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暗的火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微暗的火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1
ISBN:9787532754434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页数:367页

章节摘录

  《微暗的火》是约翰·弗兰西斯·谢德(一八九八年七月五日生,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卒)在他一生最后二十天里所创作的一首英雄对偶句诗体的长诗,共四章,九百九十九行,写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纽卫镇他的住宅。这部由八十张中号索引卡片构成的手稿,大部分系誊清的定稿,本书诗文部分完全依据手稿予以忠实付印。在每张卡片上面,谢德把粉红线上端留作写标题用(注明第几章和创作日期),十四行浅蓝线部分用来写诗文,全是用挺好的笔尖写的,笔迹纤细工整,异常清晰,空一行则表示隔行,而且他总是利用一张新卡片开始撰写新的篇章。  第一章(一百六十六行)篇幅较短,占十三张卡片,其中所描绘的飞鸟幻日令人兴趣盎然。第二章,您最喜爱的一章,和那令人震惊的力作第三章,长度相等(均为三百兰十四行),各占二十七张卡片。第四章在篇幅上又回复到同第一章相等,只占十三张卡片,其中最后四张是他逝世那天写的,仅留下修改稿而不是清稿。  约翰·谢德是个办事有条理的人,总在半夜里把每天定额完成的诗句誊清,即使后来又誊写一遍,我猜想他有时会那样干的,他在那张或多张卡片上并不注明最后订正的日期,而是注上修改稿或首次清稿日期。我的意思是说,他保留实际创作日期,而不记下第二遍或第三遍润饰修订的日期。我目前的住处前面正对着一个闹哄哄的游乐场。  我们由此而掌握了他的创作全部日程表。第一章于七月二日深更半夜开始写起,七月四日完成。他过生日那天着手写另一章,七月十一日完稿。另一周完全致力于第三章。第四章于七月十九日开笔,正如前述,最后三分之一(第949—999行)仅是修订的草稿。这一部分外表极为粗糙,到处是毁灭性删除和变动很大的嵌插,而且字迹也不像清稿上面那样严格遵守卡片上印的杠杠而常常越界出线。其实您一旦纵身跃入,逼着自己在那混乱不堪的表面下睁开两眼窥探清澈的底层,就会发现那原来精确得真是美不胜收。其中没有哪一行诗断裂脱节,没有一处令人产生疑问。这一事实足以表明某报(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四日)刊登的一篇报导严重失实,那是该报记者对一位自封为谢德研究者的采访,这位先生根本没见过这部诗稿,却断言那是“由一部支离破碎的草稿拼凑起来的,没有哪个篇章够得上称为定稿”——这种诋毁纯属那帮家伙的恶毒捏造,他们与其说是想对一位伟大诗人由于死亡而中断创作表示惋惜,还不如说是旨在毁谤这首诗的现任编辑兼注释者的能力,或许还对他的诚实表示怀疑哩。  另一声明是赫尔利教授和他那个小集团公开发表的,涉及诗的结构问题。我摘自同一篇采访报道:“谁也闹不清约翰’谢德打算把这首诗写多长,不过他留下的遗稿也许只体现了他隐隐约约观察到的一杯酒里的一小部分成分,这也绝非不可能的事。”又是一派胡言!撇开那种响彻在第四章通篇里的真正内在证据的洪亮号角声不谈,希碧尔·谢德(在一份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五日的文件上)也肯定地说过她丈夫“压根儿也没打算把这首诗写得超过四个部分”。对谢德来说,第三章就是倒数第二章,而且我本人有一次跟他一块儿在夕阳下散步闲聊时也听他这样说过,那当儿他仿佛在大声自言自语,一边回顾全天的工作,一边比划着那种可以原谅的洋洋自得的手势;与此同时,他那位言行谨慎的伙伴一直徒劳地想法儿叫自己的长腿摇摇晃晃的步子跟那位头发蓬乱的老诗人颠颠簸簸的曳步相适应起来。不仅如此,我甚至还可以断言(正像我们的身影,即使我们不在了,还照样朝前走那样)这首诗只剩下一行没写(那就是第1000行),它想必跟第一行雷同,想必也就使全诗完成结构上的对称;这也就是说,中部那两大相等、丰富而坚实的部分,同它们两侧较短的部分,共同形成一对各占五百行诗句的翅翼,于是铿锵的乐声真可说是绝了。我了解谢德的组合才能和敏锐而和谐的平衡感,因此不可能设想他会照别人瞎猜那样胡乱扩展而使他这个水晶体破了相,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说服人——其实完全够了,够了——我在七月二十一日傍晚那次惊心动魄的场合中,还听到我这位可怜的朋友亲口宣称他的创作劳动已告结束,或者接近尾声了。(参见我对第991行的注释。)我把这八十张卡片上面的宝贵内容最后细看了一遍之后,就用橡皮筋扎住,虔诚地放好。另外还有十二张薄薄一摞卡片,上面写的一些额外的对仗诗句都在那一阵最初起草的混沌状态中完成了各自短暂而有时含混的使命,我也把它们夹好,跟那批主要产品一起放进一个牛皮纸做的口袋里。谢德通常对待他那些草稿的态废是,一旦觉得不再需要就把它们焚毁: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有一天耳晨,阳光灿烂,我站在门廊那儿亲眼目睹他在后院焚毁了整整一大堆,他站在那个焚化炉微暗的火前面,真像一位低头监视的官方送葬者,纸张在这种类似中世纪焚毁异端邪书的处刑当中化为黑蝴蝶随风飘荡而去。但是,他保留了这十二张卡片,因为上面有些尚未利用的佳句在那批草稿废堆中熠熠发光,也许他朦胧地期望再从这些废弃而可爱的后备诗句中挑出若干来取代清稿中某些段落,要么更有可能的是因为他暗自偏爱其中这句或那句优美的短诗,却出于结构上的考虑而忍痛割爱了;要么就是因为谢德夫人不耐烦,使他只好暂时搁置不用,等那份一无瑕疵、大理石般光滑的最后打字稿打出来之后,就会证实那还是很有价值,或者使那句给替换下来的、本来最爽目的诗句显得又累赘又不纯。此外,恕我在此添一句,他本来有意把他的诗念给我听,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因为我知道他原本有这个意思。  ……

内容概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利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在洛桑病逝。

书籍目录

前言微暗的火评注索引

编辑推荐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Pale Fire

作者简介

纳博科夫最具实验性的作品。主人公是欧洲赞巴拉(一个虚构的国度)的国王,被废黜后逃到美国,化名金波特在美国一所学府任教。他对邻居谢德教授施加影响,希望后者能把他的生平事迹写进书中。之后有一名罪犯误认为谢德是判他入狱的法官而将其枪杀,但金波特却认为那名枪手是革命后的赞巴拉国派来的刺客,原想杀害的是他。他征得谢德夫人同意代为编订出版谢德的遗稿《微暗的火》,但却发现书中并无他的传奇经历,便妄加揣测,穿凿附会,加以注释。本书是对人的出生、病痛、爱情、结婚、死亡和来世等人生意义,现实与虚幻,时空,美学,艺术同现实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全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展现了作者丰富渊博的知识。

图书封面


 微暗的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纳博科夫写这本书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内容本身的意义还是形式带给来的新的尝试和美感?《我的名字叫红》里面也有个凶手,橄榄,蝴蝶,鹳鸟,是谁并不重要,只要知道谋杀是文化冲突造成的内涵就够了。同样,变态的(金伯特眼中的)格拉杜斯追杀逃亡的赞巴拉国王的故事并没什么深意。如果有的话,可能只是部分映射了苏联的极权统治。那部诗歌——构成全书的第二部分,叙述的是“阿巴拉契亚地区的知名人士采用新蒲柏的韵律风格写的一首老派的自传体叙事诗”。至于诗中诗人那位自杀的女儿、比阿佛洛狄忒还美的席碧尔,以及用讽刺的口吻对宗教所做的见解,都引不起我的任何兴趣,除了那些边缘亮片一样令人神往的语句和意象。在形式方面,我想梅绍武先生附在书后面的“译者后记”里已经分析的很透彻了。文体确实够新鲜的,我觉得纳博科夫“浩瀚才智”和“丰富学识”在这本书里也展示无遗。另外,我们可能还会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小说文体有无数种可能,纳博科夫只是尝试了比头发丝还细小那么一种。金伯特不断地琢磨约翰最后一首长诗的题材,并绞尽脑汁地把赞巴拉国王的故事强塞给可怜的诗人,最后还是用自己那套语言在诗中断章摘句,进行牵强附会地注释。有时候想想我们自己在写评论的时候,是不是也根据自己的臆测而瞎编乱造呢。比如有些人经常用那种使人不得不相信的口吻说:“我们大都认为莎士比亚……”“我们”是谁,谁和谁组成我们?每次看到这种带有专制色彩的口吻就觉得无比愤怒。但是,不经意间,你也用这种方式说教别人,不是吗?整部作品读起来也并不是像想象中那这样枯燥乏味,在对大段描述的厌烦感和对渴望探寻格拉杜斯行动的焦灼感交替中,你会感到你就像是在沙漠与河流中更次旅行,沿途不乏那种我们在嘈杂生活中流淌着的诗意。我一直都闹不明白,金伯特是不是就是国王,百分之九十的线索都告诉我,这名说俄语的教授就赞巴拉国王。可是为什么,P340上,金伯特却说,他的舞台剧有三个角色:一个疯子企图杀害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国王,另一个疯子幻想自己就是那位国王,另有一名著名的老诗人碰巧东歪西倒地走近那条火线,在两个虚构的事物相撞下毁灭。他和《法国中尉的女人》那种不确定的结局不一样,倒真有点像《我的名字叫红》的不确定性。不过我已经不记得大学课堂上老师对那个结局是怎么讲解的了。阅读过程中,和阅读其他译本名著一样,你有可能会对内文中拗口的人名、地名感到难以忍受。另外不得不说那些在翻译过程中消失的意义,以及那些难以理解的文字本身所带的文化内涵,就像叶嘉莹讲诗词是常用的那个词语——“语码”。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感觉自己是嫁接的一株植物,而非从本土中生根发芽的嫡亲物种。这种局限于某种文化的隐喻、典故、双关语等等在文中随处可见,虽然你没法理解,但是能感觉得到,它确确实实就在那里。《微暗的火》是我去年七月在甜水园买的,一直拖到现在才硬着头皮翻开。前言部分,我还用红笔仔仔细细地标出那个虚构的作者的生辰年月,这又何尝不是纳博科夫对读者的嘲弄。你放看见他在旁边斜眼瞧着你,嘴角还带着一丝狡黠。
  •     第一次听到“纳博科夫”这个人,是与“后现代”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反文学”、“解构”、“无意义”、“文字游戏”,这些新词汇让习惯于读传统作品的我既期待,又紧张。《微暗的火》是我认真读的第一部后现代作品,未读之先便在想:纳博科夫会创作怎样奇特的文本呢?读完之后觉得“奇特”这词用以形容此书,实在是恰当无比。一粗略翻看《微暗的火》第一遍便看到小说由美国诗人约翰·谢德所创作的999行自传性诗歌《微暗的火》和谢德的同事查尔斯·金波特为编辑这首诗所强行作的注释组成。仔细阅读却发现,原来前言和索引也是小说的一部分,同注释一样出自金波特之手,与诗歌和注释密不可分,而并非像其他作品那样只作为正文的背景交代与补充。并且,谢德的诗歌和金波特的评论分别讲了一个故事,谢德关注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女儿的死亡,金波特关注的是他失落的赞巴拉王国,这两个故事完全可以截然分开,诗歌与评论完全可以成为两个独立的文本,作者却又将二者以作注的形式牵扯,让金波特的思想久久追随谢德的诗,并且努力使赞巴拉国王查尔斯二世逃跑、金波特与谢德的友谊加深和杀手格拉德斯追踪刺杀国王这三个故事通过注释按时间顺序展开,邀请读者去发现诗与注释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喜剧性,让读者在诗文本和疯狂地离开本题的注释文本之间来回翻动书页。此外,小说有一处不同寻常的叙述在于,杀手格拉德斯的行踪伴随着诗文的进行,不仅仅表现在杀手的行程与诗文写作在时间概念上同步,甚至是行踪与诗的内容相杂糅。比如:“我们在脑子里随时都应该想着自己在伴随着格拉杜斯一路同行;他从远方黯淡的赞巴拉前往翠绿的阿巴拉契亚地区,一路上穿越那首诗的整个儿长度,沿着诗的韵律道路前进,驶过一个韵脚,在诗行和诗行之间意义连贯处的角落附近放慢速度,同诗句的停顿共喘息,从一行到另一行、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一直晃荡到每页下端,在两个单词之间躲藏起来,又在新的一章地平线上冒出来,以抑扬格步法越来越近地向前坚定不移地进发,穿过条条马路,拎着旅行袋登上五音步自动楼梯朝上移动,跨步走下来,再登上一连串想法的列车,走进一家旅馆大厅,在谢德抹掉草稿上一个单词那当儿关上床灯,在诗人深夜撂笔那刻陷入了梦乡。”这段叙述让我最为印象深刻,叙述格拉德斯的行踪并不是采取了简略的叙事手法(即叙事速度很快),相反,在这里,叙述者是两个故事只叙述一次,把谢德的诗歌写作也融入进来。两个线索,两个时空的存在,时间同一,取一线索的人物和另一线索的地点把两个故事结合在一起。这种叙述安排在小说中极其罕见,也是违背现实的,作者意在表明小说人物是他的创造物,小说空间是他的创造空间,从而产生一个人物存在于两个空间的状态。这是《微暗的火》所体现的第一重奇特之处:形式和结构的奇特。二《微暗的火》另一奇特之处在于作者对文字的玩弄。谢德在诗歌中讲述自己的女儿喜欢倒拼英文词汇,如“pot(茶壶)成了top(顶峰),spider(蜘蛛)成了redips(蛋卷冰淇淋),powder(香粉)竟成了redwop(红发意大利佬)。”金波特也注释道:“我敢肯定那是我有一天在我们谈论‘镜中字’时,发现了‘spider’(蜘蛛)倒过来拼读就了了‘redips’(蛋卷冰淇淋),而‘T·S·Eliot’(托·斯·艾略特)成了‘toilest’(听起来像‘厕所’)。”甚至连小说叙述者金波特都被用于文字游戏之中。如同上文的倒拼单词一样,“金波特”的倒拼“波特金”在诗歌的索引中被指出有制作长颈酒瓶之意,并且金波特还围绕这个词语作了更多解释或者发挥,指出波特是扑通声,波特里依(俄语)有大肚皮之意,波特金或者波德金亦作丹麦匕首解。纳博科夫还利用金波特和王波特之间的谐音关系(王波特,是一度滋生在猛犸身上,现在已经绝种的蝇蛆,据认为是自身匆匆断绝了其种系),在文本中安排谢德的妻子希碧尔嘲笑金波特是“一头大象身上的虱子,一个特大号马蝇,一只猕猴身上的蛆,一位天才身上的巨大寄生虫。”借此种比喻纳博科夫暗示出,金波特只是附着在谢德身上的一只寄生虫而已,从而否定了金波特的主体价值,指出关于赞巴拉国王的故事完全是金波特的一种官能分裂症妄想,这一妄想的发生建立在金波特对于自己姓名中的kin和king(国王)之间谐音的迷惑。纳博科夫在这里玩的似乎是一些文字游戏,起到的作用是迷惑读者,属于有意为之。金波特和波特金究竟谁是华滋史密斯学院中的真实人物并不重要,我们能够理解的是,金波特、波特金、波特和波特里依以及波德金等词语的出现和所指不明,导致了能指层面的破碎,成为了一场词语的狂欢。

精彩短评 (总计84条)

  •     这本书可以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结构,有前言、正文、注解,读起来要前后对照着读,比较费劲,但是小说还是很有意思的。
  •     不错,知道购买
  •     比比皆是的“炫技”不太对胃口
  •     这本读得我好烦躁,除了翻来翻去很麻烦之外想来还是讨厌纳博科夫那种隐藏的对读者的傲慢。是个好故事,实验性很强,充满致敬意味,玩结构玩得得心应手,充满文字游戏和梗,是关于文本的文本,这一切都是我喜欢的元素,但我却无法喜欢这本书。
  •     做过这书的报告。当时被绕进去了==现在想想似有新的感悟。但我还是对这些后现代的作品爱不起来==
  •     诗歌部分喜欢,作为小说,我还是喜欢《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和《斩首之邀》
  •     “太阳是一个贼,运用他巨大的魅力/掠夺着浩瀚的大海;月亮是一个流浪的贼/从太阳那里偷来自己微暗的火。”我也是一个顽劣的贼,现有积蓄还不足够获得审美的狂喜,只有输掉游戏的份。等哪天老年痴呆失掉记忆力的时候,再完全放任自我重读一遍好了。另简介写得不好。
  •     文字温婉细腻,纳博科夫在文体美学上的突破
  •     纳博科夫曾说“给我具有创造性的读者。这个故事是给他写的。"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富才情的作品,整本书由一首伟大的长诗与一个幻想狂一场伟大的臆想组成。我一直认为古往今来凡是有才情的作家与导演他们的作品都是属于自己的一场伟大的意淫,或许那些心系天下关怀底层民众的作品更会被夸奖意义深远,但是我就是喜欢这样属于一个人、几个人的伟大意淫作品,一个人用文字抑或是用镜头向其他人娓娓道来那个仅属于自己脑袋里的世界。谢谢纳博科夫用这部作品告诉我才华横溢的真正典范,以及我所追求的是没错的这个事情。
  •     无法言说的奇妙故事。纳博科夫的想象力和组织能力都太棒了,完全像是在读一篇猜谜。
  •     通过翻译,也能感受到诗的美丽,Shade真是纤细、渊博又聪敏,纳博科夫为什么不愿意当个那样的文学家呢?故弄玄虚那么好玩吗?他为什么要选择金波特这样一个乏味的人来当叙述者呢?不是为了自嘲吧?(虽然金波特也特别自恋,但在才能方面远不及纳博科夫啊)难道仅仅是为了嘲笑读者和书评家?
  •     太有看頭了,納氏之炫技已達到另一新高度。(建議長詩換一個人翻譯
  •     微暗的火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尝试
  •     建议阅读顺序,4213,索引是真实性的前提,诗作是缪斯的花束,前言是谎言的开始,评注是卑劣的拳头
  •     此人炫耀自己的学识又讽刺炫耀学识。我还算不上纳博科夫要求的那种具有广阔学问,具备强悍记忆力,能像福尔摩斯般地在一本书里寻找作者的蛛丝马迹而探寻一个自己的谜底的读者。小说技巧弄得阅读像是解题,我更喜欢萧沆所说的,读书是一种受伤。被此人耍了一遍。
  •     真是好书,速度也快,有时间再看。
  •     符号的游戏。
  •     神人写的神书 还记得他的洛丽塔 “我的生命之光 我的欲念之火” 以为一个人一辈子写一本这样的书就够了 没想到还有这本神书 牛啊 还有他其他的书 看来的都要一一拜读了
  •     3周读完,其实如果一周能读完的感觉肯定更带感,非常值得看第二遍及以上,但是因为来不及了就还掉了,以后有空买本屯床头
  •     还没开始看,但书是新的,质量应该不错
  •     不明觉厉。【Kpw3】
  •     “你们认为我是个畅销书制造者,那就请读读这部作品试试看!”不得不说我真喜欢卖弄学识的纳博科夫啊
  •     我知道得多看几遍(且一定要是原著)才能挖掘它的价值,可我真觉得不太值得……
  •     也许是因为自己缺乏对诗歌对那个国度那个年代的了解吧,这样的作品确实在心中共鸣不起来。但这也是学习的过程,还是应该静下心来慢慢看的。看了,对自己的贫乏很失望。
  •     读不下去硬要打卡#虚荣#…
  •     微暗的火,无法预知的未来。
  •     结构别致,激发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不错的书!
  •     没能够完全读懂。纳博科夫模糊了创作与真实的界限,创造了一个迷宫。而他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相信一个叙述者。
  •     精致虽精致,缺乏宽厚的品格
  •     纳博科夫有我最赞同并支持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     基本只读了前言(。)一个不读诗的我为何会买这本书简直是个谜,深沉。
  •     应该是比较晦涩的一本,不过不着急,准备慢慢读
  •     朋友一直推荐,洛丽塔虽然很好看,这本却更深得我心。
  •     不知道译者的水平如何,先读读看
  •     在读这部《一个偷窥癖+跟踪狂+自恋狂+妄想狂的同性恋剽窃犯的自白》的过程中一直有一股想帮谢德夫妇打911的冲动。以及,评注里的“藏宝”暗线和索引里“王室珠宝”那一系列循环条目是不是在玩儿我?
  •     一直对纳翁非常景仰 终于买到这本书心情很激动。
  •     我不得不这么说,书中的诗译成中文简直没法看,也就分了行的文字。此书写得十分晦涩,难懂其意。不说专家对都有好评,推介,我不得不说,很难苟同。
  •     gay中的忘年恋吗?
  •     微暗的火
  •     书名《微暗的火》来自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内容由诗歌和解读两大部分组成。或许在写实,或许在嘲笑,纳博科夫继《洛丽塔》之后的又一巨作。
  •     纳博科夫最好的作品!
  •     诗谶本身迷人
  •     以致我今日竟有上千模樣的雙親
  •     虽然有点晦涩,不过还是很好的。包装不错
  •     读了心情平静些了
  •     显然我不是纳博科夫期待的读者么╭(╯^╰)╮
  •     我大概也没办法成为纳博科夫需要的那种读者……不过我会以那个为目标努力的╮( ̄▽ ̄")╭ #有生之年 狭路相逢 终不能幸免#
  •     多年前读这本书看到长诗怕不懂恐折损纳神就去学诗等自认为入门再回来看书方知被骗的一个读者用这本来等待薇拉。
  •     三星是给翻译的
  •     很好看但是很不好看的一本书。
  •     本来想买另一版本的,可惜没货了
  •     真的很棒,是一本很好的书
  •     “人类生活是深奥而未完成的诗歌注释。”选择何种方式进入这本书是一个问题,不同的阅读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荒诞之作,极富才情。
  •     书不错,买了很多次了
  •     帮朋友带的一批书,他蛮喜欢的
  •     确实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     独一无二的作品,值得赏阅
  •     『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精妙绝伦。
  •     读完了,结构很奇特的一本书,而且诗歌部分很喜欢
  •     看不懂的时候力荐就对了【o(* ̄▽ ̄*)ゞ
  •     好书,但是翻译的有点糟糕。
  •     买来看看~~
  •     要成为他的读者还要些时候
  •     迷人的句子
  •     庸才中的天才,无比明耀的纳博科夫,诡诈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庸碌化为天才。
  •     有三分之一特别棒很喜欢,剩下的都不对我的口味,匆匆看完了。
  •     买给同学当生日礼物的,质量蛮不错!
  •     品相佳、运输快、价格公道!
  •     纳博科夫杰作,非常好
  •     封面很喜欢,内容还没细细了解到,不过应该很好很特别。
  •     没看懂。
  •     朋友说很经典,很难读
  •     亲爱的纳博科夫
  •     一个被冠以伟大之名的诗人能养活一打评论家。诗部分没读完,以后英文足够好了试试读原本吧。
  •     你以为你拿到了一把串起洛丽塔+斩首之邀+普宁+防守的万能引线,到头来被老头子反手一个大巴掌……#就晓得这货会耍流氓但没想到耍那么彻底# #书名即剧透#
  •     看的时候觉得好羞耻啊!那个STK好可怕!
  •     p1-26,p79-126已读
  •     这本书还没开始看,后续再评论哦。
  •     内涵书
  •     结构有趣而复杂,尽管让翻译和在电脑上的阅读变得很艰难。谢德是个豁达的作者、离场的符号;金波特的形象分析可以出一本关于当代文化的专著;查尔斯二世像通俗小说中的传奇人物,无意中踏入了叙事的狂欢。
  •     纳博科夫全集收全了 哈哈
  •     《微暗的火》属于这样一种书:没有几个人会真的读懂,可是所有对文学史有兴趣的人,都会愿意翻上一遍。全书像个万花筒,你说不清楚看到的细节是什么,只是看上去和谐悦目。这里有文体实验,有精神病患者的疯狂呓语,也有西式的让人无比昏沉的诗歌和描写,作为一本小说,却将情节这种东西拆开藏好。也许就像书中所写:我们的诗人在这里暗示,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
  •     这样的智力小说真的太难读
  •     装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