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风和日丽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06351577
作者:艾伟
页数:387页

风和日丽下的不平静

这两天在看《风和日丽》,不是因为书的原因,只是因为最近一部各大卫视纷纷在上映的改编电视剧《风和日丽》。今天看的有点多,有点陷入了剧情。故事是讲的那个红色年代,亢奋时期的关于一个女孩寻父道路中的情路坎坷。杨小翼、刘世军、伍思珉、尹南方、夏津博,一群那个年代受伤的年轻人,仍然坚强的活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主线就是女主角和每个男人的纠缠。其中的悲伤遭遇在女主角娇生惯养的生活境遇中也是不曾有的。与唯一的丈夫发生的,应该是披着“爱情”外衣的同情和忏悔,最终矛盾激化后落了一个被遗弃的“破鞋”的称谓,带着伤痛和对孩子的不舍离开了永安,那个曾经一眼决定的地方,回到了伤心之城,北京。我一直耿耿于怀与这段情节。一个女人,是有怎样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分别三年之后的初恋,相信在异地生分的边远小城,相信那么一个凶神恶煞、言语毒辣的婆婆,去成全自己,也成全伍家的一段婚姻啊。那份勇敢和坚强,我想,至少,现在的我是办不到的。而那份婚姻经历的考验,又使杨小翼成长为一个如何去妥协,去委屈求全,生活作为一个粗鲁的智者,教给杨小翼的是生硬的“人情世故”。之后前夫的遭遇,儿子的失去,一个内心真正坚强的女人成长起来了。这本书,很沉重,它通过一个简单女人的成长经历折射着背后的时代背景,反映着那个时代的人情,很重。

读完长篇的时候就是忘记标题的时候

读艾伟得长篇《风和日丽》。起先感觉不错。到了后面人物有点繁杂,于是关系显得似乎有点牵强。“认父”这个核心情节也被处理地很“俗”。看得时候唯一感觉就是大明河畔得夏雨荷得那种感觉。换了我,可能就是几个场面简单交代就可以了。但是作者一方面很在意主人公小翼得内心情感这条线索,又一方面又不敢太放手大胆地肆意渲染。感觉有点软弱得平庸。啊,我在听超载得《不要告别》……这篇小说开头是非常吸引我得。我坐在我爸妈房间那张很大得冰凉得红木太师椅上,因为睡到了下午才醒,精神很不错。靠着阳台,没有太阳却有一丝丝得风吹进来。突然觉得是那么得宁静美好。但是我又犯了烟瘾。于是还编个去超市得理由下楼买了一包ESSE。我想找一个没人得地方读完它。可是夏日午后阴凉得小花园被老头老太们都占据了。我又灿灿地(错别字)回家。快到楼下得时候身后一阵很豪爽得“旺旺旺!”我不敢回头看,只听到它很快得脚步声向我跑来。我顿时加快脚步往前走,走过了家门也不停,因为我压根不敢停。但是我居然很理性地没有跑而是快步走。它还在我后面旺旺旺着。从豪爽变成凶悍。旺旺旺了好一阵,它掉头回去了。我不知不觉又走到了花园前。dame。回家后我继续读。首先我感觉读不同得长篇对我得翻译来说是一种无形得帮助。它让我重新回到本来很熟稔得那个汉语得世界。熟悉那个世界中得规范和特点,等你和词语,句子,字,熟悉亲密得时候,会比只有理解感受得时候心安很多。收获上得长篇,语言一向不华丽,结构一直不精巧,但是却有它们与众不同得地方。一开始,很容易因为表面得感受而认为自己被蒙了那15块钱人民币。但是直到后来我才突然意识到,这本纯粹得不带一片广告得杂志在用一种很隐晦很低调却很冷静得态度表达自己得声音。那种冷静和低调,在这个时代里,显得贵气,却多少有些落寞。因为它选择的小说书写人性书写爱。书写对过去得怀恋对历史得无奈。对历史得无奈,也是对存在得一切得尊重~我觉得奇怪得是,我和杨小翼并不是一个时代得人,甚至相差了几十年。我小时候没有经历与政治和革命有关得一切。可是为什么,我小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得时候,会像她一样,抱着比成人还坚定得道德观念,简直就是一个卫道士一样。容不得与伦理有违得一切。按说,孩子是不会懂这些得。当然,孩子也不会懂得情爱得含义。因为孩子最需要得是让周围稳定得东西继续稳定。孩子不管稳定是不是和内心渴望或者真正得爱相违背。他、她最需要得就是一切得不变化。所以杨小翼看到杨泸和李医生在床上得时候,她会爆发,继而沉默,所以冷漠。所以我回想以前我知道我妈妈和某个男同事暧昧的时候,我会如此对她怒不可遏。幸运得是,我没有为此做什么出格得事情,比如,和我妈立马划清界限。我想如果那样,那将是我做过得最不可饶恕和后悔一辈子得事情。大人得事情,成人得世界,孩子果然是不该进入得。虽然有一腔热情,有厚重得好奇,有“知道真相”得权利,但是那样只会让孩子误解。因为他们得价值观和道德感是仅仅建立在让自己有安全感这个前提上得。我突然间觉得自己和小翼很像。小时候收到第一封情书得时候,我得第一反应是不敢去看它,就让它放在桌子里,甚至不愿意动手去把它放进书包。我觉得那是。。。让人脸红见不得人得。尽管一开始我还喜欢那个写信得男生。但是后来我还是生硬地回绝了他。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的确是很可笑得。但是至于为什么会那样,我自己也说不清。**************************************************************************************************革命有它特有得浪漫。革命和恋爱同样需要自我献身。为了恋爱自我献身这点我是同意得,而且我会这么做。但是我却决不是会把自己投身到任何一种革命中去得人。即便那是为了自由和民主得革命。即便我内心深刻地明白我是多么地向往自由和民主厌恶一切self-serve得政客。但是我依然不会把自己丢入革命得火炉中。虽然我得内心如火一样热烈。因为这个世上存在着一个至高得,无人格得,让我敬畏得存在,它是我得信仰。小说里描述到了一些天主教徒。小翼得外公是一个纯粹得仁爱得教徒。因为建国后要改造天主教,把它涂上另一种意识形态得颜色,她外公受不了那种思想的改造和学习,自杀了。他说道:凯撒得归凯撒;上帝得归上帝。政教应该分离。我不是基督徒。但是在这个时候我却可以抛开不同宗教得界限而站在他们这一边。当宗教和别的不纯得如政治得价值形态相遇得时候,基督教和佛教或者和伊斯兰得教得区别倒是显得不足为题了。基督教和佛教得不同只是教义得不同。但是和政治得不同,是完整得整个自我得全部不同。因为我信仰着佛教,所以我对革命没有半点热心。但是并不作为我冷漠得理由和证据。我不禁在想小翼得这个将军父亲,对整篇小说的意义在哪里。全部得张力仿佛就存在于不同价值观得拉锯之中,以及每个人物在时代背景下得命运走向。说起来这个忒大忒不specific了。放眼望去有多少文学作品和电视题材都是这样得呢?有时候,作者可能是希望铺设这一个背景才凸显人物命运。但是对人物命运得处理如果功力不足。却容易反而让大背景喧宾夺主了去。于是整篇小说就再无味道了。我看完了后,忘记了标题叫什么——但是还好,作者在结尾还有“未完待续”于是我就期待着续吧。

善良和宽容

读到第十章的时候,子君说,这部小说有那么好吗?我没有看出来这个杨小翼身上有多么闪耀的光芒啊,为什么她得到那么多男人的爱慕,这合理吗?我说,往下看吧,这可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读完三十章的时候,子君说,小说真好,可是这个女人的一生怎么那么苦,每一段感情都那么苦。我说,你最喜欢哪一段?她摇了摇头,然后,我们都陷入了沉默。我觉得杨小翼的美在于她的善良和宽容,而这份善良和美首先来自她的家庭。她的母亲杨泸是一个优雅坚强的女人,她处乱不惊地守着那段乱世里慌乱的爱情,守着那张泛黄的相片和陈旧的口琴,守着这个被遗落在岁月深处的生命,她从未为自己的过去感到耻辱和后悔,她始终坚信自己的女儿能平安幸福。杨泸的这种力量应该来自于杨小翼的外公杨慈严,一个有着天主教信仰的外科医生。虽然他绝望地死在永城,但是他把悲伤化成力量传递给了他的女儿杨泸。而他的女儿杨泸则把这种力量以一种温柔的方式传递给了她的女儿杨小翼。这种力量隐秘而克制,很多时候在生活的波澜里它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但是它确确实实地奔流在杨小翼的血脉里。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作为一个遭遇抛弃的私生女她本可以更尖锐冷漠,她所遇到的人和事也还可以更坚硬可憎,但是在这部小说里除了那个流氓吕维宁,杨小翼周围遇到的所有的人几乎都是有温度的。即使是在下放广安那段最黑暗的时间里,看上去很教条的陈主任都有极其人性的一面。我以为这温度本身是来自杨小翼内心的。她就像一块潮湿而又柔软的海绵在吸纳绵绵不绝的苦难同时也吸纳着绵绵不绝的暖意。她善良,宽容,倔强,智慧,她是一个值得爱的人。如果我是一个男人,我也会深深地爱她。刘世军爱她,从她八岁开始,一直到老;伍思珉爱她,惨烈无比,却留下了天安;尹南方爱她,不惜跳楼,终身残疾。我在想在杨小翼寻父的一生里如果没有这些男人,她的人生该是多么荒芜,如果没有这些男人给予她的爱,她的苦难又该是何等沉重。三个男人,伍思珉,脆裂,清高,偏执,睚眦必报,野心勃勃。他的爱干净透明容不得一丝杂质,他的信任细若蚕丝,一旦断裂永不弥合;尹南方,率性,大气,冲动,外焦里嫩,恣意妄为。他的爱热烈奔放没有阻挡,他的防线形同虚设,一旦触礁万劫不复。刘世军,宽厚,稳重,深邃,善解人意,默默无闻。他的爱丝丝入扣不计得失,他的脚步如影随形。一旦付出,永不收回。对杨小翼颠沛沉浮的一生而言,伍思珉是一个解不开的结,这个结缘起青春期的一封情书,而最终却变成了化了脓的伤口。尹南方是一道破不了的符,这个符的谜底在他们共同的父亲将军身上,这更像是他们共同的宿命。只有刘世军,是一盏微弱的灯,小说中刘世军的最后身份不正是礁岛上的守灯人吗?他和杨小翼一生断断续续地爱情是这浑浊的历史洪流中最为美好,最具光辉的东西,是这灰色悲剧人生中的亮点和永恒的价值。这两个充满人性光芒的人物每一次碰撞都给我们带来温暖。在北京小翼受到吕维宁骚扰,是千里之外的刘世军找人收拾他;在广安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是刘世军陪着她穿越军工厂冗长的地下密道给她一把万能钥匙,最终这把钥匙拯救了她父亲;在失去婚姻的沉沦里是刘世军再次燃起她生活的信心,在失去儿子的噩耗里是刘世军陪着他远赴云南寻找遗体。他们之间的爱不完全是世俗意义上的欲望之爱,而是精神上的相互呼唤和回应。在北京那一段相拥着互相取暖的日子里,他们一起分享生命之谜,死亡之谜,身心袒露之魅力。在那段有限的日子里,他们的心灵、身体、情感、过去和将来完全的融合在一起。感谢艾伟,没有把这段感情描述成一段纠结,患得患失的幽暗僵硬的婚外恋,而是以一种温柔宽容的方式表现了宁静的融合,那种庄严感和和谐感真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样深刻的爱情让我的阅读获得了一次久违的舒展,即使在不讲人情的革命时期,人性依旧有它别样的通道和归途,而因为压抑,反而更为动人。当父辈的旗帜轰然倒塌,人们身陷苦难无处可依的时候,请相信那些温暖的亲情和爱情会散发出长久的坚韧的力量,成为心灵的避风港。(转自一帘黄花的博客)

《风和日丽》:一篇读罢头飞雪

《风和日丽》:一篇读罢头飞雪    《风和日丽》,艾伟著,作家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风和日丽》充分呈现了在艾伟心中潜伏多年的史诗情结。他不止一次盛赞小说之伟大当如《战争与和平》,他最喜欢的电影是大卫•里恩导演的《日瓦戈医生》。有如此喜好的一位新锐作家,要说没有书写史诗作品的野心,谁会相信呢?他就像一只饥肠辘辘的豹子,一直在暗夜磨砺自己的爪牙。虽然此前所写的小说往往冠以“爱人”之名(《爱人同志》、《爱人有罪》),貌似都市情感热线的记录员,实则作家的深远意图在于对人性之隐秘的追踪与勘查。自然,史诗的两大关键词,一是历史,二是人性,它们的纠葛构成了史诗的主题:是人性高于历史,还是冷酷的历史之恶同化了混沌的人性。正基于对人性的运思和书写,不妨说,从“爱人三部曲”(据说还有一部《爱人再见》)到《风和日丽》,艾伟的写作路线图并未出现断裂,甚至连转型都算不上,这只是一次羽化,一次破茧成蝶。  没有哪一位史诗作家能够避开历史与人性的永恒战役,能够对二者的你死我活保持沉默。在小说的结尾或者开端,他们就必须作出选择。对此,艾伟的立场很明确。借用尼采之言,“人性的,太人性的”绘成了《风和日丽》的精神背景。它不仅决定了小说的叙事风格——艾伟说,《风和日丽》首先是杨小翼的“个人史”,其后才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大历史”;还决定了小说的价值取向——杨小翼一度被历史紧紧攥住了脚踝,她的一举一动都沾满了时代的颜料,她柔弱的肉身被迫压上了新中国政治蜕变的重负,乃至连其自由、独立的精神都逃不脱历史宏大叙事的围剿,这重点表现于杨小翼的寻父(寻根)之旅,将军是父亲,国家是父亲,历史何尝不是父亲呢?最终,当杨小翼实现了“弑父”,切断了“狼奶”的源泉,雨过天晴,风和日丽,她才得以解脱,真正拥抱自由,人性暂时战胜了历史。  艾伟对人性的书写与赞颂,在《风和日丽》有两处浓墨重彩。其一可称之为用人性解构政治话语。杨小翼以其切身经历和田野调查,反思革命意识形态的正当性。革命者视“私”与“私利”为原罪,他的身体与思想都属于组织,于是革命的过程成了祛除“私”的过程。如这本书里资历最老、权位最高的革命者尹泽桂将军所说:对一个革命者而言,个人情感不值一提。然而,他一直在徇私,在帮助他的私生女杨小翼,尤其是对杨小翼的儿子,他的外孙伍天安的感情——他给天安所刻写的墓志铭,引用了他青春的回忆,他一生最美好的诗歌:“愿汝永远天真,如屋顶上之明月。”某种意义上,天安正是他生命的延展,早逝的天安更像是一个革命者——恰恰证伪了他的革命宣言。革命并不能抹煞私权,反之,抹煞了私权的革命则不是正当的革命。  人性的另一点光辉,源自艾伟的悲悯。《风和日丽》写了形形色色的人,但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坏人和恶人。“吕维宁品行恶劣”,他威逼利诱,玷污了杨小翼的肉身。然而,在那个禁欲年代,他的情欲表现的如此直接、蓬勃,比投身革命、追逐正义的伍思岷真实多了,比尹南方、夏津博等高干子弟更令人亲近。这是一个沾满了人间烟火气的人物。小说家并不因其罪恶而刻意贬损,因为人性之恶总好过毫无人性,就像一根恶棍对自由的贡献往往大于制度机器。  人性是小说的主旋律,却不是尾音。小说收梢,杨小翼回到永城的石库门,她的故园,“她恍若见到从前的自己,见到一个人和这个纹丝不动的世界对抗,她的心中油然升起莫名的悲伤。她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又一次潸然泪下”——小说就此终结,终结于命运。人性苦苦挣扎,世界依然纹丝不动。也许,这就是史诗的残酷。  在此正可存疑。一般而论,史诗叙事追求大气磅礴,漫天遍地都是时代的风沙,《风和日丽》则是处处往小了写,小说家的笔法更是极其审慎,一些华彩的情节,常常戛然而止,生怕多写一字,便是冗赘。可以说,《风和日丽》的写法并不像史诗。这该怎么诠释呢?是不是因为,小说所书写的那一段历史实在劫难重重,暴虐到鬼神都不敢接近,在无垠的苦难面前,你必须低首,你的文字必须克制,过于抒情就是一种犯罪。  当年伟人读中国史,一篇读罢头飞雪;我们读沉郁顿挫、缠绵悱恻的《风和日丽》,何尝不是如此?

所谓秘史

看到友邻推荐,于是在网下下来看。革命,将军,情爱,从1948到1999,写了半个世纪,历经十七年,知识青年下乡,文革,一直写到八十年代解放思潮。试图宏大,却只成了流水一样的所谓秘史。在我看来,整本书看来,杨小翼最飘乎不定,寻父是最初的理由,后来成了借口,而在与她周围男人的相处中,她并无自己原则与坚守,很多时候,总是丧失了,于是去重寻另一个。一些悲剧,她并不能置身事外脱得干干净净。性格由然。那几个男人,倒是五光十色。米艳艳突然地端庄贤淑,转变未免太大。将军一直神秘主义,角度却一直是仰角。她的母亲,简直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依萍的母亲文佩,也模糊不清。哈,是啊,我怎么就想到到还珠格格和情深深雨蒙蒙……杨小翼简直是革命缺陷纠葛版的紫薇。而八十年代时,几乎是十分明显地写了顾城,谢烨,北岛,舒婷,看到“夏津博告诉她,北原现在住在斯德哥尔摩,怀着中大彩的心情,翘首盼着诺贝尔文学奖金落到他的头上”,我简直要笑死了。总得来说,作者缺少功力。其实本身题材挺不错的,却写得流俗了。个人意见,不值一拍。

风和日丽下的阴霾

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艾伟的小说《风和日丽》,与2011年茅盾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仍不失为一部好故事。茅盾文学奖多带有时代性、政治性色彩,其中不乏描写战争年代或文革下人们的思想生活形态的作品,如《芙蓉镇》、《将军吟》等,但《风和日丽》的亮点在于,它揭开了所谓“高风亮节”(文中夏津博语)的完美英雄人物神圣光环下的本来面目,让“圣人”走下神坛,脱下外衣,露出本质灵魂,正如书的封底所言:“杨小翼的一生是新中国成立迄今的一脉红线,……她每一次的命运转折都涵盖着新中国曲折蜕变的绞痛。”全书以“风和日丽”为题,所讲述杨小翼的一生却绝非阳光明媚的,相反,是充满阴郁与压抑。杨小翼从小没有父亲,内心苦闷,又撞见母亲与李医生的私情,后得知了自己亲生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尹泽桂将军,苦心融入家中,坦白身世后不仅被赶出北京,更害得错误地爱上她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尹南方从楼上摔下骨折,她从小青梅竹马的玩伴,曾经一度误认为爸爸的刘伯伯的儿子刘世军娶了别人,自己则主动要求到了遥远的四川广安,并在不久后嫁给了当初因为喜欢他被刘世军公开因为开车撞人报复的伍思岷,更是为后半生的不顺开了一个头。在杨小翼因为向尹将军坦白身世而被赶出北京时在火车上,她的内心充斥着复杂的情感。为了寻父,她来到北京,接近并进入尹家,乃至后来穿着母亲当年的旗袍,一切“处心积虑”的谋划,目标却很单纯。将军还是没有留情。“回想这些日子以来,充斥在他心头的爱和恨,那种自我怜悯和深重的负罪感,对北京来说是多么不值一提。自以为比天大比地大的事,只不过是他个人的戏剧,只不过是她个人的一点点自私的念想和某个不自量力的注定实现不了的欲望,对周围的人哪怕是夏津博这样的朋友,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杨小翼认父失败后的内心独白,却也是尹泽桂将军,包括将军的部下夏中杰、王莓的无奈。夏中杰与王梅为了革命而寄存了自己的儿子夏津博,致使其多年颠沛流离。感情也很淡薄,在他们心中,确实把国家利益放高于一切之上,因此个人感情便化为“自私”与“不自量力”,所以尹泽桂毫不认为自己有错,在文革中被冤枉而关押起来,杨晓毅偷偷放了他,他并未发一言便离去,杨小翼却因此而遭受被小人胁迫发生关系,与伍思岷离婚继而失去见儿子的机会,一连串打击接踵而至。但为了集体利益,一切仿佛都是值得的。因此,在最后,尹泽桂去世后尹南方对杨小翼说:“老爷子临终前,母亲问他,你一生中经历了好几个女人,你最爱的是谁?你猜老爷子怎么回答?毛主席。”这话听着,也许先会觉得可笑,但是细想之下,却又不能不说是可悲。为了国家,他有太多的无奈,他已经把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祖国,自己的女儿更是如此。但他内心的那种最真实的对天伦之乐的渴望却压抑不住,因而对外孙伍天安有极大的溺爱,在伍天安遭遇车祸死后,他偷偷收葬了骨灰,吩咐瞒住杨小翼,并在伍天安的墓碑下写下了墓志铭:“愿汝永远之天真,如屋顶上之明月。”(367页)——这是将军早年在法国里昂写的诗歌中的一句,是他当年最意气风发的岁月,而在外孙早逝的墓碑上留下自己最美好年华的句子,其慈爱与难以言喻的悲痛之心可见一斑。他这份压抑的情感,连儿子尹南方也不懂,“这是老爷子突发奇想让工匠刻上去的,不知道他是从哪里看来的这酸词,老爷子脑子里在想什么没人知道”(尹南方语)。这就是尹泽桂等一批革命家所面临的悲剧,他们放弃生命与生活,抛妻别子,压抑住一切本身的人性,而这些内心活动,尹南方、夏津博是无法体会的,即使作为杨小翼,也一生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这便是《风和日丽》的可贵之处,它摒去革命者的高尚情操,展现出他们与普通老百姓一样的内心,战争褪去的和平年代,战争的遗伤仍然留给他们精神与肉体上的双重苦痛。书中对尹泽桂极少正面描写,仅有的一些了解,也多是从别人口中所得,只有杨小翼初入尹家与最后杨小翼作为尹泽桂研究者再见尹泽桂时候的一段“拷问”,但尹泽桂的形象依然令人难以忘怀,严厉而不近人情的外表下,有一颗渴望柔软又因各种原因不得不硬如磐石的心。所以文中提到尹泽桂,总是不加名姓地称之以“将军”,便足以代表那一代人。杨小翼的一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这种阴影下,从八九岁天真的小姑娘,到最后千疮百孔,丢掉了爱情、亲情,一种深刻的悲哀笼罩着她,她的人生悲剧,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尹泽桂的错误或者革命的错误,杨小翼的一生写下的,是战争动荡结束后留给我们更多的精神思考与冷静反省,我想,这也便是《风和日丽》的风和日丽下的阴霾吧,正如全书最后,杨小翼的家乡变成了革命景点,她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物是人非,一切如梦似幻。“杨小翼曾无数次站在这里,看窗外的街市光景。过去的一切已不复存在,除了这石库门,周围建筑的年龄不会超过五年。这确实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人们无暇他顾,无暇回望。但对杨小翼来说,她年华已老,回望已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就是她的生命。这个冬季,风和日丽,杨小翼站在阳台上,看到从前的风景和现在的街市重叠在一起。她看到街头孩子们的欢闹,看到天空的云彩,看到附近公园里飞过的蝴蝶。也许是她的幻觉,在这冬日的午后,她看到一只松鼠从阳台上蹿过,迅速地落在天井之中。天井里,夹竹桃郁郁葱葱。她恍若见到从前的自己,见到一个人和这个纹丝不动的世界对抗,她的心中油然升起莫明的悲伤。她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又一次潸然泪下。”附尹泽桂将军留法时期的诗作:余来自东方余来自东方,太阳最早从彼地升起,汝不知道,余之目光是女性底,背向太阳,面向西方,面向汝,面向汝明亮灿烂底眼眸,汝看不清余,觉得余神秘,多情,善解人意,总有一天,汝会看清余狰狞之面目。余来自东方,来自汝想象不到底国度,汝不知道,吾国在暗中,梅花在漫天雪夜中盛开,所有人都在梦中闻到了芬芳。那是鸦片底香气,故国在烟雾中。汝觉得她神奇,飘逸,遍地宝藏,总有一天,汝会看到她质朴底真容。多么好,汝天真底笑容,汝这个傻瓜,汝爱上了一个心怀鬼胎底人,东方底牡丹伪装了余,如夜之黑伪装了余,黄皮肤伪装了余,汝有一万种想象,不切实际之想象,余在心里冷笑,汝西方底天真。余愿意汝永远天真,愿意汝是屋顶上之明月,余愿意在汝前扮演一个好情郎,余愿意躺于汝底怀中死得其所,余愿意降生于汝之国土,余愿意若汝一样简单,与人为善,余愿意唱着河流样底小曲装点汝之田园。余来自东方,太阳最早从彼地升起,余要成为一个诗人,去称颂吾之国土,称颂长城底每块砖,称颂守城底神仙飞过,称颂花园底虫子,称颂使两岸丰收与灾变底黄河,称颂缺氧之高山,余要带着汝回去,汝勿要皱眉头,也勿要高兴,吾国人对汝并不友善。1921年8月29日于里昂是年二十又一岁


 风和日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