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河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木垒河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40457556
作者:李健
页数:392页

章节摘录

二十四 迪化保卫战魏啸仪回来了。他被公派到苏俄学习军事,临行前,回来给他大辞行。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搏斗之后,他的眉宇间多了一份坚毅,有一种威猛之气。山梁下的木垒河城,鸡犬相闻,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祥和的景象。身后是漫天的火烧云,将整个天地,渲染得金碧辉煌。座下的战马打了个响鼻,四蹄不安地踏动着,只要主人放开缰绳,它随时都会像箭一般急射出去。魏啸仪回头看了一眼勤务兵,率先纵马冲下山梁,向木垒河城驰去。被炸毁的西城门一片瓦砾,瓦砾间清理出一条小道供人通行。这座城门,前后两次修建,凝结着魏家两代人的心血。他大哥魏啸才的命运也和这座城门纠结在一起,昭示着一种悲剧的结局。魏啸仪停下来,看着零乱的瓦砾,恍然间,看到城门在一声轰响中,轰然坍塌的景象。他似乎嗅到了还未完全消散的硝烟,似乎又回到了杀声震天、血肉横飞的战场。尕司令在滋泥泉战败后,经数月整训,重新集结部队,与驻守在伊犁的新编第八师师长张培元相约,两路并进,围攻迪化。结果,张培元率主力部队才出伊犁,援助盛督办的苏俄红军就换穿中国军服,自称“塔尔巴哈台军”,攻入了伊犁。张培元的先头部队也在三道河子战败。得知老巢被端、前锋战败的消息,张培元慌了神,再加士兵逃散,军心涣散,无奈,拔枪自戕。在这同时,尕司令亲率主力从吐鲁番出发,突破省军柴窝铺、芨芨槽防线,攻至省城近郊并很快占领了省城东郊的飞机场和无线电台。省城危在旦夕,盛督办一日三电,催问塔城方面关于苏俄红军入境的消息。由于交通不便,苏军二月初才抵达迪化以西头屯河,且先锋一到头屯河,就吃了败仗,死伤了近一个连的兵力,苏军只好退回昌吉城。数日后,苏军身披白色披风,趁着遍地白茫茫的积雪和突起的大雾天气,欲偷渡头屯河。刚走到河中央,被马军作了手脚的冰面突然坍塌,苏军偷渡头屯河的人马顿时落入冰冷的河水中,正在苏军兵慌马乱之际,马军趁机出击,苏军再次大败而归。粮食和煤炭成了最大的问题,守卫郊区几个阵地的官兵拼死抵抗马军进攻的同时,还要忍受饥饿,他们往往一两天都吃不到一顿饭。而马军的进攻却一日紧似一日,他们躲在羊毛捆后,推着羊毛捆向省军阵地逼近,有的干脆凭借地形地物疯狂冲锋,将生死全然置之脑后。省军的周边阵地被马军一块块地蚕食,盛督办把归化军全部派往前线,才勉强保住几个重要阵地。苏俄红军过不了头屯河,迪化的局势一天天恶化,盛督办真的焦头烂额了。二月下旬,盛督办在守城部队中抽调两个连加强给汪子恒营,由汪子恒统一指挥。汪子恒率部出迪化东门,绕道三平,抵达头屯河前沿。这时候,苏军后续部队已经陆续抵达。在飞机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强渡头屯河。同时,汪子恒命令魏啸仪带着一个连穿插突击。苏军的飞机低飞在马军阵地上空。马军士兵依然毫无惧色地和省军对射。随着轰轰轰几声炸响,马军阵地立刻烟尘腾空,人仰马翻,血肉横飞。马军的嚣张气焰这才有所收敛。担任穿插任务的魏啸仪和尕司令的单玉和团在头屯河东岸的一处高地,拉锯似的血战了一天一夜,才占领了马军的这一重要阵地,将马军的头屯河防线撕开了一道口子。马军的单玉和团长战死,魏啸仪的连也在这一战中死伤殆尽。魏啸仪带着他的连队和汪子恒临时加强给他的两个排近两百人,于拂晓时抵近单玉和团的防御阵地。他让士兵反穿棉袄,白色的里面外露,借着拂晓前的雾色,悄然摸上单玉和团的阵地。战斗在骤然间打响,枪弹像水一样泼向蜷缩在战壕里的士兵,好多士兵还在睡梦或懵懂中,就已成为枪下鬼。马军根本来不及组织抵抗,就被省军撵兔子一般,赶下阵地。随后,魏啸仪分出一小部分兵力,在阵地左前方的一个小土包上,另设了一个重机枪阵地,和主阵地互为犄角。被赶下阵地的单玉和团,很快组织了疯狂的反攻。冲击波一波接着一波,双方都是拼命的架势。从早上激战到中午,魏啸仪的重机枪阵地被马军攻破。守卫重机枪阵地的省军士兵,全部被攻上阵地的马军乱刀砍死,无一生还。丢失的重机枪阵地成了魏啸仪最大的威胁。魏啸仪组织了几次反冲锋,都收效不大。阵地前摆满了战死的士兵,攻占双方都在比拼着最后的耐力。临近黄昏的时候,魏啸仪的阵地被单玉和团突破。最先被突破的是阵地的东北部,守卫在那里的士兵,抵挡不了单玉和团的轮番攻击,败退下来。很快,整个阵地就丢了。魏啸仪边打边退,被挤压进头屯河的一个河汊里,凭借地形,才勉强坚持住。马军也很快收缩兵力,退回阵地坚守。这天夜里,魏啸仪组织了一个敢死队,说:“当兵的丢了阵地,就像男人丢了婆姨,是个丢人败祖宗的事,这人我丢不起!你们谁要是也觉得丢不起这人,就和我一达去把阵地夺回来。”魏啸仪说完,片刻躁动后,他的身后呼啦啦站了一片。“好!都是儿子娃娃!明年的今天,活着的,记得给今天躺倒的兄弟烧把纸!”魏啸仪振臂一挥,“走!兄弟们,死了,我们都要朝前扑倒!”阵地上很快响起密集的枪声。魏啸仪身边的士兵,像麦捆子一般,一个个倒下去。没有喊杀声,没有惨叫声,唯有枪弹穿透肉体的扑哧声和枪托砸在肉体上的闷响。魏啸仪被一粒子弹洞穿了左侧大腿,他的右臂也被刺刀挑开一道一拃多长的口子。这场血战没有持续多久,单玉和团就退了。团长单玉和和魏啸仪的一个士兵对射时,被另一个士兵抡起的枪托砸中了后脑勺,被砸得脑浆迸裂。其他士兵,一看单玉和死了,再无心恋战,潮水一般地溃退了。第二天下午,苏俄红军派出一个连接手了魏啸仪的阵地。魏啸仪带着仅剩的十几个士兵撤出阵地,返回驻地休整。……

前言

后记 我是被现实阉割了的我说不清,人之一生所经历的无数变数是否真的暗含宿命,不知道当我们回望来路时,会有怎样的怆然和感慨,但我知道,人生经历的每一次变数,都意味着一次再生。谁都无法预知,下一刻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每次看到关于地震、洪水、暴雨的报道,都会让我想起,小时候一伙小娃儿对着蚁窝撒尿,然后用棍子拨捣蚁窝,看着原本安然有序的蚂蚁,骤然变得一片混乱。人生如蚁。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一个人口不足八万,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连新疆本地人都未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小县。木垒镇,一个方圆不足两公里的小镇。东西两面是连绵起伏的峁梁,峁梁绝大多数都裸露着,很少几个梁坡上有星星点点的麦地和豌豆地。南面是巍峨的天山,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川和荒漠,空阔辽远,散落的庄子,田畴相间。镇子里的街道上,花篷马车的銮铃声里,间或有一两声汽车喇叭的长鸣。清真寺在镇子中央,浑圆的穹顶上有一弯新月。几座高楼散落在一片片民居间,被袅袅炊烟笼罩着,在落日的余晖里,呈现出一片祥和宁静。在这片神奇又古老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的弹冬不拉、敲手鼓、唱京戏、吼秦腔的人们,杂居在一起,交融、冲突,融合、新生,早已不分彼此。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仅给了我艰辛又快乐的童年,她给予我更多的是一种坚韧。这是这块土地对我的滋养,一如她滋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镇东南角,有一段古旧城墙,是历史留给这个镇子的印记。干打垒的旧城墙还残留有二三十米,古拙、斑驳、厚重、残破,好像呐喊、厮杀、乱叶纷飞、飞沙走石之后,突然静下来,于是,一切静止,凝固,留下肃穆苍凉的一幕。它静静地立在那里,立在早已远逝的时光中,注视着小镇的古往今来。每次站在残存的古城墙下,我都想探寻刻印于这段古旧城墙上的往事;想这个镇子尘封于时光中的历史;想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筑城垦地,繁衍生息;想那些远逝的时光里演绎的爱恨情仇、生之艰辛、死之无奈;想我自己;想人生于这个界地,暗含于命运中的很多必然与偶然。人类是如此渺小无助,而现实却是如此强大坚硬,恍然间,就觉得世间万物不过都是高高在上的老天爷掌股间的玩物,而我们谁又能逃脱命运的役使?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本《木垒文史》,里面一篇介绍木垒最初筑城的文,便很仔细地读了。文章的题目忘了,大概内容是说木垒城修筑于民国初年,并同时筑了南、北、西城门,但不知何故唯独没修东门。直到民国十三年,一个流落到木垒的姓潘的泥水匠在旧户给一个大户人家修房子时,被县府抓了差,让他主持修建东城门。据说,这个姓潘的泥水匠之所以被抓差,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手艺,而是他砌得锅灶很有名,省柴、无烟、火旺。可是,姓潘的泥水匠主持修建的城门,竣工没几天,没来得及庆贺就塌了,还伤了人。泥水匠因此被押起来,吃了大官司。这篇文没说这个姓潘的泥水匠最后怎样了,这个官司大到什么程度,让这个泥水匠的家庭经历了一场怎样的劫难。这些好奇,梗在心里,让我难以释怀,更让我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如蚁。这时候,我觉得我是被现实阉割了的。这时候,内心无法隐忍的激荡,让我有种讲述的冲动。《木垒河》,构思、写稿、修改、定稿,历时六年。六年,或是更早的那些漫长的夜里,我都在用心用情来讲述一个故事,用心用情来滋养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魏宗寿、魏啸才、魏啸铭、汪雨量、汪子恒、汪秀英、麦秀……与他们同悲同泣,同欢同乐。很多时候,我是恍惚的,不知道是我生活在他们的世界,还是他们原本就是我生活的映射。但有一点该是明白的: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受这片土地的滋养,与这片土地一起经历动荡、骤变、苦难、刀犁血火;一起经历新生和繁荣,与这片土地休戚与共。我不想也无法评析我书中的人物,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演绎和诠释了生活,而我,在用文字讲述我自己,讲述对于这个世界和现实的某些无以言述的无奈,讲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现在,《木垒河》付梓在即,其中还有很多不足和遗憾,一如生活难免有不足和遗憾一样。我知道,很多事,不会因为勤奋,就一定会有成果,天道酬勤只能是人对自己勤奋的一种鼓励和安慰,但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讲述也将继续。李健2012年夏于伊犁

媒体关注与评论

阅读《木垒河》,我产生了一种久违了的愉悦感,那节奏明快、优美畅达的语言,浓郁醇厚、豪放质朴的西北风情,真实细腻的细节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喜之不禁,尤其是小说将家庭和各色小人物的无助命运变迁,置于匪患、灾荒、兵乱相交织的动荡时代大背景下,人物的命运感和悲剧色彩陡然增强,渗透其中的国家命运触人深思。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当代文坛一部令人欣喜的精心之作。——陈忠实(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典作品《白鹿原》作者)《木垒河》这部作品娓娓道来,又大气磅礴。作者是有备而来,写作底气十足,编织故事的能力与塑造人物的技艺,都堪称一流,尤其是语言文中见野、土中带辣,很有味道和劲道。小说以民国新疆往事为描写对象,弥补了新疆民国史写作的一个空白,有助于人们认知这一段复杂而久远的历史。家族化的故事,小人物的命运,共同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平民史诗。——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评论家)这是一部新疆人的书。作者笔下的这段前尘往事,虽在其生长的小城——木垒河发生,却浓缩了新疆动荡、骤变、刀犁血火相交织的百年史。作者的故事产生于这样宏大壮丽的背景,绚烂多彩,引人入胜,所有活动其中的人物,都异常饱满鲜活,令人难忘。最让人叫绝的是作者运用的叙述语言,是纯粹地道、杂糅四方的新疆本土方言,粗粝、质朴而机智幽默,她肯定可以赢得广大读者喜爱,但恐怕只有新疆人才能真正心领神会其文体的独特之美。——赵光鸣(新疆作协原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木垒河》,一个不一样的关于新疆的故事,一部不一样的关于西部的传奇。边疆的荒野上,历史的辙印里,不知渗透了多少血与泪;远方的村镇间,民族的胸膛中,不知萦绕着多少情和仇。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发现人性的善与恶、心灵的美与丑,更能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巨大冲击力。语言之结实而准确,结构之完整而灵活,叙述之畅快而丰润,想象之辽阔而奇特,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之手,完全可以说它是一部厚重的具有史诗品格的力作。——董立勃(新疆作协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

内容概要

李健,1964年生于新疆昌吉州木垒县,自幼生长于木垒县,后求学于乌鲁木齐。上世纪90年代初起,有文字散见于各地报刊杂志。后为生计,常年行走于木垒、昌吉、伊犁、乌鲁木齐等地。经多年积淀,几易其稿,著成《木垒河》一书。

书籍目录

一该死的娃娃球朝天 / 001
二狗日的命 / 024
三剿匪 / 038
四我就是头驴么 / 045
五捡回个二傻子 / 049
六流产 / 058
七黑风 / 067
八都是一条命 / 090
九丫头大了 / 105
十太岁头上动土 / 131
十一跑马 / 142
十二唱戏的苗子 / 146
十三看你的鸡巴有多硬 / 154
十四惩贪 / 161
十五我是你弟媳妇 / 169
十六讲武堂 / 176
十七就想给你生个娃 / 186
十八赛马会 / 201
十九天机 / 209
二十尕司令来了 / 229
二十一我欠你的,拿命还你 / 251
二十二饥荒 / 266
二十三悔婚 / 277
二十四迪化保卫战 / 281
二十五共产党 / 288
二十六祈雨 / 298
二十七洋媳妇 / 307
二十八割礼 / 317
二十九北塔山战役 / 334
三十抗粮 / 352
三十一解放 / 363
三十二终究逃不出个命 / 369
后记我是被现实阉割了的 / 383

编辑推荐

● 中国首部反映民国新疆的雄奇史诗● 宏阔笔调深情书写近四十年家国命运变迁● 《白鹿原》之后二十年来,不容错过的当代奇书● 著名作家陈忠实亲笔题名推荐● 打开《木垒河》,聆听新疆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吟唱

作者简介

《木垒河》是一部深情书写民国新疆往事的史诗之作,也是一部真实再现动荡时代家国变迁的命运之书。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以木垒河县城由小见大,再现了这一时期新疆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风云变幻。
小说从汪秀英三次出嫁未遂、夫婿均离奇死亡开始,引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汪雨量逼婚、魏啸才娶妻、剿麻匪、贩烟土、惨遭阉割、兄占弟媳、战火劫难、遭遇饥荒……同时写出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三位新疆统治者的新旧交替,“尕司令”马仲英进军新疆,直到新疆和平解放、解放军进疆等历史事件,铸就了一部沉郁、厚重的新疆往事,以史诗般宏阔的笔调,还原非常时期的非常人事,书写动荡时代的家国命运变迁。历史大势的风云变幻,交错缠结的恩恩怨怨,彪悍率直的爱恨情仇,此起彼伏的正邪善恶……古老的木垒河在一代代人新生的阵痛中颤栗。打开《木垒河》,你将走进新疆这片古老而瑰丽的土地,走近一群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的人们……

图书封面


 木垒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是在小区的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引起我兴趣是腰封中和《白鹿原》的类比,再加上是写新疆的长篇小说,就买了。去成都出差时带了,路途中和工作的间隙来读。好久没有读大块的小说了,还是很舒畅、很过瘾,这种过瘾并不全部是因为此书精彩,更多的是一个人投入进入一段故事、投入进阅读状态时带来的心理愉悦。旅行中,有可读、耐读的书弥合你的时间片段,有事可做了。很快就读完了,不错的书,带我们进入新疆一隅一个时段一个群体中的生活,恍惚间,我就像一个隐形人,站在一个一个的场景中,我可以看到其中的每一个人,可他们看不到我,他们活他们的,我只是在看,兴致盎然的在看。虽然,这不是我的生活,但又貌似是我的生活,至少我增加了一些我喜欢的不同的感受。有时候会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还没有完全想清楚,但我懂得我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原因很简单,喜欢。回来说说《木垒河》吧,对新疆的人和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但和《白鹿原》相比,真还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是全方位的,主要是因为对人的命运际会的感触深度不同吧。
  •     无力。天爷天爷大大地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挖坑,有时间再埋。天爷天爷大大地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挖坑,有时间再埋。天爷天爷大大地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挖坑,有时间再埋。
  •     有人说《木垒河》是新疆版的《白鹿原》,《白鹿原》我只看过电影并没有看过原著。可能它和《白鹿原》都是发生在同一个时期的故事所以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尽管是在同一个大环境下发生的故事,但是《木垒河》也必然有它的独特的吸引人的地方。这本书我是放了一段时间才看的,还是因为手头没什么可以看的书才捧起它的。可能是对新疆不太了解,或者是作者和书名没能吸引到我;但是看完之后我没有失望,它确实值得一读。作者用汪秀英那不幸的出嫁经历开篇就成功的吸引到我了,好的小说就是要有让读者急切想知道后续情节发展的渴望。汪秀英的遭遇让人怜惜然而她接下来的命运又牵动着我的心。不知道作者是否真的见证过实现中汪秀英的原型,不管是虚构的还是确有其人,我始终觉得命运对他是不公的:她的三次出嫁未遂,夫婿都离奇死亡;第四次好歹嫁出去了但是丈夫却是带着恨意娶的她,又何谈爱呢;第一次怀孕流产,后来丈夫还出轨自己的弟媳;再到最后遭乱世兵匪奸杀。。。如此多舛的命运让人阵阵心痛,但再仔细想想在那个年代活着又有几个人能有个善终的呢!魏啸才因承载着家族的责任失去了心爱的女人,魏啸铭在风华正茂时惨遭阉割,月月还没来得及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就和丈夫双双惨死狱中。。。这些个多难的人生不禁让人感慨道: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个人连一叶扁舟都算不上,只能仅仅是那一片小小的浮萍。作者在后记中也写到了“我是被现实阉割了的”,世事无常,人生如蚁,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秒等待你的是什么;而就在前不久也发生了许多让人感慨世事无常的事:昆明火车站发生恐怖事件死伤上百;马航飞机失联最后飞机坠毁全员遇难。在中国这个恐怖势力很少的国家里,你怎么可能想到在火车站候车厅里有人挥着砍刀向你冲来呢;在所有的交通工具里飞机据称是最安全的,你又怎么可能想到飞机会失联坠毁呢。可能这些事件的发生距离我还是有点遥远了,刚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没过几天我又可曾想到,同校的一个女生骑自行车郊游摔死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好在小说的最后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乱世结束了,月月死前生下了草儿,魏啸仪躲过一劫回来带走了争子;这时候,太阳终于挣脱了山体的羁绊,跃上了空中。。。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坦率地讲,我对小说是比较苛求的~都说纯文学没落了,那是因为太多的作家习惯于卖弄技巧哗众取宠,并没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探寻故事的精神与精髓。《木垒河》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笔力不俗,架构宏大,字里行间都是对新疆这片土地的深情,值得推荐!
  •     这部几乎可以成为新疆木垒县县史的传奇小说,带给我的,是艺术化的新疆往事,应该可以满足我对于新疆独特风情风物的偏爱。
  •     《木垒河》着实是一个真正的好故事,它真实的讲述了新疆这片古老而瑰丽的土地上,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的人们的‘得’与‘失’,并且还展现出人们在失去的过程中,最终坚持和保留下来的,不可剥夺的东西。我相信,一部好作品的评价标准,最公正的就是时间。时间比任何奖项和评委都更权威更有公正性。
  •     为数不多的以新疆民国史为背景题材的小说,想了解新疆的,不可错过。
  •     读来难免悲怆,一代人的命运,坎坎坷坷,终不可避免悲催的结局。
  •     民国时局动荡,纷争四起,新疆大地历经几多风云?世界险恶,现实残酷,谁又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命运将我们推向苦难的深渊,我们又该如何救赎?打开《木垒河》,聆听新疆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吟唱!
  •     以“在这片土地上,养育着弹冬不拉、敲手鼓、唱京戏、吼秦腔的人们”为题记,为全文打下先入为主的印象:《木垒河》所展示的风情风物传奇故事,必然如新疆的拉条子、抓饭、手抓肉般,散发着浓郁的乡土味道。
  •     有一部讲述时代变迁的小说,人物的命运有些悲凉,这也是那时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一个缩影。
  •     上帝在创世纪的时候为一切事物创造了退路,即,成为他自己、完成他自己,让事物自身成其为意义。这表现在文学上,尤其对于作者来说,其意义就是创造的过程之于作者生命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辛辛苦苦做了一盘菜,即便最后无人叫好,它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让厨师度过了做菜的时光,一步步靠近死亡——这大概是哲学也是万物最深刻的要义罢? 于作者如此,于评者亦如此。疼痛的命运与希望是一个人的命运与希望,也是一部作品的命运与希望。个人的疼痛感汇集起来就是家族的疼痛感,再扩大,就是地域的,时代的,是命运的。这也是一个人一部作品的历史性。 这是有感于湖南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小说《木垒河》而言的,但回头想想,哪个人哪部作品不是如此?不仅说生活中的人,也说小说中的人。命运的普遍性可以涵盖一切。《木垒河》正是以强烈的疼痛感表现了这一点:命运与希望。小说写的是民国时期新疆地区木垒河小城魏汪两个家族的命运史,背景宏大到整个民国、整个中国,但故事依旧脱离不了家长里短、爱恨情仇。 小说中,魏宗寿由于汪秀英的事情,一辈子都和汪雨量明争暗斗,而到最后,老婆和大儿媳被乱兵所杀,两个儿子也都死亡,小儿子带着孙子远走奇台谋前程,家里只剩下他和麦秀。“原本偌大的家口,竟零落到如此悲凉的境地”,他只能一个人在夜里老泪纵横。汪雨量呢,境况一样,一辈子修的大院子,老伴去世,原来住在家里的外孙女娥娥也远走他乡,儿子在外当官,也只能一人挥泪叹息,“都是命啊”。 故事可以虚构,但是故事的内核确实无法虚构的。我相信,这种命运感正是这部小说最内在的精髓,也是最能表现存在主义根本之义的地方。不知道作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作品中最可贵的——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摹写,表现生活在人心灵上投影的真实性,并以强烈的“疼痛感”来强化之。 反观普通人的生活,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可以在生活上“自觉”,可以不被生活牵着鼻子走?又有多少人的生活、生命不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应对?甚至可以说,这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必须面对的常态。也是因此,哲学、文学千百年来不断以理想化的方式追求的“有尊严的生活”、“诗意的生活”才显得崇高,才值得人去追求。 然而,《木垒河》并不仅仅止于此,它翻来覆去即便是喊爹骂娘,过后要说的,依然是:不管是谁,不管遇到怎样的灾难,生活还得继续。因此,最后的魏宗寿还需压抑自己的孤独和悲廖,为了让魏啸仪安心带走争子,希望孩子能有好前程。太阳,也“终于挣脱山体的羁绊,跃上空中”,哪怕这太阳是朦胧的、虚幻的、艰难的、昏暗的。
  •     单纯讲故事、卖萌及口水泛滥是当下中国大部分作品难以挺进世界文学之林的死穴,在最宽广仁厚的人本大道上,罕有中国人的行迹,现在,终于有一杆大旗伴随着强劲的西北风赫然上路,除了震撼,给读者更多的应该是欣喜。《木垒河》的故事性毋庸置疑,好看得很,从木垒河到奇台县再到遥远的迪化城,直到外蒙古的科布多;从民国六年直到建国后的1950年;从杨督军、金督办到盛督办再到国民党和共产党;从魏家起初的人丁兴旺到最后的几乎人去楼空。背景之开阔,历史之复杂,世事之纷繁,情感之凝重,结局之惨烈,集成一部极其厚重的小说,应了陈忠实所谓“死了垫在脑袋下的书”。在如此紧张沉重的生活重压下,《木垒河》中的纷繁爱情成为苦难中的一抹亮色,纵观这些爱情故事,表面看来都是以男女之欲为主导,但实则各个不同:魏啸才的爱情是憋屈中的一声驴鸣,魏啸铭是小天地内需父母首肯的自由恋爱,魏啸仪则发展到不惜决斗的真正的自由恋爱,爱情到了冬梅这已出现反叛的味道,月月则是彻底的抗婚。兄妹五人的爱情虽各有酸甜苦辣,整体来看却分明是在向前走,这正是《木垒河》中时代进步的具体体现。作者落笔不动声色,大师风范已露端倪。《木垒河》中最让人着迷的是从开篇汪秀英出嫁就始终弥漫的浓雾般的宿命感,甚至在后记中作者也提到了命运无常:魏家和汪家几十年来拼命地跟命运抗争,但最后双双发出一声长叹,最后一章的题目更是叫“终究逃不出个命”,如果借此判断这是一部描写软蛋怂包的书就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泥淖。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虽然痛苦和感慨成为揪心的两根利爪,但读者的热血在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句子里都等待着喷涌,为什么?以主人公们的死为例来看,从单个事件讲,魏陆氏和汪秀英的死是偶然的,如果兵们没有进入这个家;魏啸才和魏啸铭的死是偶然的,如果罪恶的子弹稍稍偏离些方向。但若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谁能保证这些意外的被阻止?更何况,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作为满门良善的魏家来说,这样的死完全符合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势和特殊的人物性格,贯穿全篇的宿命感实际是对黑暗历史的血泪控诉。
  •     是我喜欢的风格
  •     故事写了民国时期动荡的新疆,时代的不幸造成了百姓的苦难。但不够丰满,写上他大大的两本可以拍个电视剧了。烤羊肉的方法和舌尖上的中国差不多,语言特色鲜明。
  •     《木垒河》这部作品娓娓道来,又大气磅礴。作者是有备而来,写作底气十足,编织故事的能力与塑造人物的技艺,都堪称一流,尤其是语言文中见野、土中带辣,很有味道和劲道。小说以民国新疆往事为描写对象,弥补了新疆民国史写作的一个空白,有助于人们认知这一段复杂而久远的历史。家族化的故事,小人物的命运,共同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平民史诗。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评论家)
  •     民国新疆的投影下,一个家族某个时段的故事、一个县城某个时段的历史,没有全方位脑力和心智的调动,不可能构筑史诗般的《木垒河》。
  •     一个民族语言成熟与否,体现在小说上。至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的语言意识每况愈下。先锋前用“新华体”,先锋后还用“新华体”,伴随着作品的日渐繁冗,致力于语言建设的人却越来越稀缺。更多的作者只会消费既有的苍白的现代汉语,将语言仅仅当作工具,语言的质感像和田玉一样成为罕物。正因为此,可以想象出我读《木垒河》时的激动。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如《木垒河》一样,从头至尾都用新疆当地的方言和粗口贯穿着,且不管读者能否读懂。有些词则直接就是不少网站的屏蔽词。但在《木垒河》中,这些词的出现是必须的。木垒河不是江南才子佳人的后花园,在战火和饥荒中度日的穷苦百姓显然不会文绉绉的莺声燕语;木垒河也不是秋瑾和江竹筠所处的革命沙场,见识短浅并且终日只为混口饱饭吃的戈壁滩人不可能将大义凛然的豪言壮语挂在嘴边。时刻、大量出现的粗口,才跟魏啸铭时常吼出的秦腔相配,才跟这块封闭的土地和土地上坚韧并粗鲁的性格相配。男人的粗口已让人惊呆,女人的豪放更让人瞠目,但这就是木垒河,这就是当年那一群活生生的人,这里没有污蔑,没有拔高,绝非是为了取悦于老外或迎合于俗人,木垒河全民的本色演出让新疆特有的风俗和风貌在方言与粗口的鼎力合作中跃然纸上,鲜明而感人。 三流小说给人愉悦,二流小说给人力量,一流小说给人思考。打开《木垒河》即撒不下手,是因为那一点朦胧的希望总在勾动着我们的心魂。木垒河的魏家和汪家,如势单力薄的人身处狂风呼啸的江洋,起起伏伏,挣扎、胜利、失败、再挣扎、再胜利、再失败,但惟独看不到沉沦,这正代表着与苦难抗争的力量。老者如魏宗寿,年轻一代如魏啸仪,最小的是争子,看他的名字读者就可体味。每个人都在跟命运抗争,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爱情的不期而至,昭示着真情是任何苦痛也阻挡和抹杀不了的;一个一个小孩子的呱呱坠地,昭示着生命的顽强恰如木垒河边的胡杨树,是任何风暴也戕害不尽的。这本身就是希望!小说的最后,魏啸仪带着争子走向新的天地,更是突破了家族的范畴,成为木垒河人、新疆人乃至全体中国人的希望。只要中国还有血性男儿,一切就都有希望。从老大魏啸才的愤懑冲动,到老二魏啸铭的理性分析,再到老三魏啸仪的心朗眼明,正是中国人一步步历练出成熟人格、一步步突出重围的鲜明象征。《木垒河》告诉我们,个人即使掰不过命运的大腿,但成长和进步,任何势力也无法阻挡。
  •     作家李健,六十年代出生于木垒县东城,后求学于乌鲁木齐。系木垒县照壁山乡卫生院医生。在乡卫生院工作二十余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散文散见于疆内外刊物。长篇小说《木垒河》五易其稿,历时六年,于2012年十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出版后,得到了新疆著名作家董立勃,赵光鸣及新疆作家协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得到了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及著名评论家白烨等名家大力推荐,引起文学界的很大反响。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尤其在雅虎读书栏目,点击率排行位列第三,在其他网站亦位列榜首,被誉为新疆版的《白鹿原》。长篇小说《木垒河》是一部深情书写民国新疆往事的史诗之作,也是一部真实再现动荡时代家国变迁的命运之书。  《木垒河》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以木垒河县城由小见大,再现了这一时期新疆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风云变幻。打开《木垒河》,你将走进新疆这片古老而瑰丽的土地,走近一群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的人们……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典作品《白鹿原》作者陈忠实说:阅读《木垒河》,我产生了一种久违了的愉悦感,那节奏明快、优美畅达的语言,浓郁醇厚、豪放质朴的西北风情,真实细腻的细节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喜之不禁,尤其是小说将家庭和各色小人物的无助命运变迁,置于匪患、灾荒、兵乱相交织的动荡时代大背景下,人物的命运感和悲剧色彩陡然增强,渗透其中的国家命运触人深思。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当代文坛一部令人欣喜的精心之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评论家白烨:《木垒河》这部作品娓娓道来,又大气磅礴。作者是有备而来,写作底气十足,编织故事的能力与塑造人物的技艺,都堪称一流,尤其是语言文中见野、土中带辣,很有味道和劲道。小说以民国新疆往事为描写对象,弥补了新疆民国史写作的一个空白,有助于人们认知这一段复杂而久远的历史。家族化的故事,小人物的命运,共同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平民史诗。新疆作协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董立勃说:《木垒河》,一个不一样的关于新疆的故事,一部不一样的关于西部的传奇。边疆的荒野上,历史的辙印里,不知渗透了多少血与泪;远方的村镇间,民族的胸膛中,不知萦绕着多少情和仇。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发现人性的善与恶、心灵的美与丑,更能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巨大冲击力。语言之结实而准确,结构之完整而灵活,叙述之畅快而丰润,想象之辽阔而奇特,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之手,完全可以说它是一部厚重的具有史诗品格的力作。新疆作协原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赵光鸣说:这是一部新疆人的书。作者笔下的这段前尘往事,虽在其生长的小城——木垒河发生,却浓缩了新疆动荡、骤变、刀犁血火相交织的百年史。作者的故事产生于这样宏大壮丽的背景,绚烂多彩,引人入胜,所有活动其中的人物,都异常饱满鲜活,令人难忘。最让人叫绝的是作者运用的叙述语言,是纯粹地道、杂糅四方的新疆本土方言,粗粝、质朴而机智幽默,她肯定可以赢得广大读者喜爱,但恐怕只有新疆人才能真正心领神会其文体的独特之美。 作家李健及其长篇小说《木垒河》的出版填补了我区民国史写作的空白;为昌吉州的文学事业和文化建设增了光添了彩;为木垒县的文学写作开创了良好的局面,树立了榜样。
  •     阅读《木垒河》,我产生了一种久违了的愉悦感,那节奏明快、优美畅达的语言,浓郁醇厚、豪放质朴的西北风情,真实细腻的细节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喜之不禁,尤其是小说将家庭和各色小人物的无助命运变迁,置于匪患、灾荒、兵乱相交织的动荡时代大背景下,人物的命运感和悲剧色彩陡然增强,渗透其中的国家命运触人深思。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当代文坛一部令人欣喜的精心之作。
  •     民风剽悍,但是我原本以为写的是少数民族,其实是入疆的汉人家族故事,有点遗憾
  •     看了《木垒河》,对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时期的新疆很感兴趣,忍不住上网找很多那个年代的新疆资料来了解, 感谢这本书, 让我恶补了一段历史知识,真心觉得不错!
  •     在北疆某次过隧道的时候正好碰到赶羊群的,羊球球,骑马挥鞭的牧民,跟各色小车钢筋铁骨似乎没有区别,慢悠悠地走,一扯嗓子震天响,他们吃着那些东西长大,会这样生活也是理所应当的吧
  •     沉郁、厚重的新疆往事,以史诗般宏阔的笔调,还原非常时期的非常人事,书写动荡时代的家国命运变迁。这样是厚重题材的作品,真是凤毛麟角啊!
  •     木垒河,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的弹冬不拉,敲手鼓,唱京戏,吼秦腔的人们,杂居在一起,交融,冲突,融合,新生,早以不分彼此。” 想我多久没有看过这么酣畅过瘾的西北小说,太亲切。
  •     嗯,看完有和《白鹿原》相似的感觉,内心空荡荡的,并不是空虚,而是感觉有些东西沉淀了。
  •     一个时代的史诗。小人物的生活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相似。
  •     《木垒河》让我走近了作品中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去感受他们脉膊跳动的韵律,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牵出了更多的人物命运。去感知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感知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大起大落的命运,和他们酸甜苦辣的生存状态。
  •       “吉升昌的掌柜汪雨量五十来岁年纪,比魏宗寿年长几岁。齐脖根的短发,夹杂着几根银丝,纹丝不乱,红润的脸颊上透出些蚯蚓般细细的血丝,双目清明,穿着做工精细的团花蚕丝绸衫,黑色绸裤。一抬足一摆手,绸衫绸裤就忽悠悠地抖。”寥寥数笔,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笔下的这位颇具绅士风度的男人,有身份,有地位,有威严。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不彰显着他的精明心机与城府。   同行是冤家。心狠手辣精明过人的汪雨量时时处处都在算计着魏宗寿,总想让魏宗寿听任他汪雨量的调遣和摆布。 汪雨量一向心思细敏,虑事周全。无利不放鹰,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在魏家遭遇危难之际,不思助魏家一臂之力,倒拨拉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算计上了魏家的家业和魏宗寿十九岁的长子魏啸才,魏啸才来汪雨量家求助,意欲将自家的米粉作坊抵给汪家,张口三分利的汪雨量却野心勃勃不仅要低价收购作坊的商机,他强逼着魏啸才迎娶他嫁不出去的女儿。魏、汪两家即已铁定要联姻,精明的汪家父子,帮魏宗寿洗脱了罪名,而魏家偌大的家业因此而却转到了汪雨量的名下,魏宗寿魏萧才父子俩真的成了给汪雨量拉磨的“驴子”了。   他心胸狭窄,容不得魏家过得比他汪家好,容不得魏家的生意做得比他火,时时处处总想压魏家一头,高魏家一等,总希望魏家父子能仰着头,腆着脸望着他说话。   一切都按着汪雨量的如意算盘有条不紊地进行。魏萧才与汪秀英的婚礼也如期举行。汪雨量这铁算盘打得真可谓汤水不漏,甚至不惜以女儿一生的幸福为代价。因而当他“望着被抬走的花轿,长长地舒了口气,嘴里喃喃地嘟哝了一句。‘丫头,以后就看你的造化啦……’”这深深的长叹,抒发他为人父者的悲哀。女儿终于嫁出去了,汪雨量有一种如愿以偿的疲惫、失落、惆怅与无奈。对魏家,他泯了天理良心,于女儿,他割舍了骨肉亲情。利令智昏,但他却仍然执迷不悟,一条道走到黑,把女儿的命运抛向了深渊。其实他也于心不忍。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也是纠结的。对女儿,他深怀愧疚与不安,只能寄希望于女儿的造化,寄希望于魏家的慈悲。好在苍天有情,魏家大大小小接纳了她的女儿,包容了他的女儿。他的女儿也凭借自己的默默忍受与辛勤付出,在魏家安身立足,并赢得了一家人的尊重、理解、体谅与关爱。 一生中,他的生意经念得最为精道,但他仍然没逃出命运的劫数。他儿女成群,但只活下来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虽然机灵能干,儿子看似唯父命是从,但最终还是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弃商从戎。他一生机关算尽,但最终仍然没有逃脱出命运的摆布,与他风雨同舟的老伴撇下他撒手人寰,连家带院也被儿子一次性兑掉,他在木垒河苦心经营起来的基业也被儿子拨除得一干二净。最终不得不随着儿子背乡离井。他这一生活得,太累,也太精明,南争北战,到头来却是手攥空拳!
  •     故事非常有戏剧性,吸引人不断看下去,但是看完之后觉得人物刻画不够深刻,情节非常赶,没有感情。这是我的看法。
  •     史诗巨作《木垒河》
  •        《木垒河》,一个不一样的关于新疆的故事,一部不一样的关于西部的传奇。边疆的荒野上,历史的辙印里,不知渗透了多少血与泪;远方的村镇间,民族的胸膛中,不知萦绕着多少情和仇。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发现人性的善与恶、心灵的美与丑,更能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巨大冲击力。语言之结实而准确,结构之完整而灵活,叙述之畅快而丰润,想象之辽阔而奇特,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之手,完全可以说它是一部厚重的具有史诗品格的力作。  ——董立勃(新疆作协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
  •     刚看完王导演的电影,说实话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不过总体说来还算不错,80分。当代小说,我看过的也不少,从题材到架构上继承陈忠实小说的还没有。这本《木垒河》嘛,倒是有几分神似~
  •     与其说《木垒河》写的是新疆史,写的是民国,不如说它写的是人的命运史,写的是当代。
  •     本土作家创作《木垒河》,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小说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浓郁的地域文化,独特的西北方言,真实展现了新疆地区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情,方方面面的生活场景,并将家庭和各色人物的无助命运变迁,置于匪患、灾荒、兵乱相交织的动荡时代大背景下,人物的命运感和悲剧色彩陡然增强,感情真挚,生离死别,催人泪下,引人共鸣。
  •     与其说《木垒河》写的是新疆史,写的是民国,不如说它写的是人的命运史,写的是当代。我更愿意看一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哲学层面的普遍性,即不限于地域,也不限于时代——尽管每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人物、时代、语言。这也是更值得看的。 《木垒河》写的是民国时期新疆地区木垒河小城一个魏姓家族的命运史。小说中魏宗寿二儿子魏啸铭开煤矿时遭遇土匪,惨遭阉割,从此变得阴暗,走上了生意路。一个偶然的机会,魏啸铭发现自己的老婆麦秀竟和亲哥哥魏啸才私通,从此变得更加阴郁狠毒,很少回家,对大哥心生怨恨。不久,麦秀生了争子,不再和魏啸才来往。后来发生战乱,魏宗寿的老婆、汪秀英都被杀,魏啸铭也被杀。至此,偌大一个家庭只剩下魏宗寿、三子魏啸仪、麦秀和争子。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上,一个人的命运瞬息万变,难以琢磨。往往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中,每个人似乎都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牵着走的。魏啸铭开矿遇到土匪,只因为说矿上实在没钱,就被阉割;魏啸才糊里糊涂和弟媳妇上床,内心有愧,最后舍命保住魏啸铭,却撂下一句“欠你的,我拿命还”;而魏啸才死后,魏啸铭似乎一下子原谅了他,似乎一直以来他耿耿于怀的都不重要了,他也不再怨恨,为了养家糊口,更加与人勾心斗角,争强好胜,处心积虑,心机勃勃。 这是一种“生存主义”的哲学,更是存在主义哲学要义的体现。这样一种基于存在主义哲学要义的,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挖掘与表现,自然而然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有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解读可能:人物只是生活的外化,是疼痛感不同形式的外化而已,在实质上,人人相同。这主要表现在魏啸才、魏啸铭和争子这三个人物上。 魏啸铭被阉割之前是一个比较阳光、受人喜欢的小伙子,单纯,有激情,先是在外地当学徒,结婚后又和麦秀生活在爱情缠绵的温柔乡中,这使人感受不到他的存在,直到这一切都被两件事改变:一是被阉割,再是发现老婆和大哥私通。魏啸才则一直是一个“驴子”,走路嗵嗵作响,冒失,孤独,年轻时他以自己的爱情为代价,救父亲出狱,承担家庭压力,经受一次死里逃生,不管是来自情感上的痛苦,还是由于家庭压力的无奈,都使这个人物饱满可感,而随着家庭条件好转以及他和弟媳私通的结束,这个人物又慢慢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魏啸铭。 从这个意义上,两者结合来看,两兄弟可以说是一个人,魏啸才是“这个人”的青年,而魏啸铭是“这个人”的中老年,一前一后,生命接延。更有意思,也更值得人深思的是,魏啸才和弟媳妇麦秀生的争子——事实上是魏啸才的儿子,而名义上也是魏啸铭的儿子——在魏啸才魏啸铭死后,他又将继续“这个人”漫长的一生。“这个人”是所有人。 生活强大,命运无常,一个具体的人的命运、生死,似乎都微不足道,似乎都像木垒河的人一样,只是跟着人之为人的本能不断延续,接受生老病死。但“这个人”,作为理念的人,以理想的姿态出现的诗意的人,有尊严的人的生活,却生命力强大,生生不息。这个无限延续的正是对人之为人的灵魂的追求(即便如前所述,很多时候对灵魂的追求表现为疼痛的、自我摧残的、放逐的、本能的、对灵魂的架空),是对人之为人的理想的一种无限的体认,是人的哲学之义。
  •      历史大势的风云变幻,交错缠结的恩恩怨怨,彪悍率直的爱恨情仇,此起彼伏的正邪善恶……古老的木垒河在一代代人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        当太阳跃上山顶的时候,屠杀结束了。山沟里到处是躺着、卧着、趴着、扭曲着的尸体,其中夹杂着好多妇孺和老人。  枪弹过处,没有能够躲过死亡的生命。山沟里弥漫着硝烟和血腥的气息。汪子恒的脸沐在清晨的阳光里,一种无法遏制的兴奋溢于言表。当他看到横七竖八倒卧在山沟里的死尸时,心里只是瞬间掠过一丝说不上是不忍还是愧疚,但这种感觉马上就被涌入鼻腔的硝烟味和血腥味冲淡了。他像一个将军,站在山坡上,沉浸在一场大战胜利后的喜悦中。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将军,一个挥戈沙场,建功立业的将军。汪子恒眼望着远处山沟里打扫战场的士兵,一手叉在腰间,一手朝前猛地一挥。他似乎不满意刚才的动作,摇摇头,自嘲地笑笑,又转着身左右扫了一眼,清清嗓子,做出一副威武的表情,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动作。他的胸间涌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冲动,他张开双臂,朝向太阳,禁不住哈  哈大笑。笑声在山谷间回荡着,久久不散。  部队打扫了战场之后,当天就返回了木垒河。  数天后,关营长找来汪子恒,拍着他的肩膀说:“兄弟!你够男人,是条汉子!有仇必报,对哥老子的脾气,留下给我当个参谋吧!大哥我亏不了你,有我一嘴,就有你兄弟的一嘴。”  不久,汪子恒到关营长的手下当了一名中尉参谋。穿上军装的汪子恒,比穿黑狗子似的警察制服英武帅气多了。
  •     没有看过白鹿原,肯定不比白鹿原差.这个书让人觉得作者就是在讲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完全没有拼凑感觉,一气呵成.被带到百年前的新疆的一个村子里了,真是好看.
  •       走进了《木垒河》,一幅浓墨重彩的带有浓厚昔日新疆地方风情的民俗长轴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每每惊叹作者的匠心独运和作者生花的妙笔,让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画面上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在他们的喜笑怒骂中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自然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     新疆这个地方,承载着关于中亚与中国古代的连接,以及那个塔里木盆地的变迁,那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情结,那个北疆与南疆的差距,那个被春冬交融的哈密城,还有那个能歌善舞的维族小姑娘,你若想了解新疆,木垒河一定是首选!
  •     这是一部深情书写民国新疆往事的史诗之作,也是一部真实再现动荡时代家国变迁的命运之书。
  •     人生如蚁,一步步慢过岁月的艰辛。
  •     木垒河中的男人与女人,波澜起伏的命运,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     木垒河这部书,既有平凡的世界的细腻描写,有年轻人的奋斗,还有白鹿原的厚重与宏大,非常值得再三品读!
  •     《木垒河》主线清晰,运笔沉稳,情节抓人,诸多“好”,也有意犹未尽的“不好”: 二十八章以后,没有沿袭之前细节细腻化,有些框架叙事了。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对角色的“功利”——用得着的,浓墨重彩,用不着的,过了就过了,像刘师傅、湘绣,在完成映衬主角命运的使命后,便被消声匿迹,被隐去身影,这些不合情理,实际上,在主角魏汪两个老爷子、魏家三兄弟身上,也同样缺少自始自终的完整命脉。 再有的“不好”就是关内来的汉族,在新疆都会经历的排斥、融合过程,而魏汪“家史”缺失的这个元素,让《木垒河》“之源”有些含糊。也许是有意回避吧,但我认为,端正心态的民生民风记录,并不会那么容易地沾染上“民族问题、政治倾向”。 但无论如何,《木垒河》,贴近历史,跳出历史,让我看到了新疆人写新疆的典范,看懂了民族大融合对于新疆、对于家国安康之道的重要和必要。
  •      白鹿原开头克女人,木垒河开头克男人,都写民国,都以家族命运写时代变迁,确实有的一比啊
  •     新疆近代以来历史的复杂让人迷茫,殊多避讳让文学家也很少涉足这个领域。敢写新疆近代史,绝非所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的熟悉、热爱以及对这段历史深厚的钻研,才有了这一部堪比《白鹿原》的小说。面对这段大开大阖、世人极少评判的历史,作者绝没有一笔带过,而是对每一个时期都浓墨重彩地反复描写,于是在作者的笔下,几十年的沧桑兼容了好人和坏人,兼容了汉族和哈萨克人,兼容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兼容了兄弟共享一女,一幅新疆全景历史图画徐然展开,这是一种敢搦巨管、直面天下的勇气。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细节描写的鲜活,说明了作者对新疆生活和历史的熟悉程度。袖筒里的掐指交易,驱鬼,祈雨,婚葬习俗,猎黄羊,人狼大战,农民争水,沙漠上的黑风,哈萨克人的粗犷生活,扯方老汉的闲逸状态,更包括军阀的部队、国民党的部队、共产党的部队、老毛子的部队、土匪与民团,写来场面迥异,真实服人。面对人性的丑恶,作者首先极尽鞭挞之力。齐掌柜的贪婪和好色,焦叔平的蛮横和阴险,一笔一笔写来,读者就像在近距离端详工笔市井图,清晰并真实存在。但在鞭挞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坏人并非永远是坏人,如千方百计算计魏家钱财的衡隶范,居然替魏啸仪挡过一命;而好人也不见得就高大全,比如与弟媳通奸而终生纠结的魏啸才。人无完人,这是生命的本质,每个人犯的错误都会受到法律或天理的惩罚,不纠缠于你死我活的利益或情感争斗,不将滔天的愤怒全然转成致命的攻击,是人性化的伟大所在,《木垒河》中,对人性的这种批判和分析隐藏在一个个充满哀伤的故事中,读来令人唏嘘。
  •     前有电影《白鹿原》,后有小说《木垒河》。看雄奇故事,待内心雄起,不求甚解,不亦快哉!!!
  •     因为陈忠实的推荐,而且是与白鹿原相近的退才,这本小说也就具备了不容小觑的可读性。作者果然没让我们失望,以宏大的笔法,写出了民国时期新疆地区的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     《木垒河》这部作品大气磅礴,文中见野,土中带辣,力道十足,正所谓:民国纪事,匪患丛生,宋荒四起,兵乱相交,一个小人物叙说一个时代的平民苦难。有道是:前有《白鹿原》,后有《木垒河》,看雄奇小说,内心雄起,不亦快哉。  
  •     小说以木垒河小城魏宗寿、汪雨量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变迁为纵线,以社会历史的演进为横面,逐步展开,叙述过程中又衍生出诸多人物、事件,全方位展现了民国时期新疆地区的历史风貌、民俗文化。
  •     宿命式的一家,经历动乱才知和平的珍贵
  •     把个新疆民国往事描的厚重而激情。一方水土一方人,不论去年震撼我的《巨流河》还是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江河总是流淌着历史,哺育着民族,孕育着生命。木垒河边见证了国家与个人的变迁,大势下的情怨,恩仇,善恶,催人泪,使人叹。
  •     这是一部深情书写民国新疆往事的史诗之作,也是一部真实再现动荡时代家国变迁的命运之书。
      《木垒河》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以木垒河县城由小见大,再现了这一时期新疆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风云变幻。
  •     《木垒河》向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新疆,尤其是动荡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
  •     装帧很精美,颇有质感。发生在木垒河的这段新疆往事,让我们对动荡的年代,多了一重感性认识。纵观魏氏家族,也始终充满了争议与挣扎 ,读罢不禁唏嘘感慨。
  •         魏宗寿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汪雨量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两家因为儿女亲结为亲,然后因为家族、因为时事衍生出万般“相见难别亦难”“剪不断理还乱”的揪心事。  汪雨量可算老谋深算,可算骄傲自得,却敌不过命运对自己女儿的不济:三嫁三守望门寡,最终靠"利益互换"下嫁魏家。为伸直腰板在亲家面前争口气,魏宗寿绞尽脑汁兴家兴业。好在风顺雨不顺地再挣得了家产,赢得了脸面,却孩子们没有一个让他省心,更有中年丧子老来丧伴的重创,让他伤及命根。  非常佩服李健的“刀法”。张弛有度、舒缓得当、疏密有致,使得魏汪两家“主人”饱满生动到呼之欲出,即便像魏陆氏、麦秀、二柱子、陆道士这样的配角,也眉眼传神,既有自己的秉性又很好地应和了主角。  事件的网织和井然,更显李健把控文字之功。民国新疆事,仿佛就驻扎在他心里。变民来了走;省军走了来;国民政府、地方督办、共产党,天下一时统一一时又乱……纷争战乱,民国新疆一锅粥般的时政、时局,李健以人说事,以事说人,往复穿插,让一部魏氏家族史洇透时代色,让《木垒河》以时间隧道的空灵,道出民国新疆史。
  •     通过木垒河地区的魏汪两家在民国时期的命运变迁和奋斗历程,来折射整个新疆的历史进程,乃至千千万万个家族汇聚成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型的以小见大,比想象中精彩许多。
  •     该死的娃娃球朝天
  •     再挣扎也不过命运
  •     感觉少点什么,可能作者为了往大气上靠的原因,有的地方过于流水账一样,故事情节不错,语言比白鹿原差远了
  •     《木垒河》为什么好,就在于它的细节都不是编的,而是从县志,从民间找来的,读起来就像走进了民国新疆。
  •     一部《木垒河》,一段风云际会的民国新疆史,一个关于命运的跌宕故事。
  •     这两年来能看到新出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了
  •     情节方面峰回路转,抑扬自如,就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余波激扬。小说从汪秀英的三次出嫁未遂、夫婿均离奇死亡开始,逐渐牵引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交错缠结的恩恩怨怨,彪悍率直的爱恨情仇,此起彼伏的正邪善恶以及历史大势的风云变幻……
  •     通过命运多舛的魏家,回顾了民国时期新疆木垒地区的往事,聚焦民风与民生,浮躁年代下,能与这样的好书相遇,缘分啊!
  •     看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但印象黑娃,朱先生,田小娥的形象还一直留在脑海中。期待《木垒河》能够继承这种经典,成为一部平民史诗般的作品。
  •      读过《白鹿原》的读者,可以从中看出《白鹿原》的影子。实际上,《木垒河》与《白鹿原》有诸多相似之处:地域文化——都是西北;时代背景——都是民国;小说主旨(之一)——乱世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两个家族的兴衰变迁。《木垒河》一书在笔法上选用的是当代文坛现实主义作品的精湛笔法,故事进展快,语言精炼有味,沉郁厚重,方言穿插其中,地域特色鲜明,也与《白鹿原》有几分神似。  
  •     风格有些类似《白鹿原》,感觉《白鹿原》更好看。不过看《白鹿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木垒河》很真实,感觉一股陕北的气息扑面而来。
  •     打开《木垒河》,走进新疆这篇土地的人和事
  •     可怜的老百姓呀,到底扛不住啊。唉
  •     一个跌宕起伏的年代故事,把我带回到历史的现场~在家国情怀的厚重扉页上,除了木垒河之外,还隐约地看到两个字——经典!
  •     这是一部新疆人的书。作者笔下的这段前尘往事,虽在其生长的小城——木垒河发生,却浓缩了新疆动荡、骤变、刀犁血火相交织的百年史。作者的故事产生于这样宏大壮丽的背景,绚烂多彩,引人入胜,所有活动其中的人物,都异常饱满鲜活,令人难忘。最让人叫绝的是作者运用的叙述语言,是纯粹地道、杂糅四方的新疆本土方言,粗粝、质朴而机智幽默,她肯定可以赢得广大读者喜爱,但恐怕只有新疆人才能真正心领神会其文体的独特之美。  ——赵光鸣(新疆作协原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
  •     总会在不经意间,与《白鹿原》重叠、跳离。《白鹿原》讲述的是动荡年代,是两个家族,《木垒河》同样也是着墨于动荡年代,两个家族。作者同为西部男子,视野同样宏阔高远,相似的元素,让《木垒河》构思构架都脱不了《白鹿原》的影子。只是,《白鹿原》是关内文化,关内民生,人们更为熟悉、更为适应,反倒在畅快的阅读中,因为缺少一点点不羁的野性、原态的人性,而略显见怪不怪的沉闷,《木垒河》应运“补缺”,以显著差异的风情风物、人文境况,勾动了人们对于新疆这片神奇神秘土地,从来不曾减弱过的新奇感和探秘感。再则,陈忠实是现实主义的写实,李健则是传奇色彩的写实,以对情感和宿命的深度打探,触动人心。
  •     大时代里小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     从《木垒河》中看到了很多《白鹿原》的影子,魏、汪两姓的坎坷命运与白、鹿家颇为相像,生的悸动,命的无常,只不过变换了地点。
  •     记得上次看这类文学色彩浓郁,尤其是西北风格的作品,还是上大学的时候。《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废都》,工作之初看了《狼图腾》,这本《木垒河》背景很宏大,读起来也很有韵味。
  •     新疆民风写照
  •     一般的历史书,干巴巴的罗列历史大事,实际上只能看到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体会不到那个时代人物的命运,不能真正走进历史。《白鹿原》《木垒河》这样的作品,实际上是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现场,与那个时代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     喧嚣而浮躁的当下,很多人变得越来越迷茫。关于命运、人性、历史,总有太多冷思考,如同白鹿原这部史诗巨作。而木垒河是民国新疆历史变迁的史诗,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与洗礼?
  •     和<白鹿原>还是差点儿
  •     小说以木垒河县城由小见大,浓缩了新疆动荡、骤变、刀犁血火相交织的民国史,浓郁的新疆风情,多彩的地域文化,独特的西北方言,当之无愧是了解新疆历史和文化的最佳读本。
  •     《白鹿原》讲述的是动荡年代,是两个家族,《木垒河》同样也是着墨于动荡年代,两个家族。作者同为西部男子,视野同样宏阔高远,相似的元素,让《木垒河》构思构架都有《白鹿原》的影子。
  •     一部《木垒河》演绎着男人和女人的酸甜苦辣,交织着男人女人的爱恨情仇。但,我不得不承认,男人才是这部壮丽的历史长卷中的主角,在那样一个特殊背景、特殊年代里,男人们的生命的歌吟也交汇成木垒河中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旋律,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让走进木垒河的每一个人时时处处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木垒河》中男人们在生你来我往的纷争,在动荡世局下的战争,以及他们这些爷们在保家、守业、卫国中所进行艰辛的抗争。
  •     《木垒河》将人物的命运变迁,置于匪患、灾荒、兵乱相交织的动荡时代大背景下,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叩问有谁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命运将我们推向苦难的深渊,我们又该如何救赎?人物的爱恨情仇,历史的风云变幻,交织在一起,震撼人心,引人共鸣。
  •     小说以木垒河县城着眼,由小见大,放眼整个时代背景,没有镶嵌式的僵硬姿态,以一种回溯与讲述的形式,借助沉郁、厚重、冷峻、硬朗、悲怆的文字让小说的世界观在情节穿插之中完善于小说本身之内,整体行文融合一体,徐徐展开那一时期新疆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风云变幻,铸就了古老的木垒河在一代代人新生的阵痛中颤栗的篇章,这诚然是一种深情的感官史实写作。
  •     读罢《木垒河》,在见识了新疆的土地如此多灾多难而又神奇瑰丽,新疆人民如此历经坎坷而又从不低头后,读者自会深深忖思,然后从震撼中有所醒悟:这正是人类的写照!
  •     民国六年秋,新竣工的木垒河城西城门轰然坍塌,给魏宗寿一家带来了飞来的横祸。当天下午,领工修建西城门的魏宗寿被抓。他无力拿出大笔银钱,安顿死伤百姓。让魏家一时陷入困境。为了脱离眼前的困境,无奈,只好求助木垒河的另一家富户汪雨量,答应了汪雨量开出的苛刻条件:一是让魏宗寿的大儿子魏啸才娶汪家的寡妇女儿汪秀英为妻,二是要魏宗寿把家里的粉坊、房子院子廉价卖给他。 当魏宗寿在契约上签字时,他的鼻子还是酸的,眼泪差点掉了下来。这份倾家荡产的契约,哪里只是儿子的卖身契?他分明将他与儿子,将偌大的家业全部低价抵压给了魏家,让他与儿子魏宗寿进了他预先设下的圈套,成了他汪雨量拉磨的驴,任由命运摆布,听凭汪雨量役使。但无论怎么说,总算让魏家度过了一劫。这个魏家的当家人,顶梁柱带领他的家人,重整旗鼓,谋划着魏家东山再起的新出路。 凭魏宗寿精打细算,很快在转场的牧民手里收到第一批畜产品。这不仅让天兴行的掌柜对他另眼相看,也为他自己赢得了不错的收益。之后,魏啸才在去青鞠梠山收购畜产品归来的路上遭遇黑风。九死一生归来后,意外拣到的两匹骆驼和几百两烟土,让魏家东山再起,踏上了顺风顺水的坦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魏宗寿鼓足了新的希望,带领一家老小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 魏宗寿一生凭勤劳立业,凭不凡的泥瓦匠手艺吃饭。妻子温柔贤慧、儿女成群,一大家子倒也是和和美美,守着几间粉坊,做着不大不小的买卖,本来可以安享太平。但动荡的时局,生益场上利害的冲突,他一家子不是遭战乱的纷扰,就是遭商场对手的算计。一桩桩麻烦事接踵而至,让他疲于应付,并因此搭上了大儿子的幸福,也没换得最终的家大业大。精明能干的二儿子,虽然在魏宗寿的帮衬下娶到的掌柜的女儿,不曾想却丢了男人命根子,活得本已人不人鬼不鬼,最终竟因中毒事件蒙冤被斩。几个孩子的婚嫁呢,除了魏宗铭是由他做主,娶进了麦秀,不曾想独守空房耐不住寂寞的麦秀与长子魏啸才的通奸让魏家门风败落,更让把脸面看得比性命还重要的魏宗寿无脸见人。冬梅与二柱子未婚先孕、月月退婚被“亲家”臊得无地自容。儿女们的不省心让魏宗寿颜面尽失。 他一生的命运与汪家紧密相关,有意无意中,他一生都在与汪雨量较劲。他与汪雨量既是儿女亲家,但一直又被汪雨量视为冤家对头,但魏宗寿亦不失为一位精明的商人。在与汪雨量的周旋中,他懂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难临头时,他懂得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卧薪尝胆。商机来临时,他能适时把握机遇,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他懂得举轻若重,也懂得举重若轻。为了摆脱困境,他可以牺牲儿子的终身幸福,委心答应汪雨量的条件,让魏啸才将克夫之女汪秀英娶进魏家门。他遇事不慌,临变不惊,身处困境,该退则退,能进则进,能屈能伸,不失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男人。他有先见之明,亦有恻仁之心。在二柱无家可归时,出于怜悯之心收容了这无依无靠的孤儿,既彰显了他的仁义之心,又显现了他的慈悲之怀。魏宗寿在历经坷坎和磨难之后,带领着魏家人一步步走出了沼泽和泥泞,让三鑫和的水磨坊,正常营业。让魏家家业重新振兴。 但是在战乱的岁月,生灵残遭涂炭,魏宗寿一家仍然未能幸免,老伴被尕司令手下的官兵活活打死,儿媳汪秀英也被奸杀。不过三十年光景,魏家的老老小小不是死于非命就是亡命天涯,他不得不先后一次次面对丧子、亡妻的悲恸,摔伤了腿,躺在炕上,奇台兵变,又惨遭叛兵毒打,幸亏麦秀的悉心照顾和倾力营救,才让他苟全性命于乱世。是兵匪官绅让他家破人亡,晚景凄惨。争强好胜要了一辈子面子的魏宗寿却还是不得不服从于时局和命运的安排捉弄。
  •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之作,浸透着魏家三代人多舛的命运,一段动荡多变的近代史亦跃然纸上。书中各色人物性格独立、生动鲜活,随着阅读的推进,与中人物同呼吸共悲喜。待掩卷之时,不免唏嘘。作者使用了木垒本地方言,更给人一种熟稔如邻里的亲切感,许久不曾读到的长篇力作。
  •     《木垒河》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以木垒河县城由小见大,再现了这一时期新疆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风云变幻。
  •     世事无常,人生如蚁,谁又能逃脱命运的役使?《木垒河》提出了一个让我们深刻反思的命题。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故事阅读起来扎实富有质感。推荐下下!
  •     后面有点赶,跟历史契合的不够自然,人死的没意义
  •     《木垒河》的立意很高,笔法也颇为老到,虽然读到结尾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但字里行间传递着一股积极对抗厄运的正能量。
  •     顾彬说得对,没有人,再史诗又如何?白鹿原一部就够了,那不应该是方向。
  •     变民来了走;省军走了来;国民政府、地方督办、共产党,天下一时统一一时又乱……纷争战乱,民国新疆一锅粥般的时政、时局,李健以人说事,以事说人,往复穿插,让一部魏氏家族史洇透时代色,让《木垒河》以时间隧道的空灵,道出民国新疆史。
  •     好多年前,上学的时候,读《白鹿原》,读《平凡的世界》,很是享受,很有读书的乐趣。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没有一本书让我重拾久违的读书快感,直到这部《木垒河》的出现。我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家,我不像讨论这本书在文学上的地位,我只想说的是,除了新疆题材的宏大和新意之外,小说的故事和语言,都十分好看,非常吸引人,而且有种正向的力量,一直在引导着我,这种感觉跟我读《平凡的世界》时的感觉一模一样。
  •     #201403:我总感觉作者用力方向稍稍有点偏差,我不喜欢这样的遣词造句,但是,整个故事,却不由让人唏嘘。命运,无法逃脱,若是可以,我想到这个神奇的土地转一转。3/4/14:这个地方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想去又怕,天山南北,哎。
  •     滚滚木垒东逝水,淘尽时代形形色色人物。魏啸才亡命于那个动荡的战乱,魏啸铭又含冤离去,魏家仅存活下来的唯一的小儿子魏啸仪带着争子走了,走出了生他养他的木垒河,魏家复兴的使命和责任也重重的压在了魏家小儿子的肩头,魏家的希望之路也在他的脚下延伸。不,确切地说他脚下延伸的应该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因为魏汪两家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唇齿相依。这个家族最后的两个男人,早已不只是仅代表个人的命运,他们是魏家希望的延续,是民族命运的象征。让读者在经历了太多凝结入血的悲情之后,总算看到了一抹希望的曙光。
  •     真正的好小说,你读着文字,你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风声,能听到主人翁的喘息,闭着眼能看到那个时代的街道上行走的人们。《木垒河》做到了。
  •     关于新疆历史的小说本就不多,针对民国时期的当然是少之又少。这本木垒河恰恰填补了这项空白,在回顾家国命运变迁的同时,更记录了小人物的辛酸经历,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场阅读盛宴。
  •     讲述民国的新疆的一段历史。 几个月前看电视无意间在读书频道看到这本书的推荐,竟然就买了。断断续续的看了2个月。历史总是很快,命运只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一目了然。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一段故事,一群人的生命就是一段历史。很小众,不推荐。
  •     疯狂的新疆
  •     《木垒河》的写法非常值得称道。小说笔法老到,简明有力,富有独特的西北风味,通过人、历史、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激荡,深层次地揭示了动荡混乱的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