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破坏》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爱情与破坏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806970294
作者:[比]阿·诺冬 著
页数:259页

自我破坏

相比起诺冬近今年的作品(《闻所未闻》,《独断》,《冬之旅》,《某种活法》),我更喜欢她之前的作品,这就是其中两部。这样说吧,她早些年的作品更为“变态”,更加适合我这种变态的人的口味。诺冬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变态”的哲思,甚至是那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很恐怖的存在于个人心中,不被我们所发现的黑暗的心中的那种东西或者存在。诺冬对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等是吃得挺透的,会让人思考自己,自我,然后与之相关的身体,思想和这些被束缚的东西。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己(或者自我)是“恶心”的!我们怎样才能摆脱掉“自己(或自我)”呢?这正是诺冬提出的和想要回答的。想《冬之旅》里面的那种寄生或者孪生关系,最后通过自我破坏,自我毁灭来完成(告别)。所以没有东西是完美的,它要让我们的灵魂留有余地。而我认为这是真的!

爱情与破坏

《爱情与破坏》是我所看的第二本Amelie Nothomb的书,翻译欠佳。书中包括二篇完整的小说《爱情与破坏》和《敌人的美容术》。《爱情与破坏》是根据Amelie Nothomb幼年生活在北京的经历所写。讲述的是二个女孩的爱情。五岁的“我”跟随外交官的父母来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北京。七岁时在三里屯的使馆区内遇到了像天使一样漂亮的六岁意大利女孩埃莱娜,从而对其产生了爱恋。但过程和结局一样苦痛并由此懵懂了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Amelie Nothomb从外国人的视角描写了文革时期的北京,那片灰色阴沉并带有一丝因疯狂无序而显得如此神秘的国土。关于故事中的“我”与埃莱娜的感情,不知是否能定义为爱情。但由“我”和埃莱娜的比照,可以看出二类不同性格的人之间的差异 ——“埃莱娜是别人对她越冷淡,她便越爱别人;而我却恰恰相反,别人越爱我,我便越爱别人。”这是书中对两人特性不同的一处描写。埃莱娜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征服欲,觉得被漠视是种反常,从而引起兴趣。而“我”是一恋爱就满脑子充斥着恋人并产生无穷狂热的表现主义者,以别人的认可而获得自我的价值。“我”如何能做到对她冷淡,一切不过是手段。你爱她,她就不爱你;你不爱她,她就爱你;这场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游戏,最终演变成一场谎言的较量,暧昧中的勾心斗角。而惨败下阵来的“我”,则在长大后沿用埃莱娜的方法对待数十个爱“我”的女孩。伤害,让记忆刻骨铭心;而痛苦,让爱情更显伟大。Amelie Nothomb是学哲学的,在《爱情与破坏》(1993)中无处不见思辨和哲学语句引用。这是她的第二本书,相对之后的《午后四点》来说,还稍有炫技之嫌,不如《午后四点》圆润一气呵成。但本书的第二篇《敌人的美容术》,写于2001年,成熟的技巧,相对来说就更为精彩。《敌人的美容术》写的是一个分裂人格者的自我对话。结构设计巧妙,从A与B的对话中,引出A杀了B的妻子(第一个包袱)。再接续的讨论中,隐射出A与B自身的对立关系,使人思考一个人善恶两面的问题(第二个包袱)。接着引导出B杀了自己妻子的事实(第三个包袱)。最终,在B想杀了A从而灭口的行动中,死去的是B自己(第四个包袱)。情景的设计和语境的变换,都丝丝入扣。全篇以对话呈现,通过实则一人内心的自我怀疑,自我矛盾,自我挣扎等心理剖析,加之推理悬疑的佐料,是部很精彩的小说。http://radiumdey.blogbus.com/logs/35892851.html

这个女人总爱写变态

在本不厚的集子里包涵了《爱情与破坏》和《敌人的美容术》两篇中篇小说。联想起之前看过的诺东的另外一本《午后四点》,我想说,这个女人,就爱写变态。《爱情与破坏》是有一点自传的小说,讲了在中国文革时期(这是我找来看的原因),作者(6岁)随充当驻中大使的父母来到北京并居住几年,其间发生的故事。时代背景固然是一个卖点,但诺东把畸形的童年,畸形的爱,畸形的相互关系,融入到了这个畸形的时代,畸形的国家和畸形的北京中,也着实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而这本书中一直在着力说明的是,爱情必由破坏而生,给予幸福必来源于先给予不幸。作者作为一个6岁的小女孩,“爱”上另外一个几乎可称完美的小女孩。而让对方接受她感情的唯一方式,便是伤害和破坏。而最后,这种爱的解读还被当成真理。我们可以说这种倾向是变态的,但冷静想来,有时,爱情,不就真的是这样吗?至于第二篇《敌人的美容术》,则是讲一个杀死自己妻子的人,在机场候机室与自己心理阴暗面幻化出的人进行了激烈的对话斗争,最终走向自杀的,充满悬疑和紧张感的故事。而叙事方式也很特别,全文基本全是对话,而对话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揭示了思想。小说中表达的心理分析,自我欺骗,潜意识诱骗,人格异化等等内容并不新颖,但融入到这样一个阴暗的让人意想不到的自我毁灭的故事中,还是很成功的。至少,这大段大段的对话,没有让我感到厌倦,反倒是兴趣盎然。之前从未听说过诺东其人,看她的这三篇小说也纯属偶然。仔细想来,这也算稍稍填补了我比利时文学上的空白。不过,也许是因为比利时没有自己的文字,我还是更愿意把她当做是一位还算有趣的法国作家。

小孩子

  让人意外的是,它竟然是在中国文革前后发生的儿童小说.而它与文革和中国无关.  开头的骑马便迷住我了,当然,我终于知道马是什么.  她小小不满的说话,她关于中国的观点,包括不断出现的大电扇,我惊艳的想要拍手,我太喜欢她的方法她的埋怨却风趣的手法.  她还是这么喜欢一边写着故事,一边絮叨说她看过的书,她想起的句子,我欣赏这样,欣赏作者总不要单调的一个主线,她该要卖弄平行宇宙,她要你想那么一阵,或一起合拍的笑.那么就能学习到什么?比如写人物时那些常用的,(恶心一点的说法是),用典?直接用古书里相似的名人名字代替着人物出场,表现她的评价.  儿童文学一直令我迷恋的是,小孩语气的固执和任性是一种可爱又坚固无比的勇气,你知道跟着他们走,绝对要放心,犯错也是阳光的,甚至该予以嘉赏,而孩子眼中的悲剧更加催人眼泪.以前看一个故事,两小孩在医院无聊,就不停玩用药瓶子改装的水枪,女孩子有点欺负小男孩子,但没关系,大家还是很开心,而这时,男孩子的家人正慢慢死掉,尸体推出来,他还不知道,他还这么玩着.  这样说着会不怎么感觉的到所谓魅力,抱歉我语言贫乏.总之,小孩子故事是最能伤人的.小孩子能互相欺负的很惨,可家长不能知道 ,小孩子太容易被吓唬到,他们宁愿自己偷偷哭,绝对不能说自己伤的多疼,他们很小气的看重自己的义气勇气,他们特别坚信孩子王的判断,他们容易被孤立,又最不容易放弃,他要纠缠,讨好,他一点也不会处理和喜欢的人的关系.哪个国家的孩子却都是如此.  大人又确实如诺冬的描述,蠢笨,该是根本不配知道秘密的.即使看中国小说家的儿童文学,你也会很容易迷恋上小孩子的自以为是,他们心眼坏的要命,可是又好的要命.  我想诺冬不是只是想说说一个普通的小孩子故事的,她能借题发挥,她说起这经历帮助她理解特洛伊故事时,特别有意思.我觉得光这样孩子气的跟着她的故事跑着碗,已经要高兴地喘不过气.  本来只是随便借了她的<午后四点>(我知道这样翻译不对),还不讨厌,正好看见书架里一排序里介绍的诺冬的书,就借了<杀手保健>和<爱情与破坏>,是的,我迷住了,所以以后,还要借其他的.<爱情与破坏>封面很80年代,联想起雪米莉系列,<杀手保健>那系列的封面则叫人爱不释手.


 爱情与破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