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败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惨败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
ISBN:9787532737185
作者:(匈)凯尔泰斯·伊姆雷
页数:365页

内容概要

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esz Imre),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1929年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他被关进了德国纳粹分子设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来又被转移到德国境内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8年返回匈牙利。他在报社工作过,并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主要翻译德国作家的作品,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曾荣获过包括德国布兰登堡文学奖在内的多项国际文学奖。1975年开始发表长篇文学作品。处女作《无命运的人生》描写了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但这部自传体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直到1988年和1990年《无命运的人生》的两部续篇《惨败》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发表之后,他才为世界所了解,并开始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书籍目录

西西弗斯的石头及其寓意(译序)引子第一章 到达 某些先前事件 柯韦什在做梦,然后被呼唤 海关检查第二章 第二天醒来。先前发生的事。柯韦什坐下 继续 黎明。货车。柯韦什表明态度 住房第三章 解约 柯韦什的胜利 续(又是一个胜利) 续(又是一个胜利) 南海 波浪翻滚第四章 最终。女房东,房屋管理人 牵狗的先生 南海:一次奇特的认识第五章 清晨间奏曲 事故。女友 柯韦什被叫。随后他被迫理解第六章 在南海饭店的灯光折射中 文学:试验,访问续篇 转折。激情。清醒第七章 改变方向 理由,异议;和一个令人悲哀的结论第八章 柯韦什返回。变化。要被淹死的人 信。诧异 L第九章 我们结束

作者简介

《惨败》是凯尔泰斯的一部小长篇,叙述者是一个后来成为作家和文学翻译者的中年人。这个人对过去遗留的影响感到痛苦不堪,为自己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不能抚养一个孩子而悲痛,同时也穿插回忆了自己失败的婚姻和职业生涯。
本书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同为作者的处女作《无命运的人生》的续篇。

图书封面


 惨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在获奖演说上,激动地喊出三个字:“找到了!”——而窃以为,这部《惨败》就是对这三个字最好的注释。这并不是一部好读的作品,独特的修辞风格可能让不少人在翻开头10页之后就萌生退意,而后半部分压抑神秘的情节与叙述,对不少读者说,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我们应该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不可替代的:这部在东欧剧变即将来临之际写下的晦涩的作品,以一种沉痛但不绝望的笔触,隐忍地写出了作者的思考,我曾经认为,或许中国人是最能了解这部小说的,因为里面的太多细节,都犹在我眼前——我们的祖辈也曾经历过这些,甚至可以说:这部小说为我们思考一种体制提供了条件;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使作者有勇气、有能力去思考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找出奥斯维辛事件在人类社会中的普遍意义。作家的经历是独特的,但这种独特也是沉重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作为一部具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作品,《惨败》中布满了黑暗的人生。在这个采用了“元叙述”的文本中,第一层的叙述中,主人公是“老人”,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作家,为生计不得不做翻译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居住,与内心的自己做搏斗;而老人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柯韦什,渴望写出一部自己的小说,却只能停留在写写小品或新闻报道度日的情况中,这和凯尔泰斯自己的经历是相当相似的,对于这些事情的叙述,作家用的笔触是艰涩而理智的,但却浸透了一种伤感。而伤感的除了对自己的剖白,还有那些“恐怖”的细节:如P178中柯韦什的主编说:我的门对谁都是敞开的——其实这扇门对谁都是不敞开的:p154中,男人们总是担心着被从床上扯出来,关到货车里;p226中,几乎每个人都会被解雇;p248中,人们的工作被“上面”决定什么是“适合的”——表现出一种“框架的、徒有其表的所谓严密”,p316中作者甚至写到“人对制度服务”,还有房东的孩子,那个为了获得象棋冠军而精神失常的孩子……对于这一切,作者在p52中,沉重地写到:集权的暴力体制的世界,是境况那有限的和难以克服的世界。作者对于专制的压抑的描写渗透到文章的许多地方:甚至是“梦”。“梦幻”是这部小说相当独特的风格,情节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荒诞的,充满着矛盾,假装一下弗洛伊德:这说明凯尔泰斯的内心充满了不能言说的压抑,遭遇了一种焦虑与矛盾,不能自拔……我们甚至可以假设:老人笔下的那篇小说,所写的一切都是梦,连续不断的梦,因而才会笼罩着如此模糊神秘的色彩。回到正题:在作者明确写出的一个梦中,柯韦什梦到了一个喜欢铐链的女人,把男人锁起来,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可能性,但是,我在“锁”中,看到的除了虐杀、禁锢,还看到一种突破的勇气——即使突围要流血。因而作者写:世界把生涯诠释为失败。但作者何尝不想突破失败的封锁?因此,他写下了这部小说,用兜兜转转的迷离与技巧迂回地叙述自己的痛与呼喊。而本文前半部分最为明显的修辞风格,可能就是那一个接一个的括号,括号中句子简短而迂回重复。我个人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效果:一个个括号造成了一种欲言又止的效果,提醒读者:欲图表达的一切都在言外,都在你们身边;而一个个括弧,像是监狱的围墙,围住了那些本应具有自由表达的作用的文字——是不是过度诠释不得而知,但面对个性的文本,尝试去感受当然比一味去抱怨能获得更多的乐趣。而凯尔泰斯是一个思想者,曾作为尼采、维特根斯坦的译者,作者自然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作者也在追寻写作的意义:作者在“老人所叙述的小说”中,插入了一个神秘的作家的演讲:题目为“我,侩子手……”。小说家既是侩子手:杀死一切封锁,杀死一切丑恶;同时,小说家也是牺牲者:因为小说是死亡的艺术,一个作家真正的价值,往往在死亡后才能被时间所证明,每一个伟大的小说家,都是用死亡实现自己的永生。道德是什么?体制是什么?罪恶和尊严是什么?世界是什么?——它们就是小说家的人生。而作者写到最后,老人终于死去,而他笔下的柯韦什终于要去书写一部真正的小说。不论这个设置有怎样的含义,作者把老人喻为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认为他是:幸福的——因为每一种经历都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而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些经历中体现。凯尔泰斯面对黑暗的国内政治,最终没有逃离,在这部小说中,我看到的并不是辛辣的讽刺批判,更多的是一种沉痛的思考。或许只有能冷静思考的人,才能接受生活的恩赐,无论那是痛苦还是快乐。或许只有这样的西西弗斯,才能在上山的路途中看懂世界。而这样,才能面对命运,在惨败中突破而重生,即使屈服于暴力,但是思考将让你找到自己的世界:最后,你站在高山之巅,回忆来时的风景,虽然遍是荆棘,但是没有人能像你这样看清这个世界。最后。回到“找到了”三个字,作者的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写作的意义、国家的意义,而他所找寻的东西,已然流淌在他的文字中。好吧,最后,我来大洒狗血,来模仿某些文案作者,写一段冷死人不偿命的简介:《惨败》不以情节见长,相反,在冗长而绵密的梦魇与现实中,浓重的暗示与隐匿中,表现出独特的思考,多种元素融合哲学思考,独具韵味。----------update:凯尔泰斯的领奖词: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02/kertesz-lecture-e.html 啊,在网上我居然找不到一篇中文翻译……囧
  •     ——作者:史靖澜“我的门对谁都是敞开的——其实这扇门对谁都是不敞开的。”——《惨败》我们的意识里总会有一个特定的时期,一个明确的有开头和结尾的时间段,它会彻底地塑造起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并潜移默化地在我们的每一次判断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说,是苏联入侵布拉格这座城市的灰色记忆;而恩古吉·提安哥,大概是西方人闯入肯尼亚那片闭塞又富饶的土地的开端;从阿斯图里亚斯的角度,自然是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无情的屠杀;至于凯尔泰斯·伊姆雷,那一定是其在奥斯维辛一年的经历,人间炼狱,一切道德建筑轰然崩塌。所以我们看到《惨败》开头那个茫然无措于自己作品的老人,麻木得令人胆寒,冷漠仿佛从南极的一场众神死亡之宏大景象中走出,只有手中的笔尚有点热度,包括笔下流出的血一般温吞的字迹,而他的母亲,对世界唯一保持清醒的人,也成为了一名“局外人”,保持着断绝的姿态,一切言语只剩下毫无意义的喃喃。“惨败”源于老人小说的被拒,出版社以读者无法接受的理由直接击破老人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实际上,被拒绝的不仅仅是老人,还有老人笔下的主人公柯韦什,他被自己的编辑部解雇,一个人流走到另一片土地上。其实,柯韦什有的时候也代替着老人说话,而老人似乎也承认这样一个非现实层面的现象存在,并借柯韦什之口说出自己的话。柯韦什是在老人的部分结束之后,以老人的整本小说形式中的主人公身份出现的,他在更高一层意义上来说是作者伊姆雷的自传形象。作家一九五一年被布达佩斯一家报社解雇,从此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柯韦什也是一样,不过柯韦什比较幸运,他在另一片土地上拥有了许多朋友,甚至情人,而那些朋友为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帮助,还为他找到了不少好的工作,柯韦什似乎与自己的惨败告别了。然而“惨败”并不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失败”——Fiasko,匈牙利语中这一词汇更显示出一种力量——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垮塌和拒绝。柯韦什拒绝了得到新工作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坚持要保持自身的独立与稳定,单纯成为个人,而非任何身份所框定的人,茫然无踪,居无定所(自然是精神上的),离开女人,参加军队,沦为犯人,最后又回到那一片改变他命运的土地。当他再回到那片土地,朋友们大多死的死变的变,有的离去,有的已然陌生。而书到了结尾,老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即将走向终结,曾经用作镇纸的石头最终解释为西西弗斯巨石的一小块碎片。西西弗斯?如同加缪所说,他是一个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人,真正掌握了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但不可改变的是,西西弗斯始终是一个壮烈的悲剧。对于老人而言,这是幸福的,因为每一种经历都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而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些经历中体现,即便这经历反反复复枯燥循环。这块西西弗斯之石,隐射着老人如西西弗斯一样周而复始却没有任何改变的写作,甚至于命运。这个命运脱胎于奥斯维辛经历之后,也象征着那个在苏联阴影之下的匈牙利的每一个平凡个人。这是一场惨败,指的也许只是老人和柯韦什,可若过分解读一下,也许还是整个匈牙利,整个当时暗色调的社会。在整部小说中,我喜欢两个特殊的存在,一个是机场海关人员,一个是睡在长椅上的钢琴师。前者如同苏联势力和秘密警察无处不在,后者由于害怕被人在床上猛地吵醒带走而经常睡在长椅上,可怜的存在。这两种人,海关和钢琴师,是毫无疑问的对立的存在,然而在这种对立中,我们仿佛看到一种模糊的和谐,钢琴师最后还是被人带走了,就像伊姆雷的每一本小说中总有人被带走一样毫无意外地消失了。海关人员还是在寻找一些永远找不到的东西,目光始终注视四周。这样看来,模糊的和谐从未被打破,而且始终保持着。有人说这样的小说毫无疑问是对东欧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否定,是政治小说不值一读。而我想说的是,文学的本质就是揭露。那个荒谬一如尤奈斯库戏剧情节的社会,黑暗仿佛巨大的古拉格,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也许它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成为后世的教训,不断被提起,被揭露,被批判,这不也正是文学的温床么,只不过恰好带有政治的色彩罢了,就像鲁迅,你也可以说他是个政治作家,可又有谁能怀疑他的伟大呢?对于老人和柯韦什来说,这是一场惨败,一场不可避免命中注定的惨败。而对于伊姆雷来说,这是他个人的成果,虽然我知道这么一个有着温柔笑容的老者,并不在乎所谓的成果失败,因为他从地狱中走出,并不急于迈向天堂,因为他徘徊于人世间,耐心记叙着周遭发生的一切,因为他享有官方话语的谩骂,且接受着众人高举的鲜花。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ODA2NDMwNw==&mid=400189100&idx=1&sn=5180a2003cfdbee88391a76b7b0b5e5c#wechat_redirect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真的很晦涩,所以我放弃阅读了
  •     大屠殺記憶,進而是抽象為形而上的人類記憶,與無命運的人的主題嵌合。
  •     看了觉得像 审判+1984 后来看了译序果然也提到像1984
    不过的确不好读,,,
    名为<我,侩子手……>的演讲实在太精彩了 命运的自白 值得反复读!
  •     擦,真的有五星么,《英国旗》我觉得就一般没找了,看起来这货还是比赫塔·米勒要靠谱得多
  •     估计是翻译太差了,看了没看懂,我看见那些会点外语但是不会文学的人去翻译书,真是糟蹋原著
  •     看引子,准备给三星,太玩弄形式了。 不过后面的梦境还是给四星吧。
  •     那这么说来2000年以后诺奖也不算特别坑爹...学弟我扫完了你全部书评,发现你还真是勤奋啊!
  •     是一本好书,很喜欢.这本书拿到手里会让人感觉很舒服,不管是封面还纸质.
  •     也许魔鬼就藏在这里的某个地方,而不在人进行谋杀的地方,而是在其把自己那不可或缺的德行扩展为一种谋杀的世界法则的地方。
  •     慢热,本以为要忍受三百多页的混沌折磨,却在看到第五十页的时候愣了许久,有些作家,只因几个表述就被立刻划到最贴心的阵营,共同坚守着某一部分的黑暗,这是纳博科夫再怎样的华丽也无法相比的,更何况凯尔泰斯用的是这样负罪而沉痛的调子,绝望是深的。必须比任何人更深的回答奥斯维辛,更深的进入担当,哪怕这是生命唯一的标示与源泉,是它存在的起因和恩惠。其实不大喜欢中间那段,荒诞和矛盾,他并没有卡夫卡那种俯视般的控制力,因而显得混乱,但其中插入的大量对小说本身的思考真是到位。我无比无比的喜欢引子。
  •     <我,刽子手……
  •     ……太年代久远了,但我印象中凯尔泰斯还蛮牛逼的
  •     对的,题目是eureka,而余泽民在《英国旗》里译成“找到了”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02/kertesz-lecture-e.html
    上面是他的演说。
    In short, I died once, so I could live. Perhaps that is my real story.这一句看得……唉。。。
  •     屌丝
  •     这不是从原文翻译的,是从二手语翻译的。所以没有感觉。中国不缺人,就是缺人才。余泽民先生翻译的才是经典和精品,好想读到余泽民先生翻译的另外的凯尔泰斯的作品。
  •     事实证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一定是折磨人的。。。
  •     读到一半有点读不下去。写作风格我倒是很喜欢
  •     再痛苦的时刻,也要努力幸福。
  •     遗忘与回首之间。
  •     "eureka"?
  •     没读下去,阅读的过程太痛苦了
  •     就这样被拖走和受难
  •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在获奖演说上,激动地喊出三个字:“找到了!”——而窃以为,这部《惨败》就是对这三个字最好的注释。
       这并不是一部好读的作品,独特的修辞风格可能让不少人在翻开头10页之后就萌生退意,而后半部分压抑神秘的情节与叙述,对不少读者说,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我们应该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不可替代的:这部在东欧剧变即将来临之际写下的晦涩的作品,以一种沉痛但不绝望的笔触,隐忍地写出了作者的思考,我曾经认为,或许中国人是最能了解这部小说的,因为里面的太多细节,都犹在我眼前——我们的祖辈也曾经历过这些,甚至可以说:这部小说为我们思考一种体制提供了条件;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使作者有勇气、有能力去思考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找出奥斯维辛事件在人类社会中的普遍意义。作家的经历是独特的,但这种独特也是沉重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作为一部具有浓郁自传色彩的作品,《惨败》中布满了黑暗的人生。在这个采用了“元叙述”的文本中,第一层的叙述中,主人公是“老人”,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作家,为生计不得不做翻译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居住,与内心的自己做搏斗;而老人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柯韦什,渴望写出一部自己的小说,却只能停留在写写小品或新闻报道度日的情况中,这和凯尔泰斯自己的经历是相当相似的,对于这些事情的叙述,作家用的笔触是艰涩而理智的,但却浸透了一种伤感。而伤感的除了对自己的剖白,还有那些“恐怖”的细节:
       如P178中柯韦什的主编说:我的门对谁都是敞开的——其实这扇门对谁都是不敞开的:p154中,男人们总是担心着被从床上扯出来,关到货车里;p226中,几乎每个人都会被解雇;p248中,人们的工作被“上面”决定什么是“适合的”——表现出一种“框架的、徒有其表的所谓严密”,p316中作者甚至写到“人对制度服务”,还有房东的孩子,那个为了获得象棋冠军而精神失常的孩子……对于这一切,作者在p52中,沉重地写到:集权的暴力体制的世界,是境况那有限的和难以克服的世界。
       作者对于专制的压抑的描写渗透到文章的许多地方:甚至是“梦”。“梦幻”是这部小说相当独特的风格,情节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荒诞的,充满着矛盾,假装一下弗洛伊德:这说明凯尔泰斯的内心充满了不能言说的压抑,遭遇了一种焦虑与矛盾,不能自拔……我们甚至可以假设:老人笔下的那篇小说,所写的一切都是梦,连续不断的梦,因而才会笼罩着如此模糊神秘的色彩。回到正题:在作者明确写出的一个梦中,柯韦什梦到了一个喜欢铐链的女人,把男人锁起来,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可能性,但是,我在“锁”中,看到的除了虐杀、禁锢,还看到一种突破的勇气——即使突围要流血。因而作者写:世界把生涯诠释为失败。但作者何尝不想突破失败的封锁?因此,他写下了这部小说,用兜兜转转的迷离与技巧迂回地叙述自己的痛与呼喊。
       而本文前半部分最为明显的修辞风格,可能就是那一个接一个的括号,括号中句子简短而迂回重复。我个人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效果:一个个括号造成了一种欲言又止的效果,提醒读者:欲图表达的一切都在言外,都在你们身边;而一个个括弧,像是监狱的围墙,围住了那些本应具有自由表达的作用的文字——是不是过度诠释不得而知,但面对个性的文本,尝试去感受当然比一味去抱怨能获得更多的乐趣。
       而凯尔泰斯是一个思想者,曾作为尼采、维特根斯坦的译者,作者自然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作者也在追寻写作的意义:作者在“老人所叙述的小说”中,插入了一个神秘的作家的演讲:题目为“我,侩子手……”。小说家既是侩子手:杀死一切封锁,杀死一切丑恶;同时,小说家也是牺牲者:因为小说是死亡的艺术,一个作家真正的价值,往往在死亡后才能被时间所证明,每一个伟大的小说家,都是用死亡实现自己的永生。道德是什么?体制是什么?罪恶和尊严是什么?世界是什么?——它们就是小说家的人生。
       而作者写到最后,老人终于死去,而他笔下的柯韦什终于要去书写一部真正的小说。不论这个设置有怎样的含义,作者把老人喻为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认为他是:幸福的——因为每一种经历都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而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些经历中体现。凯尔泰斯面对黑暗的国内政治,最终没有逃离,在这部小说中,我看到的并不是辛辣的讽刺批判,更多的是一种沉痛的思考。或许只有能冷静思考的人,才能接受生活的恩赐,无论那是痛苦还是快乐。或许只有这样的西西弗斯,才能在上山的路途中看懂世界。而这样,才能面对命运,在惨败中突破而重生,即使屈服于暴力,但是思考将让你找到自己的世界:最后,你站在高山之巅,回忆来时的风景,虽然遍是荆棘,但是没有人能像你这样看清这个世界。
       最后。回到“找到了”三个字,作者的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写作的意义、国家的意义,而他所找寻的东西,已然流淌在他的文字中。好吧,最后,我来大洒狗血,来模仿某些文案作者,写一段冷死人不偿命的简介:
       《惨败》不以情节见长,相反,在冗长而绵密的梦魇与现实中,浓重的暗示与隐匿中,表现出独特的思考,多种元素融合哲学思考,独具韵味。
      ----------
      update:
      凯尔泰斯的领奖词: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02/kertesz-lecture-e.html
      啊,在网上我居然找不到一篇中文翻译……囧
  •     上面的地址死都打不开,我真的很想看啊,谁再给个链接什么的,感激不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