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记及其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作家笔记及其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214041869
作者:朱伟
页数:324页

章节摘录

  林斤澜先生散记  1  记得第一次见林先生是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天很冷,寒风砭骨。在广  和剧场门口,他没戴帽子,一撮头发披在头顶,白白的;脸冻得红红的,脖  子整个儿缩在大衣领口的围脖里,低头顶风走过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就  是林斤澜。  那时候林先生住在北京南城一幢外表脏不溜秋的简易楼里,卧室、书房  、会客在一间屋里,很挤。我第一次到林先生家是夏天,先生穿一件宽松的  圆领白汗衫,一条齐膝的老式短裤,那撮灰白的头发变得俏皮地斜披在发亮  的额上。在他身后是强烈的西斜的阳光。  听说那楼前原来有竹篱茅舍,有二三十棵桃树,有菜园子与辘轳井。我  去的时候却只听到不远处有火车经过的隆隆声。小屋在三层楼道的紧东头,  我到那小屋门口,按一下门铃,就能听到先生故意憋粗了嗓音“噢——噢”  的答应声。那时在我的印象中,小屋门口竹帘背后,似乎总闪动着竹的青绿  。是这种青绿使我感觉温暖。  2  林先生是个极平易的人,凡与他接触过的,大概没有不说他脾性好的。  在他身边,你会感觉他身上是一种温厚的暖色。他好像总站在线条交叉的边  缘,不介入一切琐碎的纠缠与纷争。逢人处事,他好像从来都不带什么棱角  。见到有棱角处,他就远远避在一边,抬起眼皮装作什么都看不见。  但林先生的眼睛却又极厉害。那么大年纪了,眼睛亮而又有神。坐在他  面前,他时不时不经意地浅笑着,抬起眼睛瞥你两眼,这两眼,往往就捕捉  到你的一切心态,使你的任何掩饰都显得十分拙劣。  林先生不喜好喧闹,生活又极讲究秩序。几点钟早起,几点钟下楼活动  筋骨,几点钟午睡,几乎都按钟点运转。林先生血压高,心脏也不好,却憋  不住还时不时要出门。回温州去,城里乡下东跑西跑,心脏病发作了回北京  ,等检修好了,又要回温州。回来回去,按汪老的说法,“都是回”。出门  还好登高,登得额头发亮直喘气。也怪,这几年他来回地“回”,不乏地登  高,脸色越来越好,心脏倒好像也正常了。用先生的话说,真是“皮实”。  林先生自称好喝酒,其实并没多少酒量。他喝酒,小口小口地咂。他自  己说,喝酒有两种,一种像曾祺那样,家里有人管着,偷着喝,喝猛酒。一  种像我这样,不怕有人看见,慢慢地喝,不慌不忙地喝。  与酒相比,林先生其实更好茶。有太阳的日子,他泡一杯茶,坐在阳光  下,一个人慢慢地呷,看着茶蕊在碧绿的水中浮沉。新茶下来,在先生家里  能喝到温州刚吐舌尖的上等好茶,让阳光一照,满杯新春的嫩绿,其中确实  有那种镀锌镀镍镀汞一般的光彩。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找他,必须午夜碰头之时或早晨九点之前。我熬不得夜,每次选择早晨  八点后登门,那门总是虚掩着,屋里烟气酒气臭气混杂在起,庶上总是蜷缩  成的一团,从破窝里钻出来的声音总是:“讨债的鬼又来了?”“还没到年  底,你就讨得那么凶。”终于有一天,那堆被子倦倦地说:“债清了,桌上  放着,你自便吧。”  ——《接近阿城》    我读到曾有人写文章说,苏童小说中描写的南方其实并非来自他的家乡  苏州,本质上就来自麦卡勒斯居住的那个小镇的烙印,我却觉得它们截然不  同。苏童的小镇,因为连绵淫雨的笼罩,粘着一种湿漉漉的潮湿,罂粟在绿  阴阴夜幕中跳着刺目的颜色,色彩在躁动中饱和堆积,情境因此放大而构成  故事诡秘的外延。而麦卡勒斯的小镇,尽管也有颜色——印象最深的是春天  ,天上是沼泽地鸢尾花的那种蓝色,而冬天,雪花里含着蓝和银色这样柔和  的色泽,天空则是泛亮的灰色。色彩清朗而并不积淀更无黏稠,它们都为衬  托小镇的安静与空洞——安静是故事展开的前提,而作为一个舞台的空洞,  是为突出放大的角色的伤感效果。  ——《伤心咖啡馆之歌》

内容概要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书籍目录

1.林斤澜先生散记 2.刘索拉小记 3.铁生小记 4.接近阿城 5.张承志记 6.关于余华 7.张宇札记 8.出版人洪晃 9.袁崇焕记 10.有关陆星儿 11.小桥流水人家 12.桐花风软管弦清 13.也说萨冈 14.一个总编辑与他的品牌 15.宋玉不悲秋 16.兰波与魏尔伦 17.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18.看电影的日子 19.杨贵妃考 20.涮羊肉问题 21.伤心咖啡馆之歌 22.为什么需要圆舞曲 23.《洛神赋》与曹植 24.一个温暖的雪夜 25.巴赫和他的“催眠曲” 26.通俗小说家茨威格 27.汉宫秋 28.金屋藏娇 29.春雪浮浮 30.冯亦代先生 31.春天奏鸣曲 32.姜夔词 33.杏花桃花 34.徐晓的五月 35.进出窄门 36.有关宫廷菜 37.沉闷着的索尔·贝娄 38.西瓜、寒瓜、绿沉瓜 39.战争安魂曲 40.张暖忻记 41.晏殊词 42.夏天的雨 43.罗恩格林 44.恐惧与颤栗 45.有关《洗冤集录》 46.明成祖朱棣 47.萨蒂的钢琴曲 48.陆文夫先生

作者简介

这本集子中的文字,一半是写于八十年代的7篇作家论,另一半是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有关品质》专栏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一篇记洪晃,是洪晃要出《我的非正常生活》时约我所写,写完她根据自己喜好作形式处理,裁剪成多块作为她自己记忆的穿插,现在也恢复原貌。我是一个兴致所至的人,总是一个想法没有实现就游移到另一个想法,所以这又只能是一本杂碎的组合,只能是“作家笔记及其他”。

图书封面


 作家笔记及其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朱伟的博,有点象《天龙八部》里的苏星河,比起师父无崖子的博大精深来还是差不少功力的,打起架来,甚至敌不过师弟丁春秋的专,但是毕竟胜过寻常武林高手数筹。他的《作家笔记及其他》是个高品质的资料库,如果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指导性读物,学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要集成这本书,他的阅读量是惊人的。那是一种八十年代的饥渴的囫囵吞枣,被狗追着似的急迫的阅读。朱伟是北大荒知青,“那时为了借一本书,常常要在雪路上来回走十来里地,回来时月光下的雪地上只剩下一个人的脚步声。书借回来,钻在被窝里就着手电的光亮读。”这种体验是现在处于信息泛滥、阅读廉价的环境中的人所没有的。老一辈文青的纯粹程度真令人汗颜,他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着真正的文学理想,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地聊文学,可以象情人一样“压”着马路,从张承志家里走到李陀家里,在李陀家楼下买了西瓜,在路灯下边吃边聊,然后又沿着朝阳门外大街走到东四四条郑万隆家里。估计这些名字会令现在的很多人茫然。该书里除了余华、洪晃还在当坛活跃着,其他的不是死人,就是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更早时候光辉灿烂过的老人。没有一些底子看了怕没有共鸣。书里最具份量的是七篇作家论,当时他的野心是“因感觉批评家们抓住的往往都是概念而非真实写作状态,所以想从个人印象与个人判断角度,将熟悉的作家们一一刻画出来,集成一部个人观点的文学史。”这种得自于《史记》灵感的传记类文学史样式确实是现有平铺直叙、概念模糊的文学史的一种强有力的补充,可惜朱伟没有坚持写下去,因为再也找不到“那时候那样一种感觉”了。七篇作家论中,我个人最喜欢“林斤澜先生散记”和“刘索拉小记”。刘索拉是那种心中没有条条规规、才华四溢而又率真无比的人,从现在的社会容忍度,你不能想象她以毫无矫饰的姿态闯入1985年死气沉沉的小说界可能造成的震荡。那是足以把某些人的眼镜片震碎的强劲度。朱伟把握她质感的方式,就是她戴着耳机听着音乐写作的方式。“那种短句子所组织的极急促的旋律合成,令我们想起像冰雹一样砸下来的切分音,想起手指在钢琴键上焦灼的跳跃,想起夏天铜钱大的雨点密集地打在枯焦的土地上急促溅起的雾蒙蒙的水汽。”即使现在去看《你别无选择》,你也能够感受到这种击打方式所体现的躁动的生命感。不过朱伟毕竟是细腻的,他也没有放过她放荡不羁表面底下的沉重与悲哀。他是一个好的观察者和描述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适合一个编辑的位置胜过做一个创作者,所以,这只能是《作家笔记及其他》。然而这“其他”,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国外文学与音乐界的有:萨冈、麦卡勒斯、纪德、兰波、贝娄、茨威格,勃拉姆斯、巴赫、贝多芬、施特劳斯、瓦格纳等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此外,尚有中国的诗词曲赋、人物、饮食、植物等等。朱伟的任何一篇文字中,都负责任地提供了他端正的看法和从资料中提炼的有价值信息,看了颇长见识,也不失为通读的捷径,因为他已经为你过滤了杂质。
  •     坐火车的时候我随身的包里面塞了这本书,当时还有一份南方周末一个小记事本一支中性笔一包湿纸巾一个钱包——这是我全部的行李。我本来想带的是弗雷泽的《金枝》,那本人类学的开山之作所记录的传奇巫术让我着迷,可惜字典般厚重让我不得不忍痛割爱。可几个小时的时间总得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情吧,临行前我在那一堆书面前呆看了许久,对自己没看过的书没有把握,而看过的书当中又分两种:看过无数遍的和再也不想看第二遍的。很幸运,这本《作家笔记及其他》当年被我包上了黑色封皮安静的放在角落里以致于我经常忘了还有这本书。这是我两年以前看过的书,后来零零碎碎又翻了翻,不再完整的看过。毕竟这是随笔性质的文章,随手翻开一页都能让你颇感兴趣的读下去。这样的书正适合单调无聊的旅途。说是单调无聊其实不然,稍微留心就能发现很多乐趣。火车上我的对面是两个操汉口口音的男人,一个35岁一个29岁,35岁的男人微胖,经营电器,有8岁大的女儿,妻子是老师目前正教高三历史,他们最近才卖了套24万的房子正在琢磨着买车;29岁的人目前跟着另外一个男人跑业务,喜欢花里胡哨的东西,注重自己外表,没有固定女友,再过两个月三张。这两个人的关系不是那么亲密,彼此说话都比较圆滑和场面。我旁边是个比我小的男孩子,有点拘谨,火车快开的时候他才坐过来,没有行李,偶尔去别的地方抽根烟再一声不响的坐回来,我猜他大概有同伴在别的车厢。看到这里你大概会愤怒——“你这是书评还是无聊瞎侃?!”别着急,万事皆有因。我事先扯这么多闲话肯定和要说的这本书有关。或许您已经看出来了,我是个比较喜欢观察别人的人。抽离掉生活本身,换一种眼光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就好比是朱伟的这本书,从他的角度来看那些出现在他生活圈里的作家和作品,投身其中的同时又跳开生活稍微远一点的旁观。这是这本书最基本的态度。我喜欢这样的态度,能够浸淫到日常的快乐之中又不乏清醒的判断和思考,乐哉妙哉。两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朱伟提到的很多作家作品我都没有看过,如今再翻,发现很多东西和以前理解的都不一样了。那个时候看他写洪晃就觉得洪晃特好玩,后来看了《无穷动》,她那眯着小眼睛讲昏段子的坏样让人过目难忘。他写刘索拉,写这个把音乐当情人文学当爱人的北京女人,写她曾经那明晃晃的黄衣裳,写她小说当中的蛮子就是曾经的一部分自己,写她的追求,这些都是我两年前很难真正去理解的东西。包括他写张承志写余华,我承认我是看了这本《作家笔记及其他》才开始有意找来这些人的作品来看的。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把这本书提到的作家看了个差不多。还有麦卡勒斯,我看完其实心里面是愤怒的。我说不出愤怒的原因,然而当我再看到朱伟那关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评论的时候突然觉得释然了。我的愤怒我的难过我的揪心一下子得到了解答,因为我无法面对自己源于居高临下的怜悯的爱最后变成被拒绝被践踏,因为我愤懑于麦卡勒斯对伤害的温情又冷静的描述,因为我的感同身受我的刨根问底我的不甘心。朱伟不仅仅是驾驭文字的高手,他更懂得如何在文字中驾驭感情。我喜欢他对色彩的敏感,似乎每个他感兴趣的作家都有个主打颜色,而他们在一起,世界就丰富了立体了。我更钦佩于他对音乐的理解,那些我不曾听过的作曲家那些我不懂得的音乐在他的笔下也变得平易近人亲切非常又不失高贵。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很少买三联了,朱伟的文章更是见的少了。但再回味起这本书仍然觉得有这样的人写这样的字生活就可以很美好。顺便提一句:下车以后我又见到了坐我旁边那个大男孩还有他的同伴,他大声和我打招呼,笑着跟他同伴说——喏,她就是我刚跟你说的那个一直在看书的人。我轻笑,原来他一点都不腼腆啊!
  •     朱伟这一两年出了好几本书,关于吃的(《考吃》),关于听的(《爱乐》,关于人的(《有关品质》),现在又来了本评论作家、文学和音乐等杂七杂八的《作家笔记及其他》。一溜看下来对朱伟有了些粗浅印象:1、此人婉约,喜欢的诗词和音乐基本可纳入婉约派;2、评论作家的文章,同辈的比较中肯,对前辈则多是客气之词;3、爱好基本集中于考吃、中国古代诗词、外国古典音乐和文人古人八卦方面。喜欢以上几个方面的人不妨看看此书。至于我,是比较喜欢的,平生最爱八卦文章,尤其是文人/古人逸事。譬如,知道“金屋藏娇”的由来吗?见过杨贵妃写的诗吗?汉武帝最厉害的是什么?出塞的昭君是因什么而死的?曹植是否文如其人?还有同性恋作家兰波、纪德,音乐家勃拉姆斯、贝多芬们的隐秘情感……朱伟写这些东西的本意可能并非如此,但在我等视读书为娱乐之人看来,恰是有了这些因素,才让人读得兴味昂然。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从朱伟笔下的别人看朱伟
  •     读他的书,有时感觉很吃力。专业的知识需要得更多。
  •     写阿城的那一篇。
  •     先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很有思想的一个作者,文笔也很好,不作,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书有点脏旧,要不是嫌麻烦,真想换一本
  •     很闲很闲的时候,翻翻也无妨。
  •     忆旧的篇章给人印象深刻。
  •     过去没及时买,没有想到现在还有
  •     语言瑰丽。
  •     作家的白描像,有印象的是描写余华的
  •     朱主编的合集。
  •     陕西省图
  •     今天刚刚买到,写了一些有意思的人物,厚厚一本,封面很漂亮,印刷和纸张都很不错。
  •     还看不懂三联的时候买的,当时是奔八卦去的,看了之后没看到八卦,倒是记住了刘索拉。
  •     感觉书有点旧了。
  •     三联朱伟
  •     很偶然地发现这个书 里面的文章有一种文人的气质 很久没看到这么美的文字 不复杂却很又味道 略见一斑三联主编的扎实底子
  •     喜欢朱伟写的作家论, 配合之前看的查建英的80年代, 感觉当时人的精神面貌的不同, 都是些有精神追求的人. 现在这社会可不在谈这些了, 满公司人最热衷的话题是股票加基金. 80年代是个让人怀念的年代. 89年的激情已燃烧成灰烬.
  •     2006年6月13日 上海图书馆
  •     书很好值得一看
  •     史铁生和刘索拉、洪晃、张承志的不错,其他的很脸谱化,没怎么有特点。
  •     没看完,我着实不喜欢这一类书
  •     我的高中随笔
  •     书的封面很有个性,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写出了很多作家的性格和不为人知的生活
  •     写古典文学那部分很美好,写各作家的部分要点了解点作家才比较有趣。
  •     2008-10-09 没印象了内容。只是读过。
  •     只想看洪晃的部分。
  •     前面几篇,写的是我不太熟的作家,但真的是婉约而肆意。
  •     喜欢封面简单,还有看到“找他,必须午夜碰头之时或早晨九点之前。”就这样,我买了。
  •     买了之后,发现自己已经买过了。气死了
  •     关于张承志和刘索拉
  •     文学终究是不能当作营生的。尤其是关于几位作家的文章,记人与评文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人与文的风景的同时,亦让我怀念那个将文学作为理想、渴望在现实中寻觅突破口的青春的八十年代。
  •     挑了几篇看,然后还掉了。
  •     伴随高三一年的书。。
  •     消遣
  •     这本集子中的文字,一半是写于八十年代的7篇作家论,另一半是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有关品质》专栏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一篇记洪晃,是洪晃要出《我的非正常生活》时约我所写,写完她根据自己喜好作形式处理,裁剪成多块作为她自己记忆的穿插,现在也恢复原貌。我是一个兴致所至的人,总是一个想法没有实现就游移到另一个想法,所以这又只能是一本杂碎的组合,只能是“作家笔记及其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