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采奏鸣曲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克莱采奏鸣曲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44721127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27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彼得·伊万诺维奇走了进去,像平时一样,这时他踌躇不决,不知道他在那儿应该做什么。他只知道在这样的场合画个十字总也无妨。但是画十字的时候要不要鞠躬,他心里却拿不定主意,因而取了个折中办法:走进房间后,他画了个十字,微微弯了弯腰,似乎在鞠躬。同时,随着胳膊和脑袋的动作,他偷眼打量了一下房间。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是中学生,大概是侄子辈的,正一面画着十字,一面退出房间;一位老妇人站着不动,一位奇怪地扬起眉毛的太太正在对她低声说着什么;一位身穿常礼服、精神抖擞、态度果断的诵经士正以排除一切干扰的神态大声诵读着什么;一名专管打杂的农民格拉西姆,正轻手轻脚地走过彼得·伊万诺维奇面前,往地板上撒着什么。一看见这个,彼得·伊万诺维奇就立刻嗅到一种腐尸的微臭。在最后一次拜访伊万·伊利奇的时候,彼得·伊万诺维奇曾在书房里见过这个农民,他当时正干着护理病人的差事,而且伊万·伊利奇特别喜欢他。彼得·伊万诺维奇不断画着十字,在介于棺材、诵经士和安放在墙角桌子上的神像这三者之间微微地鞠着躬。然后,他觉得似乎用手画十字的动作已经做得太久了,便稍停片刻,开始打量死者。死者像死人一向躺的那样躺着,显得特别重,他的僵硬的四肢全无生气地陷进灵柩的垫子里,永远佝偻着的脑袋被放置在枕头上,蜡黄的前额突出着(死人向来都是这样的),两鬓坍陷,脑门微秃,鼻子突出,鼻子仿佛是被硬装在上嘴唇上似的。自从彼得·伊万诺维奇上次看见他以来,他变了许多,变得更瘦了,但是像所有的死人那样,他的脸却比活着的时候漂亮了些,主要是显得庄重了。他的面部表情似乎在说:凡是该做的事他都做了,而且做得很对。此外,在这个表情中还有一种对活人的责难和告诫。这种告诫在彼得·伊万诺维奇看来是不合时宜的,或者,起码是与他无关的。他不知道为什么感到有点儿不快,便再一次匆匆地画了个十字(他觉得画得太匆忙了,匆忙得近乎失礼),便转身向门口走去。施瓦茨正叉开两腿,两手在背后摆弄着他那圆筒礼帽,在外屋等着他。瞧一眼施瓦茨那玩世不恭、整洁挺括、英俊潇洒的仪表,就使彼得·伊万诺维奇的精神为之一爽。彼得·伊万诺维奇心里明白,他施瓦茨超然于这一切之上,毫无抑郁不乐之感。他那副样子就似乎在说:伊万·伊利奇的丧事绝不能成为一个充足的理由来破坏“庭规”,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不能妨碍他们在今晚,当仆人摆好四支新开封的蜡烛的时候,打开纸牌,玩上一阵;总之没有理由可以设想,这件丧事会妨碍我们愉快地度过今天的夜晚。他把这个想法低声告诉了从他身旁走过的彼得·伊万诺维奇,并建议他们在费奥多尔·瓦西里耶维奇家碰头,打它一局。但是,看来,彼得·伊万诺维奇是注定今晚玩不成文特了。普拉斯科维娅·费奥多罗夫娜是一个身材不高的胖女人,尽管她费尽心机想朝相反的方面发展,还是从肩膀以下不断加宽。她穿着~身黑色的丧服,头上扎着花边缎带,跟那位站在灵柩对面的太太一模一样奇怪地扬起眉毛。她陪同别的太太们从自己的内室出来,把她们送到死者的房门口,然后说道:“马上就要举行安魂祈祷了,请进去吧。”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小说可以看做是对男性嫉妒心理构精彩描述,这是探讨一个男人如何渐渐变成一个嫉妒狂魔的最佳范本,可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似乎一直有人在这样做,还可以把它当做潜在同性恋的病历或教材。现在来看这本书,就好像是谛听男女性刚刚逃离的地狱里传出来的痛苦号叫。但请等一下:已经逃出来的是我们所谓的两方,或者说是大多数人已经逃了出来当我们读到非洲.或者印度,或者世界的某个贫穷国家的某位女性生了八个小孩,死了三个时,我们会意识到,《克莱采奏鸣曲》的世界我们并不遥远。  ——多丽丝·莱辛(英国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内容概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译者简介:
臧仲伦,1931年出生,江苏武进入,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专著有《中国翻译史话》,译著有《克莱采奏鸣曲》、《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书籍目录

克莱采奏鸣曲
伊万·伊利奇之死
三死
舞会之后
霍尔斯托梅尔
谢尔盖神父

编辑推荐

《克莱采奏鸣曲》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后说:托尔斯泰是个性变态者。

图书封面


 克莱采奏鸣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谢尔盖神父,或者应该说是俗人卡萨茨基,在心灵历经波折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在梦里听到了天使的声音,天使让他去找普拉斯科维亚·米哈伊洛夫娜。见到了,他们彼此称对方的昵称,他喊她帕申卡,她喊他斯季瓦,因为他们童年时曾一起玩耍过,确切地说,是帕申卡被斯季瓦和他的伙伴玩耍——因为帕申卡“很笨”,那时斯季瓦和他的伙伴们一起拿她当笑料取乐,他们让可怜巴巴的帕申卡躺在地板上,表演“陆地游泳”。帕申卡笨拙的表演换回了伙伴的哈哈大笑,他们“把她当傻瓜”;而她“一副可怜相,可怜得叫人于心不忍,叫人永远也忘不了她那哭笑不得的、善良的、低声下气的笑容。”才是一个小女孩便开始承受这样的遭遇,想想真是令人惊心,她往后的人生简直不敢设想。果然,她后来嫁给一个地主,这个地主将她的全部家产败光,还打她。她有一儿一女,儿子小时候就死了。再后来她守了寡,住在一个小县城里,十分贫穷。关于帕申卡的经历,托尔斯泰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但却让我的心沉重起来,这样一个苦难深重的老妇人,她该如何支撑自己的生活?她又能给斯季瓦带来什么启迪呢?结果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我想这大约是因为我心中从来不曾存有过关于人间天使的幻想,那些心灵足够美好的人儿,也许早就猜到了接下来的情节:帕申卡起初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香客在求布施,她想给他5个戈比,但家里只剩一枚面值10戈比的硬币了,于是她决定只布施一点面包。但是,“她突然想起她刚才那么小气,突然脸红了。她一面吩咐卢克里亚切面包,一面就亲自去取外加的十戈比银币。‘这是对你的惩罚,’她对自己说,‘给双倍。’”读到这里我很是吃惊,难道这就是答案吗?接下来的情节是可以预料的了:帕申卡完全的无私和忘我,她为自己的小气向求布施者道歉,在后来回答斯季瓦关于“你是怎么生活的,你这辈子是怎么过的”提问时,帕申卡说自己糟透了,但她把全部的错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同时充满乐观和希望地努力生活着。尽管感觉这情节作为一个最终答案略显突兀,但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早已让我被卡萨茨基附体,在这个历经苦难依然满怀希望、满怀对上帝的全然信任却又如此谦卑的光芒闪耀的老妇人面前,我深感自己罪孽深重,内心黑暗,那些始终都没有摆脱的骄傲尤其可耻,卡萨茨基接着对帕申卡说出了我想要对她说的话:“我真想拜倒在你的脚下……谢谢你,看在基督的分上饶恕我。”我这样对帕申卡说着,并流下眼泪来。我的心大受震撼,也许是天使的光芒在一瞬间透射我黑暗的内心,我甚至预感到这是又一次我的“三观”将发生重大变化了。“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我。”比起“我信”,“信不足”大约更是多数初信者的常有状态吧。我以前参加晚祷时,就连带领祷告的神父也讲过自己类似的经历。我的好友nell推荐看的《第七封印》讲的正是这样的挣扎。然而,果然只是信与不信的挣扎吗?还是,恰好是基督信仰的存在,是我们得以有了一个挣扎的方向?看到自己作为人的有限性,而恰好又有一个无限性的神在,于是想着把有限的自己交托出去;然而却又时常地不甘心,或者干脆认命于自己的有限性,这倒比一定要怀着足够饱满的信心将自己交托给神要容易得多。然而,卡萨茨基,或者说谢尔盖神父,却是在人身上寻到了对神的信念。不,不,他并没有,他最后获得的,只是作为人而拥有的顺服和谦卑的品格而已,这样的品格,我们至多将其称作“美德”。一个人终于不再有骄傲,而是自然地谦卑并为此感到十分舒适和坦然,从而也不再有什么挣扎,说到底这不过是使自己的心灵获得安宁的一种办法而已,这种安宁,据我自己的经验看来,实在是暂时的。这是我回头再思索谢尔盖神父的前后经历时才想到的。事实上,谢尔盖始终只是一个俗人卡萨茨基而已。他决定去隐修,爱情受挫算是一个诱因,而只有他的妹妹明白:“他所以去当修士,是为了比那些想要显得站得比他高的人站得更高……他出家就是为了表明,他把别人以及从前他自己供职的时候认为非常重要的一切都视同粪土,而且他正登上一个新的高度,从那里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从前曾经羡慕过的芸芸众生。”《刻意》是《庄子》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章,一开头便这样说到: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人生的样貌无外乎以上几种,全被庄子一言以蔽之了。也曾故作山谷之士,也曾幻想平世强国,前者被当作青春期的狂妄很快否定掉了,而后者常令自己感到可笑。至于闲处无为,道引养形,则恐怕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为终究像是在浪费。然而庄子却淡然一笑,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呀,说得多好!读之喜不自禁,简直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妙处,两千年前就全都开好了药方。想振作一点就拿孔孟作开路先锋,振作不起来则有老庄殿后,所以古人多想得开,因为没有一个全能之神存在,所以不必过分焦虑,也免去了不必要的挣扎,倒是有长且久的天地,往“自然”里一躲,身后事全然可以忘却。这样的自欺常令我感到苦恼,比对上帝的“信不足”没有好多少。反过来说,做了神父的谢尔盖也一样。与其说他在信上帝,倒不如说他信老庄,只不过多少刻意了一些而已,然而这才正是真实的。庄子的建议听起来妙极,但终究无法可做,文字上的逻辑蛮通畅,但终究是不讲道理。其实,《谢尔盖神父》里还有一个没有交待的逻辑问题:卡萨茨基本是为了高人一等才去做修士,怎么到后来就真心地想要投身上帝了呢?难道是一个人本做着他并不相信的事,做得时间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信了?把这事竟当成了他真心想要去做的事了?这样的自欺,其真面目总会暴露出来的,除非有足够的强大欺骗自己一辈子。卡萨茨基最终的觉悟,如果说这也是托尔斯泰最后为自己找到的理由的话,恰恰并不是对上帝的真心顺服。我认为托尔斯泰其实还是没有找到答案的,或者这答案也并不足以使他自己信服,这不止是因为他年老出走并死于这场出走的现实佐证,仅仅就这部中篇的结构来说,帕申卡的出场太突兀也太仓促,这意味着托尔斯泰实在并无办法说服自己,最后只得匆忙塑造一个天使般的、近乎完人的老妇人来给自己做榜样。但这样的人间天使,在这人间哪里会有呢?她岂是凡人,乃是神啊!这样的人间天使,似乎从来不会为生活的困境所扰,不会为人的有限性所苦,除了天生是天使,我看再无第二个可能。前段时间看少年派,我亦有着跟nell一样的困惑:怎么人相信前一个故事,他就更接近神了呢?我百思不得其逻辑为何。现在我大约明白,李安应该是出于跟托尔斯泰一样的假设,即“相信”所谓“人性的美好”确实存在,而相信人的美好,便是相信上帝。但这仍是信人,而不是信神。这也仍是骄傲,而不是谦卑。或者换句话说,难道信神就意味着同样相信人的美好?以我阴暗的心理来看,这因果关系是很难成立的。不过我也不能完全肯定,万一呢?六十亿分之一呢?或许这人间还真有这样天生的天使,只是我从未遇到过,也压根不相信。
  •     读完最后一页,把书合上,再看一眼书背上的推荐语:“这本小说可以看作是对男性嫉妒心理的精彩描述,探讨一个男人如何渐渐变成一个嫉妒狂魔的最佳范本”,把“嫉妒”两个字拿去,大概更恰当。一共六个或长或短的故事,散布发表于1873至1889年之间,“是对男性心理的精彩描述,探讨一个男人如何渐渐变成一个狂魔……”怎么把一个男人变成魔鬼?就托尔斯泰看来,是贵族的虚伪,女人的狡诈,和婚姻的折磨。男人固然是堕落的,但令他们坠入更深的深渊的,是那些看起来纯洁的、美丽的、高贵的姑娘们,她们把男人们迷住,并让他们信以为真她是他的天使、他的拯救,可结婚以后,特别是生孩子以后,女人就完全变了,开始无缘无故的发怒、嫉妒、争吵、性冷淡和控制欲旺盛。男人们的美梦幻灭了,信仰也被一同掳去。他们开始庸庸碌碌的过日子,开始偷腥,在嫉妒中杀妻,被妻儿抛弃中的死去,怕被人嘲笑而出家。就算是公马也逃不过被母马陷害的命运。在《霍尔斯托梅尔》篇中,这匹拥有贵族血统的名马,要不是年轻的时候对一匹母马动了情,也不会被煽,导致一生悲惨的遭遇。总之,婚姻和女人是个骗局,她们令人遐想、憧憬、但一旦把你逮住,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而男人的力比多却让这成为每个男人无法避免的宿命。明知是个陷阱,还是义无反顾的为她们深深着迷。所以男人注定成为魔鬼。对女人和婚姻如此痛恨,归根到底,是托尔斯泰到死都没办法离婚。现在的人可能很难体会,过不下去了就别在一起过了,离婚太普遍了。但在一个爱情尚不足以成为结婚或离婚的前提条件的年代,两个人即使彼此憎恨着也要过一辈子。耶稣说你们要爱邻舍,这比爱仇敌难,因为仇敌不常常在你面前,邻舍却天天在你周围,离我们最近的人,往往就是我们的仇敌。托尔斯泰的这几篇故事,虽然讲的不过是些婚姻啊、爱情啊、家庭啊里面琐琐碎碎,却无一不透出一股寒气,无一不印照出人心的诡诈、冷漠、以及不可测的恶意。憎恨着自己太太、以及被她们憎恨的主人公们,也因此憎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大概是每一个婚姻不幸福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以及作者对这恶意的忍无可忍,用毫无克制的笔触极力展现人之可卑、可贱、可耻、可怜的本相-总之是一切高贵品质的反面。比如他写一个太太亲吻丈夫的前额道晚安的时候,“当她吻他的时候,他对她真是恨之入骨,只是强忍着才没有把她推开。”写男人对女人婚前婚后态度的转变,“每当我看到一位太太穿着舞衣,打扮得花枝招展,我就感到别扭,感到可怕,可现在我简直感到恐惧,因为我看到得无疑是某种对人们有危险和违法的东西。我真想去把警察叫来,请求他们保护,以便抵御这种危险,并要求取缔和扫除这类危险品。”把女人比作魔鬼,“(那个人的)女儿一头金发,十分白嫩,是一个苍白、丰满、非常矮小的姑娘,她有一张受惊的、孩子般的脸和很发达的女性体态……她拿起他的手,吻了吻,然后伸出一只手搂住他的腰,紧紧地偎依着他。‘你要干什么?’他说,‘玛利亚,你是魔鬼!’怎么把一个男人变成魔鬼,托尔斯泰一定会指向伊甸园,你看,是女人被蛇诱惑,摘了禁果,又拿给她的男人吃。如果说上帝预备了给人类的救赎,我们不管什么时候,接受主耶稣就好了,但是他一定忘了预备给丈夫们的救赎,因为“只有死亡才能把夫妻分开”。托尔斯泰声称自己是基督徒,但他始终不能原谅妻子,在他看来,婚姻里的憎恨没有挽回和救赎,婚姻是对男人的咒诅,就连神的救恩也拯救不了。比较特殊的一个故事,就是《谢尔盖神父》。是比其他故事都早发表的。在这里,他没让他的主人公进入婚姻,反而是进了修道院,探索另一种获得拯救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宗教和婚姻类似。她们都散发圣洁的光芒,向城外的人伸出橄榄枝,发出邀请,来吧,你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和宁静,但别忘了你要支付的,是你整个的人和灵魂。婚姻成为一种信仰,而宗教则成为与神的联姻。但如同在婚姻中的人一样,在修道院里的谢尔盖神父也失败了。美男子卡萨茨基成为神父,是因为得知本以为白璧无瑕的未婚妻原来给沙皇做过情妇,看看,还是和女人有关。进修道院,一方面,是对未婚妻的信仰的落空,需要一个新的信仰支撑自己,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他站的比他高的人更高,可以俯视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他完成了一切要求于他的,甚至隐居起来苦修,终于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神父。但到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力比多打败了,诱惑当然又是来自于女人。被击垮的神父想到小时候认识的一个卑微的、可怜的、但性情如天使一样的女人帕申卡,我同意Jude说的,这简直就是托尔斯泰实在无计可施硬插进来的一个角色,符合一切贵族对劳动人民罗曼蒂克的想像,她“不能说笨,但乏味,渺小,可怜”,无时无刻不在为别人着想,不在奉献自己。这个女人是托尔斯泰为谢尔盖神父找到的拯救,他穷其一生想做到的,这个女人每天都默不作声的、重复的在做着了。这样一个“天使”,其实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迹,她所做的,而托尔斯泰的主人公始终做不到的,就是耶稣说的,”凡跟从我的,都要舍己“的那个舍己。英文是deny yourself。好像保罗说的,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现在因基督当作有损的。婚姻和信仰一样,所依赖的并非我们的努力,也非对方的配合,甚至不是信心的大小,最终所赖于的是舍己,而这个舍己也并非佛教的“刻苦己身”修练来的,基督信仰里的舍己,是看重那更好的(基督),就轻看眼下这个次好的(己)。婚姻和基督教信仰,对这个“己”挑战最大,是我们要做主却偏偏不能做主的地方。托尔斯泰竭力描述的婚姻的邪恶,其实婚姻里哪有善和恶呢?有的只是舍弃和坚持罢了。在基督教的信仰里也是一样,神的善和人的恶已经是一个a priori,神所要求于人的,就是一舍一取,舍掉自己,跟随神罢了。
  •     高雅怎么接地气?小提琴和钢琴的倾诉、美轮美奂的精神殿堂——即贝多芬Beethoven的《克莱采奏鸣曲》 ,而作为天堂和地狱间的纽带,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同名小说《Kreutzer Sonatas》则把人直接打入第十八层地狱——天朝子民或再由此瞥见天堂。脆弱神经别碰后者。音乐有时显示可怕的力量,以至于其在天朝要由国家统一管理。但最伟大的音乐也“不能净化心灵而使之高尚”,Kreutzer是托尔斯泰最富争议的作品。当年是“半禁书”—— 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承受的高价版,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五十步笑一百步”,“天朝”本意即此地狱好过彼地狱,假以靡靡的情欲人间偷换纯粹的道德天堂,子民自甘苟且偷生,盲目自大终无悔。龙人为何能安享地狱生涯?事实上,天朝子民的地狱生涯已延续千年。有人说因为他们没有宗教,缺乏展望天堂的能力。这话说的宽泛,不能解释朝民哪点不入宗教法眼的“国情”,并忽略了天堂和地狱之间的纽带—— 第十八层地狱。被外魔虐走了精神,这是天朝子民的普遍生态。—— 这是个悖论,即让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去想象天堂、认识天堂,他们必不能胜任,长期无所作为、无功而返,只能陷入灵魂的困境不能自拔。地狱分层,最可怕的是第十八层。那里的鬼怪如何施魔?毕竟被外魔统治的世界属地狱表层,其一般受害者仍可偷天换日、苟且偷生。但福兮祸所,其中的“特殊利益集团”,及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或深陷炼狱,饱尝自酿的苦果、自掘坟墓,接近第十八层;那里的魔高一丈,迫使其连日常也不能招架、无可逃逸,有点良知即被心魔吞噬。我们何不调整焦距、观照第十八层地狱?托尔斯泰的Kreutzer正好担当这一功用。写了太多的吃喝玩乐、纸醉金迷的表层地狱生涯,让为奴者甘入酒肉舍天堂,一心羡慕大观园的活色生香。曹雪芹固然担心大家不解《红楼梦》的深意;托尔斯泰则专事下半身,在生存的高级层面、地狱的更深层次上灭绝了龙人的所有妄念,一网打尽男女关系中所有的“小九九”。朝民可具体代入自身的贪欲,因果一一对应。作恶者至第十八层地狱即自宫自尽。起心动念之际,魔鬼无处不在。“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龙人世代惨遭邪魔肆虐,承接了典型的Loser心态,尤其是那第十八层地狱的惨遭还历历在目。“文革”完整展现出人间地狱的悲情,它不过是生灵涂炭的千年轮回,而很多人还误将它归于“特殊事件”予以遗忘。如果说“文革”是龙人彼此之间的地狱,即“他人即地狱”;那么,那在最美的音乐Kreutzer伴奏下的男女冲突,托尔斯泰笔下男女关系的一举一动则是日常的地狱:恶魔无不潜藏于发情、勾引、诱惑、交合,于泄欲、迎合、卖春、放纵,再于禁欲扫黄、男尊女卑、门当户对、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之中。道如何完胜魔?—— 这是龙人至今无解的迷题—— 无须借助外界任何超自然力量,因为即便最有能力作恶的上流社会,连烂到骨髓里的他们也残留一点真善美。即便最堕落的男女也渴望爱情,而百分百地坏,那代表魔鬼完胜的人性少之又少。这证明魔鬼灭绝不了人性,或上帝不败。上帝凭任何一点人性的残存,最终足以让恶魔俯首称臣、忏悔复活。犹如半杯水,失败者看到了空,而成功者看到实;同样,不管魔比道多出多少,毕竟有道,且永不磨灭。在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中,男女关系似乎总是正不压邪。但是,反过来的情况更加震人心魄。作为灵魂和精神的爱情,它仿佛是卡夫卡的“城堡”,我们被恶劣环境和私欲阻挡,或永远不能接近她,可她如一直在哪里闪烁的灯塔,引导恋爱中人涉险过关。宗教即是规避情欲和男女关系风险的“人迹罕至之路”。唯否极泰来;戳穿地狱的浅层,让苟且者直坠心魔主导的深渊。本人认为这不失为天朝子民成长的捷径。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有时候,人们对大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
  •     还没看完,先给三星吧。
  •     没看懂
  •     很多人读出了嫉妒和杀妻欲望……想不通为什么。明明通篇都是一个堕落男人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性、婚姻、家庭虚伪性的揭露和反思。托尔斯泰写的是悲悯、怜惜、绝望、追求,因没有希望、走投无路、彷徨而杀妻,在文里,夫妻俩最好的结局就是你死我活,而不是像行尸走肉一样维持婚姻的假象。男权社会的虚伪、伪善,女人作为依附者的委曲求全、奴隶特质,资本社会的堕落,托老揭示的太血淋淋了。
  •     “我真想拜倒在你的脚下,但是我知道这会使你不安的。谢谢你,看在基督的分上饶恕我。”
  •     这一本选集中的小说至少有三个是极其伟大的,克莱采奏鸣曲、伊凡伊里奇的死和霍斯托密尔,尽管草婴的译本很棒了,但这一本也是值得读的
  •     我真想打死波兹内舍夫 要不是轮到我发言根本烦的读不完 妈个八八
  •     杀人场景心里描述堪比《罪与罚》
  •     托翁三大中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如果说奥瑟罗之嫉妒因为轻信,波兹内舍夫之嫉妒则出之于爱恨交织的幻象。想当爱情的独夫,注定要在嫉妒的白日梦中沦于毁灭。
  •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托尔斯泰的书,很不喜欢他的写作方式。托尔斯泰很喜欢阐述大道理,虽然这些道理也很有道理。还知道《安娜·卡列宁娜》里最出名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克莱采奏鸣曲》里面写到:一辈子就爱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这无异说一支蜡烛可以点一辈子。他对婚姻的看法是相当绝望啊~
  •     能感受出来托尔斯泰是多么想杀掉他老婆ヽ(゜ロ゜;)ノ【标题那曲子不错
  •     我的爱!就想写出!这样子滴东西!
  •     对话太繁复。虽然也找不到更好的处理方式。
  •     殺妻之事 不算出名然亦可喜 但思辨略多 情節重複 大抵平平 唯是托氏寫來 自然非同一般
  •     只看了第一篇 嫉妒真是一個情緒上莫須有的罪狀。
  •     托尔斯泰实在是一个惊人诚实的人
  •     阴翳礼赞推荐。 来看看
  •     几个中篇,包含了托翁对爱情与婚姻、生与死、社会制度、人生哲理、宗教与信仰等问题的种种看法。不难看出,其中也有很多他的切身感受(比如在读《克莱采奏鸣曲》的时候,我便不由感慨:托翁被家里那位彪悍小老太太折腾的确实够呛啊)。个人最喜欢的还是《谢尔盖神父》,我想,这也是托翁自己的理想吧
  •     我喜欢的现实主义风格
  •     我就是不想看三死和舞会之后嘛QAQ 克莱采是倒序的奏鸣曲
  •     缓慢而奇峻。
  •     托尔斯泰说: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       谢尔盖神父,或者应该说是俗人卡萨茨基,在心灵历经波折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在梦里听到了天使的声音,天使让他去找普拉斯科维亚·米哈伊洛夫娜。见到了,他们彼此称对方的昵称,他喊她帕申卡,她喊他斯季瓦,因为他们童年时曾一起玩耍过,确切地说,是帕申卡被斯季瓦和他的伙伴玩耍——因为帕申卡“很笨”,那时斯季瓦和他的伙伴们一起拿她当笑料取乐,他们让可怜巴巴的帕申卡躺在地板上,表演“陆地游泳”。
      帕申卡笨拙的表演换回了伙伴的哈哈大笑,他们“把她当傻瓜”;而她“一副可怜相,可怜得叫人于心不忍,叫人永远也忘不了她那哭笑不得的、善良的、低声下气的笑容。”
      
      才是一个小女孩便开始承受这样的遭遇,想想真是令人惊心,她往后的人生简直不敢设想。果然,她后来嫁给一个地主,这个地主将她的全部家产败光,还打她。她有一儿一女,儿子小时候就死了。再后来她守了寡,住在一个小县城里,十分贫穷。
      
      关于帕申卡的经历,托尔斯泰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但却让我的心沉重起来,这样一个苦难深重的老妇人,她该如何支撑自己的生活?她又能给斯季瓦带来什么启迪呢?
      
      结果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我想这大约是因为我心中从来不曾存有过关于人间天使的幻想,那些心灵足够美好的人儿,也许早就猜到了接下来的情节:帕申卡起初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香客在求布施,她想给他5个戈比,但家里只剩一枚面值10戈比的硬币了,于是她决定只布施一点面包。但是,“她突然想起她刚才那么小气,突然脸红了。她一面吩咐卢克里亚切面包,一面就亲自去取外加的十戈比银币。‘这是对你的惩罚,’她对自己说,‘给双倍。’”
      
      读到这里我很是吃惊,难道这就是答案吗?接下来的情节是可以预料的了:帕申卡完全的无私和忘我,她为自己的小气向求布施者道歉,在后来回答斯季瓦关于“你是怎么生活的,你这辈子是怎么过的”提问时,帕申卡说自己糟透了,但她把全部的错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同时充满乐观和希望地努力生活着。
      
      尽管感觉这情节作为一个最终答案略显突兀,但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早已让我被卡萨茨基附体,在这个历经苦难依然满怀希望、满怀对上帝的全然信任却又如此谦卑的光芒闪耀的老妇人面前,我深感自己罪孽深重,内心黑暗,那些始终都没有摆脱的骄傲尤其可耻,卡萨茨基接着对帕申卡说出了我想要对她说的话:“我真想拜倒在你的脚下……谢谢你,看在基督的分上饶恕我。”我这样对帕申卡说着,并流下眼泪来。
      我的心大受震撼,也许是天使的光芒在一瞬间透射我黑暗的内心,我甚至预感到这是又一次我的“三观”将发生重大变化了。
      
      “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我。”
      比起“我信”,“信不足”大约更是多数初信者的常有状态吧。我以前参加晚祷时,就连带领祷告的神父也讲过自己类似的经历。
      我的好友nell推荐看的《第七封印》讲的正是这样的挣扎。然而,果然只是信与不信的挣扎吗?还是,恰好是基督信仰的存在,是我们得以有了一个挣扎的方向?看到自己作为人的有限性,而恰好又有一个无限性的神在,于是想着把有限的自己交托出去;然而却又时常地不甘心,或者干脆认命于自己的有限性,这倒比一定要怀着足够饱满的信心将自己交托给神要容易得多。
      
      然而,卡萨茨基,或者说谢尔盖神父,却是在人身上寻到了对神的信念。不,不,他并没有,他最后获得的,只是作为人而拥有的顺服和谦卑的品格而已,这样的品格,我们至多将其称作“美德”。一个人终于不再有骄傲,而是自然地谦卑并为此感到十分舒适和坦然,从而也不再有什么挣扎,说到底这不过是使自己的心灵获得安宁的一种办法而已,这种安宁,据我自己的经验看来,实在是暂时的。
      这是我回头再思索谢尔盖神父的前后经历时才想到的。
      
      事实上,谢尔盖始终只是一个俗人卡萨茨基而已。他决定去隐修,爱情受挫算是一个诱因,而只有他的妹妹明白:“他所以去当修士,是为了比那些想要显得站得比他高的人站得更高……他出家就是为了表明,他把别人以及从前他自己供职的时候认为非常重要的一切都视同粪土,而且他正登上一个新的高度,从那里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从前曾经羡慕过的芸芸众生。”
      
      《刻意》是《庄子》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章,一开头便这样说到: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人生的样貌无外乎以上几种,全被庄子一言以蔽之了。也曾故作山谷之士,也曾幻想平世强国,前者被当作青春期的狂妄很快否定掉了,而后者常令自己感到可笑。至于闲处无为,道引养形,则恐怕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为终究像是在浪费。然而庄子却淡然一笑,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呀,说得多好!读之喜不自禁,简直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妙处,两千年前就全都开好了药方。想振作一点就拿孔孟作开路先锋,振作不起来则有老庄殿后,所以古人多想得开,因为没有一个全能之神存在,所以不必过分焦虑,也免去了不必要的挣扎,倒是有长且久的天地,往“自然”里一躲,身后事全然可以忘却。
      
       这样的自欺常令我感到苦恼,比对上帝的“信不足”没有好多少。反过来说,做了神父的谢尔盖也一样。与其说他在信上帝,倒不如说他信老庄,只不过多少刻意了一些而已,然而这才正是真实的。庄子的建议听起来妙极,但终究无法可做,文字上的逻辑蛮通畅,但终究是不讲道理。
      
       其实,《谢尔盖神父》里还有一个没有交待的逻辑问题:卡萨茨基本是为了高人一等才去做修士,怎么到后来就真心地想要投身上帝了呢?难道是一个人本做着他并不相信的事,做得时间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信了?把这事竟当成了他真心想要去做的事了?
       这样的自欺,其真面目总会暴露出来的,除非有足够的强大欺骗自己一辈子。卡萨茨基最终的觉悟,如果说这也是托尔斯泰最后为自己找到的理由的话,恰恰并不是对上帝的真心顺服。我认为托尔斯泰其实还是没有找到答案的,或者这答案也并不足以使他自己信服,这不止是因为他年老出走并死于这场出走的现实佐证,仅仅就这部中篇的结构来说,帕申卡的出场太突兀也太仓促,这意味着托尔斯泰实在并无办法说服自己,最后只得匆忙塑造一个天使般的、近乎完人的老妇人来给自己做榜样。
      
       但这样的人间天使,在这人间哪里会有呢?她岂是凡人,乃是神啊!这样的人间天使,似乎从来不会为生活的困境所扰,不会为人的有限性所苦,除了天生是天使,我看再无第二个可能。
      
       前段时间看少年派,我亦有着跟nell一样的困惑:怎么人相信前一个故事,他就更接近神了呢?我百思不得其逻辑为何。现在我大约明白,李安应该是出于跟托尔斯泰一样的假设,即“相信”所谓“人性的美好”确实存在,而相信人的美好,便是相信上帝。但这仍是信人,而不是信神。这也仍是骄傲,而不是谦卑。或者换句话说,难道信神就意味着同样相信人的美好?以我阴暗的心理来看,这因果关系是很难成立的。
       不过我也不能完全肯定,万一呢?六十亿分之一呢?或许这人间还真有这样天生的天使,只是我从未遇到过,也压根不相信。
      
      
  •     写好了读后感,但是电脑又坏掉了。。
  •     说教部分略多~
  •     有力的自我打击,牙疼的我看到这里牙疼得更舒服了,一本好书。
  •       读完最后一页,把书合上,再看一眼书背上的推荐语:“这本小说可以看作是对男性嫉妒心理的精彩描述,探讨一个男人如何渐渐变成一个嫉妒狂魔的最佳范本”,把“嫉妒”两个字拿去,大概更恰当。一共六个或长或短的故事,散布发表于1873至1889年之间,“是对男性心理的精彩描述,探讨一个男人如何渐渐变成一个狂魔……”
      
      怎么把一个男人变成魔鬼?就托尔斯泰看来,是贵族的虚伪,女人的狡诈,和婚姻的折磨。男人固然是堕落的,但令他们坠入更深的深渊的,是那些看起来纯洁的、美丽的、高贵的姑娘们,她们把男人们迷住,并让他们信以为真她是他的天使、他的拯救,可结婚以后,特别是生孩子以后,女人就完全变了,开始无缘无故的发怒、嫉妒、争吵、性冷淡和控制欲旺盛。男人们的美梦幻灭了,信仰也被一同掳去。他们开始庸庸碌碌的过日子,开始偷腥,在嫉妒中杀妻,被妻儿抛弃中的死去,怕被人嘲笑而出家。就算是公马也逃不过被母马陷害的命运。在《霍尔斯托梅尔》篇中,这匹拥有贵族血统的名马,要不是年轻的时候对一匹母马动了情,也不会被煽,导致一生悲惨的遭遇。总之,婚姻和女人是个骗局,她们令人遐想、憧憬、但一旦把你逮住,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而男人的力比多却让这成为每个男人无法避免的宿命。明知是个陷阱,还是义无反顾的为她们深深着迷。所以男人注定成为魔鬼。
      
      对女人和婚姻如此痛恨,归根到底,是托尔斯泰到死都没办法离婚。现在的人可能很难体会,过不下去了就别在一起过了,离婚太普遍了。但在一个爱情尚不足以成为结婚或离婚的前提条件的年代,两个人即使彼此憎恨着也要过一辈子。耶稣说你们要爱邻舍,这比爱仇敌难,因为仇敌不常常在你面前,邻舍却天天在你周围,离我们最近的人,往往就是我们的仇敌。托尔斯泰的这几篇故事,虽然讲的不过是些婚姻啊、爱情啊、家庭啊里面琐琐碎碎,却无一不透出一股寒气,无一不印照出人心的诡诈、冷漠、以及不可测的恶意。憎恨着自己太太、以及被她们憎恨的主人公们,也因此憎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大概是每一个婚姻不幸福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以及作者对这恶意的忍无可忍,用毫无克制的笔触极力展现人之可卑、可贱、可耻、可怜的本相-总之是一切高贵品质的反面。
      
      比如他写一个太太亲吻丈夫的前额道晚安的时候,“当她吻他的时候,他对她真是恨之入骨,只是强忍着才没有把她推开。”
      
      写男人对女人婚前婚后态度的转变,“每当我看到一位太太穿着舞衣,打扮得花枝招展,我就感到别扭,感到可怕,可现在我简直感到恐惧,因为我看到得无疑是某种对人们有危险和违法的东西。我真想去把警察叫来,请求他们保护,以便抵御这种危险,并要求取缔和扫除这类危险品。”
      
      把女人比作魔鬼,“(那个人的)女儿一头金发,十分白嫩,是一个苍白、丰满、非常矮小的姑娘,她有一张受惊的、孩子般的脸和很发达的女性体态……她拿起他的手,吻了吻,然后伸出一只手搂住他的腰,紧紧地偎依着他。‘你要干什么?’他说,‘玛利亚,你是魔鬼!’
      
      怎么把一个男人变成魔鬼,托尔斯泰一定会指向伊甸园,你看,是女人被蛇诱惑,摘了禁果,又拿给她的男人吃。如果说上帝预备了给人类的救赎,我们不管什么时候,接受主耶稣就好了,但是他一定忘了预备给丈夫们的救赎,因为“只有死亡才能把夫妻分开”。托尔斯泰声称自己是基督徒,但他始终不能原谅妻子,在他看来,婚姻里的憎恨没有挽回和救赎,婚姻是对男人的咒诅,就连神的救恩也拯救不了。
      
      比较特殊的一个故事,就是《谢尔盖神父》。是比其他故事都早发表的。在这里,他没让他的主人公进入婚姻,反而是进了修道院,探索另一种获得拯救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宗教和婚姻类似。她们都散发圣洁的光芒,向城外的人伸出橄榄枝,发出邀请,来吧,你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和宁静,但别忘了你要支付的,是你整个的人和灵魂。婚姻成为一种信仰,而宗教则成为与神的联姻。
      
      但如同在婚姻中的人一样,在修道院里的谢尔盖神父也失败了。美男子卡萨茨基成为神父,是因为得知本以为白璧无瑕的未婚妻原来给沙皇做过情妇,看看,还是和女人有关。进修道院,一方面,是对未婚妻的信仰的落空,需要一个新的信仰支撑自己,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他站的比他高的人更高,可以俯视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他完成了一切要求于他的,甚至隐居起来苦修,终于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神父。但到最后,还是被自己的力比多打败了,诱惑当然又是来自于女人。
      
      被击垮的神父想到小时候认识的一个卑微的、可怜的、但性情如天使一样的女人帕申卡,我同意Jude说的,这简直就是托尔斯泰实在无计可施硬插进来的一个角色,符合一切贵族对劳动人民罗曼蒂克的想像,她“不能说笨,但乏味,渺小,可怜”,无时无刻不在为别人着想,不在奉献自己。这个女人是托尔斯泰为谢尔盖神父找到的拯救,他穷其一生想做到的,这个女人每天都默不作声的、重复的在做着了。这样一个“天使”,其实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迹,她所做的,而托尔斯泰的主人公始终做不到的,就是耶稣说的,”凡跟从我的,都要舍己“的那个舍己。英文是deny yourself。好像保罗说的,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现在因基督当作有损的。
      
      婚姻和信仰一样,所依赖的并非我们的努力,也非对方的配合,甚至不是信心的大小,最终所赖于的是舍己,而这个舍己也并非佛教的“刻苦己身”修练来的,基督信仰里的舍己,是看重那更好的(基督),就轻看眼下这个次好的(己)。婚姻和基督教信仰,对这个“己”挑战最大,是我们要做主却偏偏不能做主的地方。托尔斯泰竭力描述的婚姻的邪恶,其实婚姻里哪有善和恶呢?有的只是舍弃和坚持罢了。在基督教的信仰里也是一样,神的善和人的恶已经是一个a priori,神所要求于人的,就是一舍一取,舍掉自己,跟随神罢了。
  •     via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关于嫉妒
  •     其实托尔斯泰真的是深柜吧...
  •     读完了《克莱采奏鸣曲》,感觉列夫-托尔斯泰是在什么样变态的心里状态下,写出了这样内心复杂而变态的故事,当人的心里是这样的时候,别人眼里的不可思议,在他那里就是很正常不过的了。。。
  •     Late works. Meditations on sex and death. Highly recommond The Death of Ivan Ilyich.
  •     作者是不会写对话的那种
  •     姐姐喜欢就估计是可读性高的
  •     克莱采奏鸣曲中,看出托尔斯泰真心苦闷婚姻生活啊,焦躁愤怒歇斯底里。
  •     克莱采奏鸣曲,伊万伊利奇之死,谢尔盖神父
  •     臧仲伦的翻译还是好。伊凡·伊里奇几年后再读那种正常运转和荒诞之间的恐惧感又加深了。
  •     一辈子就爱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这无异于说一根蜡烛可以点一辈子。不喜欢支配别人,所以更不喜欢被当作玩物。
  •     真正意义上的大神萨马!怎么可以这样把龌龊的男人剖析得粉身碎骨
  •     每次读完俄国小说我都为自己的智商捉急,大篇幅的对话叙事加上各种辩证思想不能使阅读称为享受。
  •     犀利。
  •     男人的嫉妒心真是好难理解,明明已经对自己的妻子像仇人一样,却还是固执的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嫉妒心。无法从中自拔。关于猪狗不如的生活的形容,如果只是在讽刺一夫一妻制的虚伪那么还有道理可言,可是隐隐透露的彻底的禁欲主义的影子却总让人有种不适感。若是真的彻头彻尾得禁欲了,世界和平或许就实现了,奴隶制也消灭了,可是人类也该灭绝了吧。人之所以讨厌可爱感动愤怒也是因为那种不能彻底的善良和邪恶。逐渐的认识世界,建立起自己的原则,慢慢向着好的方向走,不失初心。
  •     他对老婆怨念极深
  •     原来世界文学考的那个人名卡萨茨基出自这里的选篇《谢尔盖神父》我猜中了托尔斯泰却没猜出篇名……《克莱采奏鸣曲》和《伊万·伊利奇之死》都够奇特,但核心还是托尔斯泰热衷讨论的家庭和宗教。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排山倒海似的心理描写,托尔斯泰的描摹似乎总是很含蓄又到位的。
  •     满分好评。托翁是不容错过的作家。
  •     托尔斯泰仍没有精致、微妙地描述“嫉妒”。但托尔斯泰真挚而悲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