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枣随笔选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张枣随笔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020089161
作者:张枣 著,颜炼军 编选
页数:281页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母语在哪儿?她就在我们身上,她就是我们,是我们挑起事件的手指,是我们面临世界的脸孔。对于个人而言,活着的母语从来就不是一个依附于某个地理环境的标志,是附体于每个人的。而我们是每个人。我们漂流异乡可能有五年了,十年了,百年了,或者我们今天才加人流浪的队伍,或许我们仍滞留在中国,在那个惯常被误认作是母语的腹腔之中,那儿母语在日常的喧嚣之中吞云吐雾,或者在黄昏的广旷中声嘶力竭,在那儿,我们的心不同样在流浪吗?母语请求我们歌唱,而在那儿,不依旧是“无声的中国”吗?对于一个永为异乡人的个人而言,母语是一支流浪的歌。她在我们心中。 “太初有言。”母语第一次逼视并喊出“山,水,鸟,人,神”的时候,古致翩翩,令人神往。词与物欣然交融,呼声中彼此相忘。真理同我们共同午睡。我们的神话以奇异的抒情方式开始:“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通过这一短促、自信、精确并且余音袅袅的口吻,我们那些早已失传的诸神在阳光朗朗的匿名的自叙中同时向我们昭示了我们诞生的秘密,大地、粮食、祖先、君王与我们的生存关系,并承诺了“百禄是何”那露珠般来自天空的祝福。我直觉地相信就是那被人为历史阻隔的神话闪电般的命名唤醒了我们的显现,使我们和那些馈赠给我们的物的最初关系只是简单而又纯粹的词化关系。换言之,词即物,即人,即神,即词本身。这便是存在本身的原本状态。存在清脆的命名抛掷出存在物和宇宙图景,那儿没有命名,那儿便是一片浑沌黑暗。为我们点亮世界的母语是我们生存的源泉。但母语在给我们足够活下去的光亮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作为人的最危险本质——我们对我们自身的觉悟。

后记

转眼间,张枣先生病逝已经一年多了。生活和死亡在继续,诗人与诗歌也在继续。《张枣的诗》出版后,我开始搜集张枣先生的散文作品。期间,一些动人的情景不时将我牵回逝去的时光:    2月28日,车过法兰克福,给枣叔发了短信说想去看他,半晌,他回信道:“换上桃花的心情,说话声音细中带喜,别再吵吵嚷嚷,嘿,我要睡了……”这是一位歌唱家朋友关于张枣先生最后时日的回忆。张枣发出上面提到的短信时,离他去世还有八天。    如果我们把八天放大为一段更长的时间,放大成诗人乃至我们所有人在世间的年华,那么,张枣先生这种面对死亡的言语姿态,正如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一样,无疑是言说存在的典范:对于生命的困境和苦难,最终采取赞美的姿态。他曾说,伟大的诗歌最终都是赞美而非抱怨。在死神即将降临之际,他依然不失喜乐的情怀,悠然叹息人生的短暂和病痛。    他的散文随笔,也是这种典范的呈现。比起许多诗人,张枣先生较少涉猎散文写作。他先后在德国改读学位和任教,留下了一部用德语写就的博士论文,一些用英语和德语写就的诗学论文和散文作品。颇有深意的是,他对用汉语写散文非常吝惜,记得他跟我说过,他只把汉语留给诗歌。我想,这远不是懒散和浪费的借口,而是一位长期寓居西方的优秀汉语诗人内心的流浪的写照;因此他留下的汉语散文不多,且多为“被动”之作。当然,即便是如此少的作品,不管是往事、记趣、诗话、闲谈和演讲,我们依然从中感到了诗人的“别材”。    诗歌与散文的关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张枣先生有言:“诗歌开始于散文停止之处。”按照语言学家洪堡的话说:“诗歌对那使它自己成为现实的东西无动于衷。”一位优秀诗人进行散文写作时,他得把诗歌之少,贡献给散文之多,得让潜藏于诗歌语言中的杳渺和空白,在散文语言中玲珑地现形。在这本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努力。纵览张枣先生的散文作品,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优异性:在修辞上,他借重丰厚的西方语言文学素养和开阔的文化眼界,有意识地采集古典汉语中各种甜(张枣先生的诗学关键词)的元素,发明了一种文雅而精确的文风;在精神内涵上,他力图因地制宜地在生活中萃取出那些最不可思议的、最能安慰我们的存在的部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即寻找内在于生活的秘密庆典。    张枣先生人生履历丰富,生性萧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作品也因此四处流散。经过多方努力,笔者将目前能找到的张枣先生的汉语散文随笔作品荟萃于此,其中包括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少许译文等。对一位向来都以少胜多的诗人来说,足以展现诸多面貌。特别值得申说的是,张枣先生在关于《野草》的文章和讲稿中提出一个新的新诗史观,他认为,《野草》而非《尝试集》才是现代汉语新诗的真正源头。    另外,书中还附上了笔者在编辑张枣先生的诗文过程中草就的一份简陋的“张枣生平与创作”(其中附上因后来才发现而未及收入《张枣的诗》的五首诗作),供有兴趣的读者了解张枣先生的大致生命轨迹和文学生涯。    在本书辑集完成之际,德国汉学家苏桑娜得知我在编张枣的随笔,慷慨发来她回忆张枣先生在德国的文章,文章由芮虎先生热心译成中文,他们赞成将之收入本书。苏桑娜深情而优美地记录了张枣先生在德国的诸多细节,为诗人之谊留下了精彩的写照。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柏桦、宋琳、刘淑玲、陈东东、北岛、冷霜、赵振江等师长前辈的倾力帮助;课堂讲稿由张枣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陈立波、张光昕、郭爱婷、陈涛、陈斌斌、马婷婷、郭梦贝、王小兵等同学根据录音稿合力整理成稿,其中陈立波出力尤多,在他们的整理的基础上,笔者作了修订。本书之所以能及时出版,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脚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向为此书付出努力的师长和朋友们致谢。    因能力和学识有限,本人的编辑工作肯定有疏漏和讹误,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以推进张枣先生诗文作品版本的改进和完善。    颜炼军    2011年10月31日于杭州

内容概要

张枣,1962-2010,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诗人,是中国先锋诗歌的代表人之一。二、生平 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念硕士。1986年出国,常年旅居德国,曾获得德国特里尔大学文哲博士,后在图宾根大学任教,归国后曾任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国内出版的诗集有《春秋来信》,代表作包括《镜中》、《何人斯》等。2010年3月8日凌晨4时39分因肺癌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去世,享年48岁。

书籍目录

散文诗二章 3
枯坐 4
自己的官方 7
略谈“诗关别材” 8
温洁与每个人的拜伦 10
《今天》编后记 11
俄国诗人G.Ajgi采访录 12
诗人与母语 13
当天上掉下来一个锁匠 14
销魂 15
庆典 17
“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 18
艾略特的一首短诗:morning at the window 20
《普洛弗洛克情歌》讲稿 26
关于《长干行》及其庞德英译本 38
谈谈叶芝短诗 When you are old 41
秋夜的忧郁 42
《野草》讲义 45
由自己引发的批评 66
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 69
文学史……现代性……秋夜 80
访谈三篇 82
“甜” 82
环保的同情,诗歌的赞美 93
诗歌与翻译:共同致力汉语探索——欧阳江河、赵振江、张枣对话录 97
Anne-Kao诗歌奖受奖辞 100
书信五札 101
致付维的信 101
致柏桦的信 102
致陈东东的信 103
译稿两篇 105
论诗人(里尔克) 105
论诗人(C.G.荣格) 106
附录 109
风的玫瑰——致张枣——苏桑娜·葛塞(Susanne Goesse),芮虎译 109
张枣生平与创作——颜炼军 115
编后记 122

编辑推荐

《张枣随笔选》是继《张枣的诗》之后,诗人张枣的又一本书。张枣人生履历丰富,生性萧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张枣随笔选》中张枣把诗歌贡献给了散文,让潜藏于诗歌语言中的杳渺和空白,在散文语言中玲珑地现形。

作者简介

《张枣随笔选》是继《张枣的诗》之后,诗人张枣的又一本书。张枣人生履历丰富,生性萧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    这本《张枣随笔选》荟萃了他生前为数不多的散文作品,其中包括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少许译文。纵览张枣的散文作品,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优异性:在修辞上,他借重丰厚的西方语言文学素养和眼界,有意识地采集古典汉语中各种“甜” 的元素,发明了一种儒雅而精确的文风;在精神内涵上,他力图因地制宜地在生活中萃取出那些最不可思议的、最能安慰我们的存在的部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即寻找内在于生活的秘密庆典。

图书封面


 张枣随笔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张枣随笔选》在这个盛大的夏天轻盈问世了。它的出版与其说是一次追加的秘密庆典,不如说,是诗人从他过早搭乘的那节地铁车厢里重新走了出来。为了恢复宇宙内部那个似是而非的正常编码,他要去赶赴一场与母语的约会:是啊,我又来了。永远都说不完的再见(让·科克托语)。 信奉诗歌“一句顶一万句”的诗人张枣,在生前留下的散文作品可谓凤毛麟角。直到将这个精致的选本拿在手中,翻开它黑芝麻糊色的封皮(印有张枣喜爱的梅花)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是多年前他带进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里一丝德国烟草的迷人味道。本书中绝大多数课堂讲稿正是在这种销魂的气味中落成。这个顽皮的导师,一边骄傲地吐着烟圈,一边扬言,要撬开每一位学生刘胡兰一般紧闭的嘴,要让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放在他面前的那只方形的蓝色水壶沉默不语,里面装的难道是北京二锅头? 多年以后,我们这些在他眼中羞怯而执着的乖孩子,从诗人的课堂录音里整理出了它们,在这个不断丢失的时代里,我们是否在那叠迟到的文字中,挽留住了些许美好的瞬间和表情?鲁迅、闻一多、艾略特、庞德、叶芝……这些张枣随身携带的老朋友,在我们端坐的斗室里进进出出,凌空飘荡。我们清楚,一只“发甜的老虎”正安卧在我们面前,他发出不可抗拒的温柔咆哮,教会我们认识诗歌,引诱我们开口朗读,让我们“住到一个新奇的节奏里”(张枣《枯坐》)。“心如狮子”的诗人,对着一张白纸发誓,他要让一册薄薄的《野草》,像啄木鸟那样掀翻新诗史的西红柿地。 那座吸入诗人气味的、凯旋门似的多孔建筑,却在另一个冬日的上午,执行了它相反的使命:它用一部从13层缓缓下降的电梯,在大雪中送走了一个头戴贝雷帽、步履蹒跚的干咳病人,一个当代中国的荷尔德林。那个消失在西门的诗人,是拐入了热气腾腾的米粉店?还是钻进了一辆出租车?或是折回13层,变成他信箱里那支垂首、美丽的小花?我们都不得而知。诗人劝走了护送他的人,他要将孤独和桀骜进行到底:这个必死的、矛盾的测量员,他返回了图宾根,带着他孔雀开屏般的肺。然而,所有读过张枣作品的人们和接受他启迪的学生都宁愿相信,在祖国最慵懒闲散的校园里,在北京最性感妖娆的西门小吃街上,有个孩童一直在寻找一枚丢失的“绿扣子”,那颗“永恒的小赘物”(张枣《春秋来信》)。 张枣的“绿扣子”一度溜出了他的祖国,在西洋辗转了21载光阴。“住在德国,生活是枯燥的,尤其到了冬末,静雪覆路,室内映着虚白的光,人会萌生‘红泥小火炉……可饮一杯否?’的怀想。”这个对流亡曾经的赞成者和后来的腻烦者,在国外度过的若干向左漂移的岁月里,只能将孤独和酒精拥在心口,饮下千年的啤酒沫和云中的万古愁。比起那种无边的寂静,永不停息的“绿扣子”决定回到汉语的摇篮里,它终于让张枣告别孤独堡,引荐他踏上望京新城的一片快活的解放区。这个远离德意志和民大西门的京城东北角,是张枣归国后常去的地方,诗人在那重拾了他久违的热闹和午夜的补饮。 对于张枣来说,散文似乎是对诗歌的补饮。他在诗歌的终点处眺望着另一些文字: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译文。它们并非诗人着意为之,且体态驳杂,却在一处诗意的磁场中,被整齐地排列在满怀期待的读者面前,“从枯坐开始,到悠远里结尾”。让驻足在诗歌西门口的我们,在被废黜的红绿灯下,泅渡过秩序的斑马线,如同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到了云间,到街对面散文的奶茶店里去“喝一种/说不出口的沁甜”(张枣《枯坐》),那里满是漂亮姑娘。 这株梯子,也同时将沁甜搭进了这册令我们爱不释手的小书里,将那枚“绿扣子”招惹进来,看它如何用一种活泼、逶迤的轨迹,展示出诗人力图实现的那种“百分之三百”的精确性。这种精确性的达成,必须是补饮的结果,在酣醉中求取难得的清醒。在以诗歌为珍贵元音的张枣那里,散文是他历久不散、回味无穷的辅音——元音永恒的小赘物。它焕发着诗意巨大的繁殖力,它为我们的生命增添必要的系数和指数,它向读者绽放着娇羞而神秘的光泽,亮出张枣的浪费美学,诗人的离心之蜜。 《张枣随笔选》在他高度凝练的诗歌之外酿制了这种离心之蜜,以供我们凝神补饮。它用一种更加明晰的声音,诠释着“词就是物”、“写作就是生存”的真理,它召唤着诗人走出西门,去赶赴下一个命运的约会。他将伟大的诗歌从远方带来,留在了这片布满长椅和草坪的诗歌自治区,留在红色礼堂前的布拉格广场。在那里,一首诗可以在五分钟之内迷倒一个女孩,夜游的恶鸟会“哇”的一声从枝头逃跑,于是,“往事如精液向外溢出”(张枣《厨师》):湘楚、巴蜀、德意志、西门、望京……诗人同时留下了毒药和解药,在宇宙内部那个似是而非的正常编码中,我们靠它们来谱写每个人的练习曲,发每个人的羊癫疯,中每个人的谶,开每个人的锁,营造每个人的拜伦和我们自己的官方。本书在优雅的离心运动中厘定了一种向心的甜:诗歌应该做点别的,做那些最要命的。 2012年5月9日,北京法华寺。
  •     一个死者的文字要在活人的腑肺间被润色——奥登《悼念叶芝》对张枣的了解,很多人都是从《镜中》开始的。成名作是那么美好的东西,甚至美好到足以掩盖一个诗人一生中的其他创作,戴望舒就恨于走不出“雨巷诗人”的阴影,一提起张枣,他便也与《镜中》等价。我们并不会否定《镜中》,因为这首作品至今仍是张枣天才诗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只要一提到张枣,这首作品就会成为满天飞的唯一例证,所以今天我们并不会过多地谈论它。(当然在今后合适的机会,我也会再次写到这首作品。)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张枣的诗集,是《春秋来信》和《张枣的诗》,这两本书在市面上已经断货(孔夫子网也许还有),但是应该还有散落在各处的张枣诗歌未被发现。除了“诗人”张枣这一身份之外,“文学批评者”张枣,“译者”张枣,这些新的面孔也逐渐浮出水面。说张枣是文学批评者,是因为《张枣随笔选》的分量。我们可以在里面看到张枣对诗歌创作方法论的独立观点,对其他诗人创作的评价,以及对于新诗源头的大胆溯源。散文集中,张枣一反当代诗人对鲁迅的那种“暧昧”的反对态度,非常旗帜鲜明地褒扬鲁迅对现代性理念的践行和创作,认为是鲁迅的《野草》(而不是胡适的《尝试集》)开创了中国现代诗的创作之路。对此,我的想法是,胡适的功绩主要在形式的革新,没有这个开始,恐怕很难有后续的自由创作的理念。但是正如张枣所言,《野草》的现代性,才是从思想上更加持久地推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在当今社会,《野草》的价值恐怕只有专门的鲁迅研究者才会重视,新诗研究者们并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学问研究的割裂,门户之见,人性的偏狭,故意回避自己所受到的影响来源的小心思,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张枣有着非常健康和明朗的表态。其实张枣对鲁迅的褒扬,并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致敬,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拉得远一些,会发现鲁迅早期有一篇题为《摩罗诗力说》的长文,系统梳理了求自由,爱生命的摩罗诗人们的生平和创作,那可不是偶尔为之的友情出演,而是积聚自己生命热力的倾心大作。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拉得更远一点,关于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按照复旦大学中文系李振声老师的观点,恐怕也并不仅仅停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是要上溯到章太炎先生。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其实是把人片面化了,只有像张枣这样跨过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断层(他写过古体诗,有家学,现代诗中也从不回避传统诗歌对他的影响),跨过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他的外语非常好,精通英语、德语),才能够得出这样不同于其他人的有建树的观点。此外,说张枣是翻译者,可能是张枣最不愿意接受的。因为他认为诗歌是不能翻译,最美的东西都在翻译的过程中丧失了。但是我们依旧认为,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翻译是一种推荐,是一种介绍,是一种普及,特别是一位具有谦虚精神,时时在翻译中如履薄冰的诗人,他是完全值得信赖的。(那些时时刻刻忍不住要通过翻译别人的作品来展现自己“才华”的人,并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中。)张枣在这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曾经和陈东飙一起翻译过史蒂文斯的《最高虚构笔记》,这次最新出版的的《张枣译诗》里,基本收录了张枣在该书中的主要翻译工作。除此之外,保罗·策兰,马克斯·特兰德,西莫·思希尼,乔治·特拉科尔,勒内·夏尔……孤陋寡闻的我本来并不知道的这些诗人,就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渐渐被我所认识和了解。张枣在中央民族大学给研究生上课,讲艾略特,讲叶芝,结合着原文,一句一句地告诉你诗歌有多么美,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翻译活动。(但是张枣的诗歌创作,只留给汉语。)张枣给《最高虚构笔记》写的序,至今惊艳着我。序的名字叫做《世界是一种力量,不仅仅是存在》。张枣在文中说:史蒂文斯坚称想象力是对诸神影遁后之空白的唯一弥补,是人类遭遇世界时的唯一可能的安慰,“上帝即想象力”(《徐缓篇》)。当想象力作用于现实(reality),现实便从其单纯的事实显像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猛虎,可以杀人”,成为“狮子,从天空跑下来饮水”,成为鲜活的动力,成为我们的紫气缭绕的气候。(《徐缓篇》)也说:“世界的迷人之处正是世界本事。”(我一直以为这里的“本事”应该是“本身”的排印错误)与此观点相应的是,张枣主张深入作品本身说话,而不是借助过多的外围资料去掩盖作品本身的光芒。这样的观点,就是最鲜明的文本论,何尝不是对那些沉迷于他人评价,完全不与作品对话者的辛辣嘲讽呢?我在这里刻意使用“者”字,而非“家”字来称呼张枣,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傲慢,恰恰相反,这个世界里的“家”太多了,贬值得一塌糊涂。而“诗人”、“评论者”、“翻译者”的张枣,是最本色和真璞的。张枣曾有一篇文章叫做《自己的官方》,我想,这应该是所有创作者的态度。从来不想着俗烂大众化的出名出位,而是爱惜自己的羽毛,书写自己心灵的声音,这才能保证所有的文字都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以至于随手选一段都能引人深思。在诗人和他的学生颜炼军的一场访谈中,张枣这样说:我对这个时代最大的感受就是丢失。虽然我们获得了机器、速度等,但我们丢失了宇宙,丢失了与大地的触摸。最重要的是丢失了一种表情。我觉得我们人类就像奔跑而不知道怎么停下来的动物。所以对我来说,梦想一种复得,是我诗歌中的隐蔽动机,我追求浪费和缓慢,其他一切都不令我激动,都是悲哀。但是说着这样的话的诗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张灯”,“张彩”,那么热闹;他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一个“甜”字,圆润美好。他也许生活能力并不太强(这也可能是造成他婚姻生活坎坷的原因之一),但是在诗歌创作方面,他是毫无疑问拥有赤子之心的天才!到了3月8日,也许又是一年一度转贴《镜中》的时候了,但是我不知道在一个连妇女节都会被消费成“女生节”、“女神节”甚至“女王节”的日子里,还会有多少人真正记得张枣?所以,若是有《镜中》刷屏,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但是我今天又是如此刻意地回避了张枣的诗,因为我的目的是想为大家展示一个更加全面和完整的张枣。我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成功,但是我至少努力过了,而且对于我来说,张枣的话题,今天才刚刚开始。而且,不能免俗的,我今天还是会以张枣的一首诗歌来结束。此诗系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赵飞先生发现后告知颜炼军,刊于1988年《星星》第12期,经颜炼军与柏桦先生的回忆和确认,确为张枣作品无疑。看完了,你便明白我的用意。昨夜星辰 张枣对于那些认为我要离开的人 离别宛若一阵吮嗅过的香味 青山未改,秋水天光一色 我会在一个众人交口认定的黎明 离开这里,我崇尚过寂寞 身披命服却从来两袖清风 对于那些瞧不起间谍的人 我乃是掠过某桥梁的名字 去毁灭自身,同时又祸及另一城池 有谁知道最美的语言是机密? 有谁知道最美的道路在脚下? 我只可能是这样一个人,一边 名垂青史,一边热爱镜子 出发的时候让一切原封不动 对于那些认为要离开的人 我就是昨夜星辰,再不想见他们 本文3月8日首发于微信号“童人语(kidulttalk)”,如需转载,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还没看,慢慢看。。我相信诗人的随笔一定写得好
  •     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张枣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     诗人对诗的理解。
  •     展现诗人高度自觉的一面。卓然的感性,独异的见地。好的书是一张网,延伸到经验的各个层面……
  •     张枣对孤独的诠释 补饮的寂寞 真是戳到我心坎坎 恶心的射手座
  •     诗人的散文。不过感觉隔一流还差了点。
  •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     很喜欢他的文笔,只可惜英年早逝呀~
  •     感觉被豆瓣骗了
  •     都不记得什么时候看的了
  •     别有洞天!正在整理笔记,想写一篇书评。
  •     可以了解张枣生前的一些思想、文论,受益匪浅
  •     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读完,打算自己也买一本收藏。诗人的散文都好好看(星星眼)
  •     “对于那些认为要离开的人/我就是昨夜星辰,再不想见他们”
  •     真是宝藏啊QAQ
  •     近三十年来最精彩的诗学随笔。
  •     庸碌工作间隙如星光般安慰的存在
  •     没有读过他的诗歌,但从这本随笔选看,张枣的英年早逝,怕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种丢失罢。
  •     还是诗写得好
  •     篇末几首遗诗给了我惊喜,更意外的是,张枣还令我稍稍读懂得了《野草》。
  •     看了就知道为什么好。
  •     比较专业,读懂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一
  •     张枣的诗文,没什么可说的。。。
  •     正如喜欢他的诗歌一样。
  •     老师的书。余香袅袅。缭绕于人的种种告别。。。
  •     张枣对文字是吝啬的,这本随笔集也很薄,还是他的研究生选编的。当然他关于中国现代诗的源头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观点和我的另一个朋友的想法向左。相应的,我认为孩子应该有孩子的游戏,成人应该有成人的成熟与丰满。
  •     书编的有点乱,但读起来蛮过瘾
  •     张枣读诗,不矫揉,不造作。最重要的是,这不是一种打破诗歌美感的裂解和过度阐释。能漂亮地译出外文诗歌的人,只能是一个内心苦楚浪漫的诗人。字字泣血,方耐得住巧心斟酌啊。
  •     很喜欢张枣的诗,配合诗集一起读。
  •     2017年1月 杭州
  •     为跟这样优秀的诗人同代深感幸运吧!为这样优秀的诗人早逝惋惜吧!还好有颜炼君君,有东东等,拜读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太爱惜汉语了
  •     纵使你有一种要痛哭的感觉,那也依旧是一种向往,人要求被感动的愿望就是一种向往,在一个平常的世界里你很久没被感动,就证明你的内心缺乏一种崇高。
  •     难得的诗才。
  •     讲稿们,对一只学渣来说信息量好大,像上了小半学期课。想起来还没上讲诗的课,忽然好庆幸下半年还有书读......
  •     张枣的诗读得不多,但我喜欢读诗人的随笔.很棒!
  •     难得一见的佳作
  •     一直很喜欢张枣,不论是诗歌还是随笔。
  •     启发很大。
  •     张枣,张枣
  •     本就是二手书,被翻阅得更旧了……
  •     细读和访谈尤其棒!就是错别字有点多,不知道编辑干什么吃的。
  •     美的危險之旅正值盛年不幸離世可惜
  •     看了就知道为什么好
  •     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认识了一个这样的人。
  •     在这本随笔集里,张枣透露了太多诗歌秘密——既是他作为诗人的秘密,也是他自身诗歌的秘密。非常值得读。
  •     颇有可观处
  •     内容不怎么好,自己买得不好呗
  •     《野草》诗论独到见解
  •     据说诗人的散文写得是最好的,正在看……
  •     翻第一页就注定了
  •     有没收录的诗!
  •     张枣的诗,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奇的感觉。但是我觉得不好读,这本随笔集写得也好,再读第二遍。下一本预备《春秋来信》,《春秋来信》的首篇就是《镜中》,这首小诗应该可以算作张枣的代表作吧。
  •     文字真好。
  •     获益良多,缺点是书编得有点没头脑。
  •     朋友也是旅德回来的,要买这本书,她看了说一般。
  •     只此一首镜中
  •     几篇讲稿研究晦涩神秘的《野草》,于读者是一大福音。张枣凭其天才的感悟,如黑夜中的一线光芒,让我们洞见鲁迅那常人无法理解的的诗歌智慧。
  •     货有翻阅痕迹,无大碍。读了几篇,的确物超所值。
  •     张枣这样 知音式 的诗人,一般人想要进入还是有困难的。他的一些文论和访谈可以帮助了解其生活经历和诗学抱负。这样读下来,感觉张枣真先锋,真牛逼
  •     对诗歌的解读 诗人的日常写作也是诗意的
  •     诗人的散文也是好的,诗论非常精彩。
  •     张枣:我对这个时代最大的感受就是丢失。虽然我获得了机器、速度等,但我们丢失了宇宙、丢失了与大地的触摸、最重要的是丢失了一种表情。我觉得我们人类就像奔跑而不知道怎么停下来的动物。所以对我来说,梦想一种失而复得,是我诗歌中的隐蔽动机,我追求浪费和缓慢,其他一切都不领我激动,都是悲哀。
  •     五星好评,无论是诗论还是文论,都很牛,好想穿越去听听当年他和柏桦的“谈话节”。
  •     中国诗人绕不过去的一位。
  •     人民文学社张枣随笔选集
  •     对于那些认为要离开的人,我就是昨夜星辰,再也不想见他们
  •     很多诗人给研究生上课时的讲稿,诗人去世后学生整理语音而得的文章。
  •     写鲁迅让我不再愿意读任何诗歌。
  •     TAT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