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雄》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当代英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532739608
作者:[俄]米·莱蒙托夫
页数:240页

无事易生非

主人公彼乔林是一位贵族青年军官,他穿衣讲究体态优雅容貌吸引人。他机智、犀利、坚韧又毒舌。在年轻时他相信自己肯定负有崇高的使命,心灵里充满了使不完的力量,但就是不知道这使命到底是什么。找不到方向的彼乔林沉溺于空虚而卑劣的情欲之中,经过长期“历练”之后,他已成为老手。他内心在情欲的熔炉中锻炼得像铁一样冷酷和坚硬。 他对人性有自己的洞见,看穿了上流人的庸俗、装腔作势和虚伪,他对常人追求的名誉、财富和爱情并不感冒。他对自己的内心也有剖析,但就不知道也不想去改变这种现状。他一边在社会中“作恶”一边对“作恶”审视和反省,这一种复杂的二元性格反映出他是一个复杂的“圆形人物“。他很坏也不很坏,一个优雅的坏蛋。 当他在五峰城遇到他不太喜欢的做作的以前战友格鲁什尼茨基和格鲁什尼茨基爱的公爵小姐。他并不爱公爵小姐,却仍然去追求她。不是因为想占有她也不是嫉妒格鲁什尼茨基,而是他的内心空虚导致的。他就想图一乐,让周围的人听他摆布以满足他的“自尊心”。多了一个仇敌,他的内心反而高兴,因为这样他可以经常保持警觉,捕捉对手每一个目光和琢磨每一句话的含义,看出对手计策后假装受骗再去粉碎他们的阴谋。当他要与格鲁什尼茨基决斗时没有什么担心,只是想“死就死吧,对于世界来说损失不大,况且我自己也活得够无聊的。”打死对手后,他的副手惊恐万分,他像没事人似的说“一出喜剧结束了。”他对生活对生命已经如此冷漠。他对待人生好似在玩一场游戏在做一个梦。 他吸引女性的外表以及他对女性内心弱点的了解让他并不难找到和控制女伴。老道的他并不珍视感情,他害怕结婚,不愿承担责任。他认为结婚就没有了爱情,他只想逍遥自在。他无论是和维拉还是和公爵小姐交往,他病态地很享受地折磨她们,这不仅伤害了对方最后也伤害了自己,不断让自己在邪恶的深渊中更深一层。 为什么会出现彼乔林这样的“多余人“呢?首先他处在贵族阶级,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并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他们认同新文化却本身无能力去实践。他们生活优渥不愁衣食,有闲工夫去做“精神贵族”。很难想象一位为生计发愁的人会研究“上层建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825年,十月党人起义遭到镇压,俄国进入高压的政策时期。被迫害的“新思维”们噤若寒蝉,这些有实力的人无处发挥自己的才华也无法改变社会现状,于是只能在玩世不恭中虚度光阴。 “多余人”更是这个时代部分大学生的写照,沉迷于空虚的交游、电子游戏的虚拟世界、虚情假意的爱情游戏中。同时随着泛娱乐化和泛商品化,我们更加容易迷失在集体的无意识狂欢里。伴随着致幻性的图像、声音和欲望将自己置于美妙的天鹅绒监狱之中,或者是“单纯”地沉迷于感官的享受中。“是廉价的幸福还是昂贵的痛苦”已经有了“标准答案”。这与八十年代有激情有理想奋发的大学生有巨大差别,这更是两个时代的差别。但是不管怎么说,目标和理想是一个人的事!

再读《当代英雄》

原文地址:http://jackrubbish.com/blog/archives/12431#酷小说# 余华周国平等等前辈告诫我们要看经典著作,然而《红与黑》等等婆婆妈妈实在难以看完,有些世界名著确实是永恒的经典,当代作家无法超越,比如《当代英雄》,可惜的是《当代英雄》在世界名著里很少被提及。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来抨击沙皇,进步人士把莱蒙托夫看做普希金的继承人,不巧的是莱蒙托夫也继承了普希金的死法——决斗。莱蒙托夫实在是个酷哥。俄罗斯文豪多,同样的苦难的大地,中国的文人多数是懦夫或者郭mo若那种走狗。《当代英雄》被评价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部心理小说,还有其它很多特点。这个小说写的很不一样,结构很好,可能是因为它由几个短篇小说(《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宿命论者》等)组成的缘故,几个短篇的组合浑然一体。用后来的概念来说,这是个先锋小说。很酷,很diao,这是我的第一感觉,或者说这个小说装逼装出了历史最高水准。《当代英雄》这个长篇小说现在看来依然是酷的一笔雕凿,很潮很时尚。长篇小说《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伟大的诗人、画家,为这个我们不熟悉的短命天才点一支蜡烛。诗歌原文诗人死了,这荣誉②的俘虏!他受尽流言蜚语的中伤,胸饮了铅弹,渴望着复仇,垂下了高傲的头颅身亡!……诗人的这颗心已无法忍受那琐碎的凌辱带来的耻羞,他挺身对抗上流社会的舆论了,还是单枪匹马……被杀害了!被杀害了!……而今谁要这嚎哭,这空洞无用的恭维的合唱,这嘟嘟嚷嚷的无力的剖白!命运正作出它的宣判!难道不正是你们这伙人先磨灭他才气横溢的锋芒,然后为了让自己取乐解闷,把他强压心头的怒火扇旺?好啦,你们可以高兴了……他已受不了那最后的磨难;熄灭了,这盏天才的明灯,凋零了,这顶绚丽的花冠。凶手①漠然地瞄准他放枪…,此刻连搭救都没有希望:那空虚的心平静地跳着,他手中的枪竟没有抖颤。有什么可怪?……命运把他从远方抛向我们的祖邦,让他来猎取高官厚禄,如同千百个逃亡者那样。他常放肆地蔑视和嘲笑这个异国的语言和风尚。他哪能珍惜我们的荣耀,他怎知在这血腥的一瞬,对准了谁举起手放枪……他被杀害了——被坟墓夺走像那位经他用妙笔赞美过的不为人知但很可爱的诗人①,就是那妒火难熄的牺牲品,也像他在无情的手下殒命。什么抛却适情逸趣和纯朴友谊,他要跨进这窒熄幻想和激情的妒贤忌能的上流社会的门坎?既然他年轻时就已能洞悉人世,为什么还同中伤他的小人握手言欢,为什么听信虚情假意和巧语花言?他们摘去他先前佩戴的花冠,把满插月桂的荆冠给他戴上,但一根根暗藏着的棘针,把他好端端的前额刺伤;那帮专好嘲笑的愚妄之徒,以窃窃的恶语玷污他弥留的时光,他死了——空怀着雪耻的遗愿,着希望落空后的隐隐懊丧。美妙的歌声从此沉寂了,它再也不会到处传扬,诗人的栖身之所阴森而狭小,他的嘴角打上了封闭的印章。你们这帮以卑鄙著称的先人们不可一世的子孙,把受命运奚落的残存的世族用奴才的脚掌恣意蹂躏!你们,蜂拥在皇座两侧的人,.扼杀自由、天才、荣耀的刽子手,你们藏身在法律的荫庇下,不准许法庭和真理开口……但堕落的宠儿啊,还有一个神的法庭!有一位严峻的法官等候着你们,他听不进金钱叮当的响声,他早就看穿了你们的勾当与祸心。到那时你们想中伤也将是枉然,恶意诽谤再也救不了你们,你们即使倾尽全身的污血,也洗不净诗人正义的血痕![2]诗歌注释① 1975年以前的版本有引自法国诗人罗特鲁的悲剧《温采斯拉》的几行题词:复仇啊,国王,要复仇,我俯伏在你的足前,求你主持正义,把凶手惩办,好让他的死刑在未来世代,向后人昭示你的公正裁判,好让恶徒们看到前车之鉴。现已查明,这不是诗人所引,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好心人为避沙皇耳目而添加的。② “荣誉”俄语是qeCn,不仅指名誉,还可以指人格与尊严,这里一语双关,内涵丰富。① 指杀死普希金的法国保皇党人丹特士,法国七月革命后,他逃亡到俄国。①指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之一连斯基,他在决斗中被奥涅金击苑毙。独立书店:http://ooxx.hk 摇滚电台:http://ooxx.fm/ 我的梦千寻书社正在制作:http://www.MengQianXun.com/

永远的英雄

本书是笔者10年前阅读的作品。当时曾读过好几部西方文学作品,惟有这一部令人印象深刻。如今再读,虽然故事内容已如初读一般,但始终是找回了那样一种感觉。每次惦念起这部作品的时候,脑中总也想着主人公所出没的地方——茫茫的草滩、木屋、以及高原的景色,彼乔林骑在马上,最后被人告知已经死于远方的景象……“当代英雄”这一标题在笔者看来,并非是一种讽刺。在一个沉湎于各种定论的社会(也如同我们的社会),主人公因为性格的驱使走了出来,追逐自由以及迷茫的未知……再加上莱蒙托夫的笔法精准有致,看似不经意的写法中却流露出了隽永与永恒的风波——这往往勾起了我们的畅想(也许只有我),为一种豁达而又空旷的气息而感到迷醉……总的来说,本书是难以评判的一本书,因为单单从一个个故事里几乎找不出什么,在读完全书的时候,才能发现由作者赋予的那种独特魅力,令人感伤而又对未来充满了不一样的憧憬。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情感——就如同彼乔林自身所说,虽也希冀过着舒坦的日子,但骨子里却不愿去平稳地度过人生——在“宿命论”的篇章中,更能反映出主人公性格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虽然强调理性,但却更愿意追随激情与直感……我自己并不赞同本书简介中的说法。虽然莱蒙托夫本人也说“彼乔林是一个典型”。但却比可能寓意的同时代人的身上更多了深邃与冲劲,或者说,预料到被时代气息之网所捕捉的破网之鱼。主人公俨然是个先锋形象,虽然他并不指出明确的方向,但却已然预料到了自身的处境。《当代英雄》理应献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叛逃者,一颗颗毫无顾忌、却闪动着万分璀璨之光的点点孤星。

读《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一部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史上真正的经典之作之一。莱蒙托夫在1841年27岁时死于休假后回部队途中的一场决斗,一如小说主人公毕巧林在去波斯途中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死在路上,同样具有悲剧彩。 小说有四个小故事组成。第一部分《贝拉》,我与上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去斯塔夫罗波尔途中相遇相识,上尉给我讲故事,提及小说主人公格里戈里·亚历山大罗维奇·毕巧林,引出公爵的小儿子阿扎马特,公爵的小女儿贝拉,重点讲述了毕巧林热烈追求年轻淳朴的姑娘贝拉并获取其芳心却最终给贝拉带来毁灭的故事。我与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在科比分手。第二部分《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我与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在高加索第二次相遇,作为毕巧林的从前指挥官与朋友的马克西梅奇与冷漠的毕巧林短暂会面。我获取了毕巧林的私人笔记。笔记分三个部分,即为《塔曼》,讲述我(毕巧林)在塔曼居住,碰到以走私营生的小瞎子及“少女---水妖”等人,因好奇而跟踪、搅乱他们平和自在的生活圈并险些丧命;《公爵小姐梅丽》,毕巧林在皮亚季戈尔斯疗养期间出于对格鲁什尼茨基的妒忌,同时也是为了间接地接近旧日情人微娜而佯装追求梅丽公爵小姐,因而遭到格鲁什尼茨基的报复。与格鲁什尼茨基决斗并将其杀死,抛弃梅丽公爵小姐,但微娜已悄悄离他而去;《宿命论者》,讲述毕巧林与中尉乌里奇对宿命进行打赌,乌里奇被意外杀死。毕巧林是莱蒙托夫在小说中倾力塑造的人物,这是个典型的“多余人”形象。作为一名青年贵族军官,他天资聪颖,才智出众,精力充沛,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他是一个貌似高尚实则卑鄙的冷酷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不因为善而期待报答,也不因为恶而期待诅咒”,一个永远的惋惜着却没有憧憬,知道一切,感觉一切,看到一切,憎恨一切、蔑视一切”的“恶魔”,“我在自己身上就感受着这种不知餍足的贪欲,这种要把我的人生途中所遇见的一切都吞噬下去的欲望;我观察他人的痛苦和欢乐仅仅遵守一个视角:把它们看成是支撑我的精神力量的养料。”“我首选的一件快乐-----让我周围的一切屈从于我的意志;去激发他人对自己的热爱、忠诚与敬畏----这难道不是权力的最大胜利与首要标志......”他本来很谦逊---人们却指责他滑头,于是他变的城府很深;他觉得自个儿比其他人聪明,-----人家却把他看得比他们低劣,于是他变成一个易于嫉妒的人;他本来是想爱整个世界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他便学会了赠恨;他诉说真情----人们不相信他,于是他开始撒谎欺骗;他认为自己怀有崇高的使命,却又不知道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他看到现实中最走运的人胸无点墨,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善于耍手腕,于是,“在我心中就萌生了一种绝望----不是那种人们常用手枪枪口去医治的绝望,而是一种冷冰冰、软绵绵的绝望,是以那种客客气气温厚和善的微笑而掩饰着的绝望,我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疾人。”可是不可否认,毕巧林又是一个意志坚强、性情勇敢,智慧刚毅的人,一个拥有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的现代个性,一个冷静的分析着怀疑着探索着的现代个性。“不论是下雨天,还是大冷天,他可是都能出去打猎的,并且一去都是一整天;被人都冻僵了,累坏了,-----他却是什么事都没有......护窗板上有点敲击声,他就会浑身哆嗦,脸色发青。然而,我却亲眼看到过他单枪匹马去猎来一头野猪”;“从生活的风暴中,我这人所承受所接纳的仅仅是某些思想---而不是任何情感,我这人早就不是靠心灵而是凭头脑在活着了。我斟酌着、检视着我自身的激情与行为,均是出自纯粹的好奇,而不掺进丝毫的同情。在我身上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在生存这个词的完全本真的意义上活着,另一个则思考着审视着他”。他是一个在生存的风雨中执着地搏击着的水手:他的心灵已习惯于风暴,习惯于搏斗,而一旦他被抛到岸上,那么,不论绿荫匝匝的树林如何引诱他,不论和煦温存的阳光怎样沐浴他,他都会觉得寂寞,感到苦闷。对于爱情,他深刻剖析自己:我的爱情不曾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因为我这个人从来没有为我所爱的人牺牲过什么,我是为我自己,为了自身的享受才去爱的;我贪婪的吞噬着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温柔,他们的快乐与痛苦,一味地去满足心灵奇怪的欲求----这欲壑也从来没有被填满过。”对于贝拉,他派专差为其购买一卷一卷,各式各样的波斯布料,无所不用而获其芳心,可四个月后,他便变了心,对她日渐冷淡。贝拉死时,“她的脸上并没有特别的表情”,“竟然抬起头笑起来”;对于公爵小姐梅丽,他出于对格鲁什尼茨基的嫉妒,或者自身不可餍足的贪欲而费尽心思将其征服,却无心与之结婚,以一句“我不爱您”将其抛弃;可是,对于与之青梅竹马到藕断丝连的微娜,“她可是这世上我没有勇气欺骗的唯一女子”,“对她的记忆将在我的心底而且永远不会被污染”,“要是在这会能握住她的手,我情愿为此付出昂贵代价。”当他收到微娜的离别便条时,他像一个疯子似的跳出房门无情的鞭策已经疲惫的马去追赶而把马骑死,他试着徒步前行,却因两条腿发软,一失足跌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像一个婴儿那样哭了起来”,他的胸膛就要撕裂开来,他素有的那份那份坚毅与冷静都像烟一样消散了,“---只要一分钟,只要能再见她一分钟,,与她道别,握握她的手......我祈祷着,诅咒着,痛哭着,狂笑着.....不,什么也不能表达我的这种焦虑,这份绝望.....在可能永远失去她的这一情形中,微娜便在我心目中成为这世间最可贵者----比名誉比生命比幸福都要宝贵的”.....此种痴情也是可歌可泣啊!对于莱蒙托夫为何称毕巧林为“当代英雄”,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是没读出莱蒙托夫有什么所谓的谴责、批判抑或“辛辣的讽刺”,毕巧林是一幅肖像,但不是某一个人的,它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集体特写,我们在其身上总能发现他或她的影子。正如阿·托尔斯泰所说,这注定是一部要永远不老的书,因为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就洒上了诗的灵水。诚哉斯言,不朽的“当代英雄”。

其实毕乔林挺酷的

看了这本书,觉得很棒。文笔很清丽、洗练。映像很深的是描写俄罗斯的雪山的部分,简直能看其字而见其景,令人有一种立刻奔往那里的冲动。作者写早晨的空气,”就像婴儿的吻一般”。多贴切啊。

多余的人

我是一个多余的人。这么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大学读的是最无用的——哲学。并且,我晃荡了四年,在大学图书馆里别人看口译,看政治,我则趴在那里看东山魁夷的画册和荣格心理学。临近毕业,我也没找到工作,却莫名其妙开始上网,写博客。现在我工作三年了,干了三年老师的行当,“毁人不倦”,没有创造出骄人的成绩,只有不断出各种状况。和我不拘小节的性格很有关系,我和领导总是格格不入(其实和一大部分人都是格格不入),日子飘飘荡荡,留下的日记恍恍忽忽,迷迷离离,整理不出一个头绪,其中三分之一是诗——不过都在前半部分。现在我连诗歌都写不出,于是也就更多余了。这个时候,我想起了毕巧林,虽然我不是他,也不像他,但我想来想去, 也就对他“心有戚戚焉”。毕巧林,莱蒙托夫笔下的“当代英雄”。却并不是什么万众拥戴的英雄,而是一个彻底失败的社会另类,一个名声狼藉的亡命之徒。他本出身名门,可偏偏糟践自己,放着好好的荣华富贵不要,却浪迹江湖,剑走天涯。他追求理想,和心中崇高美好的东西,却怎么也追不到。他凭着自己的勇武和智慧与别人战斗,却在战胜之后一再感觉到空虚;他追求爱情,却成为爱情的叛徒。凭自己天生的气质和魅力吸引了许多痴情女,可是最后却总是负心地离去,在他看来,无论是高贵的妇女还是单纯无知的乡村姑娘,都令他厌倦疲惫。在这个世上,似乎已经失去了值得他为之孜孜追求的价值。人们无不追名逐利,或者愚不可及,爱情则过于廉价,过于单薄,没能拯救他的灵魂。要他成为一个绅士,过上一种平凡幸福的生活,他宁可选择死。事实上,他也如此做了。他是一个自恋的人,自恋到会欣赏自己的毁灭。他所选择的每一步都是在挑战死神,挑战毁灭……毕巧林其实亦是一个孤独者,即使对待与自己最亲近的人——马克西姆,他也从不以为意。他只是在需要时对他倾诉,而一旦踏上自己的征途,他就把朋友扔在脑后。渐渐地,他变得宿命了。孤独中,唯有那折磨着他敏感尖锐的性格,令他无法摆脱煎熬的命运。他一生注定了居无定所,不得好死。最后他宿命似的预知了自己的死期。他并不是被自己的敌人所杀,也不是被情人所杀,更不是死于瘟疫疾病。而是在与他毫无关系的一场决斗中,被失魂落魄的外族人刺于无意之中。这个结局令人愕然,亦令人心酸。第一次,宿命感如此深地侵入我心中,从毕巧林身上,我忽然感到了一种震撼的力量。他是社会这个庞大肌体之中一个有思想的细胞,他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存在,他想证明人可以有异于他人规范的活法,他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如果不是从成就和荣誉这些普遍价值来看,他确实是一个“英雄”,一个敢于对世俗说不、敢于抛弃传统价值观,追求个人价值的勇士。虽然他失败了,名誉扫地,但无疑他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人物之一,就像流星划破寂寞夜空。世上若少了这样的人,世界也就无趣得很了。人人都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行事,一辈子都活在毫无创造性的框框里,这岂不无聊?王小波说,如果那样,人活着和猪圈里猪有什么不同?所以多亏有毕巧林,在我自我怀疑的时刻,也能找个寄托。我身边没有毕巧林,但有充满理想,对人类充满爱和关怀的朋友,这些人也在改变世界,我很敬佩他们。但是,我不能对他们说,我其实是一个悲观、冷漠、不负责任的人。因为他们关心我,会为我担心。我是个“多余的人”。可我并不是英雄。英雄是勇敢的,我离那还很远,我总是在妥协。这就离“懦夫”不远了。尽管不断把自己边缘化,可我始终在乎周围人的看法。所以我必须承认我不仅是个多余的人,还是一个虚伪的人。

优雅的英雄--《当代英雄》

莱蒙托夫的名字在我的潜意识里总是和雪莱拜伦在一起的,优雅的像个诗人。我不知道这样的误解从何而来。在看了《当代英雄》后,发现优雅的英雄这个称号才更适合他。我是在军训间隙看完这本书的,本身觉得会是一本英气满满的适合在军营里看的书。本书的主人公是毕巧林,但他和观众直接见面的时候并不多。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讲一个片断。第一篇《贝拉》讲毕巧林在乡下遇到了单纯美丽的贝拉,希望可以在对她的爱情中找到生活的动力,可这爱让他失望,最后非但没能拯救他反而给贝拉带来了毁灭。第二篇《马克西姆•马克西姆维奇》很简短。通过和马克西姆•马克西姆维奇的对话,交代了毕巧林的悲剧结局。他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死在了去波斯的路上。接下来第二部是日记形式,更深刻的刻画了毕巧林的悲剧和他的心理活动。日记分为三个故事,这便是相对独立的《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和《宿命论者》。《塔曼》讲毕巧林处于好奇跟踪走私者险些丧命。《梅丽公爵小姐》是《当代英雄》分量最重的一部分。在疗养期间,毕巧林出于对格鲁西尼茨基的妒忌,同时也是为了间接地接近旧日情人维拉而佯装追求梅丽公爵小姐,因而遭到格鲁西尼茨基的报复。毕巧林决定以一场决斗了结此事。他杀死了格鲁西尼茨基,抛弃梅丽公爵小姐,但维拉已悄悄离他而去。《宿命论者》是一篇心理故事,是小说最后一篇,证明毕巧林无论如何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我读的不是很通畅,这可能是日记体的通病。在开篇,我在雪天拉车所见所闻的穷苦情景是对宿命论的呼应。穷人们因为所受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做出种种“我”觉得难以忍受的事情。受过高等教育爱思考人性的毕巧林把自己定义为别人不可避免的悲剧制造者。尽管尽力规避。但不幸的是,不但把悲剧带给别人也损害了自己。尤其是最后关于死亡是否是定数的探讨,更是精彩。在托尔斯泰的复活中,可以看到毕巧林的影子。《当代英雄》是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部心理小说,也是最优秀的心理小说之一。莱蒙托夫运用口头语言,极力避免使用过时的外来语和法语。人物语言富于鲜明的个性。《当代英雄》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心理小说,作者试图通过毕巧林对社会的态度来揭示他的个性。毕巧林既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与社会对立,不能融入社会。他是当时的青年一代的代表,他们找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因而进入了“多余人”行列。诗人之死让他被当局驱逐,但他仍然坚持创作。直到二十七岁,英年早逝。诗人都是短命的。宿命论篇中,毕巧林和符里奇打赌。起先装了子弹的抢并没有响,给读者一丝自由的希望。然而后来浮里奇被醉汉砍死。更加双倍的坐实了毕巧林生死有数的观点。这篇文章创作于俄国十二月革命失败后。社会各阶层矛盾明显,毕巧林身上也带着某些分裂的特征。他能力优秀却悲观消极。能看透他人内心的弱点,但是却加以摧毁。这样的悲观消极是在当时精神社会空虚的背景下产生的。没有信仰,没有寄托,追求虚荣,追求物质。这就是当代的英雄,被困在笔挺的军大衣里,被裙摆绊倒脚步。莱蒙托夫通过宿命论鼓励人们冲破现状。相信的人可以大胆尝试,反正不该失败的人不会失败。不相信的人也可以勇往直前,既然不信,就更要冲冲看证明自己。对我来说,我相信我的前路已定。有人已经为我安排好了每一步路,但实际是怎样的我并不知道,这也正是人生的有趣之处。我相信未来的美好,也相信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把我带到未来。这篇书评写的断断续续,思路不连贯,逻辑线索也不清晰。希望回家以后有时间修改。

诗人总得说点什么

节选自/加斯东,或狂暴的海文/柳具足2010.08.30-31刊载/《中学生百科-2011年3月写作》/直到青春繁茂一年之中,即使读上两百本,也不一定有足够多的好书能排出前十名。有时觉得我所勉强拿出手来推荐的,都不过是人类智慧的残次品!但今天的成长与青春主题是如此繁茂,难以收手,我早已选定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作为最重磅的好书。我推荐这本书又因为它是如此容易被忽视,即使此前几千万人读得涕泪滂沱,而你会轻易地绕道而走,一生也不去触碰它的扉页。我十次在书店,十次会听到学生们在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哪里?”他们的书单是多么地健康而呆板!别被《当代英雄》的标题所蒙蔽,这不是什么老土的说教书,也不要以为经典作品不过是尘封的过去,漠视经典的人迟早会为经典而哭。他说的是公爵夫人们,以及近两百年前的车臣,不是我们的世界……但莱蒙托夫是一个诗人,诗人总得说点什么,那些具体的角色与名字又有什么要紧?它具有穿透时代的尖刺。要学会解读!“毕巧林聪颖过人,精力充沛,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到现实中最走运的人胸无点墨,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善于耍手腕,于是他感到失望;他想爱整个世界,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解他,他便学会了恨;他说实话,别人不相信,于是开始欺骗;他认为自己怀有崇高的使命,却又不知道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因而感到迷茫。他身上蕴藏着无穷的精力,但不知道向何处发泄……”如果他述说的是青春与抗争?向人类情感的最深处、最易被矫饰与掩盖的隐秘之处的挑战与冒险,不在你这样的年龄发起,又要等到什么时候!

再读《当代英雄》

原文地址:http://jackrubbish.com/blog/archives/12431#酷小说# 余华周国平等等前辈告诫我们要看经典著作,然而《红与黑》等等婆婆妈妈实在难以看完,有些世界名著确实是永恒的经典,当代作家无法超越,比如《当代英雄》,可惜的是《当代英雄》在世界名著里很少被提及。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来抨击沙皇,进步人士把莱蒙托夫看做普希金的继承人,不巧的是莱蒙托夫也继承了普希金的死法——决斗。莱蒙托夫实在是个酷哥。俄罗斯文豪多,同样的苦难的大地,中国的文人多数是懦夫或者郭mo若那种走狗。《当代英雄》被评价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部心理小说,还有其它很多特点。这个小说写的很不一样,结构很好,可能是因为它由几个短篇小说(《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宿命论者》等)组成的缘故,几个短篇的组合浑然一体。用后来的概念来说,这是个先锋小说。很酷,很diao,这是我的第一感觉,或者说这个小说装逼装出了历史最高水准。《当代英雄》这个长篇小说现在看来依然是酷的一笔雕凿,很潮很时尚。长篇小说《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伟大的诗人、画家,为这个我们不熟悉的短命天才点一支蜡烛。诗歌原文诗人死了,这荣誉②的俘虏!他受尽流言蜚语的中伤,胸饮了铅弹,渴望着复仇,垂下了高傲的头颅身亡!……诗人的这颗心已无法忍受那琐碎的凌辱带来的耻羞,他挺身对抗上流社会的舆论了,还是单枪匹马……被杀害了!被杀害了!……而今谁要这嚎哭,这空洞无用的恭维的合唱,这嘟嘟嚷嚷的无力的剖白!命运正作出它的宣判!难道不正是你们这伙人先磨灭他才气横溢的锋芒,然后为了让自己取乐解闷,把他强压心头的怒火扇旺?好啦,你们可以高兴了……他已受不了那最后的磨难;熄灭了,这盏天才的明灯,凋零了,这顶绚丽的花冠。凶手①漠然地瞄准他放枪…,此刻连搭救都没有希望:那空虚的心平静地跳着,他手中的枪竟没有抖颤。有什么可怪?……命运把他从远方抛向我们的祖邦,让他来猎取高官厚禄,如同千百个逃亡者那样。他常放肆地蔑视和嘲笑这个异国的语言和风尚。他哪能珍惜我们的荣耀,他怎知在这血腥的一瞬,对准了谁举起手放枪……他被杀害了——被坟墓夺走像那位经他用妙笔赞美过的不为人知但很可爱的诗人①,就是那妒火难熄的牺牲品,也像他在无情的手下殒命。什么抛却适情逸趣和纯朴友谊,他要跨进这窒熄幻想和激情的妒贤忌能的上流社会的门坎?既然他年轻时就已能洞悉人世,为什么还同中伤他的小人握手言欢,为什么听信虚情假意和巧语花言?他们摘去他先前佩戴的花冠,把满插月桂的荆冠给他戴上,但一根根暗藏着的棘针,把他好端端的前额刺伤;那帮专好嘲笑的愚妄之徒,以窃窃的恶语玷污他弥留的时光,他死了——空怀着雪耻的遗愿,着希望落空后的隐隐懊丧。美妙的歌声从此沉寂了,它再也不会到处传扬,诗人的栖身之所阴森而狭小,他的嘴角打上了封闭的印章。你们这帮以卑鄙著称的先人们不可一世的子孙,把受命运奚落的残存的世族用奴才的脚掌恣意蹂躏!你们,蜂拥在皇座两侧的人,.扼杀自由、天才、荣耀的刽子手,你们藏身在法律的荫庇下,不准许法庭和真理开口……但堕落的宠儿啊,还有一个神的法庭!有一位严峻的法官等候着你们,他听不进金钱叮当的响声,他早就看穿了你们的勾当与祸心。到那时你们想中伤也将是枉然,恶意诽谤再也救不了你们,你们即使倾尽全身的污血,也洗不净诗人正义的血痕![2]诗歌注释① 1975年以前的版本有引自法国诗人罗特鲁的悲剧《温采斯拉》的几行题词:复仇啊,国王,要复仇,我俯伏在你的足前,求你主持正义,把凶手惩办,好让他的死刑在未来世代,向后人昭示你的公正裁判,好让恶徒们看到前车之鉴。现已查明,这不是诗人所引,而是在流传过程中,好心人为避沙皇耳目而添加的。② “荣誉”俄语是qeCn,不仅指名誉,还可以指人格与尊严,这里一语双关,内涵丰富。① 指杀死普希金的法国保皇党人丹特士,法国七月革命后,他逃亡到俄国。①指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之一连斯基,他在决斗中被奥涅金击苑毙。独立书店:http://ooxx.hk 摇滚电台:http://ooxx.fm/ 我的梦千寻书社正在制作:http://www.MengQianXun.com/

…………

彼乔林是莱蒙托夫的一面镜子,而我在彼乔林身上看到了我自己。彼乔林所寻找的正是我所寻找的,也许结局会是一样——穷尽充沛的精力和才识四处寻找,最后将无果的愤恨倾撒于对世界的戏虐、对人生的讽刺和永无终止的无谓争斗中。难道真如他所信奉的,宿命?!

不羁的英雄

如果说亚瑟是清澈的,于连是孤傲的,那么毕巧林应该算得上是不羁。血缘上他是俄罗斯贵族后裔,生活上与莫斯科上流社会无异,他的灵魂却永远游移在莫斯科晦暗的天空之外。世俗,世俗。贵族,贵族。沙龙,沙龙。骄矜的于连以恶制恶。如果没有爱情孤独的毕巧林也许会选择妥协,也许不会。“英雄”用自己的背叛(对俄罗斯贵族以及旧世俗的反叛)回报了爱情。不是缠绵悱恻,依然荡气回肠。世俗的婚姻隔离了两个相爱的人。曾经恋人的丈夫竟然还是一个瘸了的丑八怪,道德虚伪的贵族。毫无疑问,英雄是智慧(狡猾)和勇敢地化身。不错,它是勾引了里格夫斯基公爵夫人的女儿,也是维拉老公的远亲的女儿梅利。只因为想见维拉一面。他毫不掩饰利用了梅利对他的爱情。这种利用在世人眼中又是何其丑陋。“丑陋”而又真挚。“丑陋”更显爱的执着。毕巧林因为这“丑陋”得罪了昔日的“朋友”。他们选择了决斗,此刻的毕巧林又是个颇有情义的骑士。他的智慧那他稳操胜券。他也给了格鲁什尼斯机会。只要他一个悔恨的表情一句忏悔的话语都可免于死亡。然而他太无知了。他的爱情是盲目而又无知的。他死的毫无意义!毕巧林的“丑陋”得罪了莫斯科的贵族世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被“逐出了”。写到这里,得稍微提一下这本书的结构。本书是一部写心理的小说。结构也别具一格。第一部是以第三人之口叙述的关于毕巧林被逐到高加索前线之后的状况。第二部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被逐之前也就是上面叙述的。车臣前线的毕巧林,不羁,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无情而真诚。对于女人,他是有魅力的,他搞到了土司的女儿。而土司的女儿死于山民之手。他真挚而且不近人情的没流一滴泪没有一丝的悲伤。他使我想到了魏晋名士尤其是嵇康!他与世俗的抗争此刻应该是一个高潮。英雄,当代的。不羁,不与世俗为伍。毕巧林,当代英雄。莱蒙托夫,天才是也。车臣前线的毕巧林

瓦吉姆

面目狰狞得像一尊雕像,他的丑陋让我们为之惊叹,我想这种丑到极品的程度不知放到现在的话是否也受到国家保护!其实是天使还是恶魔也只在转念之间。

莱蒙托夫的英雄

最近一直在看俄国小说,前段时间把屠格涅夫的几本都读了,挺喜欢。今天读了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不觉更被吸引了。《当》无论从故事情节,从文学结构,或者从语言,乃至心理上的描写,都是超过我读过的屠格涅夫的。屠格涅夫重在表现人物心理反应的结果,而非过程。这点从某些方面是好的,至少我们不用发很多时间去了解人物是怎么想的,心急的读者大概只要知道事情的结果如何就可以了。然而少了人物的心理过程,总觉得人物变单薄了,仿佛少了人性一般,总觉得人物离我们远了,有了距离感。莱蒙托夫笔下的人物就不这样了,作者是花大量的笔墨在人物心理上了。而且觉得从作者的角度去写还不够,在后半部分还以主人公或者旁观者的形式描述了故事,读者可以看到彼乔林后面的日记更精彩。另外,作为诗人,莱蒙托夫的语言是很美的,他对于景物的描写比屠格涅夫更宏伟,不过屠是比较能够注意到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色彩以及心理过程的,这大概也弥补了他很少进行心理描写所带来的不足。莱蒙托夫还喜欢在文中加上自己的看法,大多是一些人生经验所提炼出的哲理性篇章,有不少段落我都抄下来了。彼乔林大概是俄国第一个“多余的人”,之前在屠格涅夫的读后感有涉及此,在此就不再累赘了,只说说读的过程中对一些细节的感受。小说前一部分有不少对于当时俄国社会社交界的描述,读来觉得很精彩,而且还时不时因此想到当今的娱乐界。你看,那些小姐夫人公子男爵因为无聊,因为自尊,因为荣誉,在社交界里面遵循了种种潜规则,用尽手腕,利用别人的名声来提高自己的身位。备受追捧的女人就像今天的时尚一样,总会有些同类在不久之后就会取代了它们。它们从来就不是常青。社交圈中多的是那些轻浮不负责任的人,他们以自己能够对别人加以戏谑,嘲讽,或者能够博得社交宠儿的眷爱而欣喜万千,并且利用她们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就像彼乔林对于丽莎的追求一样。这是不是挺像今天的利用名人来为自己“搏出位”?小说对于爱情的叙说也十分的深刻。比如,仇恨本身比冷漠更接近爱情;财富毕竟比贫穷接近幸福;比如对情人的印象最初是淡淡的,但是分离后在脑海里反复出现,渐渐加深,以此本来并不深爱的女子竟占据了自己的心;再如维拉对于彼乔林的爱,她看透了他,她知道他否定一切,从不把他们的爱看成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然而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他,愿意为她牺牲;再比如这样的话:谁很快被人喜欢,谁就很快被人遗忘。小说对于马克西姆这个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典型。马克西姆是个很善良的人,他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眼里始终蒙着一层温情脉脉的薄纱,他爱着彼乔林,把那段相处的时间看成是生命中深刻的一段,他认为他们一起经历了一些,彼此就互相信任,成为极好极亲密的朋友了。然而彼乔林后来的冷淡撕裂了他那层温情脉脉的薄纱。或许他之后还能重新缝补,然而作者感慨说,像他这样年纪的人,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再没什么新鲜的憧憬了,他究竟能拿什么希望去填补他那受伤的善良的心呢?是啊,随着我们渐渐成长,我们看这个世界的眼光变得越来越锐利,越来越现实。我们不那么纯真了,不那么容易相信了,我们很多时候就想彼乔林一样,否定一切,什么都变得虚无。这个仿佛是随着年龄递增的。我们看到的罪恶越多,沉淀下来的恶和鄙夷也就越多。我们那仅存的一点点善和相信终究在某一天被消磨殆尽,到了那天、、、到了那天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呢?像彼乔林吗?彼乔林是个不安于命运的英雄。我们读读他最后的那日记就知道了:我是不可能安于这种命运的!我就像一个生长在海盗船上的水手,心灵已经习惯于同风暴搏斗,在战斗中出生入死、、、看到这些,我们大概可以原谅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无法伸展,只能在那样狭隘的环境中,过着追生梦死,虚无的日子了。

旁观的痛苦

今日读罢《当代英雄》。彼乔林何止是“多余的人”,他是悲伤的一代人。他那么轻易地掌握他人,视别人为自己的手稿,却无法接纳自己。但他了解自己,旁观自己,待自己如自己之子。他是自己的英雄。“这些女人的言谈和目光里充满了许诺,而内心却像寓言里所说的上了油漆的棺材。她们的外表艳丽迷人,内心却是死亡和灰烬。”彼乔林大概亦如是。一系列短篇,叙述者的角度不停在变换。随便摘几个句子:“亲爱的,我蔑视女人是为了免得爱上她们,要不然生活真会成为一出非常可笑的传奇剧。”“社交界有一句话:毁了多少人的名誉,就等于赢了多少次战役。”“仇恨本身比冷漠更接近爱情。”用情之两极。“人越接近天空,就越会像植物一样,在山顶上失去颜色和活力。”作者莱蒙托夫,早亡。是书作于二十一岁。译者冯春。彼乔林漫无目的之死,与“操刀的英雄自杀了,赞美死的人活着,奈何”相比,是英雄渡过了乌江。旁观的痛苦。

宿命

感觉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自己的忠实自传,书中Pechorin对生命的困惑,对爱情的麻木,对宿命的信念都可以在作者自身的生活中找到明显的影子。甚至于作者早已在书中预言了自己的死亡,年轻的莱蒙托夫死亡的方式、地点甚至对手的身份几乎是书中Pechorin与Grushnitsky那一幕精彩决斗的翻版。不禁怀疑双方是否拿着这本书当剧本来进行的那次决斗,只不过在现实中莱蒙托夫也许还是敬畏生命的,而他的对手则拿着剧本英勇的演了一次Pechorin,莱蒙托夫倒在了自己塑造的情节之下,英雄落幕


 当代英雄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