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疯狂之名

出版日期:2017-2-1
ISBN:9787802568498
作者:杨添围
页数:231页

内容概要

杨添围:1963年生,台北艋舺人。高雄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在台北市立疗养院完成精神科住院医师训练,目前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精神科主治医师。2015年9月中开始兼任院区院长。
为了探索犯罪学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性,2007年取得台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硕士学位。杨添围除了一般精神疾病的诊疗工作之外,最主要热衷于司法精神鉴定的工作以及司法精神医学的教育训练。除了精神科医师工作外,偶尔会在网络上发表精神医学、异常行为以及犯罪相关的文章。

书籍目录

自序:我们终将克服难关
第一章马克诺顿:揭开现代精神异常抗辩的序幕
前言
早期的免责观念
疯人、孩童与野兽
是非对错准则的起源
启蒙时代到工业革命之间的数个审判
肚子里的魔鬼与邪恶的管家
特鲁里街皇家歌剧院枪杀案与妄想准则
贝林罕的绞刑台:妄想准则的否定?
行刺女王:妄想准则以及不可抗拒之疾病冲动
世纪之审:丹尼尔•马克诺顿案
案件经过
审判过程
贵族院的五个提问:历史性的马克诺顿判决
〔不可不知的重要人物〕再生之旅:从弒君者到正直良善的公民
重生的自由人
“我杀了维多利亚”
等候女王发落
尾声
第二章 马克诺顿法则与不可抗拒之冲动
马克诺顿法则之个别元素
1. 心智疾病
2. 理性缺损
3. 知晓
4. 行为之本性与特质
5. 错误
对马克诺顿法则的批评
新罕布夏法则:产物法则的前身
不可抗拒之冲动?
从不可抗拒冲动到自我控制准则
〔不可不知的重要人物〕苏格兰人马克诺顿
黑衣女王的八次劫难
帝国崛起:不安的维多利亚时代
马克诺顿的刺杀
审判与监禁
后语
第三章医疗准则的法庭实验与典范再临:从达伦法则到模范刑法典
马克诺顿法则,废或存?
产物法则与达伦判决
达伦案:三度入院窃贼引发的法庭实验
实验的结果
1962年麦克当诺判决
典范再临:模范刑法典法则
第四章以疾病之名:局部精神异常与单一狂躁症
精神异常:宛如野兽或全然疯狂?
精神异常的各种样貌
单一狂躁症
昂希妲‧葛尼耶与杀人狂躁症
专家证人:精神科医师出庭
局部精神异常与妄想准则
典范转移:诊断概念的改变
第五章 来自苏格兰的另类思考:减轻责任
局部精神异常与部分责任
“疯老爷”汀沃案
引进英格兰
减轻责任立法之后
第六章 狂烈的爱:辛克利案与精神异常抗辩改革
“史上最伟大的爱情展示”
从未谋面的影迷
刺杀行动开始
希尔顿饭店前的枪击
辛克利的审判:专家的战争
全民运动:抨击精神异常抗辩
因精神异常而无罪的留置
力图改革:限缩、废除或替代
举证责任与专家证词
改革成效
废除精神异常抗辩
限缩法律准则
举证责任
有罪但有精神疾病
第七章 精神异常抗辩别来无恙
认知准则与控制准则
疾病原则与产物法则
无罪,但自由了?
挪威悲剧:722大屠杀
坏或疯
专家的战争或舆论的审判?

作者简介

自十八世纪以来,降逐渐成熟的临床精神医学以及近两百年来英美地区累积的案例与法庭判决,对当代司法精神鉴定起了关键的指引作用。但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个案史,却少有人仔细推敲、了解其前后脉络。
《以疯狂之名》作者杨添围是国内少数司法精神医学的专家,采取历史辩证的观点,将许多具有指标意义的着名案例,做了深入浅出的探讨。透过行刺维多利亚女王而遭流放澳大利亚的爱德华‧奥斯福、因爱慕女演员茱蒂‧福斯特而刺杀雷根的辛克利,到血洗乌托亚岛的挪威杀人魔布列维克等案的详尽介绍,作者解释精神异常抗辩的观念演变、评鉴标准、各派观点与舆论媒体的影响。由于事涉人权、正义等面向,这类案件向来颇多争议,法庭上攻防不断,因此读来饶富趣味,堪称一本精神异常抗辩的历史演义。


 以疯狂之名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刺客当中经常是有精神病 的人,最近的是刺杀里根的。这本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历史上的精彩案例,并对其法律问题进行了回顾。作者是司法精神领域的专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历史上的名案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填补了国内这方面著作的空白
  •     精神异常抗辩是以精神异常为由作为无罪抗辩的理由。之所以对这样的内容感兴趣,是因为之前的一本讲人格分裂的书,知道了人格分裂的人是可以做此类辩护的。所以专门找来此书研读,专业知识很多,但读下来也是非常有趣的。
  •     经常会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精神病犯罪,然后罪行就会减轻,也有很多罪犯为了减轻罪行,而装疯卖傻,无论是精神病还是冒充精神病犯罪的现象一直不可避免,精神司法鉴定确实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标准,很期待这本书~
  •     精神层面的问题是否决定着现实层面的问题,所谓的精神患者是否都能逃过法律的责任,这本书仿佛一个漩涡让我沉迷,疯狂的世界如此有趣。
  •     英美历史上因为精神疾病诊断而减刑的案例,作者探讨的角度很有趣。
  •     精神异常,已成为无辜病患的一线生机,抑或恶人卸责的救命稻草,这是一部以真实案件解读精神病与司法正义博弈的著作。
  •     一本别样的犯罪心理学,精神异常可以是无辜精神病者的保命符,也可以是作恶者的“护身符”,前者疯狂是病所致,后者疯狂是丧心病狂,关于精神异常的抗辩,关于现代社会的人权和正义,都通过案例一点一点展现出来,值得一读。
  •     这边分尸,那边斩首,不同中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能拿出一纸证明,说“我有精神病”。但究竟是真的疯狂还是假装的罪恶,到底要怎样辨别怎样审判。这本书挺有意思,对很多典型案例做了分析,不过也确实深奥,刚开始读,理解太浅。
  •     精神病人是否就真的是无罪的?他们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有多大成分是自己的主观意愿?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以精神病的名义来抗辩的历史,介绍了不少相关的案例,可以说是一部了解精神病与犯罪学的必读书目。
  •     通过分析欧美许多轰动一时的著名案例,既展现了精神异常抗辩的演变史,又展现出现代社会对于人权、正义观念的不断修正,以期让受害者与精神异常者的正义皆能得到伸张。
  •     很猎奇的一本书,让我想到了《24个比利》,花了一个通宵看完,很刺激。
  •     英美法的精神异常抗辩,作为具有历史性的个案史,不太容易有机会仔细推敲,进而了解其前后脉络。笔者能力有限,因此这本书为了达成前述目标,一直力图限制在英美精神异常抗辩(insanity defense)的重要准则范围内,以及个案历史与相关准则前后脉络的轴线上;笔者虽然尽力避免在无力妥善处理又难免误导他人的议题上着墨过多,例如英美的减轻责任议题、证据责任与法庭程序,以及精神异常犯罪者的处遇与安置问题等。但是,仍无法完全忽略这些议题。我们终将克服难关。
  •     是真疯狂,还是假装异常, 以疯狂之名行疯狂之事,这是一个很难辨识的问题。
  •     由于事涉人权、正义等面向,这类案件向来颇多争议,法庭上攻防不断,因此读来饶富趣味,堪称一本精神异常抗辩的历史演义。
  •     很棒的书,最近武汉砍头案正好应了这本书,精神病人如何定罪?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有病的人经常是刺客。
  •     一直就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本书真的大大的激发了我的探索欲.....如果身犯重罪,但是精神异常,可以免去刑法责任吗?那假装异常,怎么承担罪责呢?有点深,还在学习中....
  •     笔者以为,自己是一位精神医学历史的爬梳者。常常假设:针对问题,追本溯源就容易找到答案;而刑案精神鉴定又是多年来专业投入最多的领域,而且每每必须面对司法官的提问,给予答案。然而,对于何谓最佳的精神异常抗辩准则,个人坦承无法知道正确答案为何。不过,笔者总是希望,已经把精神异常抗辩的大部分问题呈现于此。
  •     书中针对许多例子对我们进行精神、疯狂等的’讲解,虽还有许多不懂,但懂了的已经足够让自己惊心动魄了........
  •     老早就注意到台湾版了,只不过不习惯繁体就没有购买。现在等来简体版真是很欣喜。这本书写了英美历史上因为精神疾病诊断而减刑的案例,算是精神司法的范畴,无论对医生,律师等专家来说有很强的参考性,也是普通人了解很多当前热点时间的基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