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故事(全六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一生的故事(全六册)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543438989
作者:[俄]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页数:1724页

肖复兴评论:花园像吊床一样接住星星

■肖复兴 --------------------------------------------------------------------------------  出于对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喜爱和信任,我买过他这一套六卷本的《一生的故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非琴译),这是一本我常常翻看的书。   这是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在这本他的自传里,虽然也是从小开始写起,写了众多的人物和情景,而且大多只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但读完之后,并没有一般自传的那种流水 账的感觉,风干的带鱼一样干巴巴的回顾,更没有那种自恋的色彩,渲染或装扮着夸张某些事情和表情。也许,这就是巴乌斯托夫斯基区别他人之处。无论处理什么样的体裁,他注重沧桑生活中浓郁的诗意,几乎无处不在,扑面而来。而我们已经非常无奈地将生活中本来具有的诗意零落成泥碾作尘,当成搓脚泥一样抛掉了。   看他在这套书第一部“遥远的岁月”中的“菩提树开”一节,写到1904年契诃夫去世,他在乡间,送家人到莫斯科参加契诃夫的葬礼,一直送到火车站,路上,他们特意跑到田野和森林里采了好多黄精、石竹、矢车菊和母菊,用一层层青苔包好,好保持花的水分。他说“我们深信,契诃夫准会喜欢它们”。火车黄昏时忧郁地开走了,他从火车站走了整整一夜,回到家里天已经亮了。那一年,巴乌斯托夫斯基才8岁。8岁,他就知道契诃夫,并懂得珍爱契诃夫。这种如花一样美好而善感的文学因子早就植入心里,不可能不弥散在日后他的日子里和他的书页中。这和8岁知道比尔盖茨和《厚黑学》的孩子,成长的轨迹肯定是不一样的。   “童年结束了。非常可惜,只有当我们成为大人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懂得童年的全部魅力。”这是巴乌斯托夫斯基在这本书中说的话,童年是造就他文学的另一财富,正是敏感的童年赋予了他文学最初的营养和陶冶,他在写自传而重新回头审视自己童年的时候,才会感到童年的全部魅力,并用他美妙之笔把它们一一书写了出来,传递给我们。   甘娜,那个因病早逝的小姑娘,他16岁的堂表姐,被他写得那样美。他用童年才会有的纯真感情对甘娜说:等我长大了当了船员,一定要把你带到我的船上去。甘娜开玩笑问他带我到你的船上干嘛,当厨娘?还是做洗衣女工?他用孩子特有的天真,认真地对她说:我要娶你做我的妻子,并向她发了誓。甘娜死后,他采一束母菊用黑丝带扎起,放在她的坟前。他说:“甘娜时常把这样的花编在辫子上。”他还说:“妈妈打着红色的小阳伞站在我身旁,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他把一个9岁的孩子的感情写得那样诗意盎然,却干净利落,不动声色。   还有丽莎,那个流浪乐师的贫穷女儿,他和她之间的友情,写得是那样的动人。他常常到流浪乐师的住处,当警察驱赶走流浪乐师和他的女儿的前一天夜晚,他们请他吃了一顿晚饭,只有寒酸的黑面包、烤蕃茄和几块用粉红纸包着的不干净的硬糖。他很晚才告辞,丽莎一直送他到家门口,分手时塞给他一个粉红纸包,里面包着的就是那黏糊糊不干净的硬糖,然后很快跑下了楼梯。“我好久下不了决心去拉门铃,害怕因为回来得太晚而挨骂。”孩子之间纯真的友情,被他写得多么温馨而曼妙,纯净而透明。   巴乌斯托夫斯基极其注重景色的描写,他以为那是俄罗斯这块土地给予他的财富。他善于运用它来抒发感情。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惯常的写景来衬托心情,而是融化在他全部的情感和文字当中,成为他这部自传无法剔除的重要内容和角色之一。   我喜欢巴乌斯托夫斯基这样的文笔。   他写他在树林里看星星:“夜里树梢仿佛消失在空中,如果起了风,星星宛如萤火虫在树枝间飞来飞去。”   他写他在外祖母家看花:“那时候我好像觉得花就是活生生的人。木犀草是一位穿着打了补丁的灰衣服的穷姑娘,只有奇妙的香味暴露了他童话般的出身。”三色堇好像在开假面舞会,“是一些穿着色彩缤纷的舞衣的舞女——一会儿穿蓝的,一会儿穿淡紫色的,一会儿又穿黄色的衣服。”   在写上述的那个流浪乐师的女儿丽莎和他分手的时候,他写了这样一大段夜晚景色:“高空中第一颗星星亮起来了。秋天的华丽的花园默默地等待着夜晚,他们知道,星星是一定会落到地上,花园将用自己像吊床一样的浓密的叶丛接住这些星星,然后再那样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在地上,城里谁也不会因此惊醒,甚至都不会知道这样的事情。”   他不是渲染男女的离情别绪,而用这样美丽得如诗如画的景色,将一对孩子的分别写得如诗如画。在他的这部浩浩六卷的长篇自传中,他都没有渲染那些东西,或致力描写离奇怪异的东西,而是写那些美的东西。他不愿意把自己的笔弄脏,因为他知道笔弄脏了,所写的东西就都脏了。   原来自传或传记也可以这样来写。而不仅仅是市面上流行的名人或明星的隐私的露点、隐情的咀嚼、亲情的煽情,或小题大做的浓妆艳抹,或些许小事水发海带一样的膨胀,或过五关斩六将的表扬和自我表扬,然后,配以挑选和剪裁过后容光焕发矫揉造作的个人照片……   当然,那样的写法,也许广有读者,但书的写法和读法是需要一点品位的,这种品位,需要培养,而这样的培养,需要如巴乌斯托夫斯基一样从童年开始才行。童年的底色,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文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我们现在忽略了文学对于童年底色的作用,把读文学的时间用在看电视剧上了,或者以为文学就是花花绿绿的报刊或网上的笑话和段子,或者把文学仅仅和考试的作文联系起来。童年的底色,关乎人整个一生的成长和成熟。否则,我们只会认识周迅,而不认识鲁迅,我们只会吃点心买铂金,而不会结识冰心和巴金。我们便也只会从家具城买回席梦思软床,以肉体在上面抒情,而怎么也不会想出把花园做成一张吊床,去接住那些从夜空中掉下来的星星。过于现实的我们也不会相信从夜空中能够掉下来星星。http://www.gmw.cn/01ds/2008-11/26/content_862915.htm

很精彩的书.

帕老的作品,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感觉,我觉得很奇怪总是花絮比正片来得精彩.我想大多数人喜欢上他,恐怕都是从<<金蔷薇>>,或者<<面向秋野>>开始的.这些书里面很多回忆作者早年创作和生活经历的笔谈,不由得让人对作者早年的作品心弛神往.可是到费了很大力气找到这些作品本身的时候,却经常多多少少有些失望.呵呵.特别是几个中篇,至少我觉得和他的晚期作品差得太多了.帕老也许是晚熟型的作者,我觉得他最精彩的作品大都是50岁以后完成的.所以对他的早年作品期望值上有落差也许也很正常吧.<<一生的故事>>毫无疑问是他最有份量的作品,从46年完成第一卷,到63年写完第六卷.断断续续二十来年的时间.而且全书都是由篇幅不大的随笔形式连缀成的.这也是帕氏最擅长的体裁.而且文笔纯熟老练,讲述的虽然是他十分紧张复杂的前半生经历,却能给人舒缓悠扬的感觉,看起来毫不觉累.但是时代的沉重却也时常在老年人豁达的文字之外,时隐时现.本书的翻译也还不错,非琴是50年代就开始翻译苏俄文学的老翻译家.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那一版影响很大的帕氏选集里面,就有他翻译的一些短篇.相信大家是不会失望的.

一生的故事

  作者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经历过一二战和苏维埃革命,虽然书中只写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不涉及二战,但也够令人惊叹了。事实上作者几次接近死亡,不光一战中,作者还内战中数次遇险,另外在疫区看护病人。当然受苦挨饿都不算什么了。可是就算是此,作品中依旧充满了温情,优美的感觉,反倒让人感觉有趣。  故事算是自传式故事集,不仅有着作者自身的故事,还有着大量的其他故事。结构相对松散,一则可能是作者当过记者,二则作者本来就是散文高手。几乎每篇故事都可独立成章。  作者的人生游历范围也相当广泛,不仅在战争中到处“流浪”,就算革命开始后,也从莫斯科到达乌克兰,敖得萨、苏呼米、巴统、第比利斯。作者几乎沿着黑海苏联部分转了一圈,书中的回忆充满了异域情调,令人美不胜收,看完之后想,这样的人生也算是非常有情调,这到是非常另类的流浪体作品。残酷的人生,美好的回忆,永恒的一生,精彩的文章。

邂逅巴乌

鬼使神差的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去图书馆看自己想看的书大概这时间长得连自己也觉得有点过分,经过图书馆时不由自主就蹿了上去10分钟后,端着巴乌那本《一生的故事》坐在教室中开始还颇有点按捺不住自己的急躁但很快,那语言,就像儿时妈妈哄我睡觉的手一样轻轻掐掉了心里的火苗教室里安静地坐下了一位大叔他平和,似乎还带着点害羞闪烁的眼睛很敏感地掠过我身畔的桌子生怕自己的不请自来会打扰到旁边的人他开口了他谈着自己童年,真正没有忧虑的童年,完全另一个世界的童年谈到他有点凶神恶煞的土耳其奶奶,他眼里还被鱼咬着的浮标一样抖动了一下可科利亚叔叔又让他恢复了平常的样子,还是叔叔口中给他带来美好印象的中国那里总是充满阳光的黄昏透过窗户漏进来的光从他的发缝中射到他本来就已经有点眯的眼上他谈到圣斯拉夫大街上的那只鹦鹉和它的主人说着还笑着向我展示手指上那曾经的伤口还没愈合,就像朋友们还在那里居住一样当他说起切尔普诺夫老师的蝴蝶蓝色的眼中沉下去一块石头虽然方才欢快的语调已经悠扬振动的手机将我拉回现实已经100多页了我赶紧把书合上生怕自己饕餮的阅读方式会将它浪费那分明就是晚晴楼上的点心每一颗糯米都值得好好把玩沉浸于微甜的氛围中小心点那象征幸运的枣核俄罗斯的歌者,唯一割断不了的,就是忧伤回到在图书馆中的那一刻那书安静地躺在角落中就像这雨天的车站边有个她等待着仿佛生来就应该分享我的伞

忘却与回归

关于帕乌斯托夫斯基作品的风格,我觉得没必要多说了。买过一本英文版的选集,帕氏在逝世前专门为冷战期间意识形态鸿沟另一端的英美读者写了序言介绍自己,开场第一句就是:      It is useless expecting a writer to explain his own work. "Read my books——it's all there,“ is what Chekhov used to say on such occasions. And this represents my views entirely.      之后他就只是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这正是Story of a Life六卷书的主题。国内唯一的全译本就是非琴先生的这部,可惜印数太少,我只能复印了一套来读。      在英译选集的这篇前言里,他有一句话我觉得体现了他最重要的创作理念:A person with a romantic disposition will never be false, ignorant, cowardly or cruel. 帕氏始终是一个边缘的、小众的作家,因为《金蔷薇》的影响,他在我国的名气并不低,但从作品的印数就可以看到这种尴尬。他无法通过“旅游文学”包装,也无法凭借“创作经验谈”的元素成为“作文教辅”,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有一种脱离“实际”的浪漫情绪,他和这个功利、现实的时代已经格格不入了,他的小说中传达出一种会被误解为幼稚的理想和传奇色彩,而他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如《雪》、《烟雨霏霏的黎明》已经克服了人物刻画单薄的欠缺,但仍有一种逃避性,这两篇中他塑造的感情已经不是浪漫奔放的,而是复杂微妙的,却不易被普通大众理解接受。假如你不看到帕氏这句话中流露出的他创作的根本动机,你会觉得他依然是在表现一种不可捉摸的乌托邦情感来逃避战争、逃避人性丑恶,你会认为他一生贯之的对大自然诗意的描写是与现实人生的错位。但这句话告诉我们,他对自然风光的情怀还是站在他对人的看法上的,他的幻想源于他对真实人性的一个思考——他觉得一个浪漫的人往往是好人,至少不会太坏,大概因为浪漫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一生的故事》就是作者自己讲述他怎么看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他不是讲述自己身上的事,也不是记录别人,既不像高尔基的自传,也不像《往事与随想》这样的文学回忆录,他这里的主题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不是文学也不是历史,而是这之间的”看“,是帕氏与众不同的艺术眼光,这种眼光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是和常人不同的,无论是自然景色中他看出来的艺术效果,还是那些琐碎生活片段中他捡起的尘土、他锻造出的金蔷薇。同样的一草一木,同样的际遇和语言,在帕氏那里,在他心目中一个浪漫的因此也是善良的、勇于发现美的人眼里,得到了艺术治疗和拯救,而对于无法欣赏这种眼光的人来说,则像是幻想和逃避。      《一生的故事》第一卷里回忆中学的情形,那时校园里经常集体打架,写到他的同学布尔加科夫,非常好斗勇敢,让人会心一笑。布尔加科夫后来的命运也是非常凄惨,饱受折磨。他的狱中绝笔《大师和玛格丽特》我也很喜欢,余华对这本书的评论写得非常好,在这里推荐一下(余华: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帕氏和布尔加科夫是好朋友,1940年布尔加科夫弥留之际,帕氏给他的信中说:”亲爱的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您一定会看到,您的时代一定会到来的!感谢您对我的真诚的友谊......“在早已不在人世的布尔加科夫仍未在祖国获得承认时,身为高尔基文学院院长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对年轻的苏维埃作家们说:“现在,你们当然还都读不到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因为它们还没能出版。但是,将来你们一定会读到的,它们肯定会出版问世,而且将来一定会证明,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是本世纪俄罗斯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据董晓关于帕氏的博士论文(走近《金蔷薇》——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论)附录中提到,他来到帕氏的故乡时,作家祖坟上的墓碑已经残缺破损,通往墓碑的小径上布满了牛粪。当地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这里曾出生了帕氏这位伟大作家。而基辅市的布尔加科夫纪念馆庄严肃穆,充分显示了布尔加科夫在今天人们心中的地位。历史鲜明的变迁,开了一个既公正又残酷的玩笑,忘却与回归,命运对这两位精神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说已经不再伤感了。      当美国女演员迪特里赫在作家去世前一年手捧英文版的《金蔷薇》,单腿跪下,深情地吻了一下老人的手时,慰藉了多少心灵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又何需更多的顶礼膜拜。      There was a time when I seriously thought of becoming a sailor. But shortly afterwards the urge to write excluded everything else.      Writing combined all the most attractive professions in the world.It was an independent, courageous and noble vocation.      对这位活过爱过也写过的作家,我们唯有默默的祝福。

量身定制的幻想

帕乌斯托夫斯基,即便是对于擅长记名字的我,这个名字恐怕也难以为继。一个名字完全缺乏节奏感的人写了一部很有节奏感的书。细节将平淡串联起来并以此位背景,没有娓娓道来常见的罗嗦,但也未见需要激动的起伏,就这么如水年华。没有一个单独的字在闪光,却不舍得错过任何一个字,对我是完全新的阅读体验。以前有舍不得看完的书大多是因为情节发展。很多写作方法的沉淀,可以不同意,但是入心。最主要的是,把一向怠惰的我,激起一丝动笔的心。但愿吧


 一生的故事(全六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