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爱的女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逐爱的女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544705431
作者:耶利内
页数:171页

章节摘录

  开始  一天,布丽吉特决定自己只当女人,当一个名叫海因茨的男人的女人。  她相信,从现在开始她的弱点会变得可爱,她的强项将深藏不露。  但海因茨在布丽吉特身上看不到任何可爱之处,她身上的弱点却也只是令他生厌。  现在布丽吉特也只为海因茨而打扮,因为你如果是一个女人,那你就没法从这条路上回头,你就必须修饰打扮自己。布丽吉特希望,她的青春容颜将来会给她带来回报。也许布丽吉特根本就没有将来。这个将来完全取决于海因茨。  人年轻的时候,看上去总是年轻,上了年纪以后,反正已经太晚了,如果此时看上去不比实际要年轻,那周围人一定会无情地评说道:年轻时没有注意保养!  也就是说,布丽吉特做了一件对她的将来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事。  如果一个人没有现在,那就得为将来着想。  布丽吉特缝制胸罩。如果缝制的是一条短缝,那得缝上很多只,四十只是最低的工作定额。如果缝制的是比较复杂的长缝,那就可以相应地少做一些。这很人道,公平。  布丽吉特可以得到很多工人,但她只要海因茨一个人,他将会成为一个生意人。  材料是衬着一层薄薄海绵的镂花尼龙布。她的工厂在外国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并且很多女工是从外国来的。很多缝纫女工以嫁人、生孩子或者死亡的方式离开这里。  布丽吉特希望自己有一天也通过嫁人和生孩子离开这里。布丽吉特希望海因茨把她从这里领出去。  其他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虽生犹死。  除了自己的名字,b.暂时还一无所有。随着故事的进展布丽吉特将会从海因茨那里得到一个姓,这要比金钱和财产更重要,这能带来金钱和财产。  可以表现出的真正生活,如果有人问起的话,真正的生活就是工作之余的生活。对布丽吉特来说,生活和工作就像白天和黑夜。这里谈论更多的是业余时间。  在上述特殊情形中,海因茨就叫生活。真正的生活不仅叫海因茨,他就是生活本身。  除了海因茨便什么都没有。比海因茨更好的东西,对布丽吉特来说是绝对无法企及的;不如海因茨的东西,布丽吉特则不想要。布丽吉特使出全身解数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下降,这个下降就是失去海因茨。  布丽吉特也知道,她是没有升迁的可能的,她只会有海因茨或者一些不如海因茨的东西或者缝制胸罩至死。没有海因茨的话,现在缝制胸罩就已经意味着死。  布丽吉特是否活着,与海因茨一道活着,或者错过生活,堕落,全凭偶然造化。  在这事上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命运决定着布丽吉特的命运。她是什么、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海因茨和海因茨做什么。  布丽吉特和海因茨没有故事。布丽吉特和海因茨只有工作。海因茨应该成为布丽吉特的故事,他应该替她制造一个自己的生活,接着应该给她制造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的未来又将深受海因茨和他职业的影响。  b.和h.的故事不是那种缓慢成形的东西,而是突然出现的那种东西(闪电),它叫爱情。  这个爱情来自布丽吉特一方。她必须使海因茨相信,这个爱情也来自他那一方。他得学会认识到,没有布丽吉特他也同样不可能有将来。海因茨当然已经有了一个将来,而且是作为电器安装工的将来。即使没有布丽吉特,他也可以拥有它。电线可以铺设,无论是否有布丽吉特存在。甚至生活!还有去打保龄球或者九柱球游戏,这些都可以没有布丽吉特。  不过布丽吉特却有一项任务。  她得不停地使海因茨弄明白,没有她,他就没有将来。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此外还必须竭力防止海因茨在其他某个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将来。此为后话。  这是一件艰难的事,但情况看上去还不错。  海因茨想要并且将成为小小的企业家,拥有或者将拥有一家自己的小企业。海因茨将置业立命,布丽吉特得到置办好的一切。布丽吉特宁愿让自己的男人把她置办进他的铺子中去,这铺子也将有那么点儿是她自己的。  海因茨如果不是有一天认识了一个女中学生,比如像苏茜那样的就好了!我的老天爷,海因茨不会有一天相信,某个无论如何比布丽吉特要好的人对他自己也更有利。

前言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制度、科技、教育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凤凰文库的出版宗旨是:忠实记载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为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总结、珍贵的价值理念、有益的学术参考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资源。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人类文化的高端和前沿,放眼世界,具有全球胸怀和国际视野。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不同文化的冲撞与交融,是不同思想的激荡与扬弃,是不同文明的竞争和共存。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看,交融、扬弃、共存是大趋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是在坚持自我特质的同时,向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吸取异质文化的养分,从而与时俱进,发展壮大。文库将积极采撷当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凤凰文库将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建设,面向全国,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背后是国民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文明的培育,是先进文化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中华民族必将展示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经验,形成新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文库将展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实践和新总结,成为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和理论界创新平台。  凤凰文库的基本特征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中心,立足传播新知识,介绍新思潮,树立新观念,建设新学科,着力出版当代国内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以及文学艺术的精品力作,同时也注重推出以新的形式、新的观念呈现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作品,从而把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并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型。  凤凰文库努力实现知识学术传播和思想理论创新的融合,以若干主题系列的形式呈现,并且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它将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中国化、政治学、哲学、宗教、人文与社会、海外中国研究、外国现当代文学等领域设计规划主题系列,并不断在内容上加以充实;同时,文库还将围绕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学文化领域的新问题、新动向,分批设计规划出新的主题系列,增强文库思想的活力和学术的丰富性。  从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大视角出发,从中国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独特性出发,中国已经并将更加鲜明地表现自己特有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形成独特的学术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这是我们出版凤凰文库的信心之所在。因此,我们相信,在全国学术界、思想界、理论界的支持和参与下,在广大读者的帮助和关心下,凤凰文库一定会成为深为社会各界欢迎的大型丛书,在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实现凤凰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凤凰文库出版委员会

内容概要

埃尔弗里得•耶利内克是当代奥地利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女作家。1946年10月20日生于米尔茨施拉格,长于维也纳。耶利内克在教会幼儿园和学校度过了 “非常压抑”的童年。她自幼就在维也纳音乐学院接受音乐训练。1964年耶利内克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后因精神状况恶化而中断学业。1968年她躲身于父母家和外界完全隔绝,次年她的父亲死于精神病院。1969年以后,耶利内克投身于当时的学生运动,并参与文学杂志《手稿》的活动。1971年她出色地通过了音乐学院的管风琴毕业考试,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以《逐爱的女人》一举成名。在作品中,耶利内克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尖锐透明得几乎冷酷的文字讲述了两个女工的故事:布丽吉特和宝拉如何追逐着各自的婚姻目标。  女人,追逐爱情,就像行者追逐远方的目标一样无可厚非。可是,《逐爱的女人》中的爱情似乎变了味道,背离了爱情的本身的意义,沾染了爱情以外的许多的东西。耶利内克用她看似玩世不恭、冷淡的语调叙述的是高度符号化的日常故事,以尖刻的笔触将生活温情的假面毫不留情地戳穿!

作者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以《逐爱的女人》一举成名。在作品中,耶利内克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尖锐透明得几乎冷酷的文字讲述了两个女工的故事:布丽吉特和宝拉如何追逐着各自的婚姻目标。
女人,追逐爱情,就像行者追逐远方的目标一样无可厚非。可是,《逐爱的女人》中的爱情似乎变了味道,背离了爱情的本身的意义,沾染了爱情以外的许多的东西。耶利内克用她看似玩世不恭、冷淡的语调叙述的是高度符号化的日常故事,以尖刻的笔触将生活温情的假面毫不留情地戳穿!

图书封面


 逐爱的女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逐爱的女人有两个,布丽吉特和宝拉,文章的结构类似《穆斯林的葬礼》,交叉着分别描写这两个女人的故事,虽然两者最后没有交集,但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殊途同归,都是以爱之名,捆绑住自己,捆绑住生活,还有各自的男人。耶利内克既讽刺了那些虚无的爱,以爱之名横行霸道;更讽刺了将自己依附于男人的女人们。直至今日,这两种现象,在生活中依旧大行其道,蔚然成风。师太亦舒在《没有季节的都会》里借主人翁之口说道:要很爱孩子,才会生孩子,我从来不为别人生孩子,我只为自己生孩子。而宝拉和布丽吉特恰恰都是有预谋、有计划、有利益权衡地去生孩子,即使是貌似很爱孩子的宝拉(绝对比布丽吉特更爱孩子)最后却卖淫为娼,不要说生活所迫,心中有爱的女人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情呢。自己生活不如意,千万不要扯上自己的孩子,以孩子做赌注的人生又会好到哪里去呢。布丽吉特最大的特点就是占有,占有一切她认为应该是自己的东西,不爱海因茨,不爱孩子,但是为了终极目标,这些她都可以忍受,总体来说布丽吉特是忍辱负重的;宝拉,乡下人,为了改变命运,学做裁缝,可是半途而废,情窦初开爱上埃里希,然后将其作为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完全忘乎所以,并且还要装作一切都很美好,她需要的是外人面前的光辉形象,可是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做出了自毁前程、颜面扫地的事情来。布丽吉特相较于宝拉或许更圆满些,至少海因茨有理想并成为商人,有房子,孩子乖巧听话,生活安稳,她的投资和赌注算是赢了,但看起来是如此虚无,如此不踏实;而宝拉则是滑铁卢,将自己和生活都投注在一个没有爱,不懂爱,没有理想,并且看起来那么的傻呆木讷的一个人生上,两个都没有前途的人的结合哪有前途可言。女人,靠得住的还是自己。
  •     我心中的女人是保持着自己优雅的,优美的,拥有的生活应该如王家卫眼中的镜头感是一样的,就是如水一样的生活。当我看完耶利内克的书之后我才会懂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女人不是这样的,她们生活在一些角落里,肮脏,狡诈,为了自己的生活不息牺牲自己那所谓的爱情。就如译者一样,我对女性作家的看法就是她们会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讲述关于女人优秀的一面,毕竟自己都是女人,自己是不会往自己身上画上污点的,但是我错了,耶利内克就是通过这种手法去折射出这个世界的诟病的。书里面讲述了两个女人,同一个时代背景,一个生活在城市,一个生活在乡村,但是她们都在早早的甚至只有十五岁的时候就要面临“爱情”。布里吉特利用自己的身体换取到了社会地位,房子,还有那遥远的未来。宝拉用自己的爱情换来了孩子,捶打,唾骂,甚至最后走到了卖淫的地步。两位女人都曾经为自己的未来所奋斗过,但是最后都是输家也都是自私的女娃。以前的布里吉特一直在工厂里,一直在缝制内衣,内衣,塑身内衣等等,她只是想走出这里,让自己的子女不在遭受自己的痛苦,所以她想进一切办法去接近那个男人,那个她一点都不爱的男人。这个女人谁也不爱,不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她只是爱自己的,她为了爱自己去给一个自己讨厌的男人生孩子。真的很难想象当时的匈牙利到底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到底她是怎么了,如何能够做到如此的自私。从这个女人身上真的反映出了人性最弱的地方,为了自己不择手段。宝拉也是自私的,虽然她是可怜的,虽然她最后可能一无所有,但是她的爱也是自私的。宝拉试图进入埃里希的生活,但是这个男人的脑子中根本是没有她的。宝拉能够有他的孩子那是因为男性荷尔蒙在作怪,但是她依旧还是想把孩子留下来,因为她认为拥有了埃里希的孩子就能够真正名正言顺的走进那个自己向往的家庭。宝拉这个想法是对的,因为她真的做到了,但是可惜走到一起之后的她会后悔的,所以最后她成为了一名妓女,甚至她连为什么要做妓女都是不知道的。作者耶利内克一直都是用这种手法去描述女性生活的,可能这就是另外一种美学,她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人,她的作品也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怀疑,包括作为出名的《钢琴教师》。我感觉我能够读到这样的作品是自己的幸运,因为我是女人,这本书能够让我清醒的看到了自己身为女人到底应该去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说道这本书应该说也算是一个巧合,这本书是我在二手书市场里淘到的,五元钱,但是我很珍惜它,就算是上天让我们相遇,我和这本书也算是有缘。如果有机会还是想读一下《钢琴教师》领教一下变态美学,而这位拥有犹太血统的女性作家我也狠狠的记住了,可能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只要做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东西就好了,不要管有多少人去反对你,当然前提这必须是正确的,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世界观。
  •     要不是图书馆上架的那堆新书中 这耀眼的黄色吸引了我;要不是听闻这是《钢琴教师》作者在70年代的力作,我怎会随手将它拿下?我知道书中的原型已经很难在现实中的当下找到了,而我也打趣地推荐给那位有爱读书习惯的FEMALE,短信中我写道 小心这本书影响你们正常的二人生活....而她的回复竟然是:我得谢谢你 老兄 这还真不错 我几年前就已经买了 只是没有耐心读完..... 哦 原来也是个标题党!耶利内克的文字 可以用冷犀来形容 冷静地如哲学家 犀利地如心理学家 在书里的女性原型上 用着上帝的视角 俯视着她们的生活 追求男人的生活 爱早就化作对男人的渴求和对以后生活的肯定 要是通俗的改名为追逐男人的女人 我想就该被禁了!女性理性大了 是不是就更心灰意冷了呢?我把这本书当寓言来看 德语系的作家 似乎都充满着逻辑辩论的本能。没有正常叙事的小说 只有对生活哲理的高度凝缩!我期待看过之后 再结合《钢琴教师》再来做一个个人的定论!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她比较易读的作品了,但是背后还是那种无情的人啊
  •     可怕的可怕的书
  •     一个以错误的幸福观支撑的世界
  •     暑假读的;让人有点难受的书~~为当时女性的奴性感到悲哀
  •     罗里巴索的 没看完
  •        两个“逐爱的女人”都是被欺骗者。这个作者的卓越之处在于她的精确和尖锐,并以此刺向一个由错误的幸福观支撑的世界。
       ——《法拉克福评论报》
      关于剧情
       看完钢琴教师的电影,我没明白。看完钢琴教师的一篇评论,我大彻大悟了。随后赶紧接着看完这本《逐爱的女人》,结局完了。宝拉和布里吉特如愿以偿的和她们千方百计要得到的男人步入婚姻。对于这两个女主角,这是个多么完美的美梦成真。作为旁观者,这又是个多么悲哀的社会结论。
       其实在刚开始就会料到宝拉和布里吉特肯定是两个不同的结局,从一开始她们就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愿望。布里吉特只想用自己身体俘获一个看似前途光明的男人,尽管他们身体交织时候不带任何感情,布里吉特甚至厌恶。但为了逃脱现在的生活状况,她只得不断迎合他,对假象的情敌处处诋毁。最终她成功了,我真为她感到高兴啊。
       宝拉有自己的梦想,一心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缝纫师,并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为自己的梦想执着。她想和她“喜欢”的男人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家庭。可惜她命不好。这样一个只会喝酒连话都不会蹦出几个字的男人让她的生活彻底毁灭了。宝拉见识了命。如果生活走过来的话,宝拉都不想着去搭理他。更别说与之攀谈了。
       婚姻是她们都像的得到的东西,婚姻对她们来说,不是“我爱你”“ys ,i do”.而是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方式。婚姻对于布里吉特来说,是成功的,她的生活终于开始了。婚姻对于宝拉来说是灾难性的,生活与她彻底无关了。
      
       可是,这两个女人的不同结局是由两个不同男人造成的,并不是她们本身的智商情商抱负不同。这两个让人看见就想抽他们的男人,这两个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男人,埃里希甚至连思考都不会。他们居然操纵了这么有心机的两个女人。女人的一切优点在男人面前都是瞎了狗眼。
      
      关于某帖子
       刚刚不小心看了个让人心烦的帖子。《不奋斗的姑娘我不爱》。我不反对说的很正确,他点出来的种种现在女的的不良,是值得借鉴与反省的。可是从你一个要求自己女朋友的角度说出来,我真的忍不住不赞同。这些是女人之间用来相互学习的东西,要你一个大男人出来指手画脚批评自己女朋友么。
       有点智商有点情商的女的,断然不是你笔下的这些本事。只能说你太火背了,老是碰见瑕疵产品。这与你自己也不无关系吧,你先反省下自己是不是最近青光眼了。
       不奋斗的姑娘你不爱,不奋斗的姑娘我们姑娘们看见也不爽。这是内部问题。不要太霸权主义干涉别国政治。
       关于恋爱尤其是婚姻,是要建立在两个人相互平等相互认同的关系上的,打破了这个原则,您找到女朋友的动机恐怕也是用下半身思考得出的吧。等玩腻了,您拍拍屁股走人说“对不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不是觉得你很好吗?真不巧,哥们儿又遇到一个更好的,先撤了。
      ”这么可耻居然还说的自豪万分。
      
      
      
       说到底
       这是个男权主义导向的社会。男权无处不在。 有时候想这么有背景的希拉里没能战胜奥巴马,不是希拉里的无奈,是全世界女性的悲哀。不知道男同胞们看了这样的书是个如何的想法。
      
      
       如果哪天有了几几男士节,而不是只有妇女节,这种情况可能会平等些吧。
  •     derb 超然冷漠
  •     虐心压抑,不喜欢
  •     屯着
  •     她的钢琴师比较行~这个,我看着很难受。 对女人的批判已经到了极致。女性作家做到这个地步也不容易。
  •     “不同寻常的两个人之间能产生像不同寻常的爱情这样的不同寻常的东西。”。。把男人当成生活,想象着相当然的爱情,这本身就很可怜。。“他做出只有鸡巴没有头脑的样子”。。作者的文字里是真的冷酷而尖锐,完全的置身事外,看着别人在挣扎着抓住生命里的救命稻草,尽管,是那么的没有头脑。
  •     觉得即便看完我也给不出三星,也就失去读下去的动力了。
  •     晚上手贱顶雨去豆瓣,早上躺床上看完。耶利内克,奥地利女作家,04年诺奖得主。啊,不好看……译得,咳咳咳……同类题材真不如看张爱玲。
  •     你、你、你,讲的都是你你你的愚蠢。不过那样的你你你八成是不会看这种书的。
  •     可能对外国文学作品读的不多,我觉得有点啰嗦,有点晦涩,但是翻译成大白话就很简单了,两个女人各自爱上了一个男人,为了成为他们的妻子使出了各种办法,最终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结果大相径庭,一个开了铺子,看起来很幸福,另一个却走上了歧途,离婚独自生活。书中有些描写确实出乎意料,尖锐无比,很多人都接受无能吧!但最重要的是通过两个人的对比,可以读出作者强烈支持女性站起来的意图,怒斥攀援的凌霄花,并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依靠他人尤其是靠不住的男人绝对不会什么好结果!
  •     冷酷的文字下,是更为冷酷的现实。刚开始不太习惯这样的表达,看到一半就好了。近期准备看她的《钢琴教师》。
  •     故事性比想象中的要强。所谓的音乐性体现在对偶的叙述当中吧。
  •     3推荐,译的好
  •       只有女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才能引导女性走上正轨。
      
      原来很早就已经把这本书列入准备要读的书单里。很可能当时只是偶然的一时兴起,只是把它列出来就能满足当时的某些欲望进而得到些的满足,而这些满足是无耻的,带有虚荣的,不利的,丝毫没有任何意思的。它让我彻底忽视了这本书本身的真正价值。而对于这些毫无意义的行为我确实是必须要好好反省一下的。
      
      宝拉这个糊里糊涂,心存幻想,无知的蠢货给了所有女人当头一棒。
      
  •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宝拉和布里吉特都没追求到,你我也未必聪明。
  •     节奏感很强。是经过翻译变得这么口语化还是本身就这样,好奇。
  •     和期待有点远
  •     我来推荐一下~
  •     翻译滥死了
  •     在某一些时间里,爱情真的是残忍的自私的甚至爱情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工具。这本书写的很残忍,耶利内克心中的女人。
  •     谁比谁幸福。
  •     这本书你都看完了?
    这书太晦涩了。
  •     恶狠狠
  •     好适合改编剧本的感觉
  •     翻译好粗陋
  •     几乎是一气呵成,因为极富反讽意味的文字和诱惑人的标题。无论是布丽吉特还是宝拉其实都是被欺凌和摧残的对象,虽然她们本身或许也带上了太多无可容忍的缺陷,还是寄予了这些角色以深厚的同情的。而小说里的所谓“逐爱”,其实造就丧失了它原本的含义,那“爱”里早已带有太多失却自我的、血淋淋的色彩,更多的是怵目惊心,而非纠结与缠绵。
  •     耶利内克的文字适合每一个女人深刻阅读,翻译上略略有点生涩,非常希望能有德语原版可以阅读。
  •     呵呵~~回头去看看
  •     恐惧+10086
  •     通篇没有一句对白,但作者通过叙事让人物自己说话,对女性幸福的申诉还是批判?
  •       要不是图书馆上架的那堆新书中 这耀眼的黄色吸引了我;要不是听闻这是《钢琴教师》作者在70年代的力作,我怎会随手将它拿下?
      
      我知道书中的原型已经很难在现实中的当下找到了,而我也打趣地推荐给那位有爱读书习惯的FEMALE,短信中我写道 小心这本书影响你们正常的二人生活....而她的回复竟然是:我得谢谢你 老兄 这还真不错 我几年前就已经买了 只是没有耐心读完..... 哦 原来也是个标题党!
      
      耶利内克的文字 可以用冷犀来形容 冷静地如哲学家 犀利地如心理学家 在书里的女性原型上 用着上帝的视角 俯视着她们的生活 追求男人的生活 爱早就化作对男人的渴求和对以后生活的肯定 要是通俗的改名为追逐男人的女人 我想就该被禁了!
      
      女性理性大了 是不是就更心灰意冷了呢?我把这本书当寓言来看 德语系的作家 似乎都充满着逻辑辩论的本能。没有正常叙事的小说 只有对生活哲理的高度凝缩!
      
      我期待看过之后 再结合《钢琴教师》再来做一个个人的定论!
  •     译的不好
  •     冷眼旁观 她们的爱情
  •     090709 男人 我看透了你的鸡巴
  •     整本书都被我划完了
  •     对那些妄图依靠男人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无脑女人的讽刺来说此书的辛辣程度完全对得起她“世界手术刀”的称号。两个女主角在章与章之间来回穿插叙述的手法很像《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结尾处合在一起深刻讽刺了两个愿望一样的女人通过同一种途径结局却截然不同的命运。谁是谁非不重要,姑娘们还是依靠自己吧,没有能让自己活除了自己。
  •     可怕。不如去死。
  •     笔法太重了。
  •     三星半,很有意思的书写方式。
  •     对这类题材貌似无感,不过手法还蛮吸引人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