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戏剧 > 北京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9-1
ISBN:9787020018543
作者:曹禺
页数:190页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原野里面的人物角色都十分地活生生而又典型封建社会里人性的腐化统统造就了一群不同图利而变得凶恶的人性北京人身不由己曾文清,原来是一个北京人?我读完后的第一感慨同样是在封建,墨守成规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气而不能喘之有苦不能诉之无奈,压抑病态的内心在逐渐扩大私欲在膨胀却没有可舒缓的空间这样的生活 这样的认识有什么意义?
  •     作为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北京人》无疑是出色的。这出三幕的话剧,讲述了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内的矛盾纠葛。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但人物刻画细腻丰满,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语言如诗化的散文,依然让人手不释卷。除此之外,这部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典型而出色的,众多的意象,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北京人”这一名词在剧中的多重含义,初窥《北京人》的艺术价值。 “北京人”这一名词在剧中代指多个意象,亦有多重含义。我认为,在这出话剧中有“四种北京人”。第一种是“猿人黑影”(四十万年前的始祖北京人),第二种是剧中出现的人物——“北京人”,第三种是指袁家父女,第四种则是指曾家诸人。 对于“体巨如山的猿人的黑影”,袁任敢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 “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束缚,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 这段描述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揭开了文明的阴暗面——压抑人的真性情,束缚人的自由,剥夺人的快乐,充斥着虚伪、阴险、陷害、矛盾、苦恼。这是一种控诉——对现代文明的控诉,也是一种向往——对真、善、美的向往。这里的“黑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人类的原初状态。 剧中的人物——“北京人”则是与原初的人类一脉相承。剧中对他的描写是极有特殊意味的。“ 他约莫有七尺多高,熊腰虎背,大半裸身,披着半个兽皮,浑身上下毛茸茸的。两眼炯炯发光,嵌在深陷的眼眶内,塌鼻子,大嘴,下巴伸出去有如人猿,头发也似人猿一样,低低压在黑而浓的粗肩上。深褐色的皮肤下,筋肉一粒一粒凸出有如棕色的枣栗。他的巨大的手掌似乎轻轻一扭便可扭断了任何敌人的脖颈。他整个是力量,野得可怕的力量,充沛丰满的生命和人类日后无穷的希望都似在这个人身内藏畜着。 ”他的穿着和外貌整个保持着原始人类的形态,与原初的人类几乎是一致的。不仅如此,他还和原初人类一样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而没有苦恼。与原初人类不同的是,他能喝酒,能与现代人相处,能在必要的时候与人交谈。在全剧的最后,本是哑巴的“北京人”开口说话了。他开口说话时的情境,是瑞贞和愫方要离开曾家,大门却被锁着了,他开口说话,并帮助瑞贞和愫方打开了大门。这是很有意味的:瑞贞和愫方在曾家受尽苦难,受尽束缚,她们要自由,要打破束缚。这让人联想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是很自然的。但出人意表的是,解救她们的却是个“野蛮人”。我认为,先生笔下的“北京人”是原初北京人的进化,他保有原初北京人的真性情和自由,保有原初北京人的外貌和衣着,但他掌握了语言,还多了一份同情和善良。“北京人”这个角色,反映的是先生认为的理想的进化轨迹。 袁家父女是一对奇特的父女。先看袁圆—— “论身体的发育,十七八岁的女孩也没有她这般丰满;论她的心理,则如夏午的雨云,阴晴万变。正哭得伤心,转眼就开怀大笑,笑得高兴时忽然面颊上又挂起可爱的泪珠,活脱脱像一个莫名其妙的娃娃。但她一切都来得自然简单,率直爽朗,无论如何顽皮,绝无一丝不快的造作之感。” 这真是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天真自然的女孩子。至于袁任敢, “他有一副幽默而聪明的眼睛,眼里时常闪出一种嘲讽的目光,偶尔也泄露着学着们常有的那种凝神入化的深思。嘴角常在微笑,仿佛他不止是研究人类的祖先,同时也嘲笑着人类何以又变得这般堕落。” 他不修边幅,但富有智慧。父女二人平等相待,共同嬉戏,没有隔阂,没有虚情假意,如一对朋友。 我想袁家父女是作者认为的真正理想的现代北京人。他们自由而有个性,真诚且真实。抛却了吃生肉,喝鲜血此类的野蛮,摆脱了风吹雨淋日晒的落后,使用现代的文明成果,但绝不扔掉原初北京人最可贵的精神品质,绝不让虚伪、阴险、陷害、矛盾、苦恼腐蚀他们。 “原初北京人——‘北京人’——袁任敢和袁圆”, 这三种北京人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层层进化的,是先生理想中的人类发展模式。这一进化系统的反面,则是曾家众人,被所谓的“文明”折磨着一群人。 首先一点,曾家的男性们的外貌,就是一副不堪重负,受尽折磨的样子。曾文清 “面色苍白,宽前额,高颧骨,无色的嘴唇,看来异常敏感,凹下去的眼眸流露出失望的神色,悲哀而沉郁。” 曾霆 “生得文弱清秀,一如他的父亲。苍白而瘦削的脸上,深湛的黑眼睛,有若一泓澄净的古潭。” 曾皓 “鬓发斑白,身体虚弱,黄黄的脸上微微有几根稀落惨灰的短须。” 这样的外貌,一看就知是不健康的,是不阳光的,透着一股酸腐陈旧的味道。接着,就是这一家人中各人的性格。曾思懿 “自命知书达理,精明干练,整天满脸堆着笑容,心里却藏着刀,虚伪,自私,多话,从来不知自省。” 曾文清 “给与人的是那么一种沉滞懒散之感,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用心,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情。” 江泰留学归来却是 “纵情欢乐,尽量享受,与北平土生的公子哥的神气,毫无二致。” 只会纸上谈兵,一事无成。曾皓吝啬、自私、注重繁文缛节、酷爱夸张他在家中的威严。增文彩则十分懦弱。这样一群人组成一个家庭,又怎么会少得了勾心斗角?虚伪、阴险、苦恼、掩饰、愤恨、不满……,充斥在这个吃老本的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的每一丝空气里。这群自诩文明的人,读着“文明的书”,守着“文明的礼”,最终被“文明”推向了毁灭。 《 北京人 》 这部剧中曾家人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但又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他们的性格是封建文明的产物,推倒这个家庭的同样是文明中的各种陋习。试想,若非“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曾家人怎会没有一技之长求生存?若非封建包办婚姻,曾霆和瑞贞的悲剧又怎会出现? 《北京人》中的四种北京人,是两个截然相反的阵营,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至于孰高孰低,孰优孰劣,我想剧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     摘抄:纵然花园的草木早已荒芜,屋内的柱梁亦有些退色,墙壁的灰砌也大半剥蚀,但即便处处都像这样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而主人也要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勉强挣扎、抵御的。曾文清:“这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虽然他很温文有礼的,时而神采焕发,清奇飘逸。这是一个士大夫家庭的子弟,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的结果。他一半成了精神上的瘫痪。瑞贞:在这个书香门第里,她仿佛在短短一个夜晚从少女的天真的懵懂中逼出来蓦然变成了一个充满了忧虑的成年妇人。“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房子要卖,你愿意人死在家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一部有很多费解的地方。。敢爱敢恨的北京人到底是什么。。女主去了哪里。。思最后怀的那个孩子是不是有所象征。。也许是革命的希望,也许只是胡说八道。。
  •     三代北京人的设定很高级
  •     愫方说,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那一天,天真的能塌,哑巴都急得说了话。结果,那片属于她的天塌了,"北京人"这个他们以为的哑巴说话了。
  •     20160705 依旧是爆发,对曾思懿的刻画最为典型,但he这典型又很稀松平常,江泰这一角色令人忍俊不禁——又好笑又想破口大骂。很多角色都有些描写的刻意了,但又或许那时的革新总需要刻意标榜才行吧。
  •     绝望,还是绝望……这个封闭憋闷的世界不给人活路
  •     比起《日出》,更喜欢《北京人》与《雷雨》
  •     曾家一门结局太惨烈了 每次看到太奶奶的人物出场都让人恨的牙痒痒 可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素方和瑞贞的离开也为本文带来了一丝希望 一声叹息
  •     为什么这么有《樱桃园》的既视感………
  •     想到契诃夫的悲喜剧:大时代背景,小人物们的迷惘。
  •     我头脑中北京人中的大院,是电视剧少年王(卫斯理)里的场景.....
  •     “北京人”出现总有点出戏,第三幕比较乱,愫方出走这一笔还是很棒的,终于看清曾文清已经是个活死人;另外我觉得袁圆如果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点像神经病,举止太夸张。
  •     忘
  •     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尖刻的冲突,读得头大,秒杀一切八点档狗血家庭伦理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奶奶写得惟妙惟肖。北京人和袁先生感觉与整体风格不搭。从小就不喜欢袁小姐天真烂漫的人设。不过应该不会读第二次,每一个字读得都很压抑。
  •     “北京人”是一种原始想象吧
  •     太绝望了。
  •     性格的残缺酿成的悲剧。
  •     “你这种人是什么心肠呕!”呕!
  •     喜欢曾文清,因为曹禺
  •     《欢乐颂》中蒋欣的插曲《灰姑娘》中的歌词 “只有你自己能救赎你的梦想” 即使是最亲的人也不能代替你选择 代替你渡过 如果想逃离绝境 摆脱黑暗的生活 你只能自己迈出去 坚持着 不回头
  •     棺材
  •     简单看了下书评,基本都在描写愫方。她是那个时代最无辜又可悲的产物吧,她看似完美,实则一无所有。她渴望相信爱情,为了那点温存愿意永远呆在监牢般的生活里。可是就连那点温存都没有了,于是她黎明之前搭上了远行的汽车。天就要亮了,日出要来了。
  •     曹禺先生是戏剧天才。
  •     一群生活在棺材里的人,相互折磨,共尝苦痛。有人揭开棺材板,说出来吧,一些人挣扎着艰难地爬出来了,一些人一面嗤笑开棺的人,一面继续饱受煎熬,还有的人,惯于怯懦逃避,便悄悄寻一个角落,了却苦闷的此生。
  •     如果说《雷雨》胜在情节,那么《北京人》则胜在对人物的塑造。不过很不喜欢曹禺大段大段的散文式的舞台提示。
  •     5.19。直写曾家的毁灭。印象深刻的是变态的曾思懿、顽朽的曾皓、软弱无能、吞鸦片自杀的曾文清,在家庭与自由间缱绻的愫方,和被旧家庭残害的青年,曾霆、曾瑞贞。隔壁人类学家袁任敢和女儿袁圆是黑灰色里不多见的闪光。旧家庭的荣光就如被杜家夺取的寿材,纵使漆上历史的记忆,也将一去不复返。孤独的鸽子,襁褓里的大布娃娃,都有着某种象征的意味。可以对照雷雨和家。
  •     新的思想往往不容易被接纳
  •     太压抑了 喜欢瑞贞 能在那样的生活里努力为自己开辟出一块光明的天地 袁园的幸福是父亲和家庭给的 瑞贞是靠自己拼的 不容易
  •     先是生活的一角塌下来,接着是一片,劈头盖脸地往下砸,活在旧社会里的人得随着旧社会一起死,曹禺写戏有一股狠劲儿。
  •     天大话剧社的毕业大戏,演员还都年轻,演中年人难点,文清我脑补的可是陈道明啊。环境描写很好看,我觉得比雷雨圆熟。
  •     所以说,还是不要结婚最好了。
  •     #课程准备# 这种局限性仍然顽强地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作为对比,剧本里的“北京人”代表的那种强而有力的力量符合我个人的倾向,可不要沦入江泰这个角色的境地! “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叫你想想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笑!”这段久久压抑之后的独白令人动容,而在一切将要崩溃的时候,感谢曹禺先生写了一个拥有着希望的结局。
  •     过去焕发新生的北京人,现在空壳的北京人,未来希望的北京人
  •     为了因《三人行》而起的耗子梗看的,然后耗子戏份果然很多,而且上来就啃了大少爷的山水画hhh 剧作本身是上佳之作,虽然还是不脱雷雨的格局红楼梦的影子也很重,也就是仍然执着于旧时代精英面对新时代的彷徨(这点与曹禺先生自己的出身有关),但比雷雨更现实主义,更具传统美学气韵,因而也更出色。美中不足一是考古学的“北京人”也就是作者理想的实体象征表现的太突兀,破坏整体风格;二是结尾张力略逊不够“豹尾”;三是袁圆袁先生的形象比起江泰等几个人物还是单薄了些,可见理想人物比有深度有力度的反面人物还不好写。PS 豆瓣评论里的某篇《读品》文章太倒胃口,结合眼前的各种开倒车犹觉讽刺:不肯去理解体谅前人的艰辛和激烈,把未完成的建设留给自己,就只能等着历史的韵脚把自己的生活再“曲折”一遍了。
  •     人应当像人一样地活着。
  •     小伟演的曾文清真有几分神似~整个大家庭外强中干,被曾思懿给压抑着,喘不过气来。爱情,没有。剧中人谁才是真正的生活着,恐怕也只有“北京人”了吧!
  •     更喜欢三部曲的浑然天成,这部充斥着隐喻象征对比夸张的剧作,总觉得有那么一点不自然?不过曹禺的语言真是好~这一部的人物描写尤其精彩
  •     不说话的人,一辈子没做什么;每天吵的人,一辈子也没做什么
  •     北京人有点突兀
  •     最近看了上戏学生在蓬蒿剧场演出的《后雷雨》,融合了北京人和雷雨两部话剧,创意新颖。故找来北京人来看,不愧是经典。那是的女性不懂女权,爱就是爱、恨就是恨。
  •     大二上,太政治
  •     纵然花园的草木早已荒芜,屋内的柱梁亦有些退色,墙壁的灰砌也大半剥蚀,但即便处处都像这样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而主人也要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勉强挣扎、抵御的。
  •     忙着生,忙着死 越到后期越娴熟
  •     从前觉得这种大家读起来定是无聊,耐心的细细读上两遍之后,我的语言又匮乏成了“卧槽曹禺真牛逼”
  •     从此爱上愫方
  •     爱情在文明涌起时
  •     很庆幸愫方最后勇敢地走了,不在爱着一个懦弱胆小的废物,道出了时代背景下封建家族的没落,感觉比雷雨要好。
  •     那个悍妇太可恶。
  •     人物相当饱满
  •     曹禺描写北平生活的文字用得真好。不管是成群的鸽哨声,还是背景帷幕外悠长的打更声,它们都让戏剧本身所含着的悲剧性矛盾有所调剂。是加深了凄凉感,还是于落寞压抑中送入一股悠闲与安适的力量,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理解。当第三幕在远处火车哨声中徐徐拉下,我又忍不住地站回到开头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人沉思。
  •     中国的樱桃园,新式的红楼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