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旅者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孤独旅者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536686663
作者:[美] 杰克·凯鲁亚克
页数:211页

章节摘录

  码头上的无家之夜  在我们都去天堂之前  从这里落到黑暗的土地上  美国的景象  所有搭便车的旅行  所有铁路上的旅行  所有的归程  穿过墨西哥和加拿大边境  回到美国……    让我们就从我的不雅之态开始,衣领耸立,贴着脖子,上面还系着一条手帕以使衣领裹紧,还保暖舒适。1951年圣诞节潮湿的夜晚,浓雾弥漫。当我穿过荒凉、黑暗的货栈,在可爱的圣·彼得罗码头的土地上跋涉时,炼油厂散发出的气味,就像燃烧的橡胶以及太平洋女巫孕育出的神秘味道。就在我左边以外,你可以看到古旧港湾海水挟着油桶朝前涌动,紧紧环抱着泡沫泛起的标杆;而熨平的水面之上,点点微光在翻滚的浪潮上闪烁着悲泣的光亮,轮船和民间渔船的渔火若隐若现,正在离开美国陆地最后的口岸。在那黑暗的海洋的更远处,在野性的黑暗的海上,那看不见的螺旋蜗杆悄然来临,如同飞驰的女巫被击倒在地,偶然落在阴郁的沙发上,但是她的头发飞舞着,她一路去寻找爱侣们深红色的欢悦,然后吃掉它。以“死亡”的名义,周身涂成黑色,配着橙黄色帆杆的命运和死亡之船———漂泊者号,刚刚结束从纽约穿越巴拿马运河的一次航行,现在正如幽灵一般,歪翘着呼啸驶入彼得罗港,除了巨大的发动机的战栗声外,没有一丝声响。船上有我的老朋友,且叫他丹尼·布鲁,他让我在陆地上乘公共汽车旅行了3000英里,许诺会让我上船,航行周游世界的剩余旅程。既然我状态不错,又再度成了流浪汉,找不到别的事干,只有带着我虚幻的心,郁郁寡欢地漫游在真实的美国大地上。我热切地准备着到这艘可笑的旧船上当一名鼻子失灵的厨房仆役或洗碗工,以便在香港的男装店里给自己再买上一件有品位的衬衫,或者在新加坡的旧酒吧里挥挥马球棒,又或者在澳大利亚玩骑马游戏。只要它能叫人兴奋又能周游世界,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没什么两样。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所谓“垮掉的一代”,是指一群来自不同国籍的人,这些人得出结论,以为社会这个东西很扯淡。   ——阿米里·巴拉卡   没有人知道我们是煽动者,还是发明者,还是骑着自己的浪花的泡沫。我想,我们是三者皆是。  ——金斯伯格

内容概要

杰克·凯鲁亚克,美国现代作家,“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1922年3月12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洛厄尔,1969年10月21日去世。早年他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
凯鲁亚克创造了全新的自发写作手法,颠覆传统的写作风格,创作所谓的“狂野散文”。他的“生活实录”小说往往带有一种漫无情节的随意性和挑衅性,写作对于他来说,是一场反抗虚无感和绝望感的战争。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孤独旅者》等,并以其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

书籍目录

自序
码头上的无家之夜
墨西哥农民
铁路大地
海上厨房的懒汉们
纽约场景
独自在山顶
欧洲快意行
正在消失的美国流浪汉

编辑推荐

  《孤独旅者》是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片段的合集,收集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旅行。  行迹遍及美国,从南部到东部海岸、西部海岸乃至遥远的西北部,遍及墨西哥、摩洛哥、巴黎、伦敦,包括船上所见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包括那里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  铁路的作品,海的作品,神秘主义,山的作品,靡乱,自我中心,自我放纵,斗牛,毒品,教堂,艺术馆,城市的街道,一种由一个独立的受过教育的一无所有的随意流浪的放荡者所过的生活的大杂烩。  它的范畴和目的只是诗,或者说,自然的描述。    城市中漫游,在丛林里流浪  “有谁指望孤独或者私密,纽约将赐予他这类古怪的奖赏”,这是怀特在《这就是纽约》中所写的对纽约的第一印象。在传统社会中,孤独似乎属于人烟稀少的荒漠、孤峰与丛林,而在工业社会的大城市中,虽然人群的密集程度可说是前所未有,而孤独却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间里与日俱增。在科技与法律的帮助下,私房、私车、私人空间正日益将我们因为害怕孤独而建立的公共空间一一打碎,在城市定居,已经不再是为了面对现实,而是一种逃避。而那种孤苦伶仃、遭人遗弃的绝望,也往往只有在夜深人静时,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组成一个个看似很近实则很远的群,以不同的身份混迹其中,寻求自欺欺人的抚慰。  现代人的孤独并非来自于空间的距离,而是来自于人性中的不信任。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思考,而是为了自我保护。由此,凯鲁亚克有了《在路上》的流浪,在《荒凉天使》中的冥想,在《达摩流浪者》中的狂放。而与《荒凉天使》中凯鲁亚克在荒凉峰顶参禅悟道的孤独不同,在《孤独旅者》中,凯鲁亚克以数字般的精确再现了每一个城市市民的孤独,现代生活的紧张使地铁里的人面无表情,而贫富悬殊的强烈对比,使擦肩而过的人群格外冷漠。现代生活产生的挫折感使人们摈弃了一切的幻想,所有诗的韵律都被压缩在了一个个狭小的空间,听起来更像是发动机的节奏。在他笔下,工业化社会中“单面人”的生活使每个人都如机械一般准确:  早餐大约在6:45准备好,在我吃的时候我已经逐渐把衣服穿好,到最后一个碟子在水池里用热水龙头刷洗时,我拿来了我的速溶咖啡,很快地在热水喷头上漂洗了茶杯,快速擦干它,把它扑通一声放到热炉板的位置上,咖啡装在褐色的纸盒里,所有的杂货店都用褐色的纸紧紧地包裹着,我已经从其在门把手上挂着地方拿起我的司闸员灯笼,以及我的破破烂烂的时刻表,很长时间以来就在我的后裤口袋里折叠着,准备走了,每一件事都很紧密,钥匙,时刻表,灯笼,刀,手帕,钱包,梳子,铁路的钥匙,零钱跟我自己。  现代社会的最大吊诡之处在于,在我们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弊病时,我们却已离不开他。在透过他人的欲望看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灵魂无法控制肉体的需求。由此,离开这个冷漠的城市,远离被规划好的机器般的生活,在远方的路上寻找一片真实的丛林、一个温暖的笑容,成为了每一个城市人心目中的梦想。去他的职位,去他的薪水,去他的老板,去他的女友,从明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要做一个喂马、劈柴的幸福的人。   码头、酒吧、货栈、铁路、轮船,一如传送带一样,将每个人的一生从头到尾连接了起来。在《孤独旅者》中,出差不过是有目的的漫游,旅游也不过是更体面的流浪。与《达摩流浪者》中贾非(据说是斯泰因的原形)那种积极的及时行乐的生活观,那种挑战清教伦理、扫荡宏大话语的“雅雍”(藏传佛教的欢喜佛)式的修行——那正是追求个人享受、展现个性风采的最好借口——不同的是,在《孤独旅者》的结尾,凯鲁亚克详述了一个记者采访流浪汉的实况——并以此说明,流浪是一种骄傲,是一种抗争世俗、呼唤自然的言说的方式。在寂静的黑夜走过大地,是为了寻找一个诗意的栖居地,而不是一时一己之欢。  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在智商至上的现代社会里,身体似乎只是为思想逻辑而活。由此,选择流浪与漫游,成为了现代人为了防止自己被电脑化而作出的本能反应。我相信凯鲁亚克并不知道当时的现代化发展到底有什么罪恶,但他以作家的敏感意识到了人类正在失去最可宝贵的不合逻辑的感情。在路上,至少可以使自己远离思维的陷阱,远离集体性的歇斯底里。而在流浪中无目的的寻找而渐至颓废,也成为了困惑他一生难题。在都市中漫游,这是个自得其乐的过程还是个无奈失败的理想?本雅明没有给出答案就离开了人世,而凯鲁亚克也将同样的问题留给了我们。  然而,与本雅明德漫游式的观察不同的是,在《孤独旅者》中,凯鲁亚克发表了最为惊世骇俗的“流浪者宣言”,在他看来,制度、法律、婚姻都是人类因为害怕孤独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它能使人类拥有生存的勇气,但杜绝不了生活中的谎言、奴役和麻木;愤怒则是一种对此充满了进攻性和欢乐的力量,而不是怨恨和报复的产物;互助、友爱、平等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商业、科技、管理都只是获取幸福生活的工具。  有哪一个人的人生不是以泪水结束呢?“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李白的感叹,凯鲁亚克所喜欢的寒山也在悟道后出家为僧,了却尘缘,但作为“垮掉的一代”的“禅疯子”,凯鲁亚克显然并无这种出世的“空”“无”的思想,在他看来,虽然一切人生的旅途,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但他自己却不能容忍“一切都是中间物”的命运。反抗绝望与虚无的凯鲁亚克,虽然仍就是在控诉、在希望,但却没有鲁迅那种面对“铁屋子”的悲哀,也自然没有了“肩住黑暗的闸门”的勇气,更没有了“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向死而生。所以,他只能在空旷的荒凉峰上冥想,在密布警察的丛林中嚎叫,却不能在“无所希望中得救”。他只能如同普鲁斯特一样,将每一次拥抱生命的激情,用笔描绘成一幅幅画像——它显示着,作者虽有冷静旁观的理想,但也始终有投身花花世界的欲望。

作者简介

《孤独旅者》是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片段的合集,收集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旅行。
行迹遍及美国,从南部到东部海岸、西部海岸乃至遥远的西北部,遍及墨西哥、摩洛哥、巴黎、伦敦,包括船上所见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包括那里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
铁路的作品,海的作品,神秘主义,山的作品,靡乱,自我中心,自我放纵,斗牛,毒品,教堂,艺术馆,城市的街道,一种由一个独立的受过教育的一无所有的随意流浪的放荡者所过的生活的大杂烩。
它的范畴和目的只是诗,或者说,自然的描述。

图书封面


 孤独旅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在床上翻完了《孤独旅者》,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凯鲁亚克的白水博客选”。知道凯鲁亚克同学是在一门选修课上,大二下学期的时候。老师讲到beat generation,讲到金斯堡,讲到巴勒斯,当然也不能错过凯鲁亚克了。遗憾的是,在读了文楚安译的《在路上》之后,我对这位炙手可热的大作家很失望。去年毕业前,上海译文出了新版的《在路上》。我很想读读王永年先生的译本,但终究没能克服“刻板印象”,转读其他书了。这本“凯鲁亚克的白水博客选”看得我昏昏欲睡,就像得了“高反”的晓磊同学一样不舒服。只不过他在西藏,我在大运村而已。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个紧接着一个的讲故事,但不会让我感到厌倦;胡安·鲁尔福将感觉一个接着一个的传递给我,以至于《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不过是太不主要的一个载体了。这两种急迫我是喜欢的,因为它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在勾引着我。相比之下,凯鲁亚克同学的文风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说得不客气一些,大部分文字比白水还白水。当然,我也并不喜欢卢梭过于浮夸的文风,但是,凯鲁亚克的作品的确没有文采。文采……也许,我本来就不该对这个以体育特长生身份上了哥大的人报太大希望!……也许,他缺的不仅是文采,而是一种内在的魅力,一种能引起人共鸣的情感,那种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他看过什么,他做过什么,而是我们从那种过程里体会到一种经验过的或没经验过的美妙……我不排除文中有很美的句子,但,就像卡夫卡一样,他也用极其复杂的笔触讲述了一个过于简单的道理。过于简单,的确是太过简单了。
  •     比起《在路上》,这本书更能打动我,因为它以一个旅者的独白形式出现,描述着这一路上的感受。这种感受,只能是孤独。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凯鲁亚克抛弃了那种习以为常的俗语,在遣词造句中竟然营造出了一种可以称作高雅的情调。这大概也是孤独患者这样的角色所配套使用的语言风格。当你独自在路上,对着自己的内心时,即使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满与怨恨,你也会心平气和地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默默地感受着它的喜怒哀乐,美好与丑陋。因为你就是这个世界的孤儿,茫茫天地之间孤身一人,心慢慢地就柔软了下来。凯鲁亚克是如此享受这种孤独,他怀着一颗流浪的心就这么上路了。开头两篇是他一贯的行云流水的风格,故事情节向思维让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所以读者无形中也被带入这种怪圈,以至于读完之后都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只留下一个流浪汉在这个世界独自行走的印象,不管故事中出现了多少人物,最后只剩下“我”一个再次出发。人生不也如此。然后到了《铁路大地》,这个“我”越来越鲜活起来,他是独孤的,又是野心勃勃的,他的流浪,有了一种征服美国的英雄色彩,只是这个色彩,有点悲凉。风餐露宿,搭车旅行,苦行僧的生活更能磨练锻造出一颗本就孤独骄傲的心。在《海上厨房的懒汉们》中,这个“我”无限放大到周边的海员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地不堪一击。上一秒的亲密无间随着双方身份的转换,下一秒就是无关紧要的路人。凯鲁亚克说“他们茫然地看着我眼里根本没看到我”,在所有的情绪中,没有情绪是最可怕的。于是,回到纽约,在《纽约场景》中,凯鲁亚克回归了《在路上》那种疯狂的玩乐,他与他的朋友在一起,过着声色犬马的垮掉的夜生活,可是众人的狂欢实质上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独孤。这就是时代的孤独,在我看来,垮掉的一代并不是一群不知世事的孩子的荒唐行为,他们哗众取宠的言行其实是想引起这个冷漠世界的关注,他们拼命呼唤真善美的世界,却用粗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迫切想找寻一些被物欲横流的世界所抛弃的美好但是这些美好却一去不返,他们愤怒,他们孤独,他们的格格不入使他们被人称为垮掉的一代。可是如果振奋起来,他们又比谁都热血。在《独自在山顶》中,凯鲁亚克展现了自己的深度,又是孤独一人,不过这次不是在铁路,也不是在轮船,而是在山顶,所以他那种修行僧似的环境给了他机会开始思考宗教方面的问题。在这里,他感悟到“我不必把自己隐藏在孤寂当中,而可以接受社会,不论其好坏”,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领悟,所以在后来的《欧洲快意行》中,凯鲁亚克心平气和地描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我惊奇地发现,他描述的欧洲是那么地吸引我,不再是天马行空跳跃的到处跳跃的思维,而是细细地观察每一个经过的人,静静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美好。他变了。于是,在《正在消失的美国流浪汉》里,凯鲁亚克变得哀伤起来,他是在为一个时代独特的流浪汉文化做挽歌。他的孤独,那么明显地弥漫在这篇文章里,让人措手不及,暗暗感伤,于是也随着他的最后一行字,变得孤独又哀伤。
  •     "再回到街上,每一件事物都是完美的,世界始终弥漫着幸福的玫瑰,但我们没有一个人知道----幸福在于意识到一切是一个巨大的奇异的梦。”读《在路上》时我不满二十岁,正是容易热血沸腾的年纪,我曾在床头墙上写下“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这句标语,时刻警醒自己不忽略有限的青春和无限的远方。四年之后,仅仅是四个年头,我再读这本《孤独旅者》,已全然丧失被鼓动上路的激情,看似并不漫长的四年,足以将生动摧残和消磨为腐朽。又或者,将冲动和粗浅雕琢为沉静潜行。不动声色,无劳车马,路仍自在,身不动心更远,更远更远,乃至于房间等同世界,躯体齐于星辰,时辰也是光年,不动胜于动,在在有动,动动皆静,动静一味。房间、睡眠、劳作、打扫、散步、冥想,通通成了无边界旅行。二十岁,我可以在一个夏天微曦的早晨,迅速逃出滚烫的凌乱不堪的憋闷小屋,跑到街上去,跑上街,像句口号那样跑上街,一无返顾想到便做。那一天我甩掉背后积攒多日的沉郁,径直跑上街,骑上新买的变速单车,迎着短暂清凉的晨风,一直向东。如同被一股倔强的不可抗力催促,我一直不停,疯狂蹬车,驰向无限。大风几次要吹飞我的帽子,我按住了继续骑。一直骑。至少在那些时刻,我内心胀满无限自由,仿佛只要不停向前骑,便甩掉生活的重负,重获新生。在飞奔的过程中我暗下决心,骑出这座城市,骑出全部边界,向着全然未知的的地点,彻底放逐决不回头。我流着热汗,整个人被太阳晒成红色,仍然不停。途径麦田、各式废弃厂房、村庄人家,几条流浪的狗,几群撒在路边的鹅,一些形形色色人:手掐腰站的、蹬三轮车的、踉跄流浪的,骂街的。还有一个临街的用篱笆围成的院落,里头有两个孩子一个老头,老头端一破碗喝汤吃饭,孩子围坐旁边傻看,院子里尽是鲜花绿草,我在篱笆外边像个偷窥者狂按快门,想不到老头儿十分友好还冲我问:你这是手机还是数码啊?我说数码。嘿,老头儿还懂不少。直到今天我再翻看这些照片,仍恍然若梦。再后来,我几次三番想要将这段如梦旅程记录下来,始终由于记忆恍惚而不了了之。至少在那短暂的途中,我真诚地想要放弃我,通过上路。我厌烦于日夜无休毫无新意的重复。当然,那是二十岁,是那个年纪的小孩们普遍想要超越和救赎生活的冲动姿势。而成长的意义在于,从无明的狂热或坠落中,慢慢并充分觉醒:终于领悟,没有可倚赖可调遣的外来手段,帮助完成超越和救赎动作。调个方向,将发现,万物都已在你那里,无需外求。所有上路者都抱有同样的理想吧:自我放弃。在路途中忘记生活。所以年少时我也曾写梦中的旅程,至少是在梦中,逃开这更牢固的现实之梦。所以那时的主人公们统统沿着玄妙的通道,向下走,一直走到地心深处,走进真正的洞穴,从而发现潜意识的巨大世界。他们毫无惊恐或是新奇,正如这庞大世界原本就与他们并行同在。我让我手创的角色表演了梦境,从而固定和扩大它们,让它们宣布独立。我情愿让我的小说人物永远在那洞穴深处,越来越深永不回头,向下走。不让他们出来,哪怕上来透一小口气。我不放过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行径代表了我的愿望,我就曾是这样渴望的:离开地面,姿态体现为飞跃或是潜行,都没有不同,我都乐意。只要离开地面。而现实的路途,总有诸多烦琐,上路者往往发现事与愿违。现实没有出口,无论去哪里。因此我建议我哪里都不再去,就蹲家里。我就在这里,全部,毫无缝隙地跟我自己在一起。我不能继续信任外在通道所能达成的满足,我深信仅仅是这绝无仅有的我,能给我全部,我只问我自己要,向外掏,竟发现我什么都给得起。在阅读《孤独旅者》的二十四岁,我已发誓决不上路。我知道终归是一样。静止或移动,安定或疯狂,在家里还是在路上,躺在地下室或是越野车里,其间没有不同。“不同”的错觉源于无知。我也曾固执地以为,无论在哪里,生活的本质在于腐烂,没有超越。曾迷恋和信任上路的年轻人,在于错误地以为,上路可以作为一种飞跃和逃离的手段,暂时规避生活。而事实只证明:生活无所不在,我们无能为力,出路惟有全全接纳。因此对于上路,我终止幻想和渴望。我再次对自己说:就在家里,就在这里,此时此地,圆满每一个愉悦。这又让我再次想起帕斯卡的话:人类全部的悲哀都在于,不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我又跟我自己聊:有这瞎折腾的工夫,不如写小说吧,接着茬儿写,原先在哪停住了的,继续让他们溜达下去,永远溜达,永远不停,再也没有现实的粗鄙力量终止这趟旅程。我必须率先替他们无所畏惧,且放弃野心和追逐,不设目标。再也没有谁来吆喝:不许溜达。这是那时我,关于旅行的崭新愿望:在纸上。而现如今你再问我,我只能说,在哪里我都是完整一个:我不分裂,不期骥,不妄自菲薄,不再逃避或恐惧生活,不企图通过上路或烂在家里建筑小我的安全感,我将一切通道开放,发现崭新的每一刻,因此不管在哪里,都是奇妙的一样。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铁路的作品,海的作品,神秘主义,山的作品,靡乱,自我中心,自我放纵,斗牛,毒品,教堂,艺术馆,城市的街道,一种由一个独立的受过教育的一无所有的随意流浪的放荡者所过的生活的大杂烩。 它的范畴和目的只是诗,或者说,自然的描述。 城市中漫游,在丛林里流浪
  •     凯鲁亚克很会给书起名字啊·
  •     一段旅途,一缕书香
  •     在路上
  •     文笔很美
  •     世界是流浪汉的
  •     有了这本书,旅者不孤独。
  •     脑袋一热最终选择了这本做全年计划的完结版,想不到得到了意外收获。一直很喜欢凯鲁亚克这种“以我之眼走世界”的游记风格,轻松活泼又能看出每个地区不同的人文风俗和生活特典,是很不错的叙事方式,尤其中间穿插个多种多样的作者自身的经历和见闻,还有不同时期的感官体会,很有“读书行万里路”的赶脚~自从《在路上》里的西班牙摘棉花那段深深被吸引之后,对杰克童鞋的景物描写产生了不可多得的钦羡心情。果然还是有血有肉的形容词副词大段定语从句来得相得益彰。瞬间萌生了码火山观察员梗儿的段子~~山顶小木屋、细线小溪水、灰熊长颈鹿什么的,萌死啊~~年终70本完美收关~~来年再战!
  •     ...
  •     有点意思。
  •     “人的一生至少应该经历过一次健康的甚至令人厌烦的在蛮荒地带的独处,发现他自己孤独地只依靠他自己,于是知道了他自己的真实的隐藏的力量。譬如,学会饿的时候去吃饭,困的时候去睡觉。”
  •     ==再见,杰克,再见我的凯鲁亚克
  •     最喜欢那篇《独自在山顶》 有趣又别致
  •     读到《在路上》的结尾,我们已是泪流满面。越是美丽的场景,越是沉浸着辛酸的记忆,更多的还有,休憩的愿望。纽约拴不住凯鲁亚克,于是有接下来的《达摩流浪记》、《荒凉天使》,疲惫的凯鲁亚克,被磨损的凯鲁亚克,伫立为山火瞭望员,试图进入自己的禅境。      直到手头这本《孤独旅者》,被磨损的、疲惫不堪的孤独旅者。再难狂饮烈酒,再难迷幻于大麻,再难左拥右抱着散发出阳光气息的姑娘,再难于轰隆的爵士乐中放声长歌,也再没有了迪安相伴,没有金斯伯格、没有巴勒斯,关于他们,只在偶尔零碎的记忆。      子夜,长沙到北京的铁轨上,悲从心来,越读越凉。芜杂的《铁路大地》一章,常常需要反复看,生怕漏过他那琐碎的悲伤。在没有了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的汽车,畅快淋漓的洒脱至此成为琐碎无比的暗伤。不论是在前往圣·彼得堡的码头,旧金山南太平洋火车站,开过巴拿马运河开过墨西哥湾的海船,摩洛哥、巴黎、伦敦……他的心境都被这样一句悲伤所笼罩:“啊,美国,如此盛大,如此悲伤,如此黑暗,你就像干燥夏季里的树叶,在八月之前就开始皱卷,看到了尽头。”      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丧失了《在路上》的自由、机动和浪漫色彩,火车、轮船,它们如此庞大繁杂,如此循规蹈矩,一种不由自主的流浪,不得不使凯鲁亚克在《正在消失的美国流浪汉》里这样开头:“”而今,美国的流浪汉进入一个艰难的流浪时刻”,在结尾,则是这样写的:“树林里布满了治安警察。”      在一段对话中,他干脆直接地说:“我更喜欢在户外,这很自由。”可叹,在《孤独旅者》里,这种自由却是更为艰辛,更难抵达。因此,我们看到的文本,迥异于《在路上》,文风的艰涩在所难免。      但这并不另一个只剩悲伤与遗憾的结尾,凯鲁亚克给我们留下了一群海员、厨子、希腊勤杂工、油腻的火车司闸员、三十五年如一日的列车员、年轻的司炉工……工业时代的美国,最底层的正面。在融入、正视底层与自我放逐之间,凯鲁亚克的天平倾向了前者。在这里,他不是“垮掉者”,也不是“禅者”,他再一次无可定义,他没有两条路可走,他永远走不进,另外那条“走的人多了”于是被命名的路。至于这本书,尽管艰涩、沉重、不再风流,但正是最动我心的结尾。   
  •     我们和凯鲁亚克一起走在生活的平原上,生活有时不像小说有着起因高潮结果,可望着一望无际的平原,也足以震撼人心。
  •     越来越看不了翻译的书,看原版查单词多好
  •     孤独的旅者,孤独是内心的一种绝佳状态,因为孤独而有了思考的空间,有了四处游历的时间,可以孤独但不寂寞
  •     催眠神书,看睡着了两次,迷之翻译,感觉和在路上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     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与凯鲁亚克以数字般的精确再现都市人的孤独。在他笔下,工业化社会中“单向度的人”的生活使每个人都如机械一般准确。在这部松散的遗作中,“流浪者宣言”,制度、法律、婚姻都是人类因为害怕孤独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愤怒则是一种对此充满了进攻性和欢乐的力量;互助、友爱、平等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商业、科技、管理都只是获取幸福生活的工具。
  •     幸福在于意识到一切是一个巨大的奇异的梦
  •     以前没听过杰克,这回趁着大降价买了一本好好看了看,翻译的水平真的很高,文笔流畅,文章可读性很强,孤独旅行者虽是一人的旅行但是精神从来是不孤独的,作者到处边玩边写,文章读来似乎是在与某个人聊天,他的旅行不是文化大考察,而是真真的五公里的诗人般的去感受领土人民生活故事的旅行,他的文笔所见所得值得借鉴。
  •     话说又是一本开始觉得比较枯燥无味的书,但读进去的还是有点意思的。伪文艺青年必备,我连伪的都不算是,,,也可偶尔假装下的
  •     南美斗牛士的基督之血 和 铁路大地的广袤生活
  •     零散的记忆,片片消散。
  •     如果想要好好地体验旅行,似乎一定要在某个时候孤独。
  •     还没看呢,但看封面挺不错的!凯鲁亚克继《在路上》又一力作!
  •     一路狂奔
  •     人生本就是孤独的旅程
  •     凯鲁亚克创造了全新的自发写作手法,颠覆传统的写作风格,创作所谓的“狂野散文”。他的“生活实录”小说往往带有一种漫无情节的随意性和挑衅性,写作对于他来说,是一场反抗虚无感和绝望感的战争。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孤独旅者》等,并以其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
  •     旅者的孤独
  •     很喜欢杰克凯鲁亚克,最开始看的是在路上,然后被吸引所以来买了这本孤独旅者,喜欢他的朋友请不要错过。
  •     不说写得好不好,单精神品格已经超越平凡。引一句热门评论:真正的偶像,不会趴在女人的腿上,真正的偶像,永远孤独而坚强。
  •     太过跳跃式的叙说,太容易看的出神。基本算是艰难的翻阅完的,没能完整就记下一个整段的事件
  •     没有逻辑,没有章法,老杰克的所有小说基本上都是一个路子,但戏虐感,嘲讽感十足。所以我会说老杰克的小说很奇怪,但没人相信,呵呵...........这本书是我最近的床头书,每天晚上都像在人生高速路上疾驰一样,爽。
  •     真正的偶像,永远孤独而坚强
  •     有一段横跨7页......
  •     内容还是要慢慢体会,毕竟凯鲁亚克的风格不是每个人都接受的了。印刷质量很不错
  •     书刚到,抢购的时候买的,感觉翻开看到杰克·凯鲁亚克的那段话就感觉和我的性格很像,感觉读起来应该挺吸引人。
  •     凯鲁亚克,让人如何不喜欢!
  •     最早接触到凯鲁亚克是通过《在路上》的电影版,非常喜欢电影里的生活,自己也会偶尔幻想一下背包独自上路。也因为这部电影让我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而接触的第一本文字作品就是这本《孤独旅者》,也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作品本身就很普通,总之读起来还是有点失望。或许因为这是一本文章的合集,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连贯性,不过我个人倒是很喜欢作者森林瞭望员的经历,在山巅上还有咖啡和食物也不是一件美事。向往作者一样的多彩人生,也希望自己能迈出第一步。
  •     太喜欢了,喜欢孤独,支持
  •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这本书写到了人们的内心深处
  •     最早看他的书是 在路上,我想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开始的。惊讶于他写作的方式,叙事的手法,最喜欢在路上里面关于音乐的描写,充满张力,还有那段不长不短的爱情故事。甚至在生活中会刻意的模仿。关于孤独旅者,是一点点记忆片段,关于旅行。喜欢凯鲁亚克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     个人人比较喜欢凯鲁亚克,所以就收了
  •     逃課在學校後院的陽光下讀這本書
  •     其实我就是一个内心孤独的人,人生就像是一次孤独的旅行,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人和事,只有我们真正看透了,才能明白人生的意义。
  •     与书为友,不孤独…………
  •     书不错,喜欢在路上的人也一定喜欢孤独旅者
  •     美国旅者的散文行记。【幸福在于意识到一切是一个巨大的奇异的梦。】(是不是得找英文原著来读下才能有体会。- -)
  •     凯鲁亚克说“世界始终弥漫着幸福的玫瑰,但我们没有一个人知道——幸福在于意识到一切是一个巨大的奇异的梦。”可还有什么事情比你意识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巨大奇异的梦,更令人悲伤,更让人绝望?
  •     走啊走啊走,给自己机会见更大的世界。翻译有点无味。
  •     2012年11月29日读。2012-218。
  •     虽然没看,但在路上的杰克凯鲁亚克依然是美国那一代人的代表作家了,作家么,不怕他写了多美的文章,就怕他代表一个时代
  •     经典作品 一种由一个独立的受过教育的一无所有的随意流浪的放荡者所过的生活的大杂烩
  •     装帧我很喜欢 但是已经开始flop
  •     第一次读会有点困惑,自动写作法太迷幻
  •     地铁断断续续读完,因为总是以纸质书为主,kindle用得就少,而且这本的排版和翻译都不怎么样。一个不能算loser的loser,流浪和旅行,就这么几个主题,但过得极其爽快。
  •     灵魂只能独行,无关幸福
  •     “骑士越老越大胆,年轻的骑士做着梦。”
  •     凯鲁亚克未出版过的稿子,书不厚。不错。
  •     在阅读《孤独旅者》的二十六岁,我已发誓决不上路。我知道终归是一样。静止或移动,安定或疯狂,在家里还是在路上,躺在地下室或是越野车里,其间没有不同。“不同”的错觉源于无知。我也曾固执地以为,无论在哪里,生活的本质在于腐烂,没有超越。曾迷恋和信任上路的年轻人,在于错误地以为,上路可以作为一种飞跃和逃离的手段,暂时规避生活。而事实只证明:生活无所不在,我们无能为力,出路惟有全全接纳。因此对于上路,我终止幻想和渴望。我再次对自己说:就在家里,就在这里,此时此地,圆满每一个愉悦。这又让我再次想起帕斯卡的话:人类全部的悲哀都在于,不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
  •     2014/1/7 Sell to the old bookstore
  •     他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早先读过孤独天使
  •     杰克-凯鲁亚克,一个充满现实主义的作家,读他,就如同和他谈论我们的迷茫一样....
  •     我是一个孤独的旅者,但不能让自己感到孤单,书中的观点让我看到了一个自己所无法见到的世界。
  •     凯鲁亚克,年轻的梦想,总是孤独。
  •     好书,孤独的最爱
  •     书不错啊,纸质有点点渣,但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书一直都很喜欢,所以推荐~~
  •     我也是get不到那潇洒?
  •     孤独是一种病,死亡是一种形式。
  •     是作者小说片段的一些合集,主题是各种各样的旅行,期间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作者精确的阐述着都市人的孤独,工业化社会中“单向度的人”的生活使每个人都如机械一般准确;制度、法律、婚姻都是人类因为害怕孤独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愤怒则是一种对此充满了进攻性和欢乐的力量;互助、友爱、平等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商业、科技、管理都只是获取幸福生活的工具。本书对于目前正处于告诉城市化进程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有更多的共鸣。推荐本书。
  •     那时接触垮掉的一代的作品,完全是因为自认为很叛逆。但走上社会,这些年轻时的热情被磨砺殆尽。
  •     碎片化阅读从我做起
  •     凯鲁亚克的书都很好看,怪才
  •     孤独,美好!
  •     原谅我文化水平低
  •     还没开始看 一口气买了凯鲁亚克三本书 刚开始看第一本
  •     (I dont know that he's talking about,maybe i know that the future)
  •     有关他的生活。有关情爱 有关意义。三小
  •     “在路上”是我读过的杰克的第一本书,青年的颓废与不羁在路上的颠沛中愈发浓重。而孤独旅者则是另一种感觉:迷茫,看不清方向。不错。
  •     凯鲁亚克!很自由的书
  •     不用说了,凯鲁亚克的经典,必须要读的,要收藏的,很喜欢这个封面
  •     看过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本应该也不错。 毁掉的一代人的孤独人生。
  •     很多心里的想法无法说出,在他的文字里都能窥见。下午把最后的四分之一看完了,但是很多问题还没想明白,因为没想明白,所以现在不敢下任何决定……不管如何,要热爱生活本来的样子~虽然这对于我来说,很难做到……
  •     包装不错~~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品,很期待
  •     Lancy送的,她让我有一种梦想的光芒。
  •     铁路大地部分不知道是译的问题还是它本身写的就很混乱 根本就看不下去+不知所云 但是后面部像“欧洲快意行”和“正在消失的美国流浪汉”还是读起来不错的 整本书没有《在路上》那么强烈的风驰电掣地前行的感觉 它不是纯粹的前行前行 而是加进了更多的东西 读起来感觉慢了许多
  •     更有感觉。。。
  •     这本书讲述的主要的主题就是“旅行”,随着作者的足迹遍及美国,透过作者的视角可以看到很多事、人,从而有不同的感悟。咋看这本书,也许会觉得平淡,不足以引起兴趣,但细细品味下,你会有另一番不一样的感受!甚至想要出发在路上的冲动。
  •     好多地方还没去,没有共鸣。万卷书还须万里路。
  •     体会孤独者的内心独白
  •     啊,美国,如此盛大,如此悲伤,如此黑暗,你就像干燥夏季里的树叶,在八月之前就开始卷皱,看到了尽头。
  •     要怎么说呢,孤独,出行,在路上,每一个都已经太被概念化文艺化了,“心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句话让我审美疲劳到想要当面爆粗口的地步。 对自己的生活很不满意,每天都想着逃跑,离开,怀着“难道我就要这样生活下去”的深切恐惧。但其实从来没有走出自己心理的安全领域,带着也许最顽固不化的心态,走上一条看似最自由自在的路。重复着一样的生活,带着不变的态度,交往不变的人群,在一个预先选定的世界里,循着习惯的路线,无论走出去了多远,都只是重复自己,只是过着离开前一样的生活,一样的疲倦和恐惧,一样对更远方的生活怀有近乎绝望的向往。 然后死了。 在路上的时候会抒发情怀,寂寞,痛苦,放荡不羁,自由自在,所有这些只要写出来都会一呼百应。然后绝望着,又骄傲着,回顾一生,走过很多路看过很多云,听过不同的故事睡过不同的人,但是灵魂还是一如既往,寂寞的像个歪脖子树,躁动的像台发电机。然后死了。 我毫不怀疑这种书的情真意切,并且被其中的悲凉浸的刺骨。我也很向往在路上的状态,恨不得立刻就出发到处去寻找(寻找什么?谁特么知道呢!) 世界是很立体的,有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命运,我想去经历每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在每个地方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我想了解当地开店的小贩,组团出游为着圆某种心愿的老年人,度蜜月的路上邂逅的外出偷情的情侣们,听他们的生活他们操心的事情他们出行的理由。向往改变,接受命运。 而不是在每一个地方寻找同样气场的组织,跟一样气场的“行走者”凑近乎,边睥睨着傻逼游客,觉得自己领悟了出行的真谛,边把酒言欢,歌颂青春,追忆过去。 what are u doing at home?drinking,fucking,boring as hell what are u doing here?drinking ,fucking,boring as hell isn't that great? 然后死了。 如果不能在心里面放下屏障,那终究还是个固步自封的胆小鬼,走多远都没有用。永远不会达到某种理想的精神状态,永远活在准备阶段。
  •     在传统社会中,孤独似乎属于人烟稀少的荒漠、孤峰与丛林,而在工业社会的大城市中,虽然人群的密集程度可说是前所未有
  •     关于独处和旅行,凯鲁亚克从小就迷恋旅行,年轻的女人,一直在写作,它的范围和目的只有诗意,或者说,自然的描述。
  •     活动的促销力度很大,喜欢凯鲁亚克
  •     静静的读一本关于孤独的书,感觉很好
  •     不如再读遍《达摩流浪者》和《在路上》,总之《垮掉的一代》和这本书都有点读不懂的感觉
  •     山火瞭望员是对我的致命诱惑
  •     情节随意的过了头 翻译版不太好懂
  •     喧闹人世的孤独旅者,点滴沧桑,点滴平凡,顶有味道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