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上课记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
ISBN:9787511319319
作者:王小妮
页数:304页

《上课记》的笔记-第4页

我的爱像针尖上的蜂蜜
高三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对母亲的爱大悟大彻,开始承认这种煮饭后怨妇般的唠唠叨叨是一种爱,只不过这一份爱太过于沉重,让我窒息罢了。
当时还兴奋无比的和妈妈大声叫嚣这一理论。其实如果妈妈能够再诗意一点。
恐怕妈妈的回答就是这句吧,我的爱像针尖上的蜂蜜。在你以后会碰到针尖疼到痛哭的时候,我只能尽量的让你体会到这甜蜜

《上课记》的笔记-第1页

我有点好奇,那是一个潜行着的最鲜活的世界。我问她们,:能收集到全班同学在一节课上所发布的全部部短信吗?同学们说不容易,侵犯隐私权,怕大家不配合。如如果把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截获下来,将是最真实生动的民间语文。

《上课记》的笔记-第8页 - 前言

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上课记》的笔记-第4页 - 前言

没理由要求我们的孩子们身上不沾污秽,但是,发现了再小的纯净,也一定要说出来。

《上课记》的笔记-第7页 - 前言

更多的时候,人们在各种媒介和网络上听到的是批评……
我相信哪个人都要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要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我们常常不是困惑太多,而是太过自私太过实用和太过明晰。谁都能判断对错,但是放弃了对和错的评判和应有的坚持,疲惫懈怠容身于现状,主动地成了它的推动者。一万种悲哀,这是最悲哀。

《上课记》的笔记-第9页 - 在一节课的同时

有一次课间休息,一个女生过来,对我夸奖课上讲评的一篇同学作业,我说你可以把你的看法告诉对方。她说,在课上就告诉了。我开始还有点奇怪,她们并没坐在一起。女生举举手机说,当时就给她发短信了。
我恍然大悟,一节课上,表面看来安静正常,一个人在上面滔滔地讲,满屋的人坐在下面听,有时候是典型的满堂灌。就在那些安静中,有多少手机短信通过虚拟空间暗中来往,自以为是的老师并不知道。
我有点好奇,那是一个潜行着的最鲜活的世界。我问她们,能收集到全班同学在一节课上所发布的全部短信吗?同学们说不容易,侵犯隐私权,怕大家不配合。如果把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截获下来,将是最真实生动的民间语文。

《上课记》的笔记-第5页

我的最大优势和劣势都在我是过来者,我的失望比他们更真切更深厚,但我要说希望还在。可庆幸的是,很多温情的纯真的瞬间总是自然的冒出来,细细观察同一个我教过的学生,一年级时候和四年级时候,已经完全换过了不止一个人,已经变了好几个来回了。相信他们在自然长大的过程中自生出判断力,谁也不比谁高明,现实才是最高级的教授,是讲述希望的唯一导师。

《上课记》的笔记-第3页 - 前言

“记录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视反省自己的过程,从一节课的准备开始到一个学期的终止,不断地自我调整修正,从一个传统施教者的角色渐变成一个讲述倾听讨论观察者的角色,这变化丝毫没有被动性,我想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一个今天意义下的好老师。
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才水注石穿。一个人跳了楼,能震动一时,人们叹息十分钟后,生活还要继续。真正可怕和被忽略的往往是所有人都在悬空下坠的状态中而不觉,我得提醒他们,这姿势不正常,不管你长久以来多适应它。
每一个做老师的都能写他的上课记,自由的书写本来就没有界限和门槛。不是我的课讲的有多好,只是我对一项工作投入了情感和价值观,这样做的老师很多,无意中稍加留心就能发现他们,默默地加以纯粹个人的品质和责任对待每一个学生,圣徒般的持守者是有的,只是他们自己没记录,也没被别人记录。
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我们常常不是困惑太多,而是太过自私太过实用和太过明晰。谁都能判断对错,但是放弃了对和错的评判和应有的坚持,疲惫懈怠容身于现状,主动地成了它的推动者。一万种悲哀,这是最悲哀。
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上课记》的笔记-第8页 - 前言

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上课记》的笔记-第8页 - 前言

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上课记》的笔记-第7页 - 前言

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我们常常不是困惑太多,而是太过自私太过实用太过明晰。谁都能判断对错,但是放弃了对对粗的评判和应有的坚持,疲惫懈怠容身于现状,主动地成就了它的推动者。一万种悲哀,这是最悲哀。

《上课记》的笔记-第2页

上课记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P2留在我手里的只是一张快翻破了的学生名单,密麻麻的人名后面是四个月来随手标记的各种符号。别人看那就是一片名字,而哪个姓名背后不躲藏着能随时跳出来的活生生的面孔和表情?他们身上很多生动的细节,没能在发生的那一刻记下来,很快就淡掉了,失去了即时的鲜活和趣味,想再补记,无论怎么回想都不生动。
P3从一个传统施教者的角色渐变成一个讲述倾听讨论观察者的角色,这变化丝毫没有被动性,我想只有这样才可能接近一个今天意义下的好老师。…(对于作弊)我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重申个人的洁净观,让他们感受到一个自由多元而无强制的小环境,我告诉他们我的底线,只是表述上有差异而已。
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才水注石穿。
P4我对他们说话,他们也对我说话,而我自己已经这么老了,这么多年始终被外来的力量摧毁着,又始终感觉自己依旧在,并没被毁掉,靠的正是纯净气息的不断补充滋润,所以,能站在他们中间真好,真是幸运…有时候去上课,感觉一路奔跑着急着要同他们交谈,一个悲观的人能在今天这么做,真是自我的拯救,多亏了这些年轻人不间断的提示和陪伴。
P5我的最大优势和劣势都在我是过来者,我的失望比他们更真切更深厚,但我要说希望还在。…相信他们在自然长大的过程中自生出判断力,谁也不比谁高明,现实才是最高级的教授,是讲述希望的唯一导师。
很多次离开教室,和学生们结束闲谈分手在岔路口,变成我一个人在路上的时候,超越一时一事的大悲哀扑上来,这是真实的深及精神的悲哀。…我知道,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力量“顶”得住这些孩子,让他们在眼下和未来里,不害怕,不趋功利,不计个人得失。
P6激情敏锐引领潮流——中国的大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直是人群中的翘楚,是精神的尖顶锋刃,是真希望所在。现在,他们被死死地套进了现今的大学这人生游戏的重要一环。
世人看他们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大团,其实仔细分辨每一个,都复杂,又幻想这样又幻想那样,都本能地渴望快速成功,而成功难上难,超出他们负担能力太多,真实地留给他们的只剩下了纠结、恐惧、退却、茫然。遇到小事情或者还敢质疑和执拗,遇到大事情,就忍耐顺从,违心的接受,长久地积郁在心。
写写这些被习惯的常态,不会比走近学生更难。
P7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我们常常不是困惑太多,而是太过自私太过实用和太过明晰。谁都能判断对错,但是放弃了对和错的评判和应有的坚持,疲惫懈怠容身于现状,主动地成了它的推动者。一万种悲哀,这是最悲哀。
P7-8腾时间看更多的作业,听任何一个愿意说心事的学生的故事,普通的大学老师一般不这么做,太耗神,而这样做下来得到的内心回应常常是,越加感觉一个人的想法和力量太渺小太不切实际,一丝一毫的改变都是妄想,可是,再三投入其中的冲动又不可消灭,只好顺应它。
P8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P21 直到2009年终于明白,把课上要讲的内容设计好自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要付出人和人之间的最平常朴素又真诚的情感,人文学科的课业,讲授者不投入情感,课是不可能上好的。
P45 有课的时候没办法无聊。我理解他们离不开惯性中被动的强制的充实,一旦没有课,没有了强制,人就像在真空中浮着,不知道该干点什么。
P75 高等教育——“教的痛心,学的反胃。”
教师不再认真诚挚地承担传承解惑的使命,年轻的学生们又需要足够的快乐,足够的娱乐性,足够的轻松。双方忽略了比知识积累和谋一份职业更深厚更沉重的东西,人文学科尤其如此。
P112我理解的教育是应当有承继性的,有相对一致的基准线,可是,我没有在他们身上看到这个基准。而他们又太需要成功了,这成功甚至应当最快速最简捷地获得。而我自以为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他们,结果不会恰恰相反。假如,他们真的接受了我的影响,一旦离开这间教室和大学校园,很可能瞬间就被现实击溃。我的所有心思和努力,也许正在让他们变成一个个痛苦的人。
P116我注意到三个男生,经常来上课,穿黑衣服,坐后排,挨在一起,听着课又向窗外扭着脸,似乎就等着脱窗而逃,有时候感觉他们听课的表情里带着悲壮和义愤,这时候对他们讲什么都不入耳。看他们实在受着上课的折磨,甚至会心里掠过愧疚,可是,好几次都矛盾,做老师的总不能劝学生逃课吧。…其实,老师把真实的建议告诉给自己的学生才正常。…如果这个课给不了你想要的,你们有权利去做别的。
P136我渐渐发现在他们的内心和现实之间留有一个空间,一个缓冲带,他们早适应了在自我与现实间随意游离,那是一条由生物本能和现实环境共同塑造出来的切换通道。他们学会了在多种不同的立场观念角度间凭着惯性自如转换,不留痕迹,毫无尴尬、勉强和被迫,他们也由此得到保护,避免内心的痛苦纠结。
P150我知道有人喜欢理论是因为理论能抽离出条款,条款可供背诵,死记硬背能把人的时间精力占满,从而获得充实感,感觉时光没被荒废。
任何一代人都没这么快地出现苍老感。
和高年级的焦虑不同,大一学生正不习惯忽然来的自由,时间太多,没人管了,手上没有什么要背的书,悬梁刺股的感觉一下子没了,反而不适应,人空了,什么也抓不住,飘,每一天都感到在虚度。
P155我获得了几乎,不断地提示年轻人关注生活中埋藏着的鲜活现实,启动他们的思维,调动本能的创造力去抵抗惯有的陈规戒律,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显然这比读过全部托尔斯泰都重要。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缺精英,恰恰缺少更多的平凡的好人。也许付出努力能启动这些年轻人身上潜行的未知的力量,也许他们能在漫长的日常中坚守自己,也许如里提摩太所说,现代教育二十年可见成效。
P177正是他的邮件,让我感到他们对人群间合力和集体感的渴求。
P184这是一个悲壮的连锁,父辈付出越多,后辈越沉重内疚,越急于回报越发觉回报无门。
P195很多表面沉默的年轻人心里可能藏有丰富纯净开阔的世界,只看你愿不愿意去了解。

《上课记》的笔记-第6页 - 前言

仔细分辨每一个,都复杂,又幻想这又幻想那,都本能地渴望快速成功,而成功难上难,超出他们负担能力太多,真实地留给他们的只剩了纠结、恐惧、退却、茫然。遇到小事情或者还敢质疑和执拗,遇到大事情,就忍耐护送您从,违心地接受,长久地郁积在心。能抗争的总是少数。

《上课记》的笔记-第3页

开学第一天,要走进陌生的教室,头顶排列着冷光的日光灯管,风扇狂转,被满堂的陌生人望着,这时候还必须马上对他们张嘴讲话,还得滔滔不绝,那感觉真不好。不知道别人,我在每个新学期的前几天,都要克服这种抗拒感。现在我明白了,人最怕和最稀罕的都是时间,是时间像春天化雪,让我和他们结识。

《上课记》的笔记-第3页 - 前言

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才水注石穿。一个人跳了楼,能震动一时,人们叹息十分钟后,生活还要继续。真正可怕和被忽略的往往是所有人读在悬空下坠的状态中而不觉,我得提醒他们,这姿势不正常,不管你长久以来多适应它。
同时,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自领责任,该告诉他们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十二年义务教育中被忽略被一带而过的事件人物;还有现在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事新闻,使他们不至于和学校大墙外面完全隔离。这些都比填空格背课本和考证书重要得多。
很多次离开教室,和学生们结束闲谈分手在岔路口,变成我一个人在路上的时候,超越一时一事的大悲哀扑上来,这是真实的深及精神的悲哀。
。。。。我知道,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力量“顶”得住这些孩子,让他们在眼下和未来里,不害怕,不趋功利,不计个人得失。
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我们常常不是困惑太多,而是太过自私太过实用和太过明晰。谁都能判断对错,但是放弃了对和错的评判和应有的坚持,疲惫懈怠容身于现状,主动地成了它的推动者。一万种悲哀,这是最悲哀。
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上课记》的笔记-第7页

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我们常常不是困惑太多,而是太过自私太过实用和太过明晰。谁都能判断对错,但是放弃了对和错的评判和应有的坚持,疲惫懈怠容身于现状,主动地成了它的推动者。一万种悲哀,这是最悲哀。

《上课记》的笔记-第3页

真正可怕和被忽略的往往是所有人都在悬空下坠的状态中而不自觉,我得提醒他们,这姿势不正常,不管你长久以来多适应它。这是我今天早上看到的第1句写进我心里的话。其实没有不自觉,我已经自觉,但是,我苦于找不到出路,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却无计可施。

《上课记》的笔记-第21页 - 2007 投入情感是最重要的

直到2009年终于明白,把课上要讲的内容设计好自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要付出人和人之间的最平常朴素又真诚的情感,人文学科的课业,讲授者不投入情感,课是不可能上好的。

《上课记》的笔记-第7页

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

《上课记》的笔记-第8页

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上课记》的笔记-第7页

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上课记》的笔记-第1页


1) 我从来喜欢内心高傲的年轻人,最怕他们小白鼠一样任人摆布。
2) 他们懂得怀疑,有自己的见解,再沉重的教育都没能全部毁掉这些基本的生命本能。
3) 但是最无能的人才去动用恐吓与惩治,一旦这样,问题将更多,虚假空泛,甚至抄袭可能全来了。
4) 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孩子为家里缺钱就要长时间当众举手,他们的心理会全无感觉?
5) 一个血气方刚青年不该在怯懦赔笑中长大。
6) 大学教师可以用点名、挂科等等名目惩罚他的学生,而学生也自有应对,如果教学双方都接受和麻木于猫和老鼠的游戏,还有什么教育可言。
7) 前有经济压力,后有就业压力,他们不急迫不焦虑才是正常,只批评今天的大学生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道的。
8) 我知道有入迷信理论是因为理论能抽离出条款,条款可供背诵,死让硬背能把人的时间精力占满,从而获得充实感,感觉时光没被荒废。
9) 她对我说,看看周围人哪个不是大学生,出了校门才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是。
10) 一堂好课像一部作品,有不可操作性,它在进行中自我定位,自动选择脉络走向,参与者互相启发互相映照,在诗意这种人自身很原初的感知面前,诽也不是老师。
11) 一个正常的社会最缺少的不是个别精英,它恰恰需要更平凡更多的好人。
12)

《上课记》的笔记-第8页 - 前言

“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上课记》的笔记-第18页 - 余青娥的作业

余青娥 高兴我看见了,我的高兴她一点都不知道。

《上课记》的笔记-第5页 - 前言

现实才是最高级的教授,是讲述希望的唯一导师。

《上课记》的笔记-第4页

一个农民的后代靠自己用脑袋撞墙,或者能撞出他的未来。

《上课记》的笔记-第7页 - 前言

很多人三十年宣讲同一本教材,重复同一类结论,专注所谓的知识教授,下课铃响转身就走,他完成了两个课时的活儿。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成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我们常常不是困惑太多,而是太过自私太过实用和太过明晰。谁都能判断对错,但是放弃了对与错的批判和应有的坚持,疲惫懈怠容身于现状,主动地成了它的推动者。一万种悲哀,这是最悲哀。
这种选择是人人的参与,悲哀自然也就成了现实。

《上课记》的笔记-第15页 - 古惑仔

”小邓站起来说,他最喜欢的电影是香港的片子《古惑仔》。“老师问起最喜欢的电影,来自四川乡下的戏剧影视专业大一新生小邓如是说。四年后,小邓叫邓伯超。我看过他那部纪录片《余光之下》,2011年入围第五届云之南纪录片影像展主竞赛单元。

《上课记》的笔记-第1页 - 书腰

她在课堂上发现的诗意,比十个春天还要多。

《上课记》的笔记-第3页 - 前言

一个人跳了楼,能震动一时,人们叹息十分钟后,生活还要继续。真正可怕和被忽略的往往是所有人都在悬空的状态中而不觉,我得提醒他们,这姿势不正常,不管你长久以来多适应它。

《上课记》的笔记-第3页 - 2006 我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心安

“2005年进入12月的一次课,来自江苏的钟科给大家讲他高中时候一个‘诗意’的片段:很沉闷的数学课,数学老师是个老头,人人听得都要瞌睡了,忽然有谁轻声说,下雪了,全教室的人包括那数学老师全都‘活’过来了,都拥到窗前看漫天飘雪,教室里静得一点声响都没有。钟科说到这儿的时候,我们的教室也忽然变得异常肃静,好像我们中间已经开始下雪。”老头好像几何高老师…而我高中那次‘下雪了’后,却是被俩对打雪球的男生误中眼镜,然后就独眼龙了…

《上课记》的笔记-第7页 - 乡村少年们

“只读过小学的母亲总是说她做的是‘美国花’,仔细问过,女生才知道母亲一直都把‘玫瑰花’读成‘美国花’。母亲不知道玫瑰花是什么样子,她知道每天做的就是‘美国花’。”母亲的美国花,好心酸的一朵玫瑰花…

《上课记》的笔记-第1页 - 我的目录

前言
2006 我该给他们什么才能安心
2007投入感情是最重要的

我又说,钱不是最重要的
2008 我们都是主角
鼓掌
2009抵抗陈规戒律
点名和作弊
2010 在生活的角落,每一个孩子都在发光
那些默默无闻的老师
背景
邓伯超《我们没有北——文字篇》

《上课记》的笔记-第10页

大学教师可以用点名、挂科等等名目惩罚他的学生,而学生也自有应对,如果教学双方都接受麻木于猫和老鼠的游戏,还有什么敃育可言。

《上课记》的笔记-第1页

【前言】
激情敏锐引领潮流——中国的大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直是人群中的翘楚,是精神的尖顶锋刃,是真希望所在。现在,他们被死死地套进了现今的大学这人生游戏的重要一环。
世人看他们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大团,其实仔细分辨每一个,都复杂,又幻想这样又幻想那样,都本能地渴望快速成功,而成功难上难,超出他们负担能力太多,真实地留给他们的只剩了纠结、恐惧、退却、茫然。遇到小事情或者还敢质疑和执拗,遇到大事情,就忍耐顺从,违心地接受,长久地积郁在心。能抗争的总是少数人,2010年毕业离校,现在已经漂在北京的自由影人邓伯超在大学毕业的班级聚会上,冲上台骂了一句巨脏的脏话。我在课上提示他们人活着不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这一个方向,我会始终关注珍视他们中间的少数,看这样的人怎样以鸡蛋撞墙的方式走自己的人生。
每一个做老师的都能写他的“上课记”,自由的书写本来就没有界限和门槛。不是我的课讲得多好,只是我对一项工作投入了情感和价值观,这样做的老师很多,无意中稍加留心就能发现他们,默默地以纯粹个人的品质和责任对待每一个学生,圣徒般的持守者是有的,只是他们自己没记录,也没被别人记录。像
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旧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峨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投入情感是最重要的】
直到2009年终于明白,把课上要讲的内容设计好自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一个老师对他的学生要付出人和人之间的最平常朴素又真诚的情感,人文学科的课业,讲授者不投入情感,课是不可能上好的。
【什么是诗意】
其实,诗意常常待在最没诗意的地方,因为真正的诗意必须是新鲜的,是那些还没有被赋予诗意的,只有偶然被赋予了新鲜的感受之后,它才忽然获得了诗意
【卖力气】
每一次上课,我都能清理自己的思想,转述我对现实和写作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思索成果,这就是幸福的。不苛求他们一下子全理解。
【有人说,这个课轻松】
我的原则是,绝不会把一个没有准备的人突然拎起来回答问题,不会强加我的个人意愿给另一个人,更痛恨那种以各种招法羞辱惩治恐吓学生的老师,但是,如果把这理解为轻松,就是“奴性”思维。
【新闻】
那些重大或微小的时事新闻,在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时刻触碰着人们的底线,每个成年人都应当及时了解,得出他自己的判断。
【要一个模式】
我说,我的目的就是消灭模式,我希望你们获得开放的眼界和思路,学会关注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时刻做一个有准备有头脑有创造力的人,我们不是要造八十块标准的红砖,我是没有模坯的。
【失望】
我回答他,我现在的想法很单纯,给我什么学生,我就教什么学生。
我不失望。我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在大一的时候也混混沌沌。相信在四年的时间中,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理清思绪,自我完善,快速长大。我只负责启发,不拔苗助长。我想,我永远面对现实。
【2008年1月15日补记】
我在网上看到有关高校教育讨论的一个只有八个字的跟帖:“教的痛心,学的反胃。”这话说得不好听,但是真实。
在这座海岛上的大学,我已经教了整整三届戏剧影视专业的写作课。我能体会到“教的痛心,学的反胃”,它部分地说出了高等教育在今天的无奈。教的和学的之间,有些完全不对接,完全的隔阂,完全的不信任,这其中没有谁正确,同样,没有谁错误,是更大的地方出了问题,传授方式、接受态度都有问题。教师不再认真诚挚地承担传承解惑的使命,年轻的学生们又需要足够的快乐,足够的娱乐性,足够的轻松。双方忽略了比知识积累和谋一份职业更深厚沉重的东西,人文学科尤其如此。我知道在这其中,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却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
【新闻】
一个有起码责任心的知识分子不能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漠不关心。
【在角落里】
这些中国最年轻的知识分子之中,并不缺少热衷于表达个人观点的,而同在一间教室里,始终都有沉寂着的那个部分,像摆放在教室后面的几件道具。我非常不喜欢滥用教师的权威,强硬地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也由于这样,我很难接触到他们中间的每一个。
【我不喜欢老师】
今天的大学里,让一个学生在隐身状态下还能喜欢某老师,确实是苛刻。在我做学生时候也是一样,我曾经就很不喜欢老师。
但是一个老师不能说:我不喜欢学生。特别是今天的我。
【困惑】
同时,我也很清楚,他们眼下最想要的就是怎样就业,怎样顺利轻松地融入这社会,怎样过上最好的生活,我不能给他们这个。我能给的也许恰恰不是他们现在正想要的。
我理解的教育是应当有承继性的,有相对一致的基准线,可是,我没在他们身上看到这个基准。而他们又太需要成功了,这成功甚至应当最快速最简捷地获得。而我自以为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他们,结果会不会恰恰相反。假如,他们真的接受了我的影响,一旦离开这间教室和大学校园,很可能瞬间就被现实击溃。我的所有心思和努力,也许正在让他们变成一个个痛苦的人。
【点名和作弊】
大学教师可以用点名、挂科等名目惩罚他的学生,而学生也自有应对,如果教学双方都接受和麻木于猫和老鼠的游戏,还有什么教育可言。
【割裂的人】
任何一本书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明年高考试题中确定要考托尔斯泰,下届学生一定人人倒背如流。谁的作品被选中谁的厄运就来了,他会被快速败坏,变成嚼蜡。
【方言和诗意】
一堂好课像一部作品,有不可操纵性,它在进行中自我定位,自动选择脉络走向,参与者互相启发互相映照,在诗意这种人自身很原初的感知面前,谁也不是老师。
【我的动力】
一定有人疑虑,你到底要干什么?
开始,我也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也许和十二年前写过一篇关于教育的随笔《把孩子们交出去》有关,也许有一种潜意识,很想知道这世上有没有人愿意做一个好老师。
出任这个大学教职以后,我也在试探我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除了做好老师之外。现在清晰了,我想试试,在后一代人身上,理想主义还有没有最后的空间,在21世纪中国,一个偏远的海岛上,一个最平常的教育机构,一些平民百姓的子女,是否能让他们在十八岁的时候见到那闪光的片刻乍现。我也需要从他们身上得到动力,每次课都准备最新资讯和对于作业的各种想法奔跑着去和人讨论。
我获得了机会,不断地提示年轻人关注生活中埋藏着的鲜活现实,启动他们的思维,调动本能的创造力去抵抗惯有的陈规戒律,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显然这比读过全部托尔斯泰都重要。
来到这个地处边缘的海岛城市有六年了,平时遇到送快递的、订机票的、卖空调的、推销保险的、做导游的,很多都毕业于我们这所大学,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所地道的底层的大学,它的生源大半来自底层,他们将来是构成这个社会的基础,未来公民社会的根基。他们个性中的淳朴务实很多是天然的,如果他们能清晰设定做人的基本的底线,我们或许不该放弃对未来的希望。这幻想常常耸动,觉得认真地去上两节课变得有意义。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缺精英,恰恰缺少更多的平凡的好人。也许付出努力能启动这些年轻人身上潜行的未知的力量,也许他们能在漫长的日常中坚守自己,也许如李提摩太所说,现代教育二十年可见成效。
【诗歌课】
某种意义上说,诗歌课和其他课相比没任何特殊,同样仿佛一出戏。怎样能让这个无用的课在曲终散场之后,在他们内心有些微遗留,能触碰一下他们的内存,这是个难题,也是我接受这课的私下目的。我的最低期待,是想他们了解近三十多年间,这块土地上层出不穷的诗人们各自写过什么样的作品,这些诗是怎么从纷杂沉重的现实中被抽离并衍变至今的。我还想告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诗性。
【学生名单和一盘散沙】
而很多学生对被定格为一盘散沙,倒是很在意,很不情愿,多人和我讨论这说法。年龄出身经济条件和未知的未来,让人格外感到弱小,格外渴望集体,渴望从更多的人那儿获得温暖和力量。
【发问】
年轻人内心里不是没有问题和质疑,只是交流多在同伴之间,此外很难求解和表达,他们一旦发现自由表达的空间,会全无忌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空间的稀缺狭闭,使他们失去对对话环境的信任,发觉话不投机,会立即打住话头退避,维持井水不犯河水的常态。当一件事情的决定权完全在对方,很多的人会选择投其所好,免得自己受损。
【给大四上课】
有人打击我说,不管你做什么最终都会白费,他们走出校门,很快会被社会吞没,丧失自我,随波逐流。我不相信人人如此。
【迷茫】
和上一代相比,今天的年轻人机会更少,如果知识不再能改变命运,他们只好把对未来的期待降到最低。
【晏恒瑶】
很多表面沉默的年轻人心里可能藏有丰富纯净开阔的世界,只看你愿不愿意去了解。
【梁毅麟】
在梁毅麟的作业中,关于“梦想”是这样写的:保持正直,清醒和善良,到死。死时能向自己微笑,不对任何人怀有愧疚。梁毅麟真是个有境界的人。
【关于梦想】
他们的梦想多不远大,具体实际,只是让老妈“早上能吃豆腐脑、油条或烧饼”,现实已经不容他们空想。现实可能销蚀掉知识、理念、幻想,最后遗留下来的只有人的本性。
【你会说出真相吗】
说出真相和获得安全感,表面看两件事互不搭界,而多年来不断被安排和设置人生的一代,也终有独自面临选择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中会有人坚持自己的抉择。

《上课记》的笔记-第1页

“我不相信”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是一句好诗,现在“我不相信”已经是常态,是现实。为什么“90”后招来的批评者不拿这些年轻人和自己同龄时期去对比?“茫然”和“盲从”两个境界完全不同,也许希望早已潜藏,只是还没完全显露。

《上课记》的笔记-第9页 - 在一节课的时间


一节课上,表面看起来安静平常,一个人在上面滔滔地讲,满屋的人坐在下面听,有时候是典型的满堂灌。就在那些安静中,有多少手机短信通过虚拟空间暗中来往,自以为是的老师并不知道。……如果把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截获下来,僵尸最真实生活的民间语文。

《上课记》的笔记-第3页 - 前言

记录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视反省自己的过程,从一节课的准备开始到一个学期的终止,不断地自我调整修正,从一个传统施教者的角色渐变成一个讲述倾听讨论观察者的角色,这变化丝毫没有被动性,我想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一个今天意义下的好老师。比如考试作弊,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对这类事的态度越来越软化了。我不觉得有软化,在看到更多的上行下效后,身处污秽遍地的泥塘中,强求随风飘零的小荷叶们肚子保持洁净室需要强劲说服力和自我约束的。我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重申个人的洁净观,让他们感受到一个自由多元而无强制的小环境,我告诉他们我的底线,只是表述上有差异而已。
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才水注石穿。一个人跳了楼,能震动一时,人们叹息十分钟后,生活还要继续。真正可怕和被忽略的往往是左右人都在悬空下坠的状态中而不觉,我得提醒他们,这姿势不正常,不管你长久以来多适应它。

《上课记》的笔记-第7页

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

《上课记》的笔记-第7页

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苟且。

《上课记》的笔记-第6页

激情敏锐引领潮流--中国大学生在近现代历史上,一直是人群中的翘楚,是精神的尖顶锋刃,是真希望所在。现在,他们被死死地套进了现今的大学这人生游戏的重要一环。
世人看他们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大团,其实仔细分辨每一个,都复杂,又幻想这样又幻想那样,都本能地渴望快速成功,而成功难上加难,超出他们负担能力太多,真实地留给他们的只剩了纠结、恐惧、退却、茫然。遇到小事情或者还敢质疑和执拗,遇到大事情,就忍耐顺从,违心地接受,长久地积郁在心。能抗争的总是少数人...

《上课记》的笔记-第21页 - 投入情感是重要的

好几次看见她盯着出去的人流想进教师,一看见我,马上露出笑脸,她得多累。而我心里多矛盾,不止一次闪过这年头:真聪明,真会取巧,中国社会真是个情感社会。

《上课记》的笔记-第3页

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才水注石穿。

《上课记》的笔记-第1页 - 前言

P3 记录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视反省自己的过程,从一节课的准备开始到一个学期的终止,不断地自我调整修正,从一个传统施教者的角色渐变成一个讲述倾听讨论观察者的角色,这变化丝毫没有被动性,我想只有这样才可能更接近一个今天意义下的好老师。比如考试作弊,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对这类事的态度越来越软化了。我不觉得有软化,在看到更多的上行下效后,身处污秽遍地的泥塘中,强求随风飘零的小荷叶们独自保持洁净是需要强劲说服力和自我约束的。我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重申个人的洁净观,让他们感受到一个自由多元而无强制的小环境,我告诉他们我的底线,只是表述上有差异而已。
P7 更多的时候,人们在各种媒介和网络上听到的是批评,老师、学生间互相的指责控诉抱怨。以人们的一般见识,教师是个终生职业,但首先它是个饭碗。很多人三十年宣讲同一本教材,重复同一类结论,专注所谓的知识传授,下课铃响转身就走,他完成了两个课时的活儿。我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现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现状的令人沮丧是我们人人参与的结果。我们常常不是困惑太多,而是太过自私太过实用和太过明晰。谁都能判断对错,但是放弃了对和错的评判和应有的坚持,疲惫懈怠容身于现状,主动地成了它的推动者。一万种悲哀,这是最悲哀。
P8 在今天,一个自认的好人总不能什么也不做,总不能继续束手待亡。哪怕多数人都在侧目观望,认为我做的这些全无意义,渺小微弱,甚至是飞蛾扑火。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

《上课记》的笔记-第3页 - 前言

生活都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才水注石穿。一个人跳了楼,能震动一时,人们叹息十分钟后,生活还要继续。真正可怕和被忽略的往往是所有人都在悬空下坠的状态中而不觉,我得提醒他们,这姿势不正常.不管你长久以来多适应它。
同时,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自领责任,该告诉他们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十二年义务教育中被忽略一带而过的事件人物;还有现在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事新闻,使他们不至于和学校大墙外面完全隔离。这些都比填空格背课本和考证书重要得多。
在高校做了六年老师,上了六年的课,我相信做一个好老师并不难,真正的问题远比做个好老师复杂得多。而去上课更是个学习和自我梳理自我更新的过程。如果当初不是偶然写了“上课记”,不会这么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年轻人,并得到他们单纯又热烈的友情,我也因此而偏得,更多发现和感慨这些新生命身上天然的干净和纯洁。能连续写出“上课记”必须感谢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被这些新生命的琐细触动中,才发现自己看到和记录了这么多。
渐渐知道了,其实这远不是他们的全部,比起前辈,今天的年轻人可复杂多了。他们不是中国古人在诗词里空泛赞颂的莲花,没理由要求我们的孩子们身上不沾污秽,但是,发现了再微小的纯净,也一定要说出来,说给他自己和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在今天尤其重要。
我对他们说话,他们也对我说话,而我自己已经这么老了,这么多年始终被外来的力量摧毁着,又始终感觉自己依旧在,并没被毁掉,靠的正是纯净气息的不断补充滋润,所以,能站在他们中间真好,真是幸运。很多很多年来,从正被捧得火热的所谓“80年代”起,从来没有对我以外的世界投入过热忱和主动,自愿又快乐地参与到对现实的“建设”中,有时候去上课,感觉一路奔跑着急着要同他们交谈,一个悲观的人能在今天这么做,真是自我的拯救,多亏了这些年轻人不间断的提示和陪伴。
有很多时候,我和他们很一致,我们之间的差异都被掩盖着。在共同抨击嘲讽揭穿什么的时候,我们很同步很痛快很酣畅淋漓,我们变成了一体,对立的是某个第三者。可理想主义真正实施起来干难万难,对我对他们都有长久的难度。
我的最大优势和劣势都在我是过来者,我的失望比他们更真切更深厚,但我要说希望还在。可庆幸的是,很多温情的纯真的瞬间总是自然地冒出来,细细观察同一个我教过的学生,一年级时候和四年级时候,已经完全换过了不止一个人,已经变了好几个来回了。相信他们在自然长大的过程中自生出判断力,谁也不比谁高明,现实才是最高级的教授,是讲述希望的唯一导师。

《上课记》的笔记-第5页

我的最大优势和劣势都在我是过来者,我的失望比他们更真切更深厚,但我要说希望还在。可庆幸的是,很多温情的纯真的瞬间总是自然的冒出来,细细观察同一个我教过的学生,一年级时候和四年级时候,已经完全换过了不止一个人,已经变了好几个来回了。相信他们在自然长大的过程中自生出判断力,谁也不比谁高明,现实才是最高级的教授,是讲述希望的唯一导师。

《上课记》的笔记-第7页 - 前言

不是我的课讲得多好,只是我对一项工作投入了情感和价值观,这样做的老师很多,无意中稍加留心就能发现他们,默默地以个人的品质和责任对待每一个学生,圣徒般的坚守者是有的,只是他们自己没记录。


 上课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