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帝星升沉(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历史 > 1644.帝星升沉(上下)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806237687
作者:果迟
页数:652页

章节摘录

大将南征胆气豪望着陈演迈着蹒跚的步履一步步退出,崇祯心中已十分鄙视这老厌物了。心想,国家到了这个地步,要钱他一毛不拔,要担责任他双肩下垂。身为首辅,可不是摆着看的,养着这种尸位素餐的人,岂不要败坏风气?他背着手绕柱徘徊,越想越气,于是提笔写了一张朱谕,立命陈演休致——眼看大明就要完了,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可怜的崇祯皇帝岂知,陈演早就在寻退步抽身之计了,为等这张朱谕,只差没有开口乞求。这里崇祯令陈演退休,那边便有人将可能要迁都的消息传出去了,一时朝野大哗,群臣纷纷上疏,好说歹说,各言其是。崇祯皇帝索性将两派人全召集起来会议,并将李明睿的建议做个由头,让众臣当面各抒己见。心想有话就讲,有屁就放,免得背后乱说,到时九九归一,总要议出个结果来。于是,崇祯皇帝端坐养心殿御座,待群臣行礼毕,分列两班,他目光炯炯地扫了众臣一眼,开门见山地说:“眼下流寇猖獗,前锋已渡黄河,余应桂督师,很不得力,眼看京师危急,有人建议朕南迁留都,各位以为如何?”因建议是自己先提出来的,李明睿虽明知反对的很多,自己行将成为众矢之的,但既然提出,便不能退缩了,于是,先出班磕头奏道:“皇上圣明,据臣所知,目前以李白成为首的这股悍贼,十分猖獗,前锋已于正月初三渡过黄河,朝廷守备空虚,兵饷两缺,余应桂等督抚望风溃逃,三晋行将不守矣,若待流寇北上犯阙,岂不食脐无及?兵法上说,宁亡三城而悔,毋亡咸阳而悔。所以,臣敬请我皇朕躬早断,车驾暂避留都,待在江南站稳脚跟,然后再从容收拾未迟。”李明睿说完,金之俊立刻站了出来——救亡图存,就在此举,他是早有此意,只是动作稍慢半拍,李明睿已着先鞭,眼下他只要看一下众人的神色,倾耳听一下众人的耳语,便明白反对的居多,心想,这是最后一招了,此船过后再无舟,待流寇占领山东,便要退也迟了,于是出班从容奏道:“据臣所知,眼下我军摆在大同、宣府一线虽仍号称百万,但虚数居多,能战者更是大打折扣,且败兵孱将,朽甲钝戈,无粮无饷,就如一堆散沙;以残缺之师对气焰方张之敌,掌兵者纵有鲁阳挥戈之志,崆峒倚剑之雄,恐也抟沙乏术,无力回天。古人云:上智不处危以侥幸,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智安于危以自亡。因此,臣以为时至今日,切不可心存侥幸,迁都之议,势在必行。”金之俊说完,曾应麟也马上桴鼓相应,他认为纵不迁都,也应先遣太子南下监国。有他们三人带头赞成,原来一些已看出这步棋却有顾虑的,便也站出来说话了,好些人赞成迁都;而反对的却在考虑,这就是形势明摆着,若不迁都,你便要拿出回天的手段来,可这些人却只有嘴上功夫,既舞不动大刀,也指挥不了大军,于是,只好摇头叹气,不敢出声。眼看就要成议,不想兵科都给事中光时亨突然出班,且出语惊人:“臣以为,主张迁都的都该一个个杀无赦!”崇祯眼见主张迁都的占了上风,正暗自得意,心想陈演老贼不愿担责任,有众臣出面,朕便有交代了,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由吃了一惊,望着光时亨,痴痴地说:“卿,卿何出此言?”光时亨匍匐丹墀,虽煞有介事地颤抖着,却言简意赅:“皇上,今日之事,与安史之乱何异?太子监国,可是欲效唐肃宗故事乎?”崇祯闻言,一下大梦初醒。当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仓皇奔蜀,儿子李亨趁机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肃宗即了大位,玄宗便只能“蜀江水碧蜀  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了。眼下的崇祯皇帝经光时亨这么一提醒,不由在心里说:该死,朕只想到宫室壮丽,祖茔在兹,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事呢?朕四十岁不到,春秋鼎盛,可不 能就当太上皇,况且太子还太嫩了些。一时心潮起伏,坐立不安,眼睛狠狠地盯着李明睿与金之俊等迁都派,心想:李明睿眼下正伴读东宫,金之俊与之往来密切,他们莫非在想拥立新君?想到此,便在心里狠狠地骂道:真该死,你们原来另有所图,亏光时亨提醒,要不,岂不跟着你们把自己卖了?想到此,火气又上来了,思想一下转了一个大弯,乃挥手让光时亨退下,却把冷飕飕的目光,狠狠地盯着金之俊等人,连声冷笑说:“哼,真是奇谈怪论,纷纷出笼了,流寇尚在千里之外,这里竟真的有人要逃,怪不得流寇说尔等为食肉纨绔,吃糠犬豚,这真是一言中的。试问尔等,我军摆在宣大一线,尚有百万之众,数目确凿,兵部有册可查,大打折扣之说,从何说起?且明明都是百战之师,又何所谓朽甲钝戈,败兵孱将?诚不知持此论者,是何居心?”李明睿、金之俊等人一见皇上突然翻脸,不由大吃一惊,尤其是皇上那可怕的眼神,雄猜阴狠,刻薄寡恩,忙一齐匍匐丹墀,磕头请罪。崇祯不理睬他们,声调却明显地高亢起来,似是向群臣慷慨激昂地演说:“今日借此宣示内外臣工,朕上承祖宗之丕业,下临亿兆之臣民,十七年来,虽内忧外患,国运艰难,但朝乾夕惕,心中不敢稍有懈怠,且不说流寇上逆天意,必遭天谴,就是真的天意难回,朕也早已做了身殉社稷的准备,所以,凡动摇人心之议,不必再提,否则必遭重咎,到时莫谓朕言之不预也。”

前言

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中国历史舞台上真是群星璀璨——凡是想玩政治的玩家,从天潢贵胄到山野村夫,纷纷粉墨登场,竟后出现五个皇帝,这就是: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大清顺治帝福临、大顺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顺帝张献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们中,若不以成败论英雄,除了那个朱由崧,其余个个称得上是强者,中原问鼎,杀来杀去,最后剩了一个顺治——其实是多尔衮。个中原因,先不要去管它,巧的是同一时期,竞出现了三个“顺”字。“顺” 字从川从页,与“逆”相反,应是顺畅、顺应之意。能人们看中这个字,用它来做自己的年号或国名,无非是想表明自己“顺乎天而应乎人”,这皇帝当得名正言顺,今后顺顺遂遂,可传之万代。不过,纵观史籍,“顺”字似乎不是一个吉祥的字眼儿,古往今来,用此字做年号或帝号、国号的大有人在,他们想“顺”却似乎都不太“顺”。据史载:较早取“顺”字为年号的,有唐朝的史思明,他杀安庆绪自立后,一度改国号为“大燕”,建元“顺天”,但不久即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了;这以后,金末的杨安儿在山东建元“天顺”;五代的马希范在长沙建元“应顺”;大理国的段思聪在云南建元“顺德”等等等等,最后都是 “鸦鸦乌”收场;直至元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妥懂帖睦尔——不知怎么也叫顺帝,因群雄并起,天下大乱,逃到大沙漠中也还是被人杀死;最有趣的是在宋朝,那个叫李顺的四川农民起义军首领,据说有人从他名字——“顺”字中,竞看出他能做一百零八天皇帝,于是他真的造反了,也真的才一百多天便兵败被擒;至大明,英宗朱祁镇在复辟后改年号为“天顺”,这以前他重用宦官王振,招致土木堡之变,自己被瓦剌捉住,七年后才重登大宝。他不思教训,又重用石亨及宦官曹吉祥等人,杀忠臣于谦。未几,石亨跋扈,曹吉祥谋反,闹得政局反复,人心惶惶,终英宗之世,国事似大不顺。这以后,大野心家朱宸濠乘正德皇帝不理朝政,便在南昌造反,也建元“顺德”,但这“顺德”才叫了四十三天便叫王阳明给收拾了,自然说不上“顺”。细心人还发现,大明的太祖朱元璋得国于元顺帝,传了二百七十六年,但大明的江山最终也失于带“顺”字的人:李自成建国大顺,张献忠建元大顺,终于将崇祯皇帝逼得在煤山上了吊。可李自成、张献忠也不是出天子的气候,最后落得让清朝的多尔衮“顺”手牵羊。要说六六大顺,多尔衮倒真称得上,故清世祖建元“顺治”——这真是玩弄文字的人,最终也被文字嘲笑。其实,顺天是容易的,几千年来,“天”已是一条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们都得穿的花短裤,好遮住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一旦改朝换代,失国者谓之“天意难回”;得国者则谓“受命于天”,堂哉皇哉,坐在宝座上自鸣得意,不会脸红。孔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天何言哉?要说顺天,真是只有天晓得。能人们见天不会说话,便一个个宣扬自己“顺天”,下边一句“应乎人”就不去管了。这么多“顺天”或“天顺”的皇帝年号,几曾见叫“顺民”的?倒是个个都要民去顺他,不然,赫然震怒,砍得你人头滚滚,血流漂杵。可怜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农夫子,若没人领着造反,他们便只能喊“皇天”去。据说,李自成进北京时,曾下旨将乾清宫那“敬天法祖”的匾额改为“敬天爱民”,而且,早在进入河南时,便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此话不知是他那个急功近利的副军师李岩出于宣传的需要,还是闯王本人的“脱口秀”,反正一下就号召了不少的人,但这以后就没有下文了,老百姓干巴巴地等着,还来不及沐浴皇恩,他便被多尔衮追得四处逃命了。假设他能成功,从他进入北京前后的行为举止看,一定比以往的皇帝好不到哪里去。要知道,李自成心里也是念念不忘皇帝宝座的,就是在山海关被杀得大败,临撤出北京也不忘在武英殿举行登基大典,要是他真的当成了,你不纳粮他和文武百官及三宫六院的后妃们吃什么?何况他要比你吃得好。倒是那个以异族入主中原的爱新觉罗氏还实在一点,他们虽不说“不纳粮”,却宣布“永不加赋”,据说,这一条规矩定得死,直到溥仪下台前,也没有违背这祖训,爱新觉罗氏也就因此在中原的历史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了二百六十七年。其实,老百姓心中还是有杆秤的——不听你怎么说,但看你怎么做,“顺天”是空心汤圆,“顺民”才名归实至,其结果也就是民顺他,因而天下太平。可是,古往今来,有几个皇帝明白天意即民心?试翻十七史,朝代更迭,花样翻新,红脸杀进,白脸杀出,到头来仍不过恶性循环。千古兴亡多少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内容概要

果迟,生于1946年,湖南湘阴人,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历史题材的短、中、长篇小说及电影文学、戏曲作品多部。

书籍目录

从顺字说起(代序)一 崇祯皇帝  1 想起了魏忠贤  2 官贪吏要钱  3 御驾亲征  4 募捐  5 国丈不捐太监捐二 白龙鱼服  1 吊亡  2 君臣际会  3 无心救驾  4 文武百官个个该杀  5 首辅怕担责任  6 大将南征胆气豪三 大顺皇帝  1 李岩执法  2 防患于未然  3 天之高,地之厚  4 宁武城  5 变数  6 吓垮了韩霖四 摄政王爷  1 潜龙勿用  2 多尔衮的抱负  3 十七年前的故事  4 豪格的阴谋  5 处变不惊   6 摄政王  7 决计南征  8 君臣定大计五 崇祯皇帝  1 崇祯罪己  2 还有大军五十万  3 金之俊出山  4 北京在望  5 银子不如烧饼六 大顺皇帝  1 最后的门槛  2 英雄与美人  3 来自山海关的警报  4 群臣劝进  5 悉数难逃七 雄关内外  1 山海关成了世人注目的焦点  2 吴三桂翻脸  3 借兵   4 决计讨吴  5 关键的一天  6 榆关初战  7 走投无路  8 欢喜岭  9 乾坤一掷  10 吴三桂受封八 大顺皇帝  1 冷暖北京城  2 决计南走  3 李自成登基  4 一把火九 摄政王爷  1 皇上早就登基了  2 奇遇  3 多尔衮的难处十 大顺皇帝  1 一败再败  2 刘宗敏割爱  3 私议出走  4 李岩被杀十一 摄政王爷  1 多尔衮执法  2 孔孟如此可恶  3 满人不学汉人  4 万里车书盍混同   5 国难莫做大臣  6 凌逼南明使者  7 小皇帝的恶作剧  8 二王掣肘  9 何不自己当了十二 大顺皇帝  1 土崩瓦解  2 风雪走襄京  3 父老兄弟  4 雪拥蓝关十三 豫亲王爷  1 跃马虎牢关  2 窝里斗  3 哀扬州  4 哀金陵  5 哀大顺   6 末路十四 摄政王爷  1 床底下抡斧头  2 从头做起  3 阿济格“睡筛子”  4 民胞物与  5 三朝天子一朝臣 尾声 顺治皇帝

作者简介

《1644,帝星升沉(上下册)》以极其流畅的笔法,生动、深刻地描述了1644年间5位皇帝: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大清顺治帝福临、大顺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顺帝张献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的成败过程,以新的历史观来分析他们失败和成功的深层因素,重新塑造了众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形象。
1644,大明王朝崩溃,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胜于北京,败于山海关,大顺政权覆亡;张献忠纵横于巴蜀,消亡于巴蜀,大西政权被灭;南明福王福建称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清兵入关,顺治称帝,中华民族掀开了新的篇章。1644,是历史的拐点。《1644,帝星升沉》以极其流畅的笔法,生动、深刻地塑造了众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形象,以新的历史观来分析失败和成功的深层因素,《1644,帝星升沉》将会是2007年的一个阅读热点。

图书封面


 1644.帝星升沉(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标题党一次。1644,大明王朝崩溃,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胜于北京,败于山海关,大顺政权覆亡;张献忠纵横于巴蜀,消亡于巴蜀,大西政权被灭;南明福王福建称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清兵入关,顺治称帝。套句俗话,多事之秋啊多事之秋,这一年可真够折腾的。从时间上讲,其实也不光是在这一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或是应了天命或是断了气数或是掌握了时机或是巧合了阴阳,1644风雨飘摇却终归尘埃落定。赢家,顺治。那时顺治尚为幼齿,仅作为大清代表出席。多尔衮虽说战功卓越可毕竟名不顺最后还兵败美人关就委屈下了。输家,崇祯,李自成,张献忠。那福王无论文治武功乃至个人性格和影响力均与这三位相差甚远就忽略了先。看这赢家顺治,输家崇祯李自成张献忠想到什么?麻将。并非三缺一。五代十国的历史纷纷扰扰纷纷扰扰,及是热闹但仍不如1644,因为没有一位有野心有魄力有能力有智谋的英雄出现横扫天下收拾残局,而1644精彩在于,扰扰纷纷之后依然可以平定下来。便如一泓池水,乍起波澜容易,滔天气势也不难,难于如何将滔天洪水还原为碧波如镜。大清王朝出现,纷争之时,一统天下。帝星升起。而另三位,帝星沉沦。网上并没有关于作者果迟详尽的介绍,对于流畅文字这一说法保留意见,脉络尚属清晰,作为闲暇读物就好,以故事方式行文,多少有些疏漏。不过我喜欢这本书的题目,《1644,帝星升沉》。单纯的喜欢。公元1644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看狼烟升起,岁月悠悠这万千英雄横空出世见中华大地,逐鹿群雄。纯属YY言语。事实上,1644年,称的上英雄二字的,确是不多。【脉络】1644年也是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都决定着历史的走向,找到的,却只是大概而已。欲知具体者,请读《明史》。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进入北京,推翻明朝,明思宗自杀。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5月27日——吴三桂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被随后被入关的清朝军队驱逐出北京。6月5日——多尔衮入关。清朝入主中原。8月,张献忠带兵入川,攻陷成都,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了大西政权。9月20日——清顺治帝驾车由盛京出发,迁都北京,沈阳成为陪都。10月30日——清世祖福临定都北京。顺治元年。注意到了么?李自成是大顺军,张献忠是大顺元年,福临是顺治帝。当然,不仅仅是这些,那些看似细小不值一提的事件或许在那个时候左右了局势,或许某些人比如低微幕僚的一句话导致了帝王的深思,种种种种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有几个数字,几个年代,以及盖棺定论的人物冷冷地在地下深思他们的失败与成功,不过四个字,成王败寇。【王者】第一位,崇祯。少时父亲和我读史,说,崇祯其实算是个好皇帝,只不过底下的臣子不服管束,先人留下的烂摊子太过沉重再加上李自成张献忠多尔衮之类虎视眈眈风云乍起,天命而已。每每不以为然,崇祯虽将魏忠贤除去但依旧没有吸取教训重用宦官,这不禁让人怀疑除魏有报私仇平民愤而并不是从国计民生考虑之嫌。再加上赐死袁承焕之举是君主之大忌用人而不信。后大灾民怨沸腾不知平息,自成揭竿而起无能平叛。野史所记与陈圆圆恩怨纠缠。任皇太极坐大而不知扼杀于摇篮之中。亡国之君自杀前先杀妃子公主。从文质武功个人魅力尚不如多尔衮,此种君王,很难相信是个好皇帝,纵使有心励精图治,事事亲历而为,也只是说明不会权术而已。好的君王,权术是玩的好的。会平衡朝中局势,会利用各臣子的特点,而不是事必躬亲。玄烨在这一点做的很好。第一位,崇祯,我不喜欢他,最后死还要弄成吊死鬼。可惜了万寿山的槐树。这只是孩子话,从大方面来讲,崇祯算是大明朝个人素质比较好的一位,十六岁登基之前明朝依然风雨飘摇,一人之力难挽大厦将倾。历史的潮流,不会为一个人的阻挡而停滞不前。崇祯如是,自成依然。《明史》最后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此话虽有过誉而拉拢明朝遗老遗少之嫌,但也不算过分。第二位,李自成。李自成可能是中国封建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二十三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巅峰到谷底的思想变化心理斗争恐怕除了他自己我们都无从揣测。历史书上常常将李自成的失败原因归于滥杀百姓,错杀将领,奢侈度日等等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曾一度好奇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到底都有哪些后来好奇是不是为了和工人阶级的四个先进性相对应再后来明白历史书并不代表历史。好闲话少叙归于正传。我个人对李自成是稍有好感的,来源于姚雪垠的同名历史小说《李自成》,里面的闯王英俊潇洒大气魄嗯气势凛然然后视死如归之类之类的大丈夫行径真是动人,想想还记得一点,恐怕记得不完整了,当年背的。似乎是收服座山虎那章,第一卷吧。李自成说:“官军五更将攻寨,我必须先除掉寨内祸根。坐山虎和他的几个亲信头目狼心狗肺,犯下了六条该死的罪……暂且留下坐山虎,把别的都斩了……割下首级后说,“你们各位,不管近来做过什么对不起我李闯王的事,从此刻起一笔勾销。”然后饮血盟誓。狠辣而智谋。却也只是一个山大王而已。个人的多疑奢侈,刚愎自用,无用才选将之能,而将士离心,内忧外患,怎可不败?兵败后于顺治二年湖北九宫山死亡,另说为僧或隐居,想还是死去比较合乎常理,杀戮过重而历经世事如何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又如何心清若水悠然隐居?第三位,张献忠。正史中描写张献忠者读之不多,《明史 流贼列传》中说,张献忠” 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诡开科取士,集于青羊宫,尽杀之,笔墨成丘冢。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又遣四将军分屠各府县,名草杀。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下殿,獒所嗅者,引出斩之,名天杀。又创生剥皮法,皮未去而先绝者,刑者抵死。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贼将有不忍至缢死者。伪都督张君用、王明等数十人,皆坐杀人少,剥皮死,并屠其家。”鲁迅先生也曾说张献忠杀人因为他得不到江山而我得不到你也得不到的思想作怪。而蜀地悠悠几年张献忠之太庙香火颇胜,种种说法不一而足,历史若姑娘般为取悦某人而擦脂抹粉,不知献忠在地下有灵,是不是想为姑娘打一盆洗脸水。而所谓的七杀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他亦为人,为何不作表率呢?第四位,福临。在公元1644年,福临尚为七岁幼童,比起另三位来说不在一个层次之上,此时清朝掌权者为多尔衮,以及孝庄。而此二人均甚喜之,写起来恐多,且非帝王,故不在此赘述。另,福临出名的并非文质武功罢,虽说在多尔衮病逝后在加强皇权和缓和民族矛盾方面有许作为,但提起福临,总会想起董小宛。【结语】本是还有【英雄】、【美人】、【将领】、【文官】、【宦官】五部分的。此次书评,节选【帝王】片段,作为《1644,帝星升沉》之书评。浅薄之见,仅博一笑而已。【博】首发http://iyuxiao.blogbus.com/logs/23699556.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唉,感叹历史!伤感!
  •     书质量不错,应该是二手,有点旧,但是物有所值....总的来说不错,还没看,很期待
  •     看了评论后动心买的,据说不错,价格便宜的好书。
  •     xihuan qingchang
  •     多事之年
  •     600多页的书,厚厚的两本,价格才22块,当当的书很实惠。

    这部小说很值得一看,语言流畅,情节曲折,把几个关键人物都写活了,李自成的优柔寡断、目光短浅,多尔衮的善纳忠言、志向高远、问鼎中原,崇祯的善恶不分、大势不明,等等,让人看罢难以释卷。

    好书,值得推荐。
  •     30本书,慢慢读完在仔细写吧
  •     明末清初,和许多许多乱世一样,英雄豪杰辈出,也是社会大发展之时。无论是崇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都是性格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李自成要是能眼界开阔、崇祯要是能用人专一,也不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可是历史不能假设。“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     满200减100时买的,很厚的2本才22块钱,很划算,而且有我喜欢的多尔衮。
  •     最混乱的一个年代,皇帝命运
  •      只能算还可以
  •     開頭寫同順字有關聯的皇帝幾乎沒有什麽好結局還是不錯的,作者文筆甚好,能看得下去
  •     这种史实谬传都分不清楚的作家,居然还写成了情景还原式的模式,建议去写架空比较合适
  •     该书非常精彩,是我所看见过的描写明清交替之际写得最为精彩、视角最新颖公正、文笔最流畅、构思最完整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