘无故被死刑,这期间约瑟夫·K身边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不同职位不同阶层,每个人都说可以帮助他,到头来却是最糟的结局。在法的大门里,似乎每个人都变成了隐形的屠刀,“现在不能让你进去”“这座大门只为你而开”。
  •     似乎是能投射出种种现实的荒诞。法的门前这则寓言不太懂,说不清。
  •     没有塑封,书皮划的厉害。怀疑是退书重发。
  •     经典之座,但是不少人却不知道它
  •     不知道为什么被起诉了,又不知道为什么被宣判死刑,活在中间的过程好奇特。
  •     有几页油墨抹了一片,字还重影
  •     卡夫卡的小说只看过《变形记》和《城堡》,听说《诉讼》是卡夫卡最伟大的作品,买来看看,估计不会让我失望。
  •     荒诞是卡夫卡的风格,但又很贴近如今的社会
  •     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卡夫卡老是挖坑不埋啊,虽说残缺是种美,但老卡的世界谁能猜明白啊。
  •     雾迷的视界下怎么自拔与那份无知和无助。
  •     讽刺
  •     看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卡夫卡全集第三卷章国锋翻译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与外界格格不入,并且对外界知之甚少,想融入却更加打乱自己的生活,结果连自己的内心也丧失了,最终只能走向死亡。各种解释都可以,卡夫卡的可能性更多。
  •     卡夫卡的这本《诉讼》是近年来看的唯一一部世界名著,值得一看
  •     整个故事都笼罩在诡异和荒诞之中,所有的人物其实都是一种制度的玩物,被莫名其妙地逮捕,我们找不到自身得原因,却也无法从他人身上找到原因。可怕的不是你反抗然后遭受镇压,可怕的是你居然找不到可以反抗的客体,你也突然发现制度就如命运一般你无法逃出他的手掌心。审判就和城堡一样,从一开始答案就在那里了,输出已经被设置好了,一切都只是走过场,反抗终究是徒劳。答案便是大环境,走过场就是对大环境的审判。
  •     .译文很好,很流畅,又能感觉出德语的语法特点,张荣昌不愧是翻译大家。
  •     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最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     读过电子版的一小段,立刻被爱上了。一直想买纸质版的看,搞活动的时候终于入手了~物美价廉,书本质量非常好,翻译也很正宗,值得收藏!
  •     作家尽力买描绘一种潜在的焦灼,但包裹在外的却是一种与世无争的隐形幽默。于是,一种尴尬的急促不安被推广开来,逐渐加速,整个故事也就像是在一个奋力奔跑的活人,在临近终点的时刻筋疲力尽,彻底奔溃。而在这种必然溃败之后,冷峻的叙事则在漫长铺垫后机遇了读者一种久违的解脱感。
  •     还是翻译的问题,无趣
  •     书装帧不错,个人觉得有点贵,看了前面几页~~翻译得~~~像是直译出来的,不敢恭维啊!!!
  •     看了后勒口,是卡夫卡的全集,十二卷,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精品,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齐。
  •     很有深度思想内涵很好看
  •     福柯的无名者和魑魅魍魉的帕森斯。
  •     还木有看,质量不错~~
  •     很喜欢卡夫卡,这本诉讼还是挺有意思的
  •     不必说的经典
  •     无罪的审判
  •     小说的情节设置极尽荒诞,每个人都虚伪到顶,作为统治国家的机器之后,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真的知道“法”是什么,只有当他来找你你才能了解他。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值得注意是里面的三个女性角色,都很不堪。
  •     也就是中间那一个寓言写得最好,不过确实有经常又想到这里面的场景。
  •     “我不识内涵, 我没有钥匙, 我不信谣传, 一切均可理解, 因为一切就是我自己。”
  •     卡夫卡的作品,我能评价啥?
  •     封面很棒,精装本,双封面,内封简介,套封大方厚重,颜色也很符合卡发卡的风格,封面上卡夫卡的手写签名很漂亮。
  •     感觉这部小说充满意喻,而我大部分都不明白
  •     最后那个门和圣光的故事 bling! 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表现主义要表现的本质是什么 就算我知道了我也描述不出来 而且我去看达利了 完全没帮助 都不明白
  •     有些还是不能理解。
  •     累死
  •     讲真,我看不懂,一半弃……(感觉是梦境般的世界
  •     好书,只要有优惠,出一本买一本,等全集
  •     .校勘本,看了后记,是根据卡夫卡的手稿校勘的,值得收藏,避免了一些脑残编辑对原著自以为是的修改。
  •     这翻译。。。这分段。。。和原文一样超现实
  •     一直都挺喜欢卡夫卡的风格
  •     卡夫卡系列,买过一本城堡,读着很不错,所以又买了这个出版社这个系列的,包装没得挑,有质感。
  •     书还没读完,不过质量印刷都不错
  •     很有深度,表现了这个世界的荒谬,人性的荒谬,制度的荒谬,司法的荒谬,卡夫卡一以贯之地对这个世界不信任。
  •     封面很精美,虽然书有点重;最大的问题是:有的书页根本没装订进去,影响阅读;价格稍贵。
  •     很好的一个版本,封面典雅,纸张不错,版式优美,更不用说内容本身了。还是全集。
  •     人的异化、孤独与危机感,以及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以及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
  •     书的包装很精美 不错
  •     卡夫卡全集等了很久了,希望尽快出全了,这套书整体感觉不错,先收三本暖着~
  •     给你一个荒诞的审判,反抗则亡,而且让你不明不白,不反抗就等着堕落到苟延残喘吧.[”像一条狗“-------我怎么突然想到大话西游啦]
  •     不是太懂,也用了很多时间。决定将来再读一遍
  •     价格虽贵,不过物有所值。
  •     这是卡夫卡三部曲中最经典的一部,卡夫卡的小说读来有些困惑,但它开辟了小说的新境界,没有大场景的烘托,没有所谓的历史使命,一张饭桌就可洞悉事物本质,值得一看!
  •     要保住饭碗,他就得忍气吞声 逻辑性虽然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它扛不住一个愿意活着的人。他从未见过的那个法官在哪里?他从未进入过的那个高等法院在哪里?他举起双手,叉开十指 他人虽死耻辱感却犹存 人们不必认为一切都是真的,人们只需要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谎言变成了普遍准则。文本是恒定不变的,种种看法往往只是绝望情绪的一种流露。
  •     还没开始看 但是质量是很好的
  •     催眠~
  •     也就是一般的《审判》。接下来就要读城堡了真是ドキドキ呢。卡夫卡作为一个定语的特征开始显露出来,他终于开始操控整个世界而非仅仅人物。而这一本的主人公K先生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好人,而是以一种最琐碎无聊的方式存在于书中,以他的焦虑推动世界的运转。探讨的居然是法律系统这种东西,可能是一种现代化的命运体制,就是更为复杂而无意义。感觉应该有人拿这个和《局外人》之类的做对勘……结尾真是震惊,周星驰是不是也读过啊。
  •     很卡夫卡啊!
  •     123都买了。包装很好,纸质也很好。字体适宜,而且是三联书店的,值得收藏。
  •     还没读呢,但是见到许多大家的论文都有提到这本书中的内容,必须要读一下啊
  •     卡夫卡的著名作品,有深度,值得思考。特别是“在法的门前”这一节。
  •     【2014】因为是未完成稿,所以我很好奇完成稿该是什么样的。额,总体来说,阅读的过程不是很享受,仅仅是还可以读下去,作为读者的心态也总是和K拧巴着,同时因为预先知道了结局,所以破坏了那种戏剧感,况且如何到了这个结局没有铺垫——未完成稿嘛。
  •     城堡到手,诉讼待购。
  •     原罪。
  •     “如同许多第一次读卡夫卡的人一样,觉得此书有一种催眠的效果,好在此书不长,否则我恐怕很难读完”——摘
  •     卡夫卡的文字读起来好艰难,结局很奇特
  •     买来收藏的,版本一般满意吧
  •     如果不是重读了《在大教堂里》那一节,我得给仨星。没有一定对文学的热爱之心、没有一定抗困性的人,不建议读此书。卡夫卡的作品,原来总有一种隐喻性。还是更喜欢他的短篇。
  •     商品外包都可以。这本书花了三天晚上看完,前一天半就是跟着读没有明白什么讲的什么东西,脑子是停滞的,后一天半才明白“哦,是这样”也就在律师家里K要把他休了,而后碰到客户,客户同律师的对话才渐渐了解,到最后进入法场。颧骨是荒诞不经却又是人人都有的,就是原本不屑于一旦进入你才发现离不开他了逐渐依赖,无法自拔。
  •     莫名其妙地被诉讼,k发现整个司法体系是荒谬的,谎言成了普世的原则,每个法院人员其实都形同木偶,然后k莫名其妙地走向了死亡。荒诞而真实。
  •     卡夫卡新版全集,收
  •     喜欢卡夫卡,喜欢卡夫卡的书,似乎不需要任何理由
  •     未完成之作,如《城堡》一般的混沌气氛及讳莫如深的主人公的“罪孽”。篇末经牧师之口的“法的门前”小故事值得细细推敲。
  •     书很好,期待。
  •     早就听说过了,应该很好看吧~~
  •     老实说,没怎么理解
  •     与春天读《城堡》时感觉不同,一方面多了对译者的反思,一方面对卡夫卡的世界更为习惯,还有一方面觉得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就是真实的,而身边的真实世界只是让我用来放肆的。终有一天,我得回到真实的世界里去,直面苦难。
  •     自以为是的念头抵不过人性的懦弱、你以为——你是在跟谁对抗、这不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不信、你转过头去看、审判与诉讼、无处不在、仿佛所有人都无能为力。
  •     内容很不错啊。包装很精美,纸质好,值得收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