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沉默的大多数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30211311
作者:王小波
页数:265页

读后所得

王的文章很好玩属于那种作死但做的很成功的那种有很厉害的观察力,举出的例子实在是有趣。说说我印象比较深的几点,一点是讲参差不齐才是幸福本源,所以从这点上说儒家的学说实在是弊大于利,把中国思想界大一统2000年,实在是让人痛心的。虽然锅不是孔孟的锅,还有孟子的逻辑推己及人真的是站不住脚的,结果对错看情况,但逻辑的错要指出来,以前我一直没有意识到原来这一点推论是有错的。叫小波显得装了就像文艺圈各个都叫学友大哥实在是很搞笑的,还是叫他王小波。王小波还有一点写到知识分子的态度就是只分对错不分好坏,追求真理,而不打击报复,这点我很赞同,虽然论战很难对事不对人,但还是赞同。还有就是善良和知识的思考,他让我意识到只有善良没有知识实在是缺乏判断力的,就像被黑出屎军代表一样,由此让我怀疑小孩就真的是最聪明的吗,我觉得起码在判断力方面,不是。独立思考,这个词我一直听仙人讲,但直到读王小波的书才真正明白,做一个理性的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实在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还有讲读书的用处,可以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一时一地,实在是顶了不起,而且可以使人聪明。还有做人不要活的太扭曲,人是应该追求快乐的。沉默的大多数看的不细吧,没什么感触。但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实在是很喜欢,这是我第二遍读猪这篇文章,发现太喜欢这只猪了。————————————————————分割线————————————----——-----------------题外话。最近想到一个问题:我想做什么样的人。自从开始想这个问题后我发现我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的不同,我知道我的生命中从此出现了一块基石。从前我好像被世界推着往前走,就像小时候一样,被逼着写作业,被逼着往前走,可是自从有了这块基石之后我明白我开始有方法跳出加在我身上25年的institution,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我想做什么样的人,我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有一条就是可以独立思考,这是一项顶厉害的能力,可以排进我想成为的人的描述里的前三名,它可以使我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无论是一件事是对是错,还是以后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曾进步的社会思想

王小波的文章,每看一次,都会误以为他还活着,就在我们身边,经历与我们一样的社会进程.可是,事实上,他是一位93年已经离世的文者.这让我非常佩服他的超前思想,或者说,其实我们的社会即使迈过20年,那些根深蒂固的恶习,旧念,不曾脱落过.它们只是被当局者,掌权者,换上了光彩亮丽的外衣,得以继续恶劣的沿用.

不仅仅是思考者

极具王小波风格的杂文讨论了方方面面的话题,关于思维,关于生活,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等等。作者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结合自己的阅历,有很多精彩的值得回味的思考在里面。作为没有经历那段历史的人们,很有必要了解那段岁月,了解那时候青年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

王小波,寻找思维的乐趣的作家。

看过一些书,读过一些故事。唯有小波带给我的是震撼和思考,有力量的思索。读到历史脐带的那段,真是有拍案叫绝的惊艳之感。除去黄金时代,青铜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更有理性,也更悲凉~~人性之上,上善若水。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随便写写

不是那种现在市面上很多的随便翻翻道理都明白的文章出版合集。这本语言幽默,看了之后又能让人有所启迪,我觉得就是很不错的杂文集了。作者好多篇都在写科学,智慧的意义。不像如今人们爱拿自由说事儿,就爱简单的惩恶扬善,说好的我们自己也知道好,说不好的我们自己也知道不好。从这点看起来,王小波的书更有点哲学的意味,讲的东西也会给人更多的启迪。他反对儒家道家这些传统文化,追求西方科学,爱引用罗素的话,爱讲幽默滑头的段子,他不喜欢理想国中那样的统治者,喜欢苏格拉底,他反对价值判断,对知识分子的定位有一些见解,对清贫富贵也不流于简单的道德评价。看完觉得他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而这本书,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写的很随意,所以看得也很轻松。这书大概写在十年前,如果他还健在,很好奇现在他会写点什么。

一些要说的

这本书是文集,即使编辑有再强的逻辑能力,也很难编得像小说一样合乎逻辑。所以,就书的结构而论,最后几十页的书评和捎带着的“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攻讦显得索然无味。特别是在批评张抗抗《赤彤丹朱》的那篇写道:……不管是哪种知识分子,与大众都有所区别,所以是知识分子。这段话让我这个不是“知识分子”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厌恶。“知识分子”这个词语现在不是很流行了,我认为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家的学历都提高了,说自己是“知识分子”,优越性就体现不出来;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并不是具体的一种职业,比方说中学教师,专栏作者,大学教授等等,而好像“文革”中说自己是“无产阶级”,说别人“资产阶级”似的,是在自我标榜或者给别人扣帽子。而这样做只能让人生厌。目前流行的说法是“公共知识分子”,它的缩写——“公知”——倒是和能说明这个词的意思:只会发出噪音的公知了,其余毫无裨益。王小波毕竟是我父亲那一辈的人,所以就如他在书中所说,人是“有限度”的,让他穿越历史有点不太现实。除此之外,我没有太多要吹毛求疵的地方。毕竟他是一个诚实的人,诚实到你可以把这本集子当作一个测谎量表,前后对照,他的观点始终如一。这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是极其不易的事情,也如他所说是个不够“狡猾”的人。“文革”真真伤了他,所以他痛恨束缚因而爱上了自由。他认为束缚的根源在那些圣贤的话语里,更在于强权者的推动。他痛恨孔子,更恨孟子。也因此痛恨《红楼梦》,因为凹晶馆的对句有圣贤的话。他爱人,爱智慧,因而痛恨那种标榜道德感的所谓高尚情操。他受到伯特兰罗素的影响很大,引用也很多。他还说吃白薯干会得胃溃疡,但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一头特立独行的猪》是这个集子里最好的一篇,没有之一。文章之中的乖戾之气、冲淡之气、黑色幽默,倒也能让人读得畅快淋漓。特别推荐那些热血青年可以读一读,因为他的文章能让人冷静,不受蛊惑,独立思考。而这些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

杂想

看了这本杂文集,就有了些杂想。我是从来不看杂文的人,一是觉得无聊,杂文哪有小说有趣!二是觉得悲惨,杂文世界仿佛是另外一个平行宇宙,里面充满了悲剧气息。三是不喜欢太现实的东西,小说看到不喜欢的可以安慰自己那是假的,但是杂文总是写很多真事儿让我绝望……可是,看过这本书,觉得真的太好看了!原来不是我讨厌看杂文,只是那些人写得不够好啊!这本书很多文章都是关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以及否定。真是否定,而且很有道理。对了,我不看杂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很偏执,很少有人能说服我,所以总是觉得写杂文的人讲的道理都很脑残。不过王小波写得很有道理,加之我又看了不少他的书,算是把他当一个朋友了。朋友的意见,还是要听听的,所以就认真看完了这本杂文集。才看两三篇的时候我觉得我心目中一直以来奉为圣经的东西就被完全颠覆了……(最近老是被颠覆,看了一个故事颠覆了我的理想主义,看了英剧《黑镜》颠覆了我对电视剧的理解,看了这本书颠覆了我所理解的文学……)接着越看越佩服王小波,他实在是太有才太聪明了!长这么大,别人要是问我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在我看过《红楼梦》之前我一定得想半天也想不出。但是要是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我一定毫不犹豫回答王小波。他是我知道的中国现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有着我喜欢的文笔的。真正的好文笔是什么,不是文艺的让每一个句子百转千回荡气回肠排比拟人比喻象征齐上阵,而是就算是一篇说明文,也让人能顺顺利利自自然然如水东流地看完并且心里很舒畅。王小波就有这样的文笔。我知道的另外一个有这样的文笔的作家是朱光潜先生,我记得以前语文书上有一篇朱先生的文章,题目我记不清了,大意是讲诗词的平仄押韵问题。如果不是对这个方面感兴趣的话这就是一篇很无趣的说明文。但是,朱先生的文笔征服了我,我就把这篇文章看了不止一遍,王小波的杂文也一样。就是这周二的英语课,“西方文明简史”的老师讲了一些她对中西文化对比的看法。她的大多数想法都和王小波在这本书里的看法类似,当时我就震惊了,特别想去问她是不是也看王小波。不过后来她点了一下名,导致课堂乱掉了加上我又被高财作业困扰,所以就没有问。但是至今我都还在好奇。我有一个同学,他是没有看过王小波的,但是我看见他发在豆瓣里的日志,他的好多想法也和王小波一样。这说明他也是和王小波一样聪明的人。提到他只是为了说明,我最近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感性的人。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发现这一点。后来我仔细想了想,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无比理性的人,这一点又恰好说明了我的感性。感性的我看杂文虽然觉得蛮有趣,但始终不如小说给我的快感。所以以后依旧打算走小说路线,就让这些有条有理有据的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给那些理性的同学带去快乐吧。完。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沉默的大多数

花剌子模,一个中亚古国的名字。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性,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假设可以对花剌子模君王讲道理,就可以说,首先有了不幸的事实,然后才有不行的信息,信使是信息的中介,尤其的无辜。假如要反对不幸,应该直接反对不幸的事实,此后才能减少不幸的信息。以上是王小波写的关于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他上大学时,老师教诲他们,搞现代史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治史的原则,二是党性的原则。这就是说,让历史事实按党性的原则来发生。王小波没听懂这堂课。说实话,我也没听懂,因为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新闻也是有两个原则,一是新闻的真实性,二是新闻是党的耳目喉舌,也就是要符合党性。这二者的前后顺序我有点忘了,只记得当时不赞成,也不想听懂。王小波说,他与李银河在一项社会学研究中发现中国存在广泛的同性恋人群,就把它报道出来了,结果不但自己倒了霉,还连累了很多人。假设禁止出书,封闭这个消息,就可以使中国不再出现同性恋问题,那么这些措施就是有道理的,但结果反之,所有这些措施一点道理都没有。简单来说,不管是作家,学者,历史学家,还是记者,作为信息的中介,研究的结论会不会累及自身,主要取决于君王是不是花剌子模君王类的人。如若是,那么传递的中介就要适应这种现实,比如,递送坏消息时隐瞒不报,甚至乱加篡改。而对于现在的新闻记者而言,坏消息能不能递送出去都成了问题。几年前的大连XP游行,前几日的出租车罢工事件,纸媒销声匿迹。我很感动,大家新闻专业课学的还是挺好的,并没忘记当党的耳目喉舌。至于新闻的真实性,既然都没报出来,自然也谈不上虚假报道。这样两个原则就都满足了。花剌子模君王可以给予奖励了。

向小波致敬

两天前,读完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是自己第一次读王小波的第一本书,读了开头的几篇,便喜欢上了,接着买下了他其它的全部作品。 他一直以小说家自称,而且能体会到他对自己的小品文是不太放在心上的。但从看来,我更喜欢他的杂文和随笔。也可能和自己不够深刻有关,遇到了这么个另类的又深刻的家伙,需要成长才能领会他的小说吧。 喜欢他蔑视权威的思维和表达,这和他的经历和教育有关,经历是下乡知青的经历,教育是西方的教育。如何看待权威 ?该是参照的目标 ,也该是奋起超越的对象。而且,权威也有“保质期”,这是科学的态度。 可能有人会说,王小波是狂妄和无知的,面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却要唱出异样的调调。我要说,他是坦诚和思考的人。他不傻,该说的话都会说,即使是最扭曲人性的时间和空间里,他也适应过来了。但在这可以充分自由的年代里,开口前还要考虑先站队的话,分明是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啊!我也喜欢罗素的这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一统之下,最幸福的是谁呢 ? 相对于自然和宇宙,人类是狂妄和无知的,这是每个人共有的一个特质。具体说谁,不说谁,意义不大。但,能否坦诚和思考,却是因人而异的。种种原因,思考但不坦诚的人,或坦诚但不思考的人,比比皆是。面对权威,我们往往不思考,面对权势,又往往不坦诚。坦诚又思考的人,夹在时代里备受煎熬,他们是真正的良心。但往往都是后来人对他们致敬和安抚,同时代的人都忙,忙着打击呢。如此,怎么能不得心脏病? 李银河说,“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说的有道理。

狂热和理性

王小波去世这么久了,他的文字也都这么多年了,他的思想和观点居然不过时,放到现在读起来依然能让人颤抖啊,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文革时期的一些故事,作为一个80后很难想象那时候人的狂热程度,我对比着现在的传销组织去联想,人失去理智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暴走的人群···大学时发生过打砸抢事件,不少年轻人被煽动,当时不太理解理性爱国的意义,对学校的教育嗤之以鼻,现在明白了,人要保持冷静理智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要被各种感官刺激混淆了理智,狂热而危险

沉默的代价

我印象最深的是文化大革命给那代知识分子的迫害,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畸形憎恶与批判,以及道德统治给作者的心灵阴影,我甚至怀疑国学是不是该读了,呵呵,了解才是批判的前提,事实是论述的立足点,不是说不过别人就骂“畜牲”。物质世界的不足,按理说是我们奋发的动力,为什么在封建时代的农业发展并不富足,农业机器的几乎是停滞不前,主要劳动者还是人。是上层阶级的流动性不高,束缚底层人民的思维,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创造;社会舆论重农抑商,一切之乎者也,拒绝新事物;还是新事物的发展受到禁锢,统治阶层担心利益受损,扼杀掉这些萌芽······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的惨状,有四人帮思想的宣传,统治者戏弄一把群众,但是知识分子除了维护所谓的正统,不也是有责任监督社会的么。当社会上大部分人已经不用事实来说话了,妄想全民缔造神话,这个社会真的正常么?另一方面,是不是说明知识分子只是治世的风雅,乱世的柔弱。推翻一个王朝,又建立一个大同小异的王朝,知识分子享受着精贵的粮食,真正的为人民做了多少事?不过是一批批的卫道士,享受着权利的快感,维护者自己的利益。你说,这些是不是沉默的代价,或者是人性的柔弱泱泱大国,我们却被外国侵略者那么惨,肯定有我们的不足,但是国学真的一无是处么?偶尔我觉得这就是卫道士们的高明,思维真是一门艺术呢!道德统治除了便利封建统治者之外,难道真的毫无用处。

有感

我读过王小波的书不多,这本书之前也就看过《东宫•西宫》然而这本书是本杂文集,也就和小说不一样,对于作者的价值取向也就能从不同文章中摸出个大概。看的时候感触很多,看完却因为记忆力有限就记得一些。不过在总结读此书的感触前,先说一句:看书时还是找个什么记录自己的想法。整本书好多篇关于文化大革命,我没经历那个动乱黑暗的年代,只从历史书和一些作品中对那个年代有点了解。但说来这些见解都是因为我是局外人,才能看的稍微清楚一些;而王小波是那个年代的经历者,他能发现一些问题,并且敢于去指出这些问题,可以说是难得的。看完的感受大概有两个:一是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是别人想要我们看到的,二是关于道德。说到第一个,还是和我最近看的一些新闻报道有关。立场的不同导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同。太过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也就着了他们的道。第二个是值得多说点的。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拍了点文章的片段给一个挚友,她是儒家文化礼乐制度的坚决拥护者。我和她辩论了一番以致我耽误了自己吃饺子的最好时机,凉了,不太好吃。她说儒家文化维系了社会关系,敢问有了儒家文化后那些臣弑君这种事就不发生了?而且儒家文化发展到程朱理学简直就是反人类了好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都什么破言论?用道德做武器的人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怀抱着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但实际上这些人只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有权利参与决定他人生活的一群自大狂。他们的言论很多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没有考虑过当事人。我对这样的道德嗤之以鼻,但与我照顾父母,和家人和谐相处,尊敬师长并不矛盾。因为这是我的生活,没有触及法律的话,我选择做什么轮不到你来指责。中国的古代也有“民本思想”,和西方不同,西方是“人生而自由”以及“天赋人权”,而中国的“民本”则是活着就好。说了这么多,只是因为读后有所感,至于你怎么看待这番乱七八糟的文字,就不是我的事了。

道德和智慧是两码事

王小波在这本书里反复提到,中国的知识分子热衷于做价值判断,好与坏常常与对与错混为一谈;中国的文化热衷于探讨各种道德伦理,并且以此为傲。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理性,更多的思考,当然了,这也不是叫我们不要讲道德。给人简单粗暴的扣帽子、贴标签,那不叫明辨是非;一门心思的喊口号、背教条,那不叫传承发扬。知识分子诚然不能践踏道德,不能放任社会风气败坏而坐视不管,然而若总是战战兢兢的背着伦理道德的枷锁做学问,整天忙于跟人进行没有意义的价值辩论,真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聪明才智。无知是最大的罪恶,“以愚蠢教人是善良的人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重要的是让人们发展思辨的能力,而不是给他们灌输好坏的标准。(有些混乱,不过写点什么总是好的。)

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提到他在文化的革命期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经历;他不会故作崇高脱俗,毫不掩饰自己有些胆小怕事,不敢当面说出领导和国家不合理,一点卑劣的小心思;他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剖开了放进书里,创新得来又有点叛逆,像是对陈词滥调的抗议。正如李银河所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站在人群中的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有些不合时宜的喊出自己的想法,简单的大道理戳中了现实,说出了很多人心想着却不敢跳明了直言的事实。我和他的想法很多都不尽相同地高度重合,包括对宗教、国学、愚忠愚孝、崇高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我无需在书评中摘抄或引用,也不愿修改他的句子后据为己有。书里看他一次次条理清晰、理论充足地说出我心中所想时,我都暗暗在心里恨自己生不逢时、君生我未生,像是遇见一位相见恨晚的知音。真是恨不得能用Tardis让我带那个时代见上他一面,但转念想想那可是文革,还还是打消了此念头,继续抱着“君生我未生”的遗憾好了。


 沉默的大多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