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河》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木垒河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40457556
作者:李健
页数:392页

一个新疆的片段

是在小区的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引起我兴趣是腰封中和《白鹿原》的类比,再加上是写新疆的长篇小说,就买了。去成都出差时带了,路途中和工作的间隙来读。好久没有读大块的小说了,还是很舒畅、很过瘾,这种过瘾并不全部是因为此书精彩,更多的是一个人投入进入一段故事、投入进阅读状态时带来的心理愉悦。旅行中,有可读、耐读的书弥合你的时间片段,有事可做了。很快就读完了,不错的书,带我们进入新疆一隅一个时段一个群体中的生活,恍惚间,我就像一个隐形人,站在一个一个的场景中,我可以看到其中的每一个人,可他们看不到我,他们活他们的,我只是在看,兴致盎然的在看。虽然,这不是我的生活,但又貌似是我的生活,至少我增加了一些我喜欢的不同的感受。有时候会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还没有完全想清楚,但我懂得我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原因很简单,喜欢。回来说说《木垒河》吧,对新疆的人和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但和《白鹿原》相比,真还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是全方位的,主要是因为对人的命运际会的感触深度不同吧。

人生如蚁

无力。天爷天爷大大地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挖坑,有时间再埋。天爷天爷大大地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挖坑,有时间再埋。天爷天爷大大地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挖坑,有时间再埋。

人生如蚁

有人说《木垒河》是新疆版的《白鹿原》,《白鹿原》我只看过电影并没有看过原著。可能它和《白鹿原》都是发生在同一个时期的故事所以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尽管是在同一个大环境下发生的故事,但是《木垒河》也必然有它的独特的吸引人的地方。这本书我是放了一段时间才看的,还是因为手头没什么可以看的书才捧起它的。可能是对新疆不太了解,或者是作者和书名没能吸引到我;但是看完之后我没有失望,它确实值得一读。作者用汪秀英那不幸的出嫁经历开篇就成功的吸引到我了,好的小说就是要有让读者急切想知道后续情节发展的渴望。汪秀英的遭遇让人怜惜然而她接下来的命运又牵动着我的心。不知道作者是否真的见证过实现中汪秀英的原型,不管是虚构的还是确有其人,我始终觉得命运对他是不公的:她的三次出嫁未遂,夫婿都离奇死亡;第四次好歹嫁出去了但是丈夫却是带着恨意娶的她,又何谈爱呢;第一次怀孕流产,后来丈夫还出轨自己的弟媳;再到最后遭乱世兵匪奸杀。。。如此多舛的命运让人阵阵心痛,但再仔细想想在那个年代活着又有几个人能有个善终的呢!魏啸才因承载着家族的责任失去了心爱的女人,魏啸铭在风华正茂时惨遭阉割,月月还没来得及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就和丈夫双双惨死狱中。。。这些个多难的人生不禁让人感慨道: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个人连一叶扁舟都算不上,只能仅仅是那一片小小的浮萍。作者在后记中也写到了“我是被现实阉割了的”,世事无常,人生如蚁,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秒等待你的是什么;而就在前不久也发生了许多让人感慨世事无常的事:昆明火车站发生恐怖事件死伤上百;马航飞机失联最后飞机坠毁全员遇难。在中国这个恐怖势力很少的国家里,你怎么可能想到在火车站候车厅里有人挥着砍刀向你冲来呢;在所有的交通工具里飞机据称是最安全的,你又怎么可能想到飞机会失联坠毁呢。可能这些事件的发生距离我还是有点遥远了,刚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没过几天我又可曾想到,同校的一个女生骑自行车郊游摔死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好在小说的最后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乱世结束了,月月死前生下了草儿,魏啸仪躲过一劫回来带走了争子;这时候,太阳终于挣脱了山体的羁绊,跃上了空中。。。

木垒河:一部新疆版的《白鹿原》

文学若比之于一盘菜,就是一盘大菜,并且是一盘无形的大菜,远不像小葱拌豆腐那么一清二白。它的难度往往在于其五味杂陈的复调性,它有其自在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中自有万物世界,美丑善恶、阴阳五行、酸甜苦辣、阴晴圆缺——所谓复调性,则是相对于老饕们来说的,不同的舌头往往品出不同的味道。好多年前,就有个人非常夸张却又一点都不过分的说:一千个老饕(吃货)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对更注重构架、篇幅也更大的小说,最是如是。说难度,既是对作者来说,也是对读者来说。作者在建构过程中要做得恰到好处,自己的宇宙不但要建出自己的特点,更要符合历来所有文学作品所共同表现出来的那种范式。没有特点,就等于不存在;不合强大的范式,要么是横空出世的超人,要么是怪胎——幸好,上帝在创世纪的时候为一切事物创造了退路,即,成为他自己、完成他自己,让事物自身成其为意义。这表现在文学上,尤其对于作者来说,其意义就是创造的过程之于作者生命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辛辛苦苦做了一盘菜,即便最后无人叫好,它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让厨师度过了做菜的时光,一步步靠近死亡——这大概是哲学也是万物最深刻的要义罢?这是一个具有终极意义的哲学判断,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从不同方面强调了这样的要义。这一点,在文学这盘菜上,于读者也是如此。作者不是万能的——虽然在这方面的论述上,早就有所谓“万能的视角”这样的说法,读者也不是完美的、火眼金睛的。因此,也许大概可以这样说吧:不要期待完美的厨师,也不要期待一点都不挑剔的吃货。对于厨师,能做出几个拿手好菜就可以了,而对于吃货,能吃出自己的滋味也就可以了。啰嗦半天,我其实要说,在文学上,我是个很挑剔的吃货,但我也是个能吃出自己滋味的吃货。最近一段,断断续续读了三本书,两个是重读,早成经典的《白鹿原》和《百年孤独》,一个是初读,新疆作者李健的新书《木垒河》。读有所感,各有其中滋味。《白鹿原》在技艺和结构上的讲究,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挖掘,以及对西北乡村中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传统的表现,都让人不禁觉得,这是个高手的菜,刀法精细娴熟,一丝不苟,荤素有致,五味调和,酸辣得当,咸淡相宜,削尖了脑袋,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文坛大佬的《百年孤独》更是游侠气质,孤独英雄,虚实飘移,似醉似醒,吃着吃着就飘飘然,就像以前在杭州吃过的一个叫“剁椒圆白菜”的菜品,很简单,剁椒,圆白菜,也许还有一点醋,肯定有一些酒(五谷之精啊),却恰到好处,飘飘袅袅,吃完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激动、欢喜、怀念——不幸的是出门时飘飘然忘了店名,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再去的时候,已人非物非了。毕竟,用嘴吃的菜是有形的菜,不像文学,一旦做成,可以供万人食用而不竭,可以流传千年而不朽——美哉!而《木垒河》,是苦的,又不单单是苦,万千滋味,那苦甚至超出五味,是疼痛的,好像你首先知道的是厨师在做这盘菜的过程中不小心切了手——或者说,白菜萝卜土豆西红柿都在盘子里展示它们的疼痛,在这盘菜里,疼痛大于一切,也贯穿一切。相比阅读,自然难免对照。和《百年孤独》对比,《木垒河》可以说是“百年疼痛”,然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味道不同、作者的着力点也不同,就无须过多的相提并论。而若与《白鹿原》相比,则似乎可比的地方就多了:地域文化——都是西北;时代背景——大约都是民国;小说主旨(之一)——乱世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两个家族的爱恨情仇;等等。当然如前面所说,已成经典的《白鹿原》几乎是完美的,这里不从上面这些有相似性的地方来做比照——若从这些地方讲,你说它是一部新疆版的《白鹿原》也未尝不可。因此,这里只品品各自的味道——严格的说,只品品《木垒河》,《白鹿原》的味道想必大伙早就烂熟于心了。《木垒河》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动乱的新疆地区木垒河一个姓魏家族的命运史。主体故事很简单:魏宗寿吃了官司,汪雨量可以救他,但条件是已有对象的魏家大儿子魏啸才娶他守了好几次望门寡的女儿汪秀英。魏汪两家表面成了亲家,实际成了冤家。魏家二儿子魏啸铭开煤矿时遭遇土匪,惨遭阉割,从此变得阴暗,走上了生意路。一个偶然的机会,魏啸铭发现自己的老婆麦秀竟和亲哥哥魏啸才私通,变得更加阴郁狠毒,从此很少回家,对大哥心生怨恨。不久,麦秀生了争子,不再和魏啸才来往。噶司令攻打木垒河,魏啸铭在保城战中要去执行一个危险任务,刚要行动时,遭一闷棍,是魏啸才打的。魏啸才临走时说:“欠你的,我拿命还。”魏啸才死后,魏啸铭亲葬,百感交集,唏嘘不已。魏啸铭在煤矿之争中与焦县长结怨,长相斗争,后来下狱,麦秀去看他,直到那时他才理解了麦秀,知道她和大哥私通只是想要个孩子。后来,共产党来到木垒河,在新旧政权的交替中,旧政府的一个连叛变,杀到木垒河,战乱中魏宗寿的老婆、汪秀英都被杀,魏啸铭也被杀。至此,偌大一个家庭只剩下魏宗寿、三子魏啸仪、麦秀和争子。此时的魏啸仪已经是留过洋的国民党的一个团长,魏啸铭死后,他带走了争子,至此,小说以这样一句话结尾:这时候,太阳终于挣脱山体的羁绊,跃上空中。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上,一个人的命运瞬息万变,难以琢磨。人们常常说,事在人为,而往往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中,似乎是各种各样的事情牵着人走。魏啸铭开矿遇到土匪,只因为说矿上实在没钱,就被阉割;魏啸才糊里糊涂和弟媳妇上床,内心有愧,最后舍命保住魏啸铭,却撂下一句“欠你的,我拿命还”;而魏啸才死后,魏啸铭似乎一下子原谅了他,似乎一直以来他耿耿于怀的都不重要了,他也不再怨恨,而是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在世俗世界,为了养家糊口,与人勾心斗角。是这样,就是勾心斗角,得到自己认为属于自己的,争强好胜,处心积虑,心机勃勃。在人物的表现上,不得不说疼痛感在这部小说中的重要性。疼痛似乎是人生存在的依据,只有疼痛才能让人切实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然后抵抗疼痛,以此走出人生之路。除了这些,没有什么是值得小说中人物追求的,生活在他们那里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的反应是对灵魂的架空,而实际上却是以灵魂架空的方式追求灵魂的实在。就像人和生活本身就是历史一样,人和生活同时本身也是哲学。我相信,这是这部小说最内在的精髓,也是最能表现存在主义根本之义的基调。不知道作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作品中最可贵的——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摹写,表现生活在人心灵上投影的真实性,并以“疼痛”的感觉来强化。反观普通人的生活,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可以在生活上“自觉”,不被生活牵着鼻子走?多少人的生活、生命不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应对?尤其在动荡年代,生存显得更加卑微、无尊严——甚至可以说,这是现实生活的常态。也是因此,哲学、文学千百年来不断以理想化的方式追求的“有尊严的生活”、“诗意的生活”才显得崇高,才值得人去追求。这样一种基于存在主义哲学要义的,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挖掘与表现,还使得小说中人物有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解读可能:人物只是生活的外化,是疼痛感不同形式的外化而已,在实质上,人人相同。这主要表现在魏啸才、魏啸铭和争子这三个人物上。魏啸铭被阉割之前是一个比较阳光、受人喜欢的小伙子,单纯,有激情,先是在外地当学徒,结婚后又和麦秀生活在爱情缠绵的温柔乡中,似乎并不十分看重物质财富,这使人感受不到他的存在,直到这一切都被两件事改变:一是被阉割,再是老婆和大哥私通。魏啸才则一直是一个“驴子”,走路咚咚作响,冒失,孤独,年轻时他以自己的爱情为代价,救父亲出狱,承担家庭压力,经受一次死里逃生,不管是来自情感上的痛苦,还是由于家庭压力的无奈,都使这个人物饱满可感,而随着家庭条件好转以及他和弟媳私通的结束,这个人物又慢慢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魏啸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两者结合来看,两兄弟可以说是一个人,魏啸才是这个人的青年,而魏啸铭是这个人的中老年,一前一后,生命接延。更有意思的是,魏啸才和弟媳妇麦秀生的争子,事实上是魏啸才的儿子,而名义上也是魏啸铭的儿子,在魏啸才魏啸铭死后,他又将继续这个人的一生。小说对疼痛感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让人过目难忘的至少有四次:一是魏啸铭被打被阉——魏啸铭痛得刺骨,伴着一声声的惨叫,感到身上的皮肉在一寸寸地裂开。渐渐地,疼痛消失了,后来竟生出些快意;二是魏啸铭埋葬魏啸才——“哥——呀!”一声高音快板在空旷寂静的梁湾里骤然响起,魏啸铭看着走远的人们,从一处僻静的梁湾里转出,来到魏啸才的坟前,两手抱拳,冲着新隆起的坟堆,深深一揖。“……兄长上马两泪淋,叫人难舍又难分,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三是王哈萨被焦县长毒打——鞭子叭叭地落下。鞭梢过处,一道渍红,血渗出来,蚯蚓般地游动着。王哈萨的身体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惨叫一声比一声凄厉;四是魏啸才死后魏宗寿大骂汪雨量——看到汪雨量正关切地拉着自己。一股黑血涌上头顶,他猛一甩手,“我把你个驴日的,都是你害下的!”抬腿一脚踹过去。汪雨量应声趔趄着后退几步,跌坐在地上,怔忡地望着暴怒的魏宗寿,片刻,一抱头,圪蹴在地,一声“亲家——”还没落音,便扯出驴一般的干嚎。魏啸铭和王哈萨遭毒打是对身体疼痛感的表现,而魏啸铭埋葬兄长、魏宗寿脚踢汪雨量则是心的煎熬,长期的压抑、积聚使得情感一刹那间爆发而出:魏啸铭长期的压抑与怨恨都随着魏啸才的死亡告终,而他是为了救自己才死的,那种痛苦轻飘又沉重,难以把握,无法名状,所以作者用魏啸铭的秦腔来表现;魏宗寿对汪雨量的不满在丧子的一瞬间爆发,不料换来的竟是汪雨量压抑在心中的长期的委屈,他只喊一声“亲家”便嚎啕大哭,其间千言万语难尽的东西都出来了,而这些,魏宗寿是可以体会的。汪雨量并非要拆散魏啸才,可是自己已经有了“克夫命”“扫帚星”之称的女儿错过这个机会也许就真要一辈子守寡,他是不得已的——他的不得已背后是几千年父母对子女应尽的一些义务的传统,是他自己难以大大方方言表的现实处境。疼痛感的描写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酝酿、积聚的,并且和文化传统、和一个人的现实处境都无法分开。简单说,一个人有如此的生活,必有如此的疼痛。这也正是前面所说本能的生活所必须面对的疼痛。在强大的现实和传统面前,人似乎更多的是遵循它们的惯性,而无法有多少所谓的自我选择。这部小说中,这样的疼痛感让人觉得好像鞭子、刀子、丧事是落在自己身上的,而不是大多数作品中给人听故事、看电影的感觉。没有对生活极其深切的感受,没有对惯常生活所遵从的文化传统的深刻体察,没有文学的敏感性,没有对疼痛感的敏锐感受,大概是很难写到这个程度吧——小说的作者腿脚不便,我想,这多少和他的自身遭际有关吧。个人的疼痛感汇集起来就是家族的疼痛感,再扩大,就是地域的,时代的,是命运的。这也是一个人一个作品的历史性。魏宗寿由于汪秀英的事情,一辈子都和汪雨量明争暗斗,而到最后,老婆和大儿媳被乱兵所杀,两个儿子也都死亡,小儿子带着孙子远走奇台谋前程,家里只剩下他和麦秀。“原本偌大的家口,竟零落到如此悲凉的境地”,他只能一个人在夜里老泪纵横。汪雨量呢,境况一样,一辈子修的大院子,老伴去世,原来住在家里的外孙女娥娥也远走他乡,儿子在外当官,也只能一人挥泪叹息,“都是命啊”。然而,不仅仅止于此,小说翻来覆去即便是喊爹骂娘,过后要说的,依然是:不管是谁,不管遇到怎样的灾难,生活还得继续。因此,魏宗寿汪雨量压抑自己的孤独和悲廖,魏啸仪带走了争子——既是魏啸才的儿子也是魏啸铭的儿子,希望孩子能有好前程。太阳,也“终于挣脱山体的羁绊,跃上空中”,哪怕这太阳是朦胧的、虚幻的、艰难的、昏暗的。是的,生活强大,命运无常,一个具体的人的命运、生死,似乎都微不足道,似乎都像木垒河的人一样,跟着人之为人的本能不断延续,接受生老病死。但虚拟的人,作为理念的人,以理想的姿态出现的诗意的人,有尊严的人的生活,却生命力强大,生生不息。而且,这个无限延续的正是对人之为人的灵魂的追求(即便如前所述,很多时候这表现为本能生活对灵魂的架空),是对人之为人的理想的一种无限的体认,是人的哲学之义。这就是这盘疼痛的菜,我所品到的。对了,前面还说到《白鹿原》,要是相比,如题所说:《木垒河》比《白鹿原》好在了哪里?说了那么多,我觉得已经很明确了:《木垒河》味道突出,耐嚼,尽管也许一些地方刀工有瑕疵;而《白鹿原》,优在咸淡相宜,也缺在咸淡相宜。《木垒河》是一盘疼痛的菜,也是一盘强大的菜。诸君请大快朵颐。

很好

很好的书,很有特色。值得细细的品读,有故事有情节,一副壮丽的画面。这类的题材是很少见的,现代社会缺少这种风格的作品,也是一个补缺的好机会,希望大麦、

很好

很好的书,很有特色。值得细细的品读,有故事有情节,一副壮丽的画面。这类的题材是很少见的,现代社会缺少这种风格的作品,也是一个补缺的好机会,希望大麦、

乱世民国的命运悲歌

去过新疆的可能都会首先感慨于新疆的自然风光之美,然后再慢慢感受其中的人文风俗之韵。木垒河原本叫芦花河,后因为历史典故的原因改名为木垒河,可见已经有一定的年头;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着的弹冬不拉、敲手鼓、唱京戏、吼秦腔的人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本《木垒河》意在回忆曾经在木垒河小城曾经发生的故事,政权的更迭、军队的进入、外来的侵略等等,以及在那种乱世中我们的先人们生活的各种悲惨与艰难。一条木垒河,多少屈死鬼!人生如戏,戏里面的编排就是命运,对于命运人们不能选择接受或者拒绝,但可以选择顺从或者抗争,每一次的选择会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影响自己的一生,只是在当时并没有预测未来看透命运的智慧。《木垒河》用质朴的新疆语言和跌宕的情节,编排了一出发生在民国新疆的苦戏,在那个饱受战火肆掠和社会动荡的年代,每个人的生活都披上了不安和痛苦的外衣,即使是自己努力地与命运抗争,换来的也只能是一时的喘息和苦短的欢愉。命运中的各种作弄、世态炎凉的境遇更让人觉得生活的艰难,汪秀英三次出嫁未成便守望门寡已足够令其悲痛,她在魏家遭受丈夫的冷遇甚至背叛、首次怀孕的流产更是令人欷歔,最后惨遭匪兵的奸杀,一生的苦痛从未断过,相比之下婆婆的爱护、生下娥娥的一点点幸福,真是少之又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木垒河静静流淌,不仅养育着周边的城市和乡民,也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乡民的疾苦,见证每天在城市和人民之中上演的戏。因为地处偏远但又物产富饶,木垒河城不仅成为了兵家争抢的地盘,也成为了土匪和外界力量掠夺的对象,《木垒河》叙述的就是从民国开始一直到军阀占据新疆、解放军进军新疆那一段历史。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发生在木垒河边上的种种苦戏一直在延续,书中重点描写的魏姓家族在这段时期的坎坷流离,先是户主魏宗寿因为西城门坍塌家庭破产,后二儿子魏啸铭被阉割,大儿子魏啸才被炸死,媳妇魏陆氏和儿媳妇汪秀英被匪兵杀死……诸多的家庭变故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成为了那个乱世中诸多苦戏中的代表。乱世有乱世的不公,太平社会也有社会的不平;我们很多人可能在人生初期都如同魏啸铭那样顺利、乐天,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被生活阉割了,然后开始自己生活中的各种蝇营狗苟;生活总得继续,就像木垒河中的河水一样,生活需要我们维持下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情仇,有喜乐哀怒。生活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木垒河》除了给我们讲述故事之外,还在告诉我们道理:生活总是掺杂着各样的戏份,不管幸福或者痛苦,顺利或者挫折,时间的脚步总会催促我们继续我们的生活,就像木垒河里的河水一样,静静地流淌,滋养着我们,也和我们一起承受着生活的幸福与苦痛。

民国的那段历史

图书,描写了民国的历史,从一个家庭中每位成员说起,反映了老百姓过的真累,真辛苦。中间缠绕复杂,抢匪以及战乱是个难过的坎。能平安度过就是福。读过有种悲伤隐在自己的内心中,很是不快。可能这就是作者想要的结果吧。总感觉,这书还缺了些啥,一时也说不出来。


 木垒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