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钢琴教师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530210512
作者:[奥]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
页数:268页

章节摘录

女钢琴教师埃里卡·科胡特像一阵旋风似的蹿进自己和母亲共住的住所。这孩子动作有时特别敏捷,母亲喜欢把埃里卡称为自己生龙活虎的小家伙。她竭力逃避母亲。埃里卡是快奔四十的人了。从年龄上来讲,母亲都可以当祖母了。在经历多年艰辛的婚姻生活之后,埃里卡才来到这个世上。父亲很快便把指挥棒传给了自己的女儿,埃里卡登场,父亲下场。今天,埃里卡由于心急,动作十分灵巧,像片秋叶悄然无声地穿过住宅门,想尽快蹿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不让母亲看见。但是,此时妈妈已经高高站在面前,并且把埃里卡挤到了墙边进行质问。母亲被人一致公认为是在国家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集中世纪异端裁判所的审讯官和下枪决命令者于一身的人物。母亲正琢磨着,埃里卡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来?最后一名学生早已在三个小时前就回家去了,母亲心中已经有一大堆的辛辣嘲讽在等待着埃里卡。埃里卡,你也许以为,我无法得知你去了什么地方。孩子是喜欢撒谎的,所以要主动回答母亲的问题,而这些回答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母亲还在等着回答,但是也只等到她数完一、二、三的工夫。在刚刚数到二的时候,女儿就开始用编造好的瞎话来回答了。她手上提着的装满钢琴乐谱的公文包被夺了过去,母亲立即从包里得到了对所有问题的严酷的答案。四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曲谱和一件新的连衣裙被愤怒地抛撒在简陋的房间里,看得出来,这件连衣裙是刚刚买的。母亲立刻对这件衣服义愤填膺。先前,这件衣服挂在商店的衣钩上,色彩斑斓,手感柔软,看起来那么诱人;现在,它像块干瘪的抹布被扔在地上,母亲的目光正逼视着它。买衣裳的钱原来是用于银行储蓄的!这钱现在已经提前花掉了。本来可以把这件衣裳随时看成是存进奥地利储蓄银行里的一笔建房储蓄金存款,她们随时可以走到内衣柜旁,储蓄本就藏在柜子里一大沓亚麻手巾的后面。但是,今天孩子出去玩了一趟,取了一笔款,造成了目前的结果:假如人们想知道这笔可爱的款子到哪去了,埃里卡这下就得天天都穿着这件衣裳,展示给人看了。母亲吼叫着:这下你得不到以后的工资了!我们本该不久有一套新住宅,但是因为你等不及,现在你只剩一身破衣裳,这衣裳很快就会不时髦了。母亲把想要的一切都寄托在未来,她从不想立即要什么。但是,她随时都需要孩子在身边,她随时都想知道,如果妈妈有心肌梗塞的危险,必要时在哪里可以找到孩子。现在母亲要节约,为的是将来能够享受。恰好在这时候,埃里卡买了一件连衣裙!这衣裳还穿不长久,几乎比鱼排面包上涂着色拉酱的圆点还要短暂。这件衣裳的式样到不了明年,下个月就已经不再流行了,而金钱永不会过时。现在她们正攒钱共同购买一处宽敞点儿的私人住房。她们现在还住在租来的住房里,这房子已经很陈旧,只能舍弃。她们将会首先共同挑选壁橱,甚至选择隔墙的位置。她们的住房采用一种全新的建筑方法,所有一切均仔细地按照个人的指示来修建。谁付钱,谁做主。母亲只有很少的退休金,管做主,埃里卡管出钱。在这崭新的住所里,将按未来的方法进行修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埃里卡的王国在这边,母亲的在那边,两个人的地盘整整齐齐地互相分割开来。她们将共同拥有一间起居室,如果愿意,可以在那里碰头见面。但是母亲和孩子总是想顺其自然,因为她们属于一个整体。即使在这个现今早已破败的猪圈里,埃里卡也拥有可供自己发号施令的领地。这只是一个暂时的领地,母亲随时都能自由、畅通无阻地进来。埃里卡房间的门上没有锁,孩子没有秘密可言。埃里卡有一个自己的小房间,这构成了她的生存空间,在那里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人妨碍她,因为这个房间完全是她的个人财产。在这所住宅里,其他所有地方便都是母亲的领地了,因为操持一切的家庭主妇要到处忙着张罗,而埃里卡则享受由母亲所做的家务劳动的现成成果。埃里卡不必为家务活受累,因为家务活中所用的洗涤剂会毁了钢琴家的双手。有时,在母亲偶尔喘口气休息时,使她担忧的只是自己五花八门的财产,因为她无法时刻知道所有一切东西的准确位置。她的这个活泼好动的财产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她在什么地方跑来跑去?是独自一个人还是两人在一起?埃里卡这块水银,这个滑溜溜的家伙,这会儿也许还开着车在什么地方兜风并且瞎胡闹吧。然而,每天,女儿都准时回到她所属的那个家,分秒不差。不安经常使母亲揪心,因为财产的主人最早和痛苦地学到的是:信赖虽然好,但监督更为恰当。妈妈的难题在于:为了使自己的财产不逃开,要尽可能使它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电视机为这个目的服务,它把预先制作和包装好的优美图像和动听的旋律送到千家万户。为了这缘故,埃里卡几乎老在家里待着,如果有一次她出去了一下,你就会准确知道,她跑到哪里去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的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在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声音和与之相对抗的声音构成一条音乐的河流,以独特的语言激情揭露了社会庸常中的荒谬与强权。  1983年在自传背景下创作的《钢琴教9币》,在所提出的疑问的框架之内,描写了一个无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读者面对的是强权与压抑,是猎者与猎物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秩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后记

在20世纪文学的多元化格局中,女作家群体和女性文学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几百年来妇女只被当做客体,追随、屈从于男子。本来很有才华的女作家在强大的父权社会中被埋没、忽视或遗忘。然而到了20世纪,随着妇女运动的开展,女性主题意识的觉醒,涌现出一大批有个性、有才华的女作家。她们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回顾历史,寻找自我,向男权社会的许多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发出自己的声音。其中更为极端者甚至进行了创立区别于男权社会的女性美学和女性话语的大胆尝试。在她们的作品中,对两性关系从肉体到心灵的大胆探索和披露往往令人震惊。她们的作品引起的反响也经常是毁誉参半,有很大争议。但是,无论如何,女性文学在世界文学长河中有了自己的一席地位,女作家获得了社会承认。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被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摘得,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在奥地利当代文学中,70年代登上文坛的耶利内克一出场就以其强烈批判、否定精神以及惊世骇俗的写作风格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人物,一再在公众舆论中掀起波澜。她时而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唯物论思想被看做过于激进,时而因作品中过于直露的两性关系描写被指责为伤风败俗。她被媒体称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却不被某些女权主义人士认同。

内容概要

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生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她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与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琴教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S》(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I-V》(2002)等。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编辑推荐

《耶利内克:钢琴教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最具争议的女性文学经典讲述让世人震惊的另类爱情故事同名电影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和评审团大奖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的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在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声音和与之相对抗的声音构成一条音乐的河流,以独特的语言激情揭露了社会庸常中的荒谬与强权。1983年在自传背景下创作的《钢琴教9币》,在所提出的疑问的框架之内,描写了一个无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读者面对的是强权与压抑,是猎者与猎物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秩序……——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作者简介

《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埃里卡虽年龄上已届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内心因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雷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阱: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

图书封面


 钢琴教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埃里卡把手延伸到尽量可及的地方,她的嘴不断发出咒骂,或者呓语,或者随便什么火车越过高高山岗传来的呼啸,在一片黑暗的通道尽头发出微弱的光芒,女教师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把握不住生命的命脉而让光线从另一头门外泄露,她觉得光是皮鞭和绳索已经不够,甚至耳光,那种浓浓的稠密液体从体内留到地板,这反而让她感到一阵无限的惬意,所有关于时间的代码都在这片湖泊中慢慢荡漾开,她想过无限可能会带来的失望,是的,绝对的失望,埃里卡没办法让自己从奥地利的姿势中解脱出来,甚至手指在琴键上飞速流动的时候,他都在想着哪天晚上公园里的奥地利男人和女人发出的呻吟,每次想起这些都会让她的膀胱无限肿大,把尿液洒在公园灌木丛后面的草地上,汩汩的泉水滋润草地上的禾苗茁壮成长,同时她也带着恐惧和兴奋等待那个男子转过身,可他只是在原地范围四处望了望,在绕过不超过一步的距离以后再次回到原地,这种以眼睛扫射为主和脚步丝毫不移为辅的搜查方式使他一无所获,但有所得不是他的目标,他的目标是赶上刚从惊吓中离开的性伴侣,埃里卡再一次被置身于茫茫人海的阴暗角落,在这个角落里她可以拥有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但不能对任何人产生影响,瓦尔特*布雷默尔的偶然造访可能会对她长期阴暗的孤独产生一丝涟漪,但并未能持续多久,很快这种长期在习惯中养成的孤独感会同慢慢侵蚀下来的黑暗一样再次把她笼罩,这才是真正属于她的王国,她在这个王国里窒息,叹息,却丝毫感觉不到呼吸,但这个王国却是他三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在这种习惯中她不断半惬意半折磨的享受着母亲的殴打,并且在这种殴打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将对方头上的一缕头发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将头和手之间的距离无限拉长的技巧,这种技巧在年岁的掌控下不断趋之成熟,以至于在最后的一个晚上这两个女人在电视机前达成了和平--暂时的和平,这种和平只在进晚餐和看电视这段黄金档中才被两个人在这两天达成心知肚明的协议中产生效果--但并不长期有效,失效站出来说话的时候总是埃里卡晚归的时刻,哪怕晚回来五分钟,母亲苛刻的眼神和歇斯底里的掌控欲会让这种协议被打破,战争在意料之中爆发,两个人依旧在一阵狂风暴雨以后慢慢回到温暖的港湾,也有例外的时候,埃里卡会倒在床上蒙头呼呼大睡而不发出任何温存的话语,这个时候埃里卡的注意力已经超越这种无聊战争带给她的乐趣,布雷默尔是一场更大的战争,并且建立在电视机旁的战争之上。她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发展到什么样子,无论是什么样子都已经无所谓,无论是什么样子都可以在她平静单调的生活死水中投入一个巨大的石头,结局反而变得意义不大,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对自我的摧残,和在不断摧残中带来的恐惧,每次在快感结束的瞬间便会伴随无尽恐惧袭来,埃里卡没办法抗拒这种恐惧,但她同样也没办法抗拒快感,这是从身体内部发出的呼喊,这种嚎叫比任何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还要具有吸引力,因为这种嚎叫源于她身体本身,而不是从外部精神力量中得到的慰藉,外部的这种慰藉长期压抑她的孤独,却不能压抑她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像酝酿中的火山,随时有可能造成毁灭式的喷发,把她吞噬殆尽。不管怎样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无论对谁而言,无限滋长的个性是造成人们在不断战争中备受折磨的罪魁祸首。
  •     总有一些人,他们的生命并不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父母、家人希望他们按照自己的期许活着。一个女孩子,不可以和男生过多接触,不可以在周末去跟朋友聚会,不可以羡慕,也不可以嫉妒……或许吧,很少人活得像埃里克一样那样的压抑,但我从不曾否定自己的人生或多或少会有她的影子,被压抑着,想要解放,却不忍心逃离渐渐老去的亲人。书中的世界,仿佛每时每刻都笼着抹不去的灰色,代表着无法摆脱的疯狂与挣扎。肉与欲的纠缠,被错误地认为是解放的康庄大道,可是结果呢?所谓的爱,只是想要控制一切的借口,只是逃离的理由,只是一场证明自己魅力的游戏,只是一场肉欲交易。耳边回响的钢琴曲,有人说它高雅,有人视之为生命,可有谁知道音乐背后的挣扎、颓靡、绝望……太多的东西,我逃不开,改不了,就像在迷宫里一遍遍地打转,却没有帅气的魔法师搭救。那种想要逃离的欲望和走不出的绝望,也许真得觉得只能用肉体的痛才能减轻!未来的路,还是要自己走,每一步都是自己的人生。时光无情,从没有回头的机会,请慎重吧!
  •     一个从小就被封闭的灵魂,几十年地面对强权与压抑最终导致人性的扭曲,渴望得到解脱却得到更悲惨的结局,从这个钢琴女教师的命运只能感叹思想的桎梏与抑制确实能毁灭一个人,孩子的心灵得让其自由发展而不是控制,强行塑造只能带来悲剧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第一本丢了 这是再买的~~电影、书,耶利内克的都特别好!
  •     书的质量很好 看完有很大启发
  •     我能说不好看吗?是耶利内克最有争议的作品就是讲性???没耐心看完
  •     看过电影 人性的扭曲 感情强烈 整个剧情压抑 惊呆了
  •     
  •     (伪)讲了一个性冷淡者看了SM的AV,身体力行之后发现影片中讲的都是骗人的。
  •     很喜欢这个作者的书!
  •     随手翻阅,了解大致内容,心理描写较细致( ̄^ ̄)
  •     变态
  •     看书中间看不下去了,因为大段大段的心理及场景描写,无对白看得很累,容易乏味。又去看了这部电影,才得以继续。怎么说呢?环境造就人性,对女主的感觉同情又排斥可怜
  •     “每天都有一段音乐、一篇小说、一首诗歌死去,因为今天已经不再有存在的理由。可能永恒的东西依然会重新消失,没有人再知道它。虽然它本应该延续下去。”
  •     呓语一样
  •     词句不通,翻译得太差劲了,看得也太累了。
  •     《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埃里卡虽年龄上已届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内心因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雷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阱: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
  •     以前喜欢一个弹钢琴的男人,看了很多本关于钢琴的书。这本不算写得特别好,但共情这事儿谁说得来呢。
  •     可能是由于作者本来语言习惯的问题,该译本读起来不免有些晦涩难懂。很多地方需要反复揣测,颇费脑力。但是作者文笔的辛辣尖酸,对女主人公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的细致刻画让人印象深刻。埃里卡这位钢琴教师扭曲的心理和社会的阴暗得以充分地暴露,一种压抑的情绪充满全书。
  •     内心地世界
  •     总之这真的是我阅读史上的一个障碍...如此暗黑的半自传体小说 让我不禁想问: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PS 没有自己割过阴道的人 大概是不会懂割阴道是什么感受吧......)
  •     耶利内克的其它代表作什么时候能买到?《女情人们》《欲》《.....》《.....》
  •     女性對女兒的這種依存與權威實在很少見,一般來說也是展現在男性身上,例如現在的媽寶男。將兒女作為自己的所有物,通過權威和付出來束縛自己的孩子,埃里卡一邊反抗,一邊又渴求束縛帶來的安全感。還沒有破開牢籠的女性,總不免會依存,小時候依存父母,長大了依存戀人丈夫,為了掙脫過去的枷鎖,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的奴隸。這本書與其說是女性之間的壓制,不如說是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壓制吧
  •     书很薄,但很出名,电影也不错,建议去看看!!
  •     惊艳 耶利内克 一个真正变态的天才音乐家 感受器被横切 创面冷静平整 / p.157 郊区屠夫冷冻柜中的两块肉,肉红色的刀切面对着观众。家庭主妇想了好半天后,这儿要半公斤,那儿要半公斤。两块肉被不透油的纸包着,女顾客把肉摆放到衬着永远弄不干净的塑料薄膜、不卫生的购物袋中。这两块肉,里脊和猪排,亲热地贴在一起,一块是暗红色,另一块是浅玫瑰红色。/ p.260 刀子放回到袋子里。埃里卡的肩上裂开一道口子,软组织没有阻力地分开了。金属刺进去,埃里卡徒步离去,她开不了车。她用一只手捂住伤口,没人跟在她身后。游人对着她走来,又从她身旁走过去,就像河水在无知觉的船体旁流过。没有什么可怕的,每一秒钟都在期待的痛苦中来临。一只汽车垫圈烧起来。
  •     开头还能读 越到后面越觉得……无聊 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
  •     语言极富魅力
  •     早就想看这本书了 呵呵 还是当当厚道
  •     最爱在当当买书快
  •     心理不适
  •     像茶一样慢慢品
  •     这本书很不错,具有争议,却很震惊的另类爱情故事。
  •     很好的书!孩子很喜欢!
  •     看的电影觉得不错,觉得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实在是很好,痛苦的心理啊,实在是写得很到位
  •     心里描写很惊艳
  •     心理描写太牛了
  •     读起来很没有连贯性,但是仍然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强烈冲突
  •     质量不错,我有很多同学都买了它!
  •     她被母亲改造成了衣橱里过时的旧服装,同时在音乐的滋养下孕育出一颗傲娇的心脏。埃里卡渴望去触摸封闭空间以外的世界,哪怕迎接她的是刻耳柏洛斯的血盆大口。性心理的叛逆源于对母权监管的反抗,然而在假想与真实的扭曲过程中,受到伤害的都是她自己。另一条主线同样震撼。克雷默尔从懵懂无知蜕变为恶魔,不思悔改毫无同情心,活生生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浮士德。主导者与被诱导者的强弱转换,直到最后一个字符都充满不安的期待。原文意境难以如实还原,非常感谢译者的美妙译笔。
  •     真正的好书,每个人都应该读,家庭的专制,教育的问题,人人都会有收获
  •     经典之作,很喜欢!
  •     早想入的书,现在终于拿到了
  •     那是爱吗?乖乖女的世界,如何一层不变,面对改变,内心如此慌张,那是内心的挣扎,有人越过了,有人沉下去。努力这个词太空洞了,而理解却是一直都应该有的。
  •     很想买的一本书 去图书大厦没买到 终于拿到手了
  •     文笔细腻,刻画深刻
  •     另类的女性心理剖析
  •     喜欢作者的风格,内心刻画非常细腻,她应该也是处女座的吧
  •     这个女作者真的很用力啊。译后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确实感到困难。奥地利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我们比较陌生,她那源于音乐化的语言更是很难在译文中完全表现出来。”确实如此。
  •     了解过电影,但是一直没有下载到。就买了书来看。很好
  •     凯尔泰斯·伊姆雷的中译本很少,装裱不错
  •     充满了欢喜 期待着闲暇仔细阅读这本期盼已久的书
  •     不是我的菜,没读完。
  •     翻译的看起来总不对味
  •     2015.12.14 文艺怪癖,翻译略生硬。看完就想起电影《钢琴课》,是否所有艺术极致的表现都会疯魔扭曲? 2016.01.07
  •     翻完了,读不下去。
  •     值得看的女性文学经典。
  •     悲伤而优雅的爱情故事,震撼人心,作者的文笔和译者的翻译水平都很高,值得一看。
  •     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更增添了悲剧气氛。
  •     小说后半部分,情节紧凑惊悚,翻译生硬。
  •     同为钢琴教师,并不能认同这种心理压力;外加是半自传体?
  •     这是一次不太好的阅读体验。也许诺贝尔文学奖真的失误了。这部作品看到的只是扭曲的人性,但这样的扭曲却不让人深思。
  •     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哪里的问题,读起来很累……
  •     书非常好,用平凡的语言讲述不平凡的故事,表达情感
  •     母女情谊和人性的爱情,冲击家庭伦理观念,细细拆分人心内在需求的情感在外动力下的挣扎。
  •     13年看了一本讲电影和变态心理学的书后,猎奇看了《钢琴教师》的电影。非常难读,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我get不到原作者的修辞.....
  •     得奖作品总是让人看起来费劲啊
  •     这之前看过同名电影,很不错,还是想看一下书,毕竟原著没删减
  •     还没读完,感觉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     死亡与性、这是本书的终极思考、对于生命的另类描述、对于性与爱情的独到思考、很不错、读起来很有死亡的味道、
  •     未看完 不错
  •     看过电影之后倍受震撼电影的女一号是法国的黑玫瑰作者真的好细腻
  •     不知道为什么能拿诺奖
  •     首先是正版的,内容还没看呢,看到介绍和评价买的。
  •     耶利内克的文笔犀利,独到,深刻
  •     来自母亲暴力的被绑架者。
  •     充斥着诸如爱情如头发 时间长了都分叉这样的比喻 诗人们早就发现 比喻或通感的两造(喻体与喻指)表面上的差距越大 共同点越隐蔽 所产生的美感就越强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有的比喻是不能直译的
  •     书还行,物流速度很快!
  •     终于还是买了。很纠结但是发人深省
  •     阴郁冷峻,细腻逼真,女性心理小说的典范之作
  •     期待已久 要好好阅读了
  •     奥地利文学...都这么有特点吗
  •     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文的关系 文字太细碎了 各种天马行空的比喻也很出戏。然而故事本身是很对我胃口的 长期被压抑缺爱导致心理变态。而且故事是讲的真的很完满啊 #摊手
  •     值得去看,你认为的爱情故事是怎样的呢?这本书讲述的是一段不一样的爱情故事。。。
  •     以为过年估计大家都忙,想象中包裹应该很晚才能到手,没想到还是比自己的预期提前送到了。不错!~书现在还没有细看。
  •     畸形的爱,这个世界还有多少这样的存在?
  •     比电影拍的好很多。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很好懂。
  •     先知道的电影再找的书
  •     不很喜欢这个故事 怎么说呢 过头了 我怀疑女主角是性压抑患者
  •     不知道是翻译还是我自己理解的问题,真的很混乱啊。。。。。。
  •     她拿起沾满精液的硬结的纸,放在鼻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母亲给她造成多大的创伤啊
  •     没啥意思
  •     书本很好!!!!!!!
  •     和电影很不同,书本身并没有电影那样的节奏性。书很难被电影完全演绎
  •     怎一个“好”字了得
  •     这暗黑血腥没sei了……不过一些细腻的心理感受深有同感,从这本起爱上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
  •     比电影要细腻很多啊,被扭曲的压抑的内心震撼了
  •     既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定有其可取之处
  •     靠 大哭 每处絮叨的联想跳跃都把语言画面直接带过来 全程受到压制后更消极然而一直在求解的“我就是我”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注定无解 / “埃里卡想为自己十分单调的生活树立一块里程碑,想用目光邀请这只狼。从远处她将会瞅见狼,听见撕破衣服和撕裂皮肤的声音。这将是深夜里发生的事情。这个事件将在音乐的半真半假的迷雾中显示出巨大的意义。”、“克雷默尔觉得活的女人比一片死的纸更可爱,为了那片纸,树木不得不死去,变成纸浆。” / 读到五颜六色塑料衣夹大头针那是真的不好了 不是同样经历 但就把气急败坏、孤立无助的某些类似的蛰居已久的东西摊开又刺向自己
  •     不错,读起来很舒服。
  •     質感
  •     真是“惊世骇俗”的语言描写方式。
  •     女主角是一位40岁的老处女,在钢琴上消耗半生却没有成为钢琴家享誉世界,而只是有些许造诣。没有爱情,她行将枯萎爱情却还是没有来。只有一个年轻鲜嫩的男学生期望俘获她之后,前往更多的年轻女孩身边。在他的计划里,她是用来练习爱情这项技巧的一个章节。她在现实世界里异常的笨拙,老母亲打她出生就从未剪断过她们之间的脐带。母亲不断地像她浇灌她独一无二,她不同于平凡大众的思想,于是她始终带着一种毫无理由的独特感,仿佛其他人都是蝼蚁,猪猡。她的皮肤快要失去光泽,她从未漂亮过,开始散发出腐烂的气息,钢琴教师这个位置也被年轻的竞争者拥挤着仿佛要摇摇欲坠。不断的自我压抑让她可以观赏色情场面而没有任何生理反应。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悲伤得好像芸芸众生平凡而又乏味的人生中的故事其一。
  •     2011年买的,看不进去。翻出来排毒时间看,每天看几页,终于终于看完了。难看至极。怪翻译吧。
  •     书的质量很不错,内容还未看,是卖了送人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