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月亮和六便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532739547
作者:[英] 毛姆
页数:275页

章节摘录

   一   老实说,我刚刚认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时候,从来没注意到这个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今天却很少有人不承认他的伟大了。我所谓的伟大不是走红运的政治家或是立战功的军人的伟大,这种人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人们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解甲归田的将军无非是个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但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却是真正的伟大。你可能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不对它感到兴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静,扣紧你的心弦。思特里克兰德受人揶揄讥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他辩护或甚至对他赞誉也不再被看作是某些人的奇行怪癖了。他的瑕疵在世人的眼中已经成为他的优点的必不可少的派生物。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尽可以继续争论。崇拜者对他的赞颂同贬抑者对他的诋毁固然都可能出于偏颇和任性,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具有天才。在我看来,艺术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艺术家赋有独特的性格,尽管他有一千个缺点,我也可以原谅。我料想,委拉斯凯兹是个比埃尔·格列柯更高超的画家,可是由于所见过多,却使我们感到他的绘画有些乏味。而那位克里特岛画家的作品却有一种肉欲和悲剧性的美,仿佛作为永恒的牺牲似地把自己灵魂的秘密呈献出来。一个艺术家——画家也好,诗人也好,音乐家也好,用他的崇高的或者美丽的作品把世界装点起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但这也同人类的性本能不无相似的地方,都有其粗野狂暴的一面。在把作品奉献给世人的同时,艺术家也把他个人的伟大才能呈现到你眼前。探索一个艺术家的秘密颇有些阅读侦探小说的迷人劲儿。这个奥秘同大自然极相似,其妙处就在于无法找到答案。思特里克兰德的最不足道的作品也使你模糊看到他的奇特、复杂、受着折磨的性格,那些不喜欢他的绘画的人之所以不能对他漠不关心,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正是这一点,使得那么多人对他的生活和性格充满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直到思特里克兰德去世四年以后,莫利斯·胥瑞才写了那篇发表在《法兰西信使》上的文章,使这位不为人所知的画家不致湮没无闻。他的这篇文章打响了第一炮,很多怯于标新的作家这才踏着他的足迹走了下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艺术评论界更没有哪个人享有比胥瑞更无可争辩的权威。胥瑞提出的论点不可能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看起来他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称许似乎有些过分,但后来舆论的裁决却证实了他评价的公正,而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声名便也在他所定的调子上不可动摇地建立起来了。思特里克兰德声名噪起,这在艺术史上实在是最富于浪漫主义味道的一个事例。但是我在这里并不想对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艺术作品有所评论,除非在这些作品涉及到画家性格的时候。我对某些画家的意见不敢苟同,他们傲慢地认为外行根本不懂得绘画,门外汉要表示对艺术的鉴赏,最好的方法就是免开尊口,大大方方地掏出支票簿。老实讲,把艺术看作只有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艺术技巧,其实是一种荒谬的误解。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但是我也承认,艺术评论家如果对技巧没有实际知识,是很少能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评论的;而我自己对绘画恰好是非常无知的。幸而在这方面我无庸冒任何风险,因为我的朋友爱德华·雷加特先生既是一位写文章的高手,又是一位深有造诣的画家,他在一本小书里对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作品已经作了详尽的探索;这本书的优美文风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很可惜,这种文风今天在英国远不如在法国那么时兴了。   莫利斯·胥瑞在他那篇驰名的文章里简单地勾画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生平;作者有意这样吊一下读者的胃口。他对艺术的热情毫不搀杂个人的好恶,他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唤起那些有头脑的人对一个极为独特的天才画家的注意力。但是胥瑞是一个善于写文章的老手,他不会不知道,只有引起读者“兴味”的文章才更容易达到目的。后来那些在思特里克兰德生前曾和他有过接触的人_有些人是在伦敦就认识他的作家,有些是在蒙玛特尔咖啡座上和他会过面的画家——极其吃惊地发现,他们当初看作是个失败的画家,一个同无数落魄艺术家没有什么不同的画家,原来是个真正的天才,他们却交臂失之。从这时起,在法国和美国的一些杂志上就连篇累牍地出现了各式各类的文章:这个写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回忆,那个写对他作品的评述。结果是,这些文章更增加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声誉,挑起了、但却无法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这个题目大受读者欢迎,魏特布瑞希特一罗特霍尔兹下了不少工夫,在他写的一篇洋洋洒洒的专题论文里开列了一张篇目,列举出富有权威性的一些文章。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凡暗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的护照。瓦尔特·饶利爵士之所以永远珍留在人们记忆里是因为他把披风铺在地上,让伊丽莎白女皇踏着走过去,而不是因为他把英国名字带给了许多过去人们从来没有发现的国土,一个玩世不恭的哲学家在想到这件事时肯定会哑然失笑的。讲到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生前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他树了不少敌人,但没有交下什么朋友。因此,那些给他写文章的人必须借助于活跃的想象以弥补贫乏的事实,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非常清楚,尽管人们对思特里克兰德生平的事迹知道得并不多,也尽够浪漫主义的文人从中找到大量铺陈敷衍的材料,他的生活中有不少离奇可怕的行径,他的性格里有不少荒谬绝伦的怪僻,他的命运中又不乏悲壮凄怆的遭遇。经过一段时间,从这一系列事情的演绎附会中便产生了一个神话,明智的历史学家对这种神话是不会贸然反对的。   …… 

前言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出生于巴黎,父母早丧,回英国叔父家寄居,并在英国受教育。在大学他虽然攻读医学,但对文学兴趣颇浓。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897)就是根据他做见习医生期间在伦敦贫民区所见所闻写成的。他从此走上文学道路,并赴世界各地旅行、搜集素材。毛姆最初以戏剧家闻名,自二十世纪初约三十年间,共创作了近三十部剧作。早在一九。八年,他的四部戏剧在伦敦四座剧院同时上演,毛姆之名即已红极一时,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却在小说创作上。带有自传性质的《人性的枷锁》(1915)、追述英国一位文坛巨匠往事的《寻欢作乐》(1930)以及这部以一位英国画家为题材的《月亮与六便士》(1919),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毛姆的几部重要著作及近百篇短篇小说大都发表于二三十年代,但直到他已达七十高龄,仍写出轰动一时的畅销小说《刀锋》(1944)。毛姆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创作力旺盛的多产作家。   毛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笔锋像一把解剖刀,能够挖掘出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他对待自己笔下人物常采取一种医师、“临床”的冷静态度,既不多作说教,也很少指出伦理是非,一切留给读者自己判断。他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一个“世界公民”(Weltburger);他的小说多以异国为背景,富于异乡情调。他是一个说故事的大师,叙述故事引人人胜。他写了不少貌似离奇的故事,这与他对人性不可捉摸的看法是一致的。事物的发展似在情理外、又在情理中;结尾有时一反常情,给人以惊奇而又回味无穷的感觉。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剪裁得体,就是人物繁多,枝节蔓延的长篇也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以上对毛姆小说特点的简单分析,亦完全适用于这部写于一九一九年的杰作《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性格怪异,有时表现得非常自私(例如他同挽救了其性命的荷兰画家妻子私通,导致他的恩人家破人亡),但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读者也很可能不喜欢这个画家,但却不能不佩服他的毅力与才能,不能不为他的执着的追求精神所折服。毛姆在这部小说中发挥了他叙述故事的特长,有时直叙,有时追述,有时旁白,插入一点议论,有时又借助第三者的口讲一段轶事作为补充,只要读者将这本书打开,就不由自主他被吸引住,想看个究竟。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高更在立志从事绘画前也做过经纪人;高更一生也非常坎坷、贫困;高更最后也到了塔希提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但我们必须看清,除了生活的大致轮廓外,毛姆创造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物。他把他写得更加怪异,更加疯狂,但也使读者感到更加有血有肉。一句话,毛姆写的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不是一部文学传记。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发表后将近一百年,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那不是由于毛姆采用的原型——高更如何伟大,而是由于毛姆的生花妙笔创作出一个不朽的画家。   最后想说一下小说的名字,“月亮”与“六便士”究竟有什么含义?一般人的解释(我过去也一直这样认为)是: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吧!但笔者的一位海外好友——也是一位毛姆的研究者——有一次写信来却提出一个鲜为人知的解释。他在信中说:“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力普·嘉里)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可惜我这位朋友没有告诉我这段文字的出处,我想大概是记载在国外无数毛姆评价中的某一本书吧。我相信这个解释,而且这与一般人的理解也并不冲突。让我们都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理想,而鄙弃六便士银币吧! 

内容概要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正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的。
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他的第十个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种空前的盛况,据说只有著名剧作家肖伯纳才能与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他去表现,去创作。他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
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到过瑞士、俄国和远东等地。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间谍小说《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战后他重游远东和南太平洋诸岛;1920年到过中国,写了一卷《中国见闻录》。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1940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
两次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讽刺,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这三个剧本被公认为毛姆剧作中的佳品。1933年完稿的《谢佩》是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写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突出;对话生动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总的来说,内容和人物刻画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长、短篇小说,虽然他的小说作品也算不上深刻。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有:反映现代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莱纳、纽约和文亚德岛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1948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同年1月25日,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书籍目录

五十八节

编辑推荐

其他版本请见:译文经典:月亮和六便士  《译文名著文库:月亮和六便士》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月亮与六便士》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作者简介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图书封面


 月亮和六便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75条)

  •     在我熟知的女文青们中,被熟读多次的作品排行榜中稳定地位列前几位的,一个是《红楼梦》,一个是《月亮与六便士》。虽然早已知晓这部作品,也非常喜欢这个名字,但各种缘分未到,直到这两天才静下心来去读。不错,是我喜欢的作品。很少读传记作品,总觉得它们干瘪、枯燥,什么高尔基传啊,米开朗琪罗传啊,到处都是,也没有想翻一翻的念头。《月亮与六便士》打着文艺的幌子,其实说白了还是一部传记小说,因了“小说”二字,云里雾里,让人着迷。早年读书间在课本上看到过高更的画,和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平平常常,却没想到背后原来有这样一个“痴人”,有太多的美被我们误读和糟蹋。我想,它应该成为很多艺术家身边的枕边书。但同时,却也觉得这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好像更近小说,和现实太远,是不是艺术一定要超越现实,是不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会被某种东西攫取,以致动弹不得,这些都是永远的迷了。故事里主人公的那种疯狂的状态,实在让人着迷。哪怕我们仅有几个月的时间,抱有那种状态,我想都是非常幸福的。故事中,他的结局说不上是好是坏,但对他来说,已是完成了他长久地梦想,死而无憾。在他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心无旁骛,什么是对艺术的狂热,什么是找到自己。在读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起前几天看过的一个关于顾城的纪录片,有些相似,只不过政治隐喻在顾城身上特别鲜明,而“高更”则是纯粹为了心中的那个理解,对世界观察的角度,更纯粹。最后,他们两个人都选择了在原来文明社会的荒岛上生存,一个是激流岛,一个是塔希提岛,后者也被人们熟成为大溪地。真希望以后有机会去看看。记得当初顾城的纪录片很热的时候,一位女作家表达了和我一样的看法:很多男性有可能会接受他对感情的态度,但是女人,作为在他面前的弱势一方,怎么也不能原谅他。对“高更”也一样。那种对女人的蔑视中虽有事实存在,但总之还是一个自私的人。可两者还有些不同,好像“高更”还更让人喜欢一些,因为他不单单只针对女性,对所有的东西,他都是抱有无关紧要的态度,这样看来,女人在某种程度上还获得了尊重和平等权。《月亮与六便士》就是一个谜。你有多热爱生活,对热爱美,就会有多少的投入。毛姆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手法,使读者阅读的难度降低,却无形中增加了他写作的难度。那些细节真实、细腻、有情感,所以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小说里的“高更”,一个可以被认识的“高更”,一个真正完成理想的朝拜者。所以,它是一个人的朝圣。所有热爱美的人,都应该偶尔来拜一拜。
  •     这书本想描绘真正被艺术勾了魂的人是存在的,但这描绘本身的价值取向略有病态,莫非作者本人也有些失魂?对画家独立思考性格的塑造有些过分,过高估计和渲染了图画的魅力有些做作,缺乏对无教养的批评。诸如“找过妓女过后感到自身纯洁”,这是混杂了本能任性和艺术幻觉的路人式的常见感悟。把女性当工具,或老婆被打反而感到被爱,这还是简单的病态禁欲主义的反映。画家的唯艺术论,即因艺术否定生命其余活动的重要性,太不诚实:他不会愿意自宫从而永不被欲望困扰,他打人了怕死会随船逃跑,饿了会不断找熟人乞讨,在饱了和安全了之后大谈艺术高于生活--这是狡诈和鄙俗的明证。假如高评价这样的思想所产生的画作,可以说正是是文明的倒退,是魔鬼对圣经的引用:)退一步讲,公认的所谓艺术许久以来都不必是健康的。公认的艺术的价值在于拓宽人性的边界,无论真善美或假恶丑的边界。而于我,是向来不是很有时间或兴趣探索魔鬼疆土的,因为绝大多数恶之花其实只是用来掩饰平庸的噱头,绝大多数天才不需要伤害别人。
  •     用了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脑子里就蹦出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温水煮青蛙。查理斯人到中年,突然、决然的离开自己安定重复的生活轨迹,为了画画?!如果把他搬到现实中来,我想大部分人都会以为他是疯子,以为他是水中捞月,以为他是痴人做梦。我们可能会像他的妻子一样抓狂,痛斥他的不负责任,我们可能会像瓦特尔芙德一样,尖酸刻薄的评头论足,然后再安之若素的过自己的生活。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会像麻木的自己,一笑置之,然后继续过着点线面的生活,活生生是社会制造的机器人,简单、呆板、重复。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颗不安分的种子,只是查理斯让它发芽、茁壮成长,还冲破了障碍。人们在社会中工作上几年,就会害怕自己去寻找心里的种子,害怕它萌芽,害怕它破土而出,害怕改变现有的生活轨迹,所以宁可毫无血肉的工作生活,好像装的跟社会同步一样,然后慢慢过着温水煮青蛙的日子,慢慢的说服了自己,看起来安定又和谐,可是,我们的梦想、追求已经被埋葬。或者,我们现在都害怕去谈论这个,宁可聪明的当着傻子,也不愿给自己温吞吞的生活找个出口,我们在享受什么?我们在害怕什么?书里的施特略夫,家人厚望,又资质平平,推着他在走,他毫不吝啬自己,敬畏、慷慨帮助有才华的人,包括查理斯,他是矛盾的,他更多的时间是害怕,害怕一切,所以才会努力付出。他是自卑的,他也是单纯善良的。关于查理斯的妻子,知道查理斯为了梦想放弃,她的绝望,她明白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他,女人就是有这个能力,在接受打击的同时,坚忍的生活并且好好的维持,维护颜面,同时又耿耿于怀。她无疑也是聪明的社会中人。我们害怕的生活状态正慢慢侵蚀我们的思想,一开始我们或许会挣扎,会很痛苦,到后来确是麻木。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理想主义者的胜利与孤独
  •     不知不觉我们早已沦为道德良心的奴隶,为它骄傲受它摆布,查理斯的一生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可能。关于女人的爱情部分说的太过极端~
  •     果然人生尚浅,无法正真理解这样对灵魂的追求,希望现在的我们有六便士也能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     如果他到最后还是没成为天才,画的画还是没人看,没人买的话,还有人记得他吗?可能大家都会把他当成怪人,而不是怪才吧。 想追求月亮,你就得抛开众人的眼光。
  •      我们大多数人一边追求着六便士,一边又心有戚戚然的望着遥不可及的月亮,揣着梦想一路匆忙,甚至脚步凌乱,直到心生倦怠。深夜一盏孤灯照在书桌一角,客厅里的鱼缸水循环正喧闹着,我的思绪纷乱。
  •     能再后知后觉一点嘛。。。这么经典的书竟然闲置了这么多年。。。爱不释手啊
  •     感觉读了之后内心触动很大,主人公为了理想敢于抛弃一切的勇气令人钦佩,最终他也在失明病死前走到了理想的巅峰,无悔自己的一生。无论别人如何指点,评价,坚持做自己。
  •     相比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出自施特略夫之口的:“我们必须自甘委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更让我感动。这年头,对于过分偏激的面具化形象和见解已无太多波澜,对于书中那位奔往月亮的画家,多属仰慕之意,而无妒忌之情。
  •      布兰奇的背叛,同情施特罗夫,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保留自己的理智和尊严。 斯特里克兰舍弃一切只为了创造,施特罗特对优秀的作家。 结尾有点烂尾……
  •     打低主要是价值观不同,我很看重责任,并更欣赏负得起责任的人
  •     六便士和月亮
  •     2017年第七本书:几乎是一气呵成 非常爽快地读完!留给我无尽的思考所谓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     不太能认同这个书的价值观
  •     月亮代表理想主义,六便士代表现实主义。但这部作品不是单纯地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了解毛姆的人都知道,人性的脆弱才是主题。
  •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     生命就那么一次,何须他人编排?何必受他人左右?
  •     从初中开始,语文题里得分最低的就是阅读理解,总也get不到作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像看完了这本书时一样。开头就被一大堆人名烦到不想看了,但是地铁上实在太过无聊就接着看了。看过大段的人名后,后面看起来就轻松许多。但是看完后还是没有看明白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还是以后找机会再看一遍吧。
  •     既然天上有着耀眼的月亮,我为什么非得低头去看那枚硬币呢?
  •     人的一生至多至少会有几个爱好,否则在平淡无奇的日常和枯燥的工作之后,还有什么可以燃起生活的光。
  •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更不怀恨。
  •     无福消受
  •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     一辈子就这么长, 想爱就用力爱, 想做自己就勇敢做自己, 如果刚好有那么一个人, 和自己愿望相同, 一起啊。
  •     即使你有了六便士,还是希望会想起抬头仰望月亮
  •     脚踩六便士,忘记抬头仰望月亮
  •     实打实的三星级作品,作者才华横溢啊,论毒舌,我看过的书少还没见更胜一筹的呢。
  •     有一种痴狂叫做follow your heart
  •     施特略夫:当然是选择原谅她啊
  •     月亮还是六便士?经典的问题伴随着那个寡言少语却又冲动的行动派
  •     和岸本一样的重度厌女症
  •     “幸福偶尔会使人高尚,但至于痛苦,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使人卑鄙和恶毒。”而世界上真的有超脱于世俗桎梏,感知不到痛苦的,一心追逐心里理想的人吧。
  •     2015
  •     真正的勇士
  •     普通人也可以从这本书里感受一下,无法抑制的才能喷发出来是什么样,使命般的忽略一切,人的基本需求降到最低,伦理道德全部抛弃,只有创作,只能创作。高更的画能补充一些我贫乏的想象。
  •     2017年1月21
  •     第一本毛姆小说。看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常常存在但也许总有出现的人物角色。大多人设都无法完全理解。准备第二遍读读英文原版。
  •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由不得自己。
  •     理想与现实
  •     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明一个“原始人”朋友的故事。看完,我突然间拒绝了一个别人让我不舒服的一个要求,我有了力量去拒绝
  •     读完之后说不出的感觉。对于这种对理想着魔的态度我实在没办法感同身受。但是对于施特略夫我却觉得是世上少有的珍贵的人。在思特里克兰德死后他远在伦敦的妻子和孩子的反应大概就是这六便士吧?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我怎么也读不懂。
  •      “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所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月亮与六便士 梦想与现实
  •     写作技巧无可挑剔。男主追求生活的方式也相当勇敢,但他跟身边其他人都是一样的自私,他想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又忍不住与周围的人产生联系,给别人带来不幸。艺术固然伟大,但并不能作为任何人的免死金牌
  •     头顶的月亮,和口袋里的六便士。
  •     世上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所追求的梦想,以致他们麻木了自己,变成了原先自己最厌恶的人。
  •     天上的月光,和地上的六便士。
  •     一本外人描述的半自传 靠主观理解的著作 身为一个女权主义者 出了主人公看待女人的思想不敢苟同 还是很钦佩只用灵魂过日子的人
  •     毛姆算是最能写出有趣思想内容又脍炙人口的易读的外国作家之一了。
  •     好看
  •     每次读毛姆的作品 都要感叹他对人性尤其是女人心思的了解有多深刻 毛姆对女性尊重但好像又有一些些的鄙夷 大约跟他自己的人生经历相关 全书没有提到月亮与六便士的所指 看完才认真开始想起来 月亮是什么 六便士又是什么?
  •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想看遗世之作,喜不同人遇见的他
  •     他毫不讲情分,满不在乎,他时常使人难堪....而他又是最虔诚的朝圣者,简直像个苦行僧。他让你觉得可恨,却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旷世天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