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540219611
作者:(英)劳伦斯
页数:295页

章节摘录

  我们本来就处于一个悲剧时代,因此我们无须悲痛欲绝。大灾难既已发生,我们周围是一片废墟,我们着手建起小小的新住处,怀着小小的新希望。这是一项相当艰难的工作:现在是没有通向未来之坦途的,但是我们四处奔走,攀越障碍。无论多少重天塌下来,我们也得生活。  这差不多就是康斯坦斯·查泰莱夫人的想法。战争让她家的天塌了下来。而她则明白人总得生活和求知。  一九一七年克里福德·查泰莱休假回家一个月,她嫁给了他。他们度过了一个月的蜜月。之后克里福德就回到佛兰德斯前线,六个月后,几乎粉身碎骨地被运回了英国。康斯坦斯,他的妻子,当时二十三岁,而他是二十九岁。  克里福德的生命力很是惊人。他没有死,粉身碎骨的身体似乎又长好了。他在医生手下度过了两年的时间。然后据称他已被治愈,他又活了过来,然而他的下半身,自臀部以下的部分,却永远瘫痪了。  一九二年,克里福德和康斯坦斯回到他的家,家族“所在”——拉格比大宅。他的父亲已去世,他现在是准男爵了,克里福德爵爷,而康斯坦斯就成了查泰莱夫人。在查泰莱家族相当荒凉的家中,他们相当拮据地开始料理家务,过起了婚姻生活。克里福德有一个姐姐,但是她已不住在那里。其他再没有什么近亲了。他的兄长在战争中阵亡。他已经永远残废,知道自己不可能再生育,他回到烟雾弥漫的英国中部来,是要尽可能地维持查泰莱家族的姓氏。  克里福德并没有真正颓靡。他可以坐在轮椅中,转来转去。他有一把巴思轮椅,附加了一个小马达,他可以自己驾驶着,慢慢绕着花园,进到那个精美而令人忧郁的庭园中去,对这个庭园,虽然他假装满不在乎,但实际上他为它感到如此骄傲。  历经了太多的苦难之后,他感受苦难的能力似乎也下降了。他还是那样独特、明朗、愉快,红润健康的肤色、迷人而明亮的淡蓝色眼睛,让人觉得他简直是个乐天派。他的肩膀宽厚强壮,双手有力;他着装华贵,打着邦德街伦敦名贵商品街。的讲究领带。然而,从他脸上仍然可以看到小心戒备的眼光,看到残疾人的一丝内心空虚。  克里福德曾距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因而他存留下的生命对他而言更为珍贵。从他不安地闪亮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死里逃生后的自豪。但他受到太大的伤害,以至于他有点心如死灰,有点感觉麻木,剩下一片没有知觉的空白。  他的妻子康斯坦斯,是个脸色红润的乡下模样儿的女子,柔软的褐色头发和强壮的身体,伴随着缓慢的举止,有着一股非同寻常的精力。她那充满好奇的大眼睛以及温柔的嗓音,好像是刚从她土生土长的村子里出来。其实全然不是这样。她的父亲曾是皇家艺术学会知名的麦尔肯·瑞德爵士,她母亲则是颇有点拉斐尔前派风格的兴盛时期教养良好的费边社成员。在艺术家和有修养的社会主义者之间,康斯坦斯和她的姐姐希尔达接受了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非传统教育。她们被带去巴黎、佛罗伦萨和罗马接受艺术熏陶,她们也被带去别的地方,到海牙和柏林,参加盛大的社会主义者大会,会上演讲者们使用各种文明语言发言,没有一个人感到局促不安。  所以,姐妹俩从小就丝毫不被艺术和理想的政治吓倒。那已经成为了她们的自然氛围。她们既是世界性的,也是乡土化的。她们的这种世界性的乡土艺术,正符合单纯的社会理想。  她们在十五岁的时候被送去德累斯顿主修音乐。她们在那儿度过了快乐时光。她们在学生中无拘无束地生活。她们和男子们争论哲学、社会学和艺术问题。她们的学识不亚于男子,正因为是女子,所以她们更胜于男子。她们常和带着吉他的壮小伙儿一起在林中漫步,吉他发出嘡嘡的声响。他们唱起流浪者之歌,自由自在。自由!这个词儿真是伟大。在自由的世界,在晨曦中的林间,和充满活力、歌喉动人的伙伴们在一起,她们为所欲为——尤其是——畅所欲言。正是交谈才最为重要:那种热情洋溢的交谈。爱情仅仅是个小小的陪衬。  希尔达和康斯坦斯都曾在她们十八岁时初涉爱河。那些和她们倾心交谈、欢乐歌唱,并在树下自由自在野营的男子们,无疑都想有爱的交流。女孩们起初有些疑虑,但后来这种事情经过太多的谈论,已被看成很重要的事情了。况且这些男子们又都如此谦卑,如此渴求,为什么不能像一个皇后一样,将自己作为恩赐委身于他们呢?  于是她们各自把自己给了那两个青年——与她进行过最微妙、最亲密辩论的男子。辩论或讨论是了不起的事情:做爱和性交只不过是一种原始的逆转和一种有几分令人扫兴的事情。事后,她们对于各自男子的爱意冷淡了,甚至有些敌意,似乎他侵犯了她们各自的隐私和自由。因为作为一个女子,生命中的尊严和意义就在于获得绝对、完美、纯粹、高尚的自由。如果不能从古老而污秽的两性关系和从属状态中解脱出来,一个女子的生命意义何在?  无论你怎么让性爱带上浪漫色彩,它总是各种最古老、最污秽的两性关系和从属状态之一。歌颂性爱的诗人往往是男人,女人们一向都知道有比这更好更高尚的东西,现在她们确信无疑了。一个女人美好而纯粹的自由,比任何性爱都要美妙得多。唯一不幸的是男人在这点上远远落后于女人,他们像狗一样坚持性的满足。  而一个女人不得不退让。男人像馋嘴的孩子,他要什么女人就得给他什么,否则他很可能像孩子一样变得令人讨厌、躁动不安,把好事弄糟。女人可以迁就男人,但保留她内在的、自由的自我。那些诗人和那些谈论性爱的人似乎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女人可以有个男人而不真正委身,她无疑可以拥有他而不受他的支配,相反,她可以用性爱去支配他。她只需要在性交中控制自己,让男人耗尽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然后她可以延长性交,把他仅作为工具来达到亢奋和高潮。  到大战开始,姐妹俩匆匆赶回家的时候,她们都已有过自己的恋爱经验了。她们不会轻易爱上青年男子,除非在言谈中能非常亲近——能彼此在交谈中十分趣味相投。和一些真正聪明的青年男子连着几个月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的热情谈话,带来的那种惊人的、深刻的、难以置信的震颤……不亲身体验一下是难以明白的!天国的许诺“尔将得到可以促膝交谈的男子!”——从未说出口来。它是在她们知道它是什么样的一种许诺之前完成的。  如果在这些生动而启示心灵的讨论唤起了亲密感之后,性爱成为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那就顺其自然。它标志着一个章节的完结。它本身也是令人销魂的:从身体深处产生的那种奇异的震撼和最终的一阵骄横,就像画龙点睛之笔,让人兴奋,也很像一行星号,用来表示一段话的终结以及主题上在此告一段落。  一九一三年女孩们回家过暑假的时候,希尔达二十岁,康妮康斯坦斯的昵称。十八岁,她们的父亲已明显地看出来她们已经有过恋爱经历了。  这正如有人说过的那样,“L amour avait passé par là(法文:爱情已打那儿经过)。”不过他自己是过来人,就听其自然。至于母亲,一个不久于人世的神经病患者,她只想让她的女儿能“自由”,能“成就自我”。她自己从未完全成就过自我:她不能。天知道为什么,因为她是个有自己的收入和自己的行事方式的女人。她责备她的丈夫。然而实际上,正是留在她思想上或心灵中的某些古老的权威印象,她无法摆脱。这不关麦尔肯爵士的事,他让他神经质地怀有敌意的刚烈妻子自行其是,而他则走自己的道路。  因此两姐妹是“自由”的,她们又回到德累斯顿,回去学她们的音乐,回到大学和年轻男人那里。她们爱着她们各自的小伙儿,她们的小伙儿也以全神贯注的激情爱着她们。这两个小伙儿所想所说所写的所有绝妙事情,都是为这两个少女所想、所说、所写。康妮的小伙儿是音乐人,希尔达的恋人是学技术的。但他们干脆是为他们的少女而活着,也就是说,在他们心目中和他们精神亢奋时他们是这样想的。在其他方面,他们受到一点抵制,尽管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得很明显,他们都经历了爱情:也就是说,肉体上的体验。真是很稀奇古怪,它在男女身体上造成了何等微妙而不容置疑的变化:女人更花枝招展、更圆润丰盈,少女时代的清瘦变得丰满,表情不是流露出渴望就是洋洋得意;男人则更加沉静内向得多,肩膀和臀部的样子更少咄咄逼人,变得更加迟疑。  在体内实际的性快感中,姐妹俩几乎屈服在奇特的男性力量之下。但她们很快恢复过来,把性快感当作一种感觉,保持了自由。而男士们呢,因为感激她们所给予的性体验,把灵魂都交给了她们。但后来他们的样子又好像是得不偿失。康妮的情人有点儿郁郁不乐,希尔达的情人则有点嘲弄人的意思。这就是男人:忘恩负义又贪得无厌。你不占有他们的时候,他们恨你,因为你不愿意;你占有他们的时候,他们还是恨你,因为别的一些原因。或者毫无理由,除非因为他们是不知足的孩子,无论得到什么,他们都不会满意,任由一个女人会做些什么。  然而,战争到来了,在五月回过一次家之后,康妮和希尔达又赶回家去参加母亲的葬礼。一九一四年圣诞节前夕,她们的德国情人都死了:姐妹俩为此哭泣,对这两个小伙儿恋恋不舍,但是内心里却忘记了他们。他们不复存在。  姐妹俩住在肯辛顿她们父亲的宅子里——实际上是她们母亲的宅子,和一伙剑桥青年学生们待在一起。这些青年拥护“自由”,穿法兰绒裤子和法兰绒开领衫。他们是那种有良好教养,情感上无拘无束的人,他们说话低声细语,举止格外敏感。然而,希尔达忽然与一个年长她十岁的男人结了婚。他是这伙剑桥学生团体的老成员,是一个相当有钱的人,在政府中有个舒服的世袭职位,同时也写些哲学散文。希尔达和他住在威斯敏斯特的一所小房子里,加入到政府中那些有教养的人的社会中,这些人虽然不是头等人物,却是或即将是国家的真正智囊人物:他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或者说话时显得他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康妮在做一项和平方式的战时工作,结交了一帮穿法兰绒裤子的剑桥“刺头”,他们至今都温和地嘲弄一切。她的“朋友”是克里福德·查泰莱,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他本在波恩学习煤矿技术,那会儿刚刚赶回来。他以前也在剑桥学过两年,现在他在一个很棒的团里担任中尉,因此他可以更合适地穿着制服嘲弄一切了。  克里福德比康妮更属于上流社会。康妮是富裕的知识分子,而他属于贵族阶层,虽然不是大贵族,但好歹是贵族。他父亲是准男爵,他母亲是子爵的女儿。  然而,克里福德虽然比康妮出身更好,更加“上流社会”,但却以他自己的方式比康妮更狭隘更胆怯。在那个狭小的“上流社会”——土地贵族社会中,他觉得安逸,然而他对由中、下层阶级和外国人组成的整个其他的大千世界感到羞怯和惴惴不安。如果必须说实话的话,那么他就是有些害怕中、下层阶级的人,害怕和他不属于同一阶级的外国人。他以某种令人惊愕的方式意识到他自己的无助,其实他拥有特权给予的所有保护。这是很奇怪的,但确是我们时代的一种现象。  因此,一个像康斯坦斯·里德这样的姑娘那种独特的温柔与自信迷住了他。在纷乱的外部世界里,她远比他表现自如。  尽管如此,克里福德也是一个叛逆者,甚至叛逆自己的阶级。也许“叛逆”这个词用得过火了,太过火了。他只是碰上了年轻人反传统、反任何一种现实权威的普遍潮流。父辈人都是可笑的:他自己固执的父亲最为可笑。政府都是可笑的:我们自己这个等着瞧的政府尤其可笑。军队是可笑的,老派的将军们全都可笑,红脸的吉治纳将军尤甚。甚至连战争也是可笑的,尽管它杀了很多人。  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有些可笑,或者说是非常可笑:任何东西跟权威沾边的,不论是军队还是政府还是大学,都在某种程度上是可笑的。就统治阶层自认为有统治资格而言,他们也是同样的可笑。克里福德的父亲乔弗利男爵极其可笑。他砍倒他的树,清除他矿上的矿工,打发他们到战场上去;他自己却安然无恙,同时高喊爱国。而且他为国家花的钱比挣的还多。  当查泰莱小姐——姐姐爱玛——从英国中部到伦敦做护理工作的时候,她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诙谐地谈论乔弗利男爵和他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哥哥和爵位继承人赫伯特则坦然大笑,虽然被砍倒给战壕做支撑的树都是他自己的。而克里福德只是有点不安地微笑。所有的事情都是可笑的,真是这样。但是临到跟前,一个人自己也变得可笑的时候……至少像康妮那样其他阶级的人对有些事是很认真的。他们相信有些事情。  他们对于士兵,对于征兵的威胁,对于孩子们短缺食糖和糖果等,都是相当认真的。当然,在所有这些事情中,当局可笑地不知所措。但克里福德对此从不往心里去。对于他而言,当局从一开始就是可笑的,并非因为糖果或士兵。  ……

前言

  本书作者D.H.劳伦斯出生于英国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的一个矿工家庭,受过高等教育,从事过会计、教师等多种职业,自一九一二年起成为专业作家。他是一个勤奋多产的作家,以他四十五年的短暂人生,向读者贡献了四十多卷小说、诗歌、戏剧、游记等作品及批评和思想著作。本书是他最后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他开始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病魔缠身。他于一九二八年完成此书,两年后就因病离开了人世。  劳伦斯的几部主要作品都以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即诺丁汉一带的矿区和农村为背景,当地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况以及当地矿区发展所反映的现代工业文明对当地生活的影响,是他的创作所包含的深层内容。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1911)就描写了当地农村青年所面临的古老淳朴与现代虚荣之间的选择。他的重要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1913)写了现代机器文明和工人阶级状况给当地一个矿工家庭生活上、精神上造成的压抑。《虹》(1915)及其姊妹篇《恋爱中的女人》(1921)被认为是他最了不起的两部长篇小说,作品中描写的两性关系同样处在现代工业文明对当地农民及其后代生活的巨大影响的背景之下。本书写的是贵族兼资本家查泰莱爵爷府上的故事,但这个爵爷府也还是在矿区的包围之中,矿区破烂不堪的状况既是当时矿工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又是死水般的查泰莱爵爷府的陪衬。即使是女主人公康妮的婚姻、爱情选择,也反映出对机器文明所造成的死气沉沉家庭生活的厌恶和对原始爱情活力的追求。  劳伦斯的父亲是一个近乎文盲的矿工,说一口诺丁汉郡和德比郡一带的方言,在习惯和外表上都体现出当地矿工的特点。他母亲是学校里的老师,说的是贵族式的标准英语,在周围环境中有一种自以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优越感。劳伦斯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很自然地接受了来自两方面的影响。劳伦斯显然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矿工们说话时的那种直言不讳,他甚至不隐讳男女之间的隐私,因而在当时仍竭力标榜高贵典雅绅士风度的英国社会中遇到了麻烦,他的一些作品,包括本书,由于有伤风化而一度在英美被禁。他的母亲则给了他另一种影响,她鼓励他,开发他的智慧,甚至由于对丈夫的失望而过分热衷于在他的成就中寻求满足,给他造成了无穷的压力。《儿子与情人》就是以这样的家庭生活经历为原型而创作的。但是,他从这样的家庭生活体验中所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他在创作中寻求的一种直接的感官性和一种精神、理智、信仰、情感、修养统一体的融合,这是他的家庭中所缺乏的,然而正是因为缺乏,所以才促使他的追求格外强烈。  本书在劳伦斯的全部创作中不能说是最好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他最重要、最具特色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女主人公康妮在婚姻、爱情上的反叛和追求,书写出机器文明及其带来的战争和各种违背自然的倾向对人性和人间最宝贵事物的摧残和破坏,同时也把康妮的追求从单纯的肉体欲望的满足提升为现代人精神追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作品主要是通过康妮和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来展示康妮的反叛和追求的。  克里福德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使他成了下肢瘫痪的残废,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时他也失去了正常人的感情生活。康妮对他来讲,只是一架生育机器,他还希望她再去找一架雄性的生育机器,交配以后为他生下一个爵爷府的继承人。他只考虑他自己家的香火可以延续,他们家的姓氏有人继承。他把性和感情截然分开,在他看来,偶尔的性关系无关紧要,“事情会像鸟雀交尾般过去”,当事人之间不会,也不应该产生任何感情。他不过是要借个“种”而已。他对康妮说:“假如性的匮乏使你不完整不协调,那么就出去风流一把。假如没有儿子使你不完整不协调,那么只要可能,就要个孩子。但这些事只是为了让你能有完整的生活,为了得到长久的和谐。”为了让他自己有“完整的生活”,得到“长久的和谐”,他不惜牺牲康妮一生的感情生活,来维持他家庭的稳定。他的所有这一切算计似乎不仅是为他自己好,也为康妮着想,只要维持他家庭稳定的大局,他不仅无所谓自己戴不戴“绿帽子”,而且还可以从中受益。然而,他的失算也就在这个地方。他是机器时代的典型代表,他的算计似乎是把当事人的利益都考虑进去了,是一桩公平交易,但是他用衡量机器的方法来衡量人,他的“算计”错误是必然的。他对自己的妻子是这样一种态度,对待他手下的工人就更不用说了。他对康妮说,那些矿工不是人,“他们是你所不理解、也永远不可能理解的动物”。所以,克里福德的问题不仅是因为他丧失了性功能,求子心切,才希望康妮出去为他充当一回“动物”的,在他眼里,别人都是机器,都是动物,都是为他实现他的目的所用的工具。他的观念本来就和现代社会的平等、人权思想格格不入。康妮弃他而去,而且爱上的竟是他手下的一个下人,这是他这种思想境界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有用最肮脏的语言破口大骂。  康妮的反叛,从作品的表面内容来看,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同寻求性的满足有关。但是,这是一部严肃而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作品。劳伦斯写康妮追求性的满足,写她对阳物的向往,这只是一种象征。克里福德的阳物失效,这本身就是机器文明的奴隶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力的一种象征。在机器文明的时代,似乎机器可以替代人做任何事情,机器甚至可以复制出人的阳物来当替代品。但是,从性关系中滋生的情感是无法替代的,性关系所激起的生命活力是无法替代的。机器文明的时代造成人对机器的依赖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对机器的过分依赖倾向于把一切都看做一种程序,性关系也只是人的求快乐本能和生育本能的一种程序。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把自己变成了程序的奴隶,机器的奴隶。克里福德尽管把大众看成和尼禄时代的奴隶没有什么区别,可他自己却是他这个时代的奴隶。所以,他的丧失生育能力,是机器时代的奴隶缺乏生命活力的象征;坐在机器轮椅上的他,是他受制于机器的象征。他虽然自己也是机器时代的受害者,但是他的思想意识决定了他自己就是危害者。康妮的反叛,其意义远远超出她个人的性欲满足。首先,她是作为一个和克里福德相对立的人物而出现的,她热情,有活力,她无法接受克里福德的那套理论,她是机器文明的时代中生命价值的追求者。在生命价值面前,人是平等的,所以她并没有把门第和社会地位的悬殊看做她和麦勒斯之间爱情的屏障。其次,她是作为劳伦斯笔下精神和肉体不可分的新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人物而出现的。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震撼人心的性关系是心灵契合与交融的体现,这不是一般的性欲满足所能实现得了的。它在有一天实现这种交融之前,始终是人们理想中的追求,一旦有了这种交融以后,哪怕只有一次,它也会终生难忘地留在人们的心灵中,成为一种精神上的美好回忆。康妮在做出决定离开克里福德以前,并不是没有感受到各种沉重压力的,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她和麦勒斯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意味着什么的,但是她不顾一切地要离开克里福德,正说明她精神追求的坚定。这不是她一时的冲动,而是理性起了主导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若没有她和麦勒斯性冲动时的那种心灵的契合和交融,她也不可能将这个问题上升到精神层面来思考,而最终做出理性的决定。  作品中的麦勒斯这个人物之所以博得康妮的爱,是因为他有男子汉的气质,他当过军官,也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现在身处仆人的地位,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但是他在主人面前不卑不亢,有他自己独立的个性。他和康妮之间有了那种震撼人心的性关系之后,他还是比较含蓄,这是因为他不愿意被贵族夫人所玩弄,他存有戒心。他在康妮面前说一口当地的土话,其实他是会说受教育者所说的标准英语的,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康妮明白他们之间地位上的差异。但是,他是认真的,正是那种心灵契合的性关系使他相信,康妮的爱不是在自己男人那里得不到性满足的贵妇人出来随便打点野食的行为。他是在争取一个社会地位底下者也应该拥有的真正的爱的权利。他得到了康妮,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所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总之,作品在表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背后,含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作品表面上比较露骨的性描写,实际上只是更好地传达深刻思想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段。当然,作品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包括各种象征和《圣经》等典故的丰富隐喻,只有在细读作品以后,才会感受到作者的匠心之所在。  本书虽然已出过至少两个译本,但是每一次新的翻译实际上都是一种新的解读。我们还是希望我们这个积几十年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翻译的经验而做出的这一个解读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欣赏。

内容概要

劳伦斯(1885-1930)是二十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生于诺丁汉一个矿工家庭,二十一岁时入诺丁汉大学学习,一生中创作了四十余部小说、诗歌、游记等作品。劳伦斯提倡人性自由发展,反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深入探索,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

书籍目录

译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

编辑推荐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西方十大情爱经典小说之一。此时的劳伦斯对人物及情节的刻画已经炉火纯青,对他所探索的两性关系也有了更深思熟虑的答案。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是通过康妮和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来展示康妮的反叛和追求的。
克里福德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使他成了下肢瘫痪的残废,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时他也失去了正常人的感情生活。康妮对他来讲,只是一架生育机器,他还希望她再去找一架雄性的生育机器,交配以后为他生下一个爵爷府的继承人。他只考虑他自己家的香火可以延续,他们家的姓氏有人继承。他把性和感情截然分开,在他看来,偶尔的性关系无关紧要,“事情会像鸟雀交尾般过去”,当事人之间不会,也不应该产生
任何感情。他不过是要借个“种”而已。他对康妮说:“假如性的匮乏使你不完整不协调,那么就出去风流一把。假如没有儿子使你不完整不协调,那么只要可能,就要个孩子。但这些事只是为了让你能有完整的生活,为了得到长久的和谐。”为了让他自己有“完整的生活”,得到“长久的和谐”,他不惜牺牲康妮一生的感情生活,来维持他家庭的稳定。他的所有这一切算计似乎不仅是为他自己好,也丸康妮着想,只要维持他家庭稳定的大局,他不仅无所谓自己戴不戴“绿帽子”,而且还可以从中受益。然而,他的失算也就在这个地方。他是机器时代的典型代表,他的算计似乎是把当事人的利益都考虑进去了,是一桩公平交易,但是他用衡量机器的方法来衡量人,他的“计算”错误是必然的。他对自己的妻子是这样一种态度,对待他手下的工人就更不用说了。他对康妮说,那些矿工不是人,“他们是你所不理解、也永远不可能理解的动物”。所以,克里福德的问题不仅是因为他丧失了性功能,求子心切,才希望康妮出去为他充当一回“动物”的,在他眼里,别人都是机器,都是动物,都是为他实现他的目的所用的工具。他的观念本来就和现代社会的平等、人权思想格格不入。康妮弃他而去,而且爱上的竟是他手下的一个下人,这是他这种思想境界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有用最肮脏的语言破口大骂。

图书封面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是劳伦斯对现代社会追求金钱、追求机器大生产的而导致的人性冷漠与空虚的一本巨作。该书对于人们泛泛地谈论精神生活,忽视最基本的人性的物质与肉体的需要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个半身不遂的克利福、一个20出头的活泼少女康妮,生活于一起,对于生气勃勃的康妮来说,无疑是剥夺了生活得乐趣,成为一个守活寡的看护……寂寞,究竟对于人有多大的影响?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否仅限于空洞无物的精神吹嘘?劳伦斯回归本质,批判社会对物质的盲目崇拜,主张温情、勇敢以及人性的本质交流
  •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众多代表作之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度被禁,在当时宗教保守、上层阶级高贵矜持之下,这样露骨的表述和叛逆的思想是不容于世的。《查泰莱》成书于1928年,当时英国的风貌从此书中可窥见一斑。 作品中的英国 1、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一战爆发,战后的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阴霾之下。有人成为战争受害者,比如康妮的丈夫,残疾了。有人迷茫,终日惶惶不知所措,比如众多的年轻人。 2、工业革命的影响在英国中部体现得尤为明显,工业社会,机器时代。工人们沦为社会进步的机器,单调重复,乏味麻木,没有信念,没有希望。统治阶级也变身为机器,谨守秩序,无情无趣。 3、阶级对立,上层阶级和工人阶级泾渭分明,阶级矛盾开始尖锐激化。康妮姐姐信奉布尔什维克主义,却对工人阶级嗤之以鼻,因为自己所属中产阶级。她对麦勒斯与康妮结合的排斥,也是源于对自己阶级观念的固守。 康妮和麦勒斯 此书开篇,康妮的想法,“我们本来就处于一个悲剧时代,因此我们无须悲痛欲绝……现在是没有通向未来之坦途的,但是我们四处奔走,攀越障碍。无论多少重天压下来,我们也得生活。”康妮的丈夫在战争中半身不遂,家庭和正常生活被毁,可她依然不放弃,依然坚守生活,坚守求知。 此书结尾,麦勒斯写给康妮的信,“解决工业问题的唯一方法:教会人们生活,适当地生活……空气中到处充斥着贪欲之神,这是众生的意志,追逐金钱,憎恶生命……糟糕的时代将要来临。”麦勒斯认为,这个时代所有人都麻木拜金缺失信仰,为了逃避,他离群索居,守护着内心的安宁和信念,始终怀有对美好的信仰,包括情欲,包括生活。 正是康妮和麦勒斯对“生活”的共同追求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真正的生活,而非为温饱求生存,为金钱求生存,为体面求生存。愉悦自己,不畏世俗;崇尚爱情,享受情欲;头脑清明,精力充沛;保持形体,追求美好;心怀信念,不屈不挠。 他们享受性,享受爱,享受生活,信仰着世间一切的美好。在当时的封闭压抑大环境下,他们是异类。他们打破了正常秩序,跨越阶层;他们法律意义上违背伦理,私通生子。康妮的丈夫克里福德心怀憎恶,因为男爵头衔下的原有秩序被打乱,不体面。康妮开明开放甚至任性的父亲和姐姐也有非议,因为有着爵士头衔的中产阶级,不能和工人阶级混为一谈,也不体面。 于是康妮和麦勒斯反叛,他们刺激着固守机器时代的上层阶级,刺激着麻木屈服的工人阶级,刺激着盲目拜金的年轻人。这是对整个工业社会的反思,对所有生在其中人的唤醒,欧洲文明正在分崩离析。 生存还是生活,与阶级无关,与贫富无关,与长幼无关。康妮和麦勒斯选择释放人性自由,选择真正的生活。这也是劳伦斯想告诉人们的,去生活吧。
  •     拜读他第一本书是《儿子与情人》。相当压抑。我承认那种病态的细腻是种天分,但好在我们每个人并不都这么活的。况且世间尽是那类名著也够好受的了。正题——这次他算豁出去了。也许是天鹅之歌的缘故。甚至他的豁达、洒脱、凝练,不拘小节分寸感是那么好。他依然会有“二字形容词”的招牌炫技:细致入微,历历在目的澄澈。而那段“雨中曲”无疑是神来之笔——竟然让我看到了伍德斯托克式的超然物外。把它粗鲁地视为时代寓言是欠妥的,至少,不那么高明——你会失掉最深挚的情感体验。一种纯洁的极致:你似乎该仔细思忖一下了,性的话题究竟意味着什么。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     细腻、经典
  •     终于看完了,准备找电影再看一遍!当小黄书看的,哈哈,就是这么肤浅!
  •     证明了有些作品被称为“名著”真的只是因为年头比较老而已。抛开年头,真的基本跟当代地摊文学没差。
  •     看的最快的一本
  •     羞~//////
  •     4.5
  •     有点儿失望。。
  •     康妮是个挺有意思的姑娘,就是有点受不了他们重口味的情趣。。。
  •     爱情的另类解释,不接受
  •     什么破翻译……
  •     有时候以为金钱能掌握一切,可是爱情来的时候原来一切都不算什么,只有不顾一切的跟那个人走到一起~~~
  •     翻译的很做作 结尾那封信还不错
  •     大概是翻译的问题吧,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应该有更好的版本。
  •     六月的第一个周末
  •     质优低价
  •     丢了
  •     春天不是读书天,这本书读的时间有点长
  •     这种涌动和不甘寂寞和企盼在陷入抑郁的时候简直像奇迹一样的存在。
  •     果然只是情人,看不出哪里可以算作爱人。
  •     于细微处见人性,于人性中见时代!
  •     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地评价,本书的翻译烂得一塌糊涂,居然连“俺”“俺们”都整出来了,还通篇都是,还不初中生的翻译水平,一点阅读美感都没有,强烈建议,想买这本书的大家,千万不要买这个版本,买这个翻译的。切记切记!
    我的那本现在就想二手书处理了,实在不行只有垫桌脚了。
  •     封面太精美了,收藏用的
  •     最大的感触是反抗
  •     越往后越被打动。康妮和托马斯之间那小小的圣灵降临的爱欲的火焰,两个人义无反顾要走到一起的唯一理由。结尾托马斯的长长的信如此真挚,还好不是悲剧结尾。DH劳伦斯的情爱在这里显得如此贞洁、热烈、美好、勇敢。
  •     难得在那个年代,劳伦斯能把两性关系看得这么透彻,克利福德太像一个人了,像得看起来感到恐怖。
  •     在书店蹭看了几章后,立即坚决的在打烊前买了带回家。作者对于性爱的理解和描绘如果不是圣经级别至少也是高级教参了,捧着阅读的过程中重新又爱上了纸书。将类似经历和观察改头换面排列组合进行艺术加工的作品总是真实并且打动人心。他的写作风格也相当的detail和严谨。
  •     要写很长很长的读后感……
  •     送货超快的,性价比很高哦
  •     关于两性
  •     法左小说,读一半搁置太久,弃了。
  •     这版翻译不如黑马那版
  •     总觉得这本书有悖于伦理道德。注重人权,释放人的本性无可厚非。但不能满足自我过度的欲望而不考虑这是否合理。国外的人从文艺复兴开始就以人权对抗神权,尽可能大的听从自己的欲望。现在欧美国家也一样,性取向有问题的人也抗议着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实在不能理解
  •     好像文笔和故事都不怎么吸引我,通篇都是对工业社会的愤怒,想要返朴归真的意思。。肉体是真正的生活??如果能把情色场景的描写水平再提高些,大概会多给一颗星><总之不是我的type
  •     的确很不错,里面的什么**描写挺仔细
  •     工业时代一个女人的觉醒。
  •     康妮和麦勒斯对“生活”的共同追求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这是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和反叛,对麻木屈服人们的刺激和唤醒。
  •     当时小伙伴一直说它很情色,一直没内时间看(⊙o⊙)
  •     生命不熄,爱欲不停。
  •     相比《虹》,少了通篇可见的象征,少了跨越几代的情感历程,却有更加生动更加丰富的情欲描写。或许,性,才是劳伦斯最钟爱的主题。
  •     性欲,是宇宙间最大的力量。《种子的力》,赞颂了植物的性欲。本书,张扬的赞颂女人的性欲,顺便歌颂了满足女人性欲的男人。本书的重大作用,让全世界的男男女女提高了对性的期望,让更多的男人以征服女人作为目标,用性的征服获得女人的爱情。女人,为了满足性欲,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伪装勾引布局。
  •     心理和细节描写得很好
  •     约翰.托马斯要对简夫人道晚安了!
  •     乃有最美的腚沟子!
  •     或许纯粹却绝不完美。
  •     不太感兴趣,没有好好看╮<(=╯-╰=)>╭
  •     女性的情欲觉醒
  •     盛名之下,读来只觉算是女性觉醒的一部分
  •     Sex lighted up her life
  •     翻译略生硬。
  •     写的是有点露骨了 还是翻译的原因?
  •     爱情
  •     小时候看的小黄书哈哈哈哈
  •     质量不错,老婆喜欢
  •     爱情 情欲
  •     流露了一种生命本质
  •     不过是以性的形而上取代旧的形而上而已
  •     背对文明的loser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