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长恨歌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8月第一版
ISBN:9787506309578
作者:王安忆
页数:350页

内容概要

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片厂・开麦拉・照片・沪上淑媛・上海小姐・三小姐・程先生・李主任・爱丽丝公寓・爱丽丝的告别
第二部
邬桥・外婆・阿二・阿二的心・上海・平安里・熟客・牌友・下午茶・围炉夜话・康明逊・还有一个程先生・分娩・“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
第三部
薇薇・薇薇的时代・薇薇的女朋友・薇薇的男朋友・舞会・旅游・圣诞节・婚礼・去美国・老克腊・长脚・祸起萧墙・碧落黄泉

作者简介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图书封面


 长恨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8条)

  •       看武侠书,那些前辈都是越老功力越深厚,如果能活一两百岁,估计个个都是东西方不败了。然而现实中并不是这样,人的能力有限,而人的鼎盛时期只有一个。许多画家、作家最好的作品,当然不会是最后的作品。象张洁自己说的,一生都在准备一部《无字》,这样的情况也有,但很多作家都是早早写出了颠峰之作,然后就再也无法超越。比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  其实这个高度已经很难再超越了,也没必要再费心思去超越了。文章如山峰,如果硬要相比,比的也不仅仅是高度吧。还有环境、意境、心境。  我真的喜欢《长恨歌》,但不会喜欢改编的电影,为什么让郑秀文演?估计没有读者会认同这个王旖瑶。
  •     第一次看这书还是初中时候,看了很多遍依然似懂非懂。其实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景物细节描写,它存在于过去,就好像发黄的老电影胶片中残留的影像:鸽子,电线,弄堂,咕咕煮开的水壶,在墙上移动的阳光,空气中飞扬的尘埃,等等。很多年过去,依然在我脑海中时而模糊时而清晰。这种感觉,和回忆起某个童年正午,和妈妈牵着手过马路,被柏油路面明晃晃的阳光反射得睁不开眼的印象一样,亲切又疏离。
  •     是第二次写《长恨歌》,上一次写它已经是旧年立秋的事了。依然记得那个时候的情景。浸淫在阴冷潮湿的南方秋天里,捧着温热的水杯。在午后酥软的时刻透过纸页的缝隙隔着层层叫做的时间的帷幕去看王绮瑶。王安忆这书放下许久了,这关于上海三小姐的故事也好似沉了下去。或许因着一系列的翻拍和热播,它便很自然地被从记忆的河流里打捞了上来。王绮瑶这般的女子,你不能说她漂亮,但也并非不漂亮,即便就是如此站在这两个词的中间,时而偏左,时而往右,你依然不能用“温和”,“明丽”,“妖娆”亦或“风情”来形容她。她的面目似乎是模糊的,只有那初爱时低眉顺眼或者隐藏在重重包裹之下的乖戾偏执像一枚生生烙进眼睛里的磁铁,吸着你的灵魂去窥探她苍凉透底的命运底色。你说她是个聪明的女子,但也好似并不恰切。她的聪明是卑微的,是有丝丝胆怯的,是内心里头明明灭灭在风里飘摇的烛火,是守着自我保护的外壳,步步为营的阴冷和萧瑟。她即便是笑着怕是也很难觉出欢愉,总有一些瑟瑟的凉意,唇边挂着一抹无法参透的弧线。你看着她,你听着她叹息或者你走近她陪她共舞一段流光,但一曲音乐停了,你便走了,衣香鬓影的梦境瞬间成空。她忽然惊醒,局促地站在舞池的中央,伸出的手在空中打了一个恍然的折,瑟瑟地抱住自己的肩膀,不再放开,好象有骨骼断裂的声响在空气里鬼魅一般地氤氲开来。当然还是会有后来的人走向她,他们会自然地伸出双手环绕她,她的身体随着他们旋转荡漾,而我为什么总是在恍惚间看见她的灵魂脱了高跟鞋在房间里木质的地板上独自寂寞地舞蹈。曾经看的时候会说她举着苍凉的手势流转于幻觉一般的四段情。然而隔了时间再看却觉得她真正拥有的可以称之为爱情的情感似乎只有与李主任的那一段被宠溺于爱丽丝公寓的日子,那之后的一切不过是她残余的一点点对爱情和命运的不甘。那青春是一段急管繁弦,稍纵即逝,她惟有伸出手狠命地抓着,用仓促的爱填补所有缺憾的生命。挥别了旧日,断了所有退路,她惟有蒙着眼睛往前路去了。你不是她,不能判定她的生命是值得亦或浪掷。旋转流连也好,幽微伤逝也罢,她不见得如你我所想。你不能说她快乐,亦不能说她悲凉,她这刻得几分,下一刻又失几寸,恍恍惚惚间这生命便忽而燃尽,她连声音还未发出便被推进不得见的幽冥,只余无尽的黑暗了。他们叫她“上海三小姐”,在上海这一幕盛大的繁华布景下,总有如她一般各色旖旎的女子在时代的洪流里顺次走过。她们或烟视媚行,或纵情声色,无论如何终是要陨灭的。只有这十里洋场上空的双目冷眼观望周遭的人和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泻,而它的风情万种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世纪还是如此。依然会有这般女子,或者如《花样年华》的苏丽珍,或者如《爱神》的华小姐,她们幽微的叹息声如一泓浓稠的湖水呜咽着流淌在这个城市暗红色的天幕下,经久不息,所以这个城市时常流传着各样女子的故事,称做传奇也未尝不可,也许你翻阅她们生命的时候,她们也正在头顶上空宁和的世界低吟浅唱,只是你我都再无法得见。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历史的变化,一座城的变迁,一个人的一生,王琦瑶是王琦瑶,王琦瑶又不只是王琦瑶,这部小说是我看的第一部王安忆的小说,也是最喜欢的一本
  •     此恨绵绵无绝期
  •     上海生活弄堂,慢慢的烟花尘埃味,字里行间,咀嚼到的似乎是慢慢的寂寞。
  •     故事是好的。总觉得差点什么。
  •     不愧是海派,文笔的细腻,断不是那种利利索索的纠结和痛苦,细细咀嚼,一针一线的,渗透到骨子里的难受,无法释怀,一个女人的一生
  •     忍过开头长达18页的环境描写,以为读起故事来就很轻松了,结果看见一个上海小资风情的女人从少女到死去的一生,还有几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果真是“长恨”。有时代背景的原因,更多是自身因素导致,握不住的就放掉,待你好的要珍惜。
  •     文字以最细腻的方式表达出来!
  •     十分喜欢王安忆的笔触细腻平淡而又不媚俗,就在这样优美的文笔下描述一个美丽的女人在繁华上海下的坎坷一生,可读性十分强,只是不能将时代与人物命运之间的联系具象化,略显平淡让人印象不够深刻
  •     很喜欢的一部书,刚开始有点看不下去,可越看越喜欢,作者对人情事物的见解很深刻
  •     名字起的很大气,长恨歌,但自始至终但都没有看出哪里有恨。王琦瑶让我最大的感触就能是,无论遇见什么人,被抛弃从来不抱怨,仍然优雅的活着。凄惨的晚年,悲惨的结局,这能怪谁呢?
  •     王琦瑶...读完很心酸的...她的好多小心思好像我们也会有,嗯...
  •     细细的语言让人迷失。
  •     赏过上海的弄堂之后再看小说更有感觉,时代造就的人物的悲哀。不管别人怎么讲,反正我觉得这本书挺好的,细腻的很。等更多的了解那段历史之后再来读一遍,肯定更有感觉。
  •     每个女孩身边都有一个王琪瑶,小说的高潮就是把人逼上一条不归之路,然后心里又开始忏悔……然后接受现实
  •     以前读的,刷新了我对上海女人的认识
  •     三星半
  •     比天香好。开篇关于弄堂的描写差点打消了阅读念头,第三部分也处理的不那么喜欢。
  •     不喜欢这样的笔调,似乎所有的故事都蒙上了一层脏兮兮黏腻腻的油灰。
  •     一个时代的一类人的故事,前面内容还行,后面有些后劲不足了。显得有些乏味。
  •     很细腻,把我想说说不出来的感受都写了出来。王安忆观察深刻,但笔墨却不辛辣,带着淡淡的悲悯与置身事外的超脱。
  •     王安忆的语言优美且细密,她采用了叙述到底的写作方式,略显枯燥,得静下心来慢慢品读。通过对王琦瑶的命运书写,为我们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     掐头去尾,当中最好看。
  •     等靠要注定是场悲剧,修成再美的羽毛也不过是孔雀。
  •     最大的感觉就是文字十分琐碎,让我这个浮躁的人很难认真看进去,但其中对上海老弄堂旧时光的描写却能触动我,让我想起周杰伦的歌《上海1943》“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 ,夕阳斜斜映照在斑驳的砖墙”,对于这种时光也是让我十分向往的。
  •     修为不够 感觉文字有些造作
  •     老上海、选美、电影明星、金屋藏娇、新社会、政治变迁、忘年恋、杀人案
  •     文笔真棒
  •     那些说像张爱玲文笔的,我真的好想打你们→_→
  •     看的快看不懂,看的慢才能看的懂,感觉形容的太多,没办法理解
  •     特别细腻
  •     可怜的王琦瑶的悲催的一生
  •     太过散文,却没见神聚。作者陷入自我满足,一大段一大段的反复描述,理在理,却不免让听者烦。
  •     最后这下场真是让人说不出话来
  •     对氛围的描写登峰造极,对女人的描写入木三分。结局偏偏十分草率。我大概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就是旧上海被新上海毁灭。可是还是突兀草率了。
  •     薇薇问王琦瑶要戒指,她说那是她唯一一次婚姻,如果那也算的话。王琦瑶给薇薇做婚被,她对严师母说你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是不能碰的。潸然泪下。
  •     逼着自己再去读一遍,无奈实在是看不下去。故事线的推进过慢,显得冗长乏味。三十年的爱与恨,从头至尾只不过是王琦瑶只爱她自己一个人罢了。自私到骨子里,不甘到尘埃里。
  •     我其实看了十几页就看不下去了没什么道理说我读过就给个低分,但是真的,太难看了,真的是,太难看了……
  •     写上海写女人有谁比王安忆写的好?
  •     算不上情节最引人的小说,高三拿起读了第一章因太走神就丢掉,这次终于看完。可能某站青年们总觉得不够文艺or whatever,但这的确是20世纪的上海史诗啊。有时候觉得现在的SH女人骨子里还带着一样的性格。
  •     过分的美如果给一个情商不十分高的女人,那不是恩赐,那是一种诅咒
  •     为了从来没排上用场的金子。葬送了一生。
  •     心理描写极佳 与李主任那段真是太到位了 景物刻画啰嗦繁琐一团糟 还是太小家子气ps 我想魔都了
  •     中国现当代小说
  •     花一个白天坐在阳台里读完,阳光从温柔到热烈再到不见,合上书页,猝不及防打了个轻微微的寒颤,有许多意犹未尽的微妙情绪漂浮在半空里。
  •     只能给前半段好评从薇薇出生起就应该结束了,后面的王琦瑶厮混在新时代年轻人中,感觉总是奇怪,半老徐娘的渴望爱情,也是作态,太冗长,变成了旧时代的完美形象和潮流教母。。。 倒是解放前的旧上海,是深刻又应景的,还有和毛毛娘舅那段的曲折,真是写的有底蕴有人味,又精通人情,后来就突然戛然而止了,不太完整。
  •     这部典型的海派小说,以其华美的语言赢得了矛盾文学奖,其场景、心理描写细腻,内核则概括为“一个上海女人的史诗”,她的人生并不是跌拓起伏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恨,她的故事即使在当代也一遍一遍的被重复着。
  •     三天看完的这本书 算是破了我看书的历史纪录 但是读完仍留余味 整本书大概是描述了一个漂亮的上海女人的一生 跟朋友探讨时 其实对王琦瑶是又爱又恨的 她懂为人处事 事事做得周到 但是又不能自力更生 总是在男人和莫须有的感情中挣扎 她其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直沉浸在自己以为的满足的生活中 她其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死于非命的结局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但也只能说是她自作自受 世人都说命里有时莫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命 其实和人的性格有着莫大的联系啊
  •     隔了10多年,终于看了进去,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     想不到最后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