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我的精神家园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300118314
作者:王小波
页数:186页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0页

写小说则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些无中生有的才能。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0页

小说的艺术
王小波是一个骄傲的人,也是个敢爱敢恨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欣赏的小说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奔放之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小说家,说嗤之以鼻,也不为过。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读小说要多的艺术得去读,原来以为,小说只是一种消遣,古往今来,小说作为他的文学地位来说~~是通俗的。既然他提出了这样的一种说法,象诗一样去创作完美的小说,当然,上升到如此高的地位,也是完完全全无可辩驳的。我想说的是~~王小波对于小说的文字,艺术性象诗歌看得过于重了。语言的艺术,好比房屋的装饰,思想才是房屋的承重钢梁。
我喜欢王小波的小说,不是因为他的文字多么得优美,诗歌,而是他的思想,他的黑色幽默。读着它能够会心一笑,因为作者写到你的心里面去了。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8页 - 关于幽闭型小说

本文的主旨,不是谈张爱玲,也不是谈航海小说,而是在谈小说里幽闭、压抑的情调。家庭也好,海船也罢,对个人来说,是太小的囚笼,对人类来说,是太小的噩梦。对个人来说,更大的噩梦是社会,更准确地说,是人文生存环境。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生活不发展,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噩梦。这种噩梦会在文学上表现出来。这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这是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在生活中感到烦躁时,就带有最深刻的虚无感。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清的笔记小说,张爱玲的小说也带有这种味道: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
所谓幽闭型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做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我原始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举例来说,对数学家来说,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也可马上体验幸福的感觉,但你也发明不出来。由此就得到这样的结论: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怀着这样的信念,我投身于文学事业。我总觉得一门心思写单位里那些烂事,或者写些不愉快的人际冲突,不是唯一可做的事情。举例来说,可以写《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样的作品,或者,像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那样的小说。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象力。当然,这很可能是个馊主意。我自己就写了这样一批小说,其中既没有海船,也没有囚笼,只有在它们之外的一些事情。遗憾的是,这些小说现在还在主编手里压着出不来,他还用一种本体论的口吻说道:他从哪里来?他是谁?他到底写了什么?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0页

作为一个人,要有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5页 - 关于格调

我反对把一切统一到格调上,这是因为它会把整个生活变成一种得分游戏。一个得分游戏不管多么引人入胜,总不能包容全部生活,包容艺术,何况它根本就没什么意思。假如我要写什么,我就根本不管它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决不从爱祖国谈起。
感想:所谓格调,就是曲折委婉的表达一些隐晦的容易触发当权者神经的思想。格调高,就得从高层面来抒发感想,就如文中举的《庐山恋》,不正正当当地高喊“我爱你”,而是从“爱祖国”开始无限延伸。出生在八十年代后期的我们,没有经历过剧烈的政治震荡,也不能完全体会从文化洗礼浪潮里走过来的年轻人的爱情观。我们大多接触直白的描写,无论电影、小说还是流行音乐。我们完全接受赤裸原始的描绘,不会因其暴露而感到恐慌。相对于我们的父辈,他们从压抑的年代走过来,没有机会才青少年期触屏前沿思想,而是在小心翼翼的年代接受意识改造。但是父辈们也有思想觉悟的时候——恢复高考。改革开放,较为明朗的政治环境,让我国人民能够与外部世界进行双向交流。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美好的生活图景更是深深影响深受压抑的八十年代年轻人。这要说的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现在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格调不高。因为创造这些东西的中流砥柱就是经历文化洗礼和文化开放的八十年代年轻人,他们在政治大背景下接受高格调的教育,却在中西交流中摒弃原来的格调,这是对文化洗礼年代的明确划分界限,也可能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内在认同。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47页 - 关于:“媚雅”

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1页 - 小说的艺术

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套昆德拉的话说,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6页 - 我的精神家园

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到,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9页 - 关于幽闭型小说

这种故事发生的场景,总是一个封闭的地方,人们在那里浪费着生命,这种故事也就带点幽囚恐惧症的意味。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明清的笔记小说,张爱玲的小说也带有这种味道: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
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做一切来写。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6页 - 关于格调

要使一个社会中一流的作者去写色情文学,必须有极严酷的社会环境和最不正常的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色情文学是对假正经的反击。
如果先跟女友讨论一番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问题然后怀着忧国忧民的心互相爱抚,总格调会更高一些吧。
对于一件愚蠢的事,你只能唱唱反调。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1页 - 关于文体

<原文开始><如前所说,文体对于作者就如性对于寻常人一样重要。我必须举个例子说明我对恶劣文体的感受。大约是在70年,盛夏时节,我路过淮河边上一座城市,当时它是一大片低矮的平房。白天热,晚上更热。在旅馆里睡不着,我出来走走,发现所有的人都在树下乘凉。有件事很怪:当地的男人还有些穿上衣的,中老年妇女几乎一律赤膊。于是,水银灯下呈现出一片恐怖的场面。当时我想,假如我是个天阉,感觉可能会更好一点。恶劣的文字给我的感受与此类似:假如我不识字,感觉可能会更好。/原文结束>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0页 - 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念过文科,也念过离开。在课堂上听老师提到艺术中国词,还是理科的老师次数更多:化学老师说,做实验有实验艺术;计算机老师说,编程序有编程艺术。老师们说,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则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要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这些都是 理科老师教给我的,我觉得比文科老师讲得好。

♠感悟:现在的社会,重视立竿见影的功利科学知识,忽视科学中蕴含的艺术美。单一的灌输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往往只学到一成不变的知识,而无法体会探寻真理过程中的感受,也不能获知自然科学和真理世界暗藏的美。艺术是一个泛化的名词,可以概括为对事物的美化理解。而今,艺术却也变成经济社会中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物质产品,也成为逃避沉重教育枷锁的避难体。怀有一颗明澈的心,看透纷杂的社会乱象,保持思想的自由和领悟生活的艺术。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3页 -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相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所以说养小孩也不是那么难,只要给他满满的爱,让他不愁吃,就可以了。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5页 - 我的精神家园

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 ————很喜欢“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这句话,在不停向前走的冒险中,我丢失了很多东西,有喜欢到变成习惯的,也有不那么在意的,但我总觉得,我心里面有个角落存放着我最初爱着的东西,即使我现在看不见它,但我可以感觉到它在,只要我重新去找它,它就会如同空气一般呼之欲出,我觉得是这样。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0页 -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比有科学知识的人更容易犯错误;但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就没有这个缺点,他还有容易满足的好处。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9页

看到她们穿着合身的筒裙婀娜多姿地走路,我不知不觉地想跟上去“不知不觉”的意思是没有察觉到,没注意。但“想”却是注意到了。我无聊的觉得这好像有语病吧。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0页

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56页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行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6页 - 《关于格调》

“要使一个社会中一流的作者去写色情文学,必须有极严酷的社会环境和最不正常的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色情文学是对假正经的反击。”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废都》,当时感觉就是这是对出版、审查及各种不合理制度打出的响亮的一巴掌。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46页

人可以抱定了媚雅的态度,但你的感官马上就有不同意见,给你些罪受…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8页 - 盖茨的紧身衣

杜拉斯写过《华北情人》后说,我终于还原成小说家了。这就是说,只有书写文本能使她获得叙事艺术的精髓。这个结论令我满意,既不羡慕电影的镜头,也不羡慕比尔盖茨的紧身衣。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0页

老师们说,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友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则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要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8页

《关于幽闭型小说》:家庭也好,海船也罢,对个人来说,是太小的囚笼,对人类来说,是太小的噩梦。更大的噩梦是社会,更准确地说,是人文生存环境。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生活不发展,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个噩梦。这种噩梦会在文学上表现出来。这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这是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在生活中感到烦躁时,就带有最深刻的虚无感。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明清的笔记小说,张爱玲的小说也带有这种味道: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56页 - 从Internet说起

海明威在《钟为谁鸣》里说过这个意思: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3页 -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小说会失去一些读者,其中包括想受道德教育的读者,想看政治暗喻的读者,感到性压抑、寻找发泄渠道的读者,无所事事想要消磨时光的读者;剩下一些真正读小说的人。”
听到王小波这么说,我再也不用为自己不能像某些人一样挖掘到各种深意羞愧了,我应该还算个称职的读者,是个真正读小说的人。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0页 - 小说的艺术

照我看,杂文无非是讲理,你看到理在哪里,径直一讲就可。当然,把道理讲得透彻,讲得漂亮,读起来也有种畅快淋漓的快感,但毕竟和读小说是两道劲儿。写小说则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些无中生有的才能;我更希望能把这件事做好。 ————最近老是想看杂文、散文之类的,看不同的人讲自己的道理,看完的先生的见解后颇有感触,以前读小说不过是读一篇故事,对小说评价的好坏也不过是情节是否符合自己口味而已,但现在会更加注重小说本身的构造,并且试着去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从小说整体的塑造和情节衔接的技巧性来评价一本小说的好坏。我想自己毕竟是成长了,也变得成熟了,虽然能力有限,理解能力也还是欠缺甚多,但我会继续努力下去。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1页 - 关于文体

如前所说,文体对于作者,就如性对寻常人一样重要。我应该举个例子说明我对恶劣文体的感受。大约是在七〇年,盛夏时节,我路过淮河边上一座城市,当时它是一大片低矮的平房。白天热,晚上更热。在旅馆里睡不着,我出来走走,发现所有的人都在树下乘凉。有件事很怪:当地的男人还有些穿上衣的,中老年妇女几乎一律赤膊。于是。水银灯下呈现出一片恐怖的场面。当时我想,假如我是个天阉,感觉可能会更好一点。恶劣的文字给我的感受与此相似:假如我不识字,感觉可能会更好。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50页 - 长虫 草帽 细高跷

我知道一句话,估计除了德宏州的景颇人谁也听不懂:呜!啊靠!卡路来!似乎批评家要想知道意思也得让我打两下,但我没这么坏,不打人也肯把意思说出来,这话是我插队时学来的,意思是:喂,大哥,上哪儿去呀?就凭一句别人听不懂 的景颇话打人,我也未免太心黑了一点——那也没有凭几句哲学咒符打人黑。
文化批评还不全是“呜啊靠卡路来”。它有很大的正面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鼓舞作家自爱、自强、自重。一种跨学科的统治一切的欲望,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可怎么偏偏是你遇上这个鬼?俗话说,老太太买柿子,捡软的捏。但一枚柿子不能怪人家来捏你,要反省自己为什么被捏。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9页 - 我的师承

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5页

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2页

译<情人>的王道乾先生已经在前几年逝世了...他的作品我只读过<情人>,但已使我终身受益...另一个使我终身受益的是查良铮(穆旦)先生译的<青铜骑士>。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一个简单的真理:文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看起来黑压压的一片,都是方块字,念起来就大不相同。诗不光是押韵,还有韵律。散文也有节奏的快慢,或低沉压抑,沉痛无比,或如黄钟大吕,回肠荡气---这才是文字的筋骨所在。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1页

恶劣的文字给我的感觉与此类似:假如我不识字,感觉可能会更好。
同感。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7页

王道乾...请听听情人开头的一段: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这也是王先生一生的写照。杜拉斯的文章好,但王先生译笔也好,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查先生和王先生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的帮助的总和还要大。现代文学的其他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但假如没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除了这两位先生,别的翻译家也用最好的文学语言写作。...正如法国新小说的前驱们指出的那样,小说正向诗的方向改变着自己。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48页 - 《长虫·草帽·细高挑》

像我这么浅薄的人,看到王小波的言论简直就是流民找到了组织:文学不等于文化,无休止的解构是不对的。他甚至帮我们找到了更大的靠山,马克吐温说:如有人胆敢在本书里寻找什么结构、道德寓意等等,一律逮捕、流放,乃至枪毙。
枪毙组长,哈哈!
不过王小波虽然反对解构,他的年代系列,我觉得还是需要解构、有各种政治隐喻的。

这篇文章读完,作者当然是说一个作家的作品内在要过硬,才不怕被当成柿子捏,摘不摘掉草帽都能是真正的“细高挑”。不过作为读者,我也自我反思了一下,最近读书越来越挑,多好的作品后总要挑个刺。作为读者,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眼高手低到如此不可爱的地步。作家也不是神,又要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又要受得住社会心理学的检阅,一百个角度看起来都是完美无缺,总归瑕不掩瑜就可以了。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8页 - 我的师承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文学次序是彻底颠倒了的:末流的作品有一流的名声,一流的作品却默默无闻。最让人痛心的是,最好的作品并没有写出来。这些作品理应由查良铮先生、王道乾先生在壮年时写出来的,现在成了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了……以他们二位年轻时的抱负、晚年的余晖,在中年时如有现在的环境,写不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可惜良铮先生、道乾先生都不在了……
我一直想承认我的文学师承是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这是给我脸上贴金。但就是在道乾
先生、良铮先生都已故世之后,我也没有勇气写这样的文章。因为加入自己写得不好,就是给他们脸上抹黑。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页 - 我为什么要写作

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减熵现象,极为少见。这是因为人总是趋利避害,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做熵减现象,所以趋害避利肯定减熵。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47页 - 关于“媚雅”

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此后三个月,经常咳出一片肺或是一片肝。这段对于忍住爆笑的描绘真是太精彩了。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0页

...当然,把道理讲的透彻,讲的漂亮,读起来也有种畅快淋漓的快感,但毕竟和读小说是两道劲儿。写小说则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些无中生有的才能;我更希望能把这件事做好。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2页

《关于格调》:科学上的定类(nominal)、定序(ordinal)、定距(interval)、定比(ratio)四中尺度。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36页 - 《关于格调》

正常的性心理是把性当作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但不是全部。不正常则要么不承认有这么回事,要么除此什么都不想。假如一个社会的性心理不正常,那就会两样全占。这是因为这个社会里有这样一种格调,使一部分人不肯提到此时,另一部分人则事急从权,总而言之,没有一个人有平常心。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5页 -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我可以说,现在在中关村花二百五十块钱就可以买到八兆内存条,便宜死了……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56页 - 从Internet说起

海明威在《钟为谁鸣》里说过这个意思: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这一段深有感触,越来越觉得现在的人们缺乏一种同情心,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只要事不关己就冷眼相看,全然没有一点怜悯之心,不把别人的事当事,有的甚至在他人遭受灾难的时候幸灾乐祸,却从来没想过如果有一天受苦的那个人是自己别人会怎么样对他。我自认为不算什么大善人,能够事事为别人着想,也做不到人人都相助,但我心存一份善念,如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是会尽可能伸出援助之手。纵使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但我相信人心,再变再冷也是活生生长在肉上的心。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7页

图尼埃尔Tournier, M. 少女与死
迪伦马特Durrenmatt, F. 法官和他的脍子手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0页 -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读《黄金》,读《白银》,读《青铜》,读《黑铁》,王小波几乎都是以一种玩世不恭的语言在写作,语言的巨大跳跃性,出人预料的叙述逻辑,读起来有些费劲和不解。但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用正常逻辑讲话的王小波,关于其对文学的热爱,对艺术的推崇,用很直接的语言讲出来,不需要费劲的去理解,去意会。我很喜欢这样平实的叙述,让我觉得这些伟大的灵魂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亲近。
在这一篇里,王小波特别提到了杜拉斯和她的《情人》。是一本早就声名贯耳的书,但因为总被各种人贴上“小资”或者“白领”之类的标签,我讨厌任何标签化的东西,一直抵制。既然王小波如此推崇,欲入手一本,好好读一读。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16页

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去,所以正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56页 - 从internet说起

这样禁来禁去,总有一天禁到我身上。我的小说内容健康,但让我逐行说明每一句都是良好的信息,我也做不到。再说,到那时我自己已经吓傻了,哪有精神给自己辩护。电影电视都能禁,为什么不能禁小说?我们爱读书,还有不识字的人呢,他们准赞成禁书。好吧,我不写作了,到车站上去扛大包。我的身体很好,能当搬运工。别的作家未必扛得动大包……
我赞成对生活空间加以压缩,只要压不倒我,但压来压去结果却出乎我的想象。海明威在《钟为谁鸣》里说过这个意思: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他就是为你而鸣。但这个想法我觉得陌生,我就盼着别人倒霉。五十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众所周知,这里不是纳粹德国,我也不是新教牧师。所以,这些话我也不想记住。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1页 - 《小说的艺术》

“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
读到这句,心中窃喜:我不喜欢杂文(主要是我看到杂文觉得写的好的很少,迄今为止觉得就鲁迅一个)、看评论、看简介,是不是可以从反面证明,至少我还是有懂得艺术的可能的?哈哈

《我的精神家园》的笔记-第29页 - 关于文体

把时尚排除在外,在文学以内讨论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文体都是翻译家创造出♠来的。傅雷先生的文体很好,汝龙先生的文体更好。查良铮先生的译诗、王道乾先生翻译的小说这两种文体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必须承认,我对文体有特殊的爱好,别人未必和我一样。但我相信爱好文学的人会同意我这句话:优秀文体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对韵律和节奏的控制。阅读优美的文字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快感。好多年以前,我在云南插队,当地的傣族少女身材极好。看到她们穿着合身的筒裙婀娜多姿地走路,我不知不觉就想跟上去。阅读带来的快感可以和这种感觉相比。我开始写作,是因为受了好文章的诱惑——我自己写得怎样,当然要另说。
♠感悟:持续使用的文体,或者说,不同阶段的文体,均是三观的写作表现,也是个人风格的体现。王小波所追求写作语言的韵律化,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化或者诗意化的文体。


 我的精神家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