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古典小说 > 老残游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4
ISBN:9787020024582
作者:[清] 刘鹗
页数:306页

世事洞明,以小见大

的确精辟的自序,值得如中学时代某些文言段落般铭记在心。闲暇时窗前小憩,堪比一杯绝对醇厚的开胃茶;主人公的经历引人入胜却偏偏娓娓道来,不觉间让人忘却俗尘,神清气爽。羡慕那样的生活状态。

一点小感想

我的文学入门书之一。起初看的是繁体字版。记得那样的下午,那是还是高中的时候,家里在乡下,黄昏时分,在水塘边,边放牛边读这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咬,不认识的字留到晚上回家查字典。很有意思的时光,有着青春的忧虑而不是焦虑,一点点地把书读完的经历,现在已经完全融入到我的生命里去了。现在如果让我谈这本书的内容,除了大明湖听书和后来的黄河边看雪记得清楚意外,别的是想不明白了。而前面的那两段,一个是课本里选的,一段是曹聚仁写在《文坛五十年》里的,据说很为胡适所激赏,只因为那样的白描最见其文学功底。但是我当时其实是硬着头皮去读的,味道并没有品出多少。类似的还有《约翰·克里斯多夫》,但就是这样的书,为其难读慢读,才在我生命中沉淀下来,与生命为一。

几点印象

一、老残(作者)是聪明人,这聪明是指颇有世俗的智慧。比如为翠环赎身一节,在做这桩买卖上,老残就预先想到不能着急买以防对方坐地起价,不能给高价以防对方还价更高等等。二、作者在中间撇开主人公老残,讲一个插曲,让一个偏角走了险境见了奇人,借机发表了自己的一番关于历史发展世界运转的终极道理,就是什么阴阳相伴相生,坏就是好,好就是坏,乱就是治,治就是乱,明就是暗,暗就是明,终极天神下面一正一邪混战,所以世界有乱事有好事,云云。这是一个非常没有含金量的观点,简直就是粗鄙不堪。注意,他还特意用秋天植物被风霜瑟杀、春天又繁发这个现象类比——这个北方银,还以为全球同此济南凉热。三、作者喜欢夸张吹牛。不仅小玉说书,还有那奇人奏乐,还有流的眼泪在脸颊上就冻成了冰等等。吹牛让人生厌。四、提到福尔摩斯。五、作者有时候也很睿智。比如他说贪官坏国家十有三四,但笨蛋坏社会却十之五六也。六、作者cynical,比如抨击当官也无法拯救众生,让老残逃走继续当江湖郎中——在这事情上他自己除了消极逃避也毫无任何主意。

《老残游记》,或《中国小说类型大观》

这本书能成为大众文学常识的一部分,还得归功于英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语文课本“明湖居听书”一课,其中黑妞白妞的唱功如“钢丝”般抛入天际、回环曲折的描写,相信曾经的语文课代表们定然记忆犹深。通读全书,你会惊叹刘鹗对于自己作品体裁定位的洒脱与随意。正篇加续集短短二十九回,小说的身份屡屡变换。一个世纪前的刘鹗仿佛和一个世纪后的文学评论家们较上了劲:你说我是世情小说,我偏给你来个断案;你刚把我划进公案小说,我这里奇峰陡起,再掺和点神怪色彩;你要开始讲神魔小说,我又谈情说爱起来……一套迷踪拳从头忽悠到底。起首叙述老残一梦,见海上一船将沉,水手在那里趁火打劫,抢夺乘客财物。有一种人又高谈阔论演说,煽动船上人反抗,结果“不过用几句文明的话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老残去献罗盘救人,反被诬为汉奸,只好落荒而逃。这种谴责小说笔法,状物要影射时局,故而倘恍迷离,未辨梦醒,乃当时几十年间文坛惯用的手段。鲁迅写《狂人日记》,满纸“吃人”,寓意游走在梦幻与现实之间,也深得此法神髓。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可见得他是仔细观过的。第八回写申子平上桃花山访刘仁甫,月夜遇虎,魂不附体。好容易在荒山找到个人家,开门是个须发苍然的老翁。说要借宿一晚。“那老翁点点头,道:‘你等一刻,我去问我们姑娘去。’说着,门也不关,便进里面去了。子平看了,心下十分诧异:‘难道这家人家竟无家主吗?何以去问姑娘,难道是个女孩儿当家吗?’既而想道:‘错了,错了。想必这家是个老太太做主。这个老者想必是他的侄儿。姑娘者,姑母之谓也。理路甚是,一定不会错了。’”这个悬念后隔了三段,这位“姑娘”出场,却是位妙龄奇女子,名唤涂玙。这段暗藏玄机,笔法兔起鹘落,而五十四年后的《笑傲江湖》如此叙述任盈盈出场:“正要转身再入竹丛,忽听得绿竹翁叫道:‘姑姑,怎么你出来了?’王元霸低声问道:‘绿竹翁多大年纪?’易师爷道:‘七十几岁,快八十了罢!’众人心想:‘一个八十老翁居然还有姑姑,这位老婆婆怕没一百多岁?’”两段描写显系一派家数,金庸的书架上恐怕也端坐着个老残。此书在《绣像周刊》发表时,平江不肖生年方弱冠,环珠楼主刚满周岁,王度庐远未投入娘胎,而刘鹗已深得武侠小说笔法虚实相生的三昧。写申子平遇黄龙子和涂玙,难辨两人是人是仙,便为一例:子平道:“……尊大人是做何处的官,在何处值日?”女子道:“……家父在碧霞宫上值,五日一班。合计半月在家,半月在宫。”子平听说大喜,说道:“今日得遇诸仙,三生有幸。请教上仙诞降之辰,还是在唐在宋?”黄龙子又大笑道:“何以知之?”答:“尊作明说‘回首沧桑五百年’,可知断不止五六百岁了。”黄龙子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鄙人之游戏笔墨耳。公直当《桃花源记》读可矣。”子平……即问道:“先生,这是什么?”笑答道:“骊龙之珠,你不认得吗?”问:“骊珠怎样会热呢?”答:“这是火龙所吐的珠,自然热的。”子平说:“火龙珠那得如此一样大的一对呢?虽说是火龙,难道永远这们热么?”笑答道:“然则我说的话,先生有不信的意思了。既不信,我就把这热的道理开给你看。”说着,便向那夜明珠的旁边有个小铜鼻子一拔,那珠子便像一扇门似的张开来了。原来是个珠壳,里面是很深的油池,当中用棉花线卷的个灯心,外面用千层纸做的个灯筩,上面有个小烟囱,从壁子上出去,上头有许多的黑烟,同洋灯的道理一样,却不及洋灯精致,所以不免有黑烟上去,看过也就笑了。这三段先扬后抑(anticlimax),回旋跌宕,真有点王小玉说书的意思,而最后读者仍然人仙莫判。涂玙所言碧霞宫,既可能是个山中的小道观,也说不定是天上宫阙(道教有碧霞元君);黄龙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或为真言,或为托辞;而骊珠的神话色彩破灭,也无法证伪或证实二人的身份。答案扑朔迷离,整书始末,都无从揭晓(open to interpretation)。文学教授们讲解中国古典小说的现代特征,或该考虑从刘鹗开始。而接下去黄龙子议论时事一番高论,杂糅科学、神话、政治、术数,自成格局,更令读者瞠目结舌。他先从月球半明半暗的道理入手,普及了恒星、行星、卫星的基本天文学知识。遽而又跳入了“北拳南革”和“三元甲子”:黄龙子道:“……同治三年甲子,是上元甲子第一年……此一个甲子与以前三个甲子不同,此名为转关甲子。此甲子,六十年中要将以前的事全行改变:同治十三年,甲戌,为第一变;光绪十年,甲申,为第二变;甲午,为第三变;甲辰,为第四变;甲寅,为第五变:五变之后,诸事俱定。”子平道:“前三甲的变动,不才大概也都见过了:大约甲戌穆宗毅皇帝上升,大局为之一变:甲申为法兰西福建之役、安南之役,大局又为之一变;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此都已知道了。请问后三甲的变动如何?”黄龙子道:“这就是北拳南革了。北拳之乱,起于戍子,成于甲午,至庚子,子午一冲而爆发,其兴也勃然,其灭也忽然……主义为压汉。南革之乱,起于戊戌,成于甲辰,至庚戌,辰戌一冲而爆发,然其兴也渐进,其灭也潜消……主义为逐满。此二乱党,皆所以酿劫运,亦皆所以开文明也。北拳之乱,所以渐渐逼出甲辰之变法;南革之乱,所以逼出甲寅之变法。甲寅之后,文明大著,中外之猜嫌,满、汉之疑忌,尽皆销灭。魏真人《参同契》所说,‘元年乃芽滋’,指甲辰而言。辰属土,万物生于土,故甲辰以后为文明芽滋之世,如木之坼甲,如笋之解箨。其实,满目所见者皆木甲竹箨也,而真苞已隐藏其中矣。十年之间,锋甲渐解,至甲寅而齐。寅属木,为花萼之象。甲寅以后为文明华敷之世,虽灿烂可观,尚不足与他国齐趋并驾。直至甲子,为文明结实之世,可以自立矣。然后由欧洲新文明进而复我三皇五帝旧文明,进于大同之世矣。然此事尚远,非三五十年事也。”这是政治(且不论正确性),也是堪舆。1874年(甲戌)同治驾崩,1884年(甲申)中法福建马尾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甲辰)华兴会成立、长沙起义,这四十年往事都落入黄龙子的天干地支小算盘中,而之后的只属预言。刘鹗的归纳法还算精彩,演绎法却大谬不然。1914年(甲寅)非但没有变法,孙中山还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而1924年(甲子)之时,中国再无一个皇帝,遑论“复我三皇五帝旧文明”了。当然这些刘鹗都无从亲见,1908年(戊申)他因“私售仓粟”罪被清廷流放新疆,1909年(己酉)死于乌鲁木齐。哈雷预言彗星将至,他死后十六载彗星果至,刘鹗与其相较,当加额庆幸于九泉。论到这里,黄龙子意犹未足,又说上帝并非唯一尊神,常与阿修罗争战。而势力尊者更凌驾于两者之上:我先讲这个“势力尊者”,即主持太阳宫者是也。环绕太阳之行星皆凭这个太阳为主动力。由此可知,凡属这个太阳部下的势力总是一样,无有分别。又因这感动力所及之处与那本地的应动力相交,生出种种变相,莫可纪述。……1859年李善兰将牛顿的《谈天》译入中文,从此中国人知道了万有引力定律。刘鹗轻描淡写地将科学和神话撮合,于是牛顿和势力尊者这两个素未谋面的意象并排站在了读者目前,不过这也非国人原创,几百年前但丁的世界中,托勒密和上帝不仅相安无事,而且亲密无间。在《神曲·天堂篇》第十歌中,但丁描述黄道和赤道角度不偏不倚,若增一分减一分,世间生灵都会毁灭,而这正是上帝之力使然。地球是圆的并不妨碍上帝坐在上面,正如万有引力反倒可以为“势力尊者”张本。在文学家的喜宴上,科学和宗教或神话常常把酒言欢,不醉不归。刘鹗和但丁的缘法不止于此。《老残游记续集》最后三回叙老残游地狱,调子又转为神魔小说,而形状阴间种种酷刑,与《神曲·地狱篇》也大可比观:只见两旁凡拿骨朵锤、狼牙棒的一齐下手乱打,如同雨点一般。……起初几下子,打得那大汉脚直竖上去,两脚朝天,因为辫子拴在木桩上,所以头离不了地,身子却四面乱摔,降上去,落下来,降上去,落下来。……落下来的时候,那狼牙棒乱打,看那两丈围圆地方,血肉纷纷落下,如下血肉的雹子一样;中间夹着破衣片子,像蝴蝶一样的飘。皮肉分两沉重,落得快,衣服片分两轻,落的慢,看着十分可惨。磨子上的阿旁接住了人、就头朝下把人往磨眼里一填,两三转就看不见了。底下的阿旁再摔一个上去。只见磨子旁边血肉同酱一样往下流注,当中一星星白的是骨头粉子。这是刘鹗的“打”字诀和“磨”字诀,我们再来看看但丁的“裂”字诀:一个酒桶即使失掉了中板或侧板,也不如我所见的一个人那破损不堪,那人竟被劈成两半:从下巴一直劈带屁眼:大小肠悬挂在两腿只间,心肺肝脾全都暴露在外面,……我始终觉得西方暴力美学的鼻祖是但丁,当然刘鹗也不遑多让,在中国酷刑大观中能坐上把交椅。“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放在这个具体语境下,不知是褒是贬。当然两人的主旨倒都还是惩恶劝善。《续集》中叙老残心理活动:“倘若我得回阳,我倒愿意广对人说。”但丁也受了好多阴魂嘱托,让他们以己为诫,莫要犯错堕落,毕竟下了西方地狱,是要把一切希望捐弃,永世不得超生的,而老残这里,还能依罪恶多少,定被“磨”的次数,再磨蹭也有个盼头。以上所举谴责、武侠、堪舆、神魔,仅四大端而已,其余如叙贾氏一家离奇命案的公案小说,叙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恋爱的心理小说,以及其后逸云大彻大悟的修真小说,琳琅缤纷,不一而足。倘若刘鹗能将这些类型以严整的情节结构表现出来,那他在文学榜上的座次恐怕能压过曹雪芹。只可惜他是时而武侠、时而神魔、时而谴责、时而公案,一部小说好似选集,彼此未能熔融无间。张炎评吴文英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刘鹗正好相反,好比秦砖汉瓦,唐彩宋雕,分别看来,动人心魄,搭在一起,不合体统。当然,清季古典小说余绪中,《老残游记》的头名状元还是能做稳的。刘鹗文字功力上乘,对书名却未免太过随意。叫做《老残演义》固然不太妙,和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拼起来,它怎么也挤不进中国古典小说的一流行列。但若改为《中国类型小说大观》,那么这个领域,他刘鹗可算妙人一个,泰斗半双,独步古今,享誉全球。结果却搞了个《老残游记》,岂不让徐霞客偷笑?可见名字一事,到底马虎不得。

去《官场现形记》也亦远矣

很多时候,一部作品的流传与接受有很多艺术以外的因素在内。如《老残游记》拥有“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名头,固然和它本身的艺术成就有关,但如果没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评价,要达到这一步,我个人认为,恐怕是有难度的。读第一章《土不制水历年成患,风能鼓浪到处可危》,就不是很喜欢,虽然文字颇有兴味,但总感觉这样的影射未免太浅露直白。《官场现形记》就不是这样。也许以梦境的荒诞不经开场,正照出当时社会的内忧外患。第二章《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文字极美,更兼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颇大,但好似是逸笔斜出。这种逸笔,全书所在多有。该书原属报馆连载,以老残一人之游为线索,长线串珠,但结构散漫,从第八回起,撇开老残,专叙申子平雪中访贤,诸多闲笔,不知何意。至十二回,所记之事,如梦似幻,与全书风格不谐。又如二集之前几回,登泰山之文,颇涉散漫。唯第三回逸云叙其初恋之文,宛转流畅,曲尽其妙,与明湖居听书之段落,在文字在颇为可观。但因为其在整体结构经营的不用心,文字上平铺直叙,写人叙事颇为平面化,而且小说人物没有和小说结构紧密结合,在情节的展开中展现性格,而是来去无踪、性格特征模糊。《出版说明》中云:“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这个著名的观点,极为深刻。但全书伤于其迫切要表达的各种观点,致使“观念先行”,常常是在人物的对话中横插一议论,冗长乏味。“谴责”小说的特征表现得很为典型。但同为“谴责小说”,《老残游记》去《官场现形记》也亦远矣。

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

老残游记续集-->自序人生如梦耳.人生果如梦平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趋而质诸蜉蝣子,蜉蝣子不能决.趋而质诸灵椿子,灵椿子亦不能决.还而叩之昭明.昭明曰:"昨日之我如是,今日之我复如是.观我之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昨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若是,今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仍若是.固明明有我,并有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亡.非若梦为乌而厉乎天.然则人生如梦,固蒙叟之寓言也夫!吾不敢决,又以质诸杳冥.杳冥曰:"子昨日何为者 "对曰:"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杏冥曰:"前月此日,子何为者 "吾略举以对.又问:"去年此月此日,子何为著 "强忆其略,遗忘过半矣."十年前之此月此日,子何为者 "则茫茫然矣.推之"二十年前,三谓之如梦,蒙更岂欺我哉.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固俨然其犹在也.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归于何所,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更无叙述此情境之我而叙述之矣.是以人生百年,比之于梦,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呜呼!以此更虚于梦之百年,而必欲孜孜然,斤斤然.夫此如梦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间之梦,亦未尝不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同此而不忘,世间于是乎有《老残游记续集》.鸿都百炼生自序

原来这里的英雄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

何伟 (Peter Hessler) 在《Oracle Bones》中传奇般地提到了刘鹗,他在最早收藏和研究甲骨文化石的中国人,一个商人,精通数学,医学和水利。八国联军入北京时,刘鹗从联军购买粮仓,赈济灾民,结果被垢为汉奸,1908年被清政府以私贩粮粟罪流放新疆,第二年,53岁的刘鹗病死于乌鲁木齐。位列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即刘鹗所写。在第一章里,刘鹗讲了老残和两位好友在蓬莱海边看日出,与一艘船奇遇的故事。这艘很大的船上坐的人口,“男男女女,不计其数”,却都有“民不聊生的气象”。而船本身也都破烂不堪,有几处已经开始漏水,有倾覆之危。这摇曳的大船有如一个小社会,众生乱相,皆粉墨登场。船上有八个管帆的水手,他们却对船只的破损置若罔闻,忙于在男男女女间奔波穿梭。老残等人仔细一看,这些人竟然是在落魄的乘客身上搜刮干粮,剥抢衣裳。转瞬间,突然有人开始争抢船舵,有些人被杀,抛入海中。老残的朋友文章伯看不下去,义愤填膺,要前去搭救,被老残以自不量力自寻死路劝退。老残对这艘大船的评价是:一是只会过太平日子;二是没有预备方针,碰到恶劣条件,就乱了方向。老残给出的解决之道是:送罗盘。告知对方正确的方向。不过,等老残几人驾驶小船离近后,他们又看到了更多的景象。船上有一个人在高谈阔论,他以看似高尚的言辞煽动大家凑钱造反:“你们知道现在是非钱不行的世界了,你们大家敛几个钱来,我们舍出自己的精神,拼着几个人流血,替你们挣个万世安稳自由的基业,你们看好不好呢?”众人听了拍手称快,很快钱凑了很多,交给这个演讲的人,看他如何动手。然而,这个人却拿着钱,躲到角落开始煽动其他人流血。“你们这些没血性的人,凉血种类的畜生,还不赶紧去打那个掌舵的吗?”有勇敢站出来的小青年,却一个个接连被掌舵的打死,抛入海中。只有这位演讲家,还在义正辞严地高声疾呼。老残的朋友文慧生说: "原来这里的英雄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老残拿出罗盘,准备献给掌舵的人。掌舵的首先问道:"这有何用?"旁边的一些水手突然咆哮起来,三句话,利与义的好处全收,而手段堪称心狠手辣。“这是外国罗盘,他们一定是洋鬼子派来的汉奸。”“他们将我们这只大船卖与了洋鬼子,所以才有了这个罗盘。”“不如将他们绑去杀了,以除后患。”这时整船的人,包括那个慷慨演说的英雄豪杰,也都兴奋起来,他们开始大声喊道:“这是卖船的汉奸!快杀,快杀!”读到这儿,我突然对这位爱好甲骨文的汉奸刮目相看,心生敬意,尤其是在这个一点都不能少的日子。

读书人的理想童话

最近读的一本书是《老残游记》,纵观整本书,我认为这是一本当时读书人的理想童话。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孟子又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都希望有一天能够出将入相,达到兼济天下的终极目标。然而《老残游记》这篇文章的背景出现在晚清时期,那个时候”捐官“已早已是世俗惯例,不同于早年全都是科举出身的清流。因”捐官“有钱就能做官,导致整个官僚的品德直线下降,早已破败不堪的贪污更加严重。当时那些穷书生的前途更是渺茫,靠科举本就是皓首穷经,苦了半辈子,好不容易考上了,还要跟那群拼爹的捐班等着派差事。另外,更有一些方外高士,不屑于这帮人为伍,干脆就不出仕。文中的主人翁老残,就是这类人的代表。老残在文中,游离于官场之外,却能除恶官,救百姓,平雪冤,还能挽救失足女子。这种理想境界,是当时大部分穷书生的梦想,既能跟那帮蝇营狗苟的官员区分开来,却又能兼济天下。更何况,老残的另外一个身份是郎中,古语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由此看来,老残真是书生们理想中想成为的那个人。有一句话说,金庸先生为全球华人勾勒出一部部成人的侠义童话世界。由此类推,我认为,《老残游记》也是当时读书人理想的童话。整篇文章,读起来非常流畅,既浅显易懂,然而一些文字的描述又极其无可替代,比如入选教科书的《白妞说书》那一段。曾经有好一段时间,我特排斥看本书,原因是我记得某本文学速读里,批判老残在大明湖畔那一段,眼里只有吃喝玩乐,丝毫不关注美景,是一个绝对的市侩份子。等我看完此书,我丝毫没有感觉到老残的高洁的品德中有此瑕疵,后来仔细想想,也许我张冠李戴了。

咱济南人都喜欢老残

  这两年过年回家,我常看一个叫“济南老残”的人的博客,博客页面一打开,迎面是一片拆迁后的废墟,后头竖着一排高楼,废墟的残砖断瓦里孑立着一个四合楼建筑,孤零零的,旁边六个黑体红字:老济南守望者。这人大概是生活日报的,写一些老济南的专栏,常有人赠他些关于济南的史志、年鉴一类的书,他在博客上晒出来,我觉得好玩的,就去旧书市场找找,价钱合适也买回来看。他能找些颇珍罕的老照片,照片都是不易得的,照片里的济南自然更寻不到。他的照片上一般都衿个闲章做水印,闲章歪写着俩字——“老残”。  济南人喜欢老残,因为《老残游记》写济南写得好。老残爱吃豆腐干,花生米就小酒,跟咱济南人一样。周作人写《济南道中》,就是循着老残的路线走的。蔡元培的女儿游大明湖时,也随身带着本《老残游记》。胡适到了济南,还埋怨老残,说自己看不到老残说的“佛山倒影”。大概没看过这本书的人,也都知道第二回的王小玉说书吧。  老残是小说里的人,但《老残游记》书里的事情大致是确实的。刘鹗在十三回自评说:“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了解作者生平的人都知道,老残即是刘鹗本人。这本书里写的都是山东的事,蓬莱、济南、曹州、东昌,其中又尤以写济南的两回写得最出色。刘鹗自评说:“第二卷前半,可当《大明湖记》读,第三回前半,可当《济南名泉记》读。”可见对描写济南风物的第二、三回,刘鹗自己也觉得能深中肯綮。当年这本小说在报上连载后,一纸风行,成了游济南城绝佳的导游书。  老残(即刘鹗)确曾在济南住过,他来济南的时候,岁数并不大,没到三十五岁,正年富力强,从1890年应抚台张曜之邀来济南治水,到1893年丁忧回乡,一共住过两年多。开始是在布政司小街(今省府东街)赁了间房暂住,后来接来了家眷,搬到县西巷附近的鹦鹉庙街(现在已经没了),这两个住处不管是去大明湖还是黑虎泉,都走不了十分钟就能到。  今天天气不错,难得的出了太阳,我就循着老残的路线逛逛济南城。第二回写老残来到济南府,觅了客栈,卸了行李,翌日过午,先走到鹊华桥雇小船游大明湖。这座桥现在已经不在了,看1902年的《省城街巷全图》,鹊华桥在现在百花洲的北侧,桥下是珍珠泉群的泉水,一起汇入大明湖的。“鹊华桥”的得名,据说是站在桥上能望见济南北部二十里外的鹊山和华不注山。到元代这座桥才改名为“鹊华”,应当是受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影响吧。  接着老残游了湖心的历下亭,在北岸的铁公祠前,回头朝南一望,看到了千佛山在湖心的倒影:“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正是这段话引得读者好是神往,都来大明湖畔找这“佛山倒影”,时移世易,有时不免失望。周作人到济南,觉得大明湖在《老残游记》已经“很有一段描写”,崔颢有诗在上头,再写简直是班门弄斧。但他那时候,大明湖已经被分为一块块的水田了:“水路也很窄狭,两旁变了私产,一区一区地用苇塘围绕,都是人家种蒲养鱼的地方,所以《老残游记》里所记千佛山倒影入湖的景象已经无从得见,至于‘一声渔唱’尤其是听不到了。” 不光胡适,张中行也觉得所谓倒影是假语村言,不能听信的:“至于说湖中有千佛山的倒影,乃事理之不可能,就是随口乱说了。”其实佛山倒影没什么稀奇,我就见过好几次,也称不上奇绝,但就像周作人说的,“济南城里有一个湖,即使较前已经不如,总是很好的事。”  我小学的时候,在大明湖岸边老省图的奎虚书藏上辅导班,教师的窗户正对着湖面,太阳升得高,湖水的波纹映在天花板上,风一起,黄澄澄的涟漪直漾到西墙上,玻璃上摇着柳枝的影子,阳光水似的在教室里淌。湖上拂来淡淡的土腥气,有些咸,还有点凉丝丝。柳叶尖沾着水面,一滴又一滴,野鸭一头扎进水去,露个尖尖的屁股。荷叶下面浮着鸳鸯,老头在柳树下边舞空竹。奎虚书藏对面就是遐园,宣统元年的图书馆,传说当年跟宁波天一阁齐名,但早已不做藏书之用了。下课以后,我们趁买票的大爷不注意,溜进园门,撒丫子就跑,不是为了游园,是跑到司家码头看船,看湖边钓鱼的老头,或者掰根硬实的芦苇杆子,跟小伙伴“手执钢鞭将你打”。  第二回明湖居白妞鼓书,已经是耳熟能详了,白妞儿和黑妞儿说书,确有其事,也确有其人。刘鹗的仆人回忆说:“姐姐叫白妞儿,妹妹叫黑妞儿。白妞儿说的《黑驴段》,我虽然站在最后排,也听得清清楚楚。就是说到最快的时候,也字字入耳。……白妞儿和黑妞儿源出于历城农民家庭,后以说书誉满济南。于是置良田数顷,还自备双辕大车。可是并未高攀,只因家教颇严。后黑妞死,白妞嫁给了老百姓。他们平时说书,父母必不离其左右。”  书里写到的人也都不是子虚,大部分都影射的真人。比如庄抚台是指济南的“黄河大王”张曜,酷吏刚弼指的是刚毅、玉贤指的是毓贤。刘鹗在山东时,跟刚毅、毓贤和袁世凯都有过节,到写这本书的时候,刚毅和毓贤因为庚子拳乱,几年前就已伏诛,所以刘鹗在书里可以尽情讽刺挖苦之,而袁世凯当时则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高权重,刘鹗也不敢片言只语提到他了(可没想到短短三年后,恰恰因为袁世凯的弹劾,刘鹗被流放至新疆,翌年就卒于乌鲁木齐)。  据刘鹗的小儿子回忆,刘鹗写《老残游记》原是为了资助朋友的:庚子拳乱后,有报纸披露当朝的秘闻,刘鹗的朋友连梦青因为跟这件事有牵连,来上海避祸,连梦青走得仓皇,未来得及带什么川资,实在无力生活,靠给《绣像小说》杂志卖文维持生计。刘鹗知道他生性狷介,不愿受人资助。就准备草一本小说赠给他,再由连梦青卖给《绣像小说》,每千字五元,足够维持菽水所需了。连梦青自然知道刘鹗的用意,心下感激,就接受了。这书就是《老残游记》。第一次送给连梦青的,“不过前三数回”,大概对把书写成什么样,刘鹗本来也没有个彻底的打算,到与商务印书馆订了约,才继续写下去。他回忆刘鹗写书,是“每晚回家,信手写数纸,翌晨即交汪剑农先生陆送连寓。不独从未着意经营,亦从未复看修改。”写到第十四回,发现《绣像小说》改易原稿,还删去了第十一回,连梦青一怒之下不再售稿,刘鹗的书因此就停下不写了。直到第二年到天津,在朋友劝说下,才又提笔继续写《游记》。把被删去的第十一回重写一过,又写到第二十回,算勉勉强强有了个结尾。写作这本书时,刘鹗不闲着,还创立了个实业公司,书写完了,公司也倒闭了。所以这本书前后不连贯的地方所在不少。第一回刚做了个噩梦,第二回就直接游大明湖去了;第九回、第十一回借大段大段地阐述太谷学派的思想、煞有介事地预言,老残本人倒消失了;后几回的毒药案件,老残又转身变成了侦探,浪费了不少文字,反倒把故事越引越偏。  但一般的读者都记不得这许多,大都只记住了书里的济南府。可是那个济南府已经奄忽若飚尘了:布政司小街早就面目全非,舜井附近变成了工地,鹊华桥被埋进了地底下,金线泉五十年代就气息奄奄,只好又山寨了一个。“重建”的明湖居,里里外外都碍眼。《老残游记》以一场梦为开头,合上书梦醒以后,就像刘鹗所说,“若梦为鸟而厉乎天,觉则鸟与天俱失也。若梦为鱼而没于渊,觉则鱼与渊俱无也。”

管中窥豹——些许外谈怪论

中华文化至宋而极。而诸道百家荣于秦前,枝枝蔓蔓,和光同尘,光而不耀,融于各朝主流文化以绵延千年。晚清民国期间略有复兴,《石头记》一书成其巅峰,非佛非道非儒,满纸寓言机锋。故晚清民国间奇书甚多,《老残游记》乃其中之一,借阅残卷至老残游记二集九回,学识浅薄,未敢说得其真味,也非能引经据典,只得摘其只言片语,嚼下他人牙慧罢了。故名“管中窥豹”,盖只略述些许心得怪论。————————作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风格迥异,无《官场现形记》之辛辣讥讽,少《二十目睹之怪现状》之悲观怨气,更鲜见《孽海花》之勾心斗角。鲁迅评其为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的谴责小说,怕是不妥。本来,周树人太过锋利,笔锋中充满嘲讽和愤恨,缺少中华文化五千年根气,难得温润,故而怕是过分解读了。刘鹗四子刘大绅也说过:“《老残游记》一书为先君一时兴到笔墨。初无若何计画宗旨,也无组织结构,当时不过日写数纸,赠诸友人。不意发表后,数经转折,竟尔风行。不独为先君预想所不及,且先君也未尝有此预想。”因此书评也只谈风月,无关政事。既然笔谈于纸,那就先谈十三回,黄人瑞一番劝谈的言语——“人生在世,最苦的是没地方说话。。。大凡人肚子里,发话有两个所在:一个是从丹田底下出的,那是自己的话;一个是从喉咙底下出的,那是应酬的话。 那些人,不是比我强的,就是不如我的。比我强的,他瞧不起我 ,所以不能同他说(真心)话;那不如我的,又要嫉妒我,又不能同他说(真心)话。难道没有同我差不多的人吗?境遇虽然差不多,心底却就大不同了。。。”不由感慨,此番苦水,得谈论精髓之半矣。古希腊有著名的不可知三论——外在世界不存在;即使外在世界存在,它也不能被完全准确的认知;即使它能被完全准确的认知,你也无法将其完全准确的传达给他人。且不论少有能与之说真心话的人,即使全世界都是能与之说真心话的人,也少有能真正理解你的人。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所塑造的观念看法都大相径庭,我们常常会有这种经历:向朋友叙述一件我们觉得很令人感动或激动的事情的时候,对方却无甚感觉。经历的不一致和对经历的观感不一致,使得人和人之间终究难以真正理解。即使当我们说对某一个人的某一件事“感同身受”,那也并不是感同身受他的经历,而只是感同身受我们自己有过的类似经历罢了。在他人的故事中被自己的影子感动,不过如此。但为何只得精髓一半呢?那是因为我觉得,人生在世,最苦的不是没地方说话。而是张开了口,但最后还是沉默了。在第二十回,老残求“千日醉”的解药“返魂香”向人问路的时候,庄家老和他说“我告诉你个诀窍吧:。。。眼前的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了。”而后找到青龙子领药时,老残问到“何以色味具不甚佳?”青龙子道:“救命的物件,哪有好看好闻的!”青龙子又教他用药之法:“将病人关在一室内,必须门窗不透一点儿风,将此香炙起。也分人体质善恶,如质善的,一点变活;如质恶的,只好慢慢价熬,终久也是要活的。”这段恐怕本该是作者暗喻如何治举国皆“醉”之病的段子,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出一脉,至理相通。故不谈政治,在世修行也是如此。后两句也就罢了,第一句尤其要紧:“眼前的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了。”这句话有三层意思。如今这个世界,自己总有种感觉,我们走着走着就忘了本心了,然后就迷路了。迷茫的时候,回想起原点看看,总是最有效的。;过去的永远不会过去,过去的经历必定以某种形式影响我们的未来,接受过去才能看清前路。;西方社会学强调观念都是建构出来的,在数学上表达成贝叶斯法则,在事实上表现为行为观念的内化。既然如今的观念是过去的行为和经历建构出来的,那未来的观念和想法也都是能够从当下开始改变的。游记第二编第七回,老残在阎罗殿和阎罗王的对答,阎罗王问“我且问你,你犯杀律吗?”老残道:“犯。既非和尚,自然茹荤。虽未擅宰牛羊,然鸡鸭鱼虾,总计一生所杀,不计其数。”阎罗颔之。又问:“犯盗律否?”答日:“犯。一生罪业,惟盗戒最轻。然登山摘果,涉水采莲,为物虽微,究竟有主之物,不得谓非盗。”又问:“犯淫律否?”答日:“犯。长年作客,未免无聊,舞榭歌台,眠花宿柳,阅人亦多。”阎罗又问口、意等业,一一对答已毕。等等等等。——老残为什么要忏悔这个?既然天行有常,那人吃食物繁衍后代最后化尘入土回归大地都是天数自然,圣人也说,食色性也。何来之罪?作者为什么要加出一段老残游地狱的桥段?原来后文才有答案,他是想用老残和阎王的问答来阐述自己的善恶观。最恶不过“毁人名誉”,因为如此一来世界就不分皂白了,如此好人日少恶人日多。而所谓的善大抵就是“节制”“受持”。书中这一段不透彻,也略显浅显。善恶对错只有在有立场前提的情况下才有意义。人类说着人类的善恶,将自己的善恶加诸于世界上,或将多数人的正义加诸于少数人身上。于是正义就是选择牺牲的一边。第十一回是全书文眼,借申子平,玙姑和黄龙子的辩论谈一个“势”字。这是作者刘鹗对世界运行真理的认识,尤其那句“如有一个上帝,则一定有一个“势力尊者”。要知道上帝同阿修罗都是“势力尊者”的化身。”当真得世界真意!世界事物的运行,无非自“根源”起始的各种方向力的合力,其中一些化身为“上帝”或“修罗”时,就是佛家所谓的阿赖耶识,荣格所谓的“人类集体潜意识”,儒家所谓“世界总和之太极”,道家所谓“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这也是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行有常,故而化身修罗,体现世界(盖亚)的意志,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时也化身上帝,体现人类集体续存的本能意志(集体潜意识/阿赖耶识)。无论化身何种,皆非一人一国可螳臂当车,因此荀子才说“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应势而为,这是刘鹗对世界理解的终极哲理。这也是后文所说对“南革北拳”(革命党,义和拳)要避而远之的原因。其认为南革北拳要么不敬鬼神无信无惧必然流为匪类,要么挟鬼神以愚民是为邪教,终究不是大势所趋。古人认为对所谓鬼神该有的态度有两层——一是由下自上的子不言怪力乱神,敬而远之。二是由上自下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也就是天神人鬼各安其位,人们也感觉不到鬼神,万物各不相伤。前者类似如今的政治政策的精英模型,而后者就类似强调自由市场防止权力寻租。——因此作者相信无论是大众不敬鬼神而失其位,还是人们假借鬼神而妄拟天心为己心都不会有好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想说很喜欢现存章节的最后一回中的诗。因为如今岂也不是如此?国也好,人也好。有酒有花春寂寂,无风无雨昼沉沉。真是一声叹息。野火难消寸草心,百年荏苒到如今。墙根蚯蚓吹残笛,屋角鸱鸮弄好音。 有酒有花春寂寂,无风无雨昼沉沉。闲来曳杖秋郊外,重叠寒云万里深。

无聊

这本书就其在当时的意义来说或者有其比较深刻的社会了解但是就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觉得挺乏味的,没劲。作者试图通过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于当时所谓"清官“的讽刺,深刻的反应了当时公权力的暴虐和官员的急功近利,但在看过一遍以后我已经没再看第二遍的想法,觉得挺无聊的。

从政的人最好先看看

看了这本书的感觉是,居然官场上的事都差不多的,现在的所谓贪污腐败、草草菅人命,古代早有样板了,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时代,真可谓官场顽疾。阅读时间:1999年

贪官与酷吏

结构松散,看得我好晕头转向,只看细述的几个断案,确是令人心寒。贪官贪财,小恩小惠即可转圜。酷吏所图的则是更大,如不幸落入他的谋划,则只有死不瞑目才能使其满足,成为更上层楼的骨灰砖。贪官贪着你的财,起码还是以你为主。酷吏眼里只有上面,你做什么都是没有用处的。

虽然是为了研究才读的

最近在潜心研究红楼,因此,也必须看看红楼的后学。《老残游记》属于受红楼梦写法影响较深的一本书。关于人物形象的描写,确实是尽量细致入微的。对于清末世情的描写秉承金瓶红楼,但辛辣过金瓶,讽刺多过红楼。白妞那一节对于白妞演唱的描写,是神来之笔。情节呈圆形,回环往复:“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不过续篇不推荐看,与原书相比逊色很多。

读书也要看时机

以前姐姐老是让我少看言情小说,多看名著,我回嘴说名著不好看实在不懂为什么会成为名著。姐姐只说现在你不懂,到了合适的时候你就会懂看名著,了解为什么会成为经典。现在我依然不怎么爱看“名著”,却开始懂得姐姐讲的时机。看书,认人,做事,都讲求一个时机。比如,我读这本《老残游记》。第一次读《老残游记》,大概跟大家差不多,是课本上的“黑妞白妞”,只记得老师说写的很好,特别是比喻,大概还让我们背了一些。这不是我喜欢的文字,所以印象不深。后来在家附近的租书店办了一个借书证。偶然看到书架上放着《老残游记》,想起以前的记忆,觉得这大概是一本有趣的游记吧。看看古人写的游记,且有华丽丽的文笔,倒也不错。借了,却没看。因为那段时间沉迷于金庸古龙,一本接一本的武侠让我无暇看这本“可看可不看”的小书。幸好那时没有看。现在想来,那时候就算看了也会觉得无聊,不懂鸿都百炼生在讲什么。大约过去7年的时间了吧。在图书馆又偶然遇见这本书。本来没打算借的,感觉自己不会有耐心看这种好像课本一样的东西。我只是随手翻翻,看到“阿修罗”二字。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神有莫名的好感。好吧,就为了这三个字,我花了几天的时间来看这本书。我发现我错了,这不是一本游记,这是一本写世情的书,写官场政治民生的书,甚至,是论述了儒道佛的书。因为遗失,所以结成的这本书很小很薄。但已经承载了很多东西了。比如他提出了一个很新鲜的观点,人人都说贪官可恶,殊不知那些自以为清官就随便作恶的人更可恨。因为贪官起码自知有错所以会有羞愧或者避人,而清官自持没有贪污对自己的恶行毫不避讳。刘鹗认为为恶是第一重可恨,不以为恶为恶是第二重可恨。好像以前也看过不少讲官吏刻薄老百姓的作品,唯有这一部如是说。想想,确实有道理。这种所谓清官其实和贪官并无两样,只是一个为名,一个为利。同理,刘鹗认为那些退学闹事的学生、革命党人也是如此。这个理论我倒不甚赞同。毕竟从后面的事态发展来看,刘鹗的眼光还是略短浅了一点。但我之所以认为读书要看时机。是因为刘鹗的另一些理论,是几年前的我无法理解、干脆就会无视,而现在觉深觉有某种意味的。比如逸云发表的看法,比如阿修罗与上帝之说。而且凑巧的是,我刚看完《天道》,丁元英对儒道佛的论断跟刘鹗的某些观点倒是有相通之处,所以深觉有所触动,这要是换在几年前,我可能很难产生共鸣。或者是我读书还少,其实很多人已经对此作出相同的论述。但我以前的确很困惑,若说佛渡众生,为何任由百姓受尽苦痛而不施与援手?若是众生皆善,那有违背了一种“能量守恒定律”,如何保持稳定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一直觉得如果爱每一个人,也就是不爱任何一个人,佛之大爱,实则无情,是以无欲无求方能得道。这些都是看《天道》的时候和朋友讨论的问题。在《老残游记》里,刘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说老实话,我还不能尽解,但算是一个开始吧。现在看也许还不是最好的时机。看的书走的路还不够多,对于世情的认识也还不够。所以刘鹗写的一些东西,我还不能理解,半文半白看得我有点头痛。也许几年后,再拾起来看一次吧。

看到结尾才意犹未尽

读《老残游记》,中间硬是拖了好久才最后把它结束。不得不说中间还是有一部分使我兴趣索然以致没那么快继续看下去的。文章一开头落水逃生,颇有魔幻色彩,紧接着很快就被拉入人命案子中,心里在想莫非就是这里体现了好友说过的谴责官场之处?再往后看,这个游也颇散乱,也不去管它,且游到哪也看到哪,印象深的有黄龙子夜间听琴那段,怎么感觉描写的手法有金庸的洒脱味道了呢?读来畅快。后面,依然是能让我们看到一些人情世故,妓女的出路,官场的黑白,更开眼界的是尼姑也可作妓。看到逸云的畅快谈道,竟说是妓女哪怕身体被不同人占了去,只要心不乱,亦是可的。虽说我对六祖坛经的东西也是接触过的,知道一切只要随了心,对于一些清规戒律念经坐禅的东西都是可以省去的。但也不知竟然可以用到这种地步?不知是她的自圆其说,还是真心无奈现实所迫的自我安慰。续篇中有趣的魂魄游历到阴间那段,这还不是,令我感动的是老残先是看到阎王过来叫他,然后再回到自己床前看到已躺了个自己,于是意识到那便是自己的尸体,自己已俨然是魂了。阎王虽说不急,只说先打个招呼,老残觉得既已早晚的事,自己也一身轻松,还不如跟了去了,便走向阴间。虽然一直知道中国的传统死后便是去了阴曹地府,大多小说也只说简单交代是魂魄重回现实的场景,从未这样跟随主人公去体验死后的感受。感动的是老残的那身淡定,死后便利索的跟了去,去了也仍带着在人世间的好奇心,有闲心去四处游逛,他的那份谦虚到另一个世界也依然如此,不慌不忙,当然也有他一般的担心,怕成孤魂野鬼不能还阳,也煞是可爱!老残若是不升天,故事仍可继续下去,他虽则升天,但精神却也永生了。这样一个似神非神的平凡人,却也丝毫不平凡,他了解世间的人情冷暖,却又游离在外。 只能说,作者刘鹗果然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其中到处夹杂着他的博识智慧和辩才。若是继续繁衍下去,恐怕也不亚于《红楼梦》吧。

赏析《老残游记》及一些感悟

《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一位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描写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百态及途中所见所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朝社会的历史画卷。新中国成立前,中学国文教本,很多都选有《老残游记》中的文章,国文教师也把它指定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附中、北师大附中等学校仍将其列为课外补充读物。今天,我们的中学、大学语文教材中《老残游记》中的文章,也依然是必选篇目。为什么一部《老残游记》自出版以来,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的艺术魅力何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读了《老残游记》,又结合了校选课上所学——《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第一、文中对景物、人物的描写十分准确、到位。例如文中第二回关于千佛山、大明湖的描写: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汽的针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这段文字,句式长短相间,用诗般的语言把千佛山、大明湖的美景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比喻十分贴切、精准,仿佛景物跃然眼前。  这些描写在文中还有很多,而我特别有感觉的还有第八回“桃花山月下遇虎 柏树峪雪中访贤”中对雪景的描写,写桥上冰水、写雪夜、写山冰破裂的声音、又写赶路的车队、写雪中的白虎,这一切都惟妙惟肖,感觉身临其境。而更难得的是,描写中还穿插着一定的诗歌,这都给人很高水平的精神享受。  作为我看的第一部除“四大名著”以外的古典小说,《老残游记》可谓我阅读古典小说的开端。通过这本小说感受到的作者对景物、对人物、对环境描写的准确,也提高了我的鉴赏水平,知道了何为好,何为不好。之前看《红楼梦》一点感觉都没有,而现在却终于明白《红楼梦》的伟大,因为这些描写在《红楼梦》中仿佛都更胜一筹。可能我之前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么高,必须要从其它的小说渐渐过度到《红楼梦》才行。  第二、《老残游记》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90后的我来说,出生就开始接触外来开放文化。我们这一代具有国际视野,善于接收新事物。但我越长大却越发有困惑:在如今买房买车及生存的压力之下,我们的内心是不安的,眼神是飘忽不定的,连走路也显得慌张,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共性,何处才是我们的信仰及灵魂所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几千年来中国被儒家思想所统治,过去的“士”们有普遍的统一的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不去怀疑这个是否正确,只是虔诚的相信,因为儒家价值观被大众所接受,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们不会思考自身生命的终极意义所在。然而,就在近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旧的价值体系被社会全部打碎了,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加上目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导致的浮躁与功利,使我们本能的感到焦虑不安,无所适从。  读了《老残游记》,我认识到官本位思想是过去封建社会流传下来并且一时也无法终结的。文中对老爷、丫鬟、及青楼女子故事的叙述符合当时的正统价值观,例如“官人受贿”、“人情”、“身份地位的天然差别”一类的……也使我明白目前民间的一些东西,地方的一些风俗、办事方法等,依然大量存在着这些遗留下的东西,有好也有不好。看待这些东西也只能走“中庸之道”了,不这样毕竟“事儿”办不好!  在外编卷一中,作者借老残之口叹道:  此吾中国之所以日弱也!中国有四长,皆甲于全球:廿三行省全在温带,是天时第一;野人勤劳耐苦,君子之聪明颖异,是人质第一;文、周、孔、孟之书,圣祖、世宗之训,是政教第一。理应执全球之牛耳。然则国日以削,民日以困,骎骎然将至于危者,其故安在?风俗为之也。  这段话使我明白,在百年中国近代史上,为何我们要学习西方,实质是我们的制度、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学习西方。  而如今,我们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中方的”还是“西方的”了,连“根”都快被同化了,这是有违先辈期望的。先辈或者中国历史是希望我们学习西方去发展自身,去奋发图强,它的目的最终是指向“自身”强大的。而非让我们完全西化,成为西方的附属。所以我明白了在对待自身个人发展来看,在中西文化之间,我们应该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中国价值观的人,你的“根”必须是中国的,而至于技术、伎俩那一类的,只属于方法范畴,世界各地的皆可为我所用,不必限制。

棋局已残,吾人已老

《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4月北京第2版,刘鹗著,陈翔鹤校,戴洪森注)。却原来,这书是以梦开篇,用梦作结的。末尾的一个梦(《老残游记二集》第七到第九回)不妨称为“老残地狱游历记”,内容和写法,古今中外见得很多,并无新鲜。但作者行书至此,生意实在已枯。据载:成书三五年后,“1908年,清廷即以私售仓栗罪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七月死于乌鲁木齐。”开头的那个梦毋宁说更像是一则寓言,开宗明义,其义也显。寓言是讲:老残和两位老友结伴去蓬莱海边看日出,天气不凑巧,“情状甚为诡异”,未能见得红日喷薄,倒是从望远镜里见到一艘半新不旧、吃货载重、伤痕遍布的大船,海水进灌,船有倾覆之虞。几个管帆倒是各负其责,却不同声气,而一众水手则在搜刮男女乘客。纷扰中,老残的看法是“驾船的人并未曾错”,只是过惯了太平日子,不习风浪而已。于是三人“选了一只轻快渔船”,“带了一个最准的向盘,一个纪限仪”,赶上去相助。待近得大船,又见有人高谈阔论,号召推翻“驾船人”,敛财之后又不自己动手,“找了一块众人伤害不着的地方”,便鼓动“不懂事的少年”去打杀。老残几个人要献向盘,被下等水手咆哮为“汉奸”,就是那些演说的,也在那里喊道:“这是卖船的汉奸!快杀,快杀!”一则寓言,摹尽改良、维新、革命与体用,其中情态虽百年之下也无大异。作者的立场明显,是故《出版说明》中说“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战争”,并无冤枉。《老残游记》如今的声名,大概与其中的一段被选入中学课本有关。这一则“王小玉卖唱”乃出自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夸《老残游记》,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大约也以这一段作为典型。刘鹗先以众人议论吊起读者胃口,再以黑妞、疙瘩长脸男子为铺垫,最后捧出一个王小玉出来,层层递进,这是一个妙处。另一个妙处就是对歌声的比喻。汉文化中历来对声音的描摹就稀,可数的,不过孔子与白居易等几个,而刘鹗在书中打的若干个比方,听、触、视、食,如天外飞仙,可说后来居上。印象中,中学课本并未选完,只是到高潮便截止矣。小说中则还有一个尾声,讲王小玉又出来唱了一段快板“黑驴坡”,老残评论道:“比着前一段却未免逊一筹了。”这分明是“反高潮”的一种写法。此种反高潮,在书中还可见到多处。似可认为作者不过将生平所见如实记录,并无经营文章的野心,或也可认为作者的见识不同,真真地存了一个嘲讽的态度。作者的见识不同, 乃因他“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治黄而享盛誉;向清廷建议借外资行铁路以开采山西煤矿,未果;庚子年间,向八国联军购得太平储粟,振北京饥荒,后竟因此获罪而客死新疆(以上均据《出版说明》)。见识如此,自然笔下不同。刘鹗注重“事功”,揭发传统所谓的一些清官,其实是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为恶更甚。这是发前人所未发,历来为评论者重视,最集中的可见“一集”的第三回至第七回、第十二回至第二十回所述老残如何为“齐东镇贾家灭门案”洗冤。书以梦始,以梦结,其实中间还另一个梦,即是“一集”中的第八回至第十一回,讲述书中的一个人物(申子平)“柏树峪雪中访贤”,遇见玙姑、黄龙子等人,而留宿、谈心、辩论。荒郊野外,有女明皓,这分明是聊斋的写法了,鬼气森然。而此段情节与全书的主干实际并无关联,纯属“逸笔”,所谓辩论,不过是作者自己的自话自说,大概也是刘鹗忍耐不住,要炫耀一下他的学问罢了。小说分“两集”。在“二集”开头,叙说老残与朋友夫妇去泰山观日出,例未见得,这与“一集”开篇的“东临沧海,以观日出”相呼应,也仍然反高潮。而其后再描述与山上庙庵中的卖身的尼姑论禅,则属“三教”的老套,近于无聊了。

刘鹗也没能找出救世之道

我看的是人文社1957年版的《老残游记》,其中补录了第二集,但是问题就出在了这个第二集中。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能说明,在第一部中,老残游历到的各个地方,都扮演了一个不出世的侠士的角色,路见不平,总是依靠他奇怪的人际网一一化解,在青楼遇到了陷入火坑的翠花翠环,把她们赎了出来,纳了翠环做妾,甚至在结尾的对联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到了第二部,由于只写了九回,不知作者究竟的落脚点在哪里,但是,在泰山讨论佛法,一个怀春少女是如何超脱的故事占了三分之二,第一部刚刚走出苦海的姨太太环翠竟然也遁入了空门,走上了真正的超脱之路,而后三回更是运用了大胆的手法,是老残到了地狱走了一遭,大篇幅的渲染了因果报应在阴间是如何的放大,告诫着人们万万不能做坏事。其实在第一部里面,刘鹗的基调是十分昂扬的,虽然一路上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但是总归都算有个美好的结局,加上一路上对于所到之处景观的描写,老残的插科打诨,一部生趣盎然的小说呈现了出来。但是我们在第一部里面就看出了作者的疑惑,在第一回里面,老百姓对于新兴观念,诸如民主之类的有听说,但是总归是挂羊头卖狗肉,船最终还是沉了,老残仨人的姓名还差点就丢了。人们对于西学的态度,是完全的不信任。由于外国的侵略,致使人们否认一切先进的理论,甚至于这个洋货还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罗盘”,也成了他们抵制的东西。在申子平去求访刘仁甫之时,更是借瑀姑的口开始点评儒释道三家的功过是非,作者已经在认真的考虑了,究竟什么才是救世之道,最后说到“皆在一个‘公’字”。然而在第二集写作的1935年,作者终究没有了之前的乐观,对于因果报应,老残不一定有多信,却在极力的劝说着,只是在佛法与劝善的背后,他自己终究也没有探索出一条救世之道来了。

谈笑间,世界变清晰了

这本书有几段读的时候着实有趣,一个是玙姑说的那些话,特别是关于鬼神的说辞;另一个是翠环,一个不识字的妓女,对题诗的一番见解。着几个片段让人印象极深,读时不禁拍案叫好!老残游记,就在这些巧妙的对话间,整个世界变清晰了。

关于中国人最深刻的书

如果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这本书不能不读,如果了解中国社会,这本书不能不读,如果学习写中国式小说,这本书必须读.

好书,10年间看了3遍还想看

很好看的书,随着年龄的变化,每次阅读都有不同心得;建议没看的看,看过的再看;别忘了先看自序.

酷吏仙侠小传

同官场现形记不同,本书多酷吏,而非庸人。相比之下,官场现形记的贪官反不如清廉的酷吏来得可怕。书中还有老残这一仙侠人物,减少了现实性。总体感觉像个小品,无头无尾。大抵清末的乱局影响小说布局,皆是如此。

另眼老残

这本书在没有看到的时候总以为事一本以游记为主的山水书,但是当看到时才发现时一本小说。当我看到第二章时就情不自禁的一口气看完。第二章老残遇见海盗形式甚是危险,可是笔锋一转却是南柯一梦。写的惊险。到了后面的章节,文章古韵比较浓重,比较注重大义。而全文也在这大义之下着笔。当然在此书中不乏美景,在江南的四泉,什么金线泉,趵突泉……黑妞白妞更不在话下。看完此书感慨良多,看来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读老残游记,对隔绝时空的见闻体悟的细致玩味

在微信读书上看完了这本书,虽然有很多错别字,但是文字浅显易懂、引人入胜,主要描述了“补翁”在山东诸地的所闻、所见、所感,再现了山东一些地方的昔日景象,也可从人文轶事上了反观时下的风土人情、治政风气,“补翁”悲时悯人的情怀、潇洒自在的为人读来更是让人畅快!补翁不拘小节、平和谦益,虽游走山水也忧心世间悲欢,在那时人们满是钦佩甚至觉得矫情,现在看来仍然是一种勇敢的、理想化的生活状态,想来这其中有宽广的胸怀、更有一针见血的见地。书中黄龙子以易经解释的北拳难革,应该是义和团运动和资本主义革命,这其中关于发生、发展、结局的推演,虽然目前无法判断是预示性的还是总结性的论述,但是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可见中国传统经典中蕴藏的无穷智慧,让人神往。

老残游记之我见

今个是我第一次上豆瓣写东西原因是刚刚把《老残游记》读完了,囫囵吞枣地看完一篇了,本来是没打算写的,因为自己也不是很认真的看完这本书,文笔又不好,怕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但是新的一年,想做些改变。为了写好书评,我特意在知乎上面查了如何写出一篇好的书评。看完之后我释然了。如何写出好的书评?在这个知乎的解答里面,把书评的目的分成三类,第一类就是写给自己看的,第二类就是写给网友看的,第三类是写给媒体报社的。我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写书评的三个目的,更加是三个阶段!对我而言,作为第一次写书评的菜鸟而言,一开始根本就无需担心写得好写不好。只需要去写就是了,因为这本身就是写给我自己看的,这是第一阶段。当写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以成长到第二阶段,那就是写给网友看。此后再去坚持,便有可能进到第三阶段了。好吧,既然道理明白了,我就可以放下心来写这篇书评,无论写得如何,都是我的个人观点的表述而已。先说一下为什么会看《老残游记》这一本书吧。1,因为对清朝末期的历史很是着迷,同时清朝小说是文学史上最出名的,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所以凡是别人推荐的清朝小说自己都愿意去看。2,上一年看过一本书,叫《二十年目睹中国之怪现象》,觉得里面的记事方式很有趣,而且里面有描写到清末广东地区的一些民间轶事,觉得颇为真实,看着实在过瘾。3,《二十年目睹中国之怪现象》背面有一个推荐书单,一共五本,统称中国古典名著精华·五大奇书,而《老残游记》便是其中一本。对比《二十年目睹中国之怪现象》,个人觉得《老残游记》写得相对不那么生动,前者我虽只看了第一部(共两部),但是里面所记录的奇闻轶事颇多,而后者基本记录的都是自己的游记,情节发展慢,有些故事用三四回才记叙完。古整本书读完下来,不甚过瘾。《老残游记》主要就是记录清末以为名叫铁英,外号老残的江湖郎中,行走江湖所遇到的各种事情,由于其德才兼备,所以一路上结识好多高官能士,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同时也有给他封官加爵的,但是作为潇洒自由惯的老残断然不会接收任何官位的,依旧行走江湖,同时凭借着结识到的高官,运用权力平反过几件冤假错案,颇有江湖义士,行侠仗义的滋味。更能令人玩味的是书的开头记录的是老残的梦,结尾同时也是用梦来结束。可谓首尾呼应。开头的梦记录的是老残为了救船上的人,在落入坏人手上的时候突然惊醒。结尾的梦,讲叙的是老残死后进入地狱见到阎王的场景,由于生前积德深厚,所以其名气在阴间如雷贯耳,最终受到万鬼景仰。同时也描写了那些为人时犯下罪恶的人在地狱所受到的惩罚,以警示世人多多行善积德。观看全书,可得其中心思想~多行善积德,多做好事,说好话,否则下到地狱是要遭受极大的惩罚的!

清末的姑子,陪得了香客,解得了禅语!

阅毕《老残游记》,此书见奇语。就《老残游记二集》第五回摘录评价如下:人物介绍:德夫人:德惠生夫人,时值其与其夫、老残及环翠两家借宿于泰山寺庙。逸云:尼姑,此寺庙较之别处特殊在于,姑子可陪留客,能还俗,满三十而剃发离尘。当时,德夫人赏识逸云学识,想纳其为偏房,逸云道,我此刻且不知道我是女人,教我怎样嫁人呢? 德夫人随问及原因。逸云说,《金刚经》有云:无人相,无我相。世间万物皆坏在有人相我相......我辈种种烦恼,无穷痛苦,都从自己知道自己是女人这一念上生出来的,若看明白了男女本无区别,这就是进入了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了。随后逸云引用《易经》:穷则变,变则通。来说自己的认识一直在变,并终于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展示了出来。逸云道:我十二三岁时什么都不懂,却也没有男女相。到了十四五岁,初开知识,就知道喜欢男人了,确是喜欢的美男子。怎样叫美男子呢?像那天津捏的泥人子,或是戏台唱小旦的,觉得他是在是好。到了十六七岁,就觉得这是一种人真是泥捏的绢糊的,外面好看,内里一点儿都没有,必须有点斯文气,或是有点英武气,才算个人,这就是同任三爷要好的时候了。再到了十七八岁,就变作专爱才子英雄,看那报馆里做论的人,下笔千言,天下事没有一样不知道的,真是才子!又看那出洋学生,或者看人两国打仗要去观战的,或是自己请付战场,或者借个题目自己投海而死,或者一枪把人打死,再把自己打死,真是英雄!后来细细查看,知道那发议论的,大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为私不为公,不能算个才子。那些借题目自尽的,一般是发了疯,一般是受人愚弄,更不能算个英雄。只有像曾文正公,用人用得好,佣兵用得好,了事了得神,做文章也做得好,方能算才子。再到了十八九岁又变了,觉得曾氏兄弟的才子英雄,还有不足之处,必须像诸武侯才算才子,关公赵云才算英雄;再后觉得管仲、乐毅才是英雄;再推到极处,除非孔圣人、李老君、释迦摩尼才算得大英雄!推到这里,世间就没有我中意的人了。既然没有我中意的,反过来又变作没有我不中意的人,这就是屡变的情形了。近来,我的主意把我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叫住世的逸云,既做了斗姥宫的姑子,凡我应做到的事都做,不管什么人,要我说话就说话,要我陪酒就陪酒,要搂就搂,要抱就抱,都无不可,只是陪他睡觉做不到;又我一个呢,叫做出世的逸云,终日里但凡闲暇的时候,就去同那儒释道三教的圣人玩耍,或是看看天地日月变化的把戏,很够开心的了。能在时代这么久远的年代读到这样一番言论,着实很激动阿,这其中的趣味结合我这渎神的题目,大家都应该有那种感觉吧。哈哈。真是有趣阿,随附上作者。作者乃刘鹗,字铁云,原来署名鸿都百炼生,生活在清末,本书主要是反映清末年间社会的黑暗现象,主要抨击对象乃是贪官污吏,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具有社会进步性,但不足之处就是他心里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不过我倒是不太关心这个。

读过的人写的

这个版本是读过这本书的人写的。所以该注释的地方注释,不该注释的常识不注释。以前我看到华夏那本,注的都是常识,隐喻一点没注释出来。没读过相关研究文章的写手干的。我觉得。

绝对过瘾的作品

最初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初中老师在介绍中国四大谴责小说的时候。后来在一家很破的店里买到了这本书,只花了几块钱。当时年纪小,第一回看来很多遍,此后就没有再看,大学里无聊于是带了这本书。从晚上10翻开,竟然不知不觉的看到凌晨。短短的二十回,让我大呼过瘾。这本小说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的谴责性,本身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就写白妞王小玉唱功那一回: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烫过,没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没一个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越唱越高,忽然拔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写到声音渐高又以登泰山做比……后来在写子平访刘仁甫,在山中遇到玙姑,玙姑与黄子龙以及扈姑共同演奏音乐。琴瑟协调,箜篌相映,让人叫绝。玙姑是山中女子,她的言谈也大有智者的味道,作者借她之口也批评了程朱理学的死板,可看出百炼生对朱熹是很不喜欢的。最明显的一处就是玙姑以借送秋波,握子平的手这样的行为对宋儒好德不好色这样言论的批判。又以孟子‘食色,性也’和《诗经》中关雎词佐证。 问世界上,哪个男人不好色,不好色的要么是傻子,要么就是有问题。性,在圣人口中也摆到了一个和吃一样的地位。黄子龙谈当下中国外欺,内乱的现状时,用阿修罗和上帝征战来说明。现今是情形是上帝“让权”的结果,有繁比有衰,讲一个平衡的道理。记得曾经看过沧月的武侠小说其中《神之右手》所说也是这样的道理,神的右手的力量是恢复拯救,左手就摧毁。正如春夏秋冬四季,春长夏繁秋败冬枯。万物都处在这样的一种平衡力。《易经》中的‘爻’像,便是“一撇一捺,一交;又一撇一捺两交。初交为正,再交为变,互相乘除,就没有纪极了。”在谴责这块,写了玉贤这样的酷吏,也用了一些反语,百姓谈到玉大人没有一个不说是好官的,为什么好?就想清朝的文字狱般,祸从口出,哪有人敢讲话啊!一个不小心就要给在牢栏里站死。又说那刚敝,不问青红皂白,逮着人就抓,不招便用酷刑,一桩月饼案完全不去调查。让人恨不得把他千刀万剐。由此书可看出作者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整本书精彩至极,处处有哲理,节节惹人呼!

转载:BY李海鹏

中国文化人都差不多,忧国忧民有一些,玩世不恭有一些,寄情山水又有一些。整体上讲,比较业余,局部来说,写得还行。还是那句话,中国传统小说跟欧洲小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我们这个比较差,但是自足,因此早先也有些小说,还能看。晚清文人的心真是如在炼狱啊,苦闷煎熬不是一般般的说。

才子书啊

当年因为上学的时候看到课本上说是揭露什么官场腐败的书,兴趣顿失,导致数年来空知其名,未阅其文。近来只因旅途无聊,偶遇此书,于是一章章看来,遂爱不释手,两日阅毕。细细想来,此书绝对可归入才子书之列,就如李敖《上山上山爱》的风格。然而相较之下,却远逊于老李那本。作者写景状物都见功力,议论更是地道精辟,但故事整体框架却散乱繁杂,明显功力不足。又兼议论中神神道道,且多些炫耀成分,是其短处。时间到,待来日细说。

谴责?

我一直觉得看书如盲人摸象。各人的体会和感觉大有不同。个人看老残有个人的特点,有人喜欢他的洒脱,有人喜欢他的智慧。我想做个好人,所以我便爱上了老残济世救人的情怀。我想我也会像老残一样。最后下地狱等着阎王来数我平生罪过。

晚晴的政治游记

.这本书其实是晚晴的政治游记。刘鹗是出于官宦家庭,博览群书,尤其留意经世致用之学,学问涉猎至天文、算学、医学、兵家、诗文、乐律、道藏、佛经。在《老残游记》里,上面的这些学问几乎无所不包,足见刘鹗才情过人、学问之深。如作者议论儒释道三家,中肯而独到,后人亦未必有此眼光;当时晚晴思想开放,作者看出义和团是“瘟鼠“,后历史可鉴也;也直言革命党是”毒龙“,革命党内部有权力斗争,这也是指出革命党的缺陷和不足,也倒不假。话说回来,这本书描写最多莫过于晚晴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凄惨。抛开传统”黑暗的封建主义”之类的意识形态,我们看到的是专制下贪官污吏无所不用其极,人人皆为一己之私,刘鹗指出这是”不为公"的缘故。可是到了人人都欲“公”“共”的时候,却变成一个口号,祸害岂不更甚。所以资本主义的道德性就在于:它把人的私欲控制在法律的范围内。再说极权专制,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民在暴政之下变成流贼,官老爷们越来越压迫良民霍取财富,也就是吴思说狼越来越多,羊越来越少;结果社会变得越来越败坏——专制政权也越来越撑不住了。这写的难道不是当下中国吗。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今天读来,仍然觉得不落伍,真是“千年犹行秦政”。

老残•游•记

从《孽海花》到《老残游记》,是一种由艰涩到畅达的感觉。《孽》想以金雯青傅彩云为线将所见所感穿成一朵珠花,却总嫌太过繁杂,头绪太多主次不够分明,叙事也不够简练,文字修辞方面更是乏善可陈,故事内容又以秘闻野史为多,读来一片昏天暗地。《老残游记》则不然,以老残的游行路线为序,依次记录下沿路遇到的种种事件,思路清晰、情节紧凑,所录之事大小各异却都极吸引人眼球,加上修辞新颖词句精妙,字里行间还有许多闪光的哲思,读来如何不欢畅淋漓?二十回通篇读下来,有三点印象深刻。第一是情节处理上,小说每回几乎都是写到紧张处戛然而止,悬而不决。这种布局应该与适应报刊连载的需要有关,当年等着看连载的人一定是焦急并兴奋着一期期等完这部小说的。本来这样类似如今商业炒作的行为是可理解的,连载小说总要留给读者继续关注下去的“腥腻儿”,只是每次读到下回开头就会发现作者很不负责任地将上回的紧张感一笔带过,如无其事地开始新故事的书写。似以这样的随便告诉读者:“诸位看官,后事并无如何,下回亦无分解。多谢捧场。”第二是诸多人物塑造成功。老残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潇洒旅者,身无羁心无绊,好管不平申民冤,最妙的是他黑白两道通吃,所有人都钦佩他愿意为他出马解决问题。这样的旅者比当年的豪侠如何?翠环由一个大家闺秀沦落风尘,却依旧天真得紧,让客人给自己讲诗,在人前一提起过去就泪如雨下,听到老爷们不为自己赎身又急又叹,喜怒哀乐全由自己挂在脸上,一点都没有风尘女子的世故虚假。还有一味求贤却不能识人任能的宫保大人,十案九冤站死百姓无数的酷吏玉贤,仅凭自己主观臆断就致人死地的刚弼,仗义心慈却慵懒散漫的黄人瑞,见解非凡的山中隐者玙姑黄龙子,技艺高超的艺人白妞黑妞… …第三是书中种种隐喻及对时事的评论。隐喻主要在第一回,老残梦里的那只船,船喻中国,八帆喻八旗,掌帆者喻朝廷高级统治者,水手喻下层管理,“英雄”喻革命派,老残等人认为就船的唯一方法就是送去精准的外国罗盘却被污为汉奸,这也与作者本人为学习西方而做的努力被时人斥为汉奸的情形相吻合。评论则集中在柏树峪里子平与玙姑黄龙子的谈话中,作者借山中隐者之口从卦象、三教等角度谈及对现实的认识理解,表明其深受太谷学派影响。暂且不论其隐喻的色彩指向性、评论的科学客观性,这些隐喻评论本身就已让人大开眼界,更何况它们还有利于对清末士人思想状况的研究了解。当然作者之后又写了续集,如今存余九篇,其内容更涉及上天入地的神游,按作者本人所说,“此如梦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间之梦,亦未尝不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游本无界。《老残游记》及《老残游记续集》的最后一行字都是“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每个读者都相信老残的游历远未结束,也永不会结束,天上地下,人间冥地,梦里梦外,随游随记。只要有心,处处都是故事。

不能被遗忘的经典——《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游记小说,书不厚,可看处却很多。经典的段落,我们在中学语文里已经见识过,就是描写明湖边白妞唱书,把那声音描画的,比那“大珠小珠落玉盘”还要精妙传神。另外,当时社会的市井规矩,写得实在,值得一读,对照当下,心里不免感慨,风俗文化这东西,有些真不易改变。游记小说,写景状物非常可观。然而此书更可看出还有很多,尤其玙姑、翠花、翠环、逸云几位奇女子叫人惊异感慨。比如第九回玙姑论道,一个隐居山中的女子议论儒道佛,叫人大开眼界。而在《老残游记续集》中,泰山中尼姑逸云姑娘,言论独到,大放异彩更在玙姑之上。叙事方面,第十九、二十回,许亮智斗吴二浪子,那种阅读的快感,紧张刺激,读后久久平静不下来。我觉得,最好的地方是《续集》里的逸云自述那段。从前看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把爱情与霍乱写到一起,简直神了。现在看来,其实一百多年前,刘鹗就已经这样写了。逸云小姑娘的爱情,是续集里最值得看的段落。稍后,百度了解了一下《老残游记》,才知这书在当时非常轰动。

言论自由

因想:“这些鸟雀,无非靠着草木上结的实,并些小虫蚁儿充饥度命。现在各样虫蚁自然是都入蛰,见不着的了。就是那草木之实,经这雪一盖,那里还有呢,倘若明天晴了,雪略为化一化,西北风一吹,雪又变做了冰,仍然是找不着,岂不要饿到明春吗?”想到这里,觉得替这些鸟雀愁苦的受不得。转念又想:“这些鸟雀虽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又没有什么网罗来捉他,不过暂时饥寒,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像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么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待,用站笼站杀,吓的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想到这里,不觉落下泪来。又见那老鸦有一阵“刮刮”的叫了几声,仿佛他不是号寒啼饥,却是为有言论自由的乐趣,来骄这曹州府百姓似的。

一身布衣救民水火,俯仰阴阳知命而归

《老残游记》也算是一本奇书。作者是刘鹗,清朝末年的人,一生学医、治水、参政、办实业、研究甲骨文,与中外官商都有来往,算是一位能人。更可贵的是,生于乱世,忧心国事,谈“养民”,希望澄清“吏治”。他意图发展经济使百姓脱困,遂投身事业志于富国强民,也希望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使命。可叹晚景凄凉,生意失败,又被诬告陷害,流放而死。在《老残游记》这本书里,看得到刘鹗的医术、交游,也看得到太谷学派“儒释道殊途同归”的见解和刘鹗对于官吏鱼肉百姓的扼腕。可以说,老残是无羁无绊、行走天地的刘鹗,刘鹗的抱负、忧愁和人生觉解是老残的灵魂。续集中老残游历地狱,死而复生,对于人世丑态多有警示。深藏其后的,是一个回望风雨人生毫无怨悔,但观望苍生苦口婆心的老人,此刻的他,已经了然自己的宿命。初读《老残游记》,就将老残引为知己。老残以医术谋略游走官场民间,献策奔走救民水火,但又无沾钱权,有人许以高官厚禄,他竟深夜遁走,一身布衣去往别处山水之间。这正是此间社会所稀缺的有为而清净的人生。古今有为者众,多不清净,大都以智力与作为换取无忧之生活或优厚之报酬,汲汲功名,难以自拔。能够像老残那样指点江山又拒斥金银,一点技艺一身旧袄就自在游走江湖,畅快此生,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我不曾见过。古今善口舌之君子亦多,自命曲高和寡,超凡脱俗,十分清净而毫无作为,当国难、遇民忧,难见其人。怎能与题诗骂恶官、贡献治水大略、援引能人除寇盗罢奸臣、请高人洗冤案救人命的老残相提并论呢?坐而论道不如行善一桩,哗众取宠不如绝尘而去。老残不是君子,是侠客,老残不是要声名的儒生,是大隐隐于市的奇人。这位一串摇铃走天下的铁郎中,医的是虎狼之宦和苍生疾苦。我猜测《神医喜来乐》的编剧可能也看过《老残游记》。《老残游记》中的百姓实在是可怜,摊上冤案,受尽酷刑,无处上诉,无人知晓,恶官还因此得了清廉能干的名号,连连晋升。更骇人听闻的是为免麻烦,官府放宽河道不告诉百姓,等到汛期一到,水淹几十万人家。真是惨不忍睹,感慨万分。《老残游记续集》与前一部书相隔数年,此中内容与心境已经天壤之别。有研究者认为,刘鹗是自恋的。我有些同意,《老残游记》的老残确实投射了刘鹗的救世理想和侠士情结。但是在《老残游记续集》中,刘鹗的个人情怀荡然无存。续集中,首先讲述了尼姑逸云如何迷恋少爷的容貌与家财,但是经过现实的算计和考量,放弃痛苦的赎身和险恶的豪门生活,最终读书念经得道,及至悟出有“出世”、“入世”两个“逸云”,说出世间男子皆凡俗,唯有孔子老子佛祖是真才子真英雄的惊人之语。老残无意得来的媳妇环翠也当下决定随逸云出家,老残欣然出资出力相助。此处,老残已经退入幕后,逸云是主角,但是逸云和环翠历经世事浮沉、人心煎熬悟道出家是否也是老残的得道、老残的“彼岸”呢?此时的刘鹗生意全部失败,他经历人生挣扎之后,唯一救赎他、慰藉他、让他归依的恐怕就只剩下太谷学说或是此生磨砺所悟出的种种大道了吧。而老残游历地狱,看到磨人、下油锅等种种酷刑。研究者大都认为有劝谕的意思,较为迂腐,我却不这样认为。刘鹗在此处也用极刑警示那些好口舌伤人性命的人,他又发了被逼无奈的妓女到阴间不算犯罪,骂妓女的太太反要受罚甚而下世去做妓女的奇论,让人莞尔之中不禁深思。此时的刘鹗已经从关心世事、民生疾苦,转而想到了自己的死亡与命运,他让老残到地狱游走一遭,死而复生,证明自己此生无过,不受极刑反受礼遇,在阴间是大人物,有蓬荜生辉的神力。老残的这番游历,劝人从善之外,也痛骂了世间种种怪象恶行,从之前的恶官延及寻常百姓,算是他对于世间诸事最深最狠最全也是最后的一次鞭挞与观照。我想他以地狱刑罚恐吓读者的时候,心里应该是希望有朝一日人心和顺,万事清宁的。读罢《老残游记》,先是感动于老残的理想人格,读到续集,心里只剩下对于站在自己人生悬崖,梦游地狱而观照人世的大通大达的刘鹗的怀想了。

江湖夜雨付残生

〈老残游记〉是一部还算比较有阅读快感的小说。薄薄一本小册子,二十来回篇目,读完略有意犹未尽之感。小说吸引读者之处,有的在情节,有的在语言,有的在环境氛围塑造,有的在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老残游记〉吸引我的则是书中人物。〈孽海花〉和〈老残游记〉同是“游记小说”式的作品,吸引我不断看下去的因素却不同。〈孽海花〉好比一个人在讲些不寻常的经历,听者只因为说的内容有趣才听下去;〈老残游记〉则像是一个有趣的谈话者,不管他说的内容是什么,总让人想听他说。前者以事动人,后者以人动人。说到人物,自然该谈谈老残。〈孽海花〉里也有鲜活的人物,赛金花便是,只是和老残相比,略显面目模糊一些,仿佛一地的碎玻璃片,零星地反射着忽明忽暗的光芒。相比之下,老残的形象显得更饱满更完整,性格塑造上也更有连贯性。我喜欢老残这个人物。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不图钱财,不沉溺于酒色,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和固定的职业,仿佛人生的乐趣便在于到处走走看看,“生活在别处”。当然,这样的身份,也是作者为了叙事需要而安排的。不求钱财酒色,故能随遇而安;身有几样本事,走到哪里也都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交际广泛,便处处皆有故旧照应;和官场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不为官场所累,又能在必要时借助政府的力量;性格温润平和,走南闯北“吃得开”,古道热肠却尽力而为,终不致成为晚清的愤青。老残的家庭状况怎样?书中只说他寄了八百两银子给家人,却不提是否有妻子儿女。想来至少是没有儿女之累,才能如此潇洒,只是若三十来岁依然无后,难免要为子嗣之事筹划。作者隐去这些不提,是否有些“避难法”的意思在其中?因缘际会,老残意外收了翠环为妾。翠环这个女子,也是有些意趣的,看她十三回里对于做诗的议论,一段警世真理,偏从天真混沌大字不识的妓女口中说出,别有一番大俗大雅的味道。这样一个女子,若能调教出来,给铁兄作一风尘小侣,倒是好看。只是老残似乎对她并不太上心,成婚后教她认字,大约也不很认真,所以翠环上泰山时仍是文盲或半文盲。不过,翠环的好处在于天真烂漫,倘若一经刀斧,只怕连本来那点味道也丢了。 老残和翠环这一段,很有“江湖味”。“江湖”这个词,原是出于庄子的“相濡以沫,相嘘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缘到了便在一起,缘尽了便各自分头走。翠环还多少有些恋恋难舍,老残却似不大在意,或许因为本就没有上心。他们两人,不像夫妻,不像朋友,不像情侣,倒像是人生路上,搭伴走一程,同路便合,岔路便分,谁也不曾真对那个人动过情。老残像一个旅行家,是真把人生当做一次旅行,所以面对死亡也毫不在意,旅行者没有所谓目的地,对于未知的世界,只有好奇而无惧怕。作者安排翠环出家,大约也是想让老残少些累赘,自由行走吧。而作者的笔墨也如老残一般随心任性,续书篇末竟写到了阴司地狱,看起来像是胸中并无章法,笔随心走而已。第七回里,老残对申东造说,“先往东昌府访柳小惠家的收藏,想看看他的宋,元版书,随后即回济南省城过年。再后的行踪,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了。”数月之后的人事际遇皆无法预计也不做考虑,这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写作与阅读状态,也不错。

感觉老残的水准比官场中人还厉害

姓铁,名英,号补残,人称老残,游历大半个中国,混迹于官场与贫民之间,性格善良,嫉恶如仇。老实说,《老残游记》没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谴责程度深,感觉晚晴四大谴责小说当中只有刘鹗的谴责成分比较少,但是其对音乐的描写着实很令人喜爱,但是其写作手法确实不错,值得将来学习借鉴。


 老残游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