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尔的小提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安格尔的小提琴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11708199
作者:彭怡平
页数:25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个星期以后的晚上,我前去探访贝诺瓦,他的情绪看来十分低落。他告诉我,因为下雨的关系,这几天他都无法乞讨。“苏妮常来看我,使我不至于太难熬。不过,让女人养,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苏妮是贝诺瓦的女朋友,与贝诺瓦壮硕的体形刚好相反。她的个头娇小,身材纤细,留着一头长度及肩的白发,身穿一件蓝白红三色的雨衣夹克,无论何时见到她,她的双手都是插在口袋里,乍看像位单枪匹马闯荡江湖的女侠。我特别喜欢听苏妮说话,不仅因为她说话的声音像铃铛般清脆悦耳,也因为她说话的时候,脸上总荡漾着甜美得让人融化的笑容,我很难想象如苏妮般善良的女孩,身世竟如此坎坷。苏妮原籍南韩。出生不久后,即被生母弃养,举目无亲的她,一直在孤儿院待着,到十二岁那年,一对法国夫妻领养了她,自此后生活在法国。刚开始,她满心以为,从此以后终于可以享有家人的温暖与家庭的幸福,然而,这对法国夫妻领养她的目的却是为了有一位免费且好用的女佣。每天,苏妮除了打扫家里,照顾年幼的弟妹,还得准备全家人的三餐。养母不时的责难加深了她思乡的情绪。而文化与血脉的断层,日复一日地啃食着她,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十多年前,她离开了养父母的家,自此以后过着街头游民的生活,她却似乎甘之如饴。“你的养父母没有找过你吗?”我纳闷地问。苏妮摇摇头,双手比出一个圆:“法国就这么点大,他们真要找我,早就找到了。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获得他们捎来的只言片语。

前言

我的对面坐着一位斜戴呢帽、刚从巴黎回来的女子,侃侃说着她对《副刊》的看法一一大部分是批评。边听着,我脑里莫名浮出刚读完《她的故事》那本书上一位站在骆驼前、面纱掩至鼻尖的埃及女子,我进出一句:“你要不要帮《联副》写点关于巴黎文化、生活的东西?”    她是《她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彭怡平,那个耗费十年时间,跋涉欧、亚、非洲,写作、拍摄“世界女性群像”的女子,那是我与她第一次见面。在我读了《她的故事》之后,写email给她。我还记得书里那幅戴面纱的女人照片上的标题是“女人隐身的国度一一埃及”;而我知道眼前这位女子,绝不隐身,她非常“勇猛”地四处闯荡,但另—方面,没有半点“流浪者”常见的邋遢,她的打扮时髦、好看。    于是有了彭怡平在《联副》上陆续发表的“当埃菲尔铁塔塌下来”、“丝袜鸡尾酒爵士俱乐部”、“m2平方米”……并且以“印象巴黎”为栏目名称,带引读者穿街走巷,寻访千奇百怪的人与故事,这些篇章我是第一个读者。    我在第一次阅读彭怡平作品时便喜欢上了这位作家,并主动寻找她,倒不是因为女性主义之类的思考,也不是着眼于旅行文学的时尚感,我知道她还写美食,那更不是我的兴趣,我欣赏的是她的视野。行旅天涯而写作的人很多,美食好景、人文风情……早已目不暇给,但彭怡平的视野很怪,她彷佛以她的眼眸抚摩可及的世界,于是能带着我们触摸这世间的凹凸不平。《她的故事》是如此,新作《安格尔的小提琴》更是如此。    在《安格尔的小提琴》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均是作者微观巴黎的一个角度。“圣诞快乐”以巴黎的边缘人、穷人、生活简朴者、圣诞不.陕乐的人…一点出反消费主义者的单纯生活想望。“拉雪兹的幽灵”里以一座墓石雕像,冷冽地冻结了生之欢愉。“当埃菲尔铁塔塌下来”里的巧克力大师让一保罗·艾菲,令我想起电影《浓情巧克力》里的茱莉叶·毕诺许,他们调制的,都是人生。    而“一个关于书与人的故事”里的“知识拾荒者”提耶、杰哈,“Ⅱf平方米”里开二手相机店的越南移民讷顾炎,“拉丁区的教皇”里随口能评论巴尔扎克与雨果的游民贝诺瓦,“周四二十一点三十分”里在夜间来到恶臭扑鼻的地下室里上写作课的人们……则都隐身在曲曲折折的巷弄、角落里。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地铁故事”,那喊着“我要一个座位,我是残障!”的歪嘴斜眼女人、随手拍乘客后脑勺痛骂“你们这群懦夫!”“我蔑视你们!”的雷鬼暴男等种种人物与经常有人“将高速前进的火车头当成迎接他的天使而纵身一跃”的月台、有人卖专为失业者而办的慈善报纸的广场站等种种场域,交织成一幅不同于几米画笔下静美哀愁的地下铁,更迥异于喧闹却又极其明亮干净的台北地铁,那是古老巴黎的倒影。如果说《她的故事》展现了彭怡平辽阔的视野,《安格尔的小提琴》则描画了巴黎的地下管道,收集所有的气味、声音、传说、鬼魅……    我与彭怡平第二次见面,我们再度相互打量对方,她指着我颈问黑皮绳穿着的银色环戒说:“你外表很温柔,其实叛逆,你很适合做一点朋克的装扮。”我笑出来,约略可以揣想她在国外四处探奇,如何凝视、想象、解剖她所邂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企图探掘对方的故事,或可能,随手拉出的是一则荒诞突梯的人生。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在第一次阅读彭怡平作品时便喜欢上这位作家,我欣赏的是她的视野。行旅天涯而写作的人很多,美食好景、人文风情……早已目不暇给,但彭怡平的视野很怪,她仿佛以她的眼眸抚摩可及的世界,于是能带着我们触摸这世间的凹凸不平。在《安格尔的小提琴》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均是作者微观巴黎的一个角度。如果说《她的故事》展现了彭怡平辽阔的视野,则《安格尔的小提琴》里,描画了巴黎的地下管道,收集了所有的气味、声音、传说、鬼魅……  ——作家宇文正

内容概要

关于  彭怡平
以梦想打造人生舞台
以创作实现人生梦想
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巴黎索尔本第一大学电影电视系博士候选人结业。通晓法、日、英、德、拉丁文,是个热爱电影、欣赏艺术、崇尚旅行、喜爱美食与音乐的“生活艺术家”、专业影评人、旅游文学作家与文化评论者。专攻剧本、纪录片拍摄与电影艺术的研究,对日本文化与法国文化做过深入的探索,发表专书数本与专文数篇,探讨日法文化。应邀至日本京都现代艺术Gallery Sowaka以日文举办专题演讲。应邀至法国里昂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举办摄影个展,出席台湾电影专题圆桌会议。与Epson及ttoopp合作,于2009年11月底将作品以线上摄影艺廊方式永久展出。应Nikon School之邀,成为旗下第一位女性专任讲师,自2010年4月起,开办女性摄影系列课程。巴黎国际专业摄影艺廊Hautefeuille旗下长驻艺术家。结合电影与美食的《Marianne的橱柜》在300多名候选者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得到法国Esec电影学院1995年度最佳短片剧本奖。《名厨的画像》荣获1998年12月诚品选书。《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荣获法国2002年度艺术家奖金。《她的故事》被法国《Marie Claire》评为2006~2007年度最佳报导,书中摄影作品荣获2008年第四届TIVAC365传统摄影奖入围。
相关文字著作及摄影作品:
曾先后于法国在台协会艺廊、国际Fnac摄影艺廊、Sherton大饭店艺廊、德霖学院艺术人文中心四度举办个人摄影展,文章及摄影作品散见大陆与台港地区报纸与杂志:《联合报》《自由时报》《中国时报》《苹果日报》《OVNI》《Marie Claire》《联合文学》等;并曾为台湾的《Bazaar》《ELLE》《Cosmopolitain》《LOOK》《玫瑰人生》《法国食品协会》《中国饮食文化》,及大陆的《嘉人》(Marie Claire)、《美食与美酒》(Food & Wine)、《万象》等杂志专栏作者,亦为《电影欣赏双月刊》《影响》《电影双周刊》《时尚先生》《名牌》特约撰述,《世界地理杂志》《经典》特约撰述兼摄影,还在大陆《联合报副刊》《看电影》《VLIFE》等杂志撰写专栏。自2002年至今已在世界各地举办数十场个人摄影作品展。
已出版的个人著作:
《隐藏的美味》(1998,商周出版 / 2004,河北教育出版社)
《名厨的画像》(1998,商周出版 / 2007,河北教育出版社)
《开麦拉美味幻想曲》(1999,时报出版 / 2004,河北教育出版社)
《我爱拉面》(2000,TO'GO生活丛书)
《红色列车》(2001,商智文化 / 2005,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黎•夜•爵士——Jazz Club in Paris since 1917》(2002,米娜贝尔 / 2005,上海辞书出版社)
《巴黎电影院》(2004,米娜贝尔 / 2005,北京三联书店)
《她的故事:世界女性群像之一》(2008,远景 / 2011,中央编译出版社)
《安格尔的小提琴》(2010,远景 / 2011,中央编译出版社)
未来出版计划:
《女人的房间:世界女性群像之二》、《法国菜的故事》、《墙》。
专属网站:友善的猫 http://www.friendly-cat.com
联络作者:pong.yiping@msa.hinet.net

书籍目录

推荐序〉巴黎的地下管道
◆宇文正 2
作者序〉关于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
◆彭怡平 4
人物介绍 6
第一部
PASSION
激情 迷恋 痛苦 偏执
当埃菲尔铁塔塌下来 11
丝袜鸡尾酒爵士俱乐部 18
文学酒吧 30
拉雪兹的幽灵 44
一个关于书与人的故事 90
巴黎涂鸦 98
第二部
LUMIÈRE
启蒙运动思想
人性之光
光明
圣心大教堂与巴尔雕像 111
㎡平方米 120
地铁故事 130
拉丁区的教皇 148
周四 二十一点三十分 201
圣诞快乐 216

编辑推荐

《安格尔的小提琴: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谨以此书纪念一九九三至二〇〇九年在巴黎生活的那段岁月,以及,我那些古怪而有趣的法国朋友。

作者简介

我坐在台北都会中心遥想巴黎。
那间位于十三区圣安妮教堂转角,开了数十年的一间咖啡馆内,端咖啡的侍者个个都已年过半百,而坐在我正对面的杰哈,也已是七十好几,这会儿却以二十多岁小伙子过人的精力与热情,准备侃侃而谈他最爱的城市与永远的主题──巴黎。杰哈啜了一口热饮,舔干净上嘴唇的泡沫以后,以安静的声调拉开序幕:“我来咖啡馆不喝咖啡,我只喝热巧克力,而这家店的热巧克力,我喝了几十年。”我不记得那个下午杰哈告诉了我多少巴黎的传奇逸事,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杰哈如何以一种高贵且专注的姿态,从容地喝完手中的那杯巧克力,时空彷佛冻结于他的十指之间,只有杰哈与此刻的巴黎。
“什么是巴黎?”对于杰哈与贝诺瓦来说,巴黎是世上最美的城市;对于第一代移民傅提明‧讷顾炎与苏妮而言,巴黎是他们争取自由与尊严的第二故乡;对于社运工作者朱利安与菲德列克来说,巴黎是座永恒的战场,为了保存法兰西最美的精神,他们日以继夜地搏斗;对于让-保罗‧艾菲来说,巴黎是他构筑巧克力王国梦想的舞台;但对阿尔佛斯‧努伊而言,巴黎却是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都市丛林,在其光鲜华丽的外表下,处处隐藏着人间悲剧;而对渴求爱情与家庭温暖的法斯娃与鲁道夫来说,巴黎人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相知相守的伴侣;在这个充斥着孤独灵魂的城市里,巴黎的样貌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在此找到属于他的巴黎,以某种特立独行的方式,优雅而骄傲地活出自己。而我眼中的巴黎,正是因融合了各种矛盾冲突却也包容开放的特质而深深地吸引我。
然而,如何描绘出巴黎这个城市的氛围,它的气味、声音,形体、样貌,宛如人心迷宫般的巷弄街道以及充满个性宣言的空间布置?如何通过这三十几位巴黎人的故事来展现这个城市的与众不同?我尝试从一九九三至二○一○年间在巴黎生活的这段经验里挖掘出对我影响最深的思想、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描绘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巴黎,或者,我眼中的巴黎。
我眼中的巴黎既充满了激情、迷恋、痛苦与偏执,也是人文思想荟萃,处处展现人性之光的城市。我选择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思想作为巴黎历史的转折点,以巴尔这位历史人物做代表,在前半部里探讨法国人坚持美好生活的信仰,和将信仰付诸实践的意志;后半部里述及法国人如何将他们对社会理想的热情落实于个人生活,因而产生了如此的社会现象。藉由第一部Passion所揭露的情感,以及第二部Lumière代表的理智这两个面向,读者得以完美地体会法兰西民族的精神与样貌。

图书封面


 安格尔的小提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看到“安格尔的小提琴”的注解时,我不禁为之一振。2011.10.11.我在自己的笔记上写下简短的一句关于未来的话:找一份喜欢,并不一定是梦想的工作,在业余的时间做梦想的事情。惊喜的是,我的曲线梦想法,居然有这么美丽的典故以绘画为生的安格尔,一生钟爱小提琴。故而有“安格尔的小提琴”一语--泛指“终其一生的嗜好,但不赖此维生”这本书给我很大的惊喜。她讲述的不是时尚间的巴黎,也不是浪漫繁华的巴黎。这是一个流浪者的巴黎,这是安格尔式的巴黎。这里追求艺术的人,但他们不是贵族,不是上流阶层,他们是沉浸在巧克力王国的保罗-艾菲,是执着于捍卫丝袜的利魁先生,是曾做过高级餐厅膳食总管而又坠为无固定居所者的贝诺瓦,是包围在书籍世界的“活字典”杰哈。。。震撼于拉雪兹墓园,一个冻结的人间场景,栩栩如生的雕像似乎在低语生死的眷恋或讴歌着逝者的卓越,形形色色生离死别的场景,书中的文字,大篇幅的摄影作品,一点一点地被撼动着。巴黎的无固定居所者,依然有艺术可以融于生活,他们,流浪着生活,但真爱,尊严,依然于他们心中。不得不佩服,这座城市的包容。讲不清的震撼,说不出的惊喜。
  •     《安格尔的小提琴》还未成书前,有阅读过它零星的电子档,没有顺序,没有图片,拣到就读。结果,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单看这样单篇的文字,其实会发现作者叙事的缺陷——平淡,无奇。但书的组合与完整性所带来的神奇力量就在于此。当我几乎忘了曾经阅读过这位作者的文字时,这本完成的书来到了身边,一页一页地翻看下去,一个有目的的联贯叙事,一个自成意境、涵意的图片组合,使得作者那独具魅力与特色的视角也呈现了出来。顿时,平淡的行文风格也成了必要条件,它反而让读者更专注于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核心,而非花力气在消化雕琢复杂的文字。所以,我推翻了我之前对它的印象--绝对不是一杯白开水。本书之所以叫《安格尔的小提琴》,由来在于《丝袜鸡尾酒爵士俱乐部》。据说这个安格尔其实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画派的领导画家,然而他一生真正钟爱的并非绘画,而是拉小提琴。所以法国人就有了“安格尔的小提琴”一语,泛指一个终其一生的嗜好,但是不以此为生。在本书的第一部里,作者便想藉着这个“安格尔的小提琴”精神,来介绍法国人的人生态度--我觉得那便是“快活”,衣食可以无忧,但人生又不单纯只是吃喝拉撒而已,还有更有意义的事可做。而她所介绍的特色篇章之主题,其实也扣合著这个人生态度,如做巧克力的尚保罗、热爱丝袜魅力而开了鸡尾酒俱乐部的利魁、为自己崇拜的文学家而开设文学酒吧的艾札菲耶,以及爱书成痴的杰哈等等。这些人都因为这句“安格尔的小提琴”而具备了独特的生活魅力。虽然本书的重点不在此,但是我喜欢这个“安格尔的小提琴”精神,无形中,好像就是能够受到鼓舞,更积极地去做一些人们可能认为吃力不讨好、但自己却可以从中得到满足的事。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碰到这样的事,因为害怕外人眼光与评价而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甚至顺从了群众的意愿洪流。那么,这句“安格尔的小提琴”更应该要像护身符一样,时常佩挂在身上,时时提醒自己的人生走向。其实,这本书也可以算是作者个人的“安格尔的小提琴”,她不以此为生,但是她做了她真正想做、想付出心力去关怀的事。这件事在我看来,就是关注巴黎社会的低层阶级,作者不称他们为游民或流浪汉,而是“无固定居所者”。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特色就是这个主题的关怀。一般人写欧洲、写法国、写巴黎,不外乎是主力取材它那浪漫优雅的人文风格,导致读者常常会被误导,以为欧洲没有穷人,大家都过得快乐又休闲。但长年旅居巴黎的作者写这本巴黎的生活却不着眼这个层面,第一部虽略提了几项,但作者所用力的部分却在第二部“启蒙运动思想˙人性之光˙光明”,对“无固定居所者”的书写与关心。大部分的篇章里,她对无固定居所者的遭遇并不吶喊、不道德演说,只是发挥那平淡文字的功效,像她的相机一样,平实忠恳地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以及心声,却无形中完整地带出了那份无奈的心情,被社会遗弃的悲伤。《地铁故事》是这个主题的开端,开篇就藉雷鬼暴男的真实行径为无固定居所者的境遇发声:“你们这群懦夫!杂碎!谁敢站出来反对这个制度?我蔑视你们!”接着罗列出作者亲眼目睹的真实案例,尤其是那卖报的失业男子,他那奋力叫卖的声音透露出他极想自力更生,可是当新的一批乘客涌进来,那埋首于自身事物的漠然却将男子的存在视为无物,男子犹如身处荒原,无人可求助。作者最后下的结语叫人心痛:“男人奋战至最后一寸土地,眼中残余的火光,在抵达这节车厢尽头的那一瞬间,终于完全熄灭。”这卖报男子,也让我想到最近都会在捷运站附近徘徊卖杂志的游民。接下去的《周四 二十一点三十分》,是无固定居所者的系列书写,只是视角不同,是借艺术的普及与否的课题来做出关怀。如同第204页的那幅照片,作者说:“我以红、蓝、白三种颜色的椅子,以及圆桌会议的形式来彰显与凸显出法兰西共和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团结。”作者开篇就先说,她不赞成那极为势利的艺廊X先生的论点,她不认为艺术只是少数有钱人才玩得起的,艺术应该是可以普罗大众,让大家一起分享的。所以她就举了这堂周四写作课做为例子,从这堂专为无固定居所者开设的写作课中,作者观察到平民甚至是贫穷者,也是有分享艺术的天分及权利。而最重要的是天分,天分不是说你比较有钱就会有、你没钱就没有,那艺廊的X先生的说法不过是有钱人在附庸风雅罢了。从这个视角中,作者又为无固定居所者的生存权利做了极有效的平反。最后一个章节《圣诞快乐》,这个篇名作为总结,看起来还不错,有祝福、期许的感觉,然而作者却又做了一个与“圣诞快乐”相反的论述。她说:圣诞节对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这一天,透过纪念耶稣诞生,来效法神对世人的态度,以慈悲、怜悯之心、爱别人、宽容别人,让每一个人在二十五日那天,都能得到照顾、怜悯与宽恕。然而我在圣诞节这段期间所见到的,无论是法斯娃眼中的圣诞节只是另一个消费主义社会里的群众大拜拜,或者从艺廊老板X先生对待努伊这种『无固定居所者』的态度,使我领悟到--人的本性并不会因圣诞夜而有所不同……这些人间景象所显现出来的,不仅是一个失去了意义的圣诞节,简直与其原意背道而驰。“圣诞快乐”的祝福因为这段谴责,而沉重黯淡了下来。以此篇作结,足以令人警戒与深思。
  •     关于这本《安格尔的小提琴》,其实“安格尔的小提琴”是一句欧洲的谚语,说的是大画家安格尔敝尘自珍地认为自己的小提琴比自己的画更好,旁人虽然不觉得,自己觉得就好。彭怡平将这个题目送给了她拍摄的巴黎人和巴黎人的故事。巴黎,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一个名都,生活在名都的人,和曾经生活在名都的名人,总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不管是名画家德拉克洛瓦,还是音乐家们,拉雪兹墓地里躺着的,实在是一段段或是惊心动魄或是缠绵悱恻的故事。一步行来一步思索,但凡爱思考的人,都会沉湎其中,甚至无法自拔的。苏珊·桑塔格在她《论摄影》里说过“照片能以最直接、实效的方式煽动欲望”。其实,只要以图像方式呈现的,都更胜过纯文字的刺激,但,惟有文字性的添加注脚,才能让图像更能得到完整的表述。记得看见一条微博里说彭怡平对这本《安格尔的小提琴》很在意的。沿着她在巴黎的脚步,的确能感受到,她对巴黎的崇敬、欣赏、怜惜,而她所“煽动”的欲望,却平淡了一些,更多的是她的思考,因而,这本书,与其是去看彭怡平眼里的巴黎和巴黎人,还不如说,读者在看彭怡平表达她心中的巴黎、巴黎人、还讲述她的巴黎人的故事。苏珊·桑塔格说:“摄影家想收藏家一样,被一种激情赋予活力,即使表面上是对现在的激情,实际上也是与一种过去感联系着”。彭怡平的巴黎,彭怡平的巴黎人,彭怡平的巴黎人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当年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将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外界曾评说,中国人抗拒摄影对现实的肢解,现在,中国的摄影师们满世界跑,随着更多的人出去旅游,更多的西方也在被中国人认识,现在,彭怡平这样解读巴黎,不知道巴黎人是否会发现,原来在这样一个女子的眼中,他们是这样的。记得与某位行游天下的驴友聊天时说,有时候看见美景,我是懒得拍的,我宁可细心去欣赏,欣赏过了,就没有时间拍了。彭怡平拍巴黎,同样没有拍巴黎的美景,她拍了很多巴黎人。当代的人,和故去的人。看不够的风景,还有看不够的人。彭怡平这本书,可以当做她的摄影集,也可以当做她的散文集。更重要的是,一个当代的知性女子,以她的颇有些诡异的视角,写下了对巴黎人的静赏。这不是一本一下子就可以匆匆翻过去的书,看看这样的女性,看看她笔下和镜头下的巴黎人,巴黎的光环在哪里?其实,那不过是天下所有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却极其相似的生活罢了。【原文地址】(豆瓣有删节)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735769883&PostID=39991663&BlogID=150117注:比较她的其他本,这本是她最好的一本。俺认同某友的看法了。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这本书就像第二眼美女 看惯了写巴黎如何美 如何浪漫的书 偶尔读下这本 开始感觉吸引力不够 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而她就如第二眼美女般 需要仔细品读 读下来感觉很独特 虽然内容略显沉重 但作者的确是以不同视角观察巴黎 让我对巴黎的了解更加立体化了
  •     很喜欢,但是还没有看
  •     最近发了疯似的找这一类的书来看:游记,最好与法国有关,最好能有独特的视角;构架简单,纸张精美,不费脑子最好!原来我也克制不了自己追随当下浅薄、浮躁的读书习气!但还是安慰自己,不管怎么样,我还在保持阅读,这就算还好了!这本书开头的巧克力盛宴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但你若以为这就是它最大的噱头,不过美景美食和一些令人目眩神迷的时尚,你就大错特错了!越往下读,女作者留给我的姿态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勇敢的她,气质沧桑厄而坚毅,隐身于一隅观察大千世界各色各样的人,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需要社会救助的巴黎人:她很认真地很他们交朋友,给他们温暖,向我们展示巴黎底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阴暗的一面。贫穷、苦难是没有隔阂的,这一点我们早该知道,不是么!
  •     水平下降了
  •     “安格尔的小提琴”——“终其一生的嗜好,但不赖此维生”。
  •     看图书。
  •     巴黎有美也有苦
  •     巴黎巴黎
  •     图比文好,有好几张图好喜欢。前半段有点琐碎接受不了, 后半段文比前半段文稍好点 。讲到游民的故事就好看了起来。
  •     视角很是独特
  •     这本书最出色的部分是它的书签——做成一把小提琴的形状,虽然,我看不出这本书的内容和小提琴有啥联系。
  •       在中国,巴黎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时尚、浪漫,加上我们向来认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很富裕,那么生活在巴黎的人们可算是天堂里的优等生——在一座可以穿越过去与未来的城市中,似乎每个人头上都有一个光环叫“生活品味”。    我没有去过巴黎,而彭怡平展现的是一个立体的巴黎——通过她大量的摄影作品和文字。她是个摄影师,照片比文字好看,目光比镜头锐利,内心让双眼懂得选择,于是遵循着内心而行,才有了巴黎这些鲜为人知的面目。    书中有很多巴黎人的故事,其中将近一半的篇幅是讲流浪者的,作者毫不避违巴黎的阴暗一面——失业率高企达9.1%,流浪者冷死饿死街头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些所谓高雅的艺术展览拒绝流浪者进入……而彭怡平并没有忽略当中流露出来的人性,她也没有因为流浪者们是个可怜的群体而有所偏颇,相反,可以从书中感到她记录的是相当普通的巴黎人,每天会为两餐发愁,流浪者也会去听写作课,但会睡着。圣诞节的时候,她去问为流浪者准备晚餐的法勒丽:“从穷人身上,你究竟学到了什么?”    法勒丽回答说:“在这个消费主义的社会里,穷人什么都没有,唯一可以让他们存活下来的,就是‘我想活下去!’这个念头,也就是这个省定的欲望,展现了人类的力量。”    彭怡平在全书的最后,道出了她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见几个流浪者的原因—...—“从他们的身上,我找到了一种极简的生活可能,对于人生的豁达与自在,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分享,因为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但别以为巴黎的流浪者就是糟糕肮脏的人物,在这个浪漫的国度,他们还是有这样艺术家的气息。    我又想到了中国。在我身处的城市,也有很多流浪者,我想大部分是迫不得已,也有很少的部分是忠于自己所以去选择这样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或许有点像嬉皮士,也有点波希米亚式的浪漫情怀。但无论如何,他们于整个社会而言,像是从来没有过去与未来的“多余人”。我们不愿意多看他们一眼,也甚少想过给他们一分一毫或是什么帮助,不是怜悯之心不够就是认为他们都是骗子,骗取我们或许根本就没有的同情心。于是,大人从小就教导我们,赶快走过,就当没看见一样。逐渐地,他们哪天消失了,又有新的出现了,我们也不会知道,不去关心,就像他们从未存在过一样。    我们学西方过洋气的圣诞节,但别说是精髓,连皮毛也学不来。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成这样? 阅读更多 ›
  •     照片真美啊
  •     穷尽一生,寻找属于我的安格尔小提琴。 不一样的巴黎,流浪者的巴黎,时尚之余,更显包容,温情的巴黎。
  •     巴黎
  •     我们不再需要那些指教我们把千篇一律的pose,摆在埃菲尔铁塔、卢浮宫、法尔赛宫等等等等前拍照的巴黎游览小册子,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去与现在、阳光下的浪漫浮华与暗影中的世态炎凉,《安格尔的小提琴: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正是这样一本用美食美景诱导我们,深入巴黎人生与死的人文读本。
  •     文字总觉得欠缺。
  •     这是一本散发着浓浓的福州路书店气息的书。对,天蟾边上的那家。
  •     就是介绍了很多人 不算太吸引人吧
  •     喜欢看旅游随记,书里的照片也效果挺好的,让人产生一种特别想去法国看看的冲动
  •     很喜欢彭怡平,女汉子
  •     是正版,在书店看到的,就来这里搜了,不错的书~
  •     大家在一个地方呆腻了,总要换种心情,换种感觉,这就是美丽的。
  •     不同于那些走马观花、与巴黎浅泛调情或one night stand后的旅行文字,《安格尔的小提琴》是作者与巴黎相爱后的成书,自然有一番城市性情上的独到探索。
  •     不同的人看世界眼光不同。从别人的角度看看也不错。
  •      你想让可怜的穷人获得拯救,我想让贫穷被灭绝。
  •     已入
  •     同“京都”一样,对于“巴黎”,我亦毫无抵抗力,或许是因为有过多的期待,所以翻阅时才会带着一点小失望。
  •     透过她的书让你认识了巴黎。
  •     看完之后好像去巴黎,去繁华城市街角收集了所有气味、声音、传说、鬼魅的地下管道。
  •     有手艺的人在哪里都饿不死。
  •     独特的视角,展现别样的巴黎
  •     《安格尔的小提琴——巴黎与巴黎人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标题,大体能感知是关于法国文化的。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为“激情迷恋痛苦偏执”,第二部为“启蒙运动思想、人性之光、光明”。如果你喜欢法兰西这个民族、崇尚法国文化,“激情迷恋痛苦偏执”里有你感兴趣的,如果你想了解发生在巴黎街头鲜为人知的故事,就去看看“启蒙运动思想、人性之光、光明”里那群巴黎街头流浪者的生活。我更喜欢后者。正如第二部开头的那句话所说:“启蒙运动所标榜的自由思想,以及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以这种尊贵而含蓄的方式延续下来,对我而言,这才是巴黎最精彩动人的地方。”
    “一个人的圣诞节”这段(P220),正应了我此时的心情,谁不想过个圣诞节呢?
    希望明年,不再是一个人的圣诞节。
  •     听朋友介绍,这本书很好看,所以“义无反顾”的立即购买,希望能如愿.
  •     后半段讲流浪朋友才有点意思。。
  •     另类视角下的巴黎。
  •     还有那么多人默默地经营非盈利性组织,帮助那些街头流浪者,这些微光让人相信这仍然是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
  •     开始认为文字真的不是很好读,很跳;但后来读到她流浪的朋友时,又觉得真是一本好书啊~
  •     有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处处可见温情 “从他们的身上,我找到了一种极简的生活可能,对于人世的豁达与自在,最重要的是,学会与人分享,因为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曾经非常腻味游记,因为千篇一律,眼光肤浅。但是这本书从一个非常特殊的视角入手,都是巴黎的小人物,却让人见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巴黎。 “安格尔的小提琴”——“终其一生的嗜好,但不赖此维生”。
  •     买这本书是因为参加了作者的讲座,为她的故事和智慧吸引。原以为就是本游记,读来才发现图片犀利,文字深刻,令人有所思。
  •     每一个地方都有好与坏,至少这本书的巴黎做到了。
  •     enfin seul
  •     每个人都该有一把安格尔的小提琴
  •     终其一生的爱好,但不赖此为生。
  •     并无书后评价那么吸引人,只是寻常介绍paires
  •     去巴黎流浪
  •     很好看的图配着不太好看的文字,好多零碎的故事。
  •     因自己有在巴黎学习的经历,所以读起彭的文字,看到这些照片,很有共鸣。
  •     巴黎的卧轨流浪汉。。
  •     前半部分比较好
  •     外面的世界 装在 里面的世界里
  •     很有价值很有价值很有价值很有价值
  •     没有完美的国度 正如没有完美的人
  •     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别样的巴黎。之前就知道巴黎不只是浪漫的代言人,这里有梦想,有黑暗,有无奈。这本书中,作者用文字与照片将她眼中的巴黎介绍给读者。正如书名所言“巴黎、巴黎人的故事”将巧克力作为一项艺术创作,很浪漫,很美味,也有些奢侈;公墓,一个似乎很阴森的地方,却也有不少艺术的存在,也有爱的味道;巴黎的流浪汉,他们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你可以想像一个人失业了二十年却依旧能生活在巴黎这个消费水平极高的地方吗?这里有全世界最昂贵的奢侈品,这里也有高雅的艺术廓,这里还有流浪汉。这是巴黎的一面。很希望自己有机会可以在这个城市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