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作品集 > 生活之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300077659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510页

章节摘录

  五、伪信仰  1  有关爱上帝和爱他人的生活法则是简单明了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具有理智,就可以在自己心中感受到这种法则。因此,假如没有伪教义,所有的人就都会遵守这个法则,天国也就会降临尘世。  但是那些伪教义随时随地都在教人们把并非上帝的认做上帝,把并非上帝法则的认做上帝的法则。人们相信了伪教义而疏远了真正的生活法则,不去履行这真正的法则,这样一来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艰难而不幸。  因此,不应该相信任何教义,如果它与爱上帝及爱他人的法则不相符的话。  2  不要认为,一种信仰之符合真理,乃因为它早已存在。相反,是人活得越长久,真正的生活法则才在他们心目中变得越来越明确。如果这样认为——我们如今应该相信我们的祖祖辈辈所相信过的,这就如同认为,等你长大了,你穿上孩提时的衣服就正合身了。  3  在所有民族中总是有这样的人,他们暗自说,只有他们才懂得上帝的真正的法则。这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话,总是煞有介事地讲述那些上帝的奇迹,并说由此可见,他们所教导的那种法则就是真正的上帝的法则。除此之外,这些人还把他们的这种法则写进书里去,让人们相信,这些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理,因为这些书是上帝亲自授意和亲自写成的。  这些都不是真的。上帝的法则并非只昭示给某些人,而是对每个人都不偏不倚,只要你想懂得它。奇迹从不曾有过,如今也不存在,一切有关奇迹的故事都是虚构的。而那些所谓每一个字都是真理并由上帝授意的书也不是真的,所有的书都出自人手,并且在每一本书中都可能存在有益的或有害的、真的或假的东西。  4  我们常常为不能信奉我们的父辈所信奉过的而伤心。我们应该做的不是为此而伤心,而是努力为自己确立一种信仰,我们应该能够坚定地信奉它,就像我们的父辈曾经信奉他们自己的那样。  ——马蒂诺①  5  一个人要想懂得真正的信仰,首先必须暂时放弃他所盲从的那种信仰,并用理智去检验他从儿时起就被教会的那一切。  6  一个住在城里做工的人完工后动身回家。出城的时候他遇到一个过路人。那过路人说:“咱们一起走吧,我也去那儿,路我很熟悉。”做工的人信以为真,两个人便一起上了路。  走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做工的人觉着这条路不是他进城来时的那一条。于是他说:“记得不是这条路啊。”可那过路人说:“这就是那条最近的路。相信我,我很熟悉。”做工的人听了他的话,跟着走下去。可是往前走下去,路变得越来越糟糕,行走也越来越艰难。做工的人把他挣来的东西全都用光吃净了,还是没有家的影子。但是他越往前走,就越发相信,并且快到尽头时他已深信不疑,这就是那条路。其实他这样想只是因为他不愿意再走回头路,并一直希望,沿着这条路就会走到家。做工的人在迷途之上越走离家越远,陷入了长久的困顿之中。  那些不听从自己心灵的声音,而只是相信别人嘴里有关上帝及其法则的话的人,其情形也往往如此。  7  人不知上帝,这不好,而最糟的莫过于将并非上帝的认做上帝。  六、论表面上的敬神  1  真正的信仰并不在于相信奇迹、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而在于相信适合世上所有人的那种法则。  2  对于真正的信仰来说,并不需要任何殿堂、装饰、颂诗以及群众聚会。相反,真正的信仰只有在宁静和独处时才会深入人心。  3  如果一个人想用祈祷及仪式来取悦上帝,那这就是说他想欺骗上帝。而上帝是不可欺骗的,你所欺骗的只是自己。  4  真正的信仰并不在于让人懂得哪些日子斋戒,哪些日子去教堂,以及哪些日子聆听或诵读祷词,而在于让人永远在与所有人相爱之中保持善的生活,永远像乐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人。  正确的信仰就在于此。所有真正的哲人始终都在传布这种信仰,所有民族中都有人教导大家过虔诚的生活。  5  耶稣不对撒玛利亚人①说:放弃你们的信条和传统,换成犹太人的。他不对犹太人说:你们要归附于撒玛利亚人。但是他对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说:你们的想法都是错的。重要的不是殿堂,也不是在殿堂中献祭,重要的不是基利心山或者耶路撒冷,这样的时候就要到来,或者已经到来,即人们既不是在基利心山、也不是在耶路撒冷朝拜天父,真正的朝拜者将在心灵中真诚地朝拜天父,因为天父正为自己寻找这样的朝拜者。  耶稣在耶路撒冷时代曾经寻找过这样的朝拜者。如今他也在寻找。  6  上帝的国只有当那种宣扬奇迹及各种教仪的教会信仰被理性的、无奇迹、无教仪的信仰所替代的时候,才会降临到我们身边。这个时刻正在临近。这种信仰已在萌芽之中。而萌芽并非不能成长壮大。让我们等待着,并为了这个时刻尽快到来而工作。  ——据康德  7  一家主人有一个雇工。他与主人住在同一个宅子里,每天都跟主人见面多次。雇工渐渐地干活越来越少,一直懒惰到终日无所事事。主人看到了这种情形,但什么也没说,只是在碰到这雇工时就转过身去不理他。雇工见主人对他不满意,就想办法,怎样既不干活,又讨好主人。雇工去找主人的熟人和朋友,求他们劝主人不要生他的气。主人知道了这个情况,把雇工叫来,说道:“你为什么请求人们来为你说情呢?其实你天天和我在一起,你要怎么样,可以自己对我说嘛。”雇工无言以对,转身走了。这雇工又想出了另一个法子。他把主人的鸡蛋收拾起来,抓了主人的一只母鸡,把这些东西作为礼品拿去给主人,为的是让主人别生他的气。主人于是说道:“那一次你求我的朋友们为你帮忙,那时你本可以直接和我谈。这会儿你又生出法子用礼品来买人情。可你的这些东西全都是我的呀。就算是你把自己的东西拿来,我也不需要你的礼品。”于是雇工又想出了第三个办法。他编了一些为主人歌功颂德的诗,来到主人的窗前大声地吟唱起来,称主人为伟大的、无所不在的、无所不能的父亲、恩主、善人云云。于是主人又把雇工叫来,说道:“一会儿你要托人讨好我,一会儿你又拿我的东西给我送礼,这次你想得更妙,别出心裁对我又叫又唱,说我无所不能、大恩大德什么的。你又唱又叫,说我这样那样,但是你不了解我,也不想了解我。我需要的不是让其他人替你说情,不是你的礼物,也不是你对那个你无法了解的人大唱颂歌一我对你所需要的只是你的劳动。”  那些对着圣徒祈祷、求他们为自己在上帝跟前说情的人,那些想用神灯和种种祭品、用建造殿堂、对上帝大唱颂歌来讨好上帝的人,其做法与那雇工所做的如出一辙。  基督的教义指出,在上帝和人之间不可能存在中介者,生活需要的不是给上帝的献礼,而是我们的善行。  上帝全部的法则都在于此。  ……

内容概要

王志耕,田,1959年生于河北任丘,文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个人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与俄罗斯文学,出版了《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卢那察尔斯基文艺理论批评的现代阐释》(合著)等专著,以及《普希金诗选》、托尔斯泰《生活之路》等译著,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一百余篇。目前主要从事俄罗斯宗教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书籍目录

另一种《圣经》一序《生活之路》中译本/刘文飞
前言
前言(《生活之路》分册版)
第一章 论信仰
第二章 灵魂
第三章 人人同一灵魂
第四章 上帝
第五章 爱
第六章 罪孽、邪念、迷信
第七章 放纵
第八章 淫欲
第九章 不劳而食
第十章 贪
第十一章 怒
第十二章 骄
第十三章 不平等
第十四章 暴力
第十五章 惩罚
第十六章 虚荣
第十七章 国家迷信
第十八章 伪信仰
第十九章 伪科学
第二十章 努力
第二十一章 现在的生活
第二十二章 无为
第二十三章 语言
第二十四章 思想
第二十五章 舍弃自我
第二十六章 谦逊
第二十七章 真
第二十八章 恶
第二十九章 死
第三十章 死后
第三十一章 生活即幸福
世俗生活哲学的宗教阐释——译后记/王志耕
修订版说明/王志耕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托尔斯泰自己没有看到最后出版、却是他一生思想精华之所在的哲学论著作。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罕见的思想家。即使是他的长篇小说,也已经让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深刻的思想家气质,而这部被誉为“托尔斯泰临终绝笔”的著作,直接显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伟大!本书内容庞杂,写作却如同经书般简洁和朴实。托尔斯泰力求“以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这部有《圣经》般内容的大书,成为一部通俗的写给大众阅读的生活哲学。
本书堪称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总结。本书是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全书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灵魂”、“上帝”、“爱”、“不平等”、“暴力”、“国家迷信”、“真”、“恶”、“死”、“幸福”等主题。作为一部语录体、格言体的大书,托尔斯泰尽可能把人类思想的精华吸收到这部书中,所以托尔斯泰特意分成了三十一个主题来阐述,以暗示读者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问阅读,每天阅读一章。

图书封面


 生活之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托尔斯泰的名气是巨大的,一部《战争与和平》就足够名垂青史了,更不说其他像《安娜·卡列尼娜》的作品。这本500页的书不算薄,但说到思想,真的不敢算厚。如果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地位是泰山北斗,那么在思想/哲学上的地位恐怕——可能是隔壁的小山丘吧。这本书是一部摘录,不知道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出一部这样的笔记,一句一句的谈论着这个世界。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同学,他时不时总结下社会现象,感慨下人生,谈论下信仰,听上去是有那么些道理,但一转身,并没有一丁点想记得这些话的欲望。没有深入,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这本书,我扫了两遍,试着认真解读下的第二遍却最终让我决定放弃这本书。文学是直觉地表达,要的是感性的天赋;思想(哲学)则是抽丝剥茧地总结,要的是理性的思考。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终归不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好象成年后得到了孩童时梦想要的玩具,玩具拿在了手里,那个感觉却……如果可以,我想推荐给上中学的自己,在作文里引用几句,也许可以加点分吧。。。
  •     “有一个人问哲人: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什么人是最重要的?生活中什么时间是最重要的?”哲人认真的回答到:“最重要的事是与所有人共同相爱,最重要的人是此刻所交往的人,最重要的时间是现在的时光。” 一切生命只有一个可靠的导师。这个导师就是万物的灵魂,它使每个生命都做其应该做的事:这个灵魂在树木里,就让它向着太阳生长;在花朵里就让它结出种子;在种子里就让它落入大地生根发芽。在人的身上,这个就让他用爱与其他生命结合在一起。 你想要自由,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最危险和最有害的口头语之一是——“大家都这样”。 我们每个人爱真理都胜于爱谎言,但当事关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却常常宁可信谎言,而不信真理,因为谎言可以为我们龌蹉的生活辩解,而真理则揭穿这种生活。 当面指责别人是不好的,因为这会令人难堪,而在背后指责人是不诚实的,因为这就是欺骗那人。最好的方法是,不在别人身上寻找坏的东西,忘掉别人的坏处,而在自身寻找不良的东西,并牢牢记住。 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因为你将来是否幸福就取决于这一点,而绝不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你。因此,不要考虑世人的讨论,需要考虑的只是,怎么加强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削弱它。 有两种人:一是自食其力,只求温饱而已,有衣穿以不裸为宜,自营房舍,止于以避风雨严寒;二是或乞求,或献媚,更常以欺诈或强权求得锦衣玉食、雕梁画栋。这两种人哪一种好呢? 一个人要想懂得真正的信仰,首先必须暂时放弃他所盲从的那种信仰,并用理智去检验他从儿时起就被教会的那一切。 ——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     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受完全相同。    我走到森林中一块空地上,爬上树顶,清楚地看到一片茫茫的林海,渺无人烟,也不可能有人烟,我走向密林深处,进入黑暗中,只看到一片漆黑,同样没有人家。    于是我在人类知识之林中,在数学和实验科学的光照间,在思辨科学的昏暗中徬徨徘徊。数学和实验科学在我眼前展现了清晰的地平线,但按其方向不可能找到人家;我在思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陷入黑暗便越深,结果我深信,出路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当我醉心于知识的光明面的时候,我知道,我不过是回避问题罢了。不管呈现在我面前的地平线多么有吸引力,多么清晰,不管沉浸在这些高深莫测的知识中是多么诱人,我已经明白,它们,这些知识,越明确对我就越无用,越不能回答问题。   我常对自己说,就算我了解科学顽强地希望了解的一切,但在这条道路上对于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的。我知道,在思辨科学领域内,虽然,或者说正因为知识的目的是直接回答我的问题,除了我给自己提出的答案以外,不可能有别的答案,即,问:"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答:"毫无意义。"或者,问:"我的生命会有什么结果?"答:"毫无结果。"或者,问:"为什么存在着的一切要存在,我又为什么存在?"答:"就是为了存在。"    求教于人类知识的某一个方面的时候,我获得非我所问的无数准确的答案,如关于星球的化学成分,太阳向武仙星座的运动,物种和人的起源,无限小的原子的形式,无限小的、没有重量的以太粒子的震动;但在这些知识领域中,对于我的问题:"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回答只有一个:"你是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东西,你是许多粒子暂时的、偶然的聚合。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构成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一切。这种聚合延续一段时间,然后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便停止,你称之为生命的东西也就停下来,你的全部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你是偶然塑成的一块东西,它在霉烂。这块东西把霉烂称作它的生命。它粉碎以后,霉烂的过程和一切问题便告结束。"知识明确的一面就是这样回答问题的,只要它严格地遵循自己的原则,它就不可能说出别的答案来。   看来,这样的答案是答非所问。我需要知道的是我的生命的意义,而生命是无限的一颗粒子,不仅不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且排除了任何可能的意义。    精确的实验科学中带有抽象议论的那一部分做出了同样含糊不清的结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发展和促进这种发展。由于不精确和含糊,这是不能算作回答的。    知识的另一面,思辨方面,当它坚持自己的原则,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的时候,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提出的答案总是千篇一律:世界是一种无限的、不可思议的东西,人的生命是不可知的"一切"的不可知的部分。我重又排除了处于思辨和实验科学之间的、构成所谓法律、政治、历史等半科学的基础的那些结论。在这些科学中,同样不正确地引进了发展、完善的概念,差别在于那里讲的是一切发展,而这里讲的是人的生命的发展。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在无限的发展和完善既无目的,也无方向,而对于我的题什么答案也不能提供。    ……    "虚空的虚空,"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那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译注:《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    所罗门,或者写了这些话的人,是这样说的。    印度的哲理讲出了如下的一番道理:    释迦牟尼是一位年轻、幸福的王子,他对病痛、衰老、死亡一无所知。有一次他乘车出游,看到一个可怕的老人,牙齿全部脱落,流着口涎。在此之前对衰老一无所知的王子感到惊讶,问车夫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这个人落到如此可怜、讨厌和不成体统的地步?当他了解到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他,年轻的王子,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他便无心乘车漫游了,命令转回去,要好好思索这个问题。他一个人闭门思索。后来大概找到了某种慰藉,因为他又兴高采烈和幸福地乘车出游了。这一次他碰到一个病人。他看到一个四肢无力、脸色发青、全身颤抖眼光浑浊的人。对疾病一无所知的王子停下来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当他了解到这是疾病,所有的人都会得病,他自己,一个健康的和幸福的王子,明天也能病成那样,他又无心玩乐了,命令转回去,重新寻求安慰,后来大概找到了,因为他第三次出去游乐。第三次,他又看到了新的景象。他看到人们抬着一件东西。"这是什么?"——"一个死人。"——"什么叫死人呢?"王子问。人家对他说,所谓死人,就是象那个人一样。王子走到死人跟前,打开来端详。"那么他以后会怎样呢?"——王子问。人们对他说,以后就把他埋进土里。"为什么呢?"——"因为他大概永远也不会再活过来了,从他身上只会生出恶臭和蛆虫。"——"这是一切人的命运吗?我也会这样?被埋在地下,发出恶臭,被蛆虫吞噬?"——"是的。"——"回去!我不游玩了,永远不再出游。"    释迦牟尼在生活中找不到安慰,他认定生命是最大的恶,把全部精神用来超脱尘世和普度众生,而且要达到这样的境地,使生命在人死后也不能复苏,从根本上彻底地消灭生命。这便是整个印度哲理的观点。   人类智慧在解决生命问题的时候所给的直接答案便是这样。    ——摘自《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拿到的和看到的不一样。
  •     一本书就是一扇门…
  •     碎片
  •     其实他很反叛的
  •     嘎嘎推荐
  •     托尔斯泰的个人观点,差不多就是那个世纪的。什么都想说,什么都点到为止。没有数据,没有分析,只有一脉深沉的感情。
  •     好像深深浅浅对我来说都不错 所以我不嫌托尔斯泰啰嗦。随着年龄渐长,希望我能不要嫌弃任何人的啰嗦。
  •     宗教信仰看着有点神圣,了解之后才发现非常变态。
  •     朴素简洁
  •     绝笔著作,另一种《圣经》
  •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     托老的最后著作
  •     不敢苟同
  •     普普通通,很感性的说教文字,缺乏逻辑分析。
  •     有些路 我看着很温暖 有些路 看着很孤单
  •     物美价廉的好书,值得阅读,五星级好评
  •     信仰的问题!
  •     “不能说侍奉上帝就是生活的目的。人的生活目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永远都是得到幸福。因为上帝愿意给人们以幸福,所以人们得到了幸福,便去做上帝想要她们做的事,去完成祂的意志。”
  •     在第二次扫完之后,就决定给他打3星了。在看过尼采和佛经之后,这样一本书太淡,没有味道,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我的兽欲。
  •     思想的光芒
  •     怎么说,对于这样的哲理性的书还是需要自己的思考来辨别吸收的。自己挺难达到这样的高境界的,但是托尔斯泰他自己做到了,所以我佩服他,不会认为这样的话虚假空洞。
  •     托尔斯泰的沉重
  •     从此以后只为培育灵魂而生活
  •     感动!
  •     句句是真谛
  •     感谢托爷留下这么一本伟大的书
  •     托氏基督教的FAQs (2014年第33本)
  •     托尔斯泰的信仰就是我的信仰。
  •     要求你做一个非常高尚的人。
  •     以永恒的代替尘世的暂时的,这就是生活之路,幸福之路。
  •     非常浅浅地度过
  •     “请灌注我,耐心、毅力、勇气等个人的品质,请让我继续读懂人心、整理好感性与理性思维;也请岁月帮我凝炼出包容、体恤、怜爱、理解、礼仪等内涵休养;也恳求饱满、深沉、强大的内心世界继续不离不弃。”
  •     呃,很遗憾,这本书实际上根本与哲学无关。只能说是一个虔诚的人对生活的感悟,包含了一些道德上的建议。意义不是很大,但对于了解托尔斯泰的道德观还是很有帮助的。
  •     它说:世间有路,路可能是那样子的,有可能在某个地方,但需要你自己去找,找到后才会知道那路是什么样子的。
  •     反反复复直至有些啰嗦的劝戒。我们的世界一百年后不是变好了,也没有为了他人改善自己,反而为了逃避困难,人们更加近视,迷失了追求上帝之路。
  •     以前在大学里读了一点点,没有读完,暂且标记上吧。以后还会拿出来重读的。
  •     这样的语录现在却没有人读了。
  •     昨天翻东西发现了这本书,曾经有段时间反复的看反复的看,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小时候一样保留着做读书笔记和写读后感的习惯。但这位伟大的小说家做到了,而且分享给了我们。
  •     其實我覺得翻譯的不是很好。。。 太厚了,有点啰嗦啊。感觉以后随便找一句话都可以说是托尔斯泰的语录,毕竟他说过的话那么多……
  •     这本书套话更多。宣传效果更佳
  •     可读性真的很一般……但是读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了解托尔斯泰,五星。
  •     指引我做最真实的自己
  •     托尔斯泰,无尽的光芒....
  •     托翁不仅是文豪,更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引路人。有了信仰,内心是宁静的,幸福的。
  •     太说教了,没意思
  •     老托尔斯泰思考了一辈子生活之路是什么,它到底在哪里……
  •     让我们记住,我们都将归于尘土,我们都将平和而温顺。三十一章,三十一天,这本书可以在闲暇时翻阅,甚至不必在意顺序,有时托老的一句话,就会为你敞开心灵的门窗。
  •     改变人生的书 与它的相遇 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吗?
  •     爱,谈何容易
  •     相当不错的译本。只是所有的本子都没有写清楚到底托尔斯泰出了多少个本子的智慧历书和伟大思想?
  •     对我帮助很大,非常值得一看
  •     尽管由于自己的无神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导致该书浓厚的基督教气息的内容很难深入我内心,但透过托翁的文字,仍然能够感受到其博爱、宽容、自律的强大精神力量。
  •     明灯
  •     老托是个理性得不能再理性的人,有时候我由衷的佩服,他所达到常人不能达到的境界,有时候又难免觉得太缺乏…怎么说?情趣?比如书里全面否定莎士比亚的著作,我只能用乔治奥威尔的话来回答,艺术是可以限度内游离在道德之外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